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佛学演讲

 

文珠法师讲述

 

因果与轮回

信佛与修行

学佛与青年

 

因果与轮回

各位:今天是湛江市佛教协会,在宗教局各位长官同意协助下,请本人出席演讲佛学。今天的讲题是:因果与轮迥,可分以下三点说明。

一、因果与轮回的意义

因是原因,果是结果。世间一切事物有因必有果,果必由因,因之与果,如影随形,丝毫不爽。例如,个人受到别人尊重,原因是行为光明正大,处事公正,待人有礼;个人的事业成功,原因是做事负责认真,有商业道德,有创业精神;做家长的受到子女的敬爱,一定是以身作则,教导有方的好家长;被学生敬佩服从,一定是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在社会受到群众欢迎,被国家赏识的人,必然是热爱国家,关心社会的好公民;在世界上受人歌颂赞叹与景仰的人,必然是对人类有贡献的伟大人物…。总之,世间事无大小,必有原因。纵观宇宙之大,品物之盛,内则个人身心的演变,外则社会国家的形成,小至个人穿衣吃饭,无一不受因果支配,无一能超越因果范围。即使是一般学说,亦不能离开因果的法则。

比如:伦理学,推究事物原理,然后判断其定义;政治学,审察犯罪动机,以判定其犯罪轻重;医学研究病因,诊断其病势安危,何曾不涉及因果关系?被视为万能的科学,亦不外研究宇宙现象界的因果法则。可以说:科学家埋头苦干,不断研究,不断分析,不断演绎与归纳便是因,导致物质文明,医学昌明,以及种种发明,就是果。谁说科学不谈因果?又怎能说:在科学时代讲因果是迷信,是落后?

或有人因才貌出众,品学兼优,竟然怀才不遇,终生寄人篱下,穷得要命;但有人目不识丁,呆头呆脑,或品德不修,横行霸道,却扶摇直上,财运亨通,终成巨富。因而怀疑因果,不信因果,甚至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殊不知因果报应,通于三世。所以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然则,今生金腰带的富翁,该是宿世修福善业成熟所致,与今世杀人放火的恶业无关。而没尸骸的悲惨下场,亦是宿生恶业所追,今世修桥补路的善行,当感来世的福报。因此,佛教根据因果定律,三世循环,认为人的贫富贵贱,祸福得失,皆是人自作自受,绝非天赐神与,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可以说:人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无上的恩人。明白此理,对于眼前的际遇,幸与不幸,都应该坦然接受,不应该怨天尤人。

但为了改善我们的命运,创造未来的幸福,在逆来顺受的同时,必须努力改过,积极向善,自求多福。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又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或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然不报,时辰未到。’此皆是劝人明白因果,止恶行善的箴言。

何谓轮回?轮回,指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往返。六道,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条道路。天,是在人之上,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分。欲界共有六层天,其中居民乐多于苦,身有光明,相好庄严,饮食如意,寿命特别长,但仍然是凭借物质生存的世界。包括男女爱欲,及物质情欲,因名欲界。

色界的众生,纯有色身而无爱欲及情欲,不但正报庄严,美妙殊胜,依报国土、宫殿、亦庄严华丽。已断除男女爱欲,无需饮食营养,仅凭禅悦为食。同时根据禅定境界的深浅,分为四级,名四禅天,共有十八层。

无色界的众生,既无正报的色身,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已脱离物质及情欲的束缚,唯有精神界存在。亦是依据禅定境界的深浅,分为四层。综合三界共有二十八层天。

人,是指人类而言。人的世界,苦乐交参,或苦多于乐,亦有自然界种种灾害,以及人事界种种烦恼牵制。内有生理上生老病死苦,与心理上种种忧悲苦恼的冲击。例如: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以及五阴炽盛,种种苦事逼迫。当然,人亦有享不尽的富贵荣华,有说不尽的赏心乐事,但此皆是无常变坏,往往乐极生悲。何况人命无常,青春不永,一旦死神降临‘万两黄金拿不去,一双空手见阎君。’若然生前能够持戒修福,当可保持人身不失。否则,作恶多端,死必堕落三恶道受苦。所以说:人道苦多于乐。

阿修罗,译名无端正,又名非天。此类众生,有天之福,无天之德,个性好勇斗狠,诳妄骄诈。居须弥山空间宫殿的,是天道阿修罗;居海底的毒龙,或潜迹深山的毒蛇猛兽,是畜生道中的阿修罗。人间好战多嗔,杀害无辜,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是人道中的阿修罗。地狱与鬼道中,嗔恨心重的众生,亦属阿修罗摄。

畜生,是指个性愚痴,背天而行,不能自立,赖人畜养的生命。有胎、卵、湿、化四种。大自龙、兽、禽、畜,小至昆虫蚂蚁,与水族中微生物,遍满人间,山野泽沼。无论欲界、色界、或阿修罗,或地狱与饿鬼道中,无处不有,不一定需要人畜养,故又名傍生。

饿鬼,是鬼道中的众生,但有灵性,而无色身。概括而言,可分为无财,少财,多财三种。无财鬼,是指饿鬼的一类,贫穷无福,常受饥饿逼迫之苦。少财鬼:虽得人间饮食,但常感不足,相当苦恼,即是夜叉罗刹之类。多财鬼:受人间祭祀,福乐类似人天,属鬼道中的神类,亦即是俗人所拜祭的鬼神。此外,还有沉冤待雪的冤鬼,枉死等待超生的厉鬼,或生缘未具,无人供奉,终日游荡闲散的孤魂野鬼。此类多住幽室空房,人进则害。鬼道众生,与人道杂居;午前阳盛,多藏慝于阴暗处;午后阴盛,则四散游行,幢幢鬼影,往来人间,可穿墙逾壁,不由门户,畏人阳气,遇人即闪避,不将人害。除非互有宿缘或宿怨,遇之则或为祸为福。

中国古人,每以为人死为鬼,或鬼是人的归宿,因而连想到鬼的世界,既要生活,亦需要金钱。故孝子贤孙,烧大量纸钱,或纸札洋房,汽车、飞机、司机、僮仆之类。用火梵烧,供给亲人使用。更有因宗教或民族不同,不但用畜牲拜祭,甚至用生人殉葬,这都是迷信行为。其实人死为鬼,机会不多,因鬼道只是十法界众生之一,由中品十恶业引生。业报受尽,或亲人做佛事超荐,即可脱离鬼道,转生为人,或上生天界,或转凡入圣,甚至觉悟成佛。所以鬼道,绝非人死的归宿处。

地狱,位居人间地下,苦如牢狱,因名地狱。佛眼观见,地狱众生,受苦无量,及其受苦之处,有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及孤独地狱等三大类。根本地狱,又名无间地狱,其中有八大寒冰,及八大炎热地狱,随人所犯罪业轻重而受苦大小,及时间长短不一。凡人间罪大恶极的人,死由业牵,即堕地狱受苦。总之,众生被善恶业力驱使,在天、人、阿修罗等三善道,以及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中,轮回不息,时而做人,时或做鬼,时而牛胎,时而马腹,此死彼生,彼死此生,生生死死,循环不已,如车轮的旋转不停,因名六道轮回。

二、因果与轮回的关系

是谁主使众生在六道轮回,生死循环不息?佛经的答案:是因果,是业力。众生由身口意三业,造作一切善恶业因,在因缘成熟时,能引生同类的结果。所谓: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是以因果与轮回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因果与业力,是六道轮回的轴心,亦是众生生死循环的主因。众生无论上升或下沉,或苦或乐,皆由自己所作的善恶业力所主使。故欲想上升不堕,纯乐无苦,应当从人道开始止恶修善。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思想敏捷,头脑灵活,忍耐力强,进取心胜;上有天堂快乐的鼓舞,下有地狱苦恼的警惕,旁有畜生饿鬼的借镜,最易激发道心。至于其他五道,欲界诸天,耽恋尘劳,身心放逸,无心修道。修罗嗔重,障碍修道,畜生愚蠢,不懂修道,地狱饿鬼太苦,无法修道,唯有人类,苦乐交参,最宜修道。人若立品修身,敬信三宝,布施持戒,奉行十善,修心圣道,何止可保持人身不失,或上生天界,还可以解脱生死,超越轮回,转凡入圣,觉悟成佛。

