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云书笺

 

耕云先生讲述

 

示观然

示痴呆

示张生

示吴生

示邓君

示宝林

示如夷

示行云

示忠云

示陈君

示怀恩

示仰云

示许女

示张生

示宗云

示王女

示谭君

示蔡生

示李女

示陈君

示刘女

示闲云

示颜君

示吴生

示陈生

覆悟修

示温居士

覆王居士

示林君

示李君

覆李居士

示韦君

示邱生

覆陈居士

示嘉义诸君

示苏女

覆臧居士

示曾生

示郑君

示奉君

覆高居士

覆李居士

示奉女

 

示观然

此事首须究明‘本来面目’,不然恐无下手处。以兄宿根必能识得本来面目,如此则尊重者,尊重众生平等之所以然;亦即尊重生命之核心,生命之永恒相,亦即心之原态,又名本地风光。承当者,乃承当义不容辞之使命,担当人天眼目之重责。

努力者,须时时刻刻拱奉本心、主宰心国;本心显指本来的心,本来的心才是永恒不变的生命本质,故亦即人人本来面目。

盖此事非同小可,苟不尽保任之功,必难期桶底脱落也。凡此皆在求自他之解脱,舍解脱宁能秒秒皆能保持心的安祥?欲速解脱,首当去执,欲速去执,首当离识。识有何过?咎在分别取相,因见取增我执故也。此事说来并不甚难,譬如说,真理是原本如此的;真实的必是永恒的。基此,兄当不难就自己条分缕析找出生命的本质了。佛说缘生即空,也就是说,凡是靠条件组合的,它本来不真实,当然也非永恒了。

外道与圣学是相对的。凡离开自心用功的,统名外道,以心外有法故。倘肯定唯有心乃唯一真实,则可以体会得到宗门为什么不许作道理会了。事实上,舍此本心外别无真实,或理或事只增障碍,无裨解脱。兄但向内心找答案便是正途、正道。

然此事亦急不得,急则成执,无益有损,且徐究自心,力行保任,时令清明在躬,不放松一念生起即可。

来日机缘正多,兄肯不耻下问,吾必当掬诚报告心得。且吾人亦应当矢志破邪显正,岂忍令大法变质断绝?

总之,必须尊重自他真心,承当弘道大任,努力达成目标,方不负一期胜缘,否则岂仅埋没自己,兼亦埋没众生之佛性矣。

(一九七九年元月九日) 

宗门何以不许看经教?何以但为人解粘去缚,并无一法予人?此盖‘一切法门,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故耳。

扫净有求、有得心,有学、有悟心,时时向内心用功──从反省到不贰过;从众生平等之所以然到灼然自见与佛不别处,便能不堕外道,不遭魔扰;便能直养无害,以迄自心圆满光明,的的见得本来面目;便能以天上界心境‘过活实际人生’,从此步步向前、向上,更无迂曲、谬误。

此事诚如古人所云:‘但愿空诸所有,切莫实诸所无。’何以故?本无者既空,原有者立显。

修行总离不开向自心用功的原则。佛学又称内学,即在区别向外求玄与向自心求答案之外道与内明。苟能明得自心,则大宇宙岂在心外?心外何曾有布大?人心与佛心又何尝有差距?

但留意不满、懒惰、恐惧三大毒素,时时莫让伊出头,时时思连根予以拔除,然后遇有空闲即专心壹志究明何者是真我?(真我、本心、本来面目原是一个),不妨用逻辑的方法层层剖析,终当摸到父母未生前的真我,确认出永恒的自己。此外闲书少看,免得分心,闲话少讲,徒乱人意。唯此是布大、摩诃迦叶以迄达摩至五家分灯的修行正途,余二但名方便,皆非真实。

以往看经研教未必毫无心得,然苟非直指人心之法,允宜全部扬弃。

历来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并不是从外面学来的,而是藉空其所原无证得的。何不试自心分析看那些是此心原无的?若能识得本有,便是证得本心,既证本心,必有一番新气象,必能绽现出新人格。而今而后,只须坚定不移拱奉、尊重祂就对了,秉承祂承当一切就对了,努力不懈地尊重祂,承当祂便是因果一元,行证不二,便得直驱心程就路还乡。除此以外,尊重,尊重个什么?承当,如何承当?努力又如何著手?深恐如蚊子吮铁牛──无你下口处。

(一九七九年元月九日) 

凡是真实的,必然也是历劫不变的。吾人生命可贵之处,辄为其永恒不变之点,倘肯不计时程,先全力悟明此点,然后始有加速度迈进心程之可能,亦始有真修行下手处。不然岁月淹流,人生苦短,更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耶?必究明此事,始有不二之条件。

此事最忌空谈,只宜向自心求答案。本中道精神放松心情,抱著本无所失,亦不可能有所得的心情,在日常生活中以智照代替识辨,直心代替曲折,空暇时徐徐究明心与性之别,终会豁然于生命的真实,澈见永恒的本来面目。此是本,此是操之则存,舍之则亡的那件东西。

今人学道其所以竭毕生之力,至死丝毫作不得主的最大毛病,端为执著自心以外尚有深奥的玄义,尚有所谓真理,以致皓首穷经的结果却愈增障碍,愈不解脱。背离真理愈远,迷失真我愈甚,诚可叹息也。远离戏论,莫蕴道理,但求认识真正的、永恒不变的自己,则一切具足矣,更向外求作甚?纵使求得,与己何干?除了唯一真实外,原无一事、一理会是真实永恒,又何必自陷颠倒?感兄真诚,不揣鄙陋,肺腑之言,聊供参考。

(一九七九年元月十三日) 

前函已将所有心得全盘掬呈,今再建议今后力效庄生之‘用心若镜’,便能日有明处。盖布大号空王,或理、或事触著便空,乃是真正学佛法。若累积心得,将见徒增见性障碍,此所以教人莫看经论也。

凡真实的必是本来的。本来有啥道理?有甚么事情?古人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换成现在的话说:不明白真我,无你起步下手处。真我即是真心,真我、本心、自性,名异体同。当知真我是一切生命的本质;真心是人人心的原态。兄若恢复心的原态,便能承当真我,便能自肯、自信。

一旦悟明真我,便豁然于大宇宙只此是唯一真实,余皆虚妄。盖其原本不有,亦非永恒故也。或理、或事皆非本有,昔曾蕴聚者固当扬弃,今后随缘处世,亦当以真心照物,莫放纵识心,当知去障要诀莫过去执,去执要图,首当离识。此事极难明白,纵用尽吃奶力气,不如以心印心为妥。勉强说:吾人虽不能抛却分别心,但须严立主从,即以真心为主,六识为从,不要主奴颠倒,埋没真我便可。

(一九七九年元月十七日) 

愚意由绵绵密密护心,安祥而已。早臻展刹那为永恒之心境,则不问自知本来面目矣。

深知此事急不得,缓不得,倘能解牧牛,愚殊放心,若牛犹未牵到手,不免骑牛觅牛,未免颟顸。

历来圣人出世,巴不得将心肝都和盘托出,当面相呈,争奈众生根器何?兄我可不勉哉!

千古难得是知音,何期今生又相逢,甚愿兄我相互砥砺,庶早日还得本来,可不大快生平耶!

(一九七九年元月廿一日) 

当知此事贵能承当而尊重,始云努力。在日常生活中但识取主从,使真我作主,便是‘天君泰然,百体从令’矣,故亦无须太用力。更况此事重在不计时日,一直恁么去始得。因为做好人并不在于图好处,分当如此耳!保任此事直须秒秒突出真我,才是真实践履的真修行者。真我即本心,真心作何颜?一笑!

盼尽捐前解,甘作不知不识之人,才涉理路便障本明,不可不慎。

(一九七九年元月廿三日) 

此事须抱‘归无所得’之坦然平怀,方能直下相应。盖‘汝即一切’故耳。即‘愧无成效’一语亦不须存留,以因果交澈,正因即了因,但拱真我,长保天君泰然便是,此外岂更有哉?苟有,向何处著?

欲解行相应,第一不可有丝毫待悟之心,须知当下本自一切具足,毫无欠少。行之既久,便日觉安祥自在。只拈出一个安祥,便已吐尽肝胆矣。奉劝息分别、停讨论、莫计较。才起分别便不相应故耳。

(一九七九年二月一日) 

诚敬恳到且具正见,允宜一切放下,但行直心岂不省力?若道信心铭,只可用以印自心境界,宁当持诵?若道亲切处,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已括一切理事妙用,然亦尚不如‘无心’去好。倘不断解路,偏喜嘉言,便不免陷数沙算宝之讥,何有是处?见处、解处已足足有余,望莫更求‘知见立知’也。

此事须是甘得淡泊,耐得寂寞,方有保任分,若只惯于相聚而谈,岂名‘独行道’?

倘耽于古人言句,诸如‘证道歌’、‘参同契’,无不直澈心源,抑何有于我哉?自今以后放下经教,忘却古人言句,但时体本心原态或稍相应,若也珍爱言词,大背法眼无瑕之旨,试问:眼里容不得沙尘固尔,亦尚容得金屑否?故知解心起,悟心塞;一念分别,还同未悟。以兄见解,几人可跻?病在不能尊重、承当,亦即不能自肯耳。但令一切不存,心怀坦荡,一年半载不提起此事,渐觉处处省心省力,便是得力时也。若能相应法尔如幻,便是跻入无学正位,便是因果一元,更有何事?圣人只圆具一心,有甚理事?愿兄毋为人言所蔽,只一切不忆,一切不持,浑如痴人,冷暖自知,便能由息分别而离执著,而住圆觉境不证圆觉,便名出格大丈夫也。

(一九七九年二月三日) 

人生于世,究为何事?忙乱半生,今始觉醒。诚如古人所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而已。顾此浩瀚大宇宙,其未萌也,究有何理?竟有何事?吾人乃半生苦觅,不知放下、溶入,亦云痴矣!‘护心如城’嘉哉此言也,今后当以之互勉。而‘空其所有,切莫实诸所无’,亦殊信实、亲切语,不如此则生子不肖父矣!参!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五日) 

大凡学道最忌执著,故古人特重‘忘’字,一切总忘却,常保此心安祥,便是瓮中跑不了鳖。以前各函,均系勉强措词,究实而论,的确‘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倘有丝毫道理膺胸,皆成滞碍;但有一事难忘,便障本明。

宗门曰‘知有’,又曰‘知得斯般事便休’,故日常宜将佛法、神理抛向九霄云外,凡事用照不用分辨;事未来莫想,事已过莫忆,贵求无事。能甘心做个无事人,便是解脱的第一步。凡事不妨用脑筋,但莫教伤脑筋,但抛开得失,一切自会省心省力。吾人本与佛一体不分,才生出个‘我’,便与神佛‘对立’了。所以说‘道不须修,但莫污染’。

彼此缘深情更深,但愿你我拚著大死一番,也要捡回失落的原本真我,则相与话旧,快何如之?

(一九七九年二月廿日) 

谈佛法,知多少皓首穷经,终未了事者,盖陷在理障不能出离耳。直言相告,真实的必是原本的。试问,威音王前有甚事?有甚理?但只运粪出,切莫运粪入可也。何者是运粪入?心中但有所蕴,不论正邪、是非,俱名金屑入眼,俱不自在。昔悟‘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了却凡心,即是佛心。’十六字,当奉为座右铭,用净余识。盖‘解’者分别也,若离分别有何可解?顾凡心大难‘了’耳,了则凡即非凡矣。祖师心绝知见、绝学解,但只一股生机流畅而已。

‘安祥’二字,便是‘正受’,便是‘法味’,离开安祥,何曾有道理可学?纵学得何裨生死解脱?

宗门人用功但求识得自己的本来面目。人而省悟本来面目,当下一切具足;当下证得不生不灭;当下与佛不殊;当下死却一切偷心、驰求心、颠倒心……当下以无心为心。无心之心即离执之心;即用照不用分别之心;亦即转识成智之时也。

莫向道理探讨,纵探讨有得,反成目中金屑,故能放下便轻松,我执若净,当下解脱。

落实而言,只个‘安祥’便已理事全赅,参学事毕,惜多少人不会,徒成辜负耳。以兄之智慧料已理事全捐矣!若然,其日见洒脱也必矣。苟有丝毫驰求心不尽,不名金刚心;古人所谓之偷心,盖指慕道崇理之念耳。

(一九七九年三月六日) 

欣闻进境日新,欢喜何似!此乃水到渠成之理所当然,不则布大心法成妄耶?惟此事初则时时走作,操之则存;继而似有似无,若存若亡;再继之则行坐不离,动静不二;终则深深内证,定慧圆明矣。此即所谓自内证、自受用、自己眼,亦名金刚心,以其不变易、不可摧故;亦名本地风光,天上界心而体现于实际人生故。得此大不易亦似无难,此古人视为至易复至难者。不得此,不能放光,胥由此,乃具‘传心’之力。故须尊重、承当、努力,但莫忆以往,莫思未来,安住此无住心,于日常生活中百无一误,百无所忌,只不教沾上半滴,便是‘行鸟道’亦名‘不行鸟道’也。

(一九七九年四月二日) 

宗门之法须具两眼,一者自眼,现证是也;一者法眼,理证是也。苟缺理证,只是半截,难期究竟受用,亦不能为人,且不能辨人;苟无现证,堪能入佛而不能度众,以乏此金刚心不动境界故。理证者,佛根本智;现证者,佛心是也,亦即圣者安祥境界也。

曾一再嘱秘勿轻言者,非吝法也,圣人无不乐见人人皆为尧舜,何吝之有?盖恐彼人理未臻极则,则心不能死,心不能死,彼驰求心仍在,驰求心既在,则显见其未能知止,未能止于至善。若此纵明白指出,彼未必有,则盲指矣;倘彼有而不自承当,必轻而藐之,逢人肆言‘禅’如此而已,则妄传者岂不罪大恶极?既断人善根,复毁正法,无间地狱有分矣。故古人传法必稔知其根器、造诣,见堪承受时乃郑重印证之,不则彼此皆损也。此所以再四告兄者。

但只保任,便是勿忘勿助,到忘亦无可忘、助亦无心助时,堪称佳境。

更须注意者,必时留意用自己的语言,尽量不用古人言词。不则有违时之过矣。

再详言者,所谓理证,即证到‘心即理’,至理绝言之谓,亦即穷理穷至山穷水尽时之情况,到此理事双亡,则一真显矣。不到此境不合传心也,切记。证之古人莫不如然。

从此后,莫管初、重、牢关,亦莫管他人闲事,只恁么空空朗朗地过正常的日子,便是爱惜光阴,敢保‘结果自然成’,若也时时计较,顾后瞻前,徒滞进程,允非所宜。

‘逍遥’、‘空空朗朗’,曷细味之。不则无事人事多矣。

(一九七九年四月十三日) 

‘活在现在这一秒’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三际不住,三轮体空。一秒钟的心如何,不难品味矣。

我辈当以弘法利生为家务,惟此际以确立自己为前提,己苟不立,立人则难矣。盼能不急不缓,毋忘毋助,只这样空空朗朗去。平常只‘尊重真心’,时显真心,便是‘本地风光’,便已尽‘长养圣胎’之能事矣。然不知妙‘有’,永难亲尝真正安祥,长保秒秒安祥也。

旅行是好事,能轻松时尽量轻松最好。然苟不能放下,轻松也大不易得。

(一九七九年五月四日) 

此事贵自信、自恳、自肯方有圆满之日,若轻视、疑猜,负恩多矣。

此时,宜放下万缘,力求潇洒、超逸、自在、安祥为上,不则力未充,果未圆,不免‘才一涉动静,便成颓山势’矣。恳望为法、为人、为上答四重恩,厚自珍摄,则好音徐奏,进境日深,乃必然事,夫何疑?

(一九七九年七月五日) 

末法时期,道高魔重,然亦无须介意,吾早视魔为同胞矣,彼实可怜故也。

感慨之言,正道出吾之隐忧。无奈‘尽大地是个解脱门,把手拽伊不肯入’何?

应酬、谈论,与道唯损无益。今后宜:

少看书──‘契理亦非悟’故。

多逸趣──让心轻松、喜悦,生趣盎然。

惜言语──多谈风趣的话,少谈理。因为唯有此一真心才是‘众理具而万事出’的源头。常常轻轻保任自心,必然时时在进步。

(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一日) 

正法、真我之光热,有不可思议大力,然‘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若非根本已立,便无此事,而超常识事圣人不言,尔后你我皆当戒之,以示务本笃实。

近期切宜逍遥、安适,注重调和心身。某某不去傲、不息分别则无可救药。盖分别不息则真心失照,失照则生机衰矣。故欲得自在,必当以‘照’代分别。

六祖曰:‘吾有一物,无背无面……’要时时与偕,至虽忘亦在,可矣!古德道:‘暂时不在,如同死人!’曷其味之。若在,则不必求照,自然照矣;自然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矣!可贵若斯,岂可不尊重?尊之既久,打成一片,合而为一,则定慧圆明,修行事毕,六种神通不求自至。正法之可贵在此,苟无此‘物’,经名‘干慧’,无生机故。倘有此‘一物’,纵不自知,亦二六时中放光动地,他人近之且有安祥感受。

虽曰云天隔阻,地处南北,且喜你我质同、法同、生生世世同,则不啻一人耳,愿少奔波劳顿,则彼此活在彼此心中也。何曾有距离?

(一九七九年八月二日) 

此生吾自信者,尚能正确表达正法。所谓‘浓缩’则未,若真浓缩到法之萌生处,则一字亦无矣,何有多说,期著力于斯。

凡心窗已启者,皆能充分吸收正法之光,而感觉振奋,未仅法喜也。

正法难起,盖由正信难得之故,见翳不除,自未浅涉,说亦无益于人也。录音亦极勉强之事。吾自心窗启后,于理颇觉乏味,常栖心于无思无为之处而不废正务为已足,说法亦兄逼之使然,不则舌挂东壁,岂不省事。然苟能净一、二人眼目,启三、五人正信,虽粉身碎骨何辞?特恐流为口头禅耳。吾之流注法于文字,苦思十年,务求以自己的辞汇表达自己的睹解,非求出色,盖不如此则不能予真向道以真知见耳。

(一九七九年八月廿七日) 

学道大忌,辄唯‘分别心’,分别起,心垢生;次为挂碍心,前尘不忘,则道心死,人心生矣!

至望离分别、泯人我、斩理路、去法执为盼。至云‘沙锅打破,铁桶开裂’是开倒车语,亟宜扬弃。

可贵者,此光明灿烂之神珠耳,但全心保任此神珠足矣,余事悉可不论,悉可不必在意。只要保任无亏,便是忠臣孝子,便是丈夫,便是秉慧剑。若更有理有事,悉名头上安头,乃小儿女态,非大丈夫行。此处不省,辜负大好胜缘矣!惕哉!

乘兄之缘与吾坐而论道者,迄今无不神光,惜俗念未除,偷心未死,负此无上法门良多耳!

至兄之进境固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矣!夫何疑?若更有疑问或沾沾于光影之事,非吾同类,宜当各行其是,而因果亦当自负,无可替也。

今后与晚辈谈论,当以四勿、四绝、四端为内容,若不能做个干净人,学法难成,堕落难免。

(一九七九年十月廿九日) 

吾宗至高无上。禅为心之体,佛之心,诸圣同源,皆由此出,非小根能企。盖禅为宇宙全体之实相,臻于理未萌、事未生处,故称‘极则’。既得其全矣,全身融入矣,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外无一法可得。故小根好奇,必生退转,大心菩萨乃堪荷担。不明此事,实难免轻法之咎。

吾宗至难至易。无门为法门,非理所可入。饶伊解开銔锤,钻破故纸,终归茫然。其难也如此。然苟得宗师心传法印,当下‘知有’时,则保任有方,趣向有分。唯此法无为,无可修证,但只观心,便是方便。此外忌忆念以往,忌艳羡奇特,但莫污染,不须更修,故名无为法,标示大别于一切有为法也。显然关键在以‘知有’为入处,不知大难,知之甚易也。

吾宗至稳至妥。从初发心至圆满,中间绝无迂曲障碍。

吾宗至近至捷。近者,与佛不隔,与圣不背;捷者才一‘知有’,便显性光。臻其极,全其净,即是三界慈父,众生依怙,何法能胜?

