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论·第1175部
菩提资粮论六卷
圣者龙树本比丘自在释隋天竺三藏达磨笈多译 |
菩提资粮论卷第一
今于诸佛所 合掌而顶敬
我当如教说 佛菩提资粮
佛者。于一切所应知中得觉。此为佛义。如所应知而知故。又于无智睡眠中觉故。觉者。觉寤为义。以离无智睡故。又诸释梵等不觉此觉。唯是名声普遍三界者。所能觉故。一切诸佛乃觉此觉。以一切种遍智唯佛所知。非诸声闻独觉菩萨。以不共法具足故。诸者。无阙故。谓过去未来现在等。顶者上分故。合掌者。摄手故敬者。向礼故。我说者。自分别故。如教者。彼彼经中种种已说。今亦如彼教说故。佛者。离无智故。菩提者。一切智智故。资粮者。能满菩提法故。譬如世间瓶盈釜盈等。盈是满义。如是以满菩提法。为菩提资粮。又以持为义。譬如世间共行日摄于热月摄于冷。摄是持义。如是以持菩提法。为菩提资粮。言资粮者即是持义。又以长养为义。譬如世间有能满千或百或十。或唯自满或难自满。菩提资粮亦复如是。以长养菩提为义。又以因为义。如舍城车等因中说言舍资粮城资粮车资粮。如是于生菩提因缘法中。说名菩提资粮。又以众分具足为义。譬如祭祀分中杓火等具足名为祭祀。非不具足。亦如身分头手足等具足得名为身。非不具足。施分亦如是。施者施物。受者回向。此等具足名施资粮。非不具足。戒等资粮亦如是。是故众分具足义。是资粮义。如是我说菩提资粮。是能满者。持者。长养者。菩提因者。菩提分具足者。皆其义也。
何能说无阙 菩提诸资粮
唯独有诸佛 别得无边觉
何能者。何力也。若声闻若菩萨少分觉知无力能故。若欲说诸菩提资粮无阙无余。唯是诸佛别得无边觉者。言无边觉。谓非少分觉故。以佛世尊于无边应知义中觉知无碍。是故佛名无边觉者。又于欲乐及自疲苦断常有无等边见中。觉而不着。以所觉无边。是故佛名无边觉者。问何故资粮唯佛能说。余人不能答。
佛体无边德 觉资粮为根
是故觉资粮 亦无有边际
佛体者。即佛身也。以彼佛体具足无边功德故。说佛体无边德。功德者。谓可称赞义。若可称赞则名功德。又是数数作义。譬如数数诵习经书。彼则说名作功德者。又是牢固义。譬如作绳。或合二为功。或合三为功。又是增长义。譬如息利。或增二为功。或增三为功。又是依止义。譬如诸物各以依止为功。如是佛体为戒定等无边差别功德依止故。说佛体有无边功德。觉资粮为根者。彼菩提资粮。与佛体无边功德为根本故。根者建立义。菩提者智也。根即资粮。以彼资粮能建立一切智智。是故资粮为佛体根本。良由佛体有无边功德。须以无边功德成彼佛体。是故资粮亦无边际。
当说彼少分 敬礼佛菩萨
是诸菩萨等 次佛应供养
彼诸资粮无边而智有边。是以说彼资粮不能无阙。故言当说彼少分敬礼佛菩萨问应礼佛。以一切众生中最胜故。何义此中亦礼菩萨。答是诸菩萨等次佛应供养故。诸菩萨等从初发心乃至觉场皆应供养。菩萨有七种。一初发心。二正修行。三得无生忍。四灌顶。五一生所系。六最后生。七诣觉场。此等菩萨于诸佛后次应供养。以身口意及外物等而供养之。初发心者未得地。正修行者乃至七地。得无生忍者住第八地。灌顶者住第十地。一生所系者方入兜率陀。最后生者兜率陀处住。诣觉场者欲受用一切智智。于七种菩萨中。初发心菩萨一切众生皆应礼敬。何况余者。何以故。深心宽大故。如来教量故。初发心菩萨发菩提心时。于十方分无减诸佛土无减诸众生无减。以慈遍满发菩提心。若未度众生我当度之。未解脱者我当解脱。未稣息者我当苏息。未寂灭者我当寂灭。应声闻者我当令入声闻乘中。应独觉者我当令入独觉乘中。应大乘者我当令入大乘之中。欲令众生悉得寂灭。非为寂灭少分众生。以是深心宽大故。一切众生皆应礼敬。何者为如来教量。如世尊说迦葉。譬如新月便应作礼。非为满月。如是迦葉。若信我者。应当礼敬诸菩萨等。非为如来。何以故。从于菩萨出如来故。又声闻乘中亦说。
于彼知法者 若老若年少
应供养恭敬 如梵志事火
以是故。诸菩萨等。次于佛后皆应供养。如偈说。
绍持佛种者 胜余少分行
是故诸菩萨 次佛后供养
慈与虚空等 普遍诸众生
是故最胜子 次佛后供养
于诸众生类 大悲犹如子
是故此佛子 次佛后供养
悲心利众生 无二似虚空
是故无畏者 次佛后供养
一切时如父 增长诸众生
是故诸菩萨 次佛后供养
犹如地水火 众生常受用
是故施乐者 次佛后供养
唯为利众生 舍离自乐因
是故彼一切 次佛后供养
佛及佛之余 皆从初心出
是故诸菩萨 次佛后供养
问尊者已正说资粮教缘起。今应说资粮体。答。
既为菩萨母 亦为诸佛母
般若波罗蜜 是觉初资粮
以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母故。为菩提初资粮。何以故。以最胜故。如诸身根中眼根最胜。诸身分中头为最胜。诸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最胜亦如是。以般若波罗蜜最胜故。为初资粮。又前行故。如诸法中信为前行。诸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前行亦如是。以彼陀那若不回向菩提。则非陀那波罗蜜。如是尸罗等不回向菩提亦非尸罗等波罗蜜。回向菩提即是般若。由般若前行故能回向。以是前行故。诸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为菩提初资粮。又是诸波罗蜜。三轮净因体故。以般若波罗蜜为诸波罗蜜三轮净因体。是故般若波罗蜜。为菩提初资粮。三轮净者。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行布施时。不念自身。以离取自身故。不念受者差别。以断一切处分别故。不念施果。以诸法不来不出相故。如是菩萨得三轮净施。如净施净戒等亦如是。以此般若波罗蜜是彼诸波罗蜜三轮净因体故。般若波罗蜜为菩提初资粮。又大果故。般若波罗蜜大果胜诸波罗蜜。如经说。
菩提心福德 及以摄受法
于空若信解 价胜十六分
鞞罗摩经中大果因缘。此中应说。以是大果故。般若波罗蜜为菩提初资粮。
问何故般若波罗蜜。得为菩萨母。
答以能生故。方便所摄般若生诸菩萨。令求无上菩提。不求声闻独觉。以是生佛体因故。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置于五波罗蜜中故。如言冥钵啰腻波低也。冥为性。钵啰腻波低为诵。即此性相是为摩多(摩多翻为母于字声论中摩多字从冥钵啰腻波低语中出冥是摩多体性钵啰腻波低是诵摩多义钵啰腻波低正翻为置故以置为母义)
譬如母生子。时或置床敷。或置地上。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生彼求菩提菩萨时。置于施等五波罗蜜中。以能置求菩提菩萨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以量故。如言茫摩泥也。茫为性摩泥为诵。即此性相是为摩多(于字声论中摩多字又从茫摩泥语中出茫亦是体性摩泥是诵其义摩泥正翻为量故以量为母义)。譬如母生子已随时筹量。如是我子以此食故身增。以此故损减。菩萨亦如是。以般若波罗蜜自量其身。我应如是布施。我应如是持戒等。以是自量因缘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以斟量故。譬如量物有钵逻萨他。有阿宅迦。有突嚧挐。有佉梨底等(如此间合升斗斛之类)斟量诸菩萨亦如是。此初发心。此修行。此得忍等。以斟量因缘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以修多罗中诵故。所谓于诸经中作母名诵。彼等经中有名称遍诸佛国菩萨。名毗摩罗吉利帝。说伽他言(旧云维摩诘者不正)
般若波罗蜜 菩萨仁者母
善方便为父 慈悲以为女
复有余经。亦如是诵。以修多罗量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
问何故般若波罗蜜。亦为诸佛母。
答以出生及显示无障碍智故。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由般若波罗蜜阿含故。烦恼已尽当尽今尽以是出生故。般若波罗蜜为诸佛母。显示无障碍智者。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显示无障碍智皆般若波罗蜜中显。以是显示无障碍智故。诸佛亦以般若波罗蜜为母此中有输卢迦。
由大悲相应 般若波罗蜜
于无为险岸 佛子能超过
得到无等觉 利摄诸众生
智度为母故 大人能如是
由得智度故 乃得成佛体
故为诸佛母 胜仙之所说
何故此名般若波罗蜜。以不与声闻独觉共故。名般若波罗蜜。于上更无所应知故。名般若波罗蜜。此智到一切彼岸故。名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余无能胜故。名般若波罗蜜。三世平等故。名般若波罗蜜。虚空无边平等故。名般若波罗蜜。如是等胜因缘。如般若波罗蜜经中说。故名般若波罗蜜。
问已略说菩提初资粮。第二资粮今应说。
施戒忍进定 及此五之余
皆由智度故 波罗蜜所摄
此中陀那波罗蜜。为第二菩提资粮。以般若前行故。菩萨为菩提而行布施。是故施为第二资粮。于中生他身意乐。因名布施。非为作苦。彼有二种。谓财施法施。财施亦有二种。谓共识不共识。共识亦有二种。谓内及外。若施自身支节。若全身施。是为内施。若施男女妻妾及二足四足等。是为外施。不共识亦有二种。谓可食不可食。此有多种若施身内受用饮食等物。是为可食。若施身外受用香鬘所摄金银珍宝衣服土田财物园池游戏处等。是为不可食。然可受用法施。亦有二种。谓世间出世间。若因法施。于流转中(旧云生死者非正翻名今改为流转也已后诸云流转者皆是此义)出生可爱身根境界。是为世间。若因法施果报。越度流转。是为出世间。彼财施法施各有二种谓有着无著。若为自身。若为资生。若为胜果。悕望相续以财法施。是为有着。若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若为无障碍智。是为无著。其余更有无畏施等。亦随顺入财施中。彼二种施果及余气(谓津液也)具如大乘经说。此中当略说偈。
饮食及被服 随须皆布施
亦施花鬘灯 末香与音乐
或施诸美味 药物及猗枕
养病之所须 并医人给侍
男女与妻妾 奴婢及仓库
庄饰诸婇女 随须皆布施
所有诸宝物 种种庄严具
象马车乘等 妙物尽施之
园林修道处 池井集会堂
土田并杂物 客舍等皆施
若二足四足 若复一洲渚
村落与国都 及王境悉施
施所玩好物 利乐悕须者
为诸众生依 怖者施无畏
施其所难舍 手足眼耳鼻
亦施心与头 举身悉能舍
修行布施时 常于受者所
应生福田想 亦如善眷属
布施诸果报 具足善聚集
回向为自他 成佛及净土
菩萨所行施 正回向佛体