可惜一般人,不识因果,不信三宝,不肯止恶行善,烦恼特别多,贪嗔特别强。不是贪名,贪利,便是贪财,贪色,贪无止境。每为满足个人名利财富,或为巩固个人权位势力,不惜损人利己,薄人厚我,抑人扬我……不自觉走向邪恶之途。身则杀盗淫,口则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心则贪嗔痴。若是上品十恶业,死即堕地狱;中品十恶业,死则沦为饿鬼,下品十恶业,投入畜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此皆是由十恶业所招致的恶报,故名三恶道。

如果人能够仁慈忠厚,远离邪恶,身不杀、不盗、不淫,口不妄言绮语,不两舌恶口,意不贪,不嗔,不痴,做上品十善业,加以布拖持戒,修福修定,死即生天,享受天福。若做中品十善业,加以受持五戒,可保人身不失,随其业力,报生人道,苦乐各殊。下品十善业,加以嗔恨心重,妒忌障碍,报生五趣阿修罗道,其果报体大小不一,苦乐悬殊。但同由十善业得生,故与天道、人道,合名三善道。可见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关系密切,而且对人生的影响重大。

三、因果轮回对人的影响

很多人不信因果报应之理,不肯接受佛教六道轮回之说,更怀疑鬼神存在的真实性。其实,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六道轮回就在人间。例如:人间富豪,享用如意,一掷千金。其财富之多,环境之美,简直是人间天堂。及其财尽势去,一夜之间,变成穷汉,加以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个中苦恼,又何异人间地狱?

在落后国家,粮食奇缺,医药欠缺,与物质富裕,医药进步国家比较,正是人间天堂与地狱的写照。目前世界上,不知多少人在饥寒交逼中挣扎,无以为生。特别是中东地区的儿童,饿到骨瘦如柴,非人间饿鬼是甚么?还有社会上,行为鬼鬼祟祟,居心不正的人,就是人间牛鬼蛇神。至于阴险好战,奸诈多嗔的人,就是人道中阿修罗,而人面兽心,不修品德,奸淫邪盗,弑害父母,残害兄弟手足之人,又何异于禽兽?同是人类,同生天地之间,就有天堂地狱之分,以及人鬼畜生之别。何况众生,自无量劫来,所作善恶业,品级不同,种类各异,依因感果,据业受报,自然六道悬殊,苦乐天渊。

众生随著自己所作的善恶业因,招感各式各样的果报;生生世世,不断在六道轮回中转世,前世之前,还有数不尽的前世;来生之后的来生,仍然连绵不绝,如是三世因果循环不息,佛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征之事实,无论古今中外,对于人死转世为人、为畜、或互为夫妻眷属,或受因果报应的纪录甚多,岂可不信?

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此故事正是发生在中国康熙年间,据说:当年中国南京金耕县,有一养驴之家,其子三岁,母死,由恶业牵,投生子家为驴,代负货物。十六年后,其子用驴负粮食回家,驴已老,不胜负荷重物,走得很慢,子因赶路,鞭驴出血,驴望著儿子,悲泣不已。夜托梦其子说:因生前盗汝父银三两,故死做驴还债。今债已还完,希望勿再使之负荷重物及鞭打。子始知是母投生,而善养其终。

牵豕就屠故事,亦是发生在当时浙江省,黄岩县,有一屠户,以杀猪为业。临死自割臂肉食,并命其子加一刀,三年后,子家畜一猪甚肥,决定牵往屠场宰杀,竟牵之不动。后文殊菩萨,示现一人在前,轻呼其生前为人之名,猪竟随行,子因知是父亲投胎,泣不成声,即停止杀业,善养肥猪。

近代(一九四八年八月七日)重庆陪都晚报载,贵州通讯一则云:本月初三日,贵州修文县,发生一件果报之事,颇堪寻味。缘修文县,岩脚乡,李姓农民,家有妻子,与年方周岁男孩,夫妻视此子若拱壁,每日外出工作,均抱此孩同往,以防发生意外。李某过生日,赴城买母鸡一只,返家命妻煨鸡,其妻遂将鸡洗净,置于锅中煮。不久李因田中工作未完,即偕妻往田工作,估计返家时鸡必熟,其子因午睡未醒,不便携往,恐其著凉,随将棉被盖在小孩身上,放心而去。刚走不久,同村陈某,因家中走失母鸡一只,四处找寻不获,乃至李家,忽发觉锅中煮有一母鸡,错认为己物。李陈素有嫌隙。陈将鸡取出,心尚不甘,复施其极残忍手段,将李某之子,放置锅内,取鸡代之而去。不久李某夫妻返家,床上孩子不见,方感惊异,突见锅内有异,前往一看,当时魂飞天外。原来二人之独子,被煮烂于锅中,皮肉均裂,惨不可睹。二人见状,痛不欲生,当夜妻即忧病而亡,李某亦自杀死。隔一日,雷电大作,陈某竟被雷击死。陈某尸旁,死有野猫一只,口内尚有鸡毛数根。因此,知谋杀李某之子的凶手,即为陈某。而食陈某之鸡的是野猫。故陈某及野猫均被雷击(录自唐湘清著因果报应故事类编)。

当知,因果报应,既通三世,复通善恶。人由自己所作善恶行为,将引生未来类似的果报。是以人的正报,容貌好丑、寿命长短,健康好坏;人的依报,贫富贵贱,苦乐悬殊,皆由人宿业或现业所感。故人想富贵,当散播富贵种子,实行布施,种福惜福;人想长寿,必须戒杀放生,仁慈爱物;人想平安,如意吉祥,一定要立品积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否则,一方面求神拜佛,希望福寿康宁,平安如意;一方面行为不检,无恶不作,不种善因,欲得善果,神佛岂不变为帮凶?

然则,如何种福?佛说布施就是种福。布施,是将自己拥有的一切,包括财物,知识,精神与力量,分布给予其他急需的人。例如:出钱出力,从事社会文化教育工作,作育英才;或随时随地,给人知识学问的协助,是法施。出钱出力,建设社会慈善、救济等福利事业,给人财物的援助,是财施。服务社会,警卫,拯溺,救火……各种社工;或随时随地,替人排难解纷,救急扶危,是无畏施。

关于布施的对象,佛经分为恩田、敬田、悲田、福田等四种,对自己父母师长,给予物质供养,精神安慰,力量支持,执役服劳,是在恩田种福。对三宝恭敬,礼拜供养,护持正法,尽一切义务,是在敬田种福。对一切贫穷困苦的人,悲愍同情,以财解困,以智解忧,以力除畏,是在悲田种福。对凡有生命的动物,无论凡夫,或圣人,不管是人类,或畜生,平等施与,平等爱护;或慈心照顾病人,侍奉汤药,是在福田中种福。等如农夫在田中散播种子,努力耕耘,必有收获。我们将自己的金钱,学问,爱心,敬心,悲心,散播在恩田,敬田,悲田,福田中,则善因善果,福报无量,是名种福。

有人以为将自己财物分给别人,自己必遭损失,往往善财难舍;殊不知乐善好施,福报常随左右。结果愈施愈有,所谓:‘施财犹如井中水,一边吊打一边盛,三日五日不打水,何曾淹到井槛边。’

或有人说,贫穷布施难。其实只要有心布施,不一定要大量金钱。如佛在世时,贫女点灯供佛,夜来大风吹不熄,天亮,目连欲熄不能。佛告目连,即使海水暴风,亦不能熄灭此灯。因为贫女一钱,得来不易,且发心广大,将因此灯供佛,心光照明,得大智慧,终必成佛。可知布施非关金钱的多少,而是在乎发心的大小。何况除金钱外,家中余物,个人知识,时间,精神,力量,皆可布施。身体器官,生前死后,亦可布施。

