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图)
贝多芬,一个在世界音乐史上永恒的名字。有评论说,他之所以继莫扎特、海顿之后成为伟大的音乐巨人,是因为前者的音乐是为贵族需求或在内心的冲突阴影中而作的,而贝多芬的音乐不再是一种为应酬而作,那是从灵魂深处倾泻出来的复杂多变的情感与自我的意志、信念的表达,以致对整个社会与自然的认识与理念。正像贝多芬自己所说“音乐让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人的一生都会与童年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一个不平凡的音乐天才,大致有一个不平凡的童年。当莫扎特听到年幼的贝多芬即兴演奏时,曾说过“注意他,有一天整个世界都会谈论他”。海顿也预言:“贝多芬迟早会在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中占有一席之地。”结果二人的预言都得到完全的应验。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5日生于德国波恩,是 Johnn Van Beethoven 之子,他的家世可追溯到15世纪西班牙统治时期,他的名字中的van证实是当地的平民,而非德语中van有贵族血统的标志。他的曾祖父曾经商,他的祖父则成为宫廷乐师,并担任乐长。当贝多芬出生时他的父亲还担任过科隆选帝侯的男高音。母亲的祖先曾担任议员,她作为一名选帝侯的遗孀下嫁给贝多芬的父亲。贝多芬的父亲除了声乐的才能外,早年就显露出键盘与小提琴的才华,并担任宫廷乐师,负责教授贵族子弟声乐与小提琴。同时代的人也记载了贝多芬父亲的另一面,比如带疤的脸、稀疏的发辫、严肃的眼神。而贝多芬的母亲则外貌美丽,说话得体,十分受人欢迎和尊敬,而不幸的是她年仅40岁就因肺病去世,使贝多芬哀痛至极,这也与贝多芬成人之后对父亲的厌恶形成了鲜明对照。
贝多芬时代的波恩是一个小城镇,莱茵河连年泛滥,街道狭窄、污秽,居住的半数都是乞讨者之类的下等阶层。而在一般的文献中,只把贝多芬的父亲简单描写成一个凶狠暴躁、嗜酒如命的人,其实有失公允。因为实际上,在贝多芬早期的音乐启蒙上他的父亲也是功不可没的。
宫廷对音乐偏好的传统又使这里充溢着音乐的氛围,贝多芬就是在这样一种既文明又卑屈的环境中长大的。
据记载,贝多芬小时候家里为了给母亲庆祝生日,全家在晚上奏乐狂欢。而这短暂的欢乐却不能改变家境贫困的现状。贝多芬在同学眼中因肮脏、粗心而惹人注目,他11岁后就没有读文科中学,而是一直以音乐为业,并再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文化教育,只是靠着天生的睿智与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支撑他走到艺术的巅峰。
贝多芬还站在小板凳上弹琴时,父亲就非常严厉地监督贝多芬的音乐学习。除了键盘以外,每天还要练习小提琴。偶尔贝多芬不照乐谱随意拉着一些音,父亲就会斥责他:“你知道,我无法忍受这种事。照着谱拉,不然毫无用处。”当闲暇时,贝多芬走进房间,父亲就会怒斥他:“你又在这里晃什么,还不去练琴,不然赏你耳光!”贝多芬总是喜欢在小提琴上即兴拉奏,并自认为这些音调很美。父亲很是不悦地说:“你还不到随心所欲演奏的时候。努力演奏得够好时,你才可以这样,而且努力奏出你头脑里的东西。”
当贝多芬的父亲认为贝多芬具备一定的演奏能力时,1778年3月在科隆让“号称6岁”的小儿子首次登台演奏。除了键盘和小提琴,父亲还安排贝多芬拜师学习音乐理论、作曲、管风琴、声乐与中提琴。在繁重的音乐学习压力下,周围人眼中的贝多芬是一个沉默寡言、害羞的男孩,观察与思索多于谈话,他时常托着小脑袋对着窗外沉思,沉浸在对诗歌与音乐的幻想之中。
父亲对贝多芬在音乐上的长进通常是高兴得溢于言表:“现在我的儿子是我唯一的慰藉。他在音乐上的进步如此神速,大家都赞赏不已。我可以预见他会是这世上的伟人,请记住我的话。”
当贝多芬11岁时,当地音乐杂志已登载了盛赞他的文章:“这位男高音之子,前途无量。他弹奏钢琴优雅从容,且劲力十足。一看乐谱就能视奏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13岁时贝多芬已经可以作为管弦乐团的键盘手参加演出了,同年就创作了三首《选帝侯》奏鸣曲。14岁就在宫廷演出中得到相应的薪俸。在15岁贝多芬就步父亲的后尘,教授学生供养他生病的母亲和酗酒的父亲。据说他的学生中有个叫布鲁宁的女孩对他用情很深。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为教堂工作,创作钢琴四重奏等作品。
步入少年时代的贝多芬,完成了他音乐学习的起步阶段,靠着自己过人的音乐天赋,进入了漫长而宏伟的音乐旅程。同时也进入充满辛劳与困窘,自食其力的音乐之路。贝多芬最初的音乐经历不仅为他奠定了坚实的音乐创作技巧基础,也在生活的磨砺中加深了他对世界与生活的认知,为其日后的音乐作品增添了无限丰富的内涵与厚重沉稳的精神力量。
贝多芬的童年经历拓印在他日后生活与音乐创作的每一细节中,成为其形影相随的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