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 苏轼
关于《花影》一作,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严重的争议,因为在苏轼文集中翻来覆去,却始终未能找出此作,人们也曾经一度怀疑此诗词并非是出自大文学家苏东坡的笔下,但历经几代学者的不懈研究,终于为其正名,确定《花影》确为苏轼之作。
这首诗的第一句,瑶台借指的就是亭台楼阁,虽然在第一句中并没有关于花的任何字句,但确实在的的确确的描写花儿,指花儿很多,被花团锦簇的迎上了亭台楼阁。
第二句,继续借物反衬花影,这么多密密麻麻的花儿堆在了一起,唤来童子将亭台上的花儿给清扫一下,可花儿能扫走,但花影怎么扫的走呢?
第三句,太阳逐渐往西移动,慢慢的往山下走,花影也好不容易消失不见了,这下可就清明多了。
第四句,这是这首诗里面的点睛之笔,太阳落下后,月亮却升起来了。好不容易消失的花影一下子又全部回来了。
作者的仕途生涯进行的并不顺利,这也间接导致了他的诗词中均隐含了这种情绪,这首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将自己的烦恼暗喻成了花影,刚讲它扫走,结果一会儿又回来了,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苏轼旷达词
苏轼,世人称之为“苏东坡”北宋人士,著名的豪放派诗人、政治家、文学家,苏轼因为散文,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被称为“宋代的典范”,他的词被誉为“为词立法”。
苏轼的文学造诣虽然高,但是他留下来的词作其实并不多,据统计,才三百余首,但是苏轼的词又被称为“旷达词”开创了词的新的篇章。
政治变幻莫测,云播诡谲,很多读书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想报效朝廷,但是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压,陶渊明的诗多有对贫苦、疾病的感叹,豪放派李白的诗有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杜甫的诗也常包含抱负无地施展,仕途失意的寡欢,但苏轼的诗却显示出了不一样的胸怀,对人生愁苦的谅解。
苏轼旷达词的形成与苏轼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苏轼一生,不趋炎附势、不结党营私,虽然多次遭受贬谪,但他仍不像现实低头,不随波逐流。苏轼通晓儒家、道家,形成了他豁达的胸襟、乐观开朗的个性,即使面对最窘迫的“乌台诗案”,让他对政治失去的信心,但也没有打击他自然的生活态度,即使被贬,到达被贬之地,仍为民办事,建立医院、学堂等等,被当地人成为“苏贤能”。
苏轼的旷达词不论是感怀悼念还是壮志未酬,亦或者内心孤寂,他都采用超然旷达的处理态度,透露对人生希望的执着和追求。
苏轼和尚
俗话说“心中有佛即是佛,心中有俗即是俗”苏轼性格清高、孤傲,在年轻时期,并未真正的心悦诚服的信服佛法,但他在朝为官和流放的过程喜欢与禅师、法师交流,探讨,增长自己悟性,释怀对现实的不满。
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因为喜欢钻研佛学,与金山寺的著名高僧佛印私交甚好,两人经常一起禅悟佛道。
一天,两个人禅悟佛道间,苏轼问佛印,在佛印眼里,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于佛印来说,眼前的才子气度非凡,虽然眼睛里桀骜不逊,但一点也不妨碍他的豪气壮志,佛印对苏轼很是慈爱,说“你是一个风度翩翩的人”,苏轼得到答案后很开心,又反问佛印,你知道在我眼里,你是什么样的人吗?佛印笑而不答,苏轼说像一坨屎,说完哈哈大笑了起来,佛印知道这是苏轼和他开的一个玩笑,便笑笑作罢。
苏轼沾沾自喜的回到家中,与妹妹苏小妹说起此事,苏小妹只对哥哥苏轼说了一句话,苏轼便安静了下来,苏小妹说“心即是佛”,一个人的心里有什么,眼睛里看到的便是什么,苏轼意识到佛印的宽厚、仁德。
佛学对苏轼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在苏轼的中晚年,政治道路坎坷,仕途大起大落,苏轼是凭借自己早年的佛学造诣,豁达、宽容的看待生活中的潮起潮落,因此在他被贬期间也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后人广为传诵。
苏轼是什么家
众人眼中的苏轼,苏东坡,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大文学家。但却很少人还知道他的另外一项技能,那便是书法,苏轼的书法也能算得上北宋时期的一绝,虽比王羲之稍微逊色,但担任大书法家也是名至实归的。
首先,苏轼作为大文学家,他都哪些才能,或者说他都有哪些作品,以至于后人评价他为一个大文学家。
