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呢?事情要从很久以前说起,赵王得到一块非常珍贵的和氏璧。消息被秦王得知,他十分眼馋,想要将和氏璧据为己有。秦王派使者去见赵王,说是想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这块和氏璧。
赵王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大家都认为秦王只不过是想要骗和氏璧罢了,不是真心想要交换的。可是不答应,又怕秦国进攻赵国。赵王左右为难,这时有个人推荐了蔺相如,赞扬他机智勇敢,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蔺相如带着赵国使者与和氏璧前往秦国,将和氏璧呈给了秦王。秦王对宝贝爱不释手,可是对十五座城池没有提起。蔺相如知道秦王不愿意交换,心生一计,对秦王说宝玉上有条裂缝,让他指给秦王看。秦王听了蔺相如的话后,将宝玉交给了他。蔺相如得到宝玉,便举着它靠向柱子说,赵国诚心实意来交换,秦国却没有交换的诚意,如果秦王相逼,他就撞碎宝玉。秦王怕蔺相如乱来,取出地图,表明那几座城池是用来交换的。蔺相如表面上是妥协了,实际上让人在夜间偷偷地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在之后的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秦王让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了下来。蔺相如让秦王给赵王击缶,在秦王拒绝之后,以命相逼。秦王只好听从蔺相如的话给赵王击缶,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了下来。在蔺相如的帮助下,赵王维持了王的尊严。蔺相如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被赵王封为相国,地位远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之后就有了将相和的故事。这就是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
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除了蔺相如不知名的门下,主要人物就是两个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两人都是战国时期人,一文臣一武将,同样位列赵国上卿,蔺相如相对更高一些,这也是遭到廉颇不满的故事起因。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原来只是一个宦官总管的家臣,他的生平事迹基本上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由三个故事构成。蔺相如。因为秦国向赵国讨要换取和氏璧,蔺相如接受重任出使秦国。在秦国时,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慧、口才以及勇气,和秦王抗争和周旋,不仅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还保全了自己,得以被封上大夫。
在后来秦王与赵王的渑池之会上,见秦国意图羞辱赵王和国家,敢于反抗,当面斥责秦国,保全了赵王和国家的颜面。因为他巨大的功劳,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再后来就发生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是智慧与勇气兼备。
廉颇,生卒年不详,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将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因为赵国联合另外四国一同攻打齐国,廉颇在战争中立下战功,回国后被封为上卿。后来,又多次抵御了秦国的进攻,也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最后以少胜多战胜燕国,被封为代理相国。司马迁对廉颇的评价是因为勇猛而闻名于诸侯。
负荆请罪的故事概括
负荆请罪的故事概括是这样的。战国时期,中原有七个大国,其中以秦国最为强大。秦国经常欺负赵国,可是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秦国反倒丢了不少的面子,自此不敢再轻视赵国。赵王爱惜人才,将蔺相如封为相国,地位远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大将军对蔺相如非常不服气,公开叫嚣新任相国。
蔺相如知道大将军的不满后,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如果碰着大将军的人一定有让着点,千万不要动怒。一次,蔺相如出门上街,听说廉颇正从对面骑马过来,叫车夫先把马车赶到僻静的小巷,等廉颇过去他在出来。廉颇的人看见相国这么怕自己的主人高兴坏了,每每见到蔺相如的门客都嘲笑他们。那些门客受不了这个气,向相国告状。蔺相如表示自己连秦王都不惧,又怎么会害怕一位将军。蔺相如之所以不和将军发生冲突,是因为两个人都是赵国的老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样会给秦国进攻赵国的机会。
蔺相如的门客听到了这番话明白了相国的所思所想,以后遇到廉颇手下的挑衅都尽量让着他们,自己吃点亏。廉颇后来也听说了蔺相如对他门客说的话,非常羞愧。
廉颇脱掉衣服,负着荆条到蔺府门前请罪。相国知道后连忙出来迎接,廉颇用双手将荆条奉上,请蔺相国责罚。蔺相如把荆条扔到一边,扶起了廉颇。两人自此成为了至交好友,一起守卫他们的国家。这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概括。
上一页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