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尧作为远古时代有名的帝王,是很贤能的,把天下治理得也不错。尧看着朗朗乾坤,太平天下,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对自己也非常满意。
这天,尧外出探视民情,越看越满意。恰恰对面过来了一位耄耋老人,因为当时长寿的人不多,尧还能记得老人家叫作壤父。老人家八十岁了身体仍然硬朗,只见他慢悠悠地散着步,手里还拿着一只瓦盆边敲边唱。
看壤父这么快乐,周围的人就感慨地说:“我们的帝王尧真是个贤君啊!你看这么老的人,都能在他的国家里生活得健康幸福,快乐满足!”
壤父听了感到非常奇怪,看着那些人说:“我天天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己挑水喝,种田得粮食养活自己。自力更生,我才这么快乐,帝王对我又有什么恩德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尧帝听到壤父的理论就觉得不痛快了,原来自己对百姓们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啊!这么一番打击后,尧帝就想退位了,他觉得,也许该把帝位让给一个能给百姓生活带来真正改善的人。
当时有位很有名的贤人叫作许由,他有才能又贤德,深得百姓的喜欢。也有人说许由是尧帝的老师,所以尧帝对他很是了解。总之尧帝观察了很久之后就决定把帝位让给许由,于是,他就对许由说:“我把天下让给你吧,我认为你能给大家伙儿带来更好的生活。”
许由一听,却不高兴了,他根本就不喜欢政治,只喜欢安静平淡的生活,常常以隐士自居。于是许由就对尧帝说:“你把天下治理得已经很不错了,怎么却突然要让给我?我是喜欢名声的人吗?罢了,总之我是不能越俎代庖。”说罢,他就找机会匆匆逃跑了。其实,许由心里也明白,所谓贤人,虽然对协助帝王治理天下很有利,但是如果自己来掌管江山,对社稷百姓却是百害而无一利。但是这个道理,大约也只有隐士能够明白。
许由这么一逃,就一直跑到了箕山的脚下,他看这里还算偏僻,风景也不错,就留在这里开始了耕田种菜的隐居生活。但是尧帝看到许由逃走,却认为是许由在谦虚,所以更加坚信许由对天下对百姓是有利的,于是,尧帝就派许多人去找许由。
人多力量大,没多久,许由就被找到了。这个人带着尧帝的命令拜见了许由,说尧帝想请他出山担任九州长为百姓们谋福利。许由一看到那人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没等那人说完,就一口气跑到颍水边去洗自己的耳朵,以此告诉那人自己不愿出仕的决心。
恰恰这时候,许由的一个朋友牵着牛过来给牛饮水。这位名叫巢父的人也是个隐士,同道中人大有惺惺相惜之意,故而两人十分要好。巢父看到许由趴在水面上不知道在做什么,就十分好奇地问:“你这是在干吗啊?”
许由抬起头看到是巢父,就叹了口气,说了尧帝请他出山的事。原本许由以为巢父会赞赏他的高风亮节,哪知道巢父一听就怒了,说:“你这就是自作自受!你要真是个隐士,就一定会躲在深山里,这样哪里还会有人知道你,又怎么会有这种事发生!你自己跑到外面显摆,混出来个乌七八糟的名声,被人追到这儿还好意思跟我说!你跑到这里洗耳朵,分明把这水也弄脏了!我的牛还怎么喝水?算了,我去上游,以后你也别来找我了!”巢父一气之下,就牵着牛去了上游,从此再也不跟许由来往了。
剩下许由呆呆地看着他的背影,不知所措。闷了半天,许由只好蔫蔫地往回走,他又怎么会不懂巢父的话呢?真的不在乎,就必然不会往心里去,自然也不会烦恼!洗耳朵不过是自己发泄烦闷的一种方式。说到底,终究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净,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剩下的是人们无尽的评说。有人赞赏许由能坚持自己,高风亮节。也有人说他假清高。其实也不能怪许由,中国历史上的隐士本来就生活在悖论中,他们追求“宁静以致远”,却又说“学而优则仕”。而真正能看破世事的隐士必然是没有痕迹留下,早就湮灭在了历史的河流中。能留下名字的,多数是假装给人看的。
当然也有许由这般宣扬着隐士精神的人,但他们更多的是把这种方式看作一种处世策略,以便自己想隐逸就隐逸,想出仕就出仕,生活得更潇洒一些。这个故事更多的就是反映文人对仕途的这种矛盾看法,但是这个问题似乎到今天都得不到一个真正的答案或者说解释。也许,顺应自己的心来生活,就是最好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