(一九八0年元月卅日) 

人多疏于自反而苛于责人,故反省乃必要之事,忏悔则须具不二过决心始可。近日曾多寄书面忏悔纸,愚则至诚代祷佛天,并未寓目,亦无此必要。盖忏悔以发露为要领,既肯坦以告人,则我执已去大半,我既无,罪何著?此忏悔之浅义也。坦而言之愚亦血肉之身,未断无明,孰敢欺心自云无罪?徒见劣根难拔耳。

愚所说法,概效唐代,宋代以后禅风大降,乃至难出窠臼,尤甚教下,绘形、设关,成何顿法?愚人陷入卒难出离。然当面传心,何等简易,竟亦不契众机,吾亦夫复何言!无已广费唇舌,但求能予正见亦差强人意矣。此愚肺腑之言,亦禅学会目前可行之方向也。

(一九八三年二月七日) 

古人为法舍躯承谤,不怕千磨百炼,所求者何?盖为不昧初心,不负初衷而已。且舍此耿耿精诚,如何能负担大法,扶狂澜于既倒,竖法幢于末运耶?故知百千世必俟其人乃能匡扶正法也。

学法不成,辄推于障。障者何义?心不纯、志不笃之谓也。若能念兹在兹,何虑时光虚度,何忧道业不成?今后修持,务重调适,过急过缓,咸非所宜。尤重分别法眼,庶可择法、识人两皆无谬。

古人为法不惜捐身及头目脑髓,吾侪岂不能损己利人?故宜睁大法眼,勤求法才。能堪琢磨者,莫惜精神,务必悉心造就之;顽庸之材,但自持咒可也,无须费词,而徒形谤法,于彼无益也。

(一九八三年二月十六日) 

学法必肯定无我乃有圆证涅槃可能;必去法执方能断细惑证正觉,故经中多示‘人无我’、‘法无我’义。今后教人须策励力学,修持当一法不留,唯存一心,方名契机。彼初机若不力学,何能以净代染?抑何时得桶底脱落?既然大法已明,允宜扫除净尽,庶得自在也。况诸禅定以如幻三昧最胜,但兀兀如痴、百不萦怀,便是真修实行。此古德所谓大死以后方能大活也。

‘一味瑜珈’保之既久,兼亦忘却保任,自然契入无上瑜珈而臻大澈、大了、大清明之境矣。若存取静厌喧之心,喜乐独自清修,反易沈于偏枯,惕之!

(一九八三年二月廿一日) 

修行贵离执离念,贵理事不存,但认本心,莫随妄缘,便得因正果圆,而二六时中不忘观心,乃修行最最落实之处,亦乃最最殊胜之善方便也。勿忘佛法者乃成佛之方法也,便与‘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合拍。成佛以后,方法亦捐,岂有丝毫法执可存耶!明此则不难体会禅德公案、语录作者用心之苦,便当细思如何于无法中说法,而上契诸佛矣。某某亦以教人以正人学正法为开宗之基,如此入我门中概属‘仁者’,狂禅可以绝迹于吾门矣,此乃我之本怀。如此纵不能调教出太多圣人,亦可以调教出不少善人,则诸天众充满,众恶道减少,岂不甚惬我本师之圣怀耶?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 

披读廿二日来信,为法为人恳到无比,足证我执已破,法执已薄,唯存大悲大愿耳。以此报恩,何恩不报?本此弘法,功德岂可量哉!

今后教人应责以‘莫放一念’,时时观心,终有圆满之日。而青天白日心胸,光风霁月风范,实为禅之典范。苟无矢志为善之诚,纵悟亦必流入他途。此所以古来以‘仁者’相期者也。且亦可杜狂禅之隙。倘人天之器不具,侈言成圣,岂不谬乎、狂欤?

某某进境甚速,大异往昔,苟臻‘无我’则人人可亲矣;能臻‘无法’,斯诚‘吾心如皎月’也。吾法善能变化气质,能持之以恒,来日可观。

某某福泽深厚,学禅可使其绽放生命光热而了无遗憾,惟不宜操之过急,宜当从容中道。

某某有此志,必成大器,当以观心为正行──莫忽一念,以时时自问‘真实的必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是个什么?’为诱因,辅以励正行,时反省,时节若熟,豁然澈悟,乃必然事。惟此成佛大事,切莫心存幸致,妄期速效为要,请时提示,叮咛之。

缘生可贵,福缘难得,能相结识,莫非前定,语我会友,务宜珍惜,相磋互砺,庶不负一期胜缘耳。否则蹉过此刻,何劫相逢?思之、惜之!

每日当阅‘圜悟心要’三五则,细味之当有裨益。坛经尤不可忽。

凡自诩悟理者,以‘莫乱讲’止之可也。究实而言,理之至极,离言诠故。

我法列祖传承以来,向以安心为主旨,臻其极则,吾宗无言句,亦无一法予人,故切须劝导必以反省忏悔为初步。至修行,其要著辄为修正想念行为,匡之于正。中间特应注重调和,盖虑‘执之失度,必入邪路’也。至修定,吾宗以观心为主,一切觉受发生皆不喜、不执;一切境界现前,皆以般若慧空之,即是以实相印之,则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矣。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四日) 

刘洙源大师,早证佛果,以至道离言故,大师生平少著作,即此佛法要领,亦是不得已而为之。既发心叙述其观心部份,诚大心流露,欣喜无似。此书请细味、精读,尤获法益。

今后当以时时观心、照物,藉离执、去妄为主。若能‘放之自然’则是‘如幻三摩地’之自受用,尤妙。

会务日兴,胥赖兄之心力注入,然应细味‘深深拨、有些子’一语。时时留意甚深禅定,庶能转一切,而不为一切所转,则甚善矣。

(一九八三年五月五日) 

会务发展即正法振兴,可知世尚不乏真心向道之士,殊可喜。倘有人真实发心趣无上道,纵头目脑髓供养,我亦甘愿。兄我此生使命辄在此。愚浪得虚名耳,而兄以此功德庄严法身,诚堪赞叹也。

本‘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勘破古人作略亦不过方便耳。然今时接人何法为宜?应否立门庭设施?殊费斟酌也。暇时请研思。

我宗求悟本不难,难在人格化;修证亦不难,难在不自肯,不心死保,辄向外觅,斯则难矣。古德求拔见刺,去法执不得,今人偏喜以法自缚,以见自障,宁不怪哉!

只恁么行去,切莫求速,不见道:‘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况坛子里走不了鳖乎?

(一九八三年五月廿三日) 

三祖曰:‘要急相应,唯言不二。’只此是快捷方式法门。然唯契利根,愚人不会。入手之道辄在观心。何以故?不二法门者一心也。观心一语,坛经说非一处,后人拘执门派遂生诋毁。不知圣人对机说法,根机不一,说法亦异。上根大智,才闻如来二字,便知得路头,朝向‘本来如此’,‘如其本来’处下功夫去了。小根狐疑,辄喜外觅,见一谛沾沾自喜,悟一理坚持不舍,起诤、长惑胥由此起,大悖心宗,自沈业海,可不悲欤?

须知六祖乃如来示现,超格大人,一闻千悟,咸印本心。后世根器不逮,遂降而‘参话头’,制心一处,用力之久,乃集多头意识为独头意识,遂乃如痴如呆,无暇外驰傍顾,所谓疑团者是也。触机遇缘,独头意识粉碎,或遭明眼宗匠棒破、喝散,遂成有心无意,斯为绝后重苏。此法于今日工业社会契合时机否?不言可喻。不得已乃教人从解悟入;从观心入;传有缘人以般若心体,令保任之。

其中观心一法,达摩大师‘破相论’中曾有述说,五祖恒教人观心,六祖亦屡教人观心。当知法门不错,视教者方便如何耳。北宗教人观心,不观察自心,而看心看净,法门亦不错,大悟颇有人,具见于指月录中所载。特视根器如何耳。况楞伽亦强调观心乎?愚意于此工业社会颇相契,因暂一观心,亦种功德,待其失意烦恼时,百无聊赖时,年老落寞时,善根成熟时,再起胜行,十有八九会一拍即合,然亦不可无指导者,一如婴儿不可离褓姆耳。

总之,今时倡观心之法,远较参话头为契机。试想既不专务参话头,又复不自观察自心,禅者云乎哉?

(一九八三年五月廿四日) 

吾法易甚,但得传心,可称大事了毕,‘因赅果海,果澈因源’故。若不肯保任或以为‘更有’,既不肯承当,则势将因‘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矣。对此辈愚甚感沮丧,何故?平等法施,岂有厚薄?愚若慝其正法,心存偏私,光从何来,法自何起?弘法而不欲人人成佛,心有所偏,生必遭横祸,死定堕无间。诚如孔子所言:‘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末世学法人,诚敬信不具乃若此。心存疑二,岂名师弟?心地如此而学法望成,纵有斯事,亦无斯理也!愚亦何苦发此重誓?宁非作茧自缚?此所以愚一向屡以澄明法眼慎察根基者也。

从上诸祖传承,典范犹存,何尝似愚络索不已,一如老太婆耶?心光耗尽犹疑有所偏私,此法门所以衰,师道所以淩,正法所以替也。吾心甚忧。

(一九八三年六月廿二日) 

近闻兄每晨三时即起诵经观心,窃引为忧。幸玩味世尊调弦之训,亦应勿忽‘转急转迟’之语,从容中道可也。

修道最忌起执、生疑,苟能时时不起分别,事事作梦幻观,则光阴绝未虚度,修行堪称合拍矣。

修者修正想念行为也。修行人忌高谈阔论,忌眩奇说异,尤忌说修行境界。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日) 

吾人岂不甘寂寞之徒?弘法者,所以报恩耳。凡遇有缘莫不和盘托出,是否信受及相应几许,胥视当人根器。若不肯抖落尘垢,且心存功德,斯即‘小见狐疑,转急转迟’矣,于我何有哉!惟是心不负人,面无愧色而已。

吾法乃不二法门,故成于一,败于二三也。好奇、功利非吾门人。

南部诸友为法尽心尽力,可敬。吾兄为法为人费却心力不少,然耕耘必有收获,报恩之行孰能过此?但行如幻三昧即是一了百了。

(一九八三年六月廿六日) 

信心铭曰:‘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乃现时学法之通病。盖不通一切种智──心的原态,总不能摆脱有为法,终与最上一乘不相应,宁有了期?说空说有固属戏论,遣有从空,亦是徒劳,不契‘本来无一物’,难免被尘封,实可怜悯。

苦者,正法难起。虽然一得心传,更无余事,争奈尊重者少,尤少见肯奋全生命之力保任者,奈何?

(一九八三年八月十二日) 

兄既至诚忏悔,将见障消慧朗,‘云破月来花弄影’会当有时矣。

人到无私无我,一念一行无不可对人言,已去道不远。倘私智自用,吾我不断,实非我宗门客也。

北部诸友精进相励,即某君入门不久亦斐然可观。此事断断乎无他伎,曰诚敬信而已。若不以全生命力注入此事,徒见浪掷光阴,究竟无益。七年来,兄所见闻于吾者,足可证明吾为何许人,望缅思往昔所陈,潜心择一法而深入,当可计时收功,且亦不计及得失,水到渠成必矣。

会务虽劳兄殊甚,然功德实不可思议,望不可视为障道因缘是幸。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五日) 

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但能自愧、自咎、自悔,可以粉身碎骨不可以重犯已忏之过,则般若锋端,金刚焰下何罪不消,何障不破?但能以法为生命,郑重确立自己心态及形象,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庶可罪消、障除,自性光芒绽放,不了则业障不能空也。故真忏悔莫过于真修行;真修行莫过于凡心大死,法身大活。‘医病不假牛驼药’,但能认真观心,莫忽一念,初则观妄心生灭,妄尽本心自现,则自证、自肯、自观自在矣。

某某偈意纯属‘夫子自道’,彼未尝觅道理,研经论,但依教而修,保任所传之心而已。曾几何时,后得智生,故知并非佛法不灵,亦非师承不正,胥由不诚、不敬、不信、不行耳。

愚一向但尽愚诚不计结果,凡生疑者,任伊另投明师;诚敬信者耐心导之以正,耕云岂有收获?岂求收获?此心佛天可鉴。

(一九八四年元月九日夜) 

忏悔可俟空闲时澄心为之,写好后不必寄来,但于佛前虔诚朗诵,坚决悔改,务须扫尽机心,不存偷心,矢志昨死今生,定蒙佛天宽赦矣,尔后亦不须更忆前尘,自忏之日犹如新生之赤子,则罪消障除法眼绽开,便知见性已久也。愚乐为先作祝祷、随喜。当知此举乃转凡成圣切要之一著,若不恳切为之,何殊自欺?

末法众生障重慧少,兄我既早抱弘法报恩之心,纵使因弘法而自沈轮回,亦不少悔,想兄必同意也。然于会众仍宜持宁缺毋滥之原则,不则大失吾辈创会弘最上乘之旨趣矣。

某君宜多唱自性、山居好禅歌,不可厌喧取静。须知但能保任此心打成一遍,即是常定,即是三昧王三昧,于此不知珍拱、坚信,难免偏小之失,请时勉诸友切勿逢书必读,须防一落心田便成杂毒,戒之!更况‘一切佛法,自心本有’耶?

(一九八四年元月廿七日) 

吾侪半生戎马百战余生,活唯安于责任义务,死则全身融入大圆觉海,此外一无所执,一无所求亦复一无所羁。若能使佛日永辉,正法遍行,则生之使命既可达成,庶可无忝耳。

兄虽日为会务辛勤,喜者心态渐圆,进境大佳,殊堪庆贺也。

某君进境奇速,正见已立,仅正受未稳,稍假时日,必抵于成,此可拭目以待也。亦我近年引以为慰者。伊之成就得力处,只在诚敬信行,而忏悔尤能掬赤心,本纯诚为之,堪称难能耳。

(一九八四年二月廿八日) 

末法时期学佛而不识佛者,率难摆脱魔道。究实而言,法界中实无予吾人援手者,人欲得救唯靠自救!欲期得脱轮回亦唯赖自解,他人无能为力也。观世尊成道经过,便知佛法胥仗自力,所谓‘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若自扭曲其心,他人何能为力?

前后所云俱显肝胆,但求尽此忠诚以报佛恩,信受与否,确未关心。前言之修持法门亦属方便,不必执著为宜。盖执佛成佛障,执法成法缚,凡有所执,必有所障,若断我、法二执,则余障悉荡矣。然不可不明‘本来面目’,此乃吾宗唯一大事因缘,明得自己,更无余惑,则断惑证真,真亦不立,即所谓‘知得斯般事便休’也。吃紧处只在‘休’字,能‘休’方名了事汉,亦名无事、无心、无为闲道人,犹在佛上,以其超佛越祖,无可系绊、牢笼故。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一日) 

示痴呆

真实法乃‘佛佛唯传本体,祖祖密付本心’。舍此尽名障道因缘,尽名方便法门。曰理、曰事,原本不有,是故当离。弟之痴呆离念之心,即是心之原态,即是本心。望时时保任、珍摄此心,不令污染,不为境牵,随缘度日,随分做人,便能‘一种平怀,泯然自尽’矣。若更觅佛法,求知见,便是自毁家业,亦名舍父逃走,佛名可怜悯者。从此做个无事、无心、无为闲道人,多则三年五载,少则一年半载,当庆大事了毕。

古人学道,勤勤恳恳十年廿载不获传心,唯求自悟后求师印证,我今缩短弟廿年修行历程,望自珍重!何以如此?弟向道精诚,近世罕遇,且时丁末法,我亦老矣!忍令法脉断绝耶?吾故见可成就者,辄直指令契入不二法门。外无他法,有亦非真,思之,信守莫渝。吾数载辛勤传佛心印,今复得弟相契,吾当可无憾矣!弘法可稍缓,印书亦不急,火急者,保任耳。此事无奇,小根难信,障重难遇,但肯保任,百千三昧,无量妙义,种种神通胥在其中,更莫别求,亦莫心生欣喜,淡然处之,无企求心,必能相应。

总之,不二法门,舍此一心,绝无别法,但随缘销旧业可也。

虚云老和尚像赞有句曰:‘痴痴呆呆老冻脓’,甚可玩味。

(一九八三年五月卅日) 

落实而言,达摩大师破相论中有言,‘凝守一心’即是大事了毕。何以故?我宗是无为法,凡有作为,咸名方便,而此门直溯心源,更无别修,吾弟保任此心,不一年,不二年即臻如如不动圆具金刚心,亦即首楞严定矣。诸事无碍,只须时时观如梦幻,便与心法相应。斯则‘心似浮云无所寄,事如春梦了无痕。’此即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味之,味之。

坛经云:‘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弟当知此处更无余事也。既得心传,便跻圣域,舍‘离分别’外无修门,岂非了事耶……。

(一九八三年六月一日) 

接信本拟暂不作覆,惟读至‘回头转脑’处,按捺不住,只得略作说明,虑成蹉路也。

‘回头转脑’之意,即将‘向他觅’转为向自己求答案──向自内证境上作理解。亦即‘依心作解。’亦即以经文印自内证心──所保任之心态。

若只管‘歇、止’,宁有悟时?所云观心……念起即觉,是救困在义理者对治语。观心若不知返照,则无‘如人饮水’之自契,斯名‘死在句下’,细味之。吾宗虽传之于言外,然极精微处绝非几句相似语所能涵摄。六祖之斥百不思念者,意端在此。

感弟恳到,不辞昏花病眼之吃力,勉为概说如上。至目前则待‘保任’至‘趁亦不去’时,方好‘回头转脑’耳。

(一九八三年八月十三日) 

扼要言之,只要息虑忘缘,兼亦忘言,便已极尽修行之要妙;然须打成一遍──不忽略一念之萌生,并时时自惕、自警、自反始能的的实实断除我、法二执,臻于生命的纯洁、光明、圆满。

大宇宙无尽假像的当体只是一心,将心净化到如其本来时,弟与我实为一体,历劫何尝少隔?故观心即观佛、观法、观自在也。

(一九八三年十月十八日) 

以此殊胜缘会,此生若不澈了,必与法永绝因缘,弟当惕之、珍之、惜之!

所云少写信,少说话一节,须能契合中道始得。须知同道切磋有益无损,世俗寒喧能免则免,乃为适当。

修行贵从根本著力。弟除观心、保任外,当以‘那个是我的本来面目?’做为念兹在兹的主题。此处明得,便是‘百尺竿头重进步’,我执自然消泯也。保任之功吃紧处在不被境转,久之定有寒灰爆豆之时。

目前弟宜护持三业,浑忘自我,和光同尘,心外无法为行持指标。

(一九八三年十月廿四日) 

佛法并无许多啰嗦,只须穷溯到一切理、一切事、一切众生的源头、原貌,认知并肯决自他不二的原本、永恒的真心(即法界的心与真相)并保任之,不消三年两载便可亲到实际理地,实证法身,一劳永逸地获大解脱,得大自在,岂有一法可立?然而若作世谛流布,则亦不妨兴慈运悲,从自本心中流注无量方便,对症予药,逗机说法,故云‘我是法王,于法自在’,若不从根本处截断根源,尽名‘不了’,统属外道。

佛法的核心与生命只是‘禅’,禅只是正见与正受,只是以法界心活在现象界。

所述调和之道乃修行者基本气质,若缺乏幽默感,绝难有调和可能,生活且将陷于枯槁。

欲期真正受用,舍实修无别途;实修则以‘念起即觉’为正方便,穷源溯本为著力点。每日调心令如本心,俟其空明朗觉时,致力思惟生命的原态(永恒相),细辨自心何者是原有?何者为本无?然后调心去其本无,还我固有而保任之,如护命根,则大事了毕矣。

若执著名相,向文字中求,是名攀缘义理,亦名理障,是则法眼生翳,何能得见佛性?

学法无诚则因地不真,舍敬必放逸戏论,不信、或信不真,则不能契入,希自反、自策、自励之。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四日) 

修学正法必须忏悔,不然饶是光明绽射,最后不免入魔,身败名裂。以往宝岛发生事例甚多。既忏已必须不再自我姑息,乃至不可生妄心、动邪念。

贤弟于法志坚而诚、敬、信具足,且至诚忏悔,宜有此可贺之进境,但能不再失落此永恒、圆满,至尊、至贵之真心,三年内必臻圆满。

贤弟来函所述各节,极为可贵,务集中此般若性光而‘保任’之。虽曰知见,确属正见,曾几何时,竟能臻此,求之古人亦不多觏,诚不负般若因缘,真吾弟子也。

堪叹末法众生福薄、障重,纵是放光说法,直接传心,犹生疑二,妄生枝节,不肯珍视保任,不能生大欢喜、大信心,斯诚一阐提,佛莫能救!