或用友善喜悦,含有鼓励同情的眼睛看人,是好眼施:用欢喜心,和颜悦色,对父母、师长、三宝、及一切人,是和颜悦色施。常用语言文字,歌颂赞叹别人,不妄言绮语,不恶口骂人,是言辞施。以礼待人,迎送如仪,不生轻慢心,对父母师长,执役代劳,是身施。对人态度诚恳,和蔼可亲,是心施;对三宝、父母、师长及一切人让床让坐,供给使用,是床座施。以房舍供养一切人,方便远行者,或以私人住宅,改建道场,供佛安僧,是房舍施。此外,对残障人士,给予方便协助,或对孤独老人,无依孤儿,照顾供给,无一不是布施种福。

种福之人,实行方便,广种福田外,还要惜福,切勿损福。俗语所谓:‘有福不可享尽’。否则,未富先骄,挥霍无度,不知惜福,结果,福尽寿未尽,晚景凄凉,衣食欠缺,贫病交逼,真是苦不堪言。报章时有报道,老翁跳楼自杀,或老妇自缢身亡,正是寿星公吊颈嫌命长,皆因有寿无福之过。

或有人富甲天下,享用如意,可惜疾病缠身,或英年早丧,此正是有福不能享的惨剧。因此,我们求福,种福,惜福外,还要求寿。然欲想健康长寿,非戒杀放生,多积阴德不可。因为杀生之因,必招多病短命之报。可惜世人,皆迷信肉类滋补,肉类营养。为了健康长寿,更为满足口腹之欲,不但杀生食肉,还要想出种种残忍无道的方法,杀害生物。自己要长寿,而夺取其他生物的性命,还要令其难死惨死,太不公平啊!

黄庭坚诗曰: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原是一种性,只是别形躯。

苦恼从他受,甘肥为我须;

莫教阎老断,自揣应何如。’

耐庵道人诗:

‘有命尽贪生,无分人与畜,

最怕是杀烹,最苦是割肉,

擒执未施刀,魂惊气先窒,

断喉气未绝,颠倒三起伏,

鱼鳖无声类,见死睁两目,

挥命砧几间,张口不能哭,

念此恻肺肝,何忍饱口腹。’

何况动物被杀,恐怖愤怒,怨恨痛苦的情绪,往往使细胞产生毒素;人将含有毒素的肉类,吃入口中,藏到体内,日积月累,人体细胞,自然含有大量毒素,而引生各种疾病。还有动物和人类一样,患有各种疾病,人将生病动物杀食,直接从动物传染病菌,焉能不病?

即使是最健康动物,被杀死后,体内细胞,立刻开始腐败,细菌立即成长,所以食肉的人,不但肠胃填满各种动物尸体,同时吸入大量危害健康的毒素。现代科学已否认肉类滋补的说法,并且证明肉类传染病菌与毒素,能破坏人的健康,求健康长寿的人,最好戒杀放生,实行素食。

至于平安,亦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一环,否则,有福兼有寿,但终日烦烦恼恼,或疾病绵缠,或意外频生,有福不能享,有寿不能保,何乐之有?古人说:‘平安就是福’。可见平安对人的重要,人欲想平安,必须敦品励行,处处忍让,切莫贪名,贪利,又贪色,或争是、争非、又争强,以排除人事的困扰与冲击。

此外,还要宅心仁慈,止恶行善,实行不杀而仁爱,不盗而义利,不邪淫而礼节,不妄语而诚实,不离间而和睦,不恶口而友善,不绮语而警世,不贪欲而好施,不嗔恚而宽恕,不邪见而正信;身口意三业皆善,则善因善果,自可化解天灾人祸,防止意外发生,平安不求自然得。

不过,因果报应之理,既通三世,则今生行善积德,善果可能报在今生,亦可能报在来世。至于宿世恶业未消。今生虽努力行善,仍不能避免宿世恶业所招恶果。因此有人虽终身行善,仍遭劫难,主要原因是宿业所追,不能幸免,当人力无法抗拒宿业逼害时,唯一办法,就是敬信三宝,忏悔业障,求佛菩萨慈悲加被,消除宿业,自可逢凶化吉,遇祸成祥。特别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无论是痛苦,是天灾,是人祸,种种不幸或意外发生;不管是求福,求寿,求平安,甚至求富贵,求子女;只要专心诚意,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必然离苦得乐,所求如意。

法华经观音菩萨普门品中佛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说:‘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因为观音菩萨,悲心救苦,无处不现身,所以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救人舟。

各位,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何况人的心理,有种种烦恼,人的生理有种种病苦,人的四周,有人际关系的风险;人的环境,有自然界的灾害,真是苦恼多端,彷徨无依。当我们身心苦恼之际,最好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保证身心轻安,离苦得乐。既不要钱,又不迷信。因为,称念菩萨圣号有求必应的原理,不仅是宗教界感性与灵性的事,而且是理性的事。在哲学言,是理性的相通;在心理学,是心电的交流;在宗教学,是灵性的契合;在现代科学,犹如无线电波的呼应原理,观音菩萨的慈悲,如磁电充塞太空,众生机感如收音机或电视机,我们称念菩萨圣号,等如扭开机掣,感应的快慢,则要视个人内心虔诚的程度而定。绝对不迷信,至于实际上感应的事迹,中外古今,纪录甚多,现在告诉各位一件事实。

一九六零年,本人在日本东京大正大学研究院攻读时,暑假曾与同学数十人,到东京浅草区,参观浅草观音堂,见有一碑文纪载曾经发生的事。原来一九二二年,日本东京大地震,引生大火焚烧,死伤人数竟然三十多万。东京浅草区几乎全毁,公园池水亦被大火烧干,唯园内观音堂,约三间旧屋独存。灾民被大火包围,群集于该处,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共二万多人。大众同声称念观音菩萨圣号,结果幸免于难云。此足以证明法华经观音菩萨普门品所说:‘若有持是观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确属事实。

各位,我们明白三世因果轮回之理,一切皆自作自受,就应该布施修福,戒杀放生,止恶行善,停止恶业,广种善根。若能忏悔业障,称念观音菩萨圣号,自可消灾障,增福寿,如意吉祥。若进而信佛学佛,念佛修行,必然了生脱死,超出六道轮回,毕竟离苦得乐。至于如何信佛,学佛,明天再与各位讨论。

信佛与修行

解释此题,可分三点说明:一佛的意义与历史,二为何信佛如何信佛?三何谓修行如何修行?现在先说第一点:

一、佛的意义与历史

印度话佛陀耶,简称佛,译名觉者;含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义。因为佛性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所以此界他方,过去、现在、未来、无不有佛。现今,在我们的世界成佛的,是释迦牟尼佛。梵语释迦,译名能仁,牟尼译名寂默。能仁代表慈悲,寂默代表智慧,综合而言,释迦牟尼佛,是一位个性慈悲,又具足智慧,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觉行究竟圆满的大圣人。

这位三觉圆,万德具的圣人,是二千五百多年前,降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宫,享用如意,尊荣无比的悉达多太子。由于先天性的仁慈,面对当时阶级极其森严的政权,眼见群众的苦恼日增,因而激发悲天愍人的同情心,正义感,为争取民众的幸福而自我牺牲,毅然放弃家庭温暖,抛弃储君的权位,出家修行,开始追寻人生的真谛。

当悉达多彻底了解人生真理,觉悟成佛后,不但促进当时印度政治的改善,使人民获得自由平等的待遇,同时为全人类带来真理的光辉与启示。可以说:佛是慈悲、智慧、与真理的综合体。佛所创立的佛教,亦是以真理为生命,以智慧为骨干,以慈悲为血液,以佛性平等为指归。由于佛教本质性的慈悲,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无论流传到任何国家,任何时代,或受到任何暴力的打击,都不曾发生任何流血的战争,始终担任容忍、牺牲,保持和平的角式。

