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人
韩信此人,在军事上,那可是少有人能与之媲美,但是在为人处事上,他的这个方面就比较欠缺,常常独断与幼稚,这也是为何他最后惨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他不应该在攻打完齐国之后,就立马向刘邦请求封为齐王,甚至还威胁刘邦,如果不封我为齐王,我就坐拥齐地,不再出兵去救驾。这样才让刘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封他为齐王,我们都知道刘邦是一个阴险小人,韩信这么以利威胁刘邦,刘邦怎么可能会不记仇呢,平民百姓都会记仇,更何况是君主了。
二、他不应该在蒯通怂恿他造反的时候,继续表忠,但又有许多暧昧的举动。虽说对韩信造反的,我们深表怀疑,但也未必是空穴来风。就当刘邦想要试探他一下的时候,他没必要心慌,然后去把自己好友钟离昧给砍了脑袋。他没有想过造反,为何出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局面呢。他杀了钟离昧,自己的人品遭人唾弃。
三、据说刘邦逮捕了韩信之后,把他押入京城,并没有想过要把韩信处死。但是韩信不服,官职遭降了一级,暗地里怂恿陈稀造反,并答应其作为内应。这种事情统治者肯定无法忍受,也就意味着他的死肯定是必然的。
四、最后一个原因是至关重要的,韩信虽然军功赫赫,甚至是功高盖主,但他不是君主。在这个时候,范蠡选择的是归隐山林,而韩信却不知道敛其锋芒,继续锋芒毕露。对帝王来说,这就是在挑衅自己威信,肯定是不能忍受,所以韩信的死是必然的。
韩信之死
在蒯通多次怂恿之后,韩信依旧觉得自己功劳那么大,汉王不会剥削自己对齐国的统治权,而且他自己也不愿背叛。但是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忌惮他,剥削了他的权力,将其封为楚王,让他做一个没有实权的王。
在汉朝建立十一年的时候,吕后忌惮韩信,命人将其抓起来,悬挂在长乐宫中,将其杀害。在临刑前,韩信曾感慨道:“我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安心做一个臣子,却遭受到妇人的暗算,这难道就是天意如此吗?”于是,韩信的亲属都遭到了屠杀。
司马迁曾说过:“我到了淮阴那个地方,那里的人跟我说,韩信还只是平民的时候,他的志向就跟常人不一样。在他母亲死了之后,家境贫困的他,无法埋葬自己的母亲,可是他还是寻找到了一个地势高且又宽敞的地方,将其母亲葬在那里,其坟墓的旁边可以埋葬万户人家。我看了那个坟墓之后,的确是这样。假如韩信能够谦虚,不过多的炫耀自己的功劳,不认为自己的才能举世无双的话,那么他的功勋,的确跟召公等人差不多,后世的子孙可以延续下来。可是他没有这么做,其宗族被灭,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韩信这人任劳任怨,在兵符被汉王盗取之后,其士兵被带走,只是留给他2千的兵,让他攻打齐国。他并没有什么怨言,也没有觉得汉王做的有何过分,在他的眼里,能够有仗打,他就已经很满足。他一生替刘邦立下汗马功劳,却不知回报。
韩信身世之谜
韩信虽是汉朝的有功之臣,但也是第一个被杀害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又有何出身呢?目前我们对韩信的了解,都是从《史记》中出发,司马迁曾给他立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
列传一开头就直接提到:“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信息,第一:韩信幼年时是布衣,什么是布衣呢?那就是没有任何的官职,当官的才能穿棉,那时候是没有棉花的,因此这种棉只是麻木,而身为布衣的韩信只能穿布;第二:古代贫的意思是没有钱财,之前说韩信是没有官职的,所以可以说他是个贫穷的人;第三:他说韩信是带着刀剑,但是我认为是剑,因为古汉语中有一个习惯,刀和剑喜欢连着说,为了好听,第一个往往是虚的,并且司马迁提到,韩信投奔项梁的时候,是执剑从之,可以得出他拿的是剑。而古代拿剑的一般都是高贵出身,因此结论是韩信也许是个破落贵族。那么问题就来了,他为何就有如此遭遇呢?
韩信的这把剑估计是祖传的,因为韩信买不起,他只是一个混混,常去别人混饭吃,怎么可能会买的起一把好剑呢。幼年的韩信是不得别人喜欢,甚至是讨人厌,大家都喜欢羞辱他。就有了之后有名的胯下之辱。
韩信在风云变化的时代,是如何突颖而出的呢?全靠他的恩人,那就是萧何。萧何是谁呢?就是跟刘邦一起起义,并管理刘邦大小事务的人,就是个管内务的人。并且萧何评价他为“国士无双”,可见对他的重视。之后就拜将,连年打战,展现其应有的军事才能。
上一页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