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揭:《杨家将》背后的史实与阴谋

+A -A

导读:《杨家将》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依照评书和各种文学读本的说法,杨家将星云集,绵延不绝。杨老令公和他的七个儿郎自不必说,六郎以下还有宗保、文广父子,以及佘太君穆桂英杨排风等一干女将。事实是这样的吗?既然要正本清源,我们还是把目光聚焦到杨家将的男一号。

老令公杨业最高做过太尉(跟高俅一样,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大同军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不过这些都是死后追认的,别当真。杨业的实职是云州观察使,判代州(云州当时还在契丹人手里,这个职务应该类似于香港回归前的驻港部队司令,暂住深圳),军衔是右领军卫大将军(相当于现在的中将)。虽然没有评书中吹得邪乎,但杨业好歹也算宋军的中高级军官和重要将领。武力如何呢?绝对是狠角色。雁门关一役,杨业以八千奇兵破袭十万辽军,一举打出了杨家将的威名,致使辽兵看到“杨”(字旗)来了就跑,当时人送杨业外号“杨无敌”。

杨业虽然勇武有略,却非宋王嫡系。他原是北汉(曾与宋并立的另一政权)大将、大军区司令(建雄军节度使)、皇室宗亲(杨业又名刘继业,曾被北汉皇帝收为养孙)。皇帝靠兵变上台,对军人历来提防,更何况外来豪强了,杨业后来的命运也恰恰证明了这点。

公元986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北伐辽国,准备收复燕云十六州(相当于以武力收复香港、澳门等被占领土)。杨业当时是西路军副司令,司令潘美是宋朝的开国大将,战功赫赫,在评书中却变形为万人唾骂、陷害杨业的大奸臣潘仁美。

如果北伐胜利了,也许就没有杨家将的传奇了,但是,悲剧的一幕还是降临了。

北伐先胜后败。担任主力的中路军一败涂地,主帅曹彬只身突围,北伐就此歇菜。仗没法打了,屁股还得有人擦。于是,西路军负责将山西北部4个州的民众撤回内地(抢不到地,人口也算战利品),而掩护的“光荣任务”就交给了杨业。

要在辽国骑兵的乘胜追击下完成大规模的“移民”工作,这不是脑子进水嘛!杨业自知凶多吉少,主张用声东击西的打法袭扰辽军,却遭到监军王侁的冷嘲热讽,并诋毁他有二心(宋朝的监军虽然都是文官,但在心理变态程度上跟明朝的死太监有一拼)。杨业身为北汉降将,最忌讳他人猜测,于是冒险带兵出征(这无异于董存瑞炸碉堡、黄继光堵抢眼),但要求监军王侁和司令潘美派兵接应。

结果,杨业孤军深入,中伏,突围不成,苦等援军不至,力战被俘。眼见大势已去,杨业叹息道:“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按评书的说法,杨业撞李陵墓碑而死,这是扯淡,李陵被俘而降,杨业以死报国,作者显然为了制造某种戏剧冲突。真实的历史是,杨业身负重伤,绝食三天后,于公元986年6月18日离世。

作为西路军主帅,久经沙场的潘美同志不会不明白杨业的战略意图,也不可能不知道杨业身处险境。据宋史记载,他的立场与杨业相近,但却没有与监军王侁力争,并且在王侁率军离开防地时还曾予以制止。总之,拗不过领导。

事实真是这样吗?我的理解是,潘美很清楚王侁是赵光义派到西路军的代理人,并且已经洞悉到宋太宗赵光义要想借机除掉异己的意图,之所以让王侁拿大,是因为他不想触霉头。

这一切不是没有先兆。六年前(公元980年)的雁门大捷后,杨业一时风头无二,当时就有边关将领羡慕嫉妒恨,暗中上书诽谤。宋太宗阅毕后,什么话都不说,封好奏章交给杨业,明面上是“信任”,实际上却是“敲打”——如果真相信,直接把诽谤者革职或调离就完事了。

宋太宗赵光义是极其厚黑之人,自从办掉了哥哥宋太祖赵匡胤之后,他压根就没信任过谁,生怕别人跟他一样学坏。杨业本就是降将,而且杨佘(佘太君)两家历来是地方豪强,又在边关跟契丹人打了多年交道,谁知有没有二心,这回借契丹人之手除掉他,也算去了一个后患;而且还能捎带拉一下宋朝军民对辽国的仇恨值(毕竟杨无敌在宋朝军民中很有口碑),转移一下国内矛盾——北伐失利,损兵折将,劳民伤财,最大的责任人就是赵光义。

帝王之心莫测。潘美未必是赵光义的同谋,但于杨业之死却难脱干系,替罪羊是当定了。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