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录

(善现启请分第二)

 

道源法师讲述

基隆市海会寺能仁佛学院

 

善现启请分第二

甲二、正宗分(分四)

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分四)

丙一、当机诚请(分二)

丁一、承前赞善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在三十二分科目中,是善现启请分第二,‘善现’就是须菩提尊者的翻译。大家可要好好的注意,这一段经文是佛在世时请法的礼节,表示三业虔诚,三业恭敬。‘时’者就是指释迦如来吃了饭,洗了足,敷座而坐的这个时候,也即是释迦如来无言已说好了‘金刚经’;须菩提尊者已经大彻大悟了,但是还有其他的人没有开悟,没有看到这个境界,因此须菩提尊者替他们请问。请法得有个礼节,以表示三业虔诚恭敬。‘时’就是佛敷座而坐的时候。‘长老须菩提’,‘长老’者,就是德腊俱高的尊称,意即道德长,戒腊老,故曰‘长老’。‘长老’这两个字,一个指道德,一个指戒腊,这‘老’字不按世间年龄来算,是按受戒的戒腊来算,受戒之后,结一个夏算一个戒腊,他受戒很早,道德又高,所以尊称他叫‘长老’,就像‘阿弥陀经’里有十六尊者,称十六长老,如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尊者等,都可以称为‘长老’。是故‘长老’是德腊俱尊的通称。那么这位‘长老’的名字叫什么呢?叫‘须菩提’。梵语‘须菩提’翻译中国话有三种意思:(一)叫空生、(二)善吉、(三)善现。‘须菩提’家里是个大财主,当他出生的时候,守库藏的人来报告说:库藏里的七宝都空了,不见了,因此叫‘空生’。他家人特地请一个看相先生来看这小孩子,为什么他一生出来,家里的七宝就不见了呢?看相的人给他看了相,算了命,说这孩子最吉祥,你们不要害怕,他不是个不好的小孩,而是最吉祥的小孩,所以叫‘善吉’,过了七天之后,守库藏的人又来报告说:不见的七宝都重现出来了,因此又叫他为‘善现’。梵语‘须菩提’有这三种意思,这叫含多义不翻。他本来是学声闻小乘的,但是他回小向大,在般若法会上,他是解空第一的尊者,即解悟空理他第一。在般若法会上释迦佛叫他转教菩萨,跟菩萨说般若法,这就像我们现在的主座法师讲‘金刚经’,要你来代座的意思一样。佛请他代表佛说法,他虽然还是个声闻乘,但他解空第一,他可以说般若的道理,这是按他现在随机示化的事迹上讲。若论他的本位是青龙陀如来,‘大权示现果后行因’来辅佐释迦佛行教化的。这个故事是从那儿来的呢?要记住,来源是在‘大唐西域记’里玄奘法师说的。他在‘西域记’说的,也就是佛门中的一句话:‘一佛出世,千佛护持’。这一尊佛出世来弘法,不要有第二尊,第三尊佛,这样才不会把众生的信仰心分散,但千佛都来护持,都示现弟子身。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而要好好学习的。譬如有一位法师在弘法,我们大家都去帮忙他,但是却不要跟他争著弘法,倘若你这样做,就是存心嫉妒、障碍,结果会把这个法会破坏。今举个例子,有一位法师他要请别的法师说法,他在讲座上摆了两个法座,他先请法师上座之后,自己也坐上,他先介绍,本来他规定那位法师说法最多讲一个半小时,但是给他介绍就讲了一个多钟头,介绍完了他才叫法师开口说法,这样一来,听法的人都已经疲倦劳累了,这根本就是存心嫉妒、障碍,意思就是叫那位法师不要说法。还有一次,他请法师说法,他先给他说时间不多,你说十分钟就好,那位法师说:给我十分钟还没有讲,时间就不够了,我不想讲了。他又觉得难为情,因此说:那你讲十五分钟吧!像这样,请什么法师,请什么法,这就是嫉妒、障碍的心,所以结果把法会道场给破坏了。因他不懂‘一佛出世、千佛护持’的道理。要知道嫉妒、障碍、争人我、争是非不是弘法,也不是‘道’,那是最庸俗的凡夫心。我提出来讲,因为这是个末法时代,犯上这类错误毛病者,比比皆是,因此我要你们提高警惕,免被这批人所污染。