弟今后宜大忘以往,只生活在无限延长之刹那中。莫向外求知,纵使背诵得三藏十二部反而埋没真心,直是向眼内撒金屑。

总之,来函所述甚为正确,但能细味‘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句,打破我执有望。此便是破我执、断命根、滔天罪恶一笔销之指标,莫忽。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廿四日夜) 

应思宗门一法,得则疾证圣果,不则疾堕三涂,何故?知而不行,轻法、贱法故。

正法绝非知识、见解、神秘、奇怪;正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更况‘传佛心印’之殊胜因缘?若不实修,罪莫能赎,惕之!

当机不授名失机;所传非器曰贱法。

无人、无我、无众生;似痴、似呆、似木人。

他人滔滔不绝时,当思我本心上原无斯般法尘,‘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

今后莫问道理,‘但自却非心’为基础,去净自心原无者,即是究竟行法,虔心保任如事佛天,如临君父,须臾莫失,时至自然水到渠成;若向外觅丝毫道理,纵得亦是眼内著屑,愚不可及。

学法,得师甚难,既得,当信师千分之千,不然难获法益,凡自作主张者,每见功败垂成,惕之。

除垢之法,只是澈底斩断命根──我执,若无我时,垢向何处著,罪向何处安?若真肯决本来面目时,便清澈明见本来无我。今之识神为用之我,不过类似电脑之前尘缘影而已,盼思之、味之、肯之、决之,则一了百了矣!

唯此是最难一著,人皆执我不舍故,坐在百尺竿头为足者比比皆是,肯放身舍命者迄得几人?学法难在此,若尽向枝节上著力,何劫能了?经云‘人无我,法无我’实修行之主题,舍此不由,十足外道。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廿九日) 

参禅贵自悟自肯,故知解传授乃障道因缘,亦以斯故有‘但得不犯君王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及‘语忌十成’之诫。弟已深明文字障之可憾,则理障、法执去除亦将不远矣,岂不可喜?所谓‘痴狂外边走’,即斥不注意自己心态而被外(幻)境牵引者语,弟既矢志观心(念),此病可除矣,岂不可喜?尤可贵者,正见灼然而正见透澈,距臻不疑之地不隔一分矣,宜乎已臻不退之地。

尔后工夫宜著重剿绝阴魔。一念不觉是阴界;瞬入梦境是阴境;一念旧恨、新愁,前尘往事袭来悉是阴魔,炼之又炼,臻于纯阳,即是‘如日处虚空’,始是究竟处。此意甚难表达,周日当在柯府约略讲述,然弟不臻此,吾终不讲,不则便是无的放矢矣。对机云乎哉!

至此当知‘非上上根器不堪参禅’之言,信不诬也。

见解纯正可喜,然却不如无。如能全显一心,而‘瞬有存,息有养’,则分秒时光亦不浪费,岂不伟欤?壮哉!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此事若非全人格、全生命投入,绝难相应,苟念兹在兹,心无旁骛,确似坛子里捉鳖,绝不空劳。宜当大忘前尘,亦莫念后,但只活在现在这一秒,绵延不断,当下便得相应。自古至今更无妙法能越吾宗传心之妙,小智终生参究不能得入,弟之珍惜亦见根基深厚,非浇薄者可比。

入我门来,但能死心踏地存正心,做正人,必能与正法合拍,不须多时,便庆大成矣。

(一九八四年元月四日) 

所谓‘桶底脱落’及‘大事了毕’者,倘若自肯,的确如是!若仍犹豫,便是依旧未了。何不细味‘心即是法’?岂不闻‘识心达本源’一语?弟保任无虚,便能识心,便是‘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能识心,即达本源矣!更有何事?质言之,所谓大事者,‘生死事大’也,若识心真切──分辨得出何者是原本的心?何者乃类似电脑装填资料后之假我(前尘缘影)?果有生死耶?岂非大事了毕?然须销尽余阴,慎莫污染,乃名了事。

至‘桶底脱落’,即是‘归无所得’,‘究竟无证’。澈底穷究到理未萌、象未生前,岂非‘理已穷’?理既穷则穷理之事已毕,断惑至纤毫之疑惑亦无,当下全体溶入大圆觉海,证得如(其本)来,即是完成法身之陶冶、镕铸。试问此际,啥叫真理?可有一字、一义、一事萦怀?故曰‘桶底脱落’。岂不甚为恰当?

此事非到不疑之地不名‘了事凡夫’,弟宜细味、熟思之。

以上诸语,只宜会心,不当形之言词,否则不仅渎法成漏,尤易陷塞人悟缘之过。

今后牢记多言不如守默,有事不如无事。

(一九八四年元月九日) 

词意绽放性光,具见正眼已开,明见自性,诚属可贺,然于修道过程,此乃‘好的开始’,‘向后犹有事在’,幸毋以此为‘到家’是盼。修学禅道能到此境地亦大不易,希珍惜之,并以‘淡然忘我’为要诀,不紧不松,不缓不急,毋忘毋助,徐徐保任去。时节若至,豁觉早已到家,更无许多节目,且亦开口不得也。

来函所述概属途中景色,既抵半途,允宜奋志心程,务期到家乃止。然亦断断无他巧技,但只保任而已。若谓更有精进法门,显属外道见解,不契‘无为法’矣。

诵金刚经,覃研坛经不可废。‘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能深契无念、无相、无住,名真精进。切须识取真妄,妄若尽,真全彰。

(一九八四年元月十二日) 

此事至精至微,至圆至澈,至真至实,至为究竟,岂可奢望一蹴可几?一般修行须历三大阿僧祇劫者,须渐磨习气兼须积功累德,透过登高自卑,行远自迩之程式,恒行长久乃克圆成。我宗唯贵直趋威音王前,彻底放下,扫荡廓清至一物不立,非大雄心、大气魄、大毅力,殊难相应。然法则至简至明,要须曾修多劫,宿植德本者,乃堪能耳。

坛经视戒定慧为闲家俱,盖就本心而言实无贪嗔痴故也。吾人试反溯自心,果如廓然无朕之本心耶?尔后不妨多做下学上达工夫,从息嗔而断嗔;从发掘他人优点,搜求自己缺点,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合理自私,而无私无我;从批判一念萌之机括,期有心无念;从甘于恬淡,到一念万年──超时空而独立,庶几步步落实,不至虚掷光阴耳。

(一九八四年四月十日)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者,禅乃一至真实、至圆满、亘古今,遍尘刹、统物我、一自他之‘如’其本‘来’之心态而已,此中可置一词否?一念甫萌,背父逃走,瞬起想念,体性已殊,非竭尽世学者莫入,非特具天聪者难办,可求多人耶?

弟既肯师而自肯,今后唯事奉此深心,释此深心(后得智),汇此深心(一切种智),则一切无碍矣!

圜悟心要非囫囵吞枣者所能理解,直须细嚼慢咽,始能品出滋味也。

切记,必须事事无愧,念念纯洁,不逊圣贤,乃堪上趣佛道,不则自欺而已,终归幻灭。

今后不妨多作静的工夫,而于动中管带或合拍。

(一九八四年七月十六日) 

试阅古德行谊,便知诸大禅师皆已完成法的人格化之熔铸,故随缘任运,出言吐气莫不皆是法的体现。如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麻三斤’,‘青州布衫’……皆为不落阴界,不假分别,不借识神之性格流露,后人因地(发心)不真,遂堕于知解范畴而无法亲饫甘露,分证法身真理的生命,岂佛法不灵,根器不逮,诚信不具耳。

道家谓‘外门闭,内门开’,禅宗虽不然,其于未证真常前,避尘取静亦大有裨益。弟能以安祥为享受,寂寞为心行,平安为福祉,淡泊为真味,于道极易合拍,唯自观之余,宜把握主题,精覃思惟;思到无可思,疑到灼然无可疑虑,便能瞠开法眼,而不为外境邪说所惑,便得金刚大定矣!

(一九八四年七月十九日) 

佛法之真生命、真血脉在禅,而禅超越一切,故‘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未开口前合吃三十棒’,何以如此?宗门禅者唯是一种心灵的状态而已。究实而言,心印若符,一切无咎,心差则不与道为邻矣。

从来不少修行人,于理则精辟、透澈;于事则威仪三千,然于名利色关却难透过,何以故?解行分裂,不曾以法为生命,不肯放身舍命故。

此事直截现成,乃至非假言诠,不待外求,人人具足,本自圆成,然于理求彻,的的无疑滞,甚难。赵州从谂禅师道:‘坐看三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试问今时谁能三年五载念念不离此事?更遑言三十年?于事求圆,更须‘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向深处、密处、难处验证,事事无碍犹不名到家,若存轻易,即达摩大师所斥之轻心、慢心也。倘存不甘寂寞之念,绝非学法根器。

闲时细味证道歌寓意,便知参禅非第一流人品莫办,此我所以慎择根器也。

真实发心修行,宜浑忘人我、是非、利害、得失,非是百不思量,只是心头唯蕴此事,时时自觉观察,庶几功不唐捐。

(一九八四年十月八日夜) 

修行人贵能‘常见自己非,莫见他人过’;贵能‘言寡尤,行寡悔’,也即是‘敬’人、‘敬’事;能‘敬’则不轻率,不以己意为是,如斯则‘我执’乃泯。

弟能发现自己缺点,殊为可喜,若从‘诚’‘敬’上多下功夫,则必因‘临事而惧’,杜绝草率之失矣。

学法不怕毛病多,只怕自以为是,我执甚坚,无人能救矣。愚之毛病较任何人为多,而愚之所以能觉醒者,胥赖由衷之反省与悛改而已。若只见他人非,以为自己对,纵错亦谓情有可原,毫无愧怍,岂有今日。故人不怕过错,只怕不见自己过。愚常说‘最肯责备自己的人,最易得到上天宽恕;最会原谅自己的人,永远得不到他人谅解。’

学法之人若不诚恳反省忏悔,时时察知导正心态,纵有小小相应,终必入魔,以龙天鄙之,魔得其便故。

弟我有缘相交,复坚固道心,轻财重法,重心轻物,甚为难得,今后多向‘敬’字上下工夫,不轻、不浮、不草率,不以冲动当灵感,不须多时,当可乐观其成。然须力求佛法人格化,亦即灼见自性后能死心锻炼,化净我、法二执,庶可功德圆满耳。若一分我执不断,则真自由、真独立之法身难成,弟其细思之。

总之,佛是完美的人。苟有瑕疵不是宝璧。除尽心垢日,即是澈了时,若更有玄妙要诀,断断不是佛法!

(一九八五年元月十六日夜) 

禅,离二边,亦无中道可立,以正大光明为首要,阴不尽则障难除,道亦难成。今后宜细味‘独尊’与‘自在’之旨,以寂寞为享受,必能一日千里也。至于精研覃思第一义谛并无必要,何故?才落言诠、意解,早已背觉合尘,去第一义谛远之又远矣,所以古德道‘把定封疆,不通凡圣’。法华‘除粪’之喻,即是‘但自怀中解垢衣’,即是‘自净其意’。此事须‘运粪出’,切莫‘运粪入’,才有一理寄心,一事萦怀,便非绝学无为闲道人,便失本真,故须向精处去杂染,向细处下功夫,方不罹颟顸、鲁莽之病,故我教人自知念萌,自觉心态,方法虽拙而功不唐捐,幸勿忽视。

(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六日) 

能反省出许多垃圾,甚符法华‘除粪’之旨,佛法的生命只是自觉、自契、自省、自诠的心灵状态,原非语言文字所能述说,唯是自悟、自证、自肯而已。此外更有佛法,总是头上安头,眼上著眼,然苟不反省忏悔去净心垢,原有之光明祥和心态始终埋没,光明难透,纵得晨光熹微,苟非静以储之,定以保之,六度万行中任之,亦不免裂作两截,以至自贼。

除此之外,起见成见刺;求佛成佛障,喜法则成法执,唯有一心圆明,方期二执化,二障除,光风霁月,自在安然。

坛经不可忽者在‘本来无一物’句,弟能时时无一物,事事无一物,便是无住生心,便是无念、无住、无相之笃践履行,便可保证修行不落空。佛法乃自力法门,唯贵自悟、自修、自成佛道,他人爱莫能助也。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二日) 

法即是心,心即是法,既得心法,宜当以心印心,心心相印矣,天涯不啻咫尺,彼此何啻一人?反之,虽朝夕相聚,心心相异,有何意义。

嘱弟读指月录,在盼能以印证自心,藉亦可以欣赏彼佛法人格化诸古德之一言、一默、一举手、一投足无一而非法的示现,其接人作略之神来之笔尤可予弟启发、创新,以为来日接引有缘之方便;若以为意在记取葛藤则大谬矣,况古时诸大禅师皆以有言显无言,岂是闲学解?岂有道理可得?弟能于此豁然有省、法执断矣,岂非有益!

古德从师,率皆如说而行,咸知恭敬不如从命,率能如说而行;今人但从我执之主观所谓之敬与行,自以为敬,实则正相反,试思堪为人师表,宁有口是心非之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三日晚) 

俗语云:成于一,败于二三,自无择法眼,切莫任意阅读似是实非之书籍,以免杂毒入心,良医束手,受害于无形之中,弟亦知‘金沙虽贵,在眼亦病’警语,且曾广阅经教,抑岂不知‘毕竟空’中容不得些许事物?若不向断二执上下工夫,则既明本心又辜负原本矣!学法不难,修道不易者端在此。

学道大障辄为粗心、自是及不明真假、正邪、是非、利害,是名‘痴’病,苟不去净‘所知’,此病难治,自不痛切反省、改过,他人频频唠叨,丝毫无用,心若定不下来,绝非法器!

以寂寞为享受,是真修行;以忏悔为日课,必获解脱。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一日夜) 

人生如幻,何况梦境?幻生幻灭中犹有一大事待了,则梦非无因矣!

今后于观心时力扫任何想念,践行五祖‘守本真心’之训,则时光不蹉跎、浪费,烦恼可以摒除也。

弟我本无距离,何须注重形式?真修行即是真供养,无逾此者。弟当致力认知父母未生前之‘我’,能于此确立,自然光风霁月,潇洒自在矣!

(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六日) 

今后宜向虚极、静笃处涵养,澈底放弃我执,时时拱奉本心,这便是‘悬崖撒手’,待到虚极、静笃乃有‘绝后再苏,欺君不得’耳!

此事虽至易至为平常,然尚未臻恳到、精一,亦猝难相应,悠忽岁月,终被埋没,辜负此生,出头何日?日常当向‘随缘不变’处留意,若能不被境牵,不受尘染,敢谓大事了毕矣!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七日晚) 

每见汲汲正法乃至皓首穷经,竟抵死犹未歇心者,固可怜悯,然亦咎由下手未以识取自己为大本,向外驰求,妄谓有法可得,迨至装得满脑‘废知识’,逢人便开话匣,与真实法相去转遥,故知正见乃‘了了见’,若涉一法即名不了,解脱何日?若澈见如此,勿再求知,且向‘为道日损’处著力,‘但自怀中解垢衣’,我、法二空日,状元及第时,何须啰嗦?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廿日) 

若能不外求,不傍骛,徐向铲除相对意识上著力,堪能一时、二时乃至一日、二周……保持统一心灵,泯绝二元心意,是真入不二法门,岂有余事,宁有剩义?亿劫颠倒想既消,法身现成,何论劫数?斯乃最真实耳!

(一九八七年五月四日晚) 

坚持‘自觉’──自觉自在,守本真心去,若能向这里著力,不须多时必可澈了,亦可证明我言不谬也。

(一九八七年六月一日) 

修行的次第大略为:

离执──与法相应,外境不染。

去执──搜尽病根,永绝后患。

无执──全归不二,无我,皆我。

师、弟同心、同体,法无悟与不悟;悟即不悟,亦非无悟,恒保安祥,修学事毕。

(一九八七年七月七日晚) 

参禅,的确应参涅槃堂里禅,方抵得生死,只图口角滑溜,济得甚事?抑能改变什么?

今后凡所行履,莫离不二法门,便无退失之虞,亦唯秒秒安祥,是大福祉,是真归依处也。

(一九九二年二月十七日) 

今人学法,率非志切突破生死,不知生死根源,谁复在意‘本来面目’?是故道心敌不过人心,幻相常汩没真如,平时欲振乏力,临终岂得不为业牵?即使面呈今生离苦得乐之法,怎奈伊之乐不在此何?是故多见不耕耘妄冀收获,不修因奢求证果,不舍罪唯愿解脱,宁有此事?亦安有斯理?

初祖曰:解行相应,名之曰祖。今之人多见知而不行,明知故犯,甚至解亦不求甚解,最好能求佛、菩萨代为修行,试审视大多数人,谁不如此?此我深忧此生又徒劳也。

我宗所追求者,非仅佛法,乃佛法之根源,所探索者非止于真理,乃超越真理,直趋真理的始祖之前。志不在此,而曰参禅,真大妄语,亦大佞人也。

今后暂摒余书,唯以圜悟心要为日课,由解而行,久久必证大果,请谛信而笃行之。

凡事视因缘而定,安祥禅诚如弟言,为未来开法运,乃人类所共趋。就今日而言,虽似缘不俱,而实乃众生福薄,临此关键时代不知抉择,令人慨叹耳!

其实,安祥禅圆摄五乘,随其根器、发心而得个别之果报,允称为直接、扼要法门。吾人胥应抱‘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之心,但求尽己而已。

(一九九二年三月廿九日) 

学佛原非细事,苟非奋出尘志,切度生愿,厌生死苦,立真实志,下牛工夫,十九难成,徒成自欺,何裨解脱?

简要之道,端在‘自觉’二字,其要义近似‘不虑而知’,易言之,即是‘唯觉无念’。

就法门言:坛经、金刚经极简明扼要,的是成佛不二快捷方式,只是众生自障心目,往往只作道理会,可叹!

佛经特色,只说成佛方法,说其然,不说其所以然,故与学术迥异。学者因业成障,不明深旨,求会佛法者,千万人中不得其一,岂不可叹、可悯?尤其可喟者:佛学知识愈博,愈不畏因果,殊可悲也!

(一九九二年七月十六日) 

力人女公子学安祥禅,我乐于摄受,请代复函告伊:既学禅当依金刚经及坛经;坛经力斥‘尘劳邪见’,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有所见,切勿妄言,亦无可喜,平常心视之为佳;若妄言眩惑于人,非仅漏尽功德,亦为佛法大忌,切宜戒之。

‘但办肯心,绝不相赚’,只要诚敬信心具足,力量是必然的。佛法贵在‘救心’,治病并不可贵,病从心生,心若正,病不生,生也易痊,况治病有医生,救心人难遇,力人之见证也可反映安祥禅之方便力,以不重视为宜,此皆修禅之副产品耳!