此菩萨陀那 得名波罗蜜
若彼若此岸 亦无能说者
施果到于彼 说为施彼岸
今说施主差别。
不贪于爱果 悲故三轮净
正觉说彼施 是为求菩提
我已作此事 正作当亦作
若作如是舍 佣赁非布施
贪增施果故 随须即能舍
说为息利人 智念非施主
不贪增益果 唯以悲心施
此名真施主 余皆是商贩
如大云遍雨 诸处等心施
此名大施主 余皆是少分
施及施果报 哀愍与须者
施主于众人 犹如其父母
不念所施物 受者及施者
而常乐布施 此名为施主
若不分别佛 菩提与菩萨
而为菩提施 彼当速成佛
问已解释陀那波罗蜜。今应说尸罗波罗蜜。答波罗蜜义如前解释。尸罗义今当说。以尸罗故说为尸罗。言尸罗者谓习近也。此是体相。又本性义。如世间有乐戒苦戒等。又清凉义。为不悔因离心热忧恼故。又安隐义。能为他世乐因故。又安静义。能建立止观故。又寂灭义。得涅槃乐因故。又端严义。以能庄饰故。又净洁义。能洗恶戒垢故。又头首义。能为入众无怯弱因故。又赞叹义。能生名称故。此戒是身口意善行所转生。于中远离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是三种身戒。远离妄语破坏语粗恶语杂戏语等。是四种口戒。远离贪嗔邪见等。是三种意戒。如是等身口意善行所转生十种戒。与贪嗔痴所生十种恶行为对治。彼十种恶行下中上常习近故。堕于地狱畜生阎摩世等。如前数十种善行戒。若不与觉分相应。下中上常习近故。随福上上差别。当得天人差别。若与觉分相应十种善行。戒上上常习近多作。故当得声闻地及菩萨地中转胜差别。又此菩萨戒聚。有六十五种无尽。如无尽意经中说当知。又略说有二种戒。谓平等种莳戒。不平等种莳戒。平等种莳戒者。以此善身口意积聚故。于生生中种莳。若界若富乐。若声闻独觉。若相报若净土若成熟众生。若正遍觉等。彼皆说名平等种莳戒。与此相违。名不平等种莳戒。复有二种戒谓有作戒无作戒。若于有作中有所作者。名有作戒。与此相违名无作戒。复有九种戒。谓凡夫戒。外道五通戒。人戒。欲界天子戒。色界天子戒无色界天子戒。诸学无学声闻戒。独觉戒。菩萨戒。凡夫戒者。入生处故尽。外道五通戒者。神通退故尽。人戒者。十善业道尽故尽。欲界天子戒者。福尽故尽。色界天子戒者。禅那尽故尽。无色界天子戒者。三摩钵帝尽故尽。诸学无学声闻戒者。究竟涅槃故尽。独觉戒者。阙大悲故尽。菩萨戒者。则无有尽。以此戒能显明诸戒故。种子相续无尽故。菩萨相续无尽故。如来戒无尽故。以此因缘。菩萨戒者说名无尽。诸菩萨戒。回向菩提故。说名戒波罗蜜。此中有输卢迦。
犹如父爱功力子 亦如自身爱寿命
出离有爱戒亦尔 大心健者之所爱
此戒牟尼习近已 解脱于欲离有爱
似乌凡人所弃舍 智者常当爱此戒
此戒利益于自他 令身端严离忧乏
此世他世胜庄严 是戒智者当所爱
此戒不由于他力 非不可得非乞求
皆因自力而得之 是故上人爱此戒
财物国境并土地 自身肌肉及以头
皆能舍之不舍戒 为欲净彼胜菩提
假使从天坠于地 设令自地升于天
为满离垢无染地 应当决定不移动
若已满足戒方便 此时即得第二地
既得离垢清净地 是时成就心所欲
若复天人修罗世 及畜生中可化者
善知教化方便已 随念往彼利益之
或以布施摄众生 或以爱语入其意
或复与其安隐利 或与同事助其力
或在人中为其主 或居天众而自在
彼彼方便引导之 悉当安置于白法
具足实戒神通故 便能干竭于大海
世间尽时火增盛 于刹那顷悉能灭
观于世间种种恼 恼而生病由离亲
智者有戒通方便 为世亲依示胜道
问已解释尸罗波罗蜜。今应说羼提波罗蜜。答此中羼提者。若身若心受诸苦乐。其志堪忍不高不下心无染浊。此名略说羼提。若自在说。则施设为三。谓身住持。心住持。法住持。于中身住持忍者。谓身所遭苦。若外有心无心不爱之触。所生身苦堪忍不计。此名身住持忍外所生者。谓以食因缘故起怖嗔痴。及蚊虻蛇虎师子熊等二足四足多足。诸有心物无量因缘逼恼于身。或复来乞手足耳鼻头目支节。而割截之。于此恶事心无闷乱亦无动异。此名身住持忍。又暴风盛日寒热雨雹击触因缘。诸无心物来逼恼时。遍身苦切而能安受。此亦名忍。又内身所起界动因缘故。风黄痰癊及起所生四百四病极为身苦。于逼恼时能忍不计。亦名身住持忍。于中心住持忍者。若有骂詈嗔嫌呵责毁谤挫辱欺诳等不爱语道。来逼恼时。其心不动亦无浊乱。此名心住持忍。又八种世法所触。谓得利失利好名恶名讥誉苦乐中。心无高下不动如山。是名心住持忍。又断顺眠嗔故。无杀害心。无结恨心。无斗诤心。无诉讼心。自护护他。于众生中慈心相应。与悲共行起欢喜意恒作舍心。此等亦名心住持忍。于中法住持忍者。于内于外如实观察故。外者。谓骂詈杀害等。骂詈者。声字和合同时不散。以刹那故。字空故。声如响故。不可说次第相应义。此中无有骂詈。但诸余凡夫虚妄分别而生嗔怒。若字与声自性义中知不可得。心则随顺不相违背。平等忍受。此名法住持忍。又于杀害者所。当作是念。身非害者。身若无心。则如草木壁影等故。心亦非害者。以心非色。无所触碍故。于第一义中无杀害者。作是观时。不见杀害。堪能忍之。此名法住持忍。内者。谓观内法时。作如是念。色如聚沫从缘而起。无动作故。不自生故。空故。离我我所故。受如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从缘而起。无动作故。不自生故。刹那生灭故。空故。离我我所故。于中色非我。色非我所。如是受想行识。识非我识非我所。此等诸法从缘而生。若从缘生则自性无生。若自性无生则无能害者。如是观时。若内若外诸法自性皆不可得。此名法住持忍。若于身心法中。作自性观时。即是顺无生忍。此名略说羼提波罗蜜。如修多罗中具说。此中有圣者颂。
怨亲及中人 悲念常平等
嗔因尚无有 何得嗔众生
善修习常慈 众生同己体
平等无有二 云何怒众生
心常舍离嗔 多生于爱喜
健者既无碍 云何与世违
于诸众生所 常求作利祐
云何无嗔恚 得加众生恶
世间八法触 其心不动摇
譬如口吹山 应知彼得忍
深心离诸垢 碍事不能污
如泥泥虚空 应知彼得忍
于身无所爱 于命不亦贪
诸怨悉不能 动其相续志
于非可爱声 安心犹如响
诸言亦如化 忍心便在手
不于五众中 取我及命相
身亦非我所 应知彼得忍
若不见于我 及我所自性
便得无生忍 佛子最安隐
菩提资粮论卷第二
问已解释忍波罗蜜。今应说精进波罗蜜。答勇健体相。勇健作业等。是为精进。于中诸菩萨等。从初发心乃至究竟觉场。建立一切菩提分相应身口意善业。此名精进波罗蜜。又复若与诸凡夫及学无学声闻独觉等。不共精进。此名精进波罗蜜。精进有三种。谓身口意。彼身口精进。以心精进而为前行。略说有三种福事。若身与福事相应。是身精进。若口与相应。是口精进。若意与相应。是意精进。又于若自利若利他善中身健行。是身精进。口健行是口精进。意健行是心精进。复有三十二种菩萨精进。谓不断三宝种精进。成熟无量众生精进。摄受无量流转精进无量供养给侍精进。聚集无量善根精进。出生无量精进精进。善说令众生欢喜精进。安隐一切众生精进。随诸众生所作精进。于诸众生中行舍精进。受诸戒学精进忍力调柔精进。出生诸禅那三摩提三摩钵帝精进。满足无著智慧精进。成就四梵行精进。出生五神通精进。以一切佛土功德成已佛土精进。降伏诸魔精进。如法降伏诸外论师精进。满足十力无畏等佛法精进。庄严身口意精进。得度诸有所作精进。害诸烦恼精进。未度者令度。未脱者令脱。未稣息者令稣息。未涅槃者令涅槃精进。聚集百福相资粮精进。摄受一切佛法精进。游无边佛土精进。见无量诸佛精进。此诸精进从大悲出。离身口意故。住不取不舍故。得不举不下故。摄不生不起故。如是等三十二法具足已。精进波罗蜜当得清净满足。此中亦有圣颂。
彼诸施等波罗蜜 精进之力所成就
是故精进为根本 诸菩萨等得佛身
精进方便求菩提 我念精进胜方便
以其舍离精进已 方便不能作所作
若唯独有一方便 则无策勤作事业
所作皆是精进作 是故精进胜方便
心有巧力为方便 此心从于精进生
是故诸有所作事 皆以精进为根本
诸论及以工巧等 具精进故到彼岸
是故于诸所作中 精进最为成就者
所有自在及财物 精进之人则能得
是故诸有安乐事 皆以精进为得因
以有殊胜精进故 佛于声闻为上首
是故此之精进力 最为胜因非余行
胜上精进勇健者 于地地中虽同地
而彼恒得最胜上 是故常应起精进
佛在菩提树下时 以精进故觉菩提
是故精进为根本 得佛身因前已说
问已略解释精进波罗蜜。今应说禅那波罗蜜。
答禅那者。有四种禅那。谓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游于初禅。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游第二禅。离喜行舍念慧受乐。游第三禅灭于苦乐舍念清净不苦不乐。游第四禅。于此四种禅那中。离证声闻独觉地。回向佛地已。得名禅那波罗蜜。诸菩萨有十六种禅那波罗蜜。诸声闻独觉之所无有。何者十六种。谓不取实禅。不着味禅。大悲攀缘禅。三摩地回转禅。起作神通禅心堪能禅。诸三摩钵帝禅。寂静复寂静禅。不可动禅。离恶对禅。入智慧禅。随众生心行禅。三宝种不断禅。不退堕禅。一切法自在禅。破散禅。如是等十六种。是为禅那波罗蜜。不取实禅者。为满足如来禅故。不着味禅者。不贪自乐故。大悲攀缘禅者。示现断诸众生烦恼方便故。三摩地回转禅者。攀缘欲界为缘故。起作神通禅者。欲知一切众生心行故。心堪能禅者。成就心自在智故。诸三摩钵帝禅者。胜出诸色无色界故。寂静复寂静禅者。胜出诸声闻独觉三摩钵帝故。不可动禅者。究竟后边故。离恶对禅者。害诸熏习相续故。入智慧禅者。出诸世间故。随众生心行禅者。度诸众生故。三宝种不断禅者。如来禅无尽故。不退堕禅者。常入定故。一切法自在禅者。诸业满足故(第十六破散禅本阙不解)。又念净。慧净。趣净。惭净。持心希望净。回向菩提净。根净。无依净。不取实净。起作神通净。心堪能净。身远离净。内寂静净。外不行净。有所得见净。无众生无命无人净。三界中不住净。觉分门净。离翳光明净。入智慧净。因果不相违净。业思惟忍净。开胞藏相智净。摄方便前巧净。菩提场障碍净。不着声闻独觉净。安住禅那出生光明净。佛三摩地不散乱净。观自心行净。知诸众生各各根如应说法净(本阙二净)。彼十六种禅那波罗蜜由。此三十二净故得清净。得入如来地。此中有输卢迦。
若彼十六种 及三十二净
与禅度相应 是为求菩提
到禅那彼岸 善知禅那业
智者五神通 出生不退堕
诸色无有尽 通达其实性
亦以胜天眼 普见诸色相
虽以净天耳 远闻诸音声
智者通达知 声非可言说
所有众生心 观其各各相
诸心犹如幻 了知其自性
众生宿世住 如实能念知
诸法无过去 亦知其自性
往诣俱知土 见土具庄严
土相如虚空 了知其实性
众生诸烦恼 皆以乱心生
是故胜智者 旷修诸禅定
问所解释禅那波罗蜜者。略说已竟。今应次第说般若波罗蜜。
答般若波罗蜜者。如前解释。为初资粮中说我今更释其相。如先偈说。
施戒忍进定 此五种之余
彼诸波罗蜜 智度之所摄
