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二十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二十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

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

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么修持方法,而此心还是不能安呢?那你就要留意上面所说的各种法门,要晓得如何调伏此心使它安定。此心安,谓之第一步。

一目之罗不能得鸟,得鸟者,罗之一目耳,众生心行各各不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种心行,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多人,一人亦然。

‘一目之罗不能得鸟’,罗就是打渔的网,网罗,由很多洞眼连结成一张大网。只有一个洞的网抓不到鸟。‘得鸟者,罗之一目耳’,但是能捕抓住鸟的就只是一张网的一个洞眼,它能把鸟头套住。如果你认为下次不要浪费那么大的网,只要用绳子圈一个洞,鸟就会飞过来,那是不可能的。同样的,修持方法用对了,我经常比喻,就像电灯的插头,插对了就灵光,但是你要多准备一些插头放在那里,这个方法不对,换一个地方插插看,一下插对就行了!

我相众生相

下面是进一步的申诉。众生心性各各不同,研究心理学、行为科学,乃至政治哲学、社会学各方面都用得到。他说一切人的心胜,心理的行为、思想、情感、脾气各各不同,所以中国人有句老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面孔没有一个相同。我们年轻时经常想这些事,觉得很奇妙!上帝也好,菩萨也好,阎王也好,造人的仓库不晓得有多少五官的模型?怎么能每一个都不同!有时候年轻同学问我怎么那么瘦?我就反问他怎么那么胖?我说找大概出来投胎的时候,跑得太快,管它呢!临时来不及选择,拿个瘦的、小的,好背得动,一套就跑来了。再想想看,人的五官也好奇怪!鼻子蛮好的,偏要歪一点或拱一点,我说大概上帝造人的模型造烦了,乱捏一把就丢在那里,摸错了随便摸一个套上去就不对了!

所以人的心性也与人的面孔一样,没有一个相同。因此当一个老板或者做一个主管的要知道,如果要求部下心性完全相同,那是自己昏了头!人的心性没有一个相同。

接下来又更深入地分析。

‘或多人同一心行’,或者很多人在某一点思想上相同,那么这一班人就在某一点思想上相同,那么这一班人就变成好朋友。还有呢!‘或一人多种心行’,心理学上,有一种人是变态心理,一下晴,一下雨,情绪好,高兴起来,不晓得有多好、多慈祥!一下子脾气来了,连脸上的神经、肌肉都像要杀人的样子。一个人有多种的心性,是嘛!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种心性,爸妈一叫,笑嘻嘻地走过来,回过头来马上对弟弟说你凶什么?人的心性一秒钟就有很多变化,我们检查自己也是这样,心理行为有这样可怕,所以说一人多种心性。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在心理行为上,我们要检查自己,学佛就是要反省、检查自己。由这个原理了解一个人以后,同时也了解天下人。

‘如为多人,一人亦然’,或者观察别人,譬如一个主管或带兵带惯的人,地位高的,手边有几十万人,那你看了人生应该悟道,各种样子都有。我的经验是最好在夜里到营房观察士兵的睡相。在战场上看到死人不觉得可怕,看活人睡觉最可怕,歪嘴呲牙翘鼻,有些人蹬起腿的……,各种怪相,大概一个人看过千百人在夜里的睡相,我觉得会悟道,原来人这部机器是这个样子!白天都蛮好看,笑嘻嘻的。据我的经验,人最可爱的是两种时候,笑的时候很好看;哭的时候也不错,就是不哭不笑的时候最难看。

还有一种难看的时候,我经常不敢抬头看人吃饭,人很可怕,手里拿著一双筷子,这个动作好像要把什么东西都塞进去。而且眼睛盯著桌上的菜……看了真要语道。要观察多人,人看多了就悟到——人——我,原来也是这样,然后就会觉得自己非常丑陋。我记得年轻时有一个阶段修白骨观,到后来不敢看人,尤其怕看人家笑,一笑,牙齿一露,一想到白骨心里就打颤。中医书上记载,牙齿是骨之余,指甲是筋之余,发是血之余,皮肤是肠胄之余,经常新陈代谢,洗澡用刷子刷皮肤可以刷下一堆,反正人并不好看,也并不好想。这是讲到多人,一人亦然,也是这个道理。那么,以佛法来度人呢?