想当日,苏轼,与其父、弟三人共同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三人同时金榜题名,放榜当日,苏家门前几乎被人踏破,可谓是人声鼎沸。其后,他们三人同时入朝为官,苏轼的为官之路最为坎坷,正是这种坎坷,加之他的天赋,造就了他创作了大批量的文学作品,在政论上建树不大的苏东坡,却开创了宋词的一个新派别,豪放派。在他的诗词中,前半段写景大气霸气,后半段抒情豪迈壮阔,一改那小女儿家的娇羞之态 ,并且在苏轼的大多数作品中的抒情都是积极向上的,表现了主人公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能够心怀希望,着眼于远处,相信自己的未来之路必将越来越为之光明。著名文集有很多,如《念奴娇》等。
其次,他作为一个书法家,被后世之人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可与王羲之比肩,可见他的书法确实是开创了当时之先河,并且在行书中的成就可谓是卓越不凡,著名的作品有《寒食帖》等。
苏轼闲人
苏轼为什么自称闲人?在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结尾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闲人是由何而得,又是如何有感而发?
苏轼是享誉盛名的大文豪,有济世之才一心报国,力主政治改革,但是由于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政见相左,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纯属朝廷给他保留面子,实际上如同流放,时刻被人监视。《记承天寺夜游》正是在那个时候写的,闲人一说也是那个时候得来的。因该是有三个层次的意思:
一是,自己才华满腹一心报国,结果现在却流放至此报国无门,空留遗憾心有余而力不足,什么事都做不了,闲人一个,废物一个。
二是,喻示自己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内心有闲情雅致不为俗务所累,以一颗平常心当然的看待周遭事物,此等闲人就是个雅人。
三是,虽然是被流放软禁加监视,但是也让苏轼远离了官场,远离了为名利而忙碌争夺的人们,以闲人自居是与他们做对比,表达了自己心境的高洁,闲出一种境界。
苏轼自称为闲人,其实也是出于无奈与自嘲,但是也只有像苏轼这样心胸阔达之人才能够坦然平静的称自己一声闲人。仕途多舛郁郁不得志他有,寄情山水舒展胸襟他也有。按照现在的俗话性格决定命运,苏轼的性格造就了他的成就,他是真正把自己看成个闲人,才让他得以随遇而安,人闲心不闲,得以成就。
苏轼结局
苏轼是一代文学大家,艺术家,政治家,但是苏轼结局却并不是那么完美,甚至可以说是在经历了跌宕起伏之后的悲剧结局。
纵观他的一生,他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真可谓是一波三折。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经历了太多,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作为为官之人,苏轼在当时北宋史上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从宋神宗到宋哲宗再到宋徽宗。苏轼经历了三代,并且屡次被委以重任,屡次被贬。但是在政治发展史上,他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哪怕被贬被流放,初心不改,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但是最后苏轼结局呢?
苏轼的不幸是因那场乌台诗案而起的。因为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感情,被新党污蔑陷害,说在诗中暗含不满,讽刺朝廷腐败。最后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被贬到黄州成为团练副使,但是行动受当地官员监视。在此之后,苏轼对朝廷心灰意冷,心情郁闷。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即将前往汝州。但不幸的是由于路途遥远,幼子不幸夭折,后来苏轼暂时前往常州休养。
1100年,在宋徽宗即位后,苏轼得到大赦,复任朝奉郎。不幸的是在北归途中,1101年,因病去世,卒于常州。他的儿子苏过遵照父亲的遗嘱将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在宋高宗即位后,追封苏轼为太师,谥号为“文忠”。这就是苏轼结局,真是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