此余有四波罗蜜谓巧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等。此四波罗蜜。皆是般若波罗蜜所摄。般若波罗蜜者。若佛世尊于菩提树下。以一念相应智。觉了诸法。是般若波罗蜜。又是无碍相。以无身故。无边相。等虚空故。无等等相。诸法无所得故。远离相。毕竟空故。不可降伏相。无可得故。无句相。无名身故。无聚合相。离来去故。无因相。离作者故。无生相。生无有故。无去至相。离流转故。无散坏相。离前后际故。无染相。不可取故。无戏论相。离诸戏论故。无动相。法界自体故。无起相。不分别故。无量相。离量故。无依止相。依止无有故。无污相。不出生故。不可测相。无边际故。自然相。知诸法自性故。又般若波罗蜜是闻慧相。及正思入。彼闻慧相。有八十种。谓乐欲等。正思入。有三十二种。谓安住奢摩他等。又般若波罗蜜。不与十六种宿住等无明俱。如是等般若波罗蜜相。随量已说。若具说者乃有无量。此般若波罗蜜所摄方便善巧波罗蜜中。有八种善巧。所谓众善巧。界善巧。入善巧。谛善巧。缘生善巧。三世善巧。诸乘善巧。诸法善巧。此中善巧波罗蜜无有边际。又复随于何等生趣。以何等行相。为菩提故。得自增长善根及调伏众生。于彼彼生趣彼彼行中。此一切处凡所应作种种方便。诸大人等所分别说。我今说彼经中微滴之分。若已作今作微少之善。能令多多能令无量。此为方便。不自为己唯为众生。此为方便。唯以陀那令诸波罗蜜满足。此为方便。如是以尸罗摄诸生处。以羼提。庄严身口心为于菩提。以毗梨耶安住精进。以禅那不退于禅。以般若舍离无为。以慈为作依护。以悲不弃流转。以喜能忍不喜乐事。以舍发起诸善。以天眼摄取佛眼。以天耳满足佛耳。以他心智知各各根。以宿住念知三世无碍。以自在通得如来自在通。以入众生心欲知诸行相。已度还入。无染而染舍担更担。无量示量最胜现劣。以方便故涅槃相应而堕在流转。虽行涅槃。不毕竟寂灭。现行四魔。而超过诸魔。达四谛智及观无生。而不入正位。虽行愦闹。而不行顺眠烦恼。虽行远离。而不依身心尽。虽行三界。而于界中不行世谛。虽行于空。而一切时恒求佛法。虽行无为。而不于无为作证。虽行六通。而不尽漏。虽现声闻独觉威仪。而不舍乐欲佛法。如是等巧方便波罗蜜中。所有教化众生方便。彼等方便是菩萨教化巧方便住处应知。此中有输卢迦。
畜生道中诸苦恼 地狱饿鬼生亦然
于流转中相应受 众生种种诸过恶
此等苦聚不能障 于众生处起哀愍
诸佛便说彼菩萨 一切世间无碍悲
论中若有善该综 众多别人所作业
工巧等明及余事 皆以爱语授与之
戒财闻修寂调等 以此功德摄化他
摄已复令常相续 胜仙说为住善道
或现女身化男子 令其调伏而受教
或现男身化女人 令其调伏而受教
若不厌于染境乐 愍其无道令入道
随众生门种种化 极逼恼处亦不舍
或有信解于无我 及知诸法离自性
是人未离世间法 但作如此观察转
于业及果生信顺 而有无边诸苦事
当于受彼苦果时 不喜诸苦所逼切
若于声闻出家者 便置安隐寂静处
或复置于缘觉道 或置十种妙力乘
令其当得正觉乘 或得寂静及天趣
若应观察现见果 如其所作正安置
如是从初至究竟 丈夫难事皆能为
依彼种种巧方便 舍离一切爱不爱
此乘诸佛所赞叹 百千功德而庄严
能生世间极净信 以说胜妙善道故
于缘觉乘声闻乘 及以天世诸乘中
皆以十善而成熟 亦于人乘成熟人
已解释巧方便波罗蜜。我今当说愿波罗蜜。诸菩萨最初有十大愿。所谓供养给侍诸佛无余。是第一大愿。于彼佛所持大正法。摄受正觉普护正教。是第二大愿。诸世界中诸佛出兴。始从住兜率宫乃至退堕。入胎住胎初生出家。证正觉请转法轮入大涅槃。皆往其所受行供养初不舍离。是第三大愿。诸菩萨行旷大无量。不杂诸波罗蜜所摄善净诸地。出生总分别分同相异相共转不共转等诸菩萨行。如实如地道说。修治波罗蜜教诫教授。授已住持。发起出生如是等心。是第四大愿。无余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同入六趣共居。诸生顺去名色所摄。无余众生界皆悉成熟。令入佛法。断除诸趣。安立于一切智智。是第五大愿。无余诸世界旷大无量。若细若粗若横若倒若平住等。同入共居顺去。十方分分犹如帝网。入于分分以智顺行。是第六大愿。一切土即一土。一土即一切土。平等清净无量国土。普皆庄严离诸烦恼。净道具足无量智相。众生充满入佛上妙境界。随众生心示现令其欢喜。是第七大愿。为与诸菩萨同一心故。为不共善根聚集故。为与诸菩萨同一攀缘常不离菩萨平等故。为发起自心入如来威神故。为得不退行神通故。为游行诸世界故。为影到诸大众论故。为自身顺入诸生处故。为具足不思议大乘故。为行菩萨行故。是第八大愿。为升不退转行菩萨行故。为身口意业不空故。即于见时令决定佛法故。为即出一音声时令入智慧故。为即于信时令转烦恼故。为得如大药王身故。为行诸菩萨行故。是第九大愿。为于诸世界中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为于一毛道中及余一切毛道中。皆现出生坐道场转法轮大般涅槃故。为以智慧入佛大境界威神故。为于一切众生界如其深心佛应出时开悟令得寂静而示现故。为正觉一法一切法悉涅槃相故。为出一音声令诸众生心欢喜故。为现大涅槃而不断行力故。为现大智慧地安立诸法故。为以佛境界法智神通普遍诸世界故。是第十大愿。如是等大欲大出生十大愿为首。满此十大愿已。建立菩萨阿僧祇百千余愿。得住菩萨欢喜地。此名愿波罗蜜。已解释愿波罗蜜。我今当说力波罗蜜。此中略说诸菩萨有七种力。谓福报生力。神通力。信力。精进力。念力。三摩提力。般若力。
福报生力者。如十小象力当一龙象力。十龙象力当一香象力。十香象力当一大香象力。十大香象力当一大力士力。十大力士力当一半那罗延力。十半那罗延力当一那罗延力。十那罗延力当一大那罗延力。十大那罗延力当一过百劫菩萨力。十过百劫菩萨力当一过百千劫菩萨力。十过百千劫菩萨力当一得忍菩萨力。十得忍菩萨力当一最后生菩萨力。住此力已。菩萨即于生时能行七步。十最后生菩萨生时力。乃当菩萨少年时力。菩萨住此力已。趣菩提场成等正觉。得正觉已。以过百千功德力故。成就如来正遍知一种处非处力。如是等十力成就。此名诸佛菩萨及余少分众生福报生力。
神通力者。谓四神足善修多作已。以此希有神通力故。得调伏诸众生等。彼以希有神力。显现若色若力若住持等。若诸众生。应以此色像得调伏者。即以此色像。于彼彼众生所。示现或佛色像或独觉色像或声闻色像。如是或释梵护世转轮王等色像。若复诸余色像。乃至畜生色像。为调伏众生故。示现如是色像。若有多力憍慢嗔怒凶恶自高众生。应以此力得调伏者。即现此力。或大力士力。或四分那罗延力。或半那罗延力。或一那罗延力。以此力故。须弥山王高十六万八千踰阇那。宽八万四千踰阇那。以三指举取。如举庵摩勒果掷置他方世界。而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等无所娆恼。于菩萨力亦不减损。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虽复宽旷。从于水界乃至有顶。置之手掌经劫而住。于诸神通道。具足示现如是等力。若有憍慢增上慢嗔怒凶恶自高众生。说法调伏令离憍慢增上慢嗔怒凶恶等。彼得如是神足住持智已。以此住持智。有所住持。随意皆得若以大海为牛迹。即成牛迹。若以牛迹为大海。即成大海。若以劫烧为水聚者。即成水聚。若以水聚为火聚者。即成火聚。若以火聚为风聚者。即成风聚。若以风聚为火聚者。即成火聚。如是若以此住持。随所住持下中上法。既住持已。无有人能震动隐没。所谓若释若梵若魔及余世间同法者。除佛世尊。于众生类中。无有众生于菩萨所住持法震动隐没。以住持力故。为彼种种胜上喜踊尊敬众生说法。彼神足力高出自在。过魔烦恼入佛境界。觉诸众生。聚集宿世善根资粮。魔及魔身天等不能障碍。此名菩萨神通力。
信力者。于佛法僧及菩萨行中。信解一向不可沮坏。若恶魔作佛身来。随于何法欲坏其信。菩萨以信解力故。彼不能动菩萨信力。此名信力。
精进力者。菩萨若发起精进。与彼彼善法相应时。于彼彼处得牢固力。随所受行若天若人不能动坏令其中止。此名精进力。
念力者。住彼彼法处其心安止。诸余烦恼不能散乱。以念力持故破诸烦恼。彼诸烦恼不能破坏菩萨所念。此名念力。
三摩提力者。于愦闹中行远离行。诸有音声及语道所出。不为声刺障碍初禅。行善觉观不碍二禅。生于爱喜不碍三禅。成熟众生摄受诸法未曾舍废不碍四禅。如是游四种禅。诸禅恶对不能破坏。虽游诸禅。而不随禅生。此名菩萨三摩提力。
般若力者。谓世出世法中不可坏智。于生生中不由师教。诸所作业工巧明处。乃至世间最胜难作难忍。菩萨皆得现前。若出世法救度于世。菩萨智慧随顺入已。彼天人阿修罗众不能破坏。此名般若力。如是等菩萨七力已略解说。若欲具演无有边际。此名菩萨力波罗蜜。已解释力波罗蜜。我今当说智波罗蜜。此中若世间所行书论印算数等。及界论(谓风黄痰癊等性)方论(谓医方论)治诸干痟颠狂鬼持等病。破诸蛊毒。又作戏笑所摄文章谈谑等。令生欢喜。出生村城园苑陂湖池井华果药物及林丛等。示现金银摩尼琉璃贝(石白如贝)玉珊瑚等宝性。入于日月薄蚀星宿地动梦怪等事。建立相诸身分支节等。知于禁戒行处禅那神通无量无色处。及余正觉相应利乐众生等彼岸。又复知诸世界成坏。随世界成随世界坏皆悉了知。又知业集故世界成。业尽故世界坏。知世界若干时成住。知世界若干时坏住。知诸地界水界风界火界若大若小若无量等差别。知极细微尘。亦知所有微尘聚集微尘分散。知世界中所有地微尘数。如是亦知水火风等微尘数。知所有众生身微尘数国土身微尘数。知诸众生粗身细身差别。乃至亦知微尘合成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天人等身。知欲色无色界成坏。及知彼小大无量等差别。知众生身中业身报身色身。知国土身中小大染净。及撗住倒住平住等方网差别。
知业报身中差别名字身。知声闻独觉菩萨身中差别名字身。知如来身中正觉身愿身化身住持身。形色相好庄严身威光身意念身福身法身。知智身中若善分别若如理思惟。若果相应摄若世出世。若安立三乘若共法不共法。若出道非出道若学无学。知法身中平等不动。安立世谛处所名字。安立众生非众生法。安立佛法圣众。知虚空身中无量身入。一切处非身真实无边无色身差别。得出生如是等身智。又得命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业自在愿自在信解自在神通自在智自在生自在法自在。得如是等十自在已。为不思议智者无量智者不退智者。如是等智有八万四千行相。是菩萨所知智波罗蜜。如是随分解释智波罗蜜。若欲具演。唯佛世尊。乃能解说。
此六波罗蜜 总菩提资粮
犹如虚空中 尽摄于诸物
如所解释六波罗蜜中。总摄一切菩提资粮。譬如虚空行住诸物。有识无识悉摄在中。如是其余闻资粮等诸资粮摄在六波罗蜜中。同相无异。应知。
菩提资粮论卷第三
复有余师意 诸觉资粮者
实舍及寂智 四处之所摄
