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蓬札记第三辑

 

圆因法师著

 

1.念佛即是戒定慧

2.持名念佛是大总持

3.学佛最要紧是了生死

4.老老实实念佛

5.念佛是大乘中最近之路

6.持名念佛

7.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

8.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9.善恶祸福、身自当之

10.念佛发愿往生诸佛护行者

11.念佛是大心菩萨之行也

12.‘无所住’乃放下一切

13.金刚经浅显的意义

14.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15.世人多不自量力行

16.十地菩萨不离念佛

17.等觉菩萨尚须求生西方

18.普劝往生

19.契机之法

20.念佛就是定

21.学佛需身体力行

22.华严海众咸求往生

23.华藏就是极乐

24.佛号是阿伽陀药

25.念佛消业障之力极大

26.出地狱苦、惟忏悔一门

27.忏悔与净土法门

28.勤忏消罪

29.忏悔须及时

30.诵经、礼忏

31.护生放生施食得长寿报

32.杀生与放生

33.放生启人之善心

34.杀生断佛种性

35.戒杀放生必九品莲台

36.戒杀放生念佛必随愿往生

37.放生念佛可消三世业障

38.放生功德记

39.佛性自同、杀念自空

40.施食功德

41.梦幻泡影

42.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43.心离道则神索

44.苦空无常

45.心清意定

46.淡泊明志

47.人性动昏、静彻

48.心不诚不明

49.心志要苦

50.心平气和

51.澄心

52.心如止水、学如流水

53.大肚容物

54.待人应事

55.虚心受善

56.眼阔度宏

57.去欲胸净

58.寡欲则宽、闲

59.果决与因循

60.知足

61.不思

62.厚德

63.毋忘恩

64.待小人宜宽

65.不愧我心

66.论人论己

67.自反

68.好事惹劳

69.占先好胜人非之

70.让步即便宜

71.培福

72.人伦忍中全

73.责己寡过

74.改过与安心

75.检过要细心

76.乐道人善

77.躬行怕有玷

78.不躬行受用不得

79.祸福于人

80.茹素好生

81.暴殄天物则祸生

82.知足与忍辱

83.知足知止

84.自重自畏

85.危于多言

86.言人之非招祸

87.说是非乃是非人

88.静与默

89.守口防心

90.怒是猛虎

91.欲不遏则滔天

92.嗔为功德贼

93.人侮不动色

94.不争止怨

95.重廉耻

96.处世以退为尚

97.修身、养福

98.纵欲戕身

99.万恶淫为首

100.百善俭约百恶侈肆

101.忠信笃敬

102.勤能补拙

103.从宽及学厚

104.财大祸子孙

105.治家

106.积善为传家宝

107.莫以小善而不为

108.言不如做、行须防错

109.积阴德

110.隐行则显名

111.心术言行正

112.行善防恶

113.惜福积德

114.善言为良药

115.积善施恩勿求回报

116.毋口是心非

117.是非之处用耳勿用口

118.不可护短矜长

119.求理与谈理

120.不知以为知大愚

121.大才大智

122.智者不露才情

123.聪明者之正邪

124.道德守之以谦

125.心忌满

126.保身处世待人养心之法

127.性安和省除烦恼

128.临喜临怒看涵养

129.修己清心、涉世慎言

130.敬与慎

131.无欲之谓圣

132.圣贤学问之功夫

133.学圣贤克己工夫

134.至诚无妄

135.进德修业要有恒

136.不怕千万事

137.命生于和畅

138.圣贤之道

139.看破放下

140.富贵福寿之本源

141.自责与相责

142.养德远害之道

143.普贤菩萨警策

144.唯有业随身

145.明日歌

146.信为道元功德母

147.守志不二勿杂修

148.念佛治杂念

149.摄归正念自然有得

150.勿二心

151.记数之法

152.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153.境缘从心

154.不断见思烦恼难逃六道

155.非上上根人宜专修净土

156.忆佛念佛当来必定见佛

157.真心

158.观心法门

159.观心

160.观身

161.宁可著有

162.空诸所有勿实诸所无

163.念念不已心当自空

164.力修净业除重业

165.嗔是失佛法之根本

166.心空业空

167.业由己作

168.出生死关

169.信佛是求觉悟

170.佛法贵行

171.以德者为师

172.供佛像

173.塑佛像印经流通

174.智者通达一切

175.亲近善知识

176.受戒须护戒

177.以戒为师

178.菩萨大戒

179.劝父母念佛大孝之道

180.堂上有佛二尊不远求

