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山西大地的王家大院,这些年来蜚声海内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四面八方的游客参观游览,大有声名鹊起后来居上之势。
好几年前,我早就想一睹王家大院的风采,却因为种种原因迟迟未能成行。一而再、再而三,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拖延了下来。清明小长假后,适逢休息。于是,几个好友相邀,择日不如撞日,干脆自驾一回王家大院、平遥。
汽车沿西禹高速、京包高速一路前行。越过秦晋交界的龙门黄河大桥,经河津、襄汾、运城、灵石,终于抵达了梦寐已久的王家大院。
当地导游不无自豪的告诉我们这些天南海北的游客们,王家大院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近10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另外,当地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口碑,就是“王家归来不看院”。
初闻此言,我等众人不禁大吃一惊,好大的口气啊!我只知道徐霞客那句脍炙人口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要说大院,不是还有陕西韩城的党家村、陕西咸阳礼泉的袁家村、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吗?
于是乎,我们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态,信步悠闲的走进了传说的“山西紫禁城”。漫步王家大院之中,那真是一个大字了得。每一间院落,每一个角落,每一间房屋,处处都渗透着大户人家的庄严肃穆,体现着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作为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王家大院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 --- 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
王家大院的主体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则是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王家大院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堪称封建社会农耕文化的典范。
我们漫步王家大院二三个小时,走走歇歇停停尚且未完全参观完毕,其房屋之多、古旧家具之多、砖雕之精美、木雕之多大大出乎了我们的意料,方信服这座“山西的紫禁城”果真是名不虚传。
提起王家大院,就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晋商。明清500多年间(公元1368年到公元1912年)的晋商,依靠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如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李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三多堂等。晋商同粤商、徽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
王家大院,地处土地相对贫瘠的灵石县,在农耕文化为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商人备受歧视和排斥。重农抑商的国策,以农立国为核心的传统儒家经典文化中,以商立国从未占据统治地位。明清两代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尚未开花结果就被统治阶级扼杀殆尽,种种排斥和打击,导致商人始终无法融入到主流社会中去。
于是,商人只得自谋出路,以求自保。晋人崇商,为的是生存,山西多山,土地贫瘠,务农只能解决温饱。倘若大灾之年,温饱尚且不保,何况生存。眼前的这座王家大院,历经三百年接力修建,耸立于灵石大地,雄踞一方,成为明清两代家族式、堡垒式建筑典范,进可攻、退可守,远远超越了传统民居建筑,开创了中国民居建筑的新发展。以至于国际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先生参观后不得不感叹到“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整个王家大院,外布城墙,上有垛口,外有护城河,深沟高墙,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军事堡垒。记得蒙古大军灭南宋,就在四川被同样王家大院性质的钓鱼台所阻隔,以至于久攻不克,蒙哥大汗殒命钓鱼台。
王家大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房一厅、一门一窗皆为风景,工艺之精湛,用料之考究,设计之独特,章法之严禁,将仁义礼智信巧妙地融合穿插进来,彰显礼义廉耻的封建传统文化的精髓。整个王家大院,都是晋人经商辛苦所得,潜心经营所累,三百年来一切的一切,统统化为脚下的王家大院,光宗耀祖之际,却又低调不事张扬,体现了晋人小心谨慎的风格。
夕阳西下,再次漫步王家大院的城墙之上,鸟瞰远眺整个王家大院,气势恢宏,丝毫不逊于现代化的建筑。从导游口中得知,我们所参观游览的开放的王家大院,不过是原先的五分之一,不得不再次被晋人的执着和财大气粗的气魄所深深折服。
三百年修建而来的王家大院,又历经明清、民国三百年的风雨,五六百年的岁月如歌,丝毫掩饰不了当年的风采和神韵。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诚信为本的传统美德和礼义廉耻的道德约束,在这里展示的淋漓尽致。
如此,我等真的是有感不虚此行。远处,王家大院的戏台上,依稀传来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声,似乎晋商的车马队正从遥远的包头、河套、甘肃、陕西一路绵延而来,久久的,久久的望不到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