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之美

 

耕云先生讲述

一九八五年七月廿一日于台北市

 

一、安祥是什么?

二、如何才能获得安祥?

三、安祥的美好

四、何以失去安祥?

五、失去安祥的后果

六、如何保侍安祥?

七、结语

 

安祥之美,是在说明安祥的美好,当然也包含对安祥的赞美。

首先要辨明的是什么叫做安祥?

一、安祥是什么?

我们可以分几点来说明:

(一)安祥是法的现量

什么是法的现量?法有现量和比量──比量就是藉思想、文字、逻辑推理而产生的一种形式;也就是靠慎思、明辨来了解、说明‘法’,这就是比量。如果我们无须透过慎思、明辨,而当场将法和盘托出,直接感受,这就是现量。

何以见得安祥是法的现量?因为‘法过语言文字’,法是超越了语言文字的,超越语言文字的法是什么呢?就是法的本身,法的本体,也就是由语言文字、思惟、辨说中升华出来的法的实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法’是很难理解的。法是什么?大家说它是真理。真理是什么?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是个什么?原本没有四万个已发现的银河系,没有太阳系,没有地球,没有生物,也没有人类。原本的法是在三千大千世界形成以前就存在著的,这才是真实的法。这个超越语言文字的法是什么呢?它的当体就是安祥。

我们为什么说:法是超越语言文字的?因为语言文字尽最大能力表达,充其量只是相似,并不全等。而每个人的见解不同,每个人的资质不同,所以佛经上有盲人摸象之喻:有的摸到耳朵,说它像把扇子;有的人摸到肚皮,说像个大锅;有的人摸到腿,说像根柱子......都不一样,都不能窥见全体。

(二)安祥是禅的生命

法是原本如此的,而安祥是法的现量,因此安祥就是禅的生命。

古人参禅学道,走遍百城烟水,所谓‘芒鞋踏破岭头云’──不辞千山万水,不辞辛勤跋涉,来追求法的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法呢?绝不是什么道理。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就没有什么道理,他所能获得的只是一种安祥的心态,所以安祥才是禅的生命。

我们阅读禅宗典籍,二祖见初祖最吃紧的一段对话,就是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初祖说:拿心来!我替你安。

二祖愣了一会儿说:心根本就找不到。

初祖说:是这样的话,我已经替你安顿好了。

这段对话在禅宗来讲非常重要。人为什么要求法呢?求法的基本目的就是求心安。

人,不管他物质生活充实或贫乏,只要他心里非常安祥,就是在过著幸福的生活。不管他是处在什么样的地位,过著什么型式的生活,如果心里紊乱不安,这种生活就无异是对生命的一种煎熬。我们看禅宗的典籍,像六祖腰坠石头踏碓舂米(碓,现在乡下还看得到,都市就只有碾米厂了),甚至有的人苦参苦学二、三十年,他们所追求的是什么呢?绝不是追求神秘。因为真理是普遍的,普遍的就是一般的,一般的就不是特殊的,可知神秘绝不是真理。他追求的既不是神秘,又不是理论,是什么呢?就是内心的安祥。

人有了安祥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所以唯有内心的安祥,才是禅者所寻觅、追求、殚精竭虑、瞬有存、息有养、精勤保任的无价奇珍。

(三)安祥是正受的实证

什么叫做正受?正受是佛经上的名词。如果我们把它用通俗的话来说:所谓正受,就是正确的感受。

我们生命的所有感受,百分之九十九是不正确的。因为不正确,才使我们的心不安宁,使我们生活得矛盾、无奈,很乱、很苦。

何以我们的感受大多不正确呢?所谓之感,是依赖感官,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靠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在缤纷幻象当中,我们所认知的,我们所观察的,都不是实在的东西。有的是一种幻象,有的是过眼云烟,有的因为我们的心态不正确而扭曲了外在的形象。所以我们没有活在正确的感受里,因此我们也没有得到过人生的真实受用。

如果一个修行者苦行了几十年,而没有得到人生的真实受用,那不是太冤枉了吗?我们看指月录:有位香林远禅师临到圆寂的时候,很高兴的说: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也就是说:虽然花了四十年的工夫,终究得到真正的受用啦!

真正的受用是什么呢?绝对不是出门有轿车,回家有全电气化的生活享受,饮食可以食前方丈、满汉全席,绝对不是指这个。你再有钱,给你两客十二盎司牛排,你也吃不下去,勉强吃下去,你就要找医生了。可知物质的满足并不能填补生命的空虚,显然这并不是学法所追求的目标。佛法所追求的真正受用就是正受。那么,正受又是什么东西呢?那就是一种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私欲、没有攀缘、没有矛盾、离开一切执著、一切相对的调和、统一的心灵状态。什么叫做正受?正受就是一种统一、调和的心灵状态(也即是真正修行者的真实受用)。

