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背景
鸦片战争的背景分为国内背景和国外背景两个方面,两个背景之间有不可分割密切联系,也有不同的因素。
鸦片战争遗址
国内背景在这场鸦片战争的背景中充当主要角色。封建王朝在中国发展了两千多年,到了清王朝早已到了走到了尽头。各种弊病重生,矛盾层层积累,许多体制早已无法和西方的优越制度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农耕文明的社会里,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许多官僚地主加大土地兼并的力度,这使得大清国内民不聊生,百姓生活水准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思想上过于禁锢,整个国家文字狱盛行,四书五经这些陈词滥调将广大国民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扼杀在萌芽之中。整个大清帝国空有一身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的皮囊,却早已是一具行尸走肉,冢中枯骨。这让西方列强看清了这个国家原本的面目,自然就引来了侵略者贪婪的目光。
与此同时,国外现状也是鸦片战争的背景的重要角色之一。欧美的资本主义势力迅速崛起,纷纷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业革命。他们需要更为广阔的国外市场来刺激本国经济的更快发展,而此时的清王朝幅员辽阔,财富充盈,统治阶级却腐败、无能,这对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侵略对象。于是先通过罪恶的鸦片交易来扭转贸易差,赚取巨额利润,最后直接私下丑陋的面具,通过战争手段使自身获得在华的最大利益。
鸦片战争社会矛盾
在1840年6月之前,华夏民族以农业为本,自己生产、消耗,自我满足,最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国对海外贸易并不热衷,反而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此时,英、法等西方国家已经争先恐后的对社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
鸦片战争图片
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越来越高,西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列强国生产的商品过剩,需要向国外市场进行倾销,获得高额利润。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极大的阻碍了西方国家的商品销售道路,为了能打开中国的国门,英国以走私鸦片侵入中国,在受到清政府的围剿销烟后,发动了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社会矛盾第一方面是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一直沿用着封建社会的传统政治制度,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只涉及到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比较单一。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是落后的,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还体现在思想上。中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又有很多金银珠宝,比如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因此中国毫无疑问的成为西方国家侵略的对象。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从独立变成了半独立半封建性质国家,清朝的统治者也逐渐变成了西方国家的傀儡,帮着列强一起剥削压迫底层人民群众,由此激化了社会矛盾并使得矛盾多元化。鸦片战争社会矛盾的第二方面是主权独立与半殖民化之间的矛盾。另外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大机器生产的物品迅速抢占中国市场,从而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体系。即鸦片战争社会矛盾的第三方面是传统手工业和大机器生产之间的矛盾。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璀璨,源远流长,相比于古时的西方,我们的文明先进,体制优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但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一切,改变了中西方的格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就像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和之后是两个不同的天地和世界。
鸦片战争画像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独领风骚,在军事和科技文明甚至是财富和人口都独占世界之巅。令同一时期其他的国家都望尘莫及,在当时其他国家的眼中,中国的富有是他们不可想象的,甚至哥伦布等航海家冒死也要来中国一游。这里有强汉盛唐打下的赫赫声威,有丝绸之路铺垫的无尽财富,有蒙古人骏马弯刀铸造的铁血军魂,这些加在一起凝聚成了中国古文明的博大精深。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也是中国面临最严峻的考验的时候,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二百多年,西欧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向海外进行殖民。在鸦片战争前夕,西方很多国家都已经完成了对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业革命。科技实力突飞猛进,一跃而成为世界之巅,已经超过了我们古老的中国。而中国在西方度过工业革命的时候也经过了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在乾隆后期中国就已经民生凋敝,起义不断;政治上贪污盛行,腐败成风;军事上武器陈旧,兵马废弛;经济上更是固步自封,闭关锁国。这些都为中国的日后埋下了深深的危机,使我们与世界脱离了脚步,也使我们与西方之间的距离之间加大,为中国在即将到来的鸦片战争中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认为是因与果的关系,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催化剂。在鸦片战争结束后,作为战败一方的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英国提出的不平等协议,割地赔款给英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虽然与列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的缓和,但是国内的社会矛盾却在不断加深,统治阶级对百姓的不断剥削和压迫,最终使得农民为了谋求生存而反抗,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鸦片战争旧照
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一共有两次意义重大的出征,一是北伐,此次出师深入腹地,牵制了清政府大部分的兵力,为之后的西征做出了准备。二为西征,此次出兵巩固了其在“天京”的统治地位,成功夺取了清政府的大半江山,使得太平天国正式进入全盛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结晶,期间提出的绝对平均主义政策,是超现实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根本无法实现,加之并没有突破原有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经济体制,实属天方夜谭。“天京”战变,太平天国逐渐衰败,加之遭中外的联合绞杀,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十三年的农民起义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场。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却给予了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加快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为之后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打下了基础,也打击了西方侵略者侵略的气焰。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同时两者之间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总体来说,鸦片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出现。综上便是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之间的联系的解读。
鸦片战争火炮
鸦片战争火炮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清政府方面使用的火炮和西方侵略者使用的火炮。
鸦片战争图片
在当时的中国,火炮质量好坏与否是靠火炮重量来衡量的,即火炮越重质量越好。根据《史料》上的记载,在鸦片战争中,清军使用的火炮主要是红夷大炮。红夷炮是一种架退式前装滑膛长管重炮,精度很高。因为它的重量,红夷炮每发射一次都要重复进行复位、再装填,而且发射一次中间需要的时间较长,即鸦片战争火炮的使用对中国非常不利。相较之西方的火炮,中国方面的不利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传统钢铁冶炼技术不成熟,产量低下。
火炮由生铁铸造,质量不好,使用周期短,易裂。为了应对以上不利状况,清军想到的处理办法是增加火炮重量,减少火药填量,加入铜材料,把火炮结构复杂化,这就造成了火炮威力减小很多。除此之外,清军制造的炮弹因炮口小所以很轻,射程很近,火药因提纯不够爆炸效力低。
鸦片战争火炮对于西方有利的方面是因为工业革命后,西方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在火炮的制造方面有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机器的大批量生产,各个零件之间的尺寸比例比较合理,射击精度高还节省时间、坚实耐用。而且炮弹是实心设计,质量较大,射程也比中国的远。
火炮使用的火药实际上是有中国发明后传播到西方的,也就是说本该是中国占据有利方面的,但是因为中国在发明火药后,并没有在该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更多的是停留在了冷兵器时代,而西方则因为科技的发展,在武器制造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而开始向中国发起侵略。
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
鸦片战争前中国各个朝代都是以儒家的文化为中心,尊崇儒家的礼教制度还有人才选拔制度,专制的封建帝制,使得在清末文化教育,笼罩在一片阴郁的氛围之中。也正是这种封建的、顽固的思想的衰废,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难以持续下去。
鸦片战争旧照
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可以说是中西交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先进技术渗入到中国,随之而来的还有先进的思想文化。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还有变法维新,各种新新思想的涌入,激起一部分思想先进的爱国人士保家救国的信念,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后,开始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先进的机械还有技术。冯桂芬则认为“西学”才是先进文化中最重要的的一部分,所以他提倡学习西方的知识理论,同时也提倡把知识与技术结合起来。而李鸿章则认为惟有“师其所能,夺其所恃”才能抵抗西方列强的入侵,于是发起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机械局。
在工业农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近代科学技术也逐步发展起来。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也由封建顽固逐步向现代化靠拢,使得中国由一个封建国家逐步走向一个对外开放的新兴国家,思想上的变话,不仅仅只是思想上的改变,改变的还有文化、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科技。而正是这样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似的中国的变革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变革,越来越好。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