须广施法网之目,捕心行之马耳。

这两句话文学意境美,道理也高深,所有修持方法都包括在内。我们修持对付自己、反省自己,要具备多种方法,做什么呢?‘广施法网’,修持方法要懂得多。所以佛教早晚课有四句话:‘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无量的法门都要学,外道、魔道都是法门,要用得正确。《六祖坛经》说:‘正人用邦法,邪法也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也是邪’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真要修持,要广施法网之目,目就像网子的一个洞一个洞,你要准备很多方法来捕捉心件之鸟。现代青年人喜欢用现代文学新名词‘捕捉’。捕捉自己心性的方法要多。‘捕心行之鸟’,捕心行烦恼。人的烦恼之多,就像鸟在空中乱飞一样,怎么样能够抓住它,把它套住不动?要把心念停止,止于一念。若要系心一缘不动,你必须要有多种方法。譬如有些方法在显教中不允许,在西藏修密教知准许,有时允许你唱歌跳舞,可是要把你隔离开,自己关在一个大关房,你爱跳、爱叫、爱闹,让你尽情发泄,爱哭也让你哭个够,师父过一会儿回来问哭够没有?真哭够了心里就清净了。你爱笑,就尽最放任你笑;吃饭尽给你吃,吃到肚子痛,够了,再也不敢吃,就是这个道理。要有各种产法,捕捉你如飞鸟的心性,抓住了就是‘止’。

如是委细种种安心,利钝齐收,自他兼利,若有闻者顶戴修行。

他很慎重地讲这一卷,其中包括许多关于天台宗修止观的方法。他说我现在著作这一本《宗镜录》,搜罗各种修持的原理,很仔细地告诉大家种种法门使我们安心,不管是利根、钝根的修法都包罗无遗,这个所及自他兼利。能够自修就是自利;教人时则用这个原理利地,希望后世听闻到这个法门后‘顶戴修行’,像头顶上戴个帽子,恭敬地放在脑子里不忘,照此修行,决定成就。

以上是卷四十四。接著卷四十五又是另一阶段,慢慢转入唯识方面。

夫已上是引台教,明定慧二法安心,次依华严宗释。

《宗镜录》搜集了三藏十二部中重要的修法理论。他说上面四十四卷所讲的,是天台宗的四十八教,这些教育方法告诉我们如何修定,如何修慧,最后达到安心。为什么要明心见性?为求得安心,安心是佛法最究竟处。他说这个道理已经讲过了,其次,现在开始,要依照华严宗的解释,释示修持方法。华严宗是中国佛教十宗之一。

华严经云:于眼根中入正定,于色尘中从定出,示现色性不思议,一切天人莫能知,于色尘中入正定,于眼起定心不乱,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永明寿禅师特别选出《华严经》这一段,也是修行的方法。‘于眼根中入定’,六根之一的眼根,包括眼神经。有些修法是利用眼睛。譬如念佛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心念,用意念,不出声的,那就是用六根中的第六意识起用。另一个是心里念,嘴里也出声念,这个法门包括二根。修行要用工具,不同法门用不同工具。那么,有些方法不从意识著手,而用眼睛。如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乃至有些观想中间的观,注意这句话哦!我讲有一些观想中的观还是用眼睛来。我们经常看到达摩祖师的画像瞪著两只眼睛,他看什么?什么都不看,瞪著眼睛不起意念,眼睛还是张著,那也是一种定。

他说有一种方法从眼根著手入正定,利用眼睛,在密宗的修法叫看光,看光的方法至少有二十多种,而且很快可以入定。不过年轻人注意,我现在只讲原理,没有讲方法,不要听了这些拿著鸡毛当令箭,瞪著眼睛乱看,搞得不好眼睛先遭殃,多戴一副眼镜,再严重算不定就变成白内障。不要乱搞,先吩咐了!