由于佛教后天性的开拓智慧,以及真理的证得,所以自始至终皆本乎真理,契合人性,领导人类走向觉道,纳人生于正轨,从不掺杂邪见的思想,与迷信的行为。由于佛教最终目的是佛性平等,人皆有佛性,人皆可以成佛,所以本乎平等的理性,扩展人类的德性,净化人类的灵性,使人在利己的同时,能兼利他,在利他的净行中,又能助长自利功德,以达到二利究竟,觉悟成佛之目的。

佛教传入中国,曾给予中国文化莫大贡献,曾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光辉不朽的一页。特别是隋唐之间,佛教竟成为中国民族思想的主流。当时中国帝王,及一流权威学者,无不信佛学佛。可惜唐宋以后,因中国文化思想流于清谈,而佛教学者,亦偏于出世无为的思想,尤甚的是明清以来,一般出家为僧的人,不是潜居深山,独善其身,便是寄迹闹市,念经送殡,超荐亡灵,无复昔日尊德性,做学问的作风,更谈不上入世救世的精神。而一般神棍,又因僧尼的无知,利用佛教之名,欺诈世人,遂其名利之欲,致使社会群众所见所闻,都是一些不足以代表佛教的怪事,因此视出家人为悲观厌世的消极者,或专为死人服务的可怜虫。特别是误会佛教,是迷信鬼神的宗教。但我们从历史的考证,佛绝非眼看不见的鬼怪神灵,亦非佛教徒心目中冥想幻现的人物,而是真真实实降生人间,生长人间,出家修行,觉悟成佛,说法利生都在人间的圣者。

佛在创立佛教之前,没有名利的野心,没有权威的欲望,没有支配世人的思想与企图,唯一拥有的是广大的慈悲,湛深的智慧,以及救世救人的弘愿。佛创立佛教后,传播真理的态度,既不运用权力或感情来腊取信众,更不涉及迷信与政治。所以佛教是人间的,是纯正无邪的,是入世救世自他兼利的,是能令人摆脱生死轮回苦恼,走向自由平等,幸福快乐的。梁启超据此而说:‘佛教的信仰是理信非迷信,是入世非厌世,是兼善非独善。’所以,无论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需要佛教,都应该信仰佛教。

二、为何信佛如何信佛

我们为甚么要信佛,又应该如何去信佛,我认为信佛的理由有三点。

(一)为了解真理认识人生

西哲苏格拉底说:‘最宝贵的知识,是认识自己。’可是古往今来,曾有谁能真正认识自己,了解人生?没有啊!关于人生究竟是甚么?人又该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做人目的何在?普通人无法理解,文学、哲学家亦无法理解。即使自命不凡的科学家们,亦不过认为人只是无数细胞组成的有机体,有活力的生物而已。为使生物的生命生长与健康,就要研究饮食营养,致力于物质文明。但科学从来不知道人生精神的另一部份,应如何发展、如何促进人类精神的文明与健康。结果,科学愈进步,物质愈文明,人类精神愈衰落,愈苦闷。很多人无法提升自己,唯有随波逐流,浑浑噩噩的生,浑浑噩噩的死,根本不知人生究竟是甚么一回事,莫谈认识自己了。

当然,芸芸众生中,亦有关心人生,研究人生,希望改善人生的人。可惜大都迷失自性,始终无法揭开人生之谜,徒然见仁见智,令人莫适所从。茫茫人海,真不知何处是家乡。古人说:‘人生恰似采花蜂,刚从西来又飞东,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足以反映一般人对人生的迷惘,无可奈何!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前,夜櫵明星,成等正觉时,已揭开宇宙秘奥,证得人生真谛,了解宇宙间一切事物,不外缘起性空。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皆属生灭无常,幻有假有,无需过于执著,更不应为短暂的享受,而损人利己,作恶业,招苦果。但由于缘生关系,彼此互为因缘,互相依赖。故人与人间关系密切,诚应互相尊重,互爱互助。当知人是组织社会大我的单位;社会大我,是由无数小我细胞综合而成。个人小我与社会大我,休戚相关,苦乐与共;唯有大我平安幸福,私我才能幸福快乐。因此,佛认为人生意义,是贡献不是占有;人生价值,是责任的完成,不是权势的扩充;人生目的,是精神的开拓,不是物欲的满足。

可惜世人不明白人生意义,不知人生的价值与目的,各私己所私,各爱己所受,往往为满足个人的占有与享乐,而不择手段,损人利己,薄人厚我,欺骗奸诈,强夺巧取,妒忌陷害;一切罪恶亦随之而来,致使今日社会罪恶日益增,祸乱日益盛,犯罪案件层出不穷,而良善的人生,竟变为凶恶残暴的动物;高贵的生命,终沦为物质奴隶,既可悲,又可耻。我们为拯救人性堕落,为开辟人类前途,更为使全人类了解人生,认识自己,非信佛不可。

(二)为解脱生死离苦得乐

人的生命,有生必有死,可是人皆贪生怕死。事实上,人生自古谁无死?所以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在六道轮回中,生生死死,永无止境。是以佛教人在止恶行善,持戒修福,保持人身不失外,还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断除此招引生死的根本烦恼,则苦因既灭,苦果不生,就可以解脱生死束缚,超出六道轮回,证得真理生命长生不死的幸福。所以,我们为解脱生死,离苦得乐,非信佛不可。

(三)为觉悟成佛广度众生

解脱生死仅属自利,并非究竟。欲得圆满无缺的人生,必须进而广修福慧,学习诸佛无量道法,取消心中无量烦恼,实行利益无量众生。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不断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福慧双修,悲智双运,直至觉行圆满,自可成佛。

成佛之后,又作甚么?成佛后将永远执行纯为利生的任务,开始专为利他的工作。因为菩萨虽然发心广度众生,但烦恼未尽,生死未了,慈悲与智慧都有限,利生力量、度生数量更有限。今既成佛,智慧与慈悲既圆满又统一,悲中有智,智中有悲,悲智平衡,情感与理智并运。永无止境,永不休息的济物利生。所以,我们为了觉悟成佛,广度众生,非信佛不可。

我们既然知道佛教的宗旨,是觉悟成佛,普度众生。佛教的职责,是拯救世人,利益众生。佛教的精神,是深入民间,不舍众生。我们信佛,不但获得向上的鼓舞,且可惊醒迷梦,可坚强意志,可开拓智慧,可走向人生正轨,转凡成圣,觉悟成佛。但我们应如何信佛呢?

我们开始信佛,首先要正信三宝,皈依三宝。正信简非迷信、盲信,神佛不分的信,而是提高理智, 认识三宝,了解三宝,然后信仰皈依三宝。三宝指佛、法、僧三。

佛,是佛教教主,是创立佛教,导人止于至善的圣人。法,是佛所说的人生真理,及亲证真理,离苦得乐的方法。僧,是住持佛法,弘扬佛法,代表佛教的出家二众。佛法僧皆能令人迷途知归,令人止恶行善,令人克制烦恼,解脱生死,离苦得乐,因名为宝。普通人信仰依赖佛的教导,法的启示,僧的传授与辅导。在绝对信仰三宝的虔诚意识中,不断净化身心,开拓智慧,积集功德,终于走出迷途,趋向觉道,远离烦恼,出离生死,回归真如自性的故乡,故名皈依三宝。

既皈依三宝,确定佛弟子的身份,就要坚定立场,巩固信念,不应见异思迁,转移信仰。所以皈依三宝的誓词是:归依佛,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可惜今日社会,很多自命信佛的人,根本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物?甚至神佛不分,鬼神莫辨。每以烧香叩头,求神许愿,便是信佛。殊不知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若不改过迁善,广积阴德,何来福寿?怎得平安?所以信佛,主要是皈依三宝,止恶行善,多闻佛法,如法修行,使自己从实践佛法的行动中,获得信佛学佛的利益。绝不是求神许愿这回事。

三、何谓修行如何修行?