(一九九二年八月十七日) 

新机运正在开拓,一崭新的形势不会太久即将呈现,目前,我们只能‘随缘’。

拂逆顺受,可以消业障,倒是为某一些人耽心,因为因果是严厉的。

举凡大家公认,经我印可的,多属‘解悟’,距离‘证悟’还很远,真正亲证到清净之体,毕竟无身,才品尝到‘唯觉无我’。悟的边境,要到真无我,不殊唯有我,或唯我独觉,才可以说‘觉即了,不施功’,才算‘大事了毕’,也才可以说:没有我,法界即我。

对人,只能寓援引于鼓励而放宽尺度,如果得少为足,我也莫可奈何,如果不把解悟的正知解人格化,是会如同‘竹篮打水’的。

如能保任安祥,便是正行,便是真幸福、真把柄。我能供养人的也只有这,可惜太多的人‘失掉手中珠’,错过一期法缘,到那里去寻觅这种安祥心态?已省下多生(甚至多劫)修行,再不肯下些工夫,谁辜负谁?若果‘众生福薄难调治’,我也只好徒呼‘无可奈何’了。

(一九九三年元月二日) 

示张生

弟问‘如何参?’参者,参详,亦即思惟也。思惟之主题唯在找出自己生命的基因、原态和永恒相,以及众生平等、生佛平等之所以然,进而肯决万物即我,我即一切。这便是思惟的课题。长年累月,闲来便思,终必有悟的时刻。

你问‘参而悟,何以见得是真悟?’这更简单。人不能不受身外的干扰或影响,因此很难摆脱烦恼、很难享受‘自在’。尤其想念瞬间不停,片刻难安。一旦开悟,安祥充满,有心而无念,即相而离相;心如金刚,外界绝难动摇、左右,而享有自在无碍、独立自由,一切相对悉成统一矣。能长享此境,且无任何疑惑,便是开悟,亦即生命的觉醒。

‘悟后如何修?’悟后无可修,但保持安祥、无染,久之一切进境只能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弟台福泽深厚,智慧内蕴,如今只欠一悟。若能悟,则必能迸发生命潜力,绽射生命华彩,‘三不朽’舍弟其谁。成佛犹非分外,于此何须更谦,承当可也。

(一九八二年九月廿七日) 

你必须了解,那种离念、离执、离分别而又清楚、明晰的心态,是一切圣者同证的‘正受’。那不是可以从册子上挖掘得出来的,它是心传或别传的内涵。即使是大悟、澈悟了的人,也只是以此心态为禅与非禅的‘试金石’。因为除了这,教内往往认为‘惺寂’、‘灵明’、‘昭昭灵灵’或‘空灵’是祖师心,其实是错的。

不管你从禅定中攫取得任何境界,就我宗来讲,都只是‘把玩光景’,都只是‘误化城为宝所’。唯此是‘实际理地’;唯此是‘本地风光’;唯此是‘三昧王三昧’;唯此是真种子,可以开心之花,结道之果。修行也必须从此开始,唯以此为起点,但凡思惟、反省、忏悔……都必须以这个心态作基础,才不会落空。凡研教、看禅籍到不能明了时,只消反顾自心的原态,就逐渐体会到三藏十二部,直接或间接都只是说或只为到此一心态而已。往后的日子里,努力于保持并了解此一心态。当你完全了解了它时,你就具备了‘正见’,加上原有的‘正受’,你便证得法的全部了。

事实上,以上只是就能力所及的,以及允许形之于文字的,概略说出万分之一而已。只要你视它胜过生命,保护它如同保护自己的眼睛,你就会发现,保持得越久,体验也愈深,乃至诸佛诸祖会时时放光加被。所谓‘结果自然成’,不就明白告诉人:耕耘就是收获吗?当然所谓‘法的人格化’,起码要扫除功利、神奇、玄秘……等概念,也绝不可见异思迁。如此三年下来你就会知道禅的外举和内涵了。

可以看‘圜悟心要’及‘指月录’,但须用‘禅的心态’去看,看不懂,就试著权当它是在解说、暗示我此刻的心态,久之必能领会出它的真滋味。

最后必须提醒你,禅须忌口,也就是说,既不可以乱七八糟的概念都吸收,也不可以随便乱讲。古人大悟了,依然装糊涂,未澈悟绝对不提一个字。自己境界尤其不可对任何人讲。如此方符‘正行’,方符古人践行的正路。倘若把它当作一门知识或学问来论说,不但自己不易再进步,也埋没禅的真精神、真血脉和真生命!

‘真实的必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是个甚么?’希望空暇时不急不缓地思索、玩味这个问题,也不必急著要答案,久之一旦了然于心,也可以说是‘参学事毕’了。

能到你这种境界很不容易,也不会有很多人,盼能珍视、保持、缄默、反观,再加上少许喜悦!

(一九八三年三月六日) 

中峰禅师为‘圜悟心要’题叙曰:‘少室不传之妙,就当人正体上举扬,无形段可指,无方隅可示,无言说可诠,无道理可陈,虚洞洞,空牢牢,绝毫芒,离朕兆,圆满湛寂,真正妙明……’所描述的即你的境界。既如上述,又不可以无言,遂有禅语录、禅文字之出现,或隐、或喻、或直示,总不明说出此心境界。一者虑小根谤法;一则虑流于知识而塞却悟缘。古人用心亦良苦矣!

贤弟宜深体斯旨,切莫向人轻率道出‘冷暖自知’境界,默而识之,诚以奉之,长时养之,方是上根大器行谊。

此事多少人耗尽一生时光,尚不得浅尝少许,弟已全得,宜生珍惜想。佛菩萨放光动地,感得龙天拥护、供养,亦只以此为基础。证道歌云:‘但得本,不愁末’,应力持此根本,务必保任无亏,则修行事毕。

佛法是‘无为法’,无为者概括为无念、无相、无住,而以‘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为要诀,则日常生活与人无异,‘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便省心省力,不修而修,修而不修矣。妙奚如?

须知未臻佛圆满果位,任何人皆有所不知。惟当存畏天与自爱之心,凛然于此心,绝不可稍有污染。故当力持光明无私,守身如玉,护心如城之操行,以待‘结果自然成’。须知因正则果圆,缘至则事成,切莫学浅根不堪风雨也。

平时看佛书有不明处,固当依此心境作解会,读至亲切处,尤当汇归于此金刚心,方是修学之道,方契不二法门。

读禅德语录宜留意参考之处,俾以之应对。盖有问不答固不当,答而不如法尤罪过。

谦冲、澹泊、多笑少说,时时监视每一念之生起,绝不姑息养奸,久之必蔚成泰和之象。

一切理、一切事只在你那如幻非幻、空空朗朗之处生起、幻灭。识得自心真相,是为‘全知’;复得心之原态姑名‘成佛’;保任此心瞬瞬无间隙名曰‘真如’;析说此心之升沉名曰‘说法’;你但精研、覃思自心之种切名曰‘内学’,谬执心外有所谓真理,俨然外道矣!熟味之。

务将杂念、妄想、神奇、怪诞扫除廓清,外道之书尤不可触,可保平安成佛。否则必多魔障。

(一九八三年三月七日) 

学正法必须通过八正道,而正业乃维持正命所必须,亦为正命的正常表现。

弟应知我的修行是穿著军服进行的。即使是退役后任站长,也并非是个专业参修的职务,所谓‘治生产业不违正法’,早指明了修行是不可以脱离社会现实的。由此可以了然你研习微电脑和接触学术新知并不妨碍修学。若果为了修学正法而规避责任、义务,使正法蒙上功利主义──急功求效的色彩,那就罪过了。

外道并不是个坏字眼,也不含讥讽的意味,而是把学问作二区分,无法摒弃的表示词。如果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不就没问题了吗?更况我最喜欢用科学概念印证正法。记住‘舍方便,无究竟’。甚么是最初和终极的真理呢?参!

你来信最后引用我所举例的话很正确。放心,学术研究不会污染到心。何况当你深入契入微电脑时,不是更能了然于人们自我意识和知识、经验形成的原理了吗?不是更能以科学印证佛法吗?

修行最怕的是心无所寄而‘闲居为不善’,新知探讨、学术研究是桩好事,应该把心力全部投入,不要落后,让正法蒙羞!

一颗光明磊落的心是永不褪色的,只这就够了,除此,啥叫做法?除此有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真理吗?我的答案是:无!

所谓‘随顺世缘无挂碍’,做你应该做的吧!人应该也必须是活在责任与义务里的,对吧!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六日) 

人生活在这五光十色的社会,加上与生俱来的资料累积,很难清澈澄明到根绝错误,只要怀有一颗向前创进、向上升华的意志,早晚会到达生命的圆满。

宗门之法是究竟圆满法门,努力行之,福慧并增,人生亦不再有任何疑问,岂不堪称究竟?

所谓欲念,合理的欲望是进步的动力,也是毅力、热情的根源,总宜取法乎上为宜耳。

(一九八三年六月六日) 

读八日来函,欣喜不已。弟台见解正确,理路清晰,已具正见,依此起修,依此保任,不难‘就路还家’矣。

正受、正见原为一事。然耽正受,则压抑悟性,差堪自了,无方便能利他,故可讽之以正见不具;具正见而少实证,分别炽然,不知安祥为何事,亦勉可刺之以不具正受。若果诚敬至极且坚信自心,则得正见时,便享正受;享正受矣,见不离此,全以此而自见自肯、自受用,亦行法施与有缘,而显大悲方便,可名等持。

言定慧虑人扭于惯性,不能了解,姑言正受、正见耳。

法,唯是一心,余皆方便。凡有建立,咸背真实。

(一九八三年六月十日) 

是否开悟很容易验证。如果遇到拂逆之事不生烦恼;遇到可欲之事不起贪恋,心不动摇;遇到可怖之事,不生畏惧;遇到不平之事不生愤慨;时时安祥,驱之不退,忘之不失;凡事入目便判,不生疑问,便是开悟之征,不须问人即知。

我向不重视他人布施,且亦时时量力供养他人。我最乐见的是人们真实修行,诚心向道,作个光明磊落、无私无我的人。

(一九八三年六月廿八日) 

至诚忏悔,龙天熙悦,愚亦为弟随喜,吾非神职人员,从不宣扬宗教,惟既有缘,吾亦不峻拒来学。向者以弟福慧兼备,颇喜弟能发无上心,而寄望极深,徒以时空所限不能时相切磋,致心为境迁,心为形役,渐失主宰,而道心亦为幻象所转,实堪叹息,今乃诚心反省,忏除往非,矢志日新又新,洵可喜也。

吾宗贵能长远发心,时时不忘斯事,尤贵心传,得心即得道,既得道,但行可也,终必抵家,更无奥义可得。

吾一向平等法施,获益深浅胥视其人容量而定,苟念念不忘小利,其失大利也必矣,若更疑我法有保留,向后必遭天谴无疑。

若有人终日弄神弄鬼以迷信骗人,遇机虽芝麻小利亦辄思指染,反弃无量功德、无量光明大法于不顾,任意污染心田不知警惕,如何期其成就?苟有成,亦唯魔道而已,更况盘算私利之时多,反省己过之时少;色欲物欲之念强,慈悲喜舍之念少,而谓师法不验,传法不备,宁有良知?天理能容?

此事唯具上上根器,唯志在圣贤,唯不甘沉沦,唯集生命之全力以奋出尘之壮志者乃堪承当。

弟台反省宜细、宜诚,不必求速,不可草草,当得大益。

(一九八三年八月廿三日) 

我慢乃主观、我执之突出,不仅障道,亦为烦恼主要来源,盼列为克制重点。此外懒惰、因循、怕麻烦、不耐烦亦请去除之。来日世法佛法必能加速成就。

犹忆初见贤弟即以呼吸系统稍弱相告,盖意在讽以降低主观、好胜、自是之偏去个性耳。不图迄今仍犹时时作祟,至盼作一番剿绝之功,庶世法、佛法两皆圆满也。此须静思、深思、细察而不须注重形式,尤不可一曝十寒。

人身难得,涵义甚深,至盼以知足、感恩、喜悦之心情,珍惜缘生,努力心灵之净化,无明之廓清是盼!

(一九八三年八月廿九日) 

人总是活在错误中的,因此生活便几乎成了对生命的惩罚──总是烦恼、不如意的时候居多。

当人决志扬弃错误,断除非分的欲求时,便开始少分心安的真正人生了。

人活著为什么?是为了心灵的净化。因为生命是存在的唯一真实,是不可毁坏的。因此也必须朝向至真、至善、至美的境域前进,以达到与佛一体的归宿。然而这也必须以心安为基点才行。所以学法毫无迷信的成分,反之是人的本分。

透过省察克制的工夫,到达无私、无我时,人的本有光明就会绽射出来,就会散播安祥,发射光芒,带予人群和谐、安祥与喜悦,然后心才会光明、圆满、永恒自觉。

唱熟自性歌并玩味其涵义,对心的进步会有帮助。

(一九八三年九月五日) 

此事只要成为生活的唯一兴趣,而不是兴趣之一;生命的唯一目标,而不是目标之一,则款款而行,不急不缓,不仅乐在其中,功德亦在其中矣。怕的是进退失据,迂曲迷惘,就不免费时徒劳了。

忧虑不能解决问题,反之会使问题恶化,应该以信心、安祥、喜悦贯注生活全程,让它成为生活的源头活水,活得才有力量。

心情抑郁时、精神倦怠时、公私怫意时,廓清闲愁专心吟唱自性歌,必能获得清新、喜悦与安祥心态,持此心态世出世法无不吉祥顺畅也。

睡眠不须减少,只要醒时心不乱、意不驰、志不摇,如孟子之言:‘必有事焉,心毋忘,毋助长也。’玩味、追忆、觅回弟我坐而论道时之心态并保任之,不消多时,大事定可了毕。

(一九八三年九月九日) 

所谓‘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但能保持心的光明磊落,而能敬业乐群,便是正修行路,若轻忽世法名为边见。于日常繁忙中保持心的安祥,于公余闲暇时,稍稍思惟生命的基因、共相、原态,时至必能彻了。

若忽保任,即非心宗;倘忽做人,名为狂诞。总以留心人际调和,学术进修,心灵净化为要务。凡此皆为佛法之正行,亦即既存在又超越者也。若于此忽略,即非大心正行之士。

(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九日) 

来函所述知解,全属多余。宜当扫除、扬弃,唯事观心,久久必自省悟。

学法贵诚,不诚则因地不真;贵敬,不敬则感应不交;贵信,不信则根株难植。能视佛如师(佛向你说过甚么?)视师如佛(法从那里来?)勤自忏悔,护心净意,应无难处。若是兴趣之一,直是轻忽招罪,不如不学为上。

公案只管看过,无须求解,苟非大悟,必不能解,纵解亦非。

拍案一声,诸法齐赅,此是我宗人格化之自然举措,无玄可言。

莫将电脑代替人心──莫将装填资讯之本非如此、可不如此之妄心,执为原本、永恒如此之本心(即本来面目)。

若以无自性为自性,大事了毕。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一日) 

此事乃成佛伟业,作圣奇功,岂可一蹴可几?然苟有‘丈夫冲天志’,莫愁水到渠不成也。

学道固须赖长远不退转之坚固道心,然苟不秒秒观心如古德所示‘如炉炼丹,如鸡孵卵’,断难成就。且亦不坏世间法,如佛开示‘治生产业不坏实相’。只须有暇不忘此事,静时观心,动时保持即可,别无奇特。若涉功利主义、神秘主义与此事绝不相应,善思之。

(一九八四年九月廿九日) 

示吴生

学道首求断惑。然欲断惑则必先证得大宇宙唯一真实,然后可以二执永断、二障永消。唯一途径辄曰:‘明心见性’。此事语难,则明明拈出,犹自不悟;语易,但‘存心养性’可也。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存者存何心?但存无私、无愧光明坦荡之心,即是‘养性’,即‘可以事天’而自求多福矣。其要领则在‘瞬有存,息有养’,亦即‘不可须臾离’之意。久之当有应。若念念从私我出发,心心以欲念为主,则与道相悖,何由见性证真耶?思之。凡事贵恒心、毅力。若每日晨起诵金刚经二遍,依要领行之,百日内必然障消慧生、定力渐增矣。

弟能鼎力支持会务,我心甚慰,即此一端,已植殊胜功德,依法而修,佳音近矣。

(一九八三年四月廿五日) 

示邓君

随吾学法者,人虽不少,各人成就胥视其资质与发心如何以为断。某某诚敬笃实,凡吾所言皆无纤毫犹豫,决然力行,故成就过人。反之,吾掬诚相告而彼多怀机心者,至今犹进三退二,乃至否定师、弟伦谊者,皆无进境可言。其中退失者,亦率由心行不正。可知正法难起者,缺乏做正人君子之风操,缺乏诚意正心之基础故耳。苟有诚笃君子,死心皈依,实践力行,其一生不能了毕大事者,我当下地狱!

何先生定中四句,道尽‘本地风光’亦乃扫净无明之象,殊为可喜可贺!益知法贵力行也。

二位陈君欲晤之事,吾亦欢喜无量,惟吾所传之法乃最上一乘,悟则成佛,若小根小器,愚昧迷信,则不相应,倘二位根器不逮,则以不见为宜。

(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九日) 

一、正法是‘独行道’。凑热闹、搞法会、敲打念唱,只会耗时费事、失心失念,与保任之道相违。尔后盼毋倡导此事。

二、同道聚会,只贵坐而论道,各抒心得,各谈‘正受’,使心光交烁,互蒙法益。

三、心宗一法,直承世尊。苟非具大福泽、大智慧、大诚信,必难契入。倘摸著光景,产生境界,且又分别心重,终必陷入魔境,摆脱大难。

故本法贵能得心而保任之。苟坚定不移,假以时日必克大成。而转凡成圣,是何等大事?故特重反省昔非,忏悔往愆,而以居敬存诚保任之。此事至简至易,然须福慧为基,诚信为助,否则纵遇大善知识,亦不能获益。学正法之大忌有五:

好谈论,远实践。

喜热闹,厌孤单。

慕神通,好奇特。

理不澈,见不透。

昧般若,忽保任。

犯上忌者,纵不入魔亦与正法南辕北辙,绝不相应。反之,苟契心宗,绝无魔事。

四、供养之道,主存诚敬信,而不在物质。况我等般若因缘,宜重法供养,拚命反省,努力保任,便是法供养。

‘法供养’者,弘法与修法是也。以贤弟之能力,应观察、访问上根大器,加以长时考察,视其果为良材,向其赞扬正法,诱导入我门中,俾熔成大器,以报佛恩,最为切要。

(一九八二年元月六日) 

示宝林

既学正法,应力行八正道。凡事负责尽职,并应满怀喜悦地做你分内的事,自然会逐渐习惯。

军中的工作,应在军纪、营规的前提下推行爱的教育,亦即多鼓励、少责难;多开导、少教训;多接近、少疏远;多了解、少空谈。总之,首先要力求适应,然后建立信心,一切就简单了。

既献身军中,最好不必轻易离营,尤不宜动辄请假。

目前宜了解营连的SOP以及团队惯性、本身职责,故可不必看五灯会元等书,俟稍稍进入状况,再看不迟。

心头闷闷不妨唱歌。

每天的工作,应有个卡片,自然不会忘记,我有个口诀,不妨参考:白天的工作晚上检讨,明天的工作今天准备,遇到了困难请示长官,发现了错误马上改正。

军队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能尊重人、团结人、同情人、照顾人、原谅人,大概所遭遇的困难就不多了。我虽然是‘老兵’,离开军中也有几年了,一切怕与我所想的有出入。

请不要执著修行,工作就是修行,工作就是正业,对吧?静下来,适应环境最重要。

(一九八一年三月三日) 

读了来信,只有用‘欢喜无量’才能形容我的感受,果然没有辜负般若因缘。

人总会犯错的,谁又能对一个掉进污水坑里而拚命向上挣扎的人不加援手呢?人,不怕错,就怕安于错误、不想摆脱它,那别人就爱莫能助了。

你以为我从来就没有犯过错误或罪恶吗?不然!我只是不甘沉陷,不肯原谅自己,而从污池里爬出来而已。否则就是‘哀莫大于心死’了。

综合地来说,你的见解很正确,修途很正确,感受也很正确,非常可喜。涉及精微的地方,就你所提的问题,分条答覆如下:

一、观心诚如你所说是观无明心,也就是从观心,了解自己的心态,修正自己的心态。观心既久,妄想就不能操纵你了。人的大错、人的迷失,多半是由于不自觉,观心法门就是让人由不自觉而念起即觉。观到纯熟时,自然会发现念本是无,进而了知念本无念,则可以无念而念矣。所谓念而无念,即是‘长空不碍白云飞’了。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你跟我坐而论道时的心态,就是最标准的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念念不住,念念离执,且是‘事如春梦了无痕’的真无念了。此外用文字语言,是很难说得清楚的。

二、佛法是‘舍方便无究竟’的,观心亦然。修行的目标是自解脱亦复解脱在缠众生。你讲的妄想不生,便是观心到纯熟的成果。

的确,观心是修行的一个过程,但也可以说是修行的全程。因为到了观而不观,不观而观的境界,就接近自觉自心,自心自觉,觉心不二,假名正觉的圆满境界了。如果说中间还有的话,那就是自在自观,自观自在,观无不自,自无不在。吃紧处只在不观而观,不觉而觉。切不可泥迹失神,至为紧要。

三、盐亭大师开示诸语,你应该深有体会,至感亲切才对。所以这里不作答覆。只告诉你,真无念不同木石,不同断灭。何以故?无‘念’并不等于无‘知’,更况念而不执不住,非意、必、固、我之所出,就是无念了。

四、忘字是修行的要诀,不则如何廓清那前尘的扰乱?到观而不观,不观而观时,非忘而何?必须有个忘字,才能由‘观’而觉,味之!保之、任之亦复如是。

五、回头转脑,是说把一个觉受、心得,回归到你修行的目标,把答案放到问题那里。不然就是‘悟后迷’。简单地说,就是把修行所得统统投向‘父母未生前’去契会、印证、豁然、肯定。你的反省方法很好。

六、你的体验很正确,能忘尤可喜。

七、工作时宜专心工作,不须观心。对修行者而言,吃饭也是一种工作。所以不要观心。

八、修禅宗法门,以观心为正行(参话头亦然),余为助行。须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外无心,心外无佛。

观到观而不观,不观而观,你那些问题根本不存在了。年来目力不济少作详答,大概答覆如上,应该是可以了。

九、你那些感受,可以说是‘正受’,是非常好的。但如执著它、自诩、自满或横生分别疑虑,那就不妙了。

这事不关‘忘’字。只要不管它就‘吉祥止止’了。当然无须用‘保持’两个字了。因为它并非‘招之即来,麾之即出’,也并非可以用意识保持之,只莫执著。

今后于心态大好时,不妨‘回头转脑’看!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三日) 

关于‘知有’一节,你已知道,本可以不说,但为了落实正见,不妨画蛇添足一番。知有者,即六祖讲‘我有一物……’云云。亦即所传之心态,亦即真空之妙有也。此事你已熟知,不合再问,若果不知,非我同行;若果不知,‘保任’何事?