有些方法从眼根中就可以入定。那么出定如何出呢?进入这个定境,‘于色尘中从定出’。眼根的相对面是现象界,现象界在佛学中叫色尘。我们的眼睛始终离不开色,这个世界充满了光色。夜里看到的是黑色,黑色也是颜色,有些人怕鬼,懂得这个道理,不怕了,黑也是一种颜色,有什么可怕!黑夜一来,一身黑色也蛮好看,鬼都拿你没办法。如果你觉得鬼难看,你欣赏他的难看,难看也是一种美。以华严境界来看,天地间没有什么叫丑陋。丑陋有丑陋的美,明此理,世上无丑人,也没有什么烦恼的事,烦恼有烦恼的美。所以说,于眼根中入定,于色尘中出定,出定还是从光中出。当然,这个道理太深了!华严境界是相当深,而且大家没有修持过这个方法,先别乱搞!现在只要懂这个道理就可。

有关《华严经》,我们必须知道,据说这本经不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类说的,而是佛在色界天中对天人们说的。用什么语言也不知道,那是天话,叫天文说。说了多少呢?百万偈,我们翻译过来的很少。那是龙树菩萨认为自己悟了道,想创教当教主,后来一个龙王接他到龙宫图书馆看经,他走马看经题,三个月没看完,这下知道佛法真是浩如烟海。之后龙树菩萨要求把《华严经》带出一部分,就是现在留传下来的八十卷《华严经》,这些都是对天人说的话,对凡夫而言相对有所秘密。

‘于眼根中入正定,于色尘中从定出’包含的意义很多,本经有一句话是对上面两句话的结论:‘示现色性不思议’,是大经。显教的经典大多强调离色,譬如以《心经》来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说这个人好色,你以为喜欢看男人、女人就是好色吗?其实喜欢漂亮就是好色,此人喜欢花的衣服,或者艺术家喜欢某种颜色,称赞这个线条好美哟!唉呀这个流水、唉呀这座山!我常常听到人家叫美,我也走遍了天下的名山,我说有什么美?不过一堆土、一股流水,没有什么美,人都被泥巴给骗了!人自己疯了,被色尘所引诱。所以显教的道理离色就成道,‘色即是空’。到了华严境界则是‘色性不思议’。

如果在文学研究所讲比较宗教学,这是新开的一门宗教学课程,把各个宗教教义来作哲学比较,绝大多数的宗教看人生都是灰色的、悲观的,看这个世界是悲惨的,佛教一部分也是如此。这不是笑话,宗教好像都劝人早点死,每个教都在另外一个世界开发观光饭店,而且向我们拉生意。你不要怕死,死了到我那个天堂,招待周到,上帝做老板。佛教说不要紧,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大老板,另有股东老板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应有尽有。不过,把几个宗教的观光饭店一比较,佛教的生意做得最大,饭店开得最多,死了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那不死不活在苦海中的呢?没有关系,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万一下了地狱呢?地藏王菩萨也在那里开饭店。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上方香积世界的维摩诘居士都在那里等著,十面八方,这个生意全做完了。

所以我说其他的宗教算了,少开一点吧!全被佛教包了!而且佛教中揽生意的人又多,都是招待周到,使你了生脱死,不但解决这一生的问题.还解决来生。这个是宗教性,但是严格地讲,大多数宗教看世界是灰色的,没有什么好留恋,不要怕死,死了到我那里……

红尘送色涤眼青

但是华严境界不是,《华严经》认为整个世界,一切好的、坏的、是的、非的、善的、恶的,统统是真的、善的、美的。所以一般显教讲色法是坏的,华严则是‘色性不思议’,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好色,坏吗?

有些人因好色而悟道,你看有位祖师睹桃花而悟道,多风流啊!可是他悟道了!有位无名比丘尼:‘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多倜傥!可是语道了!这就是色性不可思议,真正的至善,没有善恶的分别,一切善法、恶法升华了,都是善,此乃华严境界。

他说关于这个高深的、无上的秘密的道理,‘一切天人莫能知’,不要说人世间人类的智慧不能透知,以天人的智慧都不能深入到这样奥秘的境界,除非悟道、成佛了,才能懂。因此,‘于色尘中入正定,于眼起定心不乱’,他说,有些大根器的人,不需要出世,也不需要出家,就在红尘滚滚中人走去了。怎么入定?