181.教于始

182.开光

183.圆满菩提

184.大智度论

185.普贤菩萨行愿品

186.不以佛法做人情

187.勿造恶因

188.黄梁一梦

189.清净光明藏于一念兴

190.无生心

191.多求成烦恼

192.佛性无遮

193.法性本同

194.净土不外求

195.真修

196.心心返照

197.观自在

198.妙性圆明

199.以真除妄

200.幻景

201.心不外求

202.今生虚度

203.佛性本同

204.动心忍性

205.心如明镜

206.正君之福

207.般舟三昧

208.持名念佛

 

《累我化生八千次》

《为汝说法四九载》

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世尊出兴于世来来回回八千次,殷勤说法度众生,就是为了让众生,入佛知见,离苦得乐,广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使众生入如来藏,惠以真实之利,实说唯说弥陀本愿大海,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要契机契理,随类各得其解。

今之世人多不自量力行,杂修杂学,人云亦云,以多为满,脚踏两条船,而不知一门深入,专一入道,自可大开图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往往待幽冥使者到来,还在以手指月,终不得月,大集经:末法时修行,惟依念佛法门,才可以得度,了生脱死,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人人都可以去学,何需质疑。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要人们以中道常道,专一修道,孔子为至圣先师,他一生修学求道亦常如是之,才得以成就圣人之德,子口:‘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踰距。’夫子志于学,就是立定志向学古圣先贤之道,专一决不因为困境而有所改变,天命即知因果关系,耳顺乃六根都通达无碍,七十见性,世法如此,佛法修学亦当如此入道,圣人都是如此进德修业,开发本性,更何况我们博具凡夫,怎可不专一入道呢?

上圆下因法师,一生专宗净土,掩关清修卅十余载,以年届九十高龄,弘法利土至今已十年有余,始终都以一句‘阿弥陀佛’,教人老实念佛,不论来者是老少尊卑贫富,不换题目,更以持素,放生,拜八十八佛为助行,师父他老人家,为了让学佛人,在三藏十二部中直接对症下药,将经中与净土有关及一生修学精华,全部提纲挈领,写成札记,使学人不致瞎子摸象,不知所措,或人以为都是老生常谈,不入法味,那知‘禅悦为食’之意境呢?一句弥陀圣号,包含三藏十二部,没有功夫那能意会,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云:‘温故而知新。’

师父一生行止,不谈玄说妙,教导众生都依据经典,及古来大德所言,‘述而不作。’茅蓬札记一、二、三集可为现今修学者之明灯,茅蓬有句对联,‘以戒为师,老实念佛。’八个字看似简单,但能有几人能依教奉行,终身不渝,值得学佛人深深去体会,佛法难闻,中国难生,今何其有幸,已闻已生,勇往直前,勿再让幻化外境所转,‘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迫不忧贫。’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诸佛菩萨拥护行者。

常常有人遇到逆境,到茅蓬请示师父。师父常问来者,持净素了没,花素不够圆满,发起慈悲之心,才能消灾免难、加上放生,常常都可以得到不可思议之功德,大陆四川有一杀碑:‘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恩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闻此句怎不令人心悲,天地以德泽来函养包容人与万物,而入即从未去体会天地之德,终其一生都在杀取天地万物乃至相残,人常叹老天待我不分,那天地又同谁诉说不公?法华:‘三界犹如火宅。’无量寿经:‘可怜愍者。’欲离六道,唯有持名念佛一途,万修万人去。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1.念佛即是戒定慧

莲池大师曰:

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念佛即是戒定慧,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光阴迅速,命不坚久。愿诸人以净业为急务。

2.持名念佛是大总持

灵峰大师云:

一句佛号念熟则三藏十二部极则道理都在里许;十七百部公案,向上机关,都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又云: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可见持名是大总持,圆满一切功德。