切须去净我、法二执,二执若无,谁悟?悟甚?能得如此,始名澈了。须知我宗悟不难,了则不易,所谓‘理虽顿悟,悟乘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闲时细味之。

你对沈、稳、默之体认很正确。所云‘淡化’尤妙。何以我不嘱汝去‘机心’?汝之优点即少机心,不用手段,一片纯诚,能保此天真,成佛有分,更何论悟与不悟!

回头转脑者,一切正见、正受统统汇归本来人、本来面目。亦即回光返照之意。照得亲切,涵盖吻合时,蓦觉佛在斯矣。

师彦禅师表现虽不洒脱,却能予人以启发。‘因地倒,因地起’者,是心陷你,亦唯心能救你。余皆允当。

以上简答虽简,已是多余的了。因为你已超越了这些个见解,勉强补充几句而已。若论见性,根本就没有这些子,与这些子毫不相干。你若自肯,确已灼然见性,不信试放下万缘,看是个甚么?若有即不是,若无亦不是。你若不停寻觅,到家反而愈迟。时时细味此句。

总之,两次来函,见地纯正,殊为欣慰,诚我弟子也。望去净私我之心,扫除邪见、正见,但只恁么自在自观,自观自在,我觉故我在去,成佛且不远,更何论见性?盼厚自爱、厚自检,为佛法、为众生,当誓志到家方休,莫将途中当作家舍可也。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六日) 

示如夷

来信读悉。心的世界是超时空的,何须南北奔波?台南之行可以免了。因为当你一念至诚皈依念起时,我已摄受了。更况夙具法缘,但能不易此纯诚初心,你此生必获圆满成就。但须从自心著力,才不至迂曲徒劳。

我大半生献身军旅,历尽艰险,亦遍学诸宗,最后于禅宗了毕大事。

看来禅宗玄奥难入,其实若肯用功且得心传,堪称一了百了,至简至易。

(一九八二年十月六日) 

一、大信心、大诚心、大虔敬即是大福泽、大慧根。所谓小根者轻浮、犹豫;所谓‘一阐提’者,‘信不具’也。观此,应去自卑矣。

二、真忏悔须‘发露’,不敢或不肯发露则我执依然,罪垢难消。佛前忏悔,亦须大德为作证明及回向,始为合法,若自己秘密忏悔,不名发露也。

三、你须立定志向,究竟志在何宗,然后坚定不移,绝不旁骛,方可期于成就,倘二、三其心,犹豫不决,或见异思迁,必难相应。至从谁学为宜,应有自知之明。倘见彼师时,心无所感,则无法缘,若初见即感安祥、离念,从之学法,必能成功。自思之、自抉之可也。

四、因变则果变。读了凡四训便知。

学法相契,名种子变,种子变则结果变,孰谓命运不可改变?况一旦开悟转凡成圣,岂命运可拘耶?

(一九八三年元月卅一日) 

学正法诚如达摩祖师所说,绝非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所克承当的。倘使没有昨死今生的觉醒,百折不回的决心,死守善道的毅力,就只会虚耗光阴,是断难成就的。法离二边,谈不上甚么难易,只看人的发心与立志如何了。

人若不能发掘、承认并扬弃过错,不仅永远摆脱不了烦恼的缠缚,而且最后必令生命黯然无光,完全沉淀。但这很需决心,否则不会有实际益处。谁都多多少少犯过错误。错,并不严重,天大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能悔改就是胜利,因为战胜、消灭了伪我,赢得尔后的无愧与安祥,而活在喜悦与自信之中。能真忏悔的人,精诚所至,必获佛天慈悲,亦必能自觉到无罪一身轻的喜悦、满足。

消遣、解闷、找个心灵寄托,不妨各随发心,去修行、念佛,但若真想圆证乃至少分证得解脱道,却是极为严格,极需自我鞭策,力求行解相应,才不会落空。

(一九八四年四月廿三日) 

你能由衷忏悔,至感欣慰。现在应该轻松许多了吧?

这次反省还不够澈底。如何反省?大致说是以时间为‘经’,想念行为为‘纬’,作反方向的反省,要细、要由衷,不必急,一年、一月、一周、一日地反省下去,把时间写下来,向记忆里找过去。如果细细地花上一年的时间(利用空闲)再由衷、认真地反省一次,一定会收到脱胎换骨的效果。

人若不肯扬弃错误,他就只能活在烦恼中;人若不肯远离罪恶,最后终必难逃毁灭。

反省、忏悔是免入魔道直趋正果的成功保证。

我很欢喜。祝早臻圆满!

(一九八七年十月廿日) 

病根即是烦恼根,也是障道的‘电阻’,不把它连根拔掉,安祥是不可能与它同在的;不下一番真工夫,不做一番客观而又深刻的自我检察,也不可能发现病根的所在。

人若不认识并修正假我,就不可能认知真我,并让真我当家作主。这仍然须要心力。一个意志薄弱和屈从肉体的人,永远进二退三,永远不能到达生命的圆满,生活就只会是折磨了。

经过这一番自我挑战,并且得胜,固然很棒,但希望这是一场彻底的歼灭战,是一场片甲不留的杀戮战场。否则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岂不可虑、可惜!

真正美好的人生,是活在安祥里的人生。

(一九八八年四月十六日) 

家庭是道场;安祥度与包容度恒成正比,更况惜缘、知足与感谢乃幸福的源泉,因此我为你们的恩爱而欢欣、慰藉,也深信从此真正迈向生命的幸福、圆满。

(一九八八年八月廿二日) 

人若把错误重复下去,则烦恼必将纠缠到底。你能认真地、由衷地、至诚地反省,毅然决然地扬弃错误,是最可喜的事,这是发心是否真实、修行能否圆满的试金石,愿你坚决地战胜伪我,祝你赢得彻底的胜利。

如果你能时时觉察自己,绝不挑剔别人;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包容别人,进步会很快的。懒,是反‘精进’,是障道的因缘,要努力克服。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卅日) 

人必须肯定地认知──烦恼与错误同在;毁灭与罪恶同步,才能找得到摆脱烦恼的正确方法。人也必须坚持正见并百折不挠地藉正见指导正行,才能把正法贯注到现实生活的全程,也才能进而完成法的人格化──完成作圣之功。我一向强调‘付出就能获得’,对正法尤为立竿见影,是绝对‘功不唐捐’的。

大多数的人被虚伪的假我操纵,分辨不出正邪、真假、是非、利害、善恶,因此也不能作正确的取舍和择善固执,而忽视、亵渎、轻慢了‘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的安祥禅,岂不可惜?所以我渴盼于你们的就是弘法,就是把安祥禅的福音扩散开来,让正法发扬光大。

只管耕耘莫问收获,一切尽其在我,不急躁、不自是,一切功劳推向别人,一切麻烦、抱怨,自己承担。这样一定能福慧增长,佛天喜悦,何愁功德不圆满?

(一九九0年二月廿三日) 

示行云

世谛不碍真谛,但莫污染自心,便是自净其意。若果学而无用,则不如不学。

正法并非时时可遇,既结法缘,又发大心,至盼精研勤思,务期‘归根得旨’,切忌‘随照失宗’,待到亲证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之本源,方庆大事了毕,亦方是一了百了。

学禅切要处在‘明觉本心’后,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缘中保任不失,凡事依他作主宰,乃真‘得道’,是真‘正受’,信得及而力行之,则‘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岂不简易?然不见至理、未生大信,不肯自净其意者,终难企及。勉之。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八日) 

弟当知禅宗乃至简、至易、至高明、至究竟、疾证菩提之最上一乘大法,万劫难觏,非立坚毅志、长远心不能为功,尤非心浮气傲、好奇、功利之徒所克承当,宜当物色上上根器引之入道,方是报佛恩行,浮浅之徒远之为上,不则自招轻贱正法之咎矣。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二日) 

‘天大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弟但安排一个无事牵挂、心身自在之时间,摒除干扰,将平生所做、所思之应予改正者,彻底反省,以后誓不再犯,必获佛天宽恕,其程式如左:

一、斋戒沐浴换净衣,佛前焚香祝祷曰:弟子某某无明覆盖,不见己过,堕落而不自觉,恳求佛菩萨慈悲,令见己过(三拜)。恳求护法菩萨善导(一拜)。

二、准备纸簿原子笔,就反省所得一一写出。然后就所反省之事,能弥补者写出弥补计画(须执行,不可忘却);亏欠他人者、对不起他人者,观想其人在面前,向之顶礼乞宽恕。

三、以至诚之心就所写于佛前跪诵,并誓不重犯,然后誓作新人,誓度众生,焚于佛前。

四、反省忏悔之事,以后不可再回忆,亦不重犯。

五、观每一念起,妄者疾速忏悔。

能照此方式行之,可以合法。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六日) 

贤弟心路历程堪称平直。此事不离日常生活,亦不离处世、治事,若只静处安祥,动处纷乱,纯小乘境界,欣厌难除,难期究竟解脱。然虽平常心是道,亦方便语,必得正见,方能断惑,方能一了百了。故忙时不妨专心工作,有暇亦宜参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此处若透,更无剩义矣!

禅之传承,亦即佛法之传承,唯此心耳,工夫亦唯在保任而已。若不知保任何物?非禅亦非真正佛法也。至悟而保任,保任而澈明之而开悟,其揆一也。舍此欲证真常,无有是处。

(一九八五年八月四日) 

此事生佛平等,且亦本来是佛,只为六尘重积,心垢重重,乃埋没自佛,遮盖真如,诚为可惜。

然‘因地倒者因地起’,苟能时时反省己非,扬弃过错,便是‘运粪出’,久之必能垢尽光显,功不唐捐也。若也向外驰求,觅理、执事、求妙、求玄,总名‘运粪入’,实是辜负佛恩矣。

弟台于法于人恳切真诚,但于言、行、思际保持无愧,则心自安祥,久久必能相应而绽放安祥之美也。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八日) 

示忠云

我所渴望的是弟子们实修、实悟并把正法弘扬、延续下去。说到供养,真供养是法供养,此身尚且为幻,更况其余?你的问题反映出你的确是在修行,所以我很乐于解答。

一、知得生命的属性,时时觉知真伪就可以了。原本无道理,切莫找道理,更与热与湿无关,若果恁么想下去,那是典型的妄想。

二、天台教观有顶、忍、暖、世第一诸种反应。你的重觉乃必经过程,不可以紧张,更不可以疑虑。只要路没走错,中间的景象是无害的,只莫执著,淡然应之,便是好现象。否则我执太重,便不是法器了。

三、昏沉是阴重的现象。基因是以往想得太多,反省忏悔得不够。如果平日保任上得力,此一现象会慢慢消失。普通修行人卅年尚且去不尽阴气(五阴所积),何况你才刚刚契入正法?别急,慢慢来吧。

四、偶现光明那只是灵光一闪,若果修行有成,就永远生活在金色光明里了。别怕,那是对你修行的鼓励和启示。但却不可以向往、追寻,因为修行绝无侥幸。

以一种淡然、安祥、喜悦、宽容、知足、感恩以及‘常见自己非,不见他人过’的心情,时时察知自己的心态,便是真实修心,也无须特地安排一段时间去观心。倒是应该安排一段时间做有系统、很周延、很绵密、心志集中地去反省,才是最最有益的修行正途。

(一九八五年元月十六日) 

人总是活在自我、自是、自我我欲、自我保有的执著中,于是人也不能不活在自我束缚、压缩、煎熬、腐蚀中,而沉沦、迷失、堕落。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九的人,意识不离躯壳,于是活得不潇洒,死后遭业牵。

人无须追求真理和永恒,人只要确切认知了原本的自己,当下也便证实到人原本解脱,原本自在,原本安祥,原本永恒,原本当下的心就是真理,根本无须向外追求,只由于自我执著,才瞎却了慧眼看不到真实。

想想看,当他专心听法──那种平常而又真实的语言,环顾四周,那一个不是容光焕发,反映出心灵的澄澈?可知唯有你那光明、正直、无私、无罪、圆融安祥的心,才会使你绽放生命的华彩,才会使你活得安祥,也才能让你拥有幸福的人生。

‘安祥之美’和历来的讲话,说得够清楚了,只希望你拿出坚强的决心、毅力来战胜自己的错误,宁死绝不明知故犯,相信以你的慧根,只要不辜负自己,不腐蚀自己,秒秒保持内心的安祥与心地的纯正,不须多久就会澈悟本来面目的。

禅的表现方式是多彩多姿的。为了迁就现代人的根器,我已是把隐喻变作明说了。再不成功,那就是‘不为’,非‘不能’了。

古德说:人成则佛成。好好做人吧!能够无愧于家庭子女,去成功也就不远了。修学禅法乃是‘独行道’,须耐得寂寞,长久不退才行。

(一九八五年十月廿一日) 

生存的前提是适应;生活的基础在和谐。人若不知足,必然闯祸;人若不包容,矛盾丛生。

不怕错误,只怕不肯抛丢机械惯性与躯壳起念。

主观是我执的发露;不满乃安祥之大敌。能看别人(不幸者),想自己,就该生感恩、知足之想才对。

高兴你再次下决心。请记住:最不原谅自己的人,最容易得到佛天的宽恕。从今以后请牢记:

时时自觉(不是觉他);念念自知(要批判它)

事事心安(让心无愧);人人调和(泯除矛盾)

认真力行,并赞美‘法’──安祥禅,必能证得永恒的圆满,离开这,别无真实;背离这,自趋毁灭。

保持此刻的心态,延伸到永远。

(一九八九年三月卅一日) 

人生之所以‘苦’,完全是错误织成的。人若不能摆脱错误,就免不了‘求乐得苦’了。幸好‘天大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而且‘回头是岸’。可知错误并不可怕,也难避免,只要肯反省,能自觉而幡然改辙,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可敬、可贵了。

尽管禅是无为法,但如不贵求心安,也是不能相应的。若能时时让真我主宰心国,如说而行,行所心安无愧,便是真实修行之禅者。若更求突破,则是头上安头了。

总之,不可令心不安,毅然行所心安,秒秒恒持安祥,便与禅宗合拍,功满果圆,不求自得。若令心不安,便是自欺、自违兼亦玷污最上一乘法门,斯可哀耳。

切盼力持安祥,莫存余念,兼能守身如玉,护心如城,时至功成必矣。

(一九八九年七月七日) 

示陈君

天下事离不开一个‘缘’字,缘会则聚,缘尽则散,非大福德、大智慧、上上根器者,难遇上乘,纵遇亦每因为业所障,不能相应,殊为可惜,若强之以登上乘,非仅徒劳,亦见不自量力。昔法华会上五百人退席,佛陀犹且莫可奈何,况你、我于若辈宁能为力?然一旦道业圆成,自有龙天拥护,一旦推出,道风必盛,顾自修能否不旁骛耳!

愚非学音乐者,其敢于作曲,盖受坛经之感动而不自抑,在按捺不住之情怀下,循内心无声之声谱成此曲。

最令我感动者辄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何等直截了当,何等干脆、肯定。此心唯何?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之心也。

于此细剖、逆溯而时时吟唱,理解而力行,若不澈悟,确是佛法不灵;若不求甚解,或解而不行,则非佛法欺人,乃人自误、自欺,当人宜深反省。

至于其余五句乃说明佛性不只人人具足,且亦无待外求。

此歌如能常于调和心态后自然地唱,对心境、生活环境、健康……尤其追求生命的实相必有助益。

(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三日) 

世人持诵金刚经多倾向于神秘主义,或求小小福报,殊不知此乃成佛之基。但能于无事萦怀时,闭户朗诵三遍,然后合经,反观自心,便知金刚经之大利在成就吾人八风不动之金刚心,堪称殊胜至极,吾弟不妨试行之。

(一九八四年三月廿七日) 

法之究竟处在破我、法二执,即无我、无法。何以无我?何以法亦不有?见得透澈时,名为见性,然后以正见指导正行,完成法的人格化,名为修行……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原不假外求,修行之起点在于反省往非,杜绝后犯,保持一颗缉熙光明之心,若不如此,不名正法,终落魔外。

处世忌多言,学法亦然,古德云:‘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一九八四年八月廿日) 

弟若能以平安为福祉,以寂寞为享受,以无住御心,以无念自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凡有念皆不外责任、义务,则始终正念分明,乃真修行也。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六日) 

弟之体悟完全正确,今后有二事须牢记:

一、切不可流于口头──卅年中忌提此事,不则绝难进步。

二、须知‘一处如此,处处皆然’,方契‘不二’之旨,亦乃能完成人格化之镕铸,若执另有道理,不免流落异乡矣。

此事但具足诚敬信行,断能成就,若是小根,不努力‘守本真心’,但徒形言语,难期大成。至读书多少,与法殊少关连,岂不知能大师一卖柴汉耳,竟为人天导师,彼以世学自诩者,能望其项背耶?

所记知心、制心、常惺、能舍四点无误,能于此处下工夫,方是真修行,方能触到修心的实际,亦方能功不唐捐,若徒求多知,乃自己活埋自己,愚不可及。细思。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六日) 

‘内心正舒坦时……享受安祥心境’并不是耽著乐境。经上指斥耽著乐境,乃指小乘圣人耽著四禅、八定、初、二禅之乐受、喜感。至于安祥则超越小乘甚远,可称‘正受’,允宜珍惜保任,何耽著之有?且佛呵斥之意,虑其得少为足,更不求进。若是安祥,佛必不呵。勿疑。

贤弟向道至诚,得破本参,便知海阔天空本无道理,实谛唯是心安祥而已,此外更有,皆是虚幻,更求多知反增法尘。今后当努力将体悟得的打成一片,一处如此,处处皆然。便是正修行路,多管外边反碍正修行,请多留意。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七日) 

此事乃‘独行道’,苟非同见同行,切忌披肝沥胆,不则言多必失。

弟暇时应细味修心四句要诀,若能洞然明白,自然‘无法可说’,且亦无法可修、可学。不则不名独尊,依然能所宛然,不离边见。要须穷源彻底始得。

(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一日) 

能少谈道理甚善。所云接人方法亦妥当,但仍以不接引为宜。盖有缘自会发心,无缘劝亦无用,纵有相应,若未彻底,遇缘不免退转,彻头彻底又岂可多见?试看逢人说道理、逞知解者有几人曾落实修行,有真实证悟与受用?弟能发愿寡言力行,愚心滋慰。

多读信心铭有大利益。最好能背诵。

(一九八六年一月廿四日) 

病目不能详叙,总以不著相为要,不生心为妥。此事利益殊难道尽,才起一念功利与感应,与正法相违矣。

此事极细,贵一超直入,不贵枝节、琐碎,文字尚且不立,语言岂非多余?

前函劝精研信心铭,今再申斯意,祈勿忽。

(一九八六年二月九日)

此事苟不具上上根器,卒难相应,有之,亦‘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愚实屡见不鲜。所谓上上根器者,无他,于师、于法至诚、至敬、至信而已。就学法而言,此虽非苛求,揆诸今时亦殊少觏,此愚之所以号‘耕云’者,盖不信果能造就一个、半个也……。

修心诀曲谱配音极好,可以制作歌曲,此举有大功德,佛天欢喜,必增福慧,盖救人贵能救心,救陷溺之人心,则须有善方便……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卅一日) 

感弟诚敬,谨劝以做无愧于心之光明磊落之人为目标,必增福慧;若追求佛法,其事至难,不独去净偷心难,泯除机心难,视师如佛难,‘无上甚深微妙法’,更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纵遇,苟未夙植德本,亦易蹉过,即使得到‘正受’亦不易保任,岂非功德唐捐?何如存好心、做好人、行好事、得好报来得稳妥?

