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第八卷 第四章 菩萨十地、等觉、妙觉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 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 位。慈陰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 名为等觉。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佛接着对阿难说:“阿难,这个善男子,这个修行人,在对于无上大菩提已经得到非常自在的融会贯通的时候,其觉性和一切诸佛完全相通,能够完全穷尽一切佛的境界,这个时候,就可以称作‘欢喜地’。”
“一切的不同和差异,全部都融会到了一起,成为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就连这个统一的一,都不会存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称作‘离垢地’。”
“在这个没有任何垢染非常洁净的情况下,会自然出生光明,这个时候也就可以称作‘发光地’。”
“当光明达到极致的时候,觉性也就会达到最佳的圆满的地步,这个时候就可以称作‘焰慧地’。”
“一切的所谓的同和所谓的异,都已经不能产生,不能障碍,这个时候也就可以称作‘难胜地’。”
“这个时候的无为任运的真如之性,就会清净光明地赤裸裸地显露出来,也就可以称作‘现前地’。”
“这个时候的修行人,可以完全穷尽整个真如之性,也就可以称作‘远行地’。”
“这个时候一切皆无,唯有唯一真如之性,唯有本来真心,也就可以称作‘不动地’。”
“而且这个唯一真如之性的一切功用也全部都可以自然发显出来,这个时候也就可以称作‘善慧地’。 阿难,这个时候的这些菩萨,从进入了善慧地之后,修行就算是功德圆满了,之后就完全属于证,而不再是修了,因此这一地也就可以被称作‘修习 位’。”
“这个菩萨的大慈大悲,就会像浓云一样地完全遮覆在涅槃大海之上,这也就可以被称作‘法云地’。”
“一切诸佛,都是要从本来唯一真性的涅槃海中逆流而出,才能发挥救度众生的作用;而像这样修行的菩萨,则是顺着修行之道,逐渐到达诸佛觉性之海,得以完全等同于一切诸佛的智慧和功德,也就可被称作‘等觉’。”
对于菩萨十地和等觉、妙觉等阶段的分法和描述,在藏传佛教的《明觉自生续》中有着略微不同的内容:“所谓的‘地’,并不是真正有这么一个地方或者台阶,而是对于一个已经见到真谛的人来说,会圆满这些‘地’的意思。对于一个接受了指示的人来说,当他最初见到真谛的时候,会生起欢喜之心,因此就称之为初地欢喜地;当了知了那个就是自己的显现的本来面目的时候,就称之为二地无垢地;然后再得到串习 ,也就是到了三地光明地了;继续串习 ,见到了光的显现,就是到了第四地放光地了;之后见到了智慧的显现,并且得到串习 ,一切的烦恼得到了清净,从而见到了智慧,这就是到了五地难净地;然后现前在光明中生起解脱身,就是到了六地现前地;之后继续串习 ,达到彻底,烦恼已经彻底没有了,这就是第七地远行地;之后则在此境界中毫不动摇,就是八地不动地;之后则功德圆满,则为到达了九地善慧地;之后则了知一切智慧的显现就是自己的自心,而得以生起无量的显现,就好像见到了一切法的云彩一样,已经得到串习 ,这就是到了十地法云地了;这也就是见到真谛的人在没有放下之前最深刻的所见了。当这个人放下之后,就会断除了一切的迷乱显现,而得以生起一团 一团 的显现,这就是到了十一地遍光地了;之后对此显现不生执著心,内外一切法都不会造成染污,这就是到了十二地无贪莲花地了;之后从自己的心中,放射出智慧的光索冲上空中,光团 变成法轮 的样子,这就是到了十三地字轮大资粮地了;之后安住在智慧的显现上,就是十四地大三昧地了;之后就一定可以到达任运地,也就是十五地金刚持地了;之后在本净地上,智慧任运显现,再也没有更高的层次,这也就是十六地智慧上师地了。”
“阿难,从一开始的干慧心,一直到现在的等觉,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开始获得了金刚一样的真心中最初的干慧地。经过前面种种层次的或单(干慧地、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等觉、妙觉七者属单)或复(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属复)的十二个不同次第,才能够真正地达到了妙觉,才算得上是成就了无上道。”
“这些种种的地道阶段次第,其实都是通过金刚藏心,谛观十种如幻的深奥比喻而得来的。”
在《大日经》中有对十喻的解说:“一、幻,幻术师所作之种种相貌也。二、陽炎,热空尘等因缘和合,于旷野之中现水相者也。三、梦,睡眠中所见之种种境界也。四、影,镜中之影像也。五、干达婆城,蜃气映日光于大海上现宫殿之相者也。六、响,深谷等中依声而生之声 也。七、水月,水中所现之月影也。八、浮浪,水上所现之泡沫也。九、虚空花,眼膜于空中所见之种种花也。十、旋火轮,人以火炉旋转空中则生轮像是也。”
“通过这十种的比喻,就可以在奢摩他(止)的修行过程中,用一切诸佛的毗婆舍那(观),才能够不断地修正修行的过程,才能够在清净正确的道路上步步深入、层层上升。”
“阿难,上述所有的一切阶段,一切次第,其实也都是前面我所讲过的三种修行阶段的更加详细的分析而已,并不是另外建立出来的,而且只要能够按照这样的过程一天天地进步,就可以逐步步入并完善这五十五个阶次的真正可以得到无上菩提的正道。”
佛说到这里,在一次强调说:“能够如此进行观修,才算得上是正观,而其他任何的观修方法,都只能算得上是邪观,是不正确的修行方法。”
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大法王子,从众人中站起身来,恭敬顶礼佛陀之后,对佛说:“今天佛所说的这个经,应当叫做什么名字呢?我以及在座不在座的所有众生,又应当如何奉行和护持这部经呢?”
为什么文殊菩萨会这么问佛呢?
因为从这个楞严法会议开始,一直进展到目前,佛已经数次明明白白地揭示了最为了义清净的秘密见地,就连楞严神咒和修行法门、次第都已经全盘托出了,可是作为当机者的阿难,每次都会在佛开示了了义内容之后,都会把话题引到别的地方去,都会要佛解释一些名词术语,这样就完全降低了这个楞严法会应有的成效的取得,特别是对阿难本人而言。
因此,文殊菩萨看到释迦牟尼佛已经把从一个凡夫直到获得妙觉的内容都已经开始完毕了,就立刻站起身来,请佛给这个法会命名,一般在佛命名完所讲的法之后,这个法会就会结束,与会的听众都会回去重新反复思维自己所听到的法义,也许会有不少人会因此而悟入佛之知见也不一定呢!继续让阿难把问题提下去的话,大家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被扯得越远,等到法会结束的时候,可能都已经把最关键的内容给忘记了呢!赶快结束吧!
我想着就是文殊菩萨这个时候赶紧站起身来的意思。
佛对文殊菩萨的问题回答说:“这部经,可以叫做大佛顶白伞盖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经,也可以叫做救护亲属度脱阿难以及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经,也可以叫做如来秘密本因修行了义经,也可以叫做大方广妙莲花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经,也可以叫做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你们应当如此信受奉行。”
阿难还会提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