3.学佛最要紧是了生死

雪庐老人言:

学佛最要紧是了生死,不了生死,将三藏十二部倒著念,会背,也没有用。

4.老老实实念佛

奉劝诸位,总要老老实实的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辜负如来说这个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总持法门。

《印祖法语》 

5.念佛是大乘中最近之路

古德云:

成佛近路是大乘,大乘中,禅是近路,禅与净相比,念佛是最近之路。

6.持名念佛

观佛三昧经云:

‘佛告父王,诸佛本德,真如实相等,非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念佛也。’由上可见,念佛法门于诸法中称为径路,而四种念佛中,持名念佛更为方便究竟,故称为径中之径。

7.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

印光大师说: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方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

8.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疏钞云:‘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极圆极顿至简至易,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为无量寿经之纲宗,实亦为一大藏之指归也。

9.善恶祸福、身自当之

无量寿经云: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10.念佛发愿往生诸佛护行者

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者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11.念佛是大心菩萨之行也

憨山大师云:以念佛而消妄想,以慈悲而转贪嗔,以柔和而化强暴,以谦光而折我慢,如此则是大悲心菩萨之行也。

12.‘无所住’乃放下一切

放下一切,即是‘无所住’,一句佛号声声相续,即是‘生其心’。倘欲抽减念佛以习定,则更是大错。

《谷响集》 

13.金刚经浅显的意义

金刚经浅显的意义~

金刚经,是指导我们要做到三心不住,四相皆空,破除我执、法执,而又不著空的境界,同时还要我们能够运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去广修六度万行。

14.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无量寿经云:‘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说明自度求往生重要,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发心广度众生,往生没把握,则多念佛要紧,度众生要有缘份与能力,有了戒定慧及六度的基础,修学普贤十愿,才能得利益,若往生没把握,弘法利生的事少做,否则会耽误往生。

15.世人多不自量力行

印光大师法语~

世有多不自量力人,往往以菩萨所行之事,直引为己任,而不知自己在苦海中未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

16.十地菩萨不离念佛

华严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惟有真实的智慧才选择此法门。

17.等觉菩萨尚须求生西方

等觉菩萨,欲求圆满佛果,尚须求生西方,何况我等凡夫业障深重,倘不致力于此,是舍易而求难,可惑之甚矣。

《印祖法语》 

18.普劝往生

诸大菩萨普劝往生~

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悉皆显阐赞导,普劝往生。

19.契机之法

善导大师说:‘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当难出离。’所谓契机之法,自然无过于求生净土。

20.念佛就是定

祖师大德常勉初学者,不要涉猎许多经典,也不应该听很多人讲经说法,看多听多,你的妄念就多,变成所知障,障碍你的本性,障碍你的智慧,教我们一门深入修定,八万法门门门修定,念阿弥陀佛是修定。

21.学佛需身体力行

学佛必须往自己身上体会,才能受用,如果光只在文字上摸索,黑的字,白的纸,本身的习气丝毫不除,这只是‘依人解义,三世佛冤。’

22.华严海众咸求往生

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华严海众,悉证法身,咸求往生,企圆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从。

《嘉言录》 

23.华藏就是极乐

净修捷要说:

‘大日遮那,同归光寿,华藏密严,不离极乐。’毗卢就是弥陀,华藏就是极乐。

24.佛号是阿伽陀药

佛号是一帖万病总治的阿伽陀药,念佛若三心二意不肯相信服用,最高明的神医大国手,也无可奈何。

《摘自明伦》 

25.念佛消业障之力极大

念佛法门,虽为求生净土,了脱生死而设,但其消业障之力,极其钜大。

《印祖法语》 

26.出地狱苦、惟忏悔一门

地狱众生以苦逼,一称佛名,得生净土,何况现前礼敬诸佛,以同体大悲感应加庇,故其出苦之要,无越忏悔一门矣。

《憨山老人梦游集1053页》 

27.忏悔与净土法门

忏悔与净土法门~

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国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

