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州在东,取物生而青也。州,注也,郡国所注仰也。
2徐州,徐,舒也,土气舒缓也。
3杨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
4荆州取名于荆山也。必取荆为名者,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其民有道后服,无道先强,常警备之也。
5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京师东都所在,常安豫也。
6凉州,西方所在寒凉也。
7雍州在四山之内。雍,翳也。
8并州曰土无也。其州或并或设,故因以为名也。
9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
10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
11兖州取兖水以为名也。
12司州,司隶校尉所主也。
13益州,益,厄也,所在之地险厄也。
14古有营州,齐卫之地,于天文属营室,取其名也。
15燕,宛也。北方沙漠平广,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为国都也。
16宋,送也。地接淮泗而东南倾,以为殷后,若云滓秽所在,送使随流东入海也。
17郑,町也。其地多平,町町然也。
18楚,辛也。其地蛮多,而人性急,数有战争,相争相害,辛楚之祸也。
19周,地在岐山之南,其山四周也。
20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润也。
21晋,进也。其土在北,有事于中国,则进而南也。又取晋水以为名,其水迅进也。
22赵,朝也。本小邑,朝事于大国也。
23鲁,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
24卫,卫也。既灭殷,立武庚为殷后,三监以守卫之也。
25齐,齐也。地在渤海之南渤齐之中也。
26吴,虞也。太伯让位而不就归,封之于此,虞其志也。
27越,夷蛮之国也,度越礼义无所拘也。此十二国上应列宿,各以其地及于事宜制此名也。至秦改诸侯,置郡县,随其所在山川土形而立其名,汉就而因之也。
28河南,在河之南也。
29河内,河水从岐山而南,从雷首而东,从谭首而北,郡在其内也。
30河东,在河水东也。
31河西,在河水西也。
32上党,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也。
33颍川,因颍水为名也。
34汝南,在汝水南也。
35汝阴,在汝水阴也。
36东郡、南郡皆以京师方面言之也。
37北海,海在其北也。
38西海,海在其西也。
39南海,在海南也。宜言海南,欲同四海名,故言南海。
40东海,海在其东也。
41济南,济水在其南也。
42济北,济水在其北也,义亦如南海也。
43济阴,在济水之阴也。
44南阳,在国之南而地阳也。凡若此类郡国之名取号于此,则其馀可知也。县邑之名亦如之。
45大曰邦,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46国城曰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
47周制,九夫为井,其制似井字也。
48四井为邑,邑,犹悒也,邑人聚会之称也。
49四邑为丘,丘,聚也。
50四丘为甸,甸,乘也,出兵车一乘也。
51鄙,否也,小邑不能远通也。
52县,悬也,悬系于郡也。
53郡,群也,人所群聚也。
54五家为伍,以五为名也。又谓之邻,邻,连也,相接连也。又曰比,相亲比也。
55五邻为里,居方一里之中也。
56五百家为党,党,长也,一聚之所尊长也。
57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乡,向也,众所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