心灵的统一、调和非常难,如果我们心里不调和,紊乱得很,即使是在美好的环境里也不能够去领会、享受。因此心灵的统一,应该是我们修行的根本目标,为什么呢?因为就一般情况来说,没有一个人的心灵是统一的,除非我们对自己下过一番自我认知的工夫,而能到达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源头处,否则的话,对自己的心灵,也不会察觉、发现是不统一的。你认为你的心灵是统一的,你认为你的人格是完整的,各位!实际上,你我大家的人格都是破碎的,心灵是分歧的,意识是多头的。这话怎么讲呢?你明明想做这件事,再过几分钟你又不做了,你自己就反对你自己,你第二个意见否定你第一个意见;明明理智告诉你这样做才对,但是你的情感告诉你不要这样做;?明明理智告诉你这件事是坏的,这个人是不可以接近的,但是你的情感鼓励你、逼迫你、怂恿你,要你去接近他、去亲近他。我们的心前一刻是喜悦的,后一刻是沮丧的,由此可知我们的心灵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统一。

天下所有伟大事业都是在统一的心灵下完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心灵统一,那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在力量,不能发挥潜在的力量,就是自己埋没自己──在大部份时间、大多数的事务里,不是别人限制你,而是你自己埋没了自己。所以安祥就是一种心灵统一的状态,就是佛经上讲的正受。

正受,除了可以用心灵的统一、调和的状态说明以外,也可以用突破业障以后的心灵觉受来解释。

什么叫业障?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所有的思想行为的总和就叫做业。

佛陀说: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性?真理是普遍存在的,乃至于庄子说‘道在屎尿’。不因为有大小便的地方就没有真理。既然如此普遍、如此现成,为什么看不到?就是因为有障,什么障?业障。业障不能说是好或是坏,只能说它是一个事实,它是你从出生到现在,生活、行为、想念的总和。这种业是如何形成的?它是由于对外界事物的认同,对于意识素材的联想,由自我出发的所有消极性的、破坏性的情绪的发露。由于它与真实不同质,所以你便无法再见到真实,因为整个的业是虚假的东西,以虚假的东西去窥探真实是不可能。我们只有突破了业的障碍,才有可能见到真实。所以我们时常说:人应该反省,靠著反省,对于如何形成自我人格彻底了然以后,就有突破业障的可能。当我们把业的障碍突破了,我们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见得到生命的真实然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安祥。

(四)安祥是最高的生活艺术

无论任何学问,任何法则,倘使脱离了人生,它就不再有任何意义。虽然安祥是禅的生命、是法的现证,但它也是人生的最高生活艺术。

说到艺术,它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我们想一想:在这宇宙中有什么东西是最真的?向外找,我们找不到。说到真,就离不开纯,所谓纯真,这地球上有没有纯真的东西呢?有!如果我们真要去追求纯真的话,向外找是找不到的,只有反求诸己才行。

当我们把内心变得调和、统一,离开一切相对,扬弃一切二元的概念,放弃由业力形成的自我,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是绝对安祥的。一颗绝对安祥的心,它是至真的,因为它没有虚假,它没有二元的东西,它也没有边见,它超越一切,如果勉强形容,那就是‘我觉故我在’。所以唯有安祥的心态才最纯真,才是至真;也唯有安祥的心态才是离诸相对的至善。我们讲善就是好,至善就是顶好,什么东西顶好呢?唯有离开一切相对,离开所有二元的概念之后,所呈现的那种安祥的心态,才算顶好的至善。

安祥的心态是至美的,这可从两方面来讲:

1.是感觉之美:一个人当他内心秒秒安祥的时候,没有想像、没有烦恼、没有相对、超越时空,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好的,也就是大涅槃经所讲的‘常、乐、我、净’──永恒的美好,永恒的纯洁,永恒的自觉,永恒的安祥。

2.是感受之美:有些人他自己怀有病态的心理,因为心里有阴影,看万事万物都阴森、都丑恶、都黯淡、都晦涩。但当他把心调和得非常安祥的时候,他就会发现原来一切是这样美好,不但一沙一世界,而且是触目菩提──万物入眼都是真实而美好的。

我们以至真、至善、至美的心而活在这个现象界,当然是最高的生活艺术。我们能够如此活,生活对我们来说才充满生之喜悦,才是生命的享受,生活也才不再是对生命的惩罚。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祥,而怀著挫折、无奈、怀疑、恐惧、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那生活对生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所以我们只有活在安祥里,才是真正的享受人生。

(五)安祥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

什么是真幸福?内心安适,仰俯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仰俯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祥,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人若让内心不安,幸福便无从建立。左传上有个诸侯楚武王荆尸跟他太太邓曼说:余心荡──我最近心乱得很,安定不下来,心里非常烦乱。他太太说:王心荡,王禄尽矣。你既然失去内心的安祥,你所拥有的一切也将会丧失了。隔了没有多久,楚武王果然去世了。所以只有活在安祥里才是真正的幸福,人若能生活在安祥的心态里,就拥有了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幸福就会永远追随著你。

由以上各点可以知道:

安祥是正受

安祥是三昧耶

安祥是真如

安祥是本心的现量

安祥就是摩诃般若的发露

我们为什么一开始就不用这些名相?因为研究佛法最感苦恼的就是被名相所困扰,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义。

我们了解了安祥是什么,就可以进一步讨论:

二、如何才能获得安祥?

