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孙武兵法十三篇的深入分析

+A -A

孙武兵法十三篇的深入分析 孙武一生的著作,主要是兵法十三篇,共计五千余字。《史记·孙子传》 载阖庐对孙武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知这十三篇在孙武见阖 庐前已经写就,以后孙武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和隐退避居中,当对此有所充 实和修订。东汉时高诱注《吕氏春秋·上德》云:“孙武,吴王阖庐之将也, 兵法五千言是也。”足见在东汉人的眼里,孙武的兵法著作也只有“五千言”。 曹操《孙子兵法序》说:“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 三篇。” (《太平御览》卷二百七十引)然则曹操亦认定孙武的著作主要是 兵法十三篇。曹操曾经为孙子书作过注,称为《孙子略解》。他在序中指出: “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至唐入杜牧误解了曹操的意思,他认为:“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曹魏武 帝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樊川文集·注孙子序》) 杜牧把曹操所云世人“训说”之词的“烦富”、“失其要旨”,误解为孙子 原著有“数十万言”,这是很不确切的。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驳之曰: “高诱为后汉时人,已谓《孙子兵法》只五千言,可知今本非曹操所削。” (卷十一《子部二》)从该书的流传过程及其内容来看,今本《孙子》应该 就是孙武呈给阖庐的“十三篇”。

这本书自撰成之日起, 2500年来虽难免 有增删窜改之处,但一直没有亡佚,基本上保存了当时的原貌。极为有趣的 是,和孙武差不多同时的老子,其所著的 《老子》也是五千余字。这说明当 时人的著述有一个大体的规模。今本十三篇于每篇 之首都冠以“孙子日”三字,可能是后学整理者为尊敬孙武而加上去的。 因为历史上虽然没有关于孙武开馆收徒、授业门弟子的记载,但有几个仰慕他学识的人,一直跟随在他身边,为他整理 和传授此书,应该是情理中事。

除了孙武亲自撰写、又经后学整理的十三篇而外,孙武还有一些论兵法 的著作。不过由于它们游离于十三篇之外, 所以后来大多失传了。《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类中,著录有“《吴 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史记·孙子传·正义》引梁阮孝绪 《七录》云: “《孙子兵法》三卷。案: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卷。”显然,《汉志》 所记的八十二篇中,包括有十三篇,亦即 《七录》所云的上卷;而十三篇之 外的六十九篇,就是《七录》所云的中、下卷。清毕以《孙子叙录》推测八 十二篇的成因说:“按十三篇之外,又有问答之辞,见于诸书征 引者。盖武未见阖闾,作十三篇以干之;既见阖闾,相与问答,武又定著为若干篇,皆在 《汉志》八十二篇之内也。”毕说“诸书 征引”的《孙子》,见于《通典》、《太平御览》、《北堂书钞》、《潜夫 论》、《文选》注、《孙子》何氏注、《周礼》郑玄注等。从这些不见于十 三篇的 《孙子》佚文来看,有些基本上符合孙武所处的时代特点,有些则明 显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孙子的基本思想附益而成的。 因此,《汉志》所记《吴孙子兵法》十三篇之外的 六十九篇,既有孙武另外定著的若干篇,又有孙武后学所记述、阐解、补充、发挥孙子思想的一些文字。至于哪些是孙武另 外定著,哪些是孙武与吴王当时谈话的记录,哪些则是后学的附益之作,由 于整篇著作大都亡佚,剩下的零星片断,只能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了。 有些标明“孙子”的著作,则可以肯定其为后世的伪托。如《太平御览》 卷三二八引 《孙子占》文,内容乖戾,毫无科学根据,与《孙子》的实事求 是精神颇不类。查《汉志》无此书之记载,至《隋书·经籍志》始有“《孙子兵法杂占》四卷”著录,《御览》所引当即其佚文,应是汉以后的人所伪 托。又如《太平御览》卷三五七引《吴孙子三十二垒经·灵辅》文,亦属同 类性质。

