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过年”或“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狭义的 春节指正月初一,广义的春节指从腊月二十三日至正月十五日。民国时期采 用公历纪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以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按陈果夫于1945年撰成的《国民生活历》的记载,这天的主要习俗是: 放爆竹,穿新衣。向祖先遗像行礼,向家长贺年,互相贺年。向亲友家递送贺年片。途遇熟人要贺年。长者以糖果、玩具招待小孩。停止洒扫,禁止乞 火汲水和泣怒谩骂,不动刀剪针线,不作杂务。公共地点陈设游艺杂耍和应时买卖,至十八日止。但全国各地的习俗不一,后面具体介绍上海、河北万全、河南开封、浙江宁波、贵州贵阳、福建漳州、广东翁源和广西罗城等地 的春节习俗。 1.上海 正月初一清早即放爆竹,全家人要穿新衣,正衣冠,拜天地神位和祖宗 图影,门上贴新春联,然后出门“兜喜神方”。一般的历书都注明当年喜神 所在方位,人们朝此方向兜上一圈,据说便可把喜神带回家。直到民国时期 末,在上海仍能看到人们于初一晨乘汽车外出兜喜神方的情景。这天上海人 不汲井、不乞火、不扫地,怕掏走了财神、扫走了福星。早饭以糯食为主,如糖拌小圆子,称“糖圆”,取甜蜜、团圆之意;再 如糖年糕,取年年高之意。早饭后,晚辈向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还给压岁钱 和喜果。文人称“压岁钱”为“压秽钱”,说是可以压邪。喜果是用红纸包 好的蜜枣、桂圆一类的干果。读书人还习惯于用梅红纸条写上“元旦书红,诸事亨通,财源广进,万福攸同”等字,贴在墙上,以求吉利。也有写“姜 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以为可以压邪。正月初一的午饭称作“岁朝饭”,本应吃素,但民国初年已不被遵守, 特别是民国末年,“岁朝饭”吃素的习俗已经消亡。下午外出向亲友拜年, 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也可只将名片投入亲友的家门内,就算已上门拜过年 了。如客人登门拜年,应先向长辈磕拜,如挂有祖先画像,也应前往磕拜。 拜毕,主人端出果盘,内有糕饼、糖果等,以招待客人。主人还向客人敬米 花糖汤,喝完后再加上有两只橄榄的茶,俗称“元宝茶”。城中市民互相拜年不一定留客吃饭,而乡间农民互相拜年一般要用好酒、好饭招待,俗称“吃年酒”。相互间你吃我的,我吃你的,往往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 2.河北万全 清晨,居民皆穿新衣,择吉时于门外设香案,焚香明烛,设供迎神,称 为“接神”。同时点旺火、放花炮,鸣鼓乐。院内供天地,屋内供诸神,尤 以财神为最隆重。除供馔肴、枣山大供外,还供雄鸡、猪头、鲤鱼,称为“三牲”。并各供神码,于接神时跪焚之。接神后,先就这日喜神所在的方向拜 之,然后分别拜四方诸神,再拜天地、财神、灶君、神主等神位。接神后, 卑幼拜长者,平辈互相作揖,并祝平安。礼毕,全家团聚坐在室内,并备肴馔、干鲜果品、佐酒谈笑,以示团圆。通宵不睡,称为“熬年”。天亮后出 门拜年,对挚友必躬亲叩拜,对疏者投刺而已。途中遇熟人,互相作揖为礼, 并说些恭喜发财、平安如意的吉语。各家各户都在这一天设丰盛酒席,并吃水饺。水饺内藏一枚制钱,谁吃到这个水饺,即为有福之兆。居民商户从这 日起多以掷骰、抹牌为戏。也有以鸣锣击鼓、玩弄乐器为戏乐的。妇女都停 止做针线活,休息取乐。儿童则以放风筝、踢铁球、放花炮、吹喇叭等为娱乐。