(一)唯求心安

每个人有他不同的理念。叔孙豹主张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他的生活理念。李白的秉烛夜游是他的生活向往。有些人追求物质的享乐、有些人追求功业的不朽、有些人活在蝇营狗苟、莫名其妙的自我迷失中。这些人,不管他是为了不朽的功业,或者是为了人生的享乐,在相对的二元的心态下,是不可能获得安祥的。唯有摒弃私欲、功利,全心追求心安,才是追求解脱的正确理念。如果你不追求心安,你又怎么能拥有安祥?

如何才能得到心安呢?那就要做到‘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什么是‘为而不有’?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工作,都必须有自己的正业。我们努力追求良好的工作成果,但却不必因为自己没有得到相对的报酬而失望,也就是礼运大同篇讲的‘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应该是贡献自我的机会,而不是自我标榜、自我功利,我们抱著这种心态去工作,就是为而不有。我们努力创造,但是并非为了自己占有更多。

什么是‘善而不居’?我们做了一件很完美的事情,但我们勿须沾沾自喜;我们做了一件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不要有优越感,能够如此的话,我们就会活得无愧无怍、心安理得,就能够得到内心的安祥。

有很多人,有了贡献没有得到相对的报酬,就充满了牢骚抱怨,而破坏了内心的平衡。有些人品学兼优,不被重视,就感觉有一种被遗忘、被冷落、被否定的落寞感,像屈原就是这样。这样的人他绝对活不下去,活在自怜里的人那多凄惨,当他撑不下去的时候,最后必定是自己毁灭自己。所以我们要获得安祥,首先就是要有只求心安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态度。

(二)宰制官能 惩治我欲

为什么要宰制官能?我们为什么会迷失?事实上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迷失的过程。这话怎么讲?随著我们的成长,也加深了我们对外在事物的认同,我们随时受感官的支配:看到美好的事物我们欢喜;看到不顺眼的东西我们厌恶;环境调和的时候我们高兴;到了环境低潮,产生一种压抑感的时候我们就会愤怒,或者就会悲观乃至沮丧。这都是说我们在受制于官能的支配。我们有个消化器官,拚命的觅食,觅食是合理的本能,是对的;但是觅得食物,还希望食前方丈,就堕落为官能的奴隶了。

不管是经济蓬勃或萧条,我们看台北每条马路上的许多餐馆,除非你事先订座,倘若到了吃饭的时候才去吃,多半是没有位置给你坐,‘对不起!明天请早。’人们物质欲望的氾滥,已经充分地反映出精神生活的贫乏及心灵的沉淤。这是一个很可怕、很可悲的现象,绝不是我们在杞人忧天。

什么叫惩治我欲呢?一个人的合理欲望是人类进化的动力。我时常说:如果我们的老祖先都满足于住鸟窝、住山洞、披兽皮的话,我们到今天也还会是那样。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有了改善生活的愿望,所以一代一代地把生活品质提升。合理的生活欲望不是罪恶,但是超出范围的私欲扩张,倒真是罪过了。

在我们阅读历史中,一个朝代的崩溃、一个国家的灭亡、一个社会的腐败,以及若干史前文明国家的沉沦,是被什么毁灭的?无他,只是私欲。私欲不仅可以污染社会人群,腐蚀一个国家,而且当它扩展到极点时,它便会毁灭掉整个人类。

所谓私欲,它包含了占有欲、支配欲、领袖欲,还有自我保存。自我我欲的极点:白天怕人,晚上怕鬼。这样活著实在很苦,而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多半是这类胆小鬼。

我们拥有感官并不是罪恶,感官只不过是我们生活必须的工具,是我们的附属,但是我们要宰制它,不要让它支配、牵制了我们才对。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能够做到这些,就会如王阳明所讲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了。假如你有感官,而你又由它牵著鼻子走,那你这个人活得很惨,你不可能活得自由自在,也不可能获致安祥。

欲,是无底之壑,永远填不满。所谓权势、物质、虚荣,既不真实,也不永恒,它只能构成对你生命的污染、煎熬、惩罚,使你迷失,使你发狂,所以你必须控制它,让自己活在合理的欲望中。也就是说:我们肚子饿了有东西吃,冷了有衣服穿,有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就已经足够了。进一步,如何不忝此生,不要把这个宝贵的生命浪费掉,如何反省自己,如何净化自己,如何使自己确确实实的认知自己,这是获得安祥的第二个条件。

(三)穷理澈源 识心达本

什么叫穷理澈源?你追求真理,若跟螃蟹一样横著走,这样的话道理就多得很。等你眼晴一闭,离开人间的时候,道理还没搞清楚,依然要做个糊涂鬼。所以你要找道理,一定要找到道理的源头──道理从那里来?水有源、木有本,道理的源头在那里?你必须穷追到一切事、一切理的源头才算了事。智者不惑,你若想断惑,就必须把道理搞清楚,你若想真正搞清楚就不单是要找到了道理,还要找到所有道理的‘始祖’,那你才可能断惑。人断惑了以后,就不再有疑惑、不再有疑问、不再有无知,所以他就心安了,心安则吉祥,他就安祥了。