滚滚中就是定,定就是滚滚,尽管滚,尽管定,他就是在出世,出世在哪里?就在世法中,当场就出世,也无谓出世,无出不入。于色尘中入正定,定有很多种,四禅八定,不一定算是正定,只有如来大定才是正定。

但是有些大乘根器就在色法中入正定,如《聊斋志异》上有一篇故事,讲某生到普陀山朝山,半路上碰到一个妓女也去朝山,结果两人结为夫妻,成为道友,几十年夫妻,并没有夫妻之行为,俩人感情好得不得了!有时打坐相对一笑,尽在不言中,最后两人修了几十年,可以走了吧!没错,两人一起坐著走了!蒲松龄写的这个故事,就是‘于色尘中人正定’,在色尘当中而成道。

‘于眼起定心不乱’,那么他用不用眼根呢?普通人看都不敢看,尤其修道的人,或是小乘的戒律,走路只能看前面三步。几乎什么都不敢看,笑也不敢笑,白骨(牙齿)不能露,小乘戒律这样严重。大乘戒律不管,要看就看,于眼起定,而此心寂然不动,没有散乱,这就是如来正定。这说明什么?‘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眼根与色尘之间,本来即不生不灭,目性现前,也就是《心经》所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它本身即空性,既然万法皆空性,哪里有出有入呢?哪里能够说避开一面叫出世呢?根本就错了!

华严告诉我们直接进入。华严的教理是圆教,也称圆顿教,顿入圆融,华严宗的大祖师们都从禅宗里出来,这个是中国创宗的,在印度没有的。

疏释云,定慧虽多不出二种,一事二理,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事定门也。

‘疏’;《华严经》的疏理。‘释’:《华严经》的解释。

为华严作注解的祖师很多,其中有清凉国师为华严作疏;李长者(李长者是居士),唐朝人,据经作论释,两位都是不得了的人。唐朝皇帝姓李,李长者是皇室,也是个王子,但他没有出家,而是以居上身‘出家’走了。李长者读《华严经》而悟道,背了一部《华严经》准备到山里注释经典,在往山里的路上遇到一只凶恶的老虎挡住去路,他拍拍老虎说:是不是给我带路的?老虎点点头,他跨上老虎任它奔走。老虎把他带到一个山洞,李长者只带著笔、墨、纸、《华严经》,一个人在洞中三年注释《华严经》。后来来了两个天女,到时就给他送饭;他要的东西,两位天女会为他送来,自然心念一动就来了,他一切不管。注解完了,此人亦不知所终,最后如何?到哪里去也不知道,这也是华严会上的菩萨,他的注解非常有名。一般学佛的,尤其青年同学们,能够发心把这两本疏释研究完的,大概万人中只有一人而且!你看我们有多少的宝贝没有人看。

疏释是注解《华严经》的,他现在引用这疏释来讲:‘定慧虽多不出二种,一事二理,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他说我们学佛做功夫要想修成就,就是两个法门一条路:修定修慧。然而修定修慧的原则原理只有两件事:一个是事上修,一个是理上修。所谓事上修,并不是说一天到晚打坐、念佛就叫事上修,那不过是事上修的一种,事上修是心性上的修,在心理行为上改变习气、改变贪腹痴、改变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一切行为,打坐不过是事上修的一件修法而已!这个道理千万弄清楚,不要认为我一天到晚打坐就是在学佛,不打坐就不是学佛,那叫修腿,不叫修佛,修腿的话,金华火腿多好!何必买你那两条腿!要注意修行不是在修腿,而是在心性上修。

第二是理上修。要穷理,一天到晚盲目打坐是盲修瞎练,不看经,不穷理,光晓得佛教好,佛学好,佛教的著作这么伟大,而古人,功名富贵‘啪’一下就丢了,丢了就入山。能够有这样的著作出来,而后世却不知,这不是很惭愧的事吗!所以佛学研究透了一样成佛,这叫穷理,从理上来。

不管从理上来或事上来,非有定力不可。什么叫做定?就是‘制心一处’四个字。佛经的名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大小乘佛法用这八个字说完了。

今天下午一位七、八十岁的高龄老道友问我,上次你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办个什么事?对啊!办什么事啊!无事不办的事,要神通有神通,就是山东话‘要什么有什么’,要智慧有智慧,就是要定,修定的原理就是制心一处。大家可以测验自己,打坐坐得很好,心也跑得很好,坐在那里东一个妄想、西一个妄想,不过有时轻一点,然后又来个大妄想:我这一堂坐得非常好。千万注意!这个就是没有制心一处,不要认为这个是制心一处。制心一处的话,初禅到达‘念住’,念头住了,不叫‘念停’,佛经用字用得妙!叫‘念住’,是活的,不是死的。念停是死了,念住是活的。

念住以后到二禅才可以气住、脉住。如果念不能住,别人来给你改姿势,眼睛先瞪开,隔著四、五步灵感就来了,这叫制心万处。再不然还没有到你面前五步你就知道,叫制心五步,有时还制不住呢!又笑又摆、又动又摇,那如何办?‘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事定门也’这是事上起修,属于事定门。