《印光大师全集》 

28.勤忏消罪

勤忏消罪~

人身易失,定业难逃,惟望哲人志士,深信不疑,趁此一息尚存,可忏弥天之恶,如其作辍因循,百年如箭,一到四大分张之际,懊悔宁有济于事耶。

《感应篇》 

29.忏悔须及时

忏悔须及时~

善根在者转生,恶贯盈者堕狱,忏悔须及未死时,死后无著力处矣。

《草堂警句》 

30.诵经、礼忏

诵经、礼忏~

诵经要体佛心,礼忏要明己过。佛心者,大慈悲是;己过者,杀业是。不行慈悲,不断杀业,经忏虽多,功德亦少。

《云栖法汇》 

31.护生放生施食得长寿报

大藏经曰:

人不杀生,爱护物命,及放生施食,得长寿报。

32.杀生与放生

杀生与放生~

杀生即杀自心未来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来诸佛。若放自心未来诸佛,即真念佛三昧,是恒转法华经百千万亿部也。

《灵峰宗论卷六之三953页》 

33.放生启人之善心

印祖云:

放生一事,原为启发现未来人之善心,以期戒杀吃素,普令含识各得其所,各尽天年。近之则息杀因,远之则灭杀果,小之则全吾心之纯仁,大之则弭世界之杀劫,且勿以为不急之务,而漠然置之也。

34.杀生断佛种性

节自憨山老人梦游集

放生文~

生自生矣,何以放为,又何以放生为佛事耶。斐休有言曰: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故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以性即佛故,杀者,即为杀佛;非曰杀佛,谓杀生者,无慈悲心,即为断佛种性矣。

35.戒杀放生必九品莲台

净业三福,慈心不杀,实居其一,今能不杀,又放其生。即放其生,又以法济,令生净土。如是用心,报满之时,九品莲台高步无疑矣。

《净业良导》 

36.戒杀放生念佛必随愿往生

莲池大师曰:

我今哀告世人,普劝戒杀。更能随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当随愿往生,永脱轮回,功德无量。

37.放生念佛可消三世业障

金刚上师诺那呼图克图说:

放生时,念阿弥陀佛,或念观世音圣号,或持咒,并代众生发愿,则能消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业障,来世可转生为种有善根之人身,便可修佛成道,有无量不可思议功德。

38.放生功德记

放生功德记~

佛说法身非身,以众生为生,菩萨妙行,以度生为行,故总万行以六度,而首之以檀(布施)。然住相布施,如来所呵,以其物我未忘,不能平等一视,所作之功,多成有漏,如仰箭射空。固其所以,惟其离相之行,体合真空,即种种庄严,无踰放生功德为最。何也,以彼胎卵湿化,蠢动蛸翘,一以佛性视之,愍其沉沦苦道,而必拯之刀砧火镬,捐靡焦腐之地。一旦出其笼系,置之飞空潜渊,优游极乐之乡,慈出无缘,悲非爱见,同体等观,了无一念望报之心,故其功德福量,犹如虚空,不可思议,岂非最上殊胜妙行者乎。

39.佛性自同、杀念自空

因果报应,捷如影响,根若不生,枝从何长?业有多种,以杀为先,好生恶死,彼此皆然,躯壳虽异,佛性是同,但平等观,杀念自空。

《憨山者人梦游集卷三六1955 页》 

40.施食功德

施食功德~

佛说像决疑经云:

若人于阿僧祇身供养十方诸佛,并诸菩萨及声闻众,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饮食,其福胜彼百千万倍无量无边。

41.梦幻泡影

梦幻泡影,露电阳焰;

镜像水月,干城芭蕉。

此十种喻,为入道基本,知之者希。

憨山大师 

42.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43.心离道则神索

鱼离水则身枯,心离道则神索。

44.苦空无常

欲知世味,须尝胆;

不识人性,且看花。

45.心清意定

心清,水月现,

意定,天无云。

46.淡泊明志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47.人性动昏、静彻

灯动则不能照物,水动则不能鉴物。

人性亦然

动则万理皆昏,静则万理皆彻。

48.心不诚不明

心不诚不明,性不静不定。

精不聚不完,神不凝不逸。

《憨山大师》 

49.心志要苦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

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50.心平气和

意粗心躁,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51.澄心

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

52.心如止水、学如流水

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

勿肋勿忘,为学当如流水。

53.大肚容物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54.待人应事

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55.虚心受善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56.眼阔度宏