又一论师作是念。一切菩提资粮皆实处舍处寂处智处所摄。实者不虚诳相。实即是戒。是故实为尸罗波罗蜜。舍即布施。是故舍处为陀那波罗蜜。寂者即心不浊。若心不浊。爱不爱事所不能动是故寂处为羼提波罗蜜及禅那波罗蜜。智处还为般若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遍入诸处以无精进。则于诸处无所成就。是故毗梨耶波罗蜜成就诸事。是故一切资粮皆入四处。问如经说。以慈资粮得无碍心。以舍资粮得断憎爱。于中慈悲有何差别。答。
大悲彻骨髓 为诸众生依
如父于一子 慈则遍一切
若入生死崄道。堕地狱畜生饿鬼诸趣。在恶邪见网。覆愚痴稠林。行邪径非道。犹如盲闇。非出离中见为出离。为老病死忧悲苦恼诸贼执持。入魔意稠林。去佛意远者。菩萨大悲。穿于自身皮肉及筋。彻至骨髓。为诸众生而作依处。令此众生得度如是生死旷野险难恶路。置于一切智城无畏之宫。譬如长者唯一福子而遭病苦。爱彻皮肉入于骨髓。但念何时得其病愈。悲亦如是。唯于苦众生中起。慈者遍于一切众生中起。又复慈故于诸众生得无碍心。悲故于生死中无有疲厌。又慈于善人中生。悲于不善人中生。又菩萨慈增长故不着己乐。则生大慈。悲增长故舍诸支节及命。则生大悲。
若念佛功德 及闻佛神变
爱喜而受净 此名为大喜
若念佛功德者。于中何者是佛功德。谓诸佛世尊无量百千俱致劫中。聚集善根故。不护身口意业故。五种应知中断疑故。四种答难中无失故。三十七助菩提法教授故。十二分缘生中因缘觉故。教九教故。四种住持具足故。得四无量故。满足六波罗蜜故。说菩萨十地故。出世五众成满故。四无畏十力十八不共佛法具足故。无边境界故。自心自在转故。无厌足法故。得如金刚三摩地故。不虚说法故。无能坏法故。世间导师故。无能见顶故。无与等故。无能胜故。不可思法故。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故。百福相故。无量善根故。无边功德故。无量功德故。无数功德故。不可分别功德故。希有功德故。不共功德故。如是等名。念佛诸功德。
化诸众生故。起神通变现。随所应度众生。随众生身。随其形量长短宽狭。随其色类种种差殊。随其音声清净分别。诸佛世尊以种种希有神通。如其所行如其信欲。以彼彼方便差别神变。而教化之。闻此事已爱喜受净。名为大喜。于中心勇名爱。爱心遍身名喜。喜心觉乐名受。于受乐时念正觉者大神通德。其心不浊名净。彼心净时喜意充满名为大喜。彼登少分乘者。虽亦有喜。以不共故得大喜名。问菩萨应舍众生。为不应舍。答。
菩萨于众生 不应得舍弃
当随力所堪 一切时摄受
菩萨摩诃萨常念利乐诸众生等。若为贪嗔痴所恼。登于悭吝破戒恚恨懈怠乱心恶智之道。入于异路。此等众生所不应舍。于一切时说施戒修。随力所能应当摄受。不应舍弃。
菩萨从初时 应随堪能力
方便化众生 令入于大乘
此登大乘菩萨于众生中。随所堪能从初应作。如前方便波罗蜜中所说方便。应当精勤以诸方便教化众生置此大乘。问何故菩萨但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声闻独觉乘也。答。
化恒沙众生 令得罗汉果
化一入大乘 此福德为上
若教化恒河沙等众生。得阿罗汉果。此大乘福。胜过彼声闻等乘教化福。以种子无尽故。此所有种子。能为余众生等。作菩提心方便。亦以出生声闻独觉故。此福胜彼。此福胜者。大乘于声闻独觉乘为上故。又菩提心。有无量无数福德故。又由大乘。三宝种不断故。是故欲求大福。应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余乘。问诸摩诃萨岂唯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声闻独觉乘耶。答。
教以声闻乘 及独觉乘者
以彼少力故 不堪大乘化
若中下意众生。舍利他事阙于大悲。不堪以大乘化者。乃以声闻独觉乘。而化度之。问若有众生。不可以三乘化者。于彼应舍为不舍也。答。
声闻独觉乘 及以大乘中
不堪受化者 应置于福处
若有众生。喜乐生死憎恶解脱。不堪以声闻独觉及大乘化者。应当教化置于梵乘四梵行中。若复不堪梵乘化者。应当教化置于天乘十善业道。及施等福事中。不应舍弃。问若有众生喜乐世乐。于三福事无力能行。于彼人所当何所作。答。
若人不堪受 天及解脱化
便以现世利 如力应当摄
若有众生。专求欲乐不观他世。趣向地狱饿鬼畜生。不可教化令生天解脱者。亦当愍彼智如小儿。如其所应现世摄受。随己力能以施等摄之。愍而不舍。问若菩萨于此似小儿相诸众生所。无有方便可得摄化。当于彼人应何所作。答。
菩萨于众生 无缘能教化
当起大慈悲 不应便弃舍
若菩萨于喜乐罪恶可愍众生中。无有方便能行摄化。菩萨于彼当起子想兴大慈悲。无有道理而得舍弃。问已说于众生中应须摄受。未知摄受方便云何。答。
施摄及说法 复听闻说法
亦行利他事 此为摄方便
诸菩萨为摄受众生故。或以布施为摄方便。或受他所施。或为他说法。或听他说法。或行利他。或以爱语。或以同事。或说诸明处。或教以工巧。或示现作业。或令病者得愈。或救拔险难。如是等名为摄受众生方便。当以此诸方便摄受众生。不应弃舍。问以如是等摄受方便。摄众生已成就何利。答。
所作益众生 不倦不放逸
起愿为菩提 利世即自利
此中菩萨作愿利益世间者。发如是意。凡利世间事我皆应作。立此誓已。于诸众生所作事中。不应疲倦不应放逸。又当作念。若利世间即是自利。是故菩萨于利乐众生因缘。不应弃舍。问已说菩萨常应利乐众生。不应行舍。于诸法中为舍不舍。答。
入甚深法界 灭离于分别
悉无有功用 诸处自然舍
法界者。即是缘生。是故先说。如来若出不出。此法界法性常住。所谓缘生。又如先说。阿难陀。缘生甚深证亦甚深。是故入此甚深法界菩萨。灭一切有无等二边。摄取方便智已。即断诸动念戏论分别。离诸取相。诸心意识行处皆不复行。乃至行佛行菩提行菩萨行涅槃处皆亦不行。则于诸法无复功用。于诸法中。得寂静复寂静心无分别心。是名第一义舍。此即菩萨无分别也。已说出世间舍。我今当说世间舍。
利名赞乐等 四处皆不着
反上亦无碍 此等名为舍
于利养名闻赞叹安乐等中无所系着。与此相反无利无名毁苦等中亦不退碍。舍离爱憎处中而住无复分别。此名第二说世间舍。问若菩萨于诸法中。作第一义舍者。为菩提故如然头衣。如是勤行云何可得。答。
菩萨为菩提 乃至未不退
譬如燃头衣 应作是勤行
虽于诸法应如是舍。而菩萨决定修行如然头衣。乃至未得不退转菩提菩萨。为菩提故应当勤行。于中菩萨有五种不退菩提因缘应知。何者为五。如华聚等经中说。若闻具足大愿诸菩萨及佛世尊名号故。若愿生彼佛世尊国土故。是为二种因缘。受持及说般若波罗蜜等深经故。是为第三因缘。修习现前住等三摩提及随喜得者故。是为第四因缘。此四因缘说未得忍菩萨不退转。若此菩萨住菩萨不动地已得无生忍。说为究竟决定不退转。问若此四种因缘中。随以一因缘。菩萨得不退转者。先说如然头衣应当勤行。彼云何成。答。
然彼诸菩萨 为求菩提时
精进不应息 以荷重担故
虽复四因缘中随一因缘菩萨皆得不退。而精进不应休息。由先作是言。我当令诸众生皆得涅槃。以荷如是重担故。于其中间精进不息。问何故于其中间精进不得休息。答。
未生大悲忍 虽得不退转
菩萨犹有死 以起放逸故
于四因缘中随何因缘。得不退转菩萨。彼未生大悲乃至未得无生忍。中间受业力死生者。由入放逸故。是以菩萨应当勤行如然头衣。为得无生忍故。于其中间精进不息。
问菩萨复有何死。答。
声闻独觉地 若入便为死
以断于菩萨 诸所解知根
如前所说四种因缘。随何因缘得不退转。此菩萨未有大悲未得忍。未过声闻独觉地。或以恶友力怖生死苦故。或受生中间故。或劫坏时间嗔嫌菩萨毁谤正法故。失菩提心。起声闻独觉地心已。或于声闻解脱。若独觉解脱作证。彼断菩萨根。所谓大悲。是以诸菩萨及佛世尊。名为说解知死。问此应思量菩萨。为畏住泥犁。为畏堕声闻独觉地。答。
假使堕泥犁 菩萨不生怖
声闻独觉地 便为大恐怖
菩萨设住泥犁。与无数百千苦俱。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问何故如此。答。
非堕泥犁中 毕竟障菩提
声闻独觉地 则为毕竟障
设入泥犁。于正觉道。不能作毕竟障碍。住泥犁时。乃至恶业尽边。于菩提道暂为障碍。菩萨若堕声闻独觉地。则毕竟不生故。声闻独觉地。于正觉道乃为障碍。由是义故。菩萨入于泥犁。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问其怖如何。答。
如说爱寿人 怖畏于斩首
声闻独觉地 应作如是怖
经中佛世尊作如是说。如爱寿人怖畏斩首。菩萨欲求无上菩提。怖畏声闻独觉地。亦应如此。是故菩萨虽入泥犁。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问已说未得无生忍诸菩萨障碍法。此菩萨云何得无生忍。答。
不生亦不灭 非不生不灭
非俱不俱说 空不空亦尔
此中菩萨观缘生时作是念。有缘生法但施设。如无生中有生。是故生者自体不成。自体不成故生则非有。如生自体非有。彼灭为二。二俱无体如生灭。彼不生不灭为二。亦二俱无体。彼生灭二种中。生不生灭不灭亦不有互相违故。空亦如是。如有者无自体故。彼不空及空不空亦尔。问若作是念。以缘生故诸法无自体者。何故复作是念。亦无有缘生法。答。
随何所有法 于中观不动
彼是无生忍 断诸分别故
如是菩萨如实观缘生时。得离诸法自体见。离自体见故。即断取法自体。得断法自体时作是念。非无内外法。而无法自体。虽有缘生法。但如苇束幻梦。若法从缘生。彼自体不生。作是观已。若沙门若波罗门。所不能动而不取证。彼以乐观无生法。断诸分别故。说名无生忍。此菩萨即住菩萨不动地。偈言。
既获此忍已 即时得授记
汝必当作佛 便得不退转
得此无生忍故。即于得时非前非后。诸佛现前授记作佛。汝于来世。于尔所时某世界某劫中。当为某如来应正遍知。此名菩萨不退转。问从住初地乃至七地诸菩萨。皆决定向三菩提。何故不说为不退转。唯说住不动地菩萨。为不退转。答。
已住不动诸菩萨 得于法尔不退智
彼智二乘不能转 是故独得不退名
此谓所有信等出世间善根。诸声闻独觉乃至住第七地菩萨。不能障碍令其退转。故名不退转。非余十种菩萨为三菩提于诸法中不退转也。已说不退转因缘。此中又得殊胜授记。大乘中说四种授记。谓未发菩提心授记共发菩提心授记。隐覆授记。现前授记。是为四种授记。于中未发菩提心授记者。其人利根具增上信。诸佛世尊以无碍佛眼观已。而为授记。共发菩提心授记者。成熟善根种菩提种先已修习。其根猛利得增上行。但欲解脱诸众生故。即发心时入不退转。无堕落法离八不闲(谓八难也)。此人或闻自授记。于六波罗蜜不发精进。如其不闻更发精进为令不闻。欲使他人闻其授记。断疑心故。佛以威神隐覆授记。若菩萨成熟出世五根。得无生忍。住菩萨不动地。彼即现前授记。是为四种授记。彼得无生忍菩萨已决定故。诸佛世尊现前授记。又别有密意授记。以为第五。如法华经说。
我等皆随喜 大仙密意语
如授记圣者 无畏舍利弗
我等亦当得 成佛世无上
复以密意语 说无上正觉