(一九八七年二月廿一日) 

学禅贵求心安,而心安须是理得,究理贵能‘擒王’,找到理的根源,便名了事,便得断惑,始得心安。

今后莫管光影门头事,所有浮光掠影,俱非真实,得不足喜,失不足忧。古德云‘好事不如无’,若贪天边月,定失手中珠。一旦得见‘本来面目’,便明‘实际理地’,便可享受‘本地风光’。‘只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也。如今但秒秒管带安祥,一切事、理抛诸脑后,若能‘趁亦不去’,便是不了而了,岂不省力?这便是典型的无为法,切莫弄错定盘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六日) 

示怀恩

一、慧明所谓即‘本来面目’。然贫人乍富,未免承当处不够肯决,故有余疑。其实当时所悟只是‘法’,若完成‘法’的人格化,则须依法而修(修正想念、行为使如法)。

所谓‘密在汝边’。即是‘冷暖自知’,他人如何得知?故名为密耳。

二、‘开悟’为得道(知得应行之道路),‘大悟’即证得‘本来面目’,亦即宇宙真象。

开悟与大悟只是心态的差别,本质无二。所悟是否正确,须经师印证方可。

得金刚心而不识,且不能‘保任’,便是当面蹉过。何以如此?总因平时用功不诚、不勤,致‘弃金担麻’耳。

本心者,生命之基因,生佛平等之所以然;心的原态是也。

缘生可贵者,无中生有之谓也。我与诸弟授尽肝胆,奈弟等兴趣过于分散,不能置心之‘焦点’于正法之上,我亦徒呼奈何也矣。盼能熟背坛经并如法持诵金刚经或能有悟入之时。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廿八日) 

大宇宙中最最永恒的真理是‘无字天书’;人生最切要的课题是认识自己;修行最扼要的法门是秒秒保持心地的安祥。其余都是枝节问题,可以不必管它。说到观心,有两重要领,一是只管看;一是追求念头从何处生起?久久自然契悟。

分别与离分别不是两件事。分别只是胡思乱想,见景生情,随见起执的别名而已,但能令心光明磊落,并无许多禁忌。记住,只要保持、追寻内心的安祥,并无别事可堪重视。

(一九八三年三月卅一日) 

真正限制、妨碍、埋没自己的,永远只会是你自己。对法来说是如此,对整个人生过程中任何事物也莫不如此。

因此,认知、调整、改造自己,便是学法的中心课题,离开了这些,不可能有落实的结果。这些是答覆你来信的前段。

你的问题,反映出你正在用功,这是可喜的,但是有些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正法并不在多知,而在力行,你既然问,我仍然愿意勉力答覆如下:

一、本性是指一切生命(或存在)的共同属性,它不只是觉,但也不离觉而别有,只要你能保持统一、独立的心灵十分钟(或更久一些),就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二、宿命通等是表面意识提升以后的自然现象,那仍然是有为法,并不真实、究竟,只有漏尽通才可贵──永绝错误与烦恼。

三、你说得对,向上的努力是觉醒的开始,一切堕落皆由于不觉。觉,对于原本的自我并不全同。进进退退,是由于心力薄弱,不肯坚持努力下去。

四、所谓‘一切种智’乃一切智慧的根源。‘入水不沾泥’乃指‘离执禅定’,这点很切要,一定要明白。你只要保持安祥心──内不起妄想,外不起认同,中间不被消极性情感所蒙蔽,自然‘入水不沾泥’,亦即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前念不生即(本)心,后(正)念不灭即佛。’前念不生之心即‘本心’,后念不灭即不改变、不断灭即是佛了。

六、这里所说之心乃就体而言,与觉是一非二。这是修行最了义的言句,你只要保持自觉──只觉自己就对了。古人说:‘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就是指的自心自觉,自觉自心,亦应知觉外无心,离心无觉,唯令不二,乃称正觉也。

古德说‘平常心是道’,这话是寓有深意的。修行正法的人,不须改变生活方式,不必刻意采取超乎常人的思想、行为,只要负责、尽己、不随妄想、不起邪念、不做不可告人之事,闲时努力自觉──守本真心;忙时不忘管带──管住表层意识,带著安祥,不被外在事物迷惑,便是‘在尘不染’,便能‘繁兴永处那伽定’,便已尽修行的能事。此外,切忌生气、怀疑、担心、恐惧。要拓展心胸包容一切,却又不与一切对立,久之必能相应,尤不可操之过急而起执著,唯求心安、无愧和唯享秒秒安祥,才会进步于不知不觉之中,也才不至于因起法执而陷于‘转急转迟’的困境。

(一九八九年七月三日) 

……若能坚持令心无愧,唯求安祥,则幸福人生不求而得,舍人生而谈法,则法既不能根植于现实人生,大非佛陀出世本怀矣。

今人不察,率多陷于心外有法而沦入外道,或竟好奇特、喜功利,乃至尚空谈,不独无裨世道人生,且亦浪费生命,殊可慨叹耳!

弟暇时不妨流览愚之讲词,或可驱烦恼,得安祥,从容乎人生坦途,不亦善乎!

(一九八九年元月廿三日) 

反省是为了找出错误、扬弃错误,是正念,不可能运进垃圾。反省贵能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全靠决心,如果不由衷、不认真,是没有用的。

平时不要使意念外驰,不让不自觉的意念操纵你,只想有用的、必要的事情,不乱想,就容易保持安祥,就容易进步。

多看、多听、多想我的讲词,久久自然会澈理而了事,如果注意力不在禅,只在世俗,想念不能超越此身,而环绕此身,那就不是在修行了。

目前最重要的是不执著法,不执著非法,管牢自己的想念,不许妄想、乱想抬头,只保持心地的光明磊落就可以了。

最伟大的事业,最需要坚定的心力,长时的努力。急,只会退步;执,只会错路,安祥是必须的,也是足够的。试想看:在那种情况下容易失去安祥?以后就盯住这个关键,这很紧要。只有向自己求答案,才有力,才能落实修行的成果,因为‘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尽管安祥禅是立竿见影的现量实证,但由于一般人的习气太深,惯性太强,意志力太薄弱,千中难见一能让安祥心态不出现断层者,兀自求些闲知解,不求透澈,何异浪费生命,反足形成障碍,实在可叹!

(一九八八年七月十六日) 

示仰云

你那些过错,其实只是无心之过,并不严重。只有明知故犯的过错才是欺心,才真是不通忏悔。既然知道不妥,决不贰过,就忘掉它好了。我不会怪你的。

修行忌交恶友,最宜独行。古来有大成就者走的都是‘独行道’。反之,太多的漫谈空话只会漏失安祥。好好保持心地的光明纯净,很容易拥有安祥。也唯有安祥才是禅的真生命;禅者的成功左券。

最重要的是不可执著,力求以无愧而恒得心安,则时机若成熟,桶底自脱落也。

(一九八八年七月廿四日) 

你的见解很透澈,我很高兴。不过这须得秒秒践行,才能由相应而圆熟。光是知道并不能获得真实受用。其实人只要活在责任、义务里,努力包容一切,唯独不包容自己的错误,就会活得心安,就会增长安祥,就是真实受用,何须别求?

多做‘自觉’的工夫,距离成熟不远。

(一九八八年九月廿七日) 

在空与有的认知上,你已近成熟;在抉择与践履上则应循中道──不偏空、不执有。真实的中道,合辙的中道,则惟秒秒安祥而已。以此心态行八正道,乃能从容不迫,为而不有,善而不居,也才能发挥生命的潜力。反之,若有所偏,必有所失,就不是中道了。

安祥禅以安祥为了事,倘问‘有何障碍待突破’,斯乃自生障碍矣!盼弟莫作是念。但求心安无愧,秒秒不失安祥,已尽修行能事,只待水到渠成便了。此是无为法,莫起有得心,莫生有为想,便是妥当胜行也。

(一九八九年七月六日) 

贺卡收到,得悉我弟高中班魁,至为欣喜,真能活在责任义务里,实在可喜、可嘉!

儒家重诚意、正心的工夫,实远承自‘克念作圣,妄念作狂’警语,故孔子之道,承自尧、舜、禹、汤、文武,特重‘念念自知’的工夫。弟能朝此著力,则‘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于道即相当’矣。断无他伎也。此外凡见世有相对、相反之事,皆名‘恶取邪见’,皆背‘不二法门’。何以故?‘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云乎哉?

弟只须用功读书,保持安祥,莫急于求悟,须知‘坛子里跑不了鳖’始得。

秋高气渐爽,正是读书天;世法即佛法,莫作担板汉!

(一九八九年九月廿七日晚) 

修行之道唯喜悦与放松为要诀,习性可以慢慢的改正、扬弃,此所谓为道日损也。

去其本无,当下便能彰显固有,而固有者此性而已。故有无均成戏论,则冷暖自知可耳。

此事贵诚,贵‘勿忘’、‘勿助’,贵念念自知而时时自觉,若云更有余事,大妄语也。

但能持之以恒,坛子里绝对跑不了鳖,莫急于一时为盼。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廿一日) 

无始无明,多劫习染,焉能一朝顿净,然苟识得路径,恒久行去,终有到家之时,则‘行者常至,为者常成’矣,不须焦急也。

正法有益智慧增长,目前中心课题在求学,余时少读无益之书,多行反省去垢。能时时力求无愧于心,则安祥日深,正业日纯,何须效有为法妄冀功效耶。

坛经总纲乃无念、无住、无相。若能念念无住如片云点太虚,便是即念无念,故知有念无念之不二也。何虑?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卅日) 

此事唯求‘心安’,故贵‘理得’;能灼见一切事、一切理之本源,敦伦尽分外,更有何事?盼弟以责任、义务落实人生,此外别无玄妙可言。放下‘冲’的念头,宜当从容中道,不闻‘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乎?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是无为法,因何有差别?差别在那里?只在‘执著’轻重、多寡而已。弟于此大应著眼。

‘我执’的表征是‘我对’。弟能时觉己非,足证‘我执’渐淡,进步甚为明显,洵可庆慰。盼把全部情感、理智、精力投入所学,必能赢得喜悦、慰藉与丰收。每堂课能撷取三、五句智慧语言,两年下来,也可满载而归,若二、三其心,有令诸友失望而已,况‘一切法皆是佛法’耶?

(一九八九年十月十二日) 

謮了你寄来的贺卡,对于你的颖悟力和情与智的同步成长,感到无比的欢喜与慰藉。

看来我的期许没有落空,我的冀望有了著落。那饱和了亲和力与同化力的安祥禅,当下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现量。足以消阴霾、扫昏乱、息纷争、泯仇恨、去忧烦、增福祉……争奈塞满了常识的心意,毕竟难以容纳。且喜年来会友次第上路,多人成熟而能活在‘实际理地’,享受‘本地风光’,臻‘不退转’地,大有人在,差堪稍惬鄙怀耳。

有其母必有其子,舍孟母岂有亚圣?令慈心平行直,最契我法,成就可伫待也。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廿九日) 

读了你的来信,非常欣喜你的感受力和思惟力的大大提升,也由于你心力──理智、情感和意志力的增进,反映在文字的细致、流畅与纯净,实在可喜。

人若肯净化、纯化自己的心灵,让摩诃般若──大智慧抬头,庶几得不虚掷岁月,埋葬此生。我对你的信心,越来越坚固了。

人的智慧虽可充分开发,但仍以‘制心一处’时最为深厚而锋利。学贵专精,何须求博。

任何问题都因人发生,任何问题都靠人解决。提升、净化了人的品质,是‘理想国’的必需和足够条件。而欲期实现此一条件,舍安祥禅不为功。

真实的佛法必是人格化而又通过生活的全程的。六祖说:‘若无世人,佛法本自不有。’任何脱离人的现实生活的学问,都只是毫不足取的废知识,都只会浪费生命,都只会使人活得更晦涩,使天下事更不可为。

总之,要解决的是人生的问题,‘彼岸’也不应离开人生或放弃人的努力去刻意追求,这样非但无视因果法则,显见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舍现实追求虚幻、舍耕耘追求收获,是非常荒唐的想法,是典型的妄想。

很想跟你畅叙,遗憾视力不佳,写来甚苦,只好遇机当面讨论了。

(一九九0年元月廿五日)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人原本是在错误中长大的,人类也一样是在错误中探索前进的。因此不须为前愆所困,也不须为偶尔因躯壳起念的漏而懊恼。重要的是不把错误重复下去。这极须心力──意志力。

所谓‘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乃指多年精进、守身如玉、护心如城之真实修行者而言;若欠缺行的累积,便须‘悟后起修’方能相应,否则便是负佛、负师兼且负己矣。‘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发长远心。

法贵离执,执久成魔;理贵透澈,尤贵人格化,不则增傲,傲乃魔的标志,修学上乘,特须警惕!

前事既已忏悔,应不再念及,努力自净其意可也。老子以有身为患,至此当可恍然矣。所谓‘修行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于此亦当有省矣。显然‘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乃是智慧的语言,是从人生体验出来的真实语言。望我弟常唱杜漏歌,依之而行,全力贯彻,不须多时,可优游涵泳于大圆觉海矣!

(一九九0年七月八日晚) 

示许女

人应该努力的方向,是活在责任义务里;而最基本的态度则在求心安。

人只要保持思想、行为的光明、磊落,令心无愧,也必能得到内心的安祥。这就是我一向抱持的宗旨和说法的核心。

几年来,知道的全都说完了,并无保留,请阅讲词便可。

(一九八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此法门名安祥禅,只须认知安祥,感受安祥,便具正见正受,若掺杂闲知解,便名逗漏,今后但保任安祥,莫起知解,向禅学会索取‘杜漏歌’即唱即行,保证稳妥到家,若找不相干的闲道理,横起分别心,反而不好。

(一九八八年九月六日) 

以认知指导行为,是正行的基本前提,而‘解行相应’则是法的人格化的起点。

来信所说的觉受,就是那四句偈的现证,非常可喜,只可惜太多人囫囵吞枣地忽略了它的可贵。

安祥有深、有浅、有粗、有纯。你所觉受的安祥较诸以前又纯了许多,希望继续作更精细的体认与印证,以后就会知道‘不历僧祇获法身’绝非奢望了。

(一九八八年十月二日) 

两函均读悉,欣慰无比,亦庆快无比。至此当知我不负人,人自埋没;亦当知‘但办肯心,决不相赚’之语何等诚挚感人。

贤徒能持‘如炉炼丹、如鸡孵卵’之绵密修持,乃得有此大白之日,洵可庆贺。今后但依之而行,依之而解,依之而放身舍命,堪云修学事毕,若别求知见,则是自贼、自弃,料无此举也。从此只须时咏‘杜漏’、‘自性’、‘安祥之歌’,谨言、节思而随缘不变,说个修学已是多余,更况我此法门乃无为法,但能秒秒安祥,已尽修行能事,憾者末法众生不知护惜,亵渎大法而不知耳。

来函所述均为正途,悲智齐发,允称均衡,尤为难得,切盼勿惊、勿喜、离执、离见,‘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乃上上相应。

(一九八八年十月四日) 

贤徒能抖落枝叶,直趋根源,堪称胜行已起,便得从容中道,行将就路还乡矣,岂不可喜?

今后莫管自与他、理与事、法与人,但唯‘感’‘觉’便是最上观心法门。其实此法门是无法之法,观乃离观之观,总贵单刀直入为佳耳。才涉枝节,自讨无趣,尤忌多言,庶免逗漏。

(一九八八年九月三日) 

示张生

吾弟宿植德本,信心清净,向道纯诚,乃能如是相应、殊胜相应、速得相应。尤贵默识潜证,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此段胜缘,诚然可贵,惟发心真,向道笃,乃有此段传付耳。至望我弟珍而惜之、保而任之、涵而泳之、肯而决之,并力戒他求,时时自觉(唯以真我主宰幻躯),念念自知(此乃上乘观心法要),处处依它作见解,更不冀求闲境界、妙神通、邪知见,久久保任、管带,必能藉此真实法,臻无求而得、无修而成之果位。

犹有言者,但持秒秒安祥,有念即无念,有相即无相,全归不二,皆不劳心力,岂不超伦拔俗,喜欤俊哉?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四日晚) 

示宗云

一、观心不可执著肉体,心无方所,‘不在中间及其内外’。初初只要念起即知便可。三个月后可穷究念从何处来?如何形成?或穷究原本的心态是个甚么觉受?

二、观与参是殊途同归的两种方便。宜先观后参较快。参也只参‘本心’(原本的心态是个甚么境界)为直截了当。

三、凡是好奇、功利动机而想学法的人与我无缘。凡是志在慈悲济世、追求解脱、失志上乘、不计得失、以悟为期,终生不退者皆愿为友。至于皈依一事,依人不如依己,佛佛皆靠自力,求佛不能成佛,求法则甚有用。

(一九八五年四月廿一日) 

佛、仙、神、天、人、畜生、地狱、饿鬼、胎、湿、卵、化生之差距只是心灵状态不同而已。佛之大慈悲具体表达在心印的传授,得此心者顿超诸地,能保任无失,一生大事成办,悟亦只是善能诠释此心而已。心外另觅悟缘,反而失落宝贵真心,思之。

今后宜谦虚谨言而时时观照自心,于心态调和时思索‘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即是真正修行,诸外道之言尽名心外有法,切不可信,不则迷失,实在可悲。须知饶是毕生修持,不得正法亦难获此心态,切知珍惜。

我法‘以无相为宗’,若见幻相悉皆是妄,并以空观之,莫执为实,尤不可生喜生怖、生奇特想。

(一九八五年六月七日) 

立志修道之人,贵能扫除闲思杂念,不执、不计,全盘放下,只活在责任义务之中,‘修己俟命’乃称正确。若也每从一己起念,虽居深山,绝人迹处,心念亦难停息,修行岂非妄语?总须于得到这颗心始得。欲于世事能放下,则须识得自心,方有入处,不然徒见光阴虚耗,岁月淹流,斯乃自弃,不名修行矣。

修行之道贵能反省、观心,尤贵保任安祥心态,愚前后所说之讲词、录音带,静聆精研,但能一句会心,亦可受用不尽,不另赘言。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六日) 

所询六祖答佛性义,略答如下:

真修行人当依师教扬弃一切二元概念,离却二边,亦不执中,惟守‘一心如如’──‘守本真心’,岂有此种问题提出?所谓‘照顾脚下’,唯贵保任耳。才离‘安祥’便是‘暂时不在,如同死人’矣!宁有闲工夫起分别、觅知解?彼既提出此种世俗见、知解宗之疑问,显然不了解六祖横说、竖说、有说、无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之旨,六祖乃作是答。且所答甚明,弟不须更有疑问。就世间法而言,佛性确是无常,盖被六尘所覆,五阴所盖,佛性不常显现故;善恶诸法炽然显现,随分别心,无有息止,众生永处二元相对法中,不离边见,故六祖言‘常’,岂不甚宜?问者若已澈心源,必不虚问此理,既滞世俗见解,不觉离见为当,六祖如此答,允称对机,斯即因病与药,对机说法是也。

修行未悟,至妥途径辄为‘放下万缘’;修行澈悟以后行履,则为‘不染万缘’。目前弟宜追求并保任安祥心态,方是稳妥之法,不则沈于知解,亦即虚耗时光,殊非智者矣。

(一九八六年元月廿二日) 

此事无关明与不明,亦无道理可资探讨,唯贵秒秒保持心的安祥,一念外驰,允名外道;暂忘保任,名为放逸,若不尔者纵经百千万劫,绝不相应。

倘离心态安祥之保任,求玄、求妙、求理、求事,斯名背觉合尘,佛说为可怜悯者。弟不如说而行,如法而修,按捺此心不下,吾亦无可奈何。望善自保重,献身社会不离正业,乃不失为正人,若仍胡思乱想不肯如说而行,一个劲找道理、觅玄妙,非我友也。

(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七日) 