眼界要阔,度量要宏。

57.去欲胸净

观云天,则眼界宽;

去嗜欲,则胸怀净。

58.寡欲则宽、闲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59.果决与因循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

因循人似闲,心中常有余忙。

60.知足

要足何时足,知足便足;

求闲不得闲,偷闲即闲。

61.不思

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择就交。

话休不思就说,事休不算就做。

62.厚德

能容小人,是大人;

能培薄德,是厚德。

63.毋忘恩

毋以小嫌,疏至戚;

民以新怨,忘旧恩。

64.待小人宜宽

待小人宜宽,防小人宜严。

65.不愧我心

岂能尽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66.论人论己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67.自反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

不耐烦者,做不成一件事业。

68.好事惹劳

四海和平之福,只是随缘;

一生牵惹之劳,总因好事。

69.占先好胜人非之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

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70.让步即便宜

学一分让步,讨一分便宜;

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过。

71.培福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72.人伦忍中全

世事每从让处好,人伦常在忍中全。

73.责己寡过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74.改过与安心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

能安份,则鬼神无权。

75.检过要细心

怒则实力消融,过则细心检点。

76.乐道人善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

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77.躬行怕有玷

只怕躬身有玷,不怕祸患神鬼。

78.不躬行受用不得

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79.祸福于人

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

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

80.茹素好生

茹素虽佛氏教也,好生非上天意乎。

81.暴殄天物则祸生

暴殄天物者,必有祸生;

轻贱五谷者,多遭雷击。

《莲池大师全集》 

82.知足与忍辱

能知足者,天不能贫;

能忍辱者,天不能祸。

83.知足知止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84.自重自畏

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畏者,招祸。

85.危于多言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贵莫贵于无求,贱莫贱于多欲。

86.言人之非招祸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

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87.说是非乃是非人

是非终日有,不信自然无,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88.静与默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

89.守口防心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90.怒是猛虎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91.欲不遏则滔天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92.嗔为功德贼

古云:嗔火为劫功德贼,最能烧人善根,可为善怒者切戒。

93.人侮不动色

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94.不争止怨

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于止怨,曰不争。

95.重廉耻

护体面,不如重廉耻。

96.处世以退为尚

律身惟廉为宜,处世以退为尚。

97.修身、养福

静以修身,俭以养福;

入则笃行,出则友贤。

98.纵欲戕身

肆傲者纳侮,讳过者长恶;

贪利者害己,纵欲者戕生。

99.万恶淫为首

万恶淫为首,死路不可走。

100.百善俭约百恶侈肆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

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101.忠信笃敬

以忠信笃敬为修持,

以作善降祥为受用。

102.勤能补拙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103.从宽及学厚

富贵家不肯从宽,必遭横祸;

聪明人不肯学厚,必殁天年。

104.财大祸子孙

财也大,产也大,

后代子孙祸也大。

105.治家

治家,量入为出;

干好事,则仗义轻财。

106.积善为传家宝

勤俭传家之本,积善传家之宝。

107.莫以小善而不为

莫以小善而不为,滴水虽微,渐盈大器。

108.言不如做、行须防错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

终日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

109.积阴德

阴功须向生前积;

孽债休教身后还。

110.隐行则显名

有阴德者,必有阳报;

有隐行者,必有显名。

111.心术言行正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好样与儿孙。

112.行善防恶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日有所损。

113.惜福积德

吾本薄福,宜行惜福事;

吾本薄福,宜行积德事。

114.善言为良药

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

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

115.积善施恩勿求回报

积善,而望报于天者,无福。

施恩,而求于人者,无德。

116.毋口是心非

毋幸灾乐祸,毋口是心非。

117.是非之处用耳勿用口

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

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118.不可护短矜长

短不可护,护则终短;

长不可衿,衿则不长。

119.求理与谈理

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

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120.不知以为知大愚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

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121.大才大智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谓大智。

122.智者不露才情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123.聪明者之正邪

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

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

124.道德守之以谦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

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125.心忌满

心,忌满;

气,忌盛;

才,忌露。

126.保身处世待人养心之法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养是待人第一法,

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127.性安和省除烦恼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