以何义故。说此别语授记。有论师说。为令未入决定声闻乘者发菩提心故。又已发菩提心初业菩萨等。畏流转苦。欲于声闻涅槃取灭度者。为令牢固菩提心故。又有异佛土菩萨。于此聚集。授记时到。以相似名。为彼授记故。诸师如是分别别语授记。于中实义唯佛世尊。乃能知之。
菩萨乃至得 诸佛现前住
牢固三摩提 不应起放逸
诸佛现前三摩提得已而住者。谓现在诸佛现其前住三摩提也。三摩提者。平等住故。菩萨乃至未得此三摩提。其间不应放逸。以未得三摩提。菩萨犹堕恶趣。未离不闲故。是故为得此三摩提。不应放逸。若得三摩提。彼诸怖畏皆得解脱。此三摩提有三种。谓色攀缘。法攀缘。无攀缘。于中若攀缘如来形色相好庄严身。而念佛者。是色攀缘三摩提。若复攀缘十名号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等无量色类佛之功德。而念佛者。是法攀缘三摩提。若复不攀缘色。不攀缘法。亦不作意念佛。亦无所得。远离诸相空三摩提。此名无攀缘三摩提。于中初发心菩萨。得色攀缘三摩提。已入行者法攀缘。得无生忍者无攀缘。此等名得决定。自在故。
诸佛现前住 牢固三摩提
此为菩萨父 大悲忍为母
此所说三种现。在佛现前住三摩提。摄诸菩萨功德及诸佛功德故。说名诸菩萨父。大悲者。于生死流转中。不生疲倦故。又于声闻独觉地险岸。护令不堕故。说名为母。忍者。得忍菩萨。于诸流转苦及诸恶众生中。不厌流转。不舍众生及菩提。以不生厌。是故此忍又为诸菩萨母。更有别偈说。
智度以为母 方便为父者
以生及持故 说菩萨父母
以般若波罗蜜生诸菩萨法故。佛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诸菩萨法从般若波罗蜜生已。为巧方便所持。不令趣向声闻独觉地险岸。以是持菩提故。说巧方便为菩萨父。问菩萨以几许福能得菩提。答。
少少积聚福 不能得菩提
百须弥量福 聚胜乃能得
菩提者。谓一切智智。彼智与无应知等。应知与虚空等。虚空无边故应知亦无边。以有边福不能得无边智。是故少少积聚福。不能得菩提。云何得百须弥量福。聚集乃能得。
菩提资粮论卷第四
问若如是者。百须弥量福聚无有故。亦无一人能得菩提。答。
虽作小福德 此亦有方便
于诸众生所 应悉起攀缘
若此菩萨虽作小福。以有方便成大福聚。或以饮食舍与众生。或以华香鬘等奉如来像。彼诸福德。于一切世界所摄诸众生所。悉作攀缘。我以此福。令诸众生皆得无上正觉。复以此福。与诸众生共之。如是等福。共诸众生回向菩提。是名菩萨方便。如是回向。其福得成无量无数无边。以是故彼一切智智虽是无边。还以此相无边福故能得。
复有别义。
我有诸动作 常为利众生
如是等心行 谁能量其福
菩萨于昼及夜。常起如是心行。若我所有动作善身口意。皆为度诸众生故。脱诸众生故。稣息诸众生故。寂灭诸众生故起。及为令众生满足一切智智。得至一切智智故。彼如是具足大悲。安住善巧方便。所有福聚唯除诸佛。何人能量。是故具此福者能得菩提。
问何故此福复是无量。答。
不爱自亲属 及与身命财
不贪乐自在 梵世及余天
亦不贪涅槃 为于众生故
此唯念众生 其福谁能量
此中菩萨行六度行时。于己男女及与亲属。若金银等财。若自寿命。若支节分。若具足身。若身心乐。若天人自在。若梵身天。若无色天。乃至涅槃。为众生故皆亦不爱。唯于众生愍念不舍。我当何为令此众生小儿凡夫无智翳膜所覆盲者。脱三界狱安置常乐涅槃无畏城中。如是菩萨行利乐事。于诸众生无因而爱。所有福德何人能量又偈言。
无依护世间 救护其苦恼
起如是心行 其福谁能量
此菩萨常以大悲。作如是念。今此世间无救无护。遍行六趣入三苦火。无有归依此彼驰走。身心诸病常有苦恼。无依护者我当与作依处。救其身心所受诸苦。起此心行。所有福德何人能量。
智度习相应 如构牛乳顷
一月复多月 其福谁能量
此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菩萨。及成就诸佛菩萨法。菩萨若于构牛乳顷。思惟修习彼之福聚。尚无有量。何况若一日夜二日夜三日夜。乃至七日夜半月一月。若复多月修习相应。所有福聚何人能量。
佛所赞深经 自诵亦教他
及为分别说 是名福德聚
甚深者。谓甚深经。与空相应出于世间。彼是甚深。又复分别缘生故。缘生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如来身。彼与如来身相应者。是甚深经。诸佛世尊之所赞叹。若自诵若教他诵。若为他解说无希望心。但欲不隐没如来身故。如来身者即是法身。欲令久住故。彼所有福谁能得量。
令无量众生 发心为菩提
福藏更增胜 当得不动地
此有善巧方便菩萨。先以四摄事摄诸众生。知彼众生受我言已。然后教令发菩提心。如是具足善巧方便菩萨。令诸众生发菩提心。彼所有福无人能量。以无量故。又令诸众生发菩提心故。福藏更为增胜。言福藏者。福无尽故。以能至无尽故不可尽。不动地者。以不可动故名不动地。此中菩萨令他发菩提心故。于生生中。菩提心不动不失。以令他发菩提心故。此心即为不动地因。
随转佛所转 最胜之法轮
寂灭诸恶刺 是菩萨福藏
如佛世尊。于婆啰奈城仙人住处鹿林中。转法轮已。于彼最胜法轮随顺而转。亦为福藏。此随顺转有三种因缘。谓于如来所说深经。与空相应出于世间。若持若说及顺法行法。若于如是等经。持令不失。是为第一随顺转法轮。为有根器众生。分别演说。是为第二随顺转法轮。如彼经中所说。依法修行。是为第三随顺转法轮。寂灭诸恶刺者。佛教恶刺所谓外道邪见。及以恶魔欲界自在。憎恶解脱。若四众中或有异人。非法说法。非律说律。非师教说师教。是为佛教内恶刺。应当如法折伏彼等。摧慢破见令法炽然。此名寂灭诸恶刺。以寂灭恶刺。故名为菩萨福藏。
为利乐众生 忍地狱大苦
何况余小苦 菩提在右手
若菩萨着牢固铠。常为利乐众生。发精勤意。于一众生为令解脱故。虽住阿毗至大地狱中。经劫辛苦堪忍不动。况余小苦。菩萨能忍如是等苦。当知菩提如住右掌。
起作不自为 唯利乐众生
皆由大悲故 菩提在右手
菩萨诸所起作。若布施等。由大悲故。唯为利乐众生。亦为令众生得涅槃故。终不为身微少乐事。彼亦是大悲者。如是大人。当知菩提到其右手。
智慧离戏论 精进离懈怠
舍施离悭惜 菩提在右手
问前已解释陀那等诸波罗蜜。今复解释有何所为。
答前多为修行者解释。今为无所得忍智光者解释。以觉知一道相故。彼智远离戏论。以不舍轭故。彼精进远离懈怠。以除贪故。彼施远离悭惜。如是菩萨。当知菩提到其右手。
无依无觉定 圆满无杂戒
无所从生忍 菩提在右手
若菩萨善成就禅那波罗蜜已。此定不依三界。其相寂静无有思觉。又圆满尸罗无杂无浊。回向菩提无有磨灭。又善成就般若波罗蜜已。缘生法中住无生忍。根本胜故无有退转。当知菩提住其右掌。
问已说修行及得忍菩萨积聚诸福田。此福聚能得菩提。云何初发心菩萨。积聚诸福田。此福聚能得菩提。答。
现在十方住 所有诸正觉
我悉在彼前 陈说我不善
若有现在诸佛世尊。于十方世间无所障碍。以本愿力为利众生故住。今于彼等实证者前。发露诸罪。若我无始流转已来。于其前世及现在时。或自作恶业。或教他或随喜。以贪嗔痴起身口意。我皆陈说不敢覆藏。悉当永断终不更作。
于彼十方界 若佛得菩提
而不演说法 我请转法轮
若佛世尊满足大愿。于菩提树下。证无上正觉已。少欲静住。不为世间转于法轮。我当劝请彼佛世尊转佛法轮。利益多人安乐多人。怜愍世间为于大众。利乐天人。
现在十方界 所有诸正觉
若欲舍命行 顶礼劝请住
若佛世尊世间无碍。在于十方证菩提转法轮安住正法。所应化度众生化度已讫。欲舍命行。我当顶礼彼佛世尊请住久时。利益多人安乐多人。怜愍世间为于大众。利乐天人。
若诸众生等 从于身口意
所生施戒福 及以思惟修
圣人及凡夫 过现未来世
所有积聚福 我皆生随喜
若诸众生施戒修等所作福事。从身口意之所出生。已聚现聚及以当聚。声闻独觉诸佛菩萨诸圣人等。及以凡夫所有诸福。我皆随喜。如是随喜。是先首者。胜住者。殊异者。最上者。胜摄者。美妙者。无上者。无等者。无等等者。如是随喜乃名随喜。
若我所有福 悉以为一抟
回与诸众生 为令得正觉
若我无始流转已来。于佛法僧及别人边。所有福聚。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若归依善根。若悔过善根。若劝请善根。若随喜善根。彼皆称量共为一抟。我为诸众生故。回向菩提皆悉舍与。以此善根。令诸众生证无上正觉。得一切智智。
我如是悔过 劝请随喜福
及回向菩提 当知如诸佛
若我为诸众生回向菩提善根。若悔过善根。若劝转法轮善根。若请长寿善根。若随喜善根。彼皆称量为一抟已。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为菩萨时。已作回向当作回向。我亦如是以诸善根回向菩提。以此回向善根。令我及诸众生当证无上正觉。我今更略说。
说悔我罪恶 请佛随喜福
及回向菩提 如最胜所说
自有罪恶尽皆说悔。及请佛转法轮。住寿长时随喜诸福。回向福等。如前回向为菩提故。如最胜人所说。如是回向问又彼回向。应云何作。答。
右膝轮着地 一髆整上衣
昼夜各三时 合掌如是作
当自清净着净洁服。澡洗手足裙衣圆整。于一髆上整理上着衣已。用右膝轮安置于地。合掌一心离分别意。若如来塔所若像所。若于虚空攀缘诸佛如在前住。作是意已。如前所说。若昼若夜各三时作。
一时所作福 若有形色者
恒沙数大千 亦不能容受
于彼所说六时回向中。若分别一时所作于中福德。诸佛世尊如实见者所说。彼若有色如谷等聚者。其福积集无有限量。虽如恒伽沙等大三千界尽其边际。亦不能容受。以彼回向福与虚空界等回向故。乃至一时回向。犹有如是福聚。况多回向。虽是初发心菩萨由回向力故亦成大福。还以如是相福聚故。渐次能得菩提。
问已说诸菩萨得成大福方便。今欲护福用。何方便。答。
彼初发心已 于诸小菩萨
当起尊重爱 犹如师父母
彼初发心菩萨。若欲护自善根及自身者。于诸初发心菩萨。当起至极尊重爱敬之心。犹如世尊一切智师及自所生父母。如是以初发心菩萨为首。于诸菩萨亦应如是极作爱重。若异于此则自身及善根皆悉灭尽。如世尊经中曾说我不见余一法障碍菩萨及灭尽善根。如于菩萨起嗔心者。若菩萨虽于百劫积集善根。由此嗔菩萨心故。皆悉灭尽。是故于诸菩萨应起尊重。犹如教师。
菩萨虽有过 犹尚不应说
何况无实事 唯应如实赞
若菩萨毁呰行大乘人罪过。令得恶名。所有生生善法皆悉灭尽。不得增长白法。是故诸菩萨等虽有过恶。为护自善根命故。不应显说。何况无实。譬如王罪。如经中说。有菩萨清净活命无可毁呰。而彼达摩比丘妾说其恶故。于七十劫中受泥犁报又于六万生中为贫穷人。常受盲哑癞病恶疮。是故于菩萨所。若有恶若无恶。皆不得说。彼有实德唯应称扬。为自善根增长故。亦为余人生信故。
若人愿作佛 欲使不退转
示现及炽盛 亦令生喜悦
若有众生已发愿求菩提。唯欲令其不退。而有人愚痴嗔恚及贪。自朋党故作如是言。何用长行菩萨难行之行。其涅槃乐平等相似。行声闻行疾得涅槃。此等后当说其果报。若以种种譬喻显佛功德令入其心。是为示现。令其具足精进诸菩萨行。是为炽盛。欲令精进更增疾利。为说正觉功德大神通事。是为喜悦。如是令彼不舍菩提之心。
