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宋朝为什么出现冗官现象 宋代冗官的历史教训

+A -A


宋代官员 北宋“冗兵、冗官、冗费”的情况很多人都在历史教材上见证过,庞大的官僚机构给宋朝政治造成的负面影响颇为严重。那么宋代为什么会出现冗官的现象呢?

宋朝为什么出现冗官

原因之一在于公务员考试搞了“扩招”。唐代由于录取人数少,进士每年才一二十人,多的年份也不过30余人。宋太宗即位第二年,就从诸道贡士5300余人中选拔了进士及诸科等500人,分授幕职和州县官,雍熙年间更增至千人。

原因之二在于买官卖官合法化、公开化。宋廷诸帝为了财源广进,在各种专卖活动之外,公开卖官,鼓励商人、豪强富户纳粟买官,花钱入仕。在宋金外交活动中,有不少使节随员就是商人子弟。南宋时四川地区一次出卖将仕郎(从九品文散官)告牒,竟达1000道。

北宋末至南宋灭亡前究竟有多少官员是通过花钱买的,史载不备,后人亦难于统计,但可以肯定,在这庞大的官僚队伍中,“跑部钱进”的必不在少数。

宋官冗滥也是当时官僚特权诱惑的产物。宋代官员物质待遇特别优厚,包括俸钱、职钱、禄粟、衣赐,以及出差给券、公用钱、添支增给等十余种。北宋一个节度使一年的收入达11万贯以上。南宋末一个制置使,仅月俸银就达万两之多。病老官员,可以“奉祠”(管理祠庙)的名义支领干薪。退休官员,从景祐三年起可支取全俸。

除了高工资,宋官及其家属还享有“免差遣”或“复役”等种种实际特权,并往往利用职权,侵占官私田产、拒不纳税等等。由于恩荫制度和荐举制度,官员的子弟、亲属乃至门客或各种关系人物往往可以不通过科考而直接做官,享受上述种种特权。

宋朝冗官的历史教训

历史的教训值得高度关注。最近原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专访时坦言:现在中国政治上的一大弊端是“官多为患”。他说,一个省有四五十个省级干部,几百个乃至上千个地厅级干部,一个县几十个县级干部,可以说古今中外没有过。何况一个省、市除省长、市长外,还有八九个副职,每个人再配上秘书,个别的还有助理(见《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第34期)。张全景同志这番忧心如焚的话表明了当今冗官现象之严重可以说超过了历朝历代。笔者在一个省的省直部门工作,那就说说所看到的厅局级干部的冗滥现象吧。一个厅除厅长外,起码有五六个副厅长,纪检组长当然也是副厅级,此外还有厅级巡视员、副厅级助理巡视员多名,加起来快超过一个班了。哪个省里不是几十个厅、局、委、办啊。还有省里的工、青、妇、科协、文联等群团组织,当然也是厅局级一大帮,再有省辖各高等院校呢,校长、书记也都是厅局级干部啊!至于和厅局同一级别的地市级五大班子干部,那就更是数不胜数了。省里五大班子机关内部还有许多厅、委、办的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也是厅局级呢。这样算起来,一个省的地厅级干部(相当于过去的知府、知州一级官吏)确实要超过一千大关了!至于县处级干部,简直多如牛毛,据报道,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霍山县,仅副县长就有十一名,县级冗官现象之严重可见一斑。历史上哪个朝代有如此庞大数量的官员队伍啊!尽管现代社会人口增加,社会职能复杂,但官员数量的高度膨胀已远远超过了应有的比率。为什么官本位观念积重难返?为什么精兵简政难以实行?官竟然多到为患的地步,官本位观念能消退吗?机构能精简得了吗?这么一个臃肿的官员体制,怎么克服官僚主义,怎么减少应酬和事务!这么多官员互相纠缠在一起,相当一部分机构重复,职能重复,除了斤斤计较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互相扯皮外,根本谈不上工作效率。一些地方一到班子换届,干部任免、调整、调动、升迁之时,卖官买官歪风就猖獗起来,这和官员臃肿的体制直接有关,这种体制为贪赃枉法、权钱交易提供了相当大的空子可钻,加上对主要领导缺乏有效监督,卖官买官遂成了腐蚀党和国家肌体的一颗毒瘤。

现在,中央已正式部署全面“减副”,严格限定副职的职数,各领导机构的副职大大减少,一场机关领导“瘦身”运动正在铺开。而且这仅仅是改革的第一步,臃肿的官员体制必须釜底抽薪,这是发扬党的光荣传统,确保党和国家的肌体活力,坚决防治腐败的一场极其重要的战斗,不达目的,决不收兵!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