修行是‘独行道’,独行而自重,廓然于相外,斯即‘唯我(觉)独尊’。倘不甘寂寞,喜好谈论,非我同见同行也。

愚说法数年,心要全寓‘安祥之美’与‘修心诀’中,反覆阅读必有所会,其余尽属知解,无大利益。另‘信心铭’原文宜熟背,功德与金刚经等。

切记‘法即是心’,‘心外无法’。苟有一‘理’寓于心,谓是‘胜解’;一事萦于怀,排遣不去,不名‘闲道人’。若求多知斯名‘运粪入’,自戕道种,愚不可及。唯安祥心态乃名‘正受’耳。

总之,最上乘法非普通根器能承当,弟具道心与慧根,应以独行道自励,少作交游,莫轻开口,方克相应。

(一九八六年二月廿三日) 

修行贵诚敬,否则虚伪的因,只会招来幻灭的果,中间是没有弹性的。

诚,便是不虚伪;敬,即是不懈怠。若还只冀功效,不肯苦修;只知慕道,不肯改过;只愿获得,不愿付出;既学正法,又不肯远离外道,最后将会沉沦外,一无所得。

人要肯唯求心安,才能学道。你既认知了过去的虚假自我,就应该生大惭愧心,痛下决心,扬弃错误,拔除罪根,杜塞恶源,绝不可把错误重复下去,才能入不二法门,证生命圆满,不可再因循自误、只知不行。

(一九八九年二月廿八日) 

凡学最上乘法,切忌守窍,尤忌闲知见,应扬弃一切见解,唯持心安祥,亦莫求功效,莫存理路,乃名正行。此事看似简单,苟无大诚敬、大福慧,绝难相应。

最切要处在于力保心胸之磊落光明;做人做事之心安无愧,能如此必能相应。若能秒秒不失安祥,不一年、二年则大事必得了毕矣。

此事是‘独行道’,非一般小根所能信受,故忌与人谈论,唯甘于寂寞、淡泊,乃克修学此法、行履此道耳。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三日) 

从所提问题,可以证明诚如你自己所说的,你忘了修行了。你问──

一、二人面有红光,伊自己不能互见等……。岂不见古德道:‘眼见如盲’。佛说‘世界非实’。你偏对‘光影门头’感兴趣,与不二法门大不相应。今后盼老实修行,莫再受六根愚弄。至彼红光满面乃因健康良好、工作顺利,与佛法毫无交涉,亦不须见到自己的光始能修行。何不谨守‘心外无法’?岂甘心将心外驰,沦为外道?宁不知坛经‘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之叮咛?果欲学宗乘,须牢记‘不二’,扫诸相对始得。

二、犯人想学佛,可洽禅学会寄若干‘安祥之美’供其阅读。如狱方同意,亦可提供录音带供聆听。

三、弟只消切实活在责任义务里,事事求无愧,时时持安祥,有暇如法持诵金刚经,实践‘独行道’──不与人谈佛法,不怕枯寂、无聊;莫执形式,莫求道理,只求安祥,便是上上根器真实修行的路径。若果不甘寂寞,喜凑热闹,好谈佛法,妄想度人,时间过去,你将萎缩。惕之,思之。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一日) 

人都是活在错误里的,可贵的是能觉醒、摆脱。莲花的可贵也只在于它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便成了佛法的象征。

人在反省中有觉以往的虚掷岁月、浪费人生、无明妄作、污秽心田,悔愧之余纵声恸哭,便能冲洗去少许心垢,益能看清假我的丑恶,故反省最贵‘由衷’。有了这次的震撼,对你的未来而言是件好事,以后只要力除心垢,力持安祥,则‘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重新做人必有新领悟而拓出新境界无疑。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日) 

能离妄想、不著相、断嗔怒,就会秒秒安祥,最简、最易,希望保持此刻心态,不要间断,便是真实佛子,便可就路还乡,勿疑。

(一九八八年三月廿七日) 

来信读悉。洋洋数千言,吐尽心曲。人在未圆满前,总是活在错误中的,只有明道而行道,始可免于大过。因此,以往的事不要再去想了,只要时时留意安祥之保持,不再把罪过、错误重复下去就可以了。所谓‘天大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只要痛改前非,是可以蒙佛天宽恕的。

我法乃‘无为法’不必执著如何修行,尤不可期待成就,但能外不著相,内不妄想,唯求心安无愧,力保秒秒安祥,则修行事毕矣。若急欲成就即是‘法执’,与道相背,切记。余不一一。

(一九八八年七月十一日) 

示王女

古往今来,任何人总是多少要活在无奈中的。倘使勘不破人生如梦──对真实永恒的真我而言,未了悟一切皆不出因与果,势必陷于抱怨不满的恶性循环而苦上加苦,且损己不利人,障蔽真心,闭塞灵明,殊为可悯。

当人开拓心胸包容他人错误,怜悯他人错误时,必得心灵升华之补偿,而更能精进。

如今你当以包容、忘怀,只活在现在这一秒钟,努力管带安祥,不容许自己起心动念,一如金刚经所云:‘现在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唯有安祥的自觉。在安祥的自觉中随缘尽分而不失安祥就对了。若自怨自艾,抱怨委曲,则会损害真心,破坏安祥,就太不智了。须知学正法要赢取的是生命的永恒。何况凡结果必有原因,该来的终归要来。忘掉这桩不愉快的事,唯守安祥,才是有心力的人,才能获得佛天欢喜。更不可求开悟,求速效,否则便‘执之失度,必入邪路’了。

(一九八八年元月廿二日) 

众生本来是佛,只是被业垢埋没,本有之光明、智慧不能绽放。若能从不断发掘自我中扬弃业垢,则心光日朗,安祥日深,以致心无点埃,则功德于焉圆满。

禅,尤其是安祥禅,一经传心,即得安祥感受。得此‘正受’者,即契入‘离执禅定’。欲求进境,须秒秒保持安祥心态,勿使间断;欲期‘保任’不失,则须努力反省改过,令心空空朗朗,毫无执著,是名‘去执禅定’。‘去执’之障碍为自是、自艾、自怨,以及对外认同,内随妄想,故‘去执’工夫说似不难,行实不易。贤徒今既找出自己病根,应坚定决心痛加拔除,继续努力,便可证入‘无执禅定’矣。‘无执’即‘漏尽’,亦即成佛也。

吾法切要处,已尽揭示,盼珍惜、思索、力行,此生了毕绝无可疑。坚切朝解行相应、知行合一处努力自励、自策。

(一九八八年四月一日) 

很高兴你充满了法喜,更嘉许你能天天反省,努力补漏。

古德说‘情生智隔’。一种执著的情愫,最足妨碍般若智慧的成长,不仅应该淡化它,更应该扩展它、升华它,把儿女之情和伦理亲情扩展为‘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人就会更解脱、自在,并发露出无比的力量;反之则不免退失而回归到烦恼与无奈。

(一九八八年十月廿一日) 

示谭君

人若自囿于自我情怀的偏见、固执里,就绝难开智慧、增福祉,抑何能与究竟圆满、彻底胜利之最上一乘相应?倘不肯下一番‘寒澈骨’的反省、剿绝工夫,又安得尔后的自在逍遥?若能先作彻底反省,决心改过,再依四句话去做,不需一年半载就可以获得自在安祥。至于‘扫除表层意识’之说,非是。应改为‘主宰、管制表层意识’方是。此处粗糙不得。

吾说法十年,只见求知者多,力行者少;求解者多,求悟者少;浅尝者多,深入者少。殊可叹耳。

其实若能保持听法时心态,以印六祖坛经,便知所谓佛佛唯传之‘本体’,师师密付之‘本心’,乃至‘根本智’、‘无师智’、‘自然智’早已和盘托出,当面奉赠。于此应知,我不负人,人自负其佛性而已。甚至有期待吾代其修行之想者,试问,人能代其吃饭否?

(一九八九年二月廿六日) 

学问世智与佛法无关,岂不知六祖大师不识字耶?重要的是──

私欲不降,绝不潇洒;我执不除,绝无解脱。

错误不去,烦恼难断;安于罪恶,终必毁灭。

离开般若,不名智慧;失去安祥,死水一潭。

细味之。

学禅不贵求知解,亦无快捷方式,只尚力行安祥,倘照四句话做得踏实,必有迸发生命潜力之日。

(一九八九年四月廿二日) 

示蔡生

修行(修正想念行为)靠心力。倘欲振乏力,不能奋生命之全力战胜伪我,而言修行,恰如不耕耘妄冀收获,不努力渴望成功,天下宁有此事?亦岂有此理?

修行首须力断贪嗔痴,若不断嗔恚、邪淫之念,即非修行,即欺人自欺。

世间事有可以请人代劳者,唯吃饭不能请人代劳,修行亦复如是。若是铁汉,天下断无不可成之事,顾志气为何耳。若能念念不忘──对外不认同;内不起妄想,多微笑,少说废话。唯求心安,不求功利。则修行原本是简单事。很多人照此修行多已开悟。苟不认真,不肯奋生命之全力,誓死战胜伪我,廓清三毒,世上任何事业尚不可能成功,况学正法耶。至盼‘自悟、自修、自成佛道’,莫希冀别人帮忙为感。

(一九八八年四月六日) 

心法不二。须是识得本心,乃能明了本法。若不从根本上力求突破,便不免向外驰求,驴年得了?须知宗门禅乃‘此事不与他家共,一切有为法不同’之不思议法门,最简要、最直截──但求安祥,别无余事。

所说种种觉受与境界,若能不喜、不疑、不执著,允称佳兆;但生分别、爱憎,极易流于有为,陷于外道,甚宜‘一种平怀,泯然自尽’,顺其自然,不关‘我’事也。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七日) 

示李女

此种心态极为可贵,宜当保任,但每日读经后保任二、三小时即可;以其甚难秒秒保任故。

若是出家人,则应全时保任不失,你是在家修行,故于诵经后保任三两个小时即可,日久自见功德。此即‘无眼耳……’之实证,方知六祖所云持金刚经即能见性,乃真实语。你既得‘无住心’,应勿执著,亦莫兴奋,须知此乃人人本分事,惜者大多数人自甘埋没殊可悲耳。

尊师、敬法、护持自心莫令污染,从容行去,可保安稳到家。尔后但论释此心态,认知此心态,以之与佛语、祖语相印证,终有豁然之时。切忌神秘、功利主义。

(一九八五年元月九日) 

示陈君

捧读来函,诚悃精纯流露纸上,本此道心,何虑大事不了。而且具此正见者,今时能得几人?盖时下弃金担麻之辈颇众,皆因不具法眼,不分正邪,不明真伪,逊至以盲引盲,后果可畏。

吾从军卅余载,常耿耿于怀者,辄为大事未了,轮回可畏。功名富贵向未计及,今幸得个休歇处,但遇有缘,岂敢自秘。弟台向道心切,忏悔意诚,夙障日薄,智慧日生,且般若既已流露,允为我门中人,可喜可贺。今后但望少谈论,多观照,毋令心外驰,心外本无法;毋令起无明,念念当自知;莫令心烦乱,唯心无价宝;莫令‘本能’动,奉持居士戒。则正念者正人,正人堪当正法矣。

总之,专心公务,不碍正法,静心反省,寡过为先。庶几垢尽光显,障除明心。

暇时以向一字、一句处用力之要领,熟读坛经,便能不经大手印而臻无上瑜珈境界。切莫轻忽。

(一九八二年元月十二日) 

学禅之‘保任’似执,实无执;学密不坏三昧耶戒,执即无执。出入只在自受用境界之有无耳。以般若心行相应法,何执之有?况执极则离执,勿极故必反。佛法舍方便无究竟,故上来传承之法咸宜如法而修。

今后绵绵密密,以欢喜心、无住心保任之便是。

洞山禅师云:‘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可玩味之。若能全离戏论,当下更有何事?

(一九八二年二月廿四日) 

日人之法,本质正大,正邪胥视其人而定,倘动机正大,慈悲为怀,未始不可如法却病。但以诚敬临之,则无碍矣。其实一真法界自他不二,以真谛言,一切本无;以中道观,世事如幻;以世谛言,则差别万千矣。况经言:‘一切法皆是佛法’乎。弟但存求医之心,抱感激之忱,必然相应。毋须惴惴也。

吾居常工作、生活,向除尽己而外,锲而不舍者,辄为生命之奥秘,幸有少得,欲报佛恩,遂不能自抑,向有缘者吐露鄙怀,岂敢以圣者自居?唯有愚诚而已。前者感于台南诸子之诚悃,遂略述三祖法谕之梗概,一言以蔽之──‘离二边,行中道’,亦即显本心,抑妄念而已。然禅之心要全在此铭,故勉为说之。

反省为忏悔之主体。倘不见自非,不生惭愧,不求忏除,不下断然不二过之誓,则障既在,见性难矣。此圣人教诲不离反省忏悔者也。其要领乃以时间为经,事与人为纬,反时针方向行之,莫计时间,不求速效。若时久虑忘,宜恳求护法菩萨善导,必获启示。世尊、耶稣、穆罕默德诸圣,皆曾通过此法,绽开心眼,澈见实相,弟宜深味此事。

挣脱樊笼唯一途径为:生命之觉醒。一旦识得本来面目,则惑断、心安、自在矣。入门之道,唯在保任。然不得心传,保任何物?故入我法门,当自珍摄。

(一九八二年九月廿五日) 

示刘女

非常高兴你完成了一次突破,获得法的印证,并辨识出生活与生命的真伪。这非常难能可贵。

尽管佛法不离日用,也尽管真理是普遍的,因此它与人近到难分难割,但如果缺少了诚、敬、信仍然会自形障碍,而睹面错失;缺少‘管带’、‘保任’的行履,就不能落实而归于幻灭,流於戏论。这又岂佛法之咎?今后应活在秒秒安祥中,并力求心安无愧;甘心于责任义务而无怨无尤。只发掘、扬弃自己的错误,而不要把外在的一切,认同为真实,就是有进无退了。

禅是无为法,只须保持安祥的心态,不须追求法,尤忌等待悟。

果能安祥深深,目前即是净土,当下与佛无殊,笃信、莫疑。

近见会友多有进三退二者,病在‘逗漏’,因写了一首‘杜漏’歌词,已嘱贵松谱曲。若能如说而行,成佛何假劫数?盼往抄录、力行。

(一九八八年七月十四日) 

示闲云

你说的情形,对修行人来说,是一种情感升华,心灵净化的好现象。

以往,在潜意识里,压抑的情绪因此而解开,以后你的心态会更轻松、自在、潇洒而安祥的。所以我得恭喜你,获得进步。当然这不会经常发露,尔后就是安祥加深,智慧、福泽增长了。

你们姊弟的进步神速,给予了我最大的安慰和鼓舞。

看了这封信,你会更安祥的。

(一九八八年六月四日) 

示颜君

禅的特殊作略是让人悟,而非教人满足于知道和了解,所以才有‘参禅’的事。所谓‘参’就是探索、推究和向自心求答案的意思,因此禅的性质便是‘思惟修’,便是借假(意识)修真(修正假的,恢复原本的真心)。所谓真,乃是原本如此,究竟如此的。如果从别人那里获知的,就只会是知识、学识或常识了,有何可贵?所以古德说:‘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只有悟出的,才是从本心流露的真实现量,才是‘正见’与‘正受’,才会在自己的血肉里生根──真理人格化。

尽管是如此,为了不让你失望,为了表示我诚挚的尊重,仍然对你的问题略作答覆。

一、所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在这大宇宙中,除‘自觉’以外,所有相对的事物,都是条件的组合。当你把条件一一抽出,就会发现,宇宙中根本就没有单一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所谓‘无自性’,是说除了依存,没有原本存在的个体。例如:当你把构成原子的质子、电子、中子逐一抽出时,便会发现,除了条件的组合,根本就没有永恒不变的原子乃至质子、电子。

至于人,就因缘所生的肉体,六尘所积类似电脑软体的分别意识而言,的确是昔无今有的。然而无风不起浪,那能形成分别意识的基因则是原本如此,普遍皆然,永恒不变的‘本心’。

‘明心’是要明白自己的‘本心’。明白了本心,才不会执著分别意识就是真实不变的自我,才不会妄自执著,为了假我而埋没真我──真我是‘自他不二’的‘无我’之我。

‘见性’在澈见生命共同的、不变的、平等的属性。此见名‘正见’,余见名‘邪见’或‘外道见解’。譬如:水性湿,火性热,生命的属性是甚么呢?问题固然简单至极,但若不具诚敬,业深障重,也会像盲人不见日光一样。

忽视了这些,人就无可避免地要活在烦恼与错误同在;毁灭与罪恶同步的煎熬、无奈之中了。这些便显示了佛祖的大慈大悲了。

二、自性、本心、真如,词别义同;自性是般若之体,般若是自性之用,而体用不二──即体起用,用不离体。故佛法是‘不二法门’。

三、空义难明,唯证乃知,若就学理向外边探讨空义,不但容易‘错认定盘星’,而且与自我解脱毫无交涉。仔细!

四、佛法是无法之法,只是‘因病予药’,对不同的根器,说不同的法要,所以佛说五乘法,然而确无抵牾。

五、你的见解很实际。然而顿悟来自渐修;放下屠刀谈起来容易,但也必是宿具善根,且经过长时内心的矛盾──善恶的对决,才有可能一遇胜缘,便尔觉醒。

‘佛法不是小儿戏’。你若诚心学禅必须先消业障,否则绝缘体是不会导电的。消障最好的方法是由衷地反省过去,正确的认知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找出个性偏颇的所在,行为想念黑暗的部分,彻底的、真诚地忏悔,誓死不重犯,而后,把生活的理念基础,建立在‘唯求心安’上,才有相应的可能,否则只求知道是没有用的。

(一九八九年一月九日) 

太多的人追求真实,得到虚假;追求向上,沉入深渊;追求解脱,自生束缚,何以如此?无他,以相对心求绝对真理,舍无尽宝藏向外驰求故。

今后,但能如说而行,向自心细细、深深、层层发掘,去尽原无者,则本有之真心、真理自现。从此不妨倾此心智,普润苍生,遍洒甘露,更苏大地,岂分外事?