未解甚深经 勿言非佛说
若作如是言 受最苦恶报
甚深经者。谓佛所说与空无相无愿相应。除无量断常等边见。灭我人众生寿者等自性。显如来大神通希有功德。于此经律若未证知。勿以痴。故言非佛说。何以故佛世尊说。若谤如来所说之经。恶果最苦。
无间等诸罪 悉以为一抟
比前二种罪 分数不能及
世尊于不退轮经中说。五无间业所有诸罪。若断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众生命所有罪报。若恒伽河沙等佛世尊灭度已所有支提。或坏或烧若障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法眼所有罪报。如是等过皆悉搏聚。若于未解深经而起执着言非佛说。及菩萨发菩提愿已而令退菩提心。此二种罪。彼前五无间等罪聚比之。百分不及千分不及。乃至数分柯罗分算分譬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以是罪相故。为护自身及自善根。勿作此二种罪。
问已说菩萨护自善根。何者是修道胜义。答。
于三解脱门 应当善修习
初空次无相 第三是无愿
于中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修三解脱门。最初应修空解脱门。为破散诸见故。第二无相解脱门。为不取诸分别攀缘意故。第三无愿解脱门。为超过欲界色界无色界故。
问何故此等名解脱门。答。
无自性故空 已空何作相
诸相既寂灭 智者何所愿
以缘生故法无自性。此名为空。以其空故心无攀缘。则是无相。离诸相故则无所愿。又若法从缘生。彼自性无生。以自性无生故。彼法是空。若法是空彼中无相。相无有故彼是无相。若无有相彼中心无所依。以无依故于三界中。心无所愿。
于此修念时 趣近涅槃道
勿念非佛体 于彼莫放逸
修此三解脱门时。若非方便所摄。则趣近涅槃。虽应修习。莫堕余菩提处。当求无所得忍。应住善巧方便。
我于涅槃中 不应即作证
当发如是心 应成熟智度
发如是心。我当利益诸众生。度脱诸众生。虽修三解脱门。不应于涅槃作证。然我为学般若波罗蜜故。于三解脱门中。专应成熟。我应修空。不应证空。我应修无相。不应证无相。我应修无愿。不应证无愿。
如射师放箭 各各转相射
相持不令堕 大菩萨亦尔
譬如射师善学射已。放箭空中。续放后箭各各相射。彼箭遂多。空中相持。不令堕地。
解脱门空中 善放于心箭
巧便箭续持 不令堕涅槃
如是此菩萨大射者。以学修空无相无愿弓。于三解脱门空中。放心箭已。又以悲愍众生巧方便箭。展转相续。于三界虚空中。持彼心箭。不令堕涅槃。城。
问云何复令彼心不堕涅槃。答。
我不舍众生 为利众生故
先起如是意 次后习相应
若我于三解脱门。善成熟已。欲取涅槃如在手掌。然我以小儿凡夫犹如饮乳。不能自向涅槃城者。未涅槃故。我于涅槃不应独入。我当如是发起精进。随我所作。唯为利益诸众生故。亦为诸众生得涅槃故。先应如是起作。次即心与三解脱门随顺相应。随顺者顺后义也。若不如是。彼之心箭。无巧方便摄故。行三解脱门时。即堕声闻解脱。若独觉解脱中。今更有巧方便。
有着众生等 久夜及现行
颠倒与诸相 皆以痴迷故
小儿凡夫诸众生等。以痴迷故。于无始际流转久夜。着四颠倒。无常谓常苦谓乐。不净谓净无我谓我。及于内外众界入中。计我我所。谓有所得。久夜行已及现在行。
着相颠倒者 说法为断除
先发如是心 次后习相应
如是诸众生等。以痴迷故。起我我所二种计着。又于色等无所有中。妄起分别取相。生四种邪颠倒。我为说法令其断除。先发如是心已。然后于三解脱门中。修习相应。若异此而修三解脱门者。则趣近涅槃道。
菩萨利众生 而不见众生
此亦最难事 希有不可思
菩萨起众生想。此亦最难不可思。未曾有如画虚空。于最胜义中本无众生。此菩萨不知不得。而为利乐众生故。勤行精进。唯除大悲。何处更有如此难事。
虽入正定位 习应解脱门
未满本愿故 不证于涅槃
此应思量。若到正定位菩萨。以三十二法故入正定位。与解脱门相应时。中间未满本愿。为证涅槃为不证。以世尊经中说云。四大可令改异。无有入正定位。菩萨中间未满本愿证于涅槃。是故到正定位菩萨。未满本愿不证涅槃。
若未到定位 巧便力摄故
以未满本愿 亦不证涅槃
若初发心菩萨。未到正定位。彼以巧方便所摄故。修三解脱门时。中间未满本愿。亦不证涅槃。
极厌于流转 而亦向流转
信乐于涅槃 而亦背涅槃
此菩萨于流转中。以三种炽火故。应极厌离。不应起心逃避流转。当于众生为子想故。而向流转。及应信乐涅槃。如覆护舍宅故。然复应背涅槃。为满一切智智故。于流转中若有厌离。则于涅槃亦有信乐。若不向流转不背涅槃未满本愿。修习解脱门时。则于涅槃作证。
应当畏烦恼 不应尽烦恼
当为集众善 以遮遮烦恼
以是流转因故。应畏烦恼。不应毕竟尽于烦恼。若断烦恼。则不得集菩提资粮。是故菩萨以遮制法遮诸烦恼。由遮烦恼令其无力故。得集菩提资粮善根。以集善根故满足本愿。能到菩提。
问何故不以断灭故灭诸烦恼。答。
菩萨烦恼性 不是涅槃性
非烧诸烦恼 生菩提种子
如诸声闻圣人等。涅槃为性。以攀缘涅槃。得沙门果故。诸佛不以涅槃为性。诸佛烦恼为性。以菩提心由此生故。声闻独觉烧诸烦恼。不生菩提心种子。以二乘心种子无流故。是故烦恼为如来性。以有烦恼众生发菩提心。出生佛体故不离烦恼。
问若烧烦恼。不生菩提心种子者。何故法华经中。与烧烦恼诸声闻等授记。答。
记彼诸众生 此记有因缘
唯是佛善巧 方便到彼岸
不知成就何等众生。彼中因缘唯佛所知。以到调伏彼岸。不共余众生相似故。而彼不生菩提心种子者。以入无为正定位故。如经说。
如空及莲华 峻崖与深坑
界不男迦柘 亦如烧种子
如虚空中不生种子。如是于无为中。不曾生佛法。亦不当生。如高原旷野不生莲华。如是声闻独觉入无为正定位中。不生佛法。峻崖者。于一切智智城道中。有二峻崖。所谓声闻地峻崖。独觉地峻崖。声闻独觉若有一切智者。则非菩萨二峻崖也。深坑者。如丈夫善学跳掷。虽堕深坑安隐而住。若不善学。而堕深坑便死坑内。如是菩萨修习无为善相应故。虽修无为而不堕无为中。声闻等修习无为不善相应。则堕无为中。界者。声闻系在无为界故。不复能于有为中行。是故彼中不生菩提之心。不男者。如根败丈夫于五欲利不复有利。如是声闻具无为法。于诸佛法利亦无有利。迦柘者。如迦柘珠。诸天世间虽善修理彼迦柘珠。终不能为鞞琉璃宝。如是声闻虽复具诸戒学头多功德三摩提等。终不能坐觉场证无上正觉。亦如烧种子者。如被烧种子。虽置地中水浇日暖。终不能生。如是声闻烧烦恼种子已。于三界中亦无生义。以如是等经故。当知声闻得无为法已。不生菩提之心。
菩提资粮论卷第五
问得力菩萨于众生中。云何应修行。答。
诸论及工巧 明术种种业
利益世间故 出生建立之
于中书印算数。矿论医论。能灭鬼持被毒论等。出生村城园苑河泉陂池花果药林论等。显示金银真珠鞞琉璃贝石(石白如贝)珊瑚宝性论等。记说日月星曜地动梦相论等。相诸身分支节论等。如是等无量诸论。能与世间为利乐者。劫转坏时悉皆灭没。劫转生时还于人间出生建立。如木铁瓦铜作等。工巧非一。能灭鬼持颠狂被毒。霍乱不消食诸逼恼等。种种明术雕画绣织作等。种种事业。能与世间为利乐者。皆亦出生及令建立。
随可化众生 界趣及生中
如念即往彼 愿力故受生
诸摩诃萨随何世界。若天人等趣。若婆罗门刹帝利鞞舍等生。于彼彼处。若有可化众生。为起无量思念。欲化彼等众生故。随彼色类长短宽狭音声果报。得令众生受化之事。即应作愿。起彼色类长短宽狭音声果报。令彼众生速受化故。
于种种恶事 及谄幻众生
应用牢铠钾 勿厌亦勿惮
若以骂詈恐动嫌恨鞭打系闭诃责如是等恶事加我。及诸众生无量谄幻知不可化。以彼等故不应自缓铠钾。亦勿厌流转。勿惮求菩提。又应发如是心。我不为无谄无幻众生而着铠钾。我正为彼等众生着此铠钾。我当作如是事发起精进。为令彼等众生速得建立无谄无幻故。应当如是自牢铠钾。
问已说得力菩萨修行。云何未得力菩萨修行。答。
具足胜净意 不谄亦不幻
发露诸罪恶 覆藏众善事
具足胜净意者。谓增上意。又是善增也。意者心也。即彼心具足。名具足胜净意。不谄亦不幻者。谄谓别心。别心者不质直也。又谄者名为曲心。幻者谓诳也。若心不曲不诳。彼是不谄不幻。发露诸罪恶者。若有罪恶显说发露彼名发露诸罪恶。覆藏众善事者。若有善业竟大覆藏。彼名覆藏众善事。若菩萨欲疾得菩提。应当具足净意不谄不幻发露罪恶覆藏善事。是故世尊说云。谄非菩提。幻非菩提。
清净身口业 亦清净意业
修诸戒学句 勿令有缺减
此诸菩萨欲与修念相应故。先当清净身口意业。于中杀生不与取非净行等三种身恶行。应当清净。与此相违三种身善行。应当受之。妄语破坏语粗恶语杂戏语等四种口恶行。应当清净。与此相违四种口善行。应当受之。贪嗔邪见等三种意恶行。应当清净。与此相违三种意善行。应当受之。诸波罗帝摹叉学句。亦当受而随转。于彼学句。无有知而故破。若缺漏戒者。于修念中。心则不定。
安住于正念 摄缘独静思
用念为护己 心得无障心
如是于戒正清净已。断除五盖。于空闲净洁离众之处。少声少喧少蚊虻蛇虎贼等。不甚寒热不置卧床。若立若经行若结加坐。或于鼻端或于额分。回念安住随于一缘善摄作已。若于境界有躁动心。则用念为守门。如是置守护已。远离障碍贼心。独在一处无散乱意。而修习思惟。
若起分别时 当觉善不善
应舍诸不善 多修诸善分
于思惟时若起分别。即于起时觉此分别。若是不善即应舍离勿令复增。若是善分唯当数数多作。不应散乱。如室中灯不闭风道。
缘境心若散 应当专念知
还于彼境中 随动即令住
于中修定比丘。心思惟时专意莫乱。若心离境即应觉知。乃至不令离境远去。还摄其心安住境中。如绳系猿猴系着于柱。唯得绕柱不能余去。如是应以念绳系心猿猴系着境柱。唯得数数绕于境柱。不能余去。
不应缓恶取 而修于精进
以不能持定 是故应常修
缓者谓离策勤。恶取者谓非善取(谓太急也)。若欲成就三摩提者。不应缓作及恶取精进。以缓作及恶取精进。不能持三摩提。是故修定行者。应常正修。
若登声闻乘 及以独觉乘
唯为自利行 不舍牢精进
若欲登声闻乘及独觉乘。唯为自利故。自涅槃故。尚于昼夜不舍牢固精进。策勤修行。
何况大丈夫 自度亦度人
而当不发起 俱致千倍进
然此菩萨应于流转河中度诸众生。亦应自度。何得不发起过彼声闻独觉乘人。俱致百千倍精进也。如自度流转之河度他亦如是。
半时或别行 一时行余道
修定不应尔 应缘一境界
今此一日不应半时修习别定。余时之中复行异道。唯于一定应善缘境。心随一境。勿向余处。
于身莫有贪 于命亦勿惜
纵令护此身 终是烂坏法
应当生如是心。我此身中。唯有薄皮厚皮肉血筋骨髓等。终归干枯。我此寿命亦当终尽。彼丈夫精进丈夫势力丈夫健行。我亦应得。若其未得。我于精进不应赊缓。虽复百岁护此烂身。必定当是破坏之法。
利养恭敬名 一向勿贪着
当如然头衣 勤行成所愿
今此若在旷野宿住之时。勿贪身命于中游行。若有利养恭敬名闻起时。不应贪着。为自愿成就故。应速勤行。如然头衣。