释迦佛座下的诸弟子众,成了佛再来的很多,如众所知道的,观世音菩萨,他是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在这个‘须菩提’尊者,他是‘青龙陀如来’再来的。‘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要听般若经的,除了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外,还有其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国王大臣及一切的人民,由于众多,故叫‘大众’。听经的时候,大家都在打坐,各有一个本位,如果要出来请法,有请法的礼节,即须由本座而起,‘即从座起’是在他的本座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站起来之后,要行礼。‘偏’是偏到一边,‘袒’是把它显露出来,这就是在听经的时候搭袈裟叫通覆肩,通覆肩是将两个肩盖起来,因为打坐的时间久,恐怕受了风寒,可是要出来顶礼,则须把右肩露出来,这叫‘偏袒右肩’。我们中国出家人,因为有便服、短衫、长衫、再加上一件大袍叫海青,然后才披袈裟,所以用不著通肩披衣,袈裟一搭到身上,就是‘偏袒右肩’的相。‘右膝著地’,这是印度人礼拜的仪节。中国人礼拜,必须两膝都跪下,这叫长跪。可是长跪不能持久,除了地上菩萨才可做到,凡夫二乘人要是两个膝跪下,是不能跪久的。因此请法一走要依著佛定的规矩,不跪下来不合礼节,但跪下来要持久,要请问佛法,于是就要‘右膝著地’。

这里还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为什么不‘偏袒左肩,左膝著地’呢?这是顺著印度的风俗习惯和礼节。印度是以右为上的社会,要是你以左为上,人家就会说你不对,这就是顺乎世间法的礼节。以右为上是顺乎世间法,但是是否顺乎佛法呢?佛法也是向右转才顺乎法性,例如我们绕佛也是向右转,向右绕,这才顺法性,向左则顺生死,是故请法要‘偏袒右肩’,要‘右膝著地’,这叫合乎世间法的礼节,也合乎法性,这就是身业虔诚。‘合掌恭敬’,两个手合起来,表示恭敬。‘恭敬’二字,贯通于身业、意业、口业等恭敬,叫三业虔诚,三业恭敬。‘合掌恭敬’则表示意业,而意业是无相的,意业也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很虔诚的心,要怎样表示出来呢?合起掌来表示一心,两手分开则表示散乱。‘合掌’来表示一心请法、听法、即意业虔诚,意业恭敬。

‘而白佛言’,在下的弟子跟在上的佛说话叫做‘白’。世尊在跟座下的弟子说话,叫做‘告’,即上白下告,‘而白佛言’就是指弟子虽然跟佛说话,也要虔诚、恭敬,表示口业虔诚,口业恭敬,这是请法的礼节。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此科文是承前赞善,即承著前文而加以赞美,善就是美善。‘希有世尊!’,希有就是希奇少有,这是赞善之词,他还没有请法,而世尊还没有说法,他为什么一开口就赞叹‘希有’呢?这是承著前文(发起序),赞善而来的。在过去长老须菩提和众弟子们皆以为世尊说法是在讲堂上才说法,今天须菩提他才看出来,世尊在日用寻常生活之中,凡是穿衣吃饭,出入往返都是在说法。这是他过去没有看到这段消息,今天看出来了。世尊真是大慈大悲,一举一动无不是护念弟子,无不是付嘱弟子们。因此赞叹佛甚为‘希有’。世尊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是在讲经说法,这实在太希奇少有了。在他自己份上也开口说了一句‘希有’,因过去听佛说法听到现在,‘阿含十二方等八’听了二十年,二十二年般若谈,这‘金刚经’在六百卷中的五百七十卷,这二十二年的般若将快说完,自从亲近佛就听佛法,没有看到这段消息,没有悟到日用寻常生活就是‘实相般若’的本体,‘观照般若’的妙用,今天忽然开悟了,在自己本份上也觉得希奇少有。故在佛那边赞叹‘希有’,在自己这方面而言,以前未悟,今天悟到也赞叹了‘希有’,总之,是承著前文,承著发起序来赞叹。若没有‘希有’这两字的赞叹,则发起序与正宗分也就连贯不起来。因此讲显理之词,显浅的道理及显深的道理都要把他连贯起来。在经文上就是用‘希有’二字连贯起来。下边称呼‘世尊’,这‘世尊’是世出世间之所尊称的意思,就如现在我们称赞师父道:‘啊!真是太希有的师父’就是这样的口气。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是佛的十种德号之一,它的意义,有二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是应化身佛’。另一种是‘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法身如来’。此处讲的是应化身如来。但是有一部‘金刚经’的注解,叫‘金刚经讲义’在台湾翻版,不晓得流通多少,大家认为只有这一部讲义讲得最好,那讲义上对‘如来’的解释都解释为法身如来,我并不大赞成这种说法,何以故?因须菩提在此处赞叹佛出入往返,托钵化饭和吃饭这一段光景,那是化身如来,不是法身如来。我们参考注解,要有明智的选择,对的我们采取,不对的则放弃。须菩提赞叹释迦佛‘希有世尊!’,是怎样的‘希有’呢?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的心常常在加护弟子,(加护现在叫加被)。如来的心常常在怀念我们,没有一时忘记我们,这是讲如来的心业意业对于弟子常常加护,常常怀念。如来的口常常委付叮嘱,佛把他所得的法传授给我们叫‘付’,委付是详详细细的传授给我们叫‘委付’。‘嘱’是如来告诉我们,开示我们要依著所听到的道理,如法去修行,说了再说叫叮嘱,这是说如来的口业,对我们这些弟子,常常委付,叮嘱。