长辈还要给儿童“压岁钱”。 3.河南开封 开封人守岁守到五更时要重新盥洗,并穿上礼服,戴上礼帽,摆上与除 夕一样的祭品,在香烛齐燃、爆竹争鸣的气氛中合家依次向祖宗或神祇祝年 喜,小辈向长辈拜年。吃过元宵和饺子后,男人便出发到亲友家拜年。有些人在东方尚未启明时就已叩开亲友家的大门了。所拜的第一家应是父母俱 存,兄弟不争财产的“财旺人旺”之家。而各家也希望第一个登门拜年的客人来自“财旺人旺”之家。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家均“挡驾”不见,仅让仆役 或小辈在门前“谢谢劳步”而已。客人们则向主人的祖宗和神祇磕上“神三 鬼四”的头 (向神磕三个头,向鬼即祖宗磕四个头)。留一张贺年的名片就走了。有人更省事,敲门不开,从门缝里塞进一张贺年片就算完事。更有省 事者,连门都不敲,仅把名片塞进去就走。如果在街上遇到长辈,原先必须“崩角稽首”磕上三个大头,后来不再讲究了。女子则不得初一拜年,如果初一遇到女亲友,向她们拜年是可以的,但绝不敢回拜,一定要等到初二才 可。所以初二更为有趣,不像初一那样“闭门传简”。年轻夫妇须先往岳家 拜年后再拜访其他亲友。姑娘们成群结队,打扮得花枝招展,也同时到各处 拜年。不过她们不传名片,见到主人就跪在预备好的蒲团上行大礼,主人们 则说“常礼常礼”。初三一过,拜年就没有这样热闹了,但只要在正月十六 以前,见到人都可以说“拜个晚年”。 初一五更吃过元宵、饺子,到中午还有一顿丰盛的酒宴。普通人家不讲 究几盘几碗,只选最好的吃。如果在公馆或店铺,则一定要吃“整桌”、“鱼 翅头”或“海参头”等至少也得“五簋八盘”。而乡下却只有10大碗。席间 饮酒猜拳,痛快淋漓。初二是财神生日,各家又借此吃一顿酒宴。初三和“破 五” (即初五)都是鬼节,吃两顿饺子以“摄鬼眼”。 从初一起就有一队队人旌旗招展、金鼓齐鸣地“游庙会”。打头的是一 面面高四五丈的三角大旗,青龙、白虎、八卦太极等等俱全,后面跟着大鼓 和小手锣,最后是用笸箩抬着香,用褡裢盛着炮,会首们拿着小三角旗,逢 庙烧香,沿途放炮,围观者塞满道路。会中人多为泥瓦匠、煮盐工和无一定 职业者。如两会相遇,都要偃旗息鼓,防止擂鼓争胜而致巷战。这种游庙会 天天都有,直到破五才止。 除上述活动外,春节期间最吸引人的还是相国寺的游艺场。其中有说《三国》、《水浒》的书场;有拍道情筒打简板唱“坠子腔”或打梨花击铁板唱 大鼓的戏台;有卖艺的、变戏法的、比武术的;还有“以消永昼”的菜馆、“聊以充饥”的饭店,可以登高望远的藏经楼、数佛可以卜运的八百罗汉殿 和远道而来的西洋镜;也有淫亵卑鄙的“像声场”和欺买诈卖、诱赌引奸的 不正当行当等等,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不仅令乡下老农眼花缭乱,也使得“城油子”们流连忘返。 4.浙江宁波 正月初一,人们五更即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称为“辞旧迎新”。男人起床洗好手,到庭院放炮仗,叫“开门炮”。买炮仗要买四个,放三个留一个,叫“备炮”。头响炮仗必须放响,而且放得越响越高越好,认为在 新的一年中会吉利;若放哑炮,则认为不祥。家家户户设香烛,陈果饵,男 女老少拜神像。宁海等地以净茶、新饭、五色果等拜祀,俗称“拜天地”。各地还有拜祀祖宗的活动:中堂悬挂历代祖宗的图像,供净茶、汤团,全家 老少按次叩拜,俗称“供帧子”。有宗祠的到宗祠参拜,有的还出拜祖坟。然后家中幼者依次拜尊长,叫“拜岁”。与人相见时即拱手说“恭禧”、“拜 岁”、“发财”、“托福”等吉语。宁海等地有上境庙进香之俗。读书人则 去文昌阁,回来须读几篇文章,旧说让文昌帝君听书声,然后书写“新年开笔,诸事大吉”或“元旦挥毫,利获名高”等条幅。早餐一般吃“新年汤团”,意为团团圆圆。镇海等地大户吃红枣汤或桂圆汤,意为红火得早,富贵团圆。 宁海吃新煮米饭,全天素食。