决即起胜利 不可待明日
明日太赊远 何缘保瞬命
彼于如然头衣勤行之时。明日赊远莫待明日。若于我身有胜利者。决即发起。应当生如是心。何缘能保开眼合眼时命。我今即起胜利。明日太远。莫待明日。
安住于正命 如食爱子肉
于所食啖中 勿爱亦勿嫌
如是定行比丘。若村若僧坊中。随有如法无所讥嫌乞得食已。勿起贪心爱着。亦勿嫌之。应当安住正念。如食所爱子肉。但为身住不坏存于寿命。摄护净行故。犹如昔云夫妻行旷野时。共食子肉。
出家为何义 我所作竟未
今思为作不 如十法经说
应当如是观察。我为何义故而行出家。为畏不活耶。为求沙门耶。若为求沙门者。应作是念。我于沙门之事。为已作为未作为今正作。如其未作及正作者。为成就因缘故。应当精勤。我离家类则名非类。应数思念。我之活命系在于他。我亦应作别异仪式。我自于戒得无嫌不。有智同净行者。于我戒所复无嫌不。我已与诸恩爱其相别异。不与共俱。我属于业。业之所。生受用于业。业是所亲依业而行。我所作业。若善若恶我当自受。我于昼夜云何而过。我喜乐空寂不。我有上人法不。能得圣人胜知见不。若当后时同净行者问我之时说之不惭。应数思念此等十法。所谓定行比丘。应数思念。
观有为无常 若无我我所
所有诸魔业 应觉而舍离
有为谓因缘和合生。以因缘和合生故。彼无我所。以有为故彼是无常。若是无常。彼为他所逼迫故苦。若苦彼不自在转故无我。于有为法应如是观。所有诸魔业应觉而舍离者。或于菩提心六度相应经中作不欲乐因缘散乱因缘赊缓因缘障碍因缘。若从自起若从他起。皆应觉知。于此诸恶魔业。皆觉知已离之。莫令彼自在行。
根力与觉分 神足正断道
及以四念处 为修发精勤
信精进念定慧。是为五根。信精进念定慧。是为五力。念择法精进喜猗定舍。是为七觉分。欲定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是为四神足。未生恶不善法为令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为令其断。未生善法为令其生。已生善法为令其住。生欲发勤摄心起愿。是为四正断。正见正分别。正语正业。正命正发行。正念正定。是为八分圣道。身受心法。是为四念处。此等三十七助菩提法。为修习故。发起精勤。
心与利乐善 作传传生处
及诸恶浊根 彼当善观察
心若调伏守护禁系。则与诸利益安乐善事。作传传生因。若不调伏不守护不修习不禁系。则与诸无利恶浊为根知已。于彼应极观察。生住异相故。内外两间不住故。过去未来现在世不俱故。无处来故。无处去故。刹那罗婆牟呼利多时中不住故。犹如幻故。为修习故。应当观察。
我于善法中 日日何增长
复有何损减 彼应极观察
若佛世尊所说。施等善法能出生菩提者。我于彼诸善法。有何增长有何损减。常应如是专精观察。日日之中。起而复起。
见他得增长 利养恭敬名
微小悭嫉心 皆所不应作
若见余同净行者。或沙门。或婆罗门。增长利养恭敬名闻之时。亦不应生微小悭嫉。复应思量生如是心。我亦喜得众生利养衣服饮食卧床病缘药等众具。我亦喜得在家出家之所恭敬。我亦喜得具足可赞之法。
不羡诸境界 行痴盲哑聋
时复师子吼 怖诸外道鹿
若见他人增长利养恭敬名闻之时。于色等境界中。不应稀羡。于爱不爱色声香味中。虽非痴盲哑聋。而作痴盲哑聋之行。若有力能莫常哑住。应以正法遣惑破系时到。为怖外道鹿故。及住持正教故。复当震师子吼。我已解释修心。今当解释修相。所谓。
奉迎及将送 应敬所尊重
于诸法事中 随顺而佐助
于所尊重奉迎将送。于听法时花鬘供养。修理支提等法事中恭敬作故。当得手足轮相。彼又是大眷属先相。
救脱被杀者 自然增不减
善修明巧业 自学亦教他
有被杀者救令解脱。护命因缘离于杀生。受此等业长夜习近故。当得长指相足跟平正相身直相。彼是长寿先相。自所受善法。受已增长不令损减故。当得足趺高如贝相毛上向相。彼二是法无减先相。善修明论工巧等业。自学及教他故。当得伊尼[跳-兆+尃]相。彼是速摄先相。
于诸胜善法 牢固而受之
修行四摄事 施衣及饮食
于诸最胜善法。牢固受之。习近多作故。当得善安立足相。彼是能作事业先相。修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常习近故。当得手足网相。彼亦是速摄先相。以妙饮食衣服布施。常习近故。当得柔软手足相七处高相。彼二是得上妙饮食甜味。及衣服等先相。
不违乞求者 和合诸亲戚
眷属不乖离 施宅及财物
随所有物。若来求者。即施不违逆故。当得臂髀佣圆相彼是自在调伏先相。和合亲眷朋友共住。不令各各乖异。若乖异者亦使和合故。当得阴密藏相。彼是多子先相。布施舍宅财物。及施上妙床敷衣服堂殿宫等故。当得金色相细滑薄皮相。彼二是得上妙床敷衣服堂殿宫等先相。
父母及亲友 随所应安置
所应安置处 无上自在主
忧波弟邪夜(隋云近诵旧云和上者略而讹)阿遮利夜(隋云正行旧云阿阇梨者亦讹)父母兄弟等。所尊重者。随所应处安置。为无上自在主故。当得一孔一毛相白毫印面相。彼二是平等先相。
虽复是奴仆 善说亦受取
应生最尊重 施药愈诸病
施药愈诸病者。于病人所。施药给侍将息饮食。以给侍将息。病即能起故。当得髆间平满相味中上味相。彼二是少病先相。
前行善业首 细滑美妙言
善为正意语 前后无不供
前行善业首者。园林会堂义井花池饮食花鬘。于难行处起桥。及造僧坊游处等中。劝励他人自为前导。所施过他故。当得尼瞿嚧陀普圆身相顶髻相。彼二是胜主先相。细滑美妙言者。长夜真实细滑语故。当得广长舌相梵音相。彼二是得五分五分语道具足音先相。五分五分语道具足音者。一者可知。二者易解。三者乐闻。四者不逆。五者深。六者宽远。七者无嫌。八者悦耳。九者辩正。十者不杂(二种五分故有十也)。善为正意语者。长夜实语正意语故。当得师子牙相。彼是爱语先相。前后无不供者。他人虽有前后。然皆供养无不供养。以如法威仪平等威仪故。当得齐平齿相细滑齿相。彼二是善净眷属先相。
不坏他眷属 慈眼观众生
亦不以嫌心 皆如善亲友
于诸众生。作怀抱慰喻摄受之心。以不贪不嗔不痴眼观故。当得青眼相牛王眼睫相。彼二是爱眼观先相。
我已解释三十二大丈夫相出生之业。别有种种菩萨之行。今当解释。
应当如所言 即随如是作
如言若即作 他人则生信
应当如言即如是作。若如所言即如是作。他则生信。随有言教。即当信受。
应当拥护法 觉察放逸者
及作金宝网 罗覆于支提
于此法中应自拥护。若有背法放逸众生。于彼亦应方便觉察令其向法。及于如来支提之所。应以种种宝网罗覆。为令相好满足故。
有欲求婇女 庄严以施之
亦与说佛德 及施杂光璎
若有求婇女者。即便庄严婇女。而以布施。此诸婇女普皆端正。以此布施。为令自意所求爱事皆满足故。又以无量异种。说佛功德之法。应在集会之处。高出美妙悦意之声。而为演说。为得诸声分清净故。又以种种光明照曜璎珞之具。悦彼心眼而以布施。为得诸随形好满足故。
造作佛形像 端坐胜莲花
及于六法中 修习同喜乐
以金银真珠贝石等造作佛像。坐胜莲花。为得化生。及为得佛身故。六种同喜法者。于彼同梵行中。慈身业口业意业。不分受用物。戒具足见具足。此等六种同喜法中。应数习近。为得徒众。不被诸外论众所坏故。
可供无不供 为命亦不谤
佛之所说法 及以说法人
可供无不供者。于中应可供养。所谓和上阿阇梨父母兄等。无不供养者。无不敬畏。虽为活命。终不谤法及此说佛法人。亦不应谤。不应轻欺。为护自善助故。
金宝散教师 及教师支提
若有忘所诵 与念令不失
应以金银散于教师。亦应以摩尼金宝散教师宝支提。菩萨有三摩提。名现在佛对面。住此等三摩提。于生生中。现前修习为得闻持故。若有众生忘失所诵引世利乐经书。于彼众生。与作忆念。为不忘失菩提心故。及为得忆念现知故。
未思所作已 勿躁勿随他
外道天龙神 于中皆莫信
所作业行。若身口意。于中诸处。若未思所作已。勿为躁急。亦勿随他。应如是行。若异于此则生热恼亦是悔因。于游行出家尼揵等诸外道及于天龙夜叉揵闼婆等中。皆不应信。
心应如金刚 堪能通诸法
心亦应如山 诸事所不动
安置其心应如金刚。有慧力堪能故。于诸世出世法中。如其自性如实通达。于诸事中安置其心。亦应如山。八种世法。所不能动。
喜乐出世语 莫乐依世言
自受诸功德 亦应令他受
或有言说能出世间。若与佛法僧相应。若与六度相应。若与菩萨地相应。若与声闻独觉地相应。彼中应作喜乐。或有言说依止世间。增长世间。与贪嗔痴相应。彼中不应喜乐。若有诸受戒学头多等殊胜功德善人所赞所受取者。于彼等中皆应受取。亦应令他受此功德。
修五解脱入 修十不净想
八大丈夫觉 亦应分别修
于中解脱入者。一者为他说法。二者自说法。三者自诵法。四者于法随觉随观。五者取随何等三摩提相。此是五解脱入。应当念修。十不净想者。谓膖胀想。青瘀想。脓烂想。溃出想。啖想。断解想。分散想。血涂想。肉落想。骨想。此是十不净想。贪若生时应当念修。本为断除欲贪故。八大丈夫觉亦应分别修者。于中有八大丈夫觉。谓少欲是法多欲非法。是为初觉。知足是法不知足非法。是为第二。远离是法杂闹非法。是为第三。发精进是法懈怠非法。是为第四。安住念是法忘失念非法。是为第五。入定是法不入定非法。是为第六。智慧是法无智慧非法。是为第七。不乐戏论是法乐戏论非法。是为第八。此等八大丈夫觉。应当觉之。多欲等八不善助。应当断除。
天耳与天眼 神足与他心
及与宿命住 应修净五通
于中天眼天耳忆念宿住知他心神足。此等五种智通。应当修习。
菩提资粮论卷第六
问云何修习答。
四神足为根 欲进心思惟
四无量住持 谓慈悲喜舍
于此四无量中。习近多作已。得心堪能。得心堪能已。便入初禅那。如是第二。如是第三。如是第四。彼得禅那已得身心轻。彼以身心轻具足故。出生入神通道。出生入神通道具足故。便生神足。谓若欲若精进若心若思惟。于中欲者向法。精进者成就法。心者于法观察。思惟者于法善巧。彼菩萨于神通若信解若作用。其心自在。随欲所行。以善成熟故。自根本住持故。诸处顺行如风遍空。于中菩萨得四无量及四禅那已。若信解若作用。出生天眼。若诸天龙夜叉乾闼婆等。若学人及声闻独觉天眼于中独有增上之力。清净胜过光明胜过。上首胜过殊异胜过。其眼无碍世间色相粗细远近。随其所欲彼皆能见。如是闻天人畜生等声。如是念知前世无边无际。如是知他心与贪欲等俱乃至八万四千差别。如是得无量神足。以得神足故。诸所应调伏众生。悉令调伏。
四界如毒蛇 六入如空村
五众如杀者 应作如是观
长夜以诸乐具受用因缘。虽守护将息长养。此地等四界。而速疾发动。不知恩养。不可依怙。不可委信故。应当观察犹如毒蛇。以无主故。离我我所故。眼等诸入有六贼众。逼恼可畏故。应当观察犹如空村。共和与物破坏打罚不能遮障故。犹如杀者。于五受众。应当日日如是观察。
重法及法师 亦舍于法悭
教师勿卷秘 听者勿散乱
于此有四种法。能生大智。应当受取。于法及法师中应当尊重。亦舍法悭。随所闻法随所习诵。为他演说。若有乐欲法者。教师勿为卷手秘惜。听者勿散乱。谓莫有异欲。
无慢无希望 唯以悲愍心
尊重恭敬意 为众而说法