为什么要识心达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心,而每个人的心都是三心二意、多头马车、自相矛盾、互相牵制,没有办法让心灵统一,让生命潜力集中发挥,没有办法表现出自己的价值。而你这一生也就这样窝窝囊囊、糊糊涂涂的被彻底埋没了。

什么是你原本的心?我们为什么要识心达本?因为所有理性的学问都公认:真实的是原本的──只有你那个原本的心才是真实的心、永恒的自己。所以你要努力认识自己,自己尚不认识,认识别人是没有用的。

一个自我迷失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所以人首先要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自己生命的本质就是心,心不是你的表层意识──由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所感知、所累积的这一层法尘。你如果认为你现在的分别心是你,那你是认贼作子,终归无常;如果你说你现在的分别心不是你,你又在自我否定。这个问题很麻烦!你若说这个表层意识不是你,无风不起浪,它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凭借什么存在?烦恼即菩提──没有菩提,连烦恼你也不会感知。一块石头,它能感受烦恼吗?必定你有觉性,你才能感受得到烦恼。所以你若追求自我,首先便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就是认识自己的心,认识‘圣主’未曾蒙尘以前的原本真心。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够得到安祥。

为了说明这个条件是必要而且是足够的,我可以跟各位讲:很多人听说别人开悟,总认为这个家伙一定是悟出来一套大道理──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真理,实在说没有这回事,谁若是因开悟而讲出一篇大道理来,那这个人是神经病。

有人说这个家伙开悟了,大概有了神通变化。我告诉各位: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没有人、没有神、没有佛,神通从哪里来?神通也不是真实的。

那么说这个人悟了,悟了个什么东西呢?很简单,所谓之悟就是穷理澈源、识心达本;也就是说,当下一切问题、一切问号统统消失,统统不见了;一切烦恼、一切业障统统瓦解、冰消了,而当时自己生命所唯一拥有的只有两个字:安祥。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真悟。

各位!假如你在打坐的时候胡思乱想,想出了一篇大道理,你一拍腿,跳起来说:我悟了。那你要小心一点儿,小心走火入魔啊!真正大澈大悟了,能得到什么?也只不过是得到了安祥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够穷理澈源、识心达本?这八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要有方法才行,方法不对,就没有效果。如何才能够穷理澈源、识心达本?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致虚极,守静笃。’第二句话是‘守本真心’。

什么叫做致虚极?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总感觉都是实在的:山是山,水是水,统统实在。我们既然认同一切实在,我们便只能活在相对的生活中,我们那个绝对的心灵就被压抑了。必须过活得非常虚,不但虚,而且虚到极点,走在地上好像走在海绵上一样──开悟前会有这种感觉。

静笃,不但要静,要静到极点,否则便是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了。

有人说这是执著,很多人认为:你看!又‘致’,又‘守’,这都是动词,都是有为法,都是执著。你若这么看,你根本不懂佛法。佛法是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有为而不执著有为才是无为;无为而执著无为就是有为。所以唯信能入。

你要能够虚,尽量地虚。你打坐打得很好,有人吵了你的安宁,你就发脾气,这证明外在的一切在你心里是实在的,对你来讲是两个,佛法是不二法门,你到处都是两个乃至多个,与修行绝不相应。所谓‘外门闭、内门开’,这是修密宗闭黑关的著眼点。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虚,要虚到极点;不但要静,要静上加静。这样的话,才比较容易相应。

什么叫守本真心呢?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里一再说到这四个字──守本真心。

刚刚修行的人,唱高调说要自在、要洒脱、要无我,说俏皮话、嘴巴滑溜是没有用的,见了阎王,你那一套一点都用不上。而触境遇缘烦恼重重,你又莫可奈何。所以从达摩大师到五祖都是倡导观心的。以后虽然很少用观心的词句,本质上也离不开观心。观心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反省而观心。学佛法都是要先反省。学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先反省忏悔,否则障不除不能相应。先在反省的时候观心,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座的包括我都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自己是个完整而统一的人,自己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自己是一个言寡尤、行寡悔、可以无大过矣的人,其实,绝对不然。如果认真反省一番,就会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个人。如果承认过去所做、所为、所想,根本不是人、接近没有进化的动物;然后勇于面对自我,才可能做到真实的忏悔,才会获得实质的进步。如果不能够勇于面对自我永远保持那种虚伪的假象,谁也救不了你。所以第一步要观察自我是个什么??

第二阶段:使每一念都不要漏过。萌生一念,自己立刻知道,而自己始终用最客观的立场来批判自己的念头。这个念头太不好、太黯淡,就自己打自己耳光,乃至于说话、做事,都要观察自己的念头,不让念头自由活动。如果我们要思惟一件事──有目的的思惟,应集中心力去思惟它,那叫正思惟;如果我们不需要思惟任何事时,不要让念头像无缰之马,自由奔驰,否则就会搅乱了心地。

