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于二十岁时踏入官场,为求生计的同时也是为了一展抱负,然而在官场沉浮十余后,他便辞官隐退,归隐田园。而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一是出于陶渊明自身喜好自然、淡泊名利的个性有关,二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促使他作出辞官归隐的决定。
陶渊明本就向往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以及悠闲优雅的生活状态,充满利益与算计的官场生活并不符合他那喜爱闲逸的本性。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个崇尚自由、玄学盛行的年代,再加上政治官场的黑暗使得诸多文人士大夫为了避免被迫害纷纷选择隐退山林,而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与这种现象有很大关系。而就是陶渊明的这种崇尚自然与自由、隐逸的性情使得他厌恶充满利益算计的官场,最终辞官归隐。
除了陶渊明的本性之外,他的入仕与辞官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年轻时期,受儒家的教育,陶渊明也曾有着济世之志,渴望建功立业。更何况,他的家庭中曾有做过朝廷官员的家人,可以说陶渊明是出身于官宦家庭,因此他的家庭背景也会影响到他,使他有期望在政治仕途上有所作为。但是陶渊明那个时代,政局动荡不安,社会也相当动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有壮志雄心的陶渊明也不得不被消减了一番想要建功立业的热情,而黑暗无比的官场与混乱充满血腥的权力也使得本性良善的陶渊明非常厌恶。因此,陶渊明作出了辞官归隐山林的选择。
陶渊明情诗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情诗仅此一首,那就是《闲情赋》。《闲情赋》在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中,极具特色。无论是从作品的风格还是其思想意义来赏析,都与其他诗歌作品截然不同,此赋独具韵味。
陶渊明情诗《闲情赋》描绘的是一位倾城倾国的绝世美女。作者非常的仰慕她,对她朝思暮想。由此情不自禁的产生幻想,想象自己日夜陪伴在她的身侧,与她形影不离。如此陪伴还不够,甚至要把自己变成依附在美女身上的物件。如此浓烈的爱慕之情,让人不禁赞叹。
陶渊明情诗《闲情赋》为前序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全篇辞赋结构新颖,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想象,丰富了内容;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让作者的情丝缭绕在字里行间,慕念之情逐渐递增,很有创造性。辞赋中描写的语言华丽无比、辞藻优美、变化莫测又清新自然,作者尽心尽力的描写美女的倾城倾国之容貌风采。作者日夜想念的这位女子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内心还具有高尚的品德及崇高的志向。这是一位美貌与智慧并存的绝世美女。
陶渊明情诗《闲情赋》共有十个“愿”。这十个“愿”压抑着作者如火焰般的爱慕之情,虽然表面上是很激动、热情,但通观总体而言,作者的情感基调还是十分的低沉。特别是辞赋的最后一节,作者的爱慕之心被压抑成一汪死水。全篇辞赋看似积极追求外表下,隐喻着悲观消极的心理。
陶渊明有几个孩子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分别是陶舒俨、陶宣俟、陶雍份、陶端佚、陶通佟。陶渊明对这五个儿子的期望都很高,希望他们以后能为才富五车、卓越超群的杰出人才。可是,事与愿违,陶渊明的五个儿子智力都有问题,难成大器,并不能达到陶渊明的期望。
陶渊明恨铁不成钢,对这五个儿子非常的失望,于是愤怒的写下了《责子》这首诗:“白发披两鬓……且进杯中物。”诗中描述的五个儿子性格迥异,各有特点。
大儿子陶舒俨年方二十八岁,为人非常的懒散,好吃懒做,没有求学的上进心,一生碌碌无为。这种“懒惰”已经被发挥到世上无人能及,独一无二的境界。
二儿子陶宣俟年将十五岁,是个致力于学习的年纪。可是他到了年龄也不认真学习,不喜欢写文章,不学无术,对考试功名没有任何兴趣。
三四子陶雍份与陶端佚是双生子。这两个双胞胎智力先天愚钝,学习困难。到了十三岁还不认识阿拉伯十位数字,数字六加七之和也傻傻算不出。
小儿子陶通佟已经九岁了,还是年幼无知、个头蠢笨的样子,整天只知道在外头玩耍,爬树摘果子,一点学习的热情和心性都没有。
尽管这五个儿子性格迥异,但是他们都一致性的不喜欢读书,不求上进,不像陶渊明那样文采飞扬。面对这些不上进的孩子,陶渊明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浇愁。
上一页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