由参悟正定

能观心性契理不动,理定门也。

那么从理上进入的一样得定,所以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禅宗的参话头,‘参’就是穷理。如果参‘念佛是谁’,一天到晚念‘念佛是谁’,那么变成念佛,不叫参话头。‘参’就是像发疯一样,念佛是谁?阿弥陀佛,念佛是谁?阿弥陀佛……要这样才是参。你没有念佛,参念佛是谁干什么?你也不在念佛,阿弥陀佛,念出来佛的是什么东西?谁在念?它从哪里来?那才叫参念佛是谁,真参念佛是谁是这个样子:阿弥陀佛,谁在念;阿弥陀佛,谁在念;阿……你们没有看过,我们在大陆看到参者,硬是跟疯子一样,内行的老和尚、禅宗大师一看便知。我们外行的就问这和尚是不是疯了,那些老和尚一把挡住你:不要妨碍他,怕他听到,受这句后的刺激会变疯。

所以禅堂不准人进去看,有些用功用得几乎疯了一样。后来我也发现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要说学佛,想在世界上、社会上成功一件事,不发疯不会成功,艺术家绘画绘得好,他对画发了疯了!做生意赚钱,他天天都是钱呐!格老子我就是钱在运转,什么人情世故、你你我我一概不管,钱要紧,一般要到这个发疯程度,才有发财份。又来搞搞生意,又来搞搞打坐,那能发得了财?那能坐得好?

所以话头要以发疯的精神参。参话头是穷理。为什么不叫穷理而叫参呢?中国人喜欢简单,参包括了穷理,你去研究、你去思想、揣摩、你去反省、你去追吧!包括的意思很多,你去参去!不然参个什么?我走路还要人‘搀’呢!参是穷理,穷理穷到最后,‘精思入神’,一样地开悟,到成佛的境界。观心也就是参,‘能观心性’,要找你那个能观的心性之体,好!然后理悟到了,‘契理不动’,‘契理,就是相合,中国文字走契约,合拢叫契,‘契理’,事与理两个合了!身心到达理的境界中,道理到了,身心也会到的。等于想尽办法要把别人口袋中的十块钱弄到我的口袋里,一旦想出一个办法,啪一下,他的钱非到这里来不可,那就叫契理。悟道也是这样,那一下就进入,不是说光靠打坐就可以悟道。穷理,学问到了一样悟道。契理到达如如不动境界,这个是理上所得的定。

要分事理通事理

明达法相,事观也;善了无生,理观也。

前辈大德给我们注解出《华严经》这几句话。他说假使能够观察一切心性的事象,或者反省观心,或者打坐修定,走到一念不生时,‘一念不生全体现’,这就是明达一切法,法包括一切事理、一切心性,心相呈现,这个是事观。

什么是理观?善了无生,理上到了,万法本自无生,不要用力去除安念,是妄念在除你,你想踉它离开,不要作梦了,它本来就离开你,妄念没有留恋过我们,是我们自作多情怕妄念来,它念念不停留的。所以善了无生之理,就到达无生法忍,这就是理观。

诸经论中,或单说事定,或但明理定,二观亦然,或敌体事理,止观相对,或以事观对于理定。

他叫我们看佛经要注意,一切经、一切论,或单说事定,有些经典光讲做功夫,事上的定,譬如禅观经、禅秘要法,光讲做功夫,你不要认为光讲功夫才是佛经,它是一门深入,单讲用功的一面,你还要参考其他经典的理。有些经典单说理,譬如《心经》单说明理,心性之理,六祖悟道就是听《金刚经》而明《心经》之理悟道。

‘二观亦然’,定慧,止观二法门也是这样。

‘或故体事理,止观相对’,敌体也表示相对,二者相平等。中国文字里夫妇二人称为‘敌体’,平等相对,敌对的,彼此有矛盾的统一。他说有些经典讲止观相对,譬如《圆觉经》,也是华严的圆顿教,有几段讲止观相对;有时纯讲形而上之义。

‘或以事观对于理定’,或者有些经是拿现实的事来说明这个理论。也就是用修持的事实、经过,说明形而上明心见性的道理,各个经典不同,叫我们留意。

现在我还停留在四十五卷开头,引用华严宗的修持法门的理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