《吴孙子三十二垒经》最早见录于《旧唐书·经籍志》,则此书应 是隋唐间人伪托孙武的。再如《北堂书钞》卷一一五所引《孙子兵法秘要》、 卷一一六所引《孙子兵法论》等书之文,亦显系后人伪托孙武所撰。毕以《孙 子叙录》已经指出:“按《兵法秘要》,孙子无其书。魏武有《兵法接要》 一卷,或亦名为《孙子兵法接要》,犹魏武所作兵法,亦名为《续孙子兵法》 也”;“按此(《兵法论》)亦不似孙武语。盖后世言兵,多祖孙武,故作 《兵法论》,即名为《孙子兵法论》也。”该两书,汉唐志书都不见著录, 可能因伪托者过多过滥而被削除。此外,《隋志》注云:“梁(阮孝绪《七录》)有《孙子战斗六甲法》 一卷。”这部兵法书亦不见于《汉志》,应是魏晋南北朝时人所假托。《汉 志》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尚有“图九卷”。《隋志》载《孙子八阵图》一 卷。 《吴孙子牝牡八变阵图》二卷,或即“九卷”中之图。《孙子·九地》 张预注引《八阵图》曰:“以后为前,以前为后;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 冲其中,首尾俱救。”其词意浅陋,只对《孙子》书中的阵法作一番夸张的 描述。由此看来,这种图的绝大部分应是后学者对《孙子兵法》所作的图解。 又《四库全书·子部·天文算学类》中有《孙子算经》三卷,毕以 《孙子叙录》断言:“其为孙武之书无疑”; 朱彝尊《跋〈孙子算经〉》亦谓:“此编非伪托也。”(《曝书亭集》 卷五十五)实则大误。该书最早见录于 《隋书·经籍志》,其上卷云:“凡大数之法,万万曰亿。”按西周春秋时亿之数为十万 ,故只此一语便可断其非孙武所撰。《四库全书》中还有《五曹算 经》五卷,历来相传也“出于孙武”。但此书《汉志》不载,《隋志》只有“《九章六曹算经》一卷”,至《唐志》始有各种 《五曹算经》。《四库提要》已指分“相传无所引证,盖不足据”;又云:“《五曹》不出孙子明矣。”大约在隋唐之际,不 但时人所著兵法书都冠以“孙子”之名,就连算经一类的书也都想托之孙子而行于世了。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上的《孙子兵法》竹简,进一步证明了孙武著述的一些情况。该竹简不避刘邦的名讳,应该抄写于刘邦称帝以前。竹简的上编是今传《孙子》 的各篇;在下编残简中,又两次提到“十三扁(篇)”:说明孙 武的主要著作就是十三篇五千余言。下编中又有 《吴问》、《四 变》、 《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等佚文。这些佚文的情况比较复杂,应作具体分析。《黄帝伐赤帝》与《地形二》,文中多叙事和议论,前者且有“孙子曰”字样,当为孙武在十三篇之外的另二篇著作; 《吴问》与《见吴王》记叙吴王与孙武的问答,应为其弟子或后学所记的孙武的言行;《四变》前有《孙 子·九变》之文,然后逐句进行解释,当是后学注解、阐发《孙子》的文字。

上述诸佚文都应包括在《汉志》所录《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和《七录》所记 《孙子兵法》的中、下卷内。 竹简 《孙子兵法》与今传本略有出入,说明这部著作在以后的传抄、学 习过程中,曾不断有所改动。如今传本《虚实篇》“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 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竹简 《实虚》作“(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者,出于其所必(趋也)”。这里,今传本把篇题“实虚” 两字作了颠倒,又增加了“篇”字;今传本“出其所不趋”,竹简改“不趋” 为“必趋”;今传本又比竹简多出“安能动之”、“趋其所不意”等语。不 过,竹简《孙子兵法》也有较今传本增益了一些史事的。如竹简《用间》在“周之兴也,吕牙在(殷)”之下,又增出“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等文字。 苏秦活动的时代已当战国中晚期,在孙武之后,两人相距约200年。这关于苏秦的文字显然为后学者所增补。由此,《孙子》书中夹杂一些战国时代的内容,也可得到合理的解释。综观今传本和竹简本,可能出于两个不同的传 授系统。两种本子,各有优劣、短长。在校勘、分析其何者为近真、合理时, 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定。 1978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一批汉代木简中,又发现了一些 《孙子》佚文。其中一简写着:“孙子曰:夫十三篇,……”,进一步证明 了孙武主要著作的篇数,与《史记·孙子传》、银雀山竹简《孙子》佚文所 述相合。上孙家寨木简 《孙子》,并称引《军斗令》、《合战令》等兵书。 这些书在孙子著作中不见提及,在《汉志》中也不见著录,应该都是汉人解释、运用孙子兵法思想而为 《汉志》所遗录的作品。可惜残简断损过甚,大 多读不成句,无从了解这些兵书的具体内容。总之,孙武的著述以十三篇《孙 子》为主,此外有一些孙武所作的其他专篇。后人记述孙武的言行,解释、 发挥《孙子》的作品,也可作为研究孙武生平、思想的参考。至于假托孙子 之名而伪撰的著作和文章,是应当识别其赝品的本质而剔除在孙武著作之外 的。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