余姚则吃豆茶,用赤豆加汤团、年糕、糖煮食, 意为头头顺流,团团圆圆,年年高。初一日不汲水、不洒扫、不乞火、不动刀剪、不杀牲、不串门、不待客、不洗涤、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主妇全天休息。天还未黑,家人即 眠,不点灯火。放关门炮后,不得出门,认为这样夏日可免虫害,称“太平 夜”。余姚、大岚初一早晨忌打喷嚏,忌打破碗,如下慎打破,即解魇,要 讲“大碗生小碗,明年添小倌”。吃饭时,一碗鱼不可吃完,称为“吃剩有 余”。四明山因买不到鱼,则用木雕鱼代之。慈溪等地在这天若有人死亡, 忌说“死”字,而讲“老了”或“做元宝”等隐语。 正月初二开始,男人出拜亲戚邻里,也有带着孩子出拜的,以小拜长, 礼俗最重的是外甥拜娘舅之岁、女婿拜丈人、丈母之岁、侄子拜姑父之岁, 称为“拜岁”、“贺岁”,也称“拜年”。宁海等地有抢先拜岁之俗,过了 初一即拎“拜岁包”出拜,认为拜岁赶在前头为重。初三、十三不出拜,认 为初三为“当头三”,十三为“杨公忌”。余姚、陆埠在初一、初二两日, 堕民向东家拜岁,称为“堕民岁”,拜岁后东家送之年糕等,其他人到初三 才开始出门拜岁。 正月初六后,宁波各家开始做“新年羹饭”,有7碗、8碗、12碗之分, 其中必有豆芽、鱼肉、年糕等,豆芽的芽似如意,称“如意菜”;“鱼”谐 音“余”;年糕均制成“如意年糕”、“元宝年糕”等,意为年年高、步步高、节节高。 5.贵州贵阳 大年初一是亲友间彼此贺年的一天。满街都是穿着新衣的大人和孩子, 高兴地踏着地下燃放过的爆竹所余下的纸屑行进。许多家庭因不敢承当亲友 们的贺年而特地紧闭家门。当有人敲门时,门内的人总要由门缝向外仔细张望,除非是自己的家人或最熟悉的亲友,否则决不开门,而只是在门里不断 地说:“拜年?不敢当,不敢当!改天再请过来喝茶吧!” 这一天清晨,全家人要互相贺年。全天放弃一切家务而清闲的休息。包 括不扫地,不煮饭等。也不得生气或打骂他人。人们都相信这天若忙则“一 年忙到头”;这天若愁则“一年愁到头”;这天若打骂人则“一年中不得安 宁”。为了这一天的清闲,凡洒扫、生火、煮饭诸事都得在头天预先办好。 新女婿在初一应赶早去岳父家拜年,并会受到盛馔的款待。而女人在这 一天是不出门的,她们对于新年的第一次出门十分重视,一般要待初三以后才在历书上选择个“出行大吉”的日子迈出家门。小孩子最喜欢过年,他们 口里吹着口哨,脸上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手中挥舞着木制的刀枪、纸糊的 灯笼等,在亲戚处拜年照例要得到“压岁钱”,而且要从亲戚处带一根“柴”回家,表示带“财”而归家的意思。乞丐们在年初一以后便二人或三人结伴 沿街高唱新年歌而行乞。这些歌并没有固定的语句,不过是些吉利话堆积而 成,合辙押韵而已。歌唱时,两个乞丐一唱一和,另一乞丐则于每两句中插入一句肯定语气的短语“好的”或“有的”。例如:“新年对新节”,“门 神对子两边帖”。“好的”!“左边贴的摇钱树”,“右边贴的进宝瓶”。 “有的”!“摇钱树进宝瓶”,“早落黄金晚落银”。“有的”!“进宝瓶 上一枝花”,“主人家养个大娃娃”。“好的”!“灯笼挂得高”,“银子 几大挑”。“好的”!“灯笼挂得矮”,“银子几大块”。“有的”!“财 门大大开”,“元宝滚进来”。“好的”!“滚进不滚出”,“滚满主人一 堂屋”。“有的”! 这一年如果某家不幸死了父母或其他尊长,则他家门上门联不用红纸, 而以白纸代替。上面写着:“伤心怕读陈情表”,“泪眼难观蓼莪诗”等, 而且还要在大门之外高贴着用四张白纸所写的四个大字“敬辞燃烛”。这是 辞谢亲友携烛来为死者拜年而写的一张通告。这家人在年初三以前不能出门 为任何人贺年。因为被贺者将认为不祥。 6.福建漳州 春节在漳州被叫做“新正”,人人要穿新衣服,家家店铺也都休业。除 杂货店、照相馆、点心店和一般小贩等不在此例外,其他的店铺都要到初四 后才开张营业。