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128.临喜临怒看涵养

大事难事,看担当;

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

129.修己清心、涉世慎言

修己以清心为要,

涉世以慎言为先。

130.敬与慎

敬,为千圣授受真源;

慎,乃百年提撕紧钥。

131.无欲之谓圣

无欲,之谓圣;

寡欲,之谓贤。

132.圣贤学问之功夫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

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

133.学圣贤克己工夫

观天地生物气象,

学圣贤克己工夫。

134.至诚无妄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

成就处是至诚无妄。

135.进德修业要有恒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进道入德,莫要于有恒。

136.不怕千万事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

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137.命生于和畅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

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138.圣贤之道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身难;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139.看破放下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

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

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140.富贵福寿之本源

只字必惜贵之根也,

粒米必惜富之源也,

片言必谨福之基也,

微命必护寿之本也。

141.自责与相责

自责与相责~

吕新吾先生曰:‘各自责,则天清地灵,各相责,则天翻地覆。’此语饶有余味。所当深坑,人真能反己,则天下无不可处之人,无不可处之事矣。

142.养德远害之道

菜根谭云: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143.普贤菩萨警策

普贤菩萨警策~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144.唯有业随身

古德云:‘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一旦大限到来,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者乎,静心思之,方知大梦一场。

145.明日歌

明日歌~

明日复明天,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有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146.信为道元功德母

华严经曰:

信为道德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断除疑网出爱河,开示涅槃无上道。

147.守志不二勿杂修

莲池大师云:

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难成,而辄改修余行。先儒有言,不可以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此之谓也。

148.念佛治杂念

古德云: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是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不亲切也,念起时,即用心加功念佛,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149.摄归正念自然有得

莲池大师说:人生闲忙亦有分定,必待极闲而后办道,终无日矣。忙里取闲,得一时空,便收拾散乱之心,摄归正念,久久自然有得。

150.勿二心

家有一心,有钱买金,

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151.记数之法

记数之法,普被三根,上根不碍记,下根必须记,故总以数期之。俾利者即此打成一片,钝者亦不失缘因善根。倘托言事理一如,不须记数,恐上智少,下愚多,不至忘失者几希矣。

152.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起信论云:

心若驰散,即便摄来,令住正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惟在于此。

153.境缘从心

四祖曰:

境缘无好丑,好丑从心起,

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154.不断见思烦恼难逃六道

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需历缘锻炼,令其净尽无余,而后分段生死,乃可出离,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亦依旧难逃。

《印祖法语》 

155.非上上根人宜专修净土

奉劝世之善士,聪明利根,有志出生死者,当自量根器,参禅固是向上一著,以此乃佛祖专为上上根人说。在诸人试自检点,果是上上根人否,果能一一顿悟否,果能当下便了百劫生死否,如其非上上,即宜量自己力,专心修净土门,回向西方极乐,永舍娑婆之苦。

《憨山老人梦游集》 

156.忆佛念佛当来必定见佛

但观一句阿弥佛,念念心中常不断。

若能念念最分明,即与弥陀亲见面,

只想净土在目前,日用头头无缺欠,

佛土全收一念中,便自往生真方便,

只在了了分明时,不可更起差别见。

157.真心

远公曰:

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心不妙悟,妄情自生。妄情既生,见理不明,是非谬乱。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

158.观心法门

观心,第一微妙门也。夫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心不明,欲身正,而行端者鲜矣。是故世间一切种种苦恼,皆从妄想颠倒所生,若颠倒不生,则生无生矣,无生则虽生而无生。生而无生,则念亦无念,无念则颠倒何起。

《憨山大师》 

159.观心

观心~

此心本无形,视之不可见,起灭了无端,迅若空中电。

妄想逐尘劳,渴鹿奔阳焰,堪嗟今古人,都压良为贱。

160.观身

观身~

是身如水泡,乍见亦不久,痴儿以为珠,取之不盈手。

况复于此中,多贪为罪薮,唯知眼观身,毕竟何所有。

161.宁可著有

宁可著有,不可著空。以著有,虽不能圆悟佛性,尚有修持之功;著空,则拨无因果,成断灭见,坏乱佛法,贻误众生,其祸之大,不可言喻矣。

《印祖法语》 

162.空诸所有勿实诸所无

憨山大师云:

