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帝制社会,帝王之家是一个典型的“家国一体”的特殊阶层,作为至高无上、役使万民的帝王,其“一夫多妻”的婚姻形态则表现为嫔妃制度。即嫔妃数量、名号及等级。民间流传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说法,其实,各朝各代不尽完全相同。上古时期,为了共同的财产和经济利益,出现了姊妹共嫁一夫或母女共嫁一夫的现象深得社会的认可。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后妃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西汉。郑玄注《礼记·檀弓》上说喾帝、尧帝均置四妃,舜帝置三夫人。杜佑《通典》上说夏朝天子娶十二女,殷商天子娶三十九女。西周天子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汉武帝时,在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嫔妃等级序列基础上增设婕妤、娙娥、容华、充依等名号。汉元帝又在婕妤之前增设“昭仪”名号,意即昭显其仪。
除“位同至尊”的皇后外,遂将后宫分为十四个等级,取象二仪,法象天地,皇后与皇帝相匹配。素有“掖庭三千”之称。更为有趣的现象是,西汉嫔妃的等级地位完全是按照朝廷官员的等级和爵位进行编排的,直接与俸禄挂钩。这实际上是将后宫变成了女性小朝廷,嫔妃既是皇帝的姬妾,又是后宫的内官。
曹操时,王后之下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五等。曹丕称帝,又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曹睿继位,除去顺成,又增设淑妃、昭华、修仪三等。晋武帝时,皇后之下设贵嫔、夫人、贵人,位比三公。又设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位比九卿。九嫔之下又设美人、才人、中才人等为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位比千石以下。
南北朝时沿袭两晋体制,除却夫人,增置贵妃,改修华、修仪、修容为昭华、昭仪、昭容。进入隋朝,隋文帝惧内。孤独皇后死后,后宫始置贵妃、淑妃、德妃为三贵人,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合为二十七世妇,宝林二十人,御女二十四人,采女三十七人合为八十一御妻。
进入唐朝,其嫔妃制度与隋朝大同小异。皇后之下设四妃,即贵妃、德妃、淑妃、贤妃,为正一品。四妃之下设九嫔,即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正二品。又设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高宗设赞德二人,以代四妃;设宣仪四人,以代九嫔;设承闺五人,以代美人;承旨五人,以代才人;卫仙六人,以代宝林;供奉八人,以代御女;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另外,又置侍巾三十人。武则天为了争夺皇后之位,曾要求高宗在“赞德”之上增设“宸妃”,最终因遭到大臣们的极力反对而作罢。
李隆基即位后,“开元之治”确实为其挣足了颜面。玄宗认为,既然有皇后之位,又在皇后之后设立四妃,“则失其所法象之意焉。”为了以别内外,以正家道,遂改“贵妃、德妃、淑妃、贤妃”四妃为“惠妃、丽妃、华妃”三妃(实际上仍有贵妃封号,如,杨玉环),正一品;六仪六人,正二品;美人四人,正三品;才人七人,正四品。
事实上,玄宗追求奢靡,贪恋女色,白居易《长恨歌》谓其“后宫佳丽三千人”。杜甫《剑器行》谓其“先帝侍女八千人”。《新唐书》谓“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
风流天子李隆基在无法遍幸嫔妃的情况下,便心血来潮地发明了一种“蝶幸”,即命嫔妃们在头上插上色彩鲜艳的花朵,自己捉放粉蝶,粉蝶若落到那朵花上,他就当晚临幸那位嫔妃。
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玄宗宠妃武惠妃病故,时年三十八岁,玄宗伤心不已。惠妃长子李琮请示玄宗,是否需要按照皇后的丧仪操办葬礼以及皇帝所有子女都要为其服丧?玄宗没有准许,而是沿用妃嫔丧仪仅让其亲生子女服丧。惠妃死后,玄宗追赠她为贞顺皇后,葬于敬陵,并立庙祭祀。
