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单刀赴会真相:开了一场没有输赢的争吵会议 对于单刀会的成果,孙权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在鲁肃死后,孙权如此评价这次会议: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鲁肃不能把这件事摆平,嘴巴上说说大话而已。尽管只是说说大话,史上的鲁肃比演义里的鲁肃还是威风多了,至少能“大言”,还能喷上几句,不像演义里那样猥琐胆怯,拿不出手。要不然,周瑜也不会推荐鲁肃。
单刀会是三国演义里最出彩的一个章节,也是三国戏里最精彩的一出。鲁肃想要夺回荆州,设局邀请镇守荆州的关羽赴宴,想在席间将其拿下,威胁其送还荆州。没想到关云长事先有准备,不仅没被鲁肃拿住,反而拿住鲁肃,将其痛骂一通,然后将鲁肃挟持作为人质,押到江边,安然脱险而去。 这一出,关羽骂得痛快,鲁肃怂包到底。然而,演义归演义,历史归历史,翻开历史记录,记录则完全相反。 《三国志》中的“鲁肃传”提到了这次单刀会事件。关、鲁这次见面,主题和演义里的没有区别:为的是荆州的归属问题。不过,史书没有提到鲁肃设局意图扣押关羽,双方纯粹是一次谈判,鲁肃没有耍老千,关羽也不用过多担心自个的安全问题。之所以称为单刀会,是因为与会者个个都手执一把单刀,估计鲁肃也拿刀在手。 根据《三国志》记载,鲁肃在会议上开了个头,指责对方说:“咱们东吴之所以把荆州借给你们,是当初可怜你们刘玄德兵败,没有立足之地,如今你们得了西川,还是不肯还荆州,我方如今只是要求归还其中三郡,你们还是不肯。”言下之意就是过分了一点吧。 按照史书记载,关羽并没有回嘴,更没有长篇大论地严肃批评鲁肃,关羽手下的一名部将起身说:“土地这东西,谁有德就是谁的,也未必固定是谁的。”鲁肃当场发飙,强烈斥责这位荆州方的军人,脸色和口气都很严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这位部将没有具体姓名,在演义里写成是周仓,其实,周仓也是个虚构人物,最早是在宋朝出现的。 面对鲁肃的嚣张,关羽一直没有采取有力的语言回击,他只是骂了手下一句:“这是国家大事,你懂个啥?”然后,以眼睛示意,叫他走开。在演义里,变成是关羽叫周仓走开去准备船只。
陈寿的这个版本,应该来自于当时吴国方面的史料,即《吴书》。在东吴人的资料里,是鲁肃主动去关羽的地盘上进行会谈,倒是有点冒险闯敌营的味道。在谈判中,关羽进行了辩解,大意是:我们的左将军(即刘备),在赤壁战役的乌林之战中,也是立了汗马功劳的,亲自上阵,睡觉的时候连盔甲都不脱,“寝不脱介”,凭这点功劳,拿个荆州也是应该的吧。 鲁肃一点都不怂,当即进行还击:当年你们的刘豫州兵败长坂坡,兵寡将少,连一个方面军的兵力都木有,更木有像样的一块地盘,还在盘算着逃窜到更远的地方去,那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能有荆州这样大的地儿。我们主公可怜你们,一点都不吝啬自己的土地和人们,借地给你们。你们刘豫州倒好,私心重重,又虚情假意,如今得了益州,却还赖着荆州不还,这种背信弃义的事连普通凡夫都做不出来,何况像你们刘豫州这样上档次的人物呢?你们霸着荆州不还,道义上占了下风,迟早要吃亏的。 对于鲁肃洋洋洒洒的一番斥责,关羽的反应如何呢?吴国方面的记载是:“羽无以答”,关羽答不上来。 这就是单刀会的原始材料,鲁肃牛掰得很,主动上门谈判,驳得对方哑口无言,但它是东吴人单方面记录的,可信度有多大呢? 东吴人的史料似乎带有明显的情绪,在荆州的归属权问题上,吴蜀双方都是毫无商量余地的,对于镇守荆州的关羽,吴国当然有情绪。在这种情绪作用下,回忆记录或许会有所偏向。鲁肃说得好听的,都记录下来,甚至加以美化,而关羽回驳的,则选择性地加以屏蔽。加了不应该加的,删了不应该删的。突出本国的英雄人物,将对方塑造成熊包,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 东吴史官喜欢黑别人,这是有前科的。例如《阿瞒传》这部黑曹的书,就是他们的杰作,曹操的许多劣迹,诸如杀吕伯奢,说什么宁我负天下人之类的,都出自这部书,真实与否,死无对证了。唯一的好处就是,给小说戏曲了增添了精彩的素材。 因此,可以推测,在单刀会上,关羽未必是被鲁肃驳得无言以对,而是出于傲慢和不屑,懒得跟鲁肃喷口水而已,反正是老子占着这里,你能怎么着?话说得多,就能拿回地盘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东吴尽管可能拔高了鲁肃,虚拟了一些英雄事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对方,关羽也没有在口头上占上风,不存在鲁肃被关羽骂得像个孙子,甚至被挟持的事情。双方,谁也没有赢。 到元朝的时候,关汉卿写了一出戏,名为《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票房很高。当时正值蒙古高压时期,汉族人民受压迫,不能扬眉吐气,关汉卿把满腔的民族热情注入到关羽这个形象上,恰巧关羽又是蜀汉的名将,一代英雄,当年跟着刘皇叔也是要兴复汉室的,因此,通过这个形象,汉族人的民族情结很痛快地抒发出来。会议情况又一次被篡改了,被戏说了,关羽被拔到了上风,鲁肃则被压到了下风,关汉卿通过关羽的嘴巴,痛骂东吴,其实骂的谁,大家心里清楚。 杰出的历史人物死后也不得消停,他们会被重新塑造,塑造成符合当代人心愿的模型。关羽就是这么一位,成了汉民族复兴代言人。关汉卿笔下,戏说的是历史,没有戏说的就是民族情绪。 另外,关汉卿也姓关,在编剧时照顾一下史上的同姓,也未尝不可。当然,这是个人猜测,不足为据。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其实在人们的心目中,并没有随着历史的消逝而消逝,其使命并没有一次性完成,而是一直在成长,发展,随着不同的需求,而会被一次次地重新构造,塑造,越走越远,往往再也回不到它的本来面目上去了。某些戏说,不符合史学规律,却符合民族心理规律。 单刀会,这么一起真实的历史事件,在元朝作为汉民族的情绪爆发点之后,如同一条河流,在这里跳出了史实的河床,形成了另外一条河流。可以说,《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已是两条不同的河流。 单刀会上,关羽并没有多少出彩,然而,一些历史事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具体环境的变化,艺术家们会对其重新演绎,注入自己的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