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朱熹论语集注用了多久时间完成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

+A -A

朱熹论语集注

朱熹,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号晦庵,别号紫阳。朱熹是徽州人,朱熹自幼饱读诗书,一生只走了九年的仕途,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讲学,晚年的时候,由于得罪权贵,被诬陷为“伪学”领袖。朱熹的理学思想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学发展的另外一个新的高度,对元、明、清三代儒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语集注》

朱熹一生著作无数,其著作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近思录》、《论语集注》等。《论语集注》是南宋的哲学家、思想家,是朱熹对《论语》的注释,他是朱熹花费精力最多的一本书,是四书集注中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的内容有:论语序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

《论语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朱熹用了40年时间的用心编著,特点是以程氏思想为主,格物求理。《论语集注》既注重探求经文的本义,又注重对理的阐发,将古训与以理学融为一体,避免生涩的理解,使其对义理的理解建立在对经义的解释上,因此《论语集注》成为《论语》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本著作,里边的注解也是最有权威和影响力的。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

朱熹非常的有名,他的著学精妙,后人少有能超越他的,被后世人尊为朱子,那么朱熹是哪个朝代的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朱熹是哪个朝代的。

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一个人物,古人说有两种人可以超过皇帝,一是圣人,一是天人。在世人眼中,他就是个圣人。他留下很多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这些都是世人用之不竭的读书和做人的最高准则。看了他的名言之后,深感做人应当如此。原来不仅孔子教育后人怎么做人,而他也是一个不弱于孔子的圣人之一。

他号晦庵,别号紫阳。他的父亲学问较高,是官场中人,他从小受他父亲的熏陶,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后来他的父亲在就任途中死亡,他听从父亲的遗命搬到五里夫他父亲好友的家中生活。他19岁考中进士,随后出入官场为百姓谋福祉。他任职期间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兴办了许多的学院,发表了许多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同时在做人方面他也深有感触,留下了许多为人处事的法则。

后人也称他为朱文公,他的理学重在以理为中心,认为理才是世界的本质,理的最高境界是太极。他是第一个完整地把四书集聚在一起的人,这成为科举考试中必考点之一。他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不过他在1196年遭到弹劾,他被负于十大罪状,不仅他自己遭殃,他的学生有被流放和坐牢的很多,晚景凄惨。但他还是不停地著书,并于1200年逝世。朱熹的不幸是他那个朝代造就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

朱熹与陆九渊

南宋时期,中国的理学有了心学和理学的分歧,并且渐行渐远,虽同属理学,却分道扬镳形成对立局面。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两人虽都是大学问家,但是因为文学思想主张不同,素来不和。

南宋淳熙年间,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与陆九渊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找到统一,于是亲自出面邀请朱熹、陆九渊到鹅湖寺碰面,讨论学术问题,为各自的学术展开辩论,历史上称其为“鹅湖之会”。会议之上,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主要辩题是以“为学之方”这个问题上展开的,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对于一件事情的理解,要追求其根源,直到穷尽其道理才可以,并强调“格物致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主张为学要多读书、多观察,积累经验,之后加以分析、总结、归纳,最后得出结论。

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他认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世间万物都难离一个“心”字,只要心里清明,万事自然通晓,根本不必多观察、多学习,只要追求本心就能有好的结果。两人越辩越激烈,都不认同互相的想法,这场辩论持续了三天,最后陆九渊兄弟稍占上风,鹅湖会议也不欢而散。这次鹅湖之会不仅没有让双方意见达到统一,反而让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分歧更加明显。但是通过心学和理学双方的辩论促进了理学和宋代文学的发展,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朱熹治家格言

南宋朱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其主要思想是以“理学”为主,对“周易”等学说也有研究,是在孔、孟之后,又一儒学大师,使儒学的发展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朱熹一生志不在仕途,而专注于做文章,四处讲学,著作无数,具有代表性的有《四书章句集注》、《晦庵词》、《朱子语录》等。后世所流传的“治家格言”出自《朱子家训》,是清朝时期朱柏庐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此书是南宋朱熹所做,一方面是因为出处是《朱子家训》,原题又是《紫阳朱子家训》,而紫阳恰好是朱熹的别号;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朱伯庐是朱熹的嫡系子孙,如果猜测是朱熹流传下来的,也不无道理。

《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收集了儒家做人处世的方法,思想根基深厚,含义博大精深。“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全文用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崇尚节俭,从家庭小事之细节,到接人待物之礼节,再到祭祀、婚丧一应尽有,还阐述了为商、为官之道,父母兄弟,礼仪伦常,教导人不要嫌贫爱富,孝敬老人,做事要谨慎,要知道感恩,对于后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都有积极作用,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至今仍然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朱熹理气论

程朱理学,是中国宋朝时期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的儒学流派。“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为义理学,起源于北宋,盛传于南宋、元朝和明朝,清朝中叶以后渐渐地没落,在原有的儒学思想上,大量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是一种新的儒学,也是古代早期的哲学思想。

南宋朱熹画像

朱熹的“理气论”的核心范畴是“理”,或者称为“道”或“太极”,从中可以看出他充分利用了道家的思想。理是万物之先,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太极”包括了万事万物之理,万物就可以分别体现整个太极。也就是说人人有理、事事有理,每一个人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存在的根据。气是仅次于理的又一哲学范畴,气相对应理来讲,理是抽象的,而气是有固定形态的,有情、有形、有状,有迹可循,从而铸成万物,它具有凝聚和可改造、创作的特性,天下万物都是理和气相统一的产物。第二个方面,理、气是有主次之分的,理为先,气在后,理具有第一性,气则属第二性。

朱熹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认为天理就是万物的本源。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发挥了儒家“仁”的学说,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有了“仁”,也就有了义、礼、智、信,这就是天理的反应。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初期都被奉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也对后来的陆王心学有深刻的影响。

朱熹四书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五经”集于一体,著成《四书章句集注》,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章句集注》是“四书”的注本,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全书共19卷,其中关于“四书”的讲义很详细,而且看法独到,重视义理,没有空谈,注重务实致用。有人评价为“上承经典,下启群学,代代传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儒学的发展道路追溯到先秦时期,秦始皇重法轻儒,甚至“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直到汉武帝时期,尊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孔子的思想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论语》成为主流,儒学学派的神化从这个时候开始,然而《大学》、《中庸》、《孟子》三书并未受到重视,一直到二程、朱熹的时候,才突然受到重视。朱熹几乎用了半生的精力研究“四书”,终于著成《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经过他的反复研究,非常完整,而且条理清楚。在注释的时候,不同于其他学者,朱熹注重义理的研究,用“四书”中的哲理构造了自己整个思想体系的骨架,所以说《四书章句集注》不仅仅是儒学的新高度,也是朱熹文学史上的新高度。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