第三阶段:要观念从哪里来?从念从哪里来!就可能找到自己原本无念的真心。找到了无念的本心,就要守住它,守住才不会迷失于妄想与认同之中。

哪个是无念的本心呢?记得十几年前,在东引服务时,有一天在禅定中得到了几句话(为什么说得到呢?这不是书上看到的,也不是我自己的创意)。这几句话是‘以子之心,觉子之觉,以子之觉,觉子之心。觉者是心,是心自觉,觉心不二,允称正觉。’这几句话极为究竟,它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呢?‘觉者是心,是心自觉’,不是觉到外面,也不是外面觉进来,套用笛卡尔那句话的模式──我‘觉’故我在。

观心观到最后的阶段,就是我觉故我在,就是守本真心。你守著你的心,它才不会乱跑,你守著你的真实的心,真实的是原本的,守原本的本心,就是守真如。后来禅宗的子孙看了这个守字,觉得用得太拙,其实拙就是大智慧。你若能够守你原本的心,那就是守摩诃般若,也就是以后讲的保任,名词虽然不同,它的含意完全一样,而我认为守本真心更明确、更积极。

(四)如法精进

‘如法’就是照著佛经上所说的方法,照著师父教导的方法‘精进’。什么叫做精进?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不要掺杂,不要五光十色、五花八门都弄进去,要一心不二。佛陀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你要精进,殚精竭虑,只有这一件大事。古人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这话很值得玩味:大事没有搞清楚,好像死了爹娘一样;大事搞清楚了,又像死了爹娘一样。这个满好玩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要精进。

安祥是由心安无愧得来的。

安祥是由保持合理的欲望,不放纵私欲得来的。

安祥是由证得宇宙人生的真实得来的。

所以我们得到安祥以后,就会活得踏实、活得潇洒、活得自在、活得无罪一身轻。

刚才我们说到什么是安祥?如何才能获得和拥有安祥?我们现在就要说安祥有什么用?有什么好处?现在就要讨论安祥之美了。

三、安祥的美好

(一)安祥能使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个拥有安祥的人,身体自然健康,疾病减少,相好庄严。真正学禅而上路的人连相貌都会改变。大家如果在老朋友当中互相观察,将会发现有人已经把内在的安祥之美发露到表面上来了,而表现出清雅脱俗,当然他的生活也必然充满幸福、和谐,使人感到和蔼可亲,堪能信赖。因此他的人生便非常通畅,障碍自然减少,合理的欲望都会实现,正确的努力也会成功,而且可以消千灾于无形,遏百难于未萌。一切灾难都有原因,没有灾难的因,就没有灾难的果。所以对于一位秒秒安祥的人来说,千灾不会降临,百难不会萌生,整个人生活得潇洒自在,大吉大利。?

(二)安祥可堪报不报之恩

一个拥有安祥的人,每一秒钟都散发著他生命的光辉,构成他生命的磁场,进入他生命磁场的人,立刻感觉到安祥──心浮气躁的人感觉到一阵清凉;忿恨不平的人感觉到无比温馨;烦恼痛苦的人感觉到非常舒畅;心灰意冷的人感觉到极大鼓舞。在你有生之年的活动半径中,到处散播出灿烂的心光,到处散播出安祥、和谐的灵气。虽然你无心以有为法报四重恩,但是你已经报了,这就叫做堪报不报之恩──不用报恩,已经报恩了。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散播安祥,我们的社会就是个祥和的社会;我们人人散播安祥,我们的国家就是一个富强康乐、所有邪恶势力无法侵害的国家。

我们要报亲恩、报国恩、报天地恩、报众生恩,就必须保持内心的安祥。当我们内心固定了安祥的时候,可以使七代祖先超升。安祥既然是这么美好,当然值得我们拚生命的全力去追求、去获得、去保有。

(三)安祥可以奉献心力 享受人生

一个安祥者,他的心是统一的,他的心力是集中的,当他进行正思惟时,是锋利无比的,他具有最高的创造力。一个人到了心灵安祥的境地,如果他有一个疑问,而肯不停地用安祥心去思考,不要两三天就会得到一个崭新的答案。他对国家、对人群、对社会都能够提供卓越的贡献,而不会是社会的包袱,不会给社会带来负值。

他每一秒钟都活在安祥里,他没有不满、没有怀疑、没有嫉妒、没有牢骚、没有抱怨、没有忿怒、没有恐惧,所以他是活在满足中,他的人生是享受的人生。

四、何以失去安祥?

说到这里,我们要讨论:何以太多的人失去了安祥?

(一)惑于感官 逐相而沉

我们追逐那些外在的幻象,把自己沉没在幻象当中迷失了自己,当我们迷失了自己的时候,就被世间的幻象所诱惑,就被感官的官能所牵制,半点不得自由,哪里还会有安祥?即或有安祥的人,如果受感官的支配,他的安祥也会消失。

(二)突出自我我欲 背离责任义务

突出自我我欲──我想怎么样?人的欲望没有止境。秦始皇说一世、二世,将至亿万世;汉武帝认为汉朝基业将会永垂不朽,因为把几千年的边患都削平了。但是他们死的时候都很悲哀、失望、空虚、沮丧,为什么?他们吃了很多长生不死的药,结果却发现自己的确是活不下去了。

