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西乡人,是中国清朝末期的一位将军和大臣,是淮军重要将领,台湾省首任巡抚。刘家世代务农,在刘铭传十一岁的时候,父亲病故,母亲带着少年刘铭传艰难生存。母子二人干起了贩卖私盐的营生。后遭当地土豪凌辱,手起刀落,恶人授首!当时肥西“豪杰蜂起”,有不少武装堡垒,各寨之间为争夺地盘、筹粮筹款,经常相互攻伐。当时除了刘铭传之外,还有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周盛波、周盛传兄弟两大武装。其中,张树声是个文化人,廪生身份,与李鸿章父亲李文安有交情。张树声主动联络周氏兄弟和刘铭传,邀请他们归附李鸿章门下,因为那才是一条明路。刘铭传在平灭长毛,剿灭捻军,中法战争的战场上都立下殊勋,三十岁就成为一品大员。成为台湾首任巡抚之后,他更是苦心经营,成为台湾近代化事业的奠基人。
刘铭传生平主要事迹
刘铭传11岁丧父,生活极为艰苦。18岁时放弃读书,落入江湖,曾一度上山做强盗。1856年他的母亲因为受牵连自杀。刘铭传悲哀不已,还乡做团练。他曾一度想加入太平天国,但没有这样做,同时他一开始也反对清政府积极对抗太平天国。1857年刘铭传拒绝当时合肥知县的求救而被捕,此后不久又被释放。从此他投靠李鸿章的淮军开始加入对太平天国的战争,1862年7月份,接受太平军的投降,收复上海浦东。
1864年刘铭传所率部队攻克常州,俘虏陈坤书,被因此晋升为直隶陆路提督。1867年刘铭传因对捻军作战首功,设计格毙东捻军领袖任柱,被封为一等男爵,却在不数日后,自马上摔落,昏厥一个月,直到服了李鸿章于紫禁城求来的通窍丹才苏醒。然而在其累功晋升的过程中,屡传刘铭传冒功、诬陷等情,激化了湘军与淮军之间的派系矛盾。1868年刘辞职还乡;回乡后主持了一些回馈乡里的建设,例如创办肥西书院、修祖祠等。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大清帝国重新启用刘铭传,派其以福建巡抚身分督办台湾军务。刘铭传到台后积极整备岸防,曾一度击退登陆基隆的法军;后坐镇台北府城,由于沪尾之役湘军孙开华等部挫败了法军攻占台北的行动,加之基隆疫病流行,终使法军放弃攻占台湾的计划、撤往澎湖。
中法战争落幕后,大清帝国于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便成为其首任巡抚;然而在改制的过渡期间,巡抚刘铭传与原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刘璈(湘军出身)之间权责归属不明,加之保台战功之争深化两人间的派系矛盾,终于演变成二刘间“你死我活”的政争。抚道之争虽以刘铭传的政治胜利告终,刘璈获罪被流,但过程中涉及冒功、诬告等嫌,给刘铭传的官声及在台治迹蒙上了阴影。
刘铭传对台湾建设的规划,原以军事为先,除希望在岛上建立战时可以自给的军工产业外,同时对大清帝国亟陈在台湾建立海军力量的迫切性;但受限于财政条件,只能先从兴利的近代化实业及增加税收两处着手。除建设多处炮台、兵工厂等现代化军备外,他同时推行多项基础建设,包括铺设最初的台湾铁路(初期仅大稻埕到锡口段完工通车)、福州和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间的海底电缆,办理电报、煤务、邮务……等;此外,动用大量军力“开山抚番”、清丈全省田赋等,以期就地为防务及新政开拓财源。然而在推行上述新政的过程中,台省财政负担大增,规划或经营不善、官员贪污等问题一一浮现,甚而引发了民间的反抗——1888年彰化县就因清赋问题而爆发以有力乡绅施九缎为首的叛乱——最终只有少数新政项目得以持续推展。
1891年刘铭传告老还乡,台抚一职先由布政使沈应奎署理,再由原湖南巡抚邵友濂接任。总结刘铭传驻台六年,始终未能建立游弋台海的海军舰队,而他为开拓财源而兴办的近代化实业,其深度、广度也颇有限,但仍开启了台湾官办近代化建设的先声,是清治二百十余年间治理最为积极的一段时期。
1894年,清日甲午战争开启,奉令率军二万驻守于北朝鲜鸭绿江畔,日军竟绕过刘部颇启人疑窦.
1896年底,刘在家病逝;身前著述有《刘壮肃公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刊行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