张仲景和华佗
张仲景和华佗都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专家,但是史料上并未记载两个人有过交集,不认识更谈不上有过医学交流。但是同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必定要面对疫病横行和伤寒病造成的人口锐减,所以华佗和张仲景都有关于伤寒诊治的理论著作。
华佗在《素问·热论》上发明了自己的一套发汗方法,包括针灸和药物发汗。并且他对伤寒的治疗时机有要求,就是发病之后的第五天,如果第五天不治疗就会“胃溃疡”。过早和过晚都不利于治疗。张仲景关于伤寒的研究更是深刻,在同样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按照六经辨证判断病情,只不过他不用时间作为节点,而是关照实际病症和病人的身体状况随机应变。并且治疗方法不是发汗、催吐、泻法几种,更加详尽的讲述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回阳逆救等方法。让人感觉到眼花缭乱。据张仲景自己说:“不是医术特别高深的人都没有办法知道这其中的差别。”
后世对于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理念认可程度也不相同。王淑和认为张仲景方法主要就是人力,找的就是一种“感觉”,这样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去学习。因此,按照张仲景的趋势下去,他的治疗方法很容易失传。因此王淑和在用毕生时间整理张仲景的医学典籍,希望能够传承下去,但是到了最后他在论证伤寒转变的时候用的却是华佗的“六部转变”,而非“六经辩论”。
医圣祠
张仲景的医圣祠坐落在河南省南阳市的城东温凉河畔,绿树成荫,这是后人为了几年在他在医学上建树所建立的。医圣祠是汉代风格建筑,已经纳入了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医圣祠占地17亩,坐北朝南,最初建立的年代已经没法考证,但是几乎每朝每代都有重新修葺,特别是到了解放以后,国家重视传统医学文化和文物保护,特地拨付了一大笔费用用于医圣祠的扩建修葺工作。医圣祠是标准的汉式建筑,当门前有着一对子母阙,整体布局大气恢弘,包括中井、两殿,有正院、偏院。金碧辉煌,墙体屋梁上有着彩绘,朱雀傲视蓝天,大门向里走十米就是张仲景的墓地和墓碑。
张仲景的故里建在张寨村,就是当时的涅阳,这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当地政府划了6600平方米作为张仲景纪念地,里面还建了一个张仲景纪念塔,塔高30米,里面树立了一个十米的张仲景雕像,供来人瞻仰。塔一共两层,下面一层是张仲景的医学史料,还有一些医学疗法复原的雕像,比如茅山求教,还有悉心研究医学典籍,传统的针灸疗法,人工呼吸等。第二层就是仿建了一个长沙行医大堂,纪念医圣初一十五开设大堂行医的故事。
有很多医学高校都设立有张仲景的研究室,或者树立着张仲景的雕像,一是学习他高朝的医术,二是学习他高尚的行医品格。
张仲景预言生死
中国古代有很多神奇的技术,医学和占卜往往被人们合为一类。一个是对生命规律的探索,一个是对世界准则的把握。传说张仲景能够预言人的生死,不仅仅是他,很多神医都被冠以预言者的角色。但是医学不是占卜一类的神机妙算,而是实践派的基础上对人体结构、病理结构有着丰富把控经验的基础上的一门科学。
张仲景被传言能够察言观色,预知病人的生死时间,他预言好友宁远和王仲宣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
有一次张仲景在路上散步的时候遇到了王仲宣。打完招呼之后,他却突然对王仲宣说:“你的身体有潜藏的疾病,你到了四十岁之后,必定会脱发,然后不久之后,顶多半年便会阳寿将尽。我可以给你发一副方子,你现在起就按照这个方子,每天玉石汤,有可能会躲避这个灾祸。”
王仲宣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纪,正是年轻力壮。他听了张仲景的话很不开心,但是也没得罪张仲景。就把方子拿回家烧了,没过几天,两人在路上又遇见了。张仲景问:“给你的方子你按时吃了么?”王仲宣回到道:“已经吃了”。张仲景摇头叹气:“你何必骗我呢,你的面色表明你根本没有吃药,没有一点好转,你可以骗我,但是何必轻视自己的生命呢?”王仲宣面色不快的回家了。
时间就这么过去了,等到二十年后,王仲宣突然开始掉发,先是从眉毛掉起,蔓延到头发,直到半年之后,一命呜呼,证实了张仲景的预言。
上一页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