修是修改,修习;行是行为,造作,包括人身口意三业的行为。人因不明真理,不懂因果,不知善恶报应,更迷于物质享受,身口意三业不是杀盗淫妄,就是贪嗔痴,导致种种不规则的罪恶行为,既损人又不利己。今既正信三宝,皈依三宝,就应凭借三宝的启示,理解佛法,修学佛法,以佛法来修改往昔不规则的思想与行为;立志改过自新,建立品德,利己利人,使自己与他人,共同走向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旅程,创造圆满无缺幸福快乐的佛道生命,便是修行。

至于如何修行,我以为无论在家或出家的佛弟子,修行的先决条件,该是多闻佛法,理解佛法。其次是受持五戒,奉行十善,最后是运用佛法,广度众生,利己利人。

(一)多闻佛法理解佛法

多闻,是学佛修行先决条件,无论是从佛处闻,从佛弟子处闻,或从经典中得闻佛法,皆应提高理智,思维分析,明辨真伪邪正,最后将所理解的佛法,付之实践。所谓‘从闻思修’。若不多闻佛法,难免盲修,使正信的佛法,变为愚昧无知的行为,非常可惜。但若闻而不修,将流于空谈,如人说食数宝,难得实益。是以学佛,当深入了解佛法,使信仰与慧解,多闻与实践,融合为一,然后开始修行的旅程。

(二)受持佛戒奉行十善

戒能防非止恶,净化身心,是灭恶生善的根本,转凡入圣的初阶。璎珞本业经说:‘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佛制戒律,有在家弟子的五戒,八戒;有出家弟子的十戒,具足戒,及菩萨十重四十八经戒……等戒相不同,但皆以五戒为根本。无论在家出家弟子,都要戒杀、盗、淫、妄,犯之将被弃于佛法大海之外;生则沦为魔眷,死必堕落三涂。其罪极重,因名四根本戒。楞严经名之为诸佛如来四种清净明诲。

戒杀生:即不得杀害一切生命,包括人畜。因为有命尽贪生,不分人与畜。人既爱护自己生命,亦应爱护一切人及一切动物的生命,不应蓄意杀害。佛教认为,无论是杀人,杀畜,或杀害自己,无论是亲手杀,派人杀,直接杀,或间接杀,是

谋杀,或误杀,或堕胎,皆应禁止。勿业渔猎,勿贩卖刀枪,勿经营鱼网钓具等杀器。远离一切杀因、杀缘、杀法、杀业。内则长养慈悲心,外则关怀保护他人生命的安危。实行戒杀放生,爱物如己。当得健康长寿的果报。

佛弟子中薄拘罗尊者,因持不杀生戒,得五种不死,且健康长寿。据说尊者出世时,母生一肉围,以为怪物,放在锅中,煎之不死;又放在水中煮之,不死;投入水中,不死;为巨鱼所吞,不死;鱼为人捕杀,刀割不死。后出家修行,寿为时人一倍(一百六十岁)佛弟子中寿命第一。

戒偷盗:又名不与不取。凡物各有主,非主人给予,擅自取之,皆属偷盗。包括一切强夺巧取,明抢暗偷,或贪赃枉法,或走私漏税,种种不义行为。此外,凡沽名钓誉,用不正当手段争取名闻利赛,或凭借职位,令他人馈赠等,皆属偷盗。

偷盗之罪,最重是侵损佛门十方常住物。十方常住物,又名十方常住僧物。僧包括比丘、比丘尼众。常住僧物,可分四类:

一是常住,常住僧物,限于某一僧团所共有之物,包括花果田园,厨房僧舍,库房食物等,永属此处常住僧所共有,不得与他寺共。意谓是此常住中常住僧之物。

二是十方常住僧物。指某一常住用以日日供僧的食物,是十方僧之物。十方僧至,皆可进食共享。

三是现前、现前僧物。指僧团中各别比丘或比丘尼个人私有之物,即现前僧的现前物。

四是十方现前僧物。如亡僧的遗物,理应归十方僧所有,可分与十方僧众。但轻微遗物,可独施与现前僧众。

根据此,出家人固不可以盗取常住物,而其死后私人遗产,亦归十方常住所有,不应由其徒众,或俗家眷属所承受。至于在家佛弟子,更不应侵损常住僧的一切饮食财物,更不应接受出家亲人的遗物。否则,皆犯盗戒中最重之罪,岂可不慎。

戒邪淫:在家佛弟子,除夫妻关系,不得贪图色欲,另搅婚外情。出家佛弟子,则绝对戒淫。因为淫欲是生死根本,罪恶根源,所谓:‘万恶淫为首’,属于性戒,非禁不可。沙弥或沙弥尼,尚且戒淫,况比丘、比丘尼。楞严经教人‘必使淫机,身心俱断’。若六根不净,蓄妻生子,破根本大戒,死必堕阿鼻地狱。

戒妄语:包括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皆属口之恶业,必需戒除。因为语言,是人类社会传达情感、交换意见、维系公关的桥梁,对人影响既深且巨。故佛劝入说话要诚实,报导要正确,出言要友善,立论要中肯,不应妄言绮语,或挑拨离间,或恶口骂人。特别是出家人,更要善护口业,切莫自赞毁他,更不可妄言见神见鬼,蛊惑世人。或未证圣位,而妄言证圣,自说神通,迷惑信众,谋求世间名闻利赛,误己误人。楞严经言:‘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己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可知妄语之罪不轻,亦是生死根本之一,故佛列为根本大戒。

戒饮酒:酒能乱性,有损健康。普通人讲究卫生,爱惜前途,尚不饮酒,何况佛弟子,修学佛法,想保持头脑清醒,清心寡欲,自应戒饮酒。佛在世时,有一比丘,因饮酒乱性,杀邻家之鸡,奸邻家之妇。佛因此禁止比丘不得饮酒。四分律说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现代科学,已证明饮酒有害身心,引生各种疾病。根据酒的麻醉及刺激性言,不饮酒,该包括不吸毒,以及不饮含有麻醉或刺激性的饮品。

人的心理,自无始时来,便蕴藏看贪嗔痴种种毛病;加以外界物质诱惑,色情迷惑,环境蛊惑,形成人性弱点,最容易侵犯别人。佛为使人克制自己,保障他人,因制五戒,敕命佛弟子,严持不犯。人不杀生,可以保障他人生命安全;人不邪淫,可以保障婚姻安全;出家人可以保障人格安全;人不妄语,可以保障彼此权益,维系公关;人不饮酒,可以保障健康,不荒弃正业,不造恶业。若然人皆不杀生而仁爱,社会何来残杀,世界怎会战争?人皆不偷盗而义利,则社会何来强盗与小偷?人皆不邪淫而礼节,人间何来非礼、强奸、通奸与家庭纠纷?人皆不妄语而诚信,自可杜绝人间奸诈欺骗,种种罪恶发生;人皆不饮酒而正智,社会上就没有人借酒行凶,更没有醉酒驾车闯祸种种意外发生。所以佛的五戒,何止净化人的身心,长养人的慈悲,培育人的德性,作为修心圣道的起点;还可净化社会,防止罪恶,保障人的生命财产,保障家庭的和谐与幸福,保障国家安宁,天下太平。

在家佛弟子,受持五戒不犯,若能进而奉行十善,身不杀、不盗、不淫;口不妄言、绮语、不两舌、恶口;心不贪、不嗔、不痴。用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如法修行,受持佛的正法。无论念佛、参禅、或诵经、拜忏,只要每天定时进修,持之以恒,日久功深,必获感应,成就自利功德。至于出家佛弟子,除了严守杀、偷、淫、妄、四根本大戒,还要受持具足戒、菩萨戒。由戒而生定,从定而发慧,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外,在佛的无量法门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根性的,作一门深入,精勤策进,以断烦恼,了生死,获得修学佛法的利益,始不自负负人。

(三)广度众生利己利人

佛法是兼善非独善,佛教是共利非自利。特别是中国盛行的大乘佛教,更要自行化他,利己利人。是以出家佛弟子,固然要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而在家学佛修行的人,除了持戒修善外,亦要随份随力,随时随地,自行化他,鼓励别人,信佛学佛,共沐佛光,共沾法益,共证佛道。然若想达此目的,非学习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不可。