复有四种法。是大智相。应当受取。所谓远离自高轻他。无憍慢故。弃舍利养恭敬名闻。无希望心故。于无明闇障众生中唯悲愍故。尊重恭敬为其说法。以此四种法故。菩萨大智具足。应当受取。
于闻无厌足 闻已皆诵持
不诳尊福田 亦令师欢喜
多闻无厌。闻已持法。持法已顺法行法。不诳所尊福田。亦令教师欢喜此法。是菩提心不忘失因。
不应观他家 心怀于敬养
勿以论难故 习诵于世典
不应为供养恭敬因缘往观他家。除为安立菩提心因缘。亦不应欲为论难故习诵诸世论等。除为多闻因缘。
勿以嗔恚故 毁呰诸菩萨
未受未闻法 亦勿生诽谤
何以故。为护续生善法因缘。
断除于憍慢 当住四圣种
勿嫌于他人 亦勿自高举
断除憍慢者。于诸众生中。当下心如狗断除我慢。于轻俭衣食卧床药具四圣种中亦应当住。于彼圣种知足故。不应嫌他。亦不应自高举。
若实不实犯 不得发觉他
勿求他错失 自错当觉知
他同梵行者犯罪。若实若不实。皆不应发觉。他有错失不应求觅。唯于自错。即应觉知。
佛及诸佛法 不应分别疑
法虽最难信 于中应信之
于佛不应分别。以世尊具足未曾有法故。亦于佛法不应疑惑。以于诸众生是不共法故。及于最难信佛法中。以深心清净故。应当信之。
虽由实语死 退失转轮王
及以诸天王 唯应作实语
若菩萨由实语故。若夺物若死。虽退失转轮王及诸天王。唯应实语。何况其余而不实语。
打骂恐杀缚 终不怨责他
皆是我自罪 业报故来现
诸有他来打骂恐怖杀缚幽闭。皆是自罪应当有此。终不嗔他。此是我业前世已作。今时还受相似不爱之果。彼诸众生都无有罪。唯是我罪业报来现。应当有此。
应极尊重爱 供养于父母
亦给侍和上 恭敬阿阇梨
于父母所。应当极爱尊重供养。应作天想。随父母意令得悦乐。离谄幻心。又应恭敬给侍和上阿阇梨。随和上阿阇梨所说法中。无有内秘。皆为外化。
为信声闻乘 及以独觉乘
说于最深法 此是菩萨错
此中菩萨。有四种菩萨错失。应当舍离。所谓于声闻独觉乘诸众生中。为说最深之法。是菩萨错。
为信深大乘 众生而演说
声闻独觉乘 此亦是其错
于信深大乘诸众生中。为说声闻独觉乘。是菩萨错。
大人来求法 慢缓不为说
而反摄受恶 委任无信者
若有正住大众生。来有所求时。应即为说善法。而更慢缓破戒恶法。反摄受之。是菩萨错。于大乘中未有信解。未以四摄事成熟者。而信任之。是菩萨错。是为四种。
远舍所说错 所说头多德
于彼当念知 亦皆应习近
此中所说四种错失。应远舍离。以此去菩提远故。若声闻独觉乘中所说。头多等及余功德。但知彼等不与菩提作障碍者。于彼彼中。亦应习近。
等心平等说 平等善安立
亦令正相应 诸众生无别
此四种菩萨道。应当习近。何等为四。所谓诸众生中起平等心。诸众生中平等说法。诸众生中平等善安立。诸众生中令正相应。此等皆无差别。是为四种。
为法不为利 为德不为名
欲脱众生苦 不欲自身乐
此四种真实菩萨。应当觉知。何等为四。所谓但为于法不为财利。但为功德不为名称。但欲脱众生苦。不欲自身安乐。
密意求业果 所作福事生
亦为成熟众 舍离于自事
若于业果密意欲求。作三福事。生此福时。唯为菩提利乐众生。亦唯为菩提成熟于众。为利众故舍离自事。此是四种真实菩萨。
亲近善知识 所谓法师佛
劝励出家者 及以乞求辈
此四种菩萨善知识。应当亲近。何等为四。所谓法师是菩萨善知识。为助持闻慧故。佛世尊是菩萨善知识。为助持诸佛法故。劝出家者是菩萨善知识。为助持诸善根故。乞求者是菩萨善知识。为助持菩提心故。此四种菩萨善知识。应当亲近。
依止世论者 专求世财者
信解独觉乘 及以声闻乘
此四种菩萨恶知识。应当知之。何等为四。所谓世论者。习近种种杂辩才故。摄世财物者。不摄法故。独觉乘者。少义利少作事故。声闻乘者。自利行故。
此四恶知识 菩萨应当知
复有应求者 所谓四大藏
如前所说四种知识。是恶知识知已应离。复有应求得者。所谓四大藏。
佛出闻诸度 及于法师所
见之心无碍 乐住空闲处
此四种菩萨大藏。应当得之。何等为四。所谓奉事出世诸佛听闻六波罗蜜。以无碍心见于法师。以不放逸乐住空闲之处。此是四种菩萨大藏。应当得之。
地水火风空 悉与其相似
一切处平等 利益诸众生
与地水火风虚空等。有二因缘相似菩萨。应当摄受。所谓平等故。利益故。如地等大及虚空五种。于有心无心中一切处平等。无有异相。诸众生等常所资用。而无变异不求报恩。我亦如是。乃至觉场究竟。为诸众生之所资用。而无变异不求报恩。
当善思惟义 勤生陀罗尼
勿于听法者 为作于障碍
义者。佛所说义。于彼当善思惟。若共谈若独住。应如是作。又安住禁戒清净心意。精勤鲜洁当生及闻银主海主等陀罗尼。又于听法者所。勿以微少因缘而作障碍。为离法灾生业故。
恼中能调伏 小事舍无余
八种懈怠事 皆亦应除断
恼中能调伏者。于中有九种恼事。所谓于我作无利益。已作今作当作。是为三种。于我亲爱作无利益。已作今作当作。复为三种。于我憎嫌与作利益。已作今作当作。复为三种。此等皆作恼事。于此九种恼事之中。当自调伏。小事舍无余者。于中有二十种小事。所谓不信(一)无惭(二)谄幻(三)掉(四)乱(五)放逸(六)害(七)无愧(八)懈怠(九)忧(十)昏(十一旧睡)睡(十二旧眠)恨(十三)覆(十四)嫉(十五)悭(十六)高(十七)忿(十八)悔(十九)闷(二十)
此等二十种小事。皆舍无余。八种懈怠事皆亦应除断者。于中有八种懈怠事。所谓我欲作务即便安卧。不发精进(一)。我作务已(二)。我于行路(三)。我行路已(四)。我身疲乏。不能修业(五)。我身沉重。不能修业(六)。我已生病(七)。我病得起不久即便安卧。不发精进(八)。由此等故。应得不得应到不到应证不证。此等八种懈怠事中。为除断故。应发精进。
莫作非分贪 横贪不称意
离者皆令合 无问亲非亲
若见具足利养名闻安乐称誉福德众生。于彼具足福中。莫作非分贪心。以作非分贪心则不称意。是故所不应作。又于各各共诤离坏众生中。无问亲与非亲。皆令和合。同心相爱。
于空而得空 智者莫依行
若当得于空 彼恶过身见
依空拔除大无智聚故。智者莫依得空而行。若依得空而行。则于有身见人。难治过之恶亦过之。以诸见行由空出离。若着空见彼不可治。以更无令出离故。
扫涂与庄严 及多种鼓乐
香鬘等供具 供养于支提
于如来支提及形像所。扫地涂地香鬘烧香末香华盖幢幡等。庄严供养之具。当作供养。为得端正戒香自在故。贝笛箜篌腰鼓大鼓雷鼓拍手等。种种鼓乐供养。为得天耳故。
作种种灯轮 供养支提舍
施盖及革屣 骑乘车舆等
支提舍中。应以种种香油酥灯鬘等善作供养。为得佛眼故。布施伞盖皮鞋象马车舆乘等。为得菩萨无上神通乘不难故。
专应喜乐去 乐知信佛得
喜乐给侍僧 亦乐闻正法
于中菩萨。常应如是喜乐于法。莫喜五欲福乐。当知信佛所得之利。莫唯信乐见于色身。当于僧中以诸乐具常喜给侍。莫唯喜诣问讯而已。常喜闻法无有厌足。莫唯喜乐暂闻其语。
前世中不生 现在中不住
后际中不到 如是观诸法
因缘和合力故。及无所从来故。前世中不生念念破灭故。及不住故。现在中不住灭无余故。及无所至去故。后际中不到。应当如是观察诸法。
好事与众生 不求彼好报
当为独忍苦 不自偏受乐
菩萨于诸众生。当以好事而利乐之。自不希望彼等众生利乐好事。及诸众生有无量苦相。我独为其忍受。我有乐具。与诸众生。受用为乐。
虽足大福报 心不举不喜
虽贫如饿鬼 亦不下不忧
虽住大具足福报天中。其心不作喜之与举。虽为饿鬼贫穷破散逼恼此最难活。不应生下心。亦复不应忧。何况人道贫穷破散。
若有已学者 应极尊重之
未学令入学 不应生轻蔑
若有已学众生。于彼应作至极尊重。若未学者应令彼等入学。亦不应轻蔑之。
戒具者恭敬 破戒令入戒
智具者亲近 愚者令住智
戒具足人应当问讯。合掌向礼等而恭敬之。亦应为彼说持戒福。若破戒者应令入戒。亦应为彼说破戒罪。智具足者。应当亲近。亦应为彼显智慧德。愚者应令住智。亦应为彼演愚痴过。
流转苦多种 生老死恶趣
不怖此等畏 当降魔恶智
菩萨于流转中。流转多种。生老死忧悲苦恼等。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恶趣等。不应怖畏。唯当降伏恶魔恶智。
所有诸佛土 抟聚诸功德
为皆得彼故 发愿及精进
十方无量诸佛国土。若佛土具足。若佛土庄严。若从诸佛菩萨闻。若自见之。彼皆抟聚殊胜功德。皆令彼等入到自佛土中。应当作如是愿。随所愿即随成就。亦应如是精勤修行。
恒于诸法中 不取而行舍
此为诸众生 受担欲荷负
以取故苦不取故乐。作是念已。恒于诸法不取而舍。虽不取而舍。若此先时为趣菩提故。作愿受担众生。未度者我当度。未脱者我当脱。未寂灭者我当寂灭。此应荷负为诸众生故。
正观于诸法 无我无我所
亦勿舍大悲 及以于大慈
说诸法无所有。如梦如幻故。诸法无我。其无我所者观无相故。如是以最胜义法。观此相时。然于众生亦不舍大悲及以大慈。如是应当倍复称量叹言奇哉。彼诸众生痴闇所覆。着我我所。于此最胜义道法中。而不觉知。我当何时。令彼众生于此最胜义道法中而得觉知。是为于众生中不舍大悲及以大慈。
胜过诸供养 以供佛世尊
彼作何者是 所谓法供养
若有以诸供具。供养诸声闻独觉菩萨及佛世尊。所谓或以诸华香鬘末香灯轮供养。或以诸盖幢幡供养。或以诸音乐等供养。或以诸药美饮食等布施供养。若欲胜过彼诸供养以供养佛。复何者是。答言所谓法供养。彼法供养复有何相。
若持菩萨藏 及得陀罗尼
入深法源底 是为法供养
于中若与菩萨藏相应。如来所说经等甚深明相背诸世间难得其底。难见微细无著了义。以总持经王印印之。不退转因从六度生。善摄所摄顺入助菩提法合正觉性。入诸大悲说于大慈。离众魔见善说缘生。入无众生无命无长养无人。与空无相无愿无作相应。坐于觉场转于法轮。为天龙夜叉乾闼婆之所赞叹。度在家泥摄诸圣人。演说诸菩萨行。入法义辞乐说之辩。震于无常苦无我等音声之雷。怖诸外论见得之执。诸佛所叹对治流转示涅槃乐。如是等经若说若持观察摄取。是名法供养。又法供养者。得不退堕顺行总持故。于空无相无愿无作相应深法中。入至其底无动无疑。是名最胜义中法之供养。
应当依于义 莫唯爱杂味
于深法道中 善入莫放逸
又法供养者。若于法中思法行法。随顺缘生离诸边取之见。得无出无生忍入于无我。于因缘中无违无斗无诤离我我所。应当依义。莫爱驰逐杂饰句味。应当依智莫依于识。依了义经莫着不了义世俗言说。应当依法莫取人见。应当随顺如实法行入无住处。善观无名行识明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困极。皆悉寂灭。如是观缘生已引出无尽。以愍念众生故。不着诸见不作放逸。若常如此。乃名无上法之供养。
如是此资粮 恒沙等大劫
出家及在家 当得满正觉
如前所说资粮于恒伽沙等量大劫中出家众及在家众菩萨乘者。多时满愿得成正觉。
系彼资粮颂 为菩提思惟
资粮义无阙 能如在彼颂
我今择彼颂 于义或增减
善解颂义等 贤智当忍之
释彼资粮颂 我所作福善
为流转众生 当得正遍觉
圣者龙树所作菩提资粮论竟。我比丘自在解释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