我有开藏之钥相赠:

秒秒安祥念念自知

人人调和事事如意

(一九八九年元月廿八日) 

示吴生

‘学道须是铁汉’,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力才能战胜惰性,扭转颓势。否则一个猥亵、迷惘、欲振乏力、屈从本能的人,只会因人格多元,而导致精神分裂,大大危险。

请先自问有无战胜伪我的决心?否则宁可与世浮沉,切莫亵渎正法,浪费时光。若能战胜自己的机械惯性,摆脱官能的役使,学道乃望有成。

你说的‘放松’对于对外不认同、内心离妄想,理事二障除,我法二执断的人来说是很好。对于一个未曾痛切反省,未曾纠正偏去个性,野性犹存,本能难抑的人来说,那是‘放逸’。与其奢言放松,不如拚命‘管带’来得稳妥。好高骛远于事无补,于法有碍。

(一九八八年元月三日) 

示陈生

古德说学禅乃大丈夫事。你既有心此事,应是器宇不凡,心怀坦荡。

此事唯贵认知自己,而其立志基点,当在‘求心安’。人必须活在仰俯无愧中,方能消业障,除心垢;障若去,垢若净,则心眼开,法眼明,岂能不识自己?然切莫错认,以免自误耳。有空暇多听、看我的讲词,并著力于即知即行,务期解行相应,则见性成佛非难事也。

(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 

覆悟修

如何将自受用扩展到他受用?此则胥视众生法缘而定。

盖‘众生本来是佛’,只因怀宝迷邦,遂尔流落他乡,若肯自尊自重,自解垢衣,则垢净光现,岂有疑义?顾积业成障,亦如盲者不见日光,抑奈伊何?况佛陀尚不能改变提婆达多,吾侪有存愿力以待有缘而已,‘强迫中奖’殆不可能,堪太息耳。简言之,吾人肉体乃完成人生使命之工具,机械惯性极强,苟不能改变其惯性,欲救殊无可能。试问几人能不服从本能?谁肯彻底自我净化?否则纵修行亦如竹篮提水,漏失无疑。

至修行扼要处,愚以为能罄其原无,则本有自然彰显,斯即‘还得本心’,实则亦无一法可得也。

(一九八八年十月十七日) 

示温居士

捧读二月二十八日来函,非常敬佩您的古道热肠及对国家的殷忧,尤喜谈到知音之共鸣。众生界的一切吉凶福祸,成败利衰,无不取决于人,倘使不从提升、净化人的品质著手,任何好的政治主张,等同空谈;一切保国大计如同废纸。唯有人人求心安的社会,才是祥和光明的社会;只有人人活在责任义务中,国家才能富强。佛法隆盛的时代,也是国家昌盛的时期。天下没有孤立而能存在的事物,因此佛法的使命便是救人心,挽世运,把极乐世界在地球上缔建起来,而不只是死后的归宿而已。

禅是佛法的特质,生命的基因,心的原态,是真独立、真自由、真平等的体现,它是既存在又超越、既升华又涵摄,一法不立而又一法不遗的。我渴望结识像您这样具有真情感、真理智的朋友,来互相砥砺,共同完成‘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的使命,使世界跻于大同。

请我加持的事,您会在三月七日上午十时三十分有所感──心态改变。古人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可以实证的。以后只要以我说的方法持诵金刚经,就会获得同样的觉受,那就是‘正受’。若能保持这种心态,让它稳定地存有,而让以往惯于‘著相’而易于被外在牵制的惯性逐渐陌生,好消息就近了。此事的确是‘但办肯心,绝不相赚’的,我相信您并不缺乏毅力恒心,因此也深信您必能成就而达成弘法济世之大愿的。

如果你能把我的辞汇,用日语介绍给有缘的彼邦人士,倒是件有意义的事。

(一九八九年三月七日) 

覆王居士

罪恶与毁灭同步,烦恼与错误同在。人基本上是活在错误中的,因此无可改变的事实就是‘人生是苦’。若能扬弃错误,远离罪恶,则易得‘正见’而享‘正受’,为此秒秒活在安祥里,则‘心净即土净’,苦与乐毫不相干矣。是名‘真出世’,斯即‘人间净土’。居士即见己过,足证‘善根成熟’,愿把除恶务尽之精神,昨死今生之态度,彻底反省,把心中之贼扫除廓清,必能启拓人生新境,享受健康安祥人生。若说心外有法,显属方便之谈;若向心外觅法,的是愚不可及。居士当能不自埋没,启开正眼,绽放心光。敢预为之贺。

(一九八八年七月四日) 

示林君

很欣慰你的用功,近代青年求其于真实处留意者万中难有一人。你能如此用功,殊为难得。但恕我直言,你还没有找回你真正的自己。

真我很难描绘,我只能勉强再刻画几句:真我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和根本属性;是一切理、事的起源和建立一切的基础;真我是一切生命的实相和共相;真我涵摄一切而并非任何;真我的别名是无我,但不可以无我为真我;真我是至理的绝对,不可从相对者见真我;真我泯善恶、离是非、统人我、一时空、平凡圣──唯我独尊。如果继续描绘太嫌琐碎,而且任你如何绘,总难勾出真貌。

见真我即是悟,悟者自证也。证有理证、现证。理证者,灼见宇宙人生不二之理;现证者,真我昭然现前。

这是大丈夫的事业,当非一朝一夕可几,一旦灼见无疑,立可转凡成圣,故古来称为大事。然事虽非可一蹴而就,当信有志竟成,持以恒心,不急不缓(毋忘毋助),敢保终能达成也。

平常真用功,辄在本乎良知而行,莫使私欲、我执污染此心,便能日起有功。

(一九七九年四月十二日) 

示李君

人若掩饰自己过错,必不能接受及明见真理。人若以坦陈自己过错为可耻,则我执决难突破,永难证得解脱。

我人有过为人讥笑,则罪可除,不再受天谴;若阴私己过隐而不发,人愈敬我,天愈罪我,欺心、欺天似智实愚不可及也。

弟台能奋壮士断腕之决心,不再姑息心贼,曲从伪我,则心垢可消,心光日长,来日人生通畅,道业猛晋乃必然之事,故愿证明并预为之贺。

(一九八三年二月廿五日) 

覆李居士

学道须具法眼,然后可辨正邪、真伪,庶几不至误入歧途,陷身魔外,虚掷岁月,坐待无常,终至回头恨晚。

至今‘以心传心’、‘直指人心’之事,事实昭著,非徒空言,亦足证祖师之不我欺。以某某为例,入道三载,已得去住自由,非顿而何?奈何末法众生福薄慧浅,自生障碍,非仅不生稀有之想,且存容易之心,大法不彰,洵因此故。……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日) 

修行者,修正想念与行为之谓也。今后盼多反省、深思,尤当集中心力恢复原本之心态并珍惜、保持之,乃为修行最为第一之要著,若喜热闹、好神奇且分别心不息,总是徒劳。

为今之计,他人之事少管,但时回味亲近某某时之心态,并追回牢持莫失,便胜过一大阿僧祇劫修行矣。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廿三日) 

示韦君

学正法必须除本身工作外,把它形成生活的目标和唯一的志趣,并须贯注于生活的全程,在言行中标示出法的人格,才是法的人格化的完成,否则徒作知识研究,则无益有损矣。

所谓‘不能欺骗自己的心’,即是客观、中道、无私、无我的原本之心,亦即生佛无别,自他不二的生命原态。以其不学而知,故又名‘良知’,亦即良心。欲复得此本然之至善,须丝毫不得宽容己非,若让自心藏污纳垢,则此原本光明圆满之心,当下黯然失色矣。反省之道无非搜尽剿绝心中之贼,甚至一丝私欲、邪想都不许存留,则心如湛水,可以自鉴,可以自知,可以遍知矣。──‘一处如此,处处皆然’。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示邱生

至道不难,唯人自障则难矣。弟台精诚于反省忏悔,殊为欣慰,一旦心垢净尽,障碍撤除,眼前便是大光明藏,岂不庆快生平?除此而外,尚盼于孝悌友爱上多下工夫,庶几调和基础得稳固,无上大法有凭寄,幸自省察、弥补之。

弟须知正法难遇,不然出家二、三十年,何以漆桶依旧?

毋存机心,宁做痴汉,则龙天乐于加护,稍涉心计,盘算利害,则既自作聪明,诸天护法必摇首不顾,惕之!

修行之道,唯在见性,见性之后辄唯保任,保任之方,曰:‘不可须臾离’耳。久之纯熟,正见自生,古人名之为‘后得智’。若于保任中念念恒思‘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则如火箭装‘加速器’,一日千里必矣!

二年半来,耗费心光不少,所求者何?唯望大法幢高标远照,兴大法于末劫,与诸弟共报佛恩、祖恩,协众信共挽劫运耳。至季刊之发行,务求精美,若经费不足,弟我当率先节衣缩食资助之。盖贫穷缘前世吝于布施供养,亦唯法施乃能裨益法身故。

别后无时不以禅学会为念,弟等能注入心血奉献心力,使之茁壮、坚实,即是实实在在报佛恩、师恩,亦将见功不唐捐也。

(一九八三年二月九日) 

一、学法贵‘行’。若置念于法则似安祥,应对接物,便浑然忘却心态之保持、正念之住持,无日能了也。

二、学法贵坚固根本,‘本立而道生’。法之本在心,学法修持在去障蔽,复本心,复得本来之心,当须臾不离以保任之,不然徒见岁月蹉跎,驴年得悟!

三、悟者,自觉自在而自肯之而已。如此则不以类似电脑装填资料之意识为我,了然于的的‘无我’,则‘我执’破,‘法身’显矣。若不去私我、执我之私,终与大法难相应。圆证一心时,我法二执、理事二障当下冰消。何以故?依自心证量所觉悟故。

四、弟当以恢弘心胸、眼光、气质为修养目标。庶期法之大成。

五、焕公所作诸语为方便之谈,未可执泥,若执为定论,广为宣扬,大非我宗风范,且亦得罪袁夫子矣。然所言则不虚,虑愚人执之成邪外耳!

六、无功德不能证法身,盼全力襄赞会务,舍供养无以增福慧,希量力供养,则障渐消,性自明矣。

(一九八三年三月三日) 

‘人道立,佛道成’;‘全心即人,全人即佛,全佛即心’。故知‘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弟当从拓开心胸,放远眼光,以养其量;敦伦尽分,孝悌融熙,以固其本;一念之起,了然自知,以克其念,则不假多时,心光必圆满也。

为季刊、会务费力不少,此即最上供养之道,庄严法身之行,种种功德,绝不唐捐,盼持续努力,以竟全功。

新居就绪,当全心致力于心之‘保任’调适,多读坛经及佛法要领,裨益尤大。

(一九八三年六月廿八日) 

覆陈居士

拜读大函无任钦迟,居士法眼圆明,全属正见,依之而行必证大果,洵可庆贺。其实世法、佛法不二。哲学家谓真理是原本如此的。佛法亦重视本心(本来之心)、根本智、无师智(即良知),若依此解而贯注于行,便是如来(如其本来)。故修行之要贵能放下,贵能空其原无。舍此而学,名为法缚。

佛法之著力点在彻底穷源,苟臻其极,正见、正受一时恢复,便知‘无价大宝秘在形山’。

总之,正因必得胜缘而臻正果,的无可疑。若不朝向法的人格化努力,则因既不真,幻灭亦必然之果也。

(一九八三年九月廿三日) 

示嘉义诸君

难得于此功利主义弥漫的生活环境中突出理智,发无上心。学法是人人的使命,惜乎太多迷失原本自己的人不能觉醒,以致绝大多数人,自以为得意的时候放手造业;及乎烦恼来袭,却又徒呼奈何,尽失本有的生命光辉。殊为可叹。

如果各位发心纯正,并非追求神秘主义,也不是基于一时的好奇或排遣无聊、无奈,我很乐于与各位共同研究禅道。不过禅乃至所有各宗的佛法,除了一种原本的、安祥的、远离烦恼的心灵状态外,所有的理论与方法,都只是开发、恢复、保有这种心灵状态的手段而已,绝非是目的。可惜不少人谬以手段为目的,耗费许多宝贵光阴,只学得一些没有用的道理,既无裨社会与个人福利,也不能驱除烦恼,让自己活得洒脱、安祥,那会是佛法?最重要的是首先必须确认学法是正人君子、大丈夫的事,如果不肯切实、坦诚地反省以往,诚恳忏悔往日之非,坚决杜绝罪恶想念,根本就不可能相应这至简、至易的法门,顶多获得些毫无用处的知识而已。

各位宜先反省、忏悔,方法可以请教痴呆。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廿日) 

示苏女

在‘不二法门’中,最重要的是‘我法不二’,能臻此,才是法的人格化,才能不退转,也才能完成法身的融铸。有暇多看‘不二法门’讲词纪录。

对活在责任义务中的人而言,‘知识就是财富’;就人类社会的共相来说,知识就是道德。请把握良机,努力学习来充实自己的服务条件,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这对在现实社会里修行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愿你时时自觉,念念自知!

(一九九二年二月十六日) 

覆臧居士

你前后三封来信都看了,很佩服你的道心,却不羡慕你的‘知道前世’;尽管那很可贵,但并不能解决生老病死苦,也不能圆成菩提智和超出轮回。

安祥禅重视内心的安祥,其中心要求就是六祖讲的无念、无住、无相,也即是从离执──对外境不著相、不认同;对内心时时自觉,是远离妄想的心态。透过这种不断地纠正机械惯性,达到真独立、真自由的生命状态,这跟其他种种法门是迥异的。

空闲时看看我的讲词,也许可供参考。

时时自觉──免陷六尘

念念自知──不堕无明

(一九九二年四月廿九日) 

示曾生

古人对加深安祥、践行中道最宝贵的启示是‘截断两头,中间不住’。

什么是‘截断两头’,就是不思过去,不想未来。不想过去得意、失意、恩怨、爱恨、顺逆……不为了私我的主观私欲而编织未来,只确定修行的目标,其他都交给佛天。

‘中间不住’就是只以安祥、喜悦的心态,努力尽自己的责任、义务,不让得失、是非、人我、喜怒……等二元意识停留在心里。修行人不必改变外在,只是坚持不活在过去的记忆中,不编织梦想的未来。

这是血肉现实中的正法真髓;也是佛祖的大慈悲、真挚爱、极恩宠。

(一九九三年元月一日) 

示郑君

居士见正行澈,亦证正受,今后但绵密护持此心,不令污染,不使外驰,而为所应为,不被境转,便是长养圣胎,便可功不唐捐;亦的无可疑矣。

修净土欲冀上品上生,须努力做‘自净其意’的工夫,若能心如虚空,用时恰若明镜(用而不染)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如此,上品上生断无问题也。

法眼圆明,全属正见,至为快慰,尤喜正见已具,今后但以安祥为究竟,不外觅,不驰求,但信‘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只消保持秒秒安祥,终必‘就路还乡’,此外,若念佛助行;亦是助缘,可行。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五日) 

学佛之道简且易,但能自作主宰,不为幻象所移,践行四句,必能功成果圆也。曰: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

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此外,不须心外觅佛,心外觅法,便是真佛子,便是正信佛徒。

至望保持此刻‘即念无念’之‘无住’心态,久久便知‘道不远人’矣!

(一九九二年五月廿九日) 

修学佛法,未能免于迷失者,辄为易于忘却自己;自己既忘,斯即迷失,似此穷毕生之力,不能免于迷失者,病在不自觉耳,若能不失自觉,堪谓修学事毕。

愚之讲词,一向是善信集资,印赠有缘。近闻河北有印合订本卖钱之举,殊为诧异,正规僧人宁屑为此?诚乃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也。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示奉君

举世哲学家皆谓真理是原本如此的──真实的必是原本的,原本的才是永恒的。依此当知学禅主旨唯在弃假存真耳。究实而言,假本不有,真何待求?但离妄执,当下即是,所谓‘真不有,妄本空’是也。是知此事‘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悟亦不得,迷亦不失’。是甚么?昭然秉焕矣!若舍此别求,果然‘迷头认影’也。

日常舍人生应尽之责任义务外,‘但自无心于万物’,又‘何妨万物常围绕’?若谓更有理,不妨去寻觅,纵能觅得,终非究竟;何以故?伊(理)从何处来?须是识得伊的始祖(源头)始得!源头何处?不离此心!然举世涛涛,咸言学道,有几人曾向‘识心达本源处’著力?不此之图,总见徒劳。种种‘见取’、‘妄想’、‘谬执’,将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矣!可不‘百草头上’明取‘祖师意’去。

综读来函,深悉先生的是‘百劫千磨犹坚劲’的大丈夫,若然何不入‘不二法门’,享平等一味,‘任他东西南北风’去,岂不自在潇洒,抑‘著甚死急’?

(一九九二年二月十七日) 

居士至诚,合当摄受,至称谓则不须拘泥,于今时尤然。我在台讲词亦须向沙里淘金。盖‘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也。佛法亦只不过是成佛的方法,若以道理为究竟,则永劫不得究竟,何日桶底得脱?实告居士六祖得法偈主眼在‘本来无一物’,乃得衣钵耳,岂贵义理?我宗所证者乃真理之始祖,岂以真理为满足,甚盼从此入‘不二法门’行安祥三昧,‘不坏世间相,而行实相法’,不遇斯般人,莫徒资谈论,则二障除,二执消,徐入佳境,得大自在矣。

安祥是理,别说皆是方便,安祥是事,并无余事,亦不碍世事。总以感恩、知足、包容、调和为尚,而以离执、去执,以臻无执为标的,乃善也。

(一九九二年三月十六日) 

捧读大函,欢忭无似。恭喜、贺喜,大事了毕。即此便是‘众生皆有佛性’之佛性;即此便是‘悟亦不得,迷亦不失;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之‘唯此一事实’。然‘理虽顿悟,悟乘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悟后尤贵起修,不则非但辜负稀有胜缘,抑且埋没自己尊贵佛性矣。至希郑重之。

今后但能遇暇即践行‘时时自觉’,便是‘守本真心’,便是真修行,亦是‘如珠吐光,还照珠体。’而日常常保‘本来面目’,便得常享‘本地风光’──甚深安祥。(多生积习,非渐修、力修难除,尤戒在嗔!)

贤伉俪同心修道殊为可羡,殊为可庆。

(一九九二年七月廿五日) 

悉诚信具足,故进境殊胜,至为欣慰,尚希深体六祖能大师‘自尊、自重、卓然超群、不尚迷信、不袭陈规’之精神,庶安祥禅得结合未来工业社会之经济结构与生活规律,为具备中国文化特色新人文主义宗教,则我愿足矣。

安祥禅以求心安为基点,以离执、去执、无执为究竟。盖一真法界,非言可诠,但有言说,无非方便,若觅真实,心外无法,识心达本源后‘无住生心’便是正行,其余悉能不寓于心,方有真实受用。此外,应病予药,因材器使可也。

切诫同道:勿谈论超常识话,以免流于舍本逐末之弊。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六日) 

覆高居士

佛法是心灵救济法门,不贵知解,只贵心态。

人能免于痛苦的煎熬,靠心理的状态。

人能提高免疫力,免于疾病的侵袭,靠心灵的状态。

人能在生、老、病、死中免于烦恼、痛苦与恐惧,全靠心灵的状态。

人所以不同,乃由于心理状态各不相同。

禅也只是一种心灵状态。居士试看半小时‘安祥集’,然后觉察那时的心态,努力于一切时、任何情况下保持这种心态,就会自然进步。因为安祥禅是无为法,这种保持安祥心态是‘行入’,比理入容易。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九日) 

覆李居士

很高兴接到你的来信,洋洋洒洒道尽向道的虔诚与修道的艰苦。最高兴的是与安祥禅十分契合与相应。因为能融入安祥的现量是很可贵的,如果三月能保持这种心态,中间不出现‘断层’,然后断‘嗔’与‘贪’就可证得初果;若是时进时退就不理想。

禅,是菩提种子在中华文化土壤茁长的奇葩、硕果,若非全感情、全理智投入,是不可能彻证的,若更分心求义理的知解,与禅就越来越远了。

在‘不二法门’里,有为而不执著,就是无为;无为而生无为之念,也是有为,乃至心与物、人与我、烦恼与菩提、苦与乐……全是不二的。因为大宇宙只是唯一的存在,万生万物都是祂的显示,也都同一质地,这样就无须私智自是、强加分别了。圣者把自己融入宇宙,完成了‘天人合一’──无上瑜珈。

真实的心是原本的,原本是个甚么?有个甚么?道理在那里?况且你已经感受过安祥的现量,要学的、该拥有的只是这。重点在如何让祂成为自己生命的全部和当体;这样你就不必舍近求远了。以你的修为来说,一进入安祥的心态,原本所修气功的质与量都会产生突变而升华。说到真无漏或漏尽,指的真无念,近似庄子讲的‘至人用心若镜’──知道就够了,绝不起念去分别。这要‘见性’(认知本来面目)才行。因为只有认清、肯定了真我就是真无我,才会自然改变心态。总之,一切法门乃至气功,都是以改变心态(或说是意识状态)为根本,这点你很明白。禅是‘以心传心’的,所以心心不异。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四日) 

古德说:‘万象丛中独露身,惟人自肯方乃亲’。居士所履境界极为殊胜,问题是自己能否‘直下承当’;能否理解、肯定。这只是‘相应’,不名证得。若想永得必须保持安祥心态;若要恒持安祥又必须‘截断两头’,以三五个月的时间只活在此刻,不想过去,不思未来,自然‘无所住而生其心’。当然不可脱离责任义务之‘正思维’。久之必有结果。

此事耕耘必有收获,努力必然成功;付出(决心)就能获得,心空始觉妙有。细味之,不赘述。

廿一世纪是中华民族绽放光明的时代,目前的一切只是个过渡。国家需要安定、社会需要安宁,十一亿人民需要活下去的空间。希排除感性,澄澈理性,做个应运而生,莫做应劫而生的人,珍惜切莫虚掷人生,则本世纪内或有缘相见。

莫耿耿于过渡现象,此事详谈费词,总以扬弃感性,向学术发展乐趣、于工作获取安慰、向安祥感召幸福,最为妥切。盼力行──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一九九三年元月九日) 

示奉女

读你十一月十八日的来信,感到十分喜悦。难得府上全家向道,浸润在安祥的‘无垢清净光’里,享受自在解脱的人生,这是十分难得的。你既然找回那失落已久的‘本心’(原本的心灵状态),就应该珍惜它而勉励自己。法,不属于‘知解’,重在人格化──把所悟的法,扩充为生命的全部和生命的永恒,才有结果,否则就是辜负自己,断灭佛性。因为法是严厉而非浪漫的,所以今后你要更为谨言慎行,和光同尘;每天至少有一小时完全呈露本心,才能让生命扎根在安祥的净土中,也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

对于令嫒,你应当冲淡她那不平常的言行,重点在教他敬佛爱长辈,注意安全,不胡说八道,做个乖孩子就对了。突出她那不寻常的部份,只会伤害到她的健康成长。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