其一是布施。布施即将自己拥有的一切,分布给别人,与别人共同分享自己所有;是一种舍己为人的情操,亦是爱心的流露。学佛修行的人,能以自己外在的财物援助他人,令人解除生活困苦,以内在生命器官,补给伤残人士的需要,或以世间知识学问,作育英才,以出世佛法,启示人的迷津,开发人的智慧,在种种实际行动中,取消人世间的忧悲苦恼,令人感恩接近,而受教化,名布施摄。

其次是爱语,是一种令人喜欢接受的话。学佛的人,与人相处,除了态度诚恳,感情真切,还要善于运用语言,当人生病,或发生意外时,切勿幸灾乐祸,应用柔和语,慰喻语,来劝慰与鼓励,令对方获得友谊的慰藉,精神的鼓舞,而生感激。

当人事业成功或喜庆临门,切莫心生妒忌,或设法破坏,应以随喜心,说庆贺语,赞叹语,令人精益求精;与人闲话家常,切勿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应用胜益语,清净语,宣说佛法,令人欢喜信受,去恶生善,谓之爱语。

第三种是利行,是一种纯为利益他人的行为。学佛人应处处都为他人利益著想,在在都肯照顾别人。凡能令他人解决现实困苦,改善生活,远离邪恶,长养善根的事,例如:鼓励人出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等利生事业,皆精进无畏的去做,名为利行。

最后一种是同事。与人同事一行业,或与人共同分担一任务,谓之同事。学佛人为了弘扬佛法,对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士,应设法与之同事共处,凭著朝夕接触机会,灌输真理,传授佛法,令人止恶向善,以收潜移默化之效,谓之同事。

在家学佛修行的人受持五戒,奉行十善的同时,进而运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方法来摄受众生,利益众生,使自己在修行旅程中,一则去恶,一则修善。既能自利,又能利他,自然深入佛道,增长智慧,六时吉祥,一切如意。

至于出家修行的人,更要勤修戒定慧,将未出家前一切坏习惯彻底修改。将贪嗔痴等心理毛病,彻底治理,严持禁戒,力求不犯,犯则忏悔,改过自新,以清净三业,进修佛法。无论诵经、拜忏、念佛、礼佛、皆三业恭敬至诚,自然断烦恼,开智慧,了生死,成就自利功德。若能进而实践四弘誓愿,修学六度四摄法门,广度众生,利己利人,则在修行菩萨道的旅程中,自然位位深入,步步高升,直至二利究竟,福慧具足,自当成佛。

所以我说:无论在家出家修行,皆以正信三宝,多闻佛法,持戒修善为基本。故正信佛法,多闻佛法,理解佛法,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修行必经的过程。今天,在座的信徒很多,出家众亦不少。但你们是否都正信三宝,多闻佛法,理解佛法,修学佛法,以及弘扬佛法呢?抑或是神佛不分,只知烧香叩头,禀神许愿,食斋求福求寿,求平安求富贵呢?特别是出家众,是否都因正信三宝功德而出家,是否都能严持戒律,多闻佛法,学习佛法,住持佛法,弘扬佛法呢?抑或身现出家相,心想世俗事呢?希望大家都冷静检讨一下,切勿因自己的无知,烦恼固执,身虽出家,心不入道而断送佛教慧命,握杀众生灭罪生福的机会。是则佛教幸甚,众生幸甚。

学佛与青年

学佛与佛学不同。佛学,是指佛的思想与佛所说的理论,是传播真理,启发正智,觉悟成佛的方法,偏重于理解。学佛,则偏于实践,从实践中学习佛的思想,学习佛的德行,以及学习佛救世救人的精神。佛学的理论甚广,法门无量,只是古人所翻译的经典,就有三藏十二部之多,即使我们尽一生的精力去研究,尚且不易精通,何况现在时间有限?所以今天不准备讨论佛学,谨与各位研究学佛与青年有何关系,有甚么好处。

一、学佛与青年的关系

讲到学佛,很多人都以为是老年人的事,与青年无关,青年人年己轻轻,要学、要做、要享受的事太多,何必学佛?殊不知学佛对青年的关系密切,影响甚大,好处更多。因为青年人纯洁如白纸,勇敢如猛兽,必需导之以真理,律之以道德,始可竭止其盲目冲动,兽性行为,使之在生命的纸章上,绘画人生美丽的图案,写上光辉不朽的一页。特别是当今人心不古之世,社会风气,诲淫诲盗,茶楼酒馆,灯红酒绿,处处陷阱,在在诱惑,一般血气方刚,智力不足,经验有限的青年,侧身其间,最易感染,更需家长的爱护管教,宗教的启发指导,以免误入歧途。

佛教,是传播人生真理的宗教,亦是扩展人类德性,领导人走向人生正轨,止于至善的宗教。青年人学佛,既可以凭借佛的真理,开拓智慧,自觉自奋,建功立业。还可以学习佛的慈悲,扩展德性,敦品励行,造福社会。尤其佛所说的八种正道,更可纳青年人于人生正轨,策励青年,献身社会,造福人群。八正道,是指正见等八种正确的修身之道,现分述于后:

正见:是合乎逻辑的见解。青年人学佛,获得真理启示,开拓智慧,提高警觉,明白事理,分析邪正,确立正知正见,不歪曲事实,不夸张自己,不依世起倒,不随俗浮沉,而能见解正确,意志坚决,谓之正见。

正思维:又名正欲,是一种纯正的思想,正当的欲望。人的思想有邪正,欲望有善恶,人因不同的思想与欲望,导致不同的行为,招致不同的际遇,贫富悬殊,苦乐不一。青年人学佛,知因果,识善恶,明白人生意义,是贡献非占有;人生财富,是智慧非金钱。个人生活的幸福,必赖社会的安定与繁荣,故能培养大公无私的思想,孕育互爱互助的意念,造福社会,服务群众,名正思维。

正语:是正当纯洁、真实合理的语言。青年人学佛,见解正确,不会乖曲事实,更不会挑拨离间,搬弄是非,或粗言绮语,言必合理,合法,谓之正语。

正业:指正当的行业,包括远离一切恶行的活动。佛教认为凡能促进社会福利,对自他有益的事业与活动,无论士、农、工、商,皆为正业。否则,唯利是视的行为,危害社会的活动,或与杀盗淫妄有关的行业,皆非正业。青年人学佛,既然见解正确,思想纯正,意念与语言皆远离邪恶,就不会挺而走险,或不务正业,而能选择正当的职业,发展个人的抱负,建立利己利人的事业,谓之正业。

正命:指正常的生活言。人能从事正当的事业,争取合理的利润,过著道德的生活,谓之正命。否则,从事不合法不合理的活动,谋取厚利,满足私欲,便是邪命。青年人学佛,在智慧指导中建立理想的事业,谋取合理合法以及合乎商业道德的利润,养活自己及家人,谓之正命。

正精进:精勤进取谓之精进。此中正精进是指努力止恶,积极向善、‘已生之善令生长,未生之善令速生;已生之恶令停止,未生之恶令不生。’才是正精进。青年学佛,受到正精进的鼓励与感染,必然精于克己修身,进而利益社会,对自利兼他的事业,肯埋头苦干不懈,名正精进。

正念:是正当的意志。人不可以无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青年学佛,立志必善,而能精于八正道,勤于八正行,言行一致,不为邪念所侵,不为色情所惑,立身世处,皆本乎正当的意念,良善的心念,谓之正念。

正定:是做人的定力,做事的毅力。亦是止息邪念,集中意志的精神力量。佛教人修习正定,可断恶生善,增长智慧,进而断烦恼,了生死。不过修定,必需以戒为基础,否则,破戒修定,将会走火入魔,自毁前程,非常危险。学佛青年,想修正定,最好先皈依三宝,受持五戒,然后正心诚意,专精一念,止息向外扳缘,进入正定。若未能持戒不犯,最好念佛,或禅净双修,或诵经礼佛,亦可调摄身心,培养定力,不致散乱。