我欲是贫穷的标志,在我们扩张私欲的同时,也显示了我们心灵的贫乏。所以一个一意追求私欲的人,同时也便背弃了责任义务。

人应该怎么活?人应该活在责任义务里,人应该负起每个人自己的责任。

人若想活得通畅,只有活在责任义务当中。因为你不管在哪个机关做事,不管你的工作岗位是什么,如果想活得不黯淡、不窝囊、不委屈、不晦涩,能抬头挺胸,你就必须尽到应尽的责任,满足责任对你的要求,因为人的价值可与经济学旁通,经济学讲边际效用,人也是一样。谁最能构成社会人群的需要,谁就最重要。谁若无法满足工作的需求,工作对他来讲就不需要。所以人的工作,不管在任何地方,应该要使别人觉得自己‘有你不多,没有你嫌少’。如果让人家觉得‘有你嫌多、没有你最好’,那就糟糕了。所以人不能够为了放弃责任义务而使自己良心产生一种亏欠,也不能为了省些精神而损害到自己的自尊。

人,除了责任义务没有别的。所有最伟大的人,像经国先生,他们都是活在责任义务中的。他们内心所承受的负荷,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他们面对的难题那么多,他们每一天都没有轻松的日子,因为这个多难的国家给予他们的担子太重了。

任何一个人必须是活在责任义务里,他才活得通畅、光明、坦然、无愧。如果一个人不尽责任、不尽义务而想活得很好,除了甘做小偷、盗贼,成为人们看不起、最可耻、最低级的人以外就别无他途,这种人活著岂非多余?不只是社会的包袱,更是一种污染,对他自己来讲,就无异是对生命的一种煎熬了。这种人不会活得快乐,因为‘为善最乐’,而他为恶,会最乐吗?你看看那些被通缉的人,那些杀人犯,那些诈欺犯,看起来都不像人样,为什么?诚于中,形于外,活得实在很苦,真是万般无奈。所以人只有安心地活在责任义务里,他才不会失去安祥。?

人若逃避责任、逃避义务,他就没有内心的安祥。父母养育我们是权利吗?我们养育子女是为了养老吗?绝对不是。如果说是这样的话,报载有一个男孩已经全身瘫痪了,还有一个女孩子成了植物人,他们的爸妈伺候他们二十h年是为什么?人绝不是活在功利里边,人只有活在责任义务里,一切唯求心安才够资格拥有安祥。人若一旦放弃责任义务,就不可能再拥有安祥。

(三)偏离正法 远离中道

正法就是中道,偏离了那个恰到好处的中道,背弃了真实永恒的法则,便不可避免的丧失了安祥。

偏离中道最厉害的就是我执与法执──自我执著与对于法的谬执。狭义的说,认为有一个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真理,这就是法执。认为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其实没有。谈到我,很多人到现在还糊涂,为什么佛经上很多地方说无我,有的时候又强调‘常、乐、我、净’呢?大家要知道:真实的我是生命的共相;真实的我是生命的原态;真实的我是永恒的我,是自他不二的我。而虚伪的我却是尔为尔、我为我,人我之际分得那么清楚。后天所形成的我与无我之真我是迥然不同的,由于遗传因子、生长环境、所受教育、自己父母的社会层面所影响自己活动、接触的半径,以及尔后受师友的影响……这些东西等于电脑装填资料。没有装资料的电脑,人人相同,自他不二,装了资料的电脑就迥然不同了。所以我们讲无我就是没有六尘所积的我,我们说有我就是生命的‘我觉故我在’的真实的、永恒的我。我们不要迷失,就是不要把虚假的我当作真实的我,不要让真实的我被六尘埋葬掉。所以偏离正法就会迷失。

五、失去安祥的后果

(一)生命失去源头活水

失去了安祥的人,使生命陷于枯涩、黯淡,让自己活得挫折、无奈。

没有安祥,我们的生命就没有了根基。所谓业海茫茫,无本可据。说到哪个是自我?我们为何而活?百年以后,我们身体所有六十兆的原子归还给地球,我们自己还能保有什么?必然会茫然无措。我们知道,一个无本可据的人,必不能端正人生方向,也难免会犯很多错误,而错误又恒等于烦恼。一个人不可能活在错误中而安祥自在,人若活在错误中,人也一定是活在烦恼中。人若不停止制造错误,人也便没有辨法摒弃烦恼、排除烦恼。所以说没有安祥的人生是烦恼的人生,是罪恶的人生,而错误必得烦恼,罪恶终归毁灭。

(二)百病从心生

生命一旦失去了源头活水,就会百病丛生,生命力也会呈现出萎缩、晦涩。一个失去安祥的人,会因为生命的闭塞而常常抱怨、不满、委屈、牢骚、嫉妒、怀疑、主观自是、任性骄傲,陷人生于黯淡挫折,身体也便跟著不健康了。

讲空话是没有用的,这些都可以找到实证。各位不妨边听我说边去找熟知的对象,就你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中比对一下、就会得到证实。

人保持健康,不仅要认识病从口入,而且不要忘了我们的老祖宗黄帝内经上开宗明义说的一句话‘百病从心生’。你可以看:凡是逞强、好胜、想出锋头、怕落别人之后的人,多半都有鼻窦炎。得鼻窦炎的人多半主观好胜、想出锋头、想赢人家,这样久而久之,主观好胜的人就免不了罹患鼻窦炎。

