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启蒙 > 读后感大全

《张仪列传》读后感300字

【第1篇】

张仪,一个靠嘴打天下的人,就凭他的一张嘴,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

张仪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拜鬼谷子为师,练得一身的好口才,提倡连横各国奉秦的政策。

张仪学成之后在游说诸侯之时,花光了身上的钱,一次他被人误以为偷了一块玉,被打了几百下,始终不承认。回之后,他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笑着答:“舌头还能打没了?”张仪答道:“这就足够了!”从这件事看出,张仪十分在意自己是否可以靠这张嘴去游说诸侯各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后来张仪的得到秦王的重用,帮助秦国从楚国那里得到了许多土地,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楚怀王忽悠得团团转。

在我读了张仪列传后明白了一个道理:国与国之间的争端不可以都用武力解决,如果用智慧,就可以通过谈判和沟通去协商解决问题。就像张仪一样,可以靠嘴去说服他人,而不费一兵一卒。张仪的外交方法很像现代外交手段,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使用政治手段而非暴力来解决问题,这样才会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和平。

【第2篇】

张仪,是战国时期和苏秦同名的说客,极受秦王宠爱,与苏秦提倡的“合纵”政策不同。张仪提倡的是“连横”政策,即劝说各国与秦国联合,共同对抗其他国。张仪拥有超出常人的才华与口才,这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我今天想讨论的,并不是张仪的才华与成功的原因,而是就张仪的“连横”政策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并对各国诸侯听取张仪劝谏的原因做出一点分析。

首先,秦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各国诸侯都担忧秦国会对本国的存在产生威胁,这时对于秦国的外交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苏秦主张合纵,即其余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而张仪则恰恰相反,主张各国与秦国结盟而求得自身安全。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张仪是秦国的宰相,他的所作所为必定是对秦国有利的,而秦国的野心是要取得天下,所以张仪游说各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秦国取得霸业。秦国取得霸业,其他诸侯自然面临被征服,从而走向灭亡的命运。所以说,张仪的建议是将诸侯引向灭亡的建议。他劝说各诸侯时,总是说:“秦国是当今最强大的国,如果大王不与秦国结盟,那么秦国将会与周围的国联合起来攻打大王,夺取大王的地盘,长此以往,大王的国就岌岌可危了,所以说,大王现在应该做的是与秦国结盟,来保全自己,同时还能与秦国联合起来,共同攻打其他国,获得利益,这岂不是一件大好事吗?”然而,张仪只提及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并没有深说。张仪清楚:如果进一步进行分析,他的目的就会暴露,各个诸侯也会拒绝与秦国合作。而站在诸侯的角度思考:如果与秦国结盟,在短时间内本国不会有祸患,甚至还会得到好处。各国诸侯都怀抱着自私心理,心想反正这个受害者不是我,我还能获利,何乐而不为呢?不过总会有一个国受到侵害。终归会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这个受害者,等到那时就欲哭无泪了。而能够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则是苏秦所提出的合纵政策。唯有与其余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才能真正保全自身,不被秦国吞并。张仪的花言巧语,在各国诸侯面前的信誓旦旦,其实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用计策把别人推进深渊,然后自己溜之大吉。张仪作为秦国的官员,所作所为对于秦国来讲是尽到了臣子的职责,但是对于其余各诸侯来说,则是一种灾难。

各诸侯都是深谋远虑之人,为何竟这样轻易听取张仪的游说呢?我相信,他们并不是没有预料到这样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人性的弱点在作祟。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每一个人活着都在为自己利益的着想,国亦是如此。不从天下的角度考虑问题,反而只顾着本国眼前的利益,以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与秦国结好,只为获得暂时的便宜,殊不知在为自己的算盘感到窃喜时已经走向了灭亡的深渊。相信,各国诸侯在日后被秦国灭掉之时,既痛恨张仪又在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吧!可是后悔又有什么用呢?该责怪的又仅仅是张仪吗?我想,最应该怪罪的,是人性中的弊端吧。

说起来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从古开始,人们一直在感叹“人性”这个东西带来的利与弊,多少哲学甚至专门写书来告诉人们如何防止人性中的阴暗部分影响到自己,可是人们多少年来始终在同一个地方犯错误。人性始终像麦田怪圈一样影响着我们,人们却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而张仪只不过是利用人性的弱点罢了。仰天长叹中也不得不感叹张仪的智慧了。

佩服但不欣赏,尊敬但不赞扬,这就是我对张仪的态度。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