八正道不仅是出家人寻求解脱的正途,亦是在家学佛的指南。特别是青年人,若能以正见为眼目,以正思维为出发,以正语、正业、正命,为德行,以正精进为努力,以正念为止息妄念修习禅定的前方便,以正定为开发智慧的源泉,使自己见解正确,思想纯正,言论合理,从事正当职业,争取正当的利润,过著正当生活,无不良嗜好,无不良行为,无不良企图,无不良心理毛病,进而以正道来孕育下一代的思想与意志,培养下一代的道德观念,直接可以建立理想家庭,过著理想生活,创造理想事业,培养理想的下一代。间接可以建立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世界,领导人类奔向光明幸福的前程。可见学佛与青年的关系密切,影响重大。

二、学佛对青年的好处

青年人除了实践佛的八正道,以八正道为生活规则,家庭德目外,若能进而学佛的智慧,学佛的慈悲,以佛志为己志,以佛行为己行,则好处甚多。概括而言,有以下三种:

(一)提高理智开发智慧

人为万物之灵,原因是人有高度理智。可惜,今日人类侧身科学昌明、物质文明,真理不明的世纪。人的理智,竟被物欲洪流淹没,但求感性满足,而忽视精神粮食,非凭佛教真理启示,提高理智,开发智慧,以促进人类精神文明不可。特别是被物欲困扰的青年人,若无佛教真理,指点迷津,提高理智,发展智慧,则其前途,诚不乐观。

关于智慧,佛教分为世间智,出世间智,及出世间上上智三种。世间智,指一般知识,概括文学,哲学,各种科学知识。出世间智,指出家学佛修行的人,能通达诸法无常,苦、空、无我之理,而断烦恼,了生死所证得的一切智。出世间上上智,指诸佛菩萨,超越时空的智慧。不但证真,还能观俗,既知诸法实相,又能分别诸法差别相,虽然超出世间,而又能入世教化众生。虽然入俗利生,又能离相去执,不住空有,不离空有,真俗齐照,事理圆融,非一般人的知识,及二乘圣人的智慧可比,故名出世上上智,亦即六波罗密中的般若智。

世间智慧,来自人类经验积累,世代相传。或由人心识妄想的分别,对事物的认识,未必符合事物的真相。例如,我们看见现象界的存在,便以为是真实的东西,殊不知现象的存在,是念念生灭、败坏、变迁不停,而终归于空。是以空,才是现象的本体,才是永恒的存在。但人的知识,只知事物现象,不知事物本体,而被事物无常、苦、空、无我的现象所迷惑,妄生固执,贪恋尘劳,为物所转。

又如人生,有生必有死,但亦可以解脱生死,人生固然痛苦短暂,但亦有其快乐永恒的另一面。世人的智慧,只知有生必有死,不知如何摆脱生死;只知人生苦恼,不知如何克服烦恼,取消痛苦,更无法展示人生永恒快乐的另一面。所以世间的智慧,是表面的,片段的,有限的,是相对而非绝对,是错乱而非真实的。

出世间二乘圣人,从佛言教,知道事物的真相,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知道事物的本体,是涅槃寂静。进而从现实环境中,审察谛观,从无常苦空的现象,发现无我的真谛;从短暂生命中,找回永恒不朽的真理生命,而亲证涅槃寂静的境界。其智慧虽真,但偏于空,未能深达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的理体,更未能超越空的固执而入俗利生,是以二乘圣人的智慧仍然有限,未得圆满。

菩萨的智慧,在观真的同时,又能观俗,不仅自利,更能利人,既断无明,又证法身。但仍在修因,未证究竟,觉行未圆,智慧未满,虽在二乘之上,仍居佛下。唯佛道智慧究竟圆满,性相齐彰,既透视宇宙现象真相,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又深达宇宙本体,真常永恒。既知人生生老病死种种烦恼的起因,更知解脱烦恼生死的方法;既知人生生存的意义与价值,更知人生最后的归宿,及法身真我的所在。所以佛的智慧,是整体而非片段,是深入而非肤浅,是广大而非有限,是微妙难思而非一般人心思可以测量。尤其微妙的,是诸佛所得的智慧,竟与众生本具的智慧,平等无二。可惜众生迷而不觉,被无明烦恼障蔽,致令本具与佛平等的智慧隐而不显。青年人学佛,若能自觉自励,剪除无明烦恼黑幕,冲破私我界限,跨出生死苦海,自可提升理智,开发智慧,建立理想的人生,甚至获得舍妄归真,觉悟成佛的好处。

(二)长养慈悲扩展德性

人不但有高度理智,还有丰富的情感;家庭组织,社会建设,全靠人情感的维系。若人皆发挥人感性的挚爱,则人与人间,原可互相关怀,互相劝勉,互爱互助,共存共荣。可惜基于人类的自私,未能发挥人性挚爱,反而情感麻木,爱心缩小,由社会国家的爱,缩为家庭伦理之爱,再由家庭伦理之爱,缩为夫妻子女之爱,甚至缩至只爱自己的爱。结果,社会失去情感的温暖,而冷酷无情;家庭失去亲情挚爱,宣布婚姻破裂,家庭破碎,人伦无存。若不设法挽救人的情感,扩展人的爱心,补充人生命的光与热,人将变为冷血动物。

特别是智力与能力都有限的儿童与青少年,失去父母的爱心,失去家庭的温暖,又得不到社会的关怀与照顾,势必深种仇恨种子,陷于残暴不仁。目前社会,制做罪恶案件的大都是无知青年,且十之八九,都来自破碎的家庭。可知人心的自私,爱心的缩少,确是毁灭青年前途,威胁社会安全的主因。佛教的慈悲,正是人类生命的光辉,是溶化仇恨,毁灭自私的热能。青年人学佛,必然长养慈悲,扩展德性,激发生命的火花,助长生命的热能。佛教慈悲可分三类:

一是生缘慈悲:生,指凡有生命的动物,包括人与畜。无论人畜,皆有生老病死苦。因观众生苦,起慈悲心,愿意拔众生苦,与众生乐,名生缘慈悲。这种慈悲,内执有我,外见有人,有人我之分、冤亲之别,拔苦与乐,往往先我后人,先亲后疏,未能冤亲平等,慈悲有限,是一般凡夫的慈悲。

二法缘慈:法,广则指宇宙诸法,狭则指组织人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二乘圣人,因闻佛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知一切法皆因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而悟无生理,断我执,证偏空。但只知我空,不知法空,以为众生之苦因四大五蕴等法而生,遂起慈悲心,说缘生之我,无常苦空,开导众生,去我执,断烦恼,了生死,证涅槃,名法缘慈悲,是二乘圣者的慈悲,悲心不广,度生有限。

三无缘慈悲,谓心无所缘而能与慈运悲,济物利生。因为诸佛菩萨,本无上智慧,证实相理,知生佛平等,圣凡无二,不住凡夫有为,不住圣人无为,离妄想,去分别,但因众生,不知诸法缘生性空,心生执著,终日人我是非,分别取舍,作诸业因,升沉六道生死,苦恼无量,故本乎无缘大慈,兴同体大悲,倒驾慈航,随流九界,平等拔苦与乐,名无缘的慈悲。这种慈悲,是以智慧为体,慈悲为用,以其悲中有智,故终日度生,不见有能度所度,不生执著;以其智中有悲,故能等视众生,犹如赤子,苦乐与共,恒抱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之心,入世救世,不分种族,不问贵贱,甚至人畜平等,拔苦与乐,度生无限,是广大的慈悲。

生缘慈,基于人间的同情心,正义感,但因于私我,慈悲有限。法缘慈,虽基于佛法缘生性空的真理,但二乘圣人证理不深,慈悲不广。唯佛菩萨,基于佛性平等的真理,故其慈悲超越时空,广大无涯。青年人学佛,有机会接触到佛的广大慈悲,必为佛的慈悲感化,停止冲动,转移暴行,将以爱心代替仇恨,以宽恕代替报复,以奉献代替占有,以随喜服务,代替妒忌敌对,使青年人扩展仁慈、宽恕、平等的德性,发挥生命的热能,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共同创造幸福的前程,这就是青年人学佛的好处。