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施所无。此语不独为老庞家传之秘,佛祖皆然。

163.念念不已心当自空

庞老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未能空心,且勤念佛,念念不已,心当自空。

164.力修净业除重业

博地凡夫,逆境来时,常起烦燥心,怨天尤人,或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殊不知,多生多劫以来,所造恶业均须偿报,今日疾病缠绵,贫苦交道正为消偿旧业,减轻业障,如是存心,则能随遇而安,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

《明伦》 

165.嗔是失佛法之根本

‘嗔’是失佛法的根本,堕恶道因缘,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

166.心空业空

心空业空~

夫病从身生,身从业生,业从心生,心空则业空,业空则身空。身且空,病安从生。

《云栖法汇》 

167.业由己作

华严经云:

刀兵饥馑,疾病死丧,人祸天刑,种种受报,由此而言,可见总是自业所招,非由他作,然趋避介于一念,堂狱在只在目前,若果有人,实修诸善,而得恶报者,必无是处。

168.出生死关

出生死关~

世之聪明之士,生来但知世间功名富,妻子爱恋之乐,以为人生在世,止此而已。不知大过于此者,古之豪杰之士,直出生死者无他,特看破此耳。

169.信佛是求觉悟

一般人都说,心好就好,何必学佛?雪公云:一切众生贪嗔痴充满,何能夸心好?日日口说妄语、绮语,身作杀、盗(不与取)邪淫等,何可自赞是好人?信佛正是求觉悟,不学佛焉有清醒之日?

170.佛法贵行

佛法贵行,不贵不行。但能勤行,纵寡闻,亦先入道。

《大智度论》 

171.以德者为师

莲池大师云:

从师,非只要学文艺,要以德行为本,但教我以文艺,而不教我以德行者,非贤师也。若遇贤师,须视如父母,敬如神明,终身依附也。

172.供佛像

雪公老人云:凡皈依三宝,修学佛法者,平素只许供奉佛像,以明专一,家中不能佛神杂供,要知佛尊神卑,不能同列。

173.塑佛像印经流通

装塑佛像,则幽显蒙益;

印造经书,则法道流通。

174.智者通达一切

李老居士说:

智慧愈磨练愈崇高,进而能通达一切。至于礼貌,对人愈恭敬谦卑,人家对你也就愈发尊敬。

175.亲近善知识

蕅益大师云:‘其人虽智浅,而信戒见地稳者,应亲近之人。其人智深,见地不正,而非戒者,不应近之。’

176.受戒须护戒

十住毗婆沙论云:

若受佛戒,不能护持,则欺诸佛,是污佛家。’身为佛弟子,不可不深思警醒。

177.以戒为师

雪公言:

三藏十二部,以戒为主,佛不在世,以戒为师。一般世俗认为戒束缚人,殊不知戒之结果又名‘甘露’,能治百病 ,想消罪业,以戒薰心,乃为最上法。

178.菩萨大戒

李老居士说:菩萨大戒,岂可随便,以前皆是先受五戒。即五戒论,尚有少分,多分,满分之别,要在真实能持,不在虚有此名,可想其郑重矣。受五戒者,行持一二年后,而无犯破,乃可进受菩萨大戒。

179.劝父母念佛大孝之道

莲池大师云:

人之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180.堂上有佛二尊不远求

弥勒佛曰:

堂上有佛二尊,恼恨世人不识,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旃檀雕刻,即今现在双亲,就是释迦弥勒,若能诚敬得他,何用别求功德。

181.教于始

古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以其习与性成,故当谨之于始也,天下之治乱,皆基于此,切勿以为老僧腐谈,无关紧要也。

182.开光

开光~

佛陀自有光明,遍照大千,岂有佛光,待人而开?今则多主开光,不过顺俗而已,实则开与不开无关宏旨,只求供者心诚,佛像自然放光。

《明伦》 

183.圆满菩提

涅槃经曰:佛说修一善心,破百种恶,如少火能烧一切故,知万善皆从一念好乐而生,全体善心而现,圆满菩提,常乐妙果。

184.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云:

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众生?

