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三国历史上谁才是刘备的幕后首席军事高参?

+A -A

说到刘备的军事高参,人们首先会想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羽扇纶巾的他几乎被神化,自然也就没有谁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以“锦囊妙计”见长。事实上,当他和庞统同为军师中郎将时,在阵前出主意的更多是庞统。刘备入益州征战,随行所带的也是后者,而将诸葛亮“留镇荆州”(《三国志·蜀书七·庞统传》)。

当是时,庞统可谓刘备的行军智囊。在葭萌关屯驻期间,他向刘备献上密计:一是暗中挑选精兵,昼夜兼程袭取成都,此为上策;二是佯称荆州有紧急情况回军救援,趁机诱杀刘璋的守关名将,随后攻取成都,此为中策;三是退回白帝城,与荆州兵力汇合,再慢慢图谋,此为下策。刘备选择了中策,一路势如破竹。可惜这位被喻为凤雏的超级谋士,竟在围攻雒县时被流箭射杀。

庞统死时才36岁,他还没有充分展现才华即黯然退场。即使有迹象表明,庞统的排兵布阵上或许强于诸葛亮,但过于单薄的史料,不足以支撑他作为刘备首席军事高参的地位。然而,庞统其实是一个铺垫,真正的智多星将随之登场。他,就是从刘璋阵营里投靠而来的法正。法正字孝直,扶风郡人。虽然在刘璋手下任职,他并不被信任。后经益州别驾张松推荐出使荆州,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便暗中奉戴为主。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向刘备献策夺取益州,凭借天府之国的富庶和险阻成就大业。反映法正料事如神的一件事,发生在建安十七年(212年)。益州从事郑度向刘璋献上坚壁清野之计。由于刘备孤军深入,没有足够的物资支持,这一招显然是刹手锏。刘备为此十分忧虑,但法正判定刘璋“终不能用,无可忧也”(《三国志·蜀书七·法正传》)。不出所料,刘璋认为不能以扰民来避敌,非但没有照办,反而撤了郑度的官职。

不仅有超强的判断力,法正还擅长心理战。当刘备与刘璋两军相持时,他给原先的主人写了一封信,指出雒城虽有万人军队,却是被击溃的将士;在粮食储备方面,刘备方充足,对方补给将日益困难;何况张飞又率数万大军并进,另有东吴作后援;益州所仰仗的蜀郡已遭严重破坏……在陈述了胜负之势后,法正笔锋一转:“刘备将军与您同宗共本,对您旧情依依,实在没有迫害之意。我认为您可以改变态度,从而保全家族。”⑴刘璋后来果然出城投降,这封信或许起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作为一名真正的高参,绝对不可缺大局观。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挥师包围成都,蜀郡太守许靖想出城投降,事先却漏了风声。时值危急关头,刘璋便放了他一马。刘备因此鄙视许靖,不打算任用。法正劝谏道,许靖属有名无实之人,但主公刚刚开创大业,假如不礼遇他,会被视作不重用人才,因此不如效法战国燕昭王对待郭隗的先例,对之予以敬重。刘备于是改变了态度,开始厚待许靖。

在军事策略方面,法正对蜀汉政权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向刘备献计,认为曹操一举使张鲁投降,但却不乘胜进取巴蜀,只留下夏侯渊、张郃屯兵驻守,自己匆匆北回洛阳,必定是内部出现紧急情况,所以应趁机讨伐,必然可夺取汉中。他分析了此举的战略意义:上则可以积蓄力量,伺机推翻曹魏、匡扶汉室;中则可蚕食雍州、凉州,以开拓疆土;下则可固守要害,与曹魏持久抗衡。刘备深表赞同,便率诸将进兵汉中。很自然地,法正随军而行,诸葛亮一如先前在后方镇守调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率军从阳平关南渡沔水,在定军山等地扎下营盘。法正采用声东击西之计,让万余精兵乘夜猛攻张郃,并在走马谷火烧魏军营垒,迫使夏侯渊分兵助战(《三国志·魏书十七·张郃传》)。待夏侯渊前来时,法正曰“可击矣”,刘备便命黄忠居高临下擂鼓突袭,大破曹军,并一举斩杀夏侯渊。毫无疑问,这是刘备阵营最为经典、辉煌的战役之一,也是唯一一次独拒曹魏所赢得的重大胜利。等曹操领兵赶来,得知法正的计策后说:“我就知道刘备不具备这样的才能,一定是有人给他出主意。”⑵事实上,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战略构想,其中的重头戏——“益州篇”,首要是倚重法正才将之化为现实。

功高自有重赏。刘备平定益州后,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赐他和诸葛亮、关羽、张飞“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三国志·蜀书六·张飞传》)。基于法正追随时间最短,刘备给四人的封赏却一碗水端平,可见他不无后来居上之势。刘备自立汉中王时,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蜀郡太守和尚书令,前者外统都畿,后者内统群臣,均是至高至贵的要职。法正在刘备心中的位置很独特。有一次与曹军作战,形势不利,刘备却不肯撤军,但无人敢进谏。当时箭如雨下,法正便挡在刘备前面,刘备赶紧让他避箭。法正说:“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三国志·蜀书七·法正传》裴松之注)”刘备只好同意撤退。黄初元年(220年),法正去世,年仅45岁。刘备极其痛心,为他连哭数天,并追谥为翼侯。需要特别指出,法正是刘备时代唯一有谥号的大臣。即使战功卓绝且同年亡故的关羽,也未享如此哀荣,他与张飞、庞统等都是多年之后由蜀主刘禅所追谥(《三国志·蜀书三·后主传》)。

称法正为刘备的首席军事高参,可依据一段很有说服力的文字:“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三国志·蜀书二·先主备传》)——股肱乃大腿和胳膊,比喻左辅右弼之臣;谋主即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从很大程度上讲,诸葛亮、法正之于刘备,正如“汉初三杰”中的萧何、张良之于刘邦,两人各司其职,都对蜀汉政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容回避,诸葛亮在用兵方面逊于法正。即使他本人也常常赞叹法正的奇谋,认为刘备当年进退两难时,正因为有法正的辅佐才摆脱困境,不再受人压制。⑶曹操甚至感叹,我将天下英雄大致都收罗了,唯独缺了法正啊!⑷而诸葛亮追随刘备多年,却从未听闻曹操有类似的遗憾。同样发出一声叹息的还有诸葛亮。刘备称帝后,准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虽然群臣纷纷劝谏,却一概不听。章武二年(222年),蜀军遭受彝陵之败,刘备逃至白帝城。诸葛亮不由地感慨:“如果法正还活着,就能够制止皇上,使他不会东征;即使东征,也一定不会败得这样惨。”⑸这与曹操赤壁之战后哭郭嘉何等相似!

当然,任何人都有长短。法正精通军事,做人却不够宽宏,以致睚眦必报。掌权后的他,对曾给自己小恩惠的人都予以照顾,凡有过小矛盾的,一概给予惩罚,以致大肆报复杀人。陈寿对他的评价是“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总之,法正并非品德高尚的仁者,却不失为决胜千里的智者。陈寿将之比作程昱、郭嘉,所以给他戴一顶刘备首席军事高参的帽子,应该是合适的。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