(三)品学兼备造福社曾

青年,是社会中坚,国家柱石,身系社会繁荣国家富强的职责。西哲豪斯先生言:‘社会的力量和安全,包藏在它的青年的品德和智力中。’可见青年的责任重大,而智与德对青年人尤为重要。可惜今日世界各地的教育方针,大都偏重知识的灌溉,而忽视品德培训。一般青年不知何谓道德,何谓责任,更不知人生意义与目标,加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充满色情文化,打斗电影,麻醉饮品,在在诱惑,处处陷阱,致使血气方刚的青年,敌不过物质与色情的冲击,能洁身自爱,自觉自励,立品立德的实在太少。特别是目前祖国青年,很多以为吸烟饮酒为时尚,殊不知进步国家,早已提倡禁止烟酒。因为烟酒对人体有害无益。美国公共场所,及高级餐馆,皆严禁吸烟;驾驶汽车,滴酒不可入口;有学识修养人士,无不戒烟戒酒。

我以为中国在世界版图上,是一块广大而又美丽的土地,具备人多、物丰、地大等优越条件,中国青年,果能提高理智,开发智慧,建立品德,肯努力、肯负责,肯为国家当强著想,肯为社会繁荣安定而群策群力,不出十年,将跃升世界一级大国的宝座。所以,本人恳切希望祖国青年们,为社会、为国家、更为自己前途,切勿被烟酒麻醉、被色情迷惑。而应自觉自励,奋发向上,利己利人。至于佛教教育,不但著重锻炼儿童心智,更著重青年品德的训练,以及慈悲的培养,所以佛教教育的纲目,是提倡五明,推行六度。

何谓五明?五明指声明、工巧明、医学明、因明和内明。

声明、包括文字学、音韵学、音乐学,以及世界各国文字语言。青年人若然学识丰富,懂得各国文字语言,何止有助个人前途发展,且对国家外交方面更有贡献。

工巧明、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实用科学,以及一切艺术建设工业发明。青年人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自然可以促进国家富强,造福社会。

医学明、指医学、药剂学、解剖学以及生理卫生,营养等学问。青年人从这方面努力,必使国家医学昌明,提高医疗道德与服务;直接使人民健康,间接令国家富强。

因明、即现代逻辑学,包括论理、政治、法律、辩证等学问。

内明、即现代心理学,包括人生哲学、宗教信仰、灵性修养等。青年人学习因明、内明,必明真理,尚正义,守纪律,行为光明,正大无私,还能从事宗教活动,发展人类精神文明。

何谓六度?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能度悭贪、毁犯、嗔恚,懈怠、散乱、愚痴等六蔽的良好方法。

布施,是将自己财力,物力,智力与他人分享。例如:对社会福利事业,救济工作,出钱出力是财施。对国家教育文化事业,出钱出力是法施,对群众排难解纷,救急扶危是无畏施。实行布施,可对治悭贪,使人乐善好施,立品立德。

持戒,可令人取消不良心理,禁止不道德行为,能防过止非,对治毁犯,使人敦品励行,建立道德生活,杜绝社会罪恶,维持治安,促进和平。

忍辱,是高级的德性修养,能对治嗔心,溶化仇恨,青年人学忍辱行,可平息忿怒,止息争执,直接使人互相忍让,互相尊重,间接可停止暴行,净化社会。

精进,是正当的努力,能对治懈怠堕落。青年人实行正精进,必可发奋图强,努力创作,力求改善。

禅定,是一种集中意志,止息妄念的精神力量,能对治散乱。

智慧,是明辨是非,分析邪正的能力,可以对治愚痴。青年人学习禅定可开发智慧,知因识果,明辨真伪,分别善恶,努力改过,积极向善。所以佛教五明,是学问的进取,佛教六度,是品德的修养。青年人学五明,修六度,正符合古人所谓:‘尊德性,做学问’的理想人格。一个国家,所有青年都能自觉自奋,群起学佛,必可提升国民知识水准,建立国民良好品格,使国家产生大量品学兼优的人才,造福社会,促进文明,国家必然日益壮大,这就是青年人学佛的好处。

我所说的青年,是包括在家及出家二种,我以为无论在家一般青年,或已出家学佛的青年人,都应该以佛所说的八正道作为做人处世的原则。都要学佛的智慧,提高自己的理智;学佛的慈悲,扩展自己的德性;修学五明,以充实自己知识学问;实践六度,以利己利人。

特别是出家的青年人,既然献身佛教,更要精进修学,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以佛行为己行,勤劳忍苦,多闻佛法,修学佛法,弘扬佛法,以尽出家人弘法利生的义务,完成续佛慧命的职责。请问在座各位出家青年,你们是否肯勤劳忍苦,学习佛法呢?是否尊师重道,爱护常住,服务常住呢?抑或是身虽出家、心不入道,外表改变了,但内心贪嗔痴烦恼固执,人我是非依然故我呢?请各位好好检讨一下,也改变一下。否则,每天吃饭,穿衣,睡觉,多余时间就是人我是非,与俗人无异,何止辜负佛恩,简直是浪费生命啊!请勿忘记,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食而不修行,披毛戴角还,能不警惕。

最后,我要特别声明,虽然,戒、定、慧三无漏学,是学佛必修的课程,但应以戒为基础,无论受持五戒,具足戒,或菩萨戒,皆要清净不犯,始可进修禅定。所谓‘因戒生定,由定发慧’。否则,破戒修定,固然危险,易落魔道;或未受持五戒,即修禅定,则如空中建楼阁,欠缺基础,势必堕落。目前世界各地,很多人都醉心禅定,但大都忽视戒的基础,致使魔事频生,误己误人。据我所知,祖国一般青年,亦喜欢学习打坐,但目的在却病或替人治病,以谋出路,这是不正当的途径,目的与方法都犯了错误。佛教人修习禅定,目的是制止妄想,断除烦恼,了生脱死,但必须持戒清净,是上根利智者所修的法门。末法时代,众生根性迟钝,未能持戒清净,最好是禅净兼修,凭佛力加被,远离魔事;或专心念佛,亦可停止妄念,净化身心,发生定力。何况念佛法门,三根普被,老少咸宜,且修持方便,随时随地皆可念佛。既不限时间,又无需找寻道场,更不碍于事业与学习。

例如:在办公室公事完毕,闭目养神时,可以念佛;上班落班,行路坐车,亦可念佛;室内运动,户外跑步,旅行郊游,固可念佛;出国访问,坐轮船,坐飞机,更要念佛。若人在居家旅行,行住坐卧都能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必然止息妄念,开发智慧,减少烦恼,改变气质。何况念佛之人,身心投入佛光中,被佛光加被,必然趋吉避凶,遇祸成祥,所以不懂念经,最好是礼佛念佛。古人说:‘念佛一声,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

各位,三天的佛学讲座,现在又宣布结束,本人希望在这三天中所讲的因果法则,信佛修行,及青年学佛的好处,能使各位对佛法深入认识,无论今后环境好丑,是苦是乐,当知皆是各人的因果报应。所谓:‘各有前因莫羡人’。富贵勿骄,更要积福,惜福,以免福尽还堕。贫穷勿悲,当自求多福,努力改过迁善,则善因善果,必然苦尽甘来,福寿康宁。

当我们开始信佛,切勿盲从附和,迷信邪信,当正信三宝,皈依三宝,多闻佛法,持戒修善,念佛礼佛,广种福田。至于青年人,更要实行佛的八正道来修身齐家,建功立业。还要学佛的智慧与慈悲,提高理性,扩展德性,学习五明以促进国家富强,发展人类精神文明。实行念佛,以消灾障,增福寿,利己利人。本人虽自小学佛,一生致力佛教文化教育工作,可惜现在,年老体弱,记忆衰退,如有讲错之处,还希望各位长官,佛教同仁,指正原谅。最后恭祝各位增幅延寿,如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