185.普贤菩萨行愿品

普贤菩萨行愿品曰:

若令众生欢喜,则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众生至爱者生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由此观之,诸佛菩萨,千言万语,无非救人救众生之苦。

186.不以佛法做人情

古人云:

宁可己身堕地狱,不以佛法作人情。

187.勿造恶因

勿造恶因~

怨毒纠结,变端百出,至三生之后而未已,其亦慎勿造因哉。

《草堂警句》 

188.黄梁一梦

红烛烧残,万念自然灰冷;

黄梁梦破,一身亦似浮云。

《菜根谭》 

189.清净光明藏于一念兴

世事一局棋,著著争胜负;

黑白未分前,几个能惺悟。

清净光明藏,俄然一念兴;

无边生死海,尽向此中生。

190.无生心

世事忽如梦,人情空若云;

谁知尘市里,心静即离群。

一片无生心,全彰放生处;

令彼鳞甲类,尽蹋无生路。

191.多求成烦恼

举世要求多,求多转生恼;

唯有知足心,便是如意宝。

妄想沉沦趣,清心解脱场;

回光时返照,见面礼空王。

192.佛性无遮

可惜清凉心地,无端迸出贪嗔;

霹雳心中火起,烧残自性天真。

明明佛性本无遮,自是从前一念差;

失脚久沉生死海,这回切莫负莲华。

193.法性本同

大海一滴水,具足百川味,

法性本自同,昧者见各异。

一片闲田地,多为芜草侵;

但能时割却,便是出尘心。

194.净土不外求

净土原来不外求,当人一念要知休;

回观妄念消融处,便是西方第一筹。

初因爱念感娑婆,净土应须出爱河,

要得莲华为父母,全凭念念见弥陀。

195.真修

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

应知世相空中电,须知人生水上沤

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

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196.心心返照

妄想驰逐,究竟无益。谛审思维,死生迅速。

生死来往,大梦冥冥。但随业转,如不有生。

有生不著,须从梦觉,醒眼看来,无绳自缚。

念念回光,心心返照,但不随情,是名要妙。

197.观自在

六尘境界,如梦聚宝,无量贪求,一觉便了,音声色相,风月行空。

于斯不著,岂是盲聋。以此处世,有何挂碍,身虽凡夫,名观自在。

198.妙性圆明

妙性圆明自本真,从来皎洁绝纤尘。

不教妄染轻遮障,便是超凡大力人。

四大久观如泡影,病魔何处可潜踪,

古人自有安闲法,只在无生一念中。

199.以真除妄

心本光明,欲蔽故暗,天然之体,随情耗散。

今欲正之,袪欲制情,一真既复,诸妄不生。

200.幻景

舞衫歌扇,仪态万方,弹指繁华,终随逝水,茫茫回首,旧事皆空,岂但海市蜃楼,为顷刻幻景哉。

201.心不外求

身心一片似冰壶,试看其中是有无,

妄想不来消息断,何须此外觅工夫。

此心不必外边求,只在当人一念休,

身世但从空处著,恰如湛海一浮沤。

202.今生虚度

光阴有限频频觉,妄想无边念念除,

净土莲华禅水灌,心田爱草慧刀锄。

百千万劫俱空度,莫使今生又涉虚。

203.佛性本同

因果报应,捷如影响,根若不生,枝从何长?

业有多种,以杀以重。好生恶死,彼此皆然。

躯壳虽异,佛性是同,但平等观,杀业自空。

204.动心忍性

人遇拂乱之事,愈当动心忍性,增益所不能,所以行有窒碍处,必思有以通之,则智益明。

205.心如明镜

人心如谷种,满腔都是生意,物欲锢之而滞矣。然而生意未尝不在也,疏之而已耳。

人心如明镜,本体浑是光明,习染熏之而暗已,然而明体未尝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206.正君之福

今世之所享,皆前世之所积,日中必昃,月盈必亏,有所不足,正君之福。

《草堂警句》 

207.般舟三昧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薄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著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得益耳。

《印祖复恒惭法师》 

208.持名念佛

印光大师云: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今人教理观法,皆不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