有很多人在小孩子的时候受到溺爱,除了要天上的星星摘不到无法给他以外,要什么有什么,父母竭尽所能来满足小孩子的愿望,不管他合不合理,只要他要求就可以获得。以后,他逐渐长大,年龄虽然越来越大,但是个性却越来越强,惯性依然存在。小的时候要玩具、要西瓜、要芭乐,这些你都做得到啊!大了以后,他要飞机、要汽车,这就难一点了,他若要个太空船,你能做得到吗?诸如此类,娇生惯养的人长大以后,必然任性,任性的结果,就会遭到很多的挫折,而他又不能够随时发露,不敢对任何人都发脾气,于是乎就会得气喘病。太多的不满闷在心里就会使人得气喘病。他感觉人生没有温暖,人生是苍凉的,人生使他不如意,他的背脊就会发凉,得气喘病的人,背部上半截你摸摸看,夏天都是凉的。?

有很多人,罹患胃溃疡,为什么?就是耽心。也就是说,对消极性的认同──凡事不往好的地方想,偏往坏的地方想,习惯于耽忧,总认为这件事恐怕要糟,那件事若坏了怎么办呢?制造著恶性循环的黯淡联想,久而久之,精神消化力差,事情摆在心里消化不了,影响到生理上的消化不良。

我们的神经有两种:一种是运动神经,一种是植物神经。所谓植物神经就是自律神经。我们可以叫手举起来,因为那是运动神经。我们不能叫心跳慢一点儿或跳快一点儿,也不能叫肠胃停止不动,我们以为就不会支配、影响到它,实际上我们还是在直接影响它。当我们离开家乡很久之后,跟几个好朋友谈说家乡什么东西好吃,比方说:吴先生到台北时聊天说到府城的肉粽、度小月的担仔面,说著说著,嘴里就会流口水了,为什么?还没有吃,就先完成消化准备了。人的心理绝对支配生理。

有些新兵进入前线阵地,听到一阵枪响,就要拉肚子,为什么要拉肚子?因为枪一响,一紧张,一刺激,胆汁大量分泌,胆汁大量分泌以后就增加肠蠕动,增加肠蠕动就会拉肚子了。所以人哪!你的健康、你的幸福,都决定于你的心态。

有很多贪心太重的人,会罹患肾脏病。

有很多人骄恣任性,什么叫任性?我想怎么样就一定得怎么样,如果不怎么样,就要生气。像这种人他第一阶段若睡午觉起来会感觉得头昏脑胀。睡了一夜的觉早上起来精神反而还没有下午的好。这种人到了老年以后,多半会人格丧失。你们见过人格丧失的人没有?六、七十岁的老头,站在电线杆底下解小便、毫无价值观念,也没有自觉了,跟小孩子一齐抢糖果吃,这就叫人格丧失,这就是由主动力引发的反动心态。自我意识太突出的人,最后因为心力消耗太多,到老年就变成没有自我意识了,物极必反之故。

有很多疑心太重的人,总是怀疑、猜忌──这个人讲这话对我不利,他一定是在骂我,而胡思乱想,喜欢联想,这种人会罹患风湿关节炎。风湿关节炎怎么来的?是由怀疑、猜忌、妄想而来。

有很多人经常以主观的价值标准,以任性的态度衡量别人的行为。常常会感到失望、生气,认为别人都不对,而形成偏激。偏激到最后就会罹患三叉神经炎,头痛如裂,很不好治啊!开刀割不好,伤到别的神经,人会残废。用钴六十放射线照射,照好了以后,半身麻木,起码半个脸会麻木。

有些人放纵本能,所谓本能,就是食、色──尽情拣好的吃,有钱不吃干什么?认为自古名士皆风流,于是放纵本能,纵情酒色。放纵的结果,加上精神的刺激,由嫉妒、怀疑所引发的一种暴怒,就会引发糖尿病。实际上,糖尿病就是由放纵本能加上一种情绪激动引发的。当然我们不能够一概而论,因为一般人当中也有特殊的,糖尿病有遗传性,还有不明的原因。

有些人喜欢多讲话,多讲话的坏处很多:第一,他会使自己迷失。本来内心很安祥的,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再去找安祥,安祥溜走了,你慢慢去体验吧!第二,话多的人,男人话多容易得疝气;女人长舌白带特别多。如果每一件都再继续举例,那就举不完了,就到此为止。

总而言之,当你内心失去安祥的时候,就会百病丛生,‘灾(同灾)必逮夫身’。一切的疾病都会围绕著你,因为当你内心不平衡的时候,内分泌也不平衡了,既然不能天君泰然,那就不会百体从令了。因而障碍重重,身心失调,望之不似人君,跟别人接洽公务,社交活动,别人都有一种躲开你的冲动,跟你在一起,感觉心里很难过。这样,你的人生还会通畅吗?你办事还会办得通吗?你必然活得晦涩、黯淡、挫折、无奈,生活对你来说,便成为惩罚了。

所以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安祥,真是生不如死。我们失去了安祥以后,也就褪失了生命的华彩,使自己不再相好,不再潇洒,不再有内在美,乃至外在都丑恶了。