春节人们初次见面时必须笑嘻嘻他说“恭喜!”“恭恭春春恭!”“新 正大家齐发财!”等吉利的话。长辈和老年人要用红纸包着银钱给别人家的 孩子,称为“压岁钱”。初一这天禁止说不吉利的话,也禁止向人家讨钱,因为这是一年365日 的头一天,所以一般人不大喜欢到别人家去玩耍。初二、初三两天,人们上庙去烧香的很多。妇女出门游玩一般在初五以 后,因为初五以前多有客人来,妇女们须在家中烹饪。俗语说:“正月初六, 行了无脚目。”意为正月初六,妇女们才得外出逛逛。 春节最热闹的地方先是“公爷街”,所有的花灯以及卖艺的、变戏法的 都聚集在那里,足足闹上 15个昼夜。据说早年黄公爷因春节喜欢就近看热闹,并且可以征收摆摊的租金,所以就一年一年地积习成例。后来才发展到 指定的公园和较宽阔的马路上,即“娱春游艺场”,“公爷街”就不再热闹 了。 春节最普通的下酒菜是生蒜、香肠和皮蛋。酒以绍兴老酒、米酒为多用。 7.广东翁源 正月初一,各家开门前要先放一串爆竹,之后才可“开门”,一“开门” 便算是春节了。春节作为每年的第一天,“开门”自然不能随便开,须预先 请占卜先生选个良时,时辰早为“子时”,迟不过“辰时”。“开门”之前 不允开门,“开门”之后,即使是深夜也不准闭门。后者大约是取“迎财神”、 “迎春”、“接新岁”之意。“开门”有开大门、小门之别,大门是出户外的门;小门是屋内各房间 的门。一般先开大门后开小门。有人开大门时燃放串炮、大炮;开小门时燃 放满地红和电光炮。“开门”后,人们依次拜见尊长,多叩头或作揖,叫做“拜年”。拜年 的语言一般为,对长辈:“恭贺过了新年健康人”、“增福增寿”、“福如 东海,寿比南山”。尊长回话为:“发财”、“添丁”、“万事如意”等, 平辈之间亦可说此话。对小孩则说:“快快长大”、“立志读书”等勉励之 言。妇女在“开门”后便忙着到附近担水,回来煮饭。饭熟后先盛五碗,并拿着筷、香、烛、纸、茶、酒、爆竹等去拜家庙及 拜灶,意为请神先吃。拜祖称为“上饭”,拜灶称为“谢灶”。有人在天亮 前率全家长幼带上香、纸、爆竹等物品,穿着整齐,排行列队,打着锣鼓到 附近的社坛庙宇去拜神。往来途中遇人便拱手道贺。这种拜神的活动叫做“拜 社年”。 正月初一,大家坐着聊天,不做事情,不许说不吉利的话,连孩子也以 此相戒。有人也聚众赌博,即使很正派的人有时也破例。孩子们穿上新衣裤、 新鞋帽,口袋里有了许多压岁钱,可以买些瓜果、糖块及鞭炮等,开心得四 处奔跑玩耍。初一晚要向家庙和灶君烧香磕头,一直到初五为止。每间屋门口应插一 根香,叫做“烧门头香”。初二,大家到宗庙祠去,备些酒菜,猜拳谈天,十分畅快。“团年”大多在这天举行,因此,人们穿戴整齐,八音锣鼓也大敲一番。所谓“团年” 即大家在这一天团聚起来庆祝新年。初三是“送穷”的日子,即使是至亲也不相往来。“送穷”的习俗一般 是:预先将屋内的污秽清扫后集中倒在田里用火焚烧,并须伴以香烛、鞭炮等,然后叩几个头,作几个揖,意思不外乎是将从前的秽气、穷气用香烛送走,迎接财神、福星的来临。 8.广西罗城 罗城人过春节除了舞龙灯、弄狮子、唱小调、吃饺子外,还盛行打炮仗的习俗。每年春节,罗城的小孩手中都有许多炮仗,如大炮、地雷炮、火箭、炮等,不胜枚举。圩中有上下街之分,二街小孩各分党羽,每党推举首领一 人。于正月初一初更时,由首领指挥进攻。双方小孩各手执一香,燃炮互掷,响声不绝。被炮击中者,轻者焚烧衣服,重则焦头烂额。最初只是小孩相斗, 后来一般无知兄长,见其子弟负伤过重,出而相助,于是双方均有兄长混杂 其间,攻打愈加猛烈。如甲党势弱不能支持,则乙党进攻愈猛,即使甲党败 退入屋,乙党仍不甘住手,纷纷将花炮向屋内掷击。如甲党闭门不出,乙党 则在门外喧噪拍手,声震屋瓦,讥诮良久才各自散归。夜间双方虽如此激战, 但一到天明,则嬉笑如故,天黑后又打炮仗,一般要打到正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