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由始至终一直都具有很强的战斗力。这是一种民族激进主义的说法,在历史上从来不存在永保战斗力的军队。明朝号称拥有280万军队,但是在明朝末期的一系列战争中却屡战屡败。这是事实,是无论怎么解释也说不通的。其实不是后金或者农民军过于强大,而是明军自己出了问题。
在明朝建立的初期,由于生产力有限,依靠民间的能力无力供养庞大的军队。但是出于对抗蒙古军队的需要,明朝必须维持庞大的军队。在朱元璋时期,明朝军队的总兵力在140万左右。为了达到目标,朱元璋命令军队开始屯田,也就是卫所军制度。根据规定,每名士兵可以拥有一定的耕地,每年自己留下12石作为口粮,其余全部上缴军队粮库。朱元璋曾经骄傲的说:“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粟。”与此同时,由于战争逐步减少,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开始下降。其实在朱棣在位的后期,很多将领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永乐时期的军队相比洪武时期,在战斗力上有所下降。而且这个情况越来越严重,毕竟天天踢正步的士兵没法和天天打仗的士兵相比。
战斗力下降的程度很有限。真正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的原因是腐败,在明朝的中前期,士兵们还基本上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到了中期以后,这些土地基本上都被统军将领和地方豪强兼并。
明朝名将卢象升经过考察以后,在奏折中写道:“当军者无地,种地者非军,豪强侵霸以肥家,公私因是而交困。”也就是说,士兵们的耕地很少。由于军队已经无法自己养活自己,便只能依靠朝廷拨款。而朝廷的财力也十分有限,因为农民的耕地被豪强和贵族们霸占着。明朝中央的财力有限,所能支付的军饷不足。很多士兵开始自谋生路,将领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很好的训练,也是战斗力降低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