我们不是谈一个问题就要去强调它,你们各位回忆看看:尤其是女人到了年纪大了,没有人的时候,坐在那个地方,白天参瞌睡,晚上睡不著,来了人就是发牢骚。说:我对谁如何好哇,现在长大了,对我不孝顺....都是不满,所以这位老太太一站起来腿就发酸。如果她能认知,每个人都有他的人生态度,我们对人的态度应该有分际,不必去管别人如何,她就没有病了,就可以去爬山了。

所以人一旦失去了安祥,同时便会褪失了生命的华彩。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用通俗的话说:这个人就现出衰相,就显得倒楣。所以人失掉了安祥,生活就变得黯淡,就充满了矛盾、挫折、无奈。

六、如何保持安祥?

我们既然了解安祥是这么好,安祥又可以求之有其道,而失落了安祥的人是这么悲惨,我们就应该拚命追求,并保持安祥才对。

至于如何保持安祥呢?

(一)反观自心 正确认知

安祥是一种调和、统一、自在、自觉的心灵状态。你们各位花几秒钟反观自己的心:是不是感觉得很安祥?是不是没有杂念?是不是空空朗朗?是不是没有烦恼?是不是没有兴奋?是不是没有过去、未来?如果是的话,这个就是安祥的心态,也是你原本的心态。只要你能保持它,就节省了你十万年修行的努力。

我们为什么不说是三昧耶?不说是正受?不说是正觉?不说是摩诃般若?不说是真如、自性?不说是本心?而说是安祥?因为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作为一个文化的时区,也就是文化时间的区分。每一个时代有它自己的语言,如果我们现在用一、两千年前的语言,我们就感觉得有点儿晦涩,不够明朗,而且它障碍了我们察觉真相,障碍了我们体会真实。所以我们如果用一、两千年以前的名相,不如采用现在的语言。我们说是三昧耶,大家感觉有点儿陌生;若说安祥,大家在感觉上会亲切些。

(二)停止寻觅 守本真心

禅既然是以安祥为内涵,那我们就不要去东寻西觅,任你找来找去,也不可能找到什么,不如‘归来偶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用不著「芒鞋踏破岭头云’了。只要秒秒守本真心,只要努力瞬有存、息有养,保任此事就够了。而保任此事是跟错误、罪恶不并存的,一定要痛改前非、扬弃自己的罪恶,才能拥有并保持安祥。

安祥,有的是从修行而得,修行而得,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个不是夸张的话,生生不退转,也要个十万八万年,所以修而得很难,而别人传心给你很容易。但是难得的能够保持,容易得的不知珍惜反而容易退失。因此大家如果掉以轻心,就辜负这一段法缘。大家要努力保持,不要随便把它遗忘、抛失才好。

虽然安祥可以由修行而得、可以由传心而得,但是不管你是怎么得来的,都要不断地修行。修行不是个神秘的名词,不是出家人专用的名词,而是人人应该做的课题。

(三)扬弃错误 不断修正

修行就是修正你的思想、行为。常常观心,对于不正、错误、罪恶、黯淡、虚伪的念头,要批判自己、惩罚自己、警惕自己、告诫自己,使它不再重复。人多半是或浓或淡的活在错误当中,人不能够免于错误,但是不要把错误重复下去,重复下去,那就永远活在黑暗中。也不要把罪恶重复下去,若重复下去,最后得到的一定是毁灭。

我们必须确知:人只要是活在错误当中,他也不得不活在烦恼当中。而人最大的弱点是姑息自己、苛求别人。我请各位记住一句话:最会原谅自己的人,最得不到别人的谅解和佛天的原谅;最肯责备自己的人,最容易得到别人的原谅和佛天的宽恕。

我们不要长著眼晴光看别人,不看自己。不要活在放纵、任性、自我宽恕当中,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使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现在讲你不相信,等恶果成熟的时候,你求老师,老师也爱莫能助。伟大的释迦牟尼、真主耶稣,并不能救他释迦族人跟犹太人。人,只能自救。而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不断的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为。

(四)即知即行 解行相应

最后告诉各位要力行,要即知即行,做到解行相应。坐在这里,光知不行,这种知就变成了废知识,跟酒精的废卡洛里一样,它对你没有帮助。而且没有用的知识装得越多,对你的人生、对你的智慧障碍越大。你知道那些名相,背熟那些名词,对你有什么用?

有很多修行人,泥迹失神,抱了几本经去啃,希望能得道。结果最后临死的时候,证明只是被经所转,并没有转经。

七、结语

总而言之:离开安祥,就没有修行者的真实受用;

离开安祥,就没有禅的真生命、真血脉;

离开安祥,也没有真实的法。

所有的法都是在日常生活和人的内心生根的。

如果我们不下反省忏悔的工夫,不毅然决然扬弃所有的错误;

如果我们甘愿被官能摆布、操纵、牵制;

如果我们以联想、冥想、幻想为享受;

如果我们对外在的事物惯于认同;

如果我们习惯于发露破坏性的、消极性的情绪────不满、抱怨、愤怒、嫉妒、毁谤;我们将永远得不到安祥。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