就在此时,身边人(案:有说是太监高力士,还有说是咸宜公主)密奏玄宗,称“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其时,杨玉坏与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李瑁生母武惠妃。同胞兄妹有盛王李琦、咸宜公主及太华公主等)已结婚三年,夫妻感情极为融洽。于是,风流成性的玄宗立即将杨玉环出为道士,并赐号“太真”。经过这么一转一弯,李隆基轻而易举地把美丽的儿媳杨玉环整进了自己的怀抱,从此,玄宗也就停止了那种“蝶幸”的游戏。
玄宗共有三十个儿子,二十九个女儿。刘华妃生奉天皇帝李琮、靖恭太子李琬及仪王李璲。李琮系玄宗长子,本名嗣直。睿宗景云元年(710)九月,封许昌郡王。玄宗先天元年(712)八月,进封郯王。开元四年(716)正月,遥领安西大都护,并充任安抚河东、关内及陇右诸蕃大使。开元十三年(725),改封庆王,并改名潭。十五年(727),遥领凉州都督,兼任河西诸军节度大使。二十一年(733),加太子太师,再改名琮。二十四年(736),被拜为司徒。二十五年(737),李琮接养其弟、废太子李瑛第四子李俅。天宝元年(742),兼太原牧。天宝十一载(752)亡故,赠靖德太子,葬于渭水之南的细柳原。李亨即位,是为肃宗,追赠兄长李琮为奉天皇帝,妃窦氏为恭应皇后,备礼改葬于华清宫北齐陵。
开元二十八年(740),大唐帝国死了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宰相张九龄,一个是诗人孟浩然。据《资治通鉴》记载,这一年,唐朝有一千五百七十三个县,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户,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零九人。在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每斛米、每匹绢的价格平均不值二百钱。可谓物美价廉,国泰民安。
但不幸的事件还是发生了,并且还是一起震惊朝廷的重大盗墓事件。
据唐代载孚《广异记》记载:开元二十八年(740),有一伙盗墓贼打起了当朝皇上玄宗的宠妃刘华妃墓的主意,由于刘华妃墓的目标太大,加之总有陵墓管理人员巡视,不易下手。但这伙盗墓贼为了不被人发现,便在距离刘华妃墓的百步之外建造了一座假坟,白天晚上都在盗洞内休息,然后通过地下盗洞直达刘华妃的墓中。
当盗贼打开棺盖后,发现刘华妃真是一位绝色美人,面容气色与活人并无二致,并且四肢还能弯曲。当盗贼发现刘华妃的两只手腕上都戴着金钏[1],便残忍地将其手一刀斩断,取下金钏。
说来这伙盗贼也很迷信,担心刘华妃托梦给她儿子李琮倾诉自己的劫难,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又残忍地把刘华妃的舌头割去,使她无法说话。就这还不算,他们又将刘华妃的尸体侧立起来,将燃烧的蜡烛插进刘华妃的阴道里,一位大唐王朝的华妃,死后竟然遭到盗贼的肆意凌辱,实在令人发指!
傍晚时分,这伙盗贼带着盗取的大量珍宝,走出那座假坟,然后派人从都城拉来空棺材,再将盗得的宝物装进灵车空棺材返城。
就在盗贼准备行动之前,庆王李琮就梦见自己的母亲赤裸着身体,披头散发,悲泣道:可恶盗贼掘我坟墓,凌辱我身,我的遭遇,如何能说与人听?但我会看到他们败露于春明门下!
随后,刘华妃又向儿子庆王李琮详细描述了各盗贼的面貌。李琮于梦中哭醒,天一亮便入奏父皇玄宗。玄宗派人前去查看,刘华妃墓果然被盗,尸体被凌辱。玄宗大怒,立即召来京兆尹和万年令,令其限期捉拿盗贼。
再说那伙盗贼,正拉着装有珍宝的棺材回城,渐渐来到长安东城主城门春明门前。在城门口,门吏搜其车中棺材,发现里面装的尽是宝物,于是,运送宝物的盗贼立即遭到官府的逮捕。经过审讯,又逮捕其同伙数十人。负责审讯的官员一查这伙盗贼的身份,竟然都是长安城里不学无术的官宦子弟。
刑事法典《唐律疏议》规定,“诸发冢者,加役流;已开馆椁者,绞;发而未彻者,徒三年。”意思是说,凡开挖墓葬者,处以劳役流刑;打开棺材者,处以绞刑;发墓而未至棺材者,处以三年徒刑。
庆王李琮恨意难平,于是便上奏父皇,请求自己将亲手处置其中五名盗贼首领。这一请求得到了玄宗的批准。李琮为报母仇,遂将其五人剖腹,取出心肝五脏烹炸,用以祭祀母亲刘华妃的在天之灵。其余盗贼皆被斩于京兆门外。随后,重新择地安葬了刘华妃,庆王李琮哀伤不已,再为其母守心丧[2]三年。
这起令人发指的辱尸事件,无论从什么意义上讲,彻底是丢尽了皇家的颜面。
注释
[1]金钏:金钏是唐朝贵族女性下葬时,手腕上必须佩戴的装饰品,呈圆环状,多用黄金制成,一圈一圈地缠绕在腕上。
[2]心丧:指不着丧服,只在心里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