‘善’是善巧方便,释迦如来成佛之后如证而说‘华严经’,那些上上根的大菩萨都得了利益,还有这些凡夫二乘根机的,得不到利益。所以释迦佛就从最浅显的地方说起,说人天乘,说声闻、缘觉乘。就是说‘阿含经’,一说说了十二年。佛的本意,他出世是为令众生成佛,不是说了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就达到目的,于是再说‘方等经’八年。‘方等经’就是大乘经典,是赞叹大乘诃斥小乘的,是告诉小乘人过去所学的那只是一种权巧方便说的法,因为你的根机不够,所以先学小乘法就如小学毕业了,你得再学大乘佛法。说了八年后,再说般若经又说了二十二年,这般若经纯粹是谈大乘的智慧道理。这些二乘根机的,他证了阿罗汉、辟支佛后,他已了脱生死,因此,认为‘所作已办,具诸佛法’,既然生死已了,三界已出,也脱出轮回之苦,还有什么事没有办呢?还说什么般若呢?怎样劝导他,他也不受劝,于是佛就在般若会上加以善巧方便叫那些小乘人代佛讲课去讲般若经。佛说我今天不要讲,你们替我讲一座吧。他们本来是小乘人,硬要学佛来讲大乘佛法,这叫‘嘱小化大’,小乘人来化大乘菩萨,这就是方便接引这些二乘人,禳他们知道,你们所教的都是大菩萨而你们自己讲的都是大乘般若的道理,那你们怎么不发大心呢?这就叫做‘善’——善巧方便接引这些二乘人叫他们‘回小向大’。在般若法会上讲这个‘善’是可以这么解释,但是还不是‘金刚经’上的‘善’,这又有什么分别呢?因般若会上的‘善’,是‘将大付小,嘱小化大’的‘善’,这不算是希有之‘善’。而‘金刚经’上的善巧方便,才是‘希有’之‘善’。怎样希有呢?就是我们过去认为世尊在讲堂上说法加护我们,付嘱我们,却不晓得佛就在穿衣吃饭,出入往返,走路的时候也是在护念我们,也是在付嘱我们,这真是‘善’之又‘善’,这真是‘希有’之‘善’,所以这样子,就是承前赞善。

下面还要请法,如来于日用寻常生活之中在护念众生,付嘱众生,这些众生还是昏昏倒倒,没有看出消息来。所以为这一些不了解世尊妙用的弟子,而假设一个问答来请问。下面问的都是为这些中下之根机的众生而问的,如来解释所谓‘无言之般若’,依著言语解释也是为这些中下之根而说的。

丁二、因机设问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此为五种不翻之‘顺古不翻’。分段来解释,‘阿耨多罗’翻成中国话叫‘无上’,‘三藐’翻正等,‘三菩提’翻正觉。‘三’是梵语的语音,不是中国数目字的一二三的三,‘菩提’叫觉,‘三菩提’叫正觉,这是释迦如来果位上的名词。世尊成了佛,证得两个果位,一曰智果,就是菩提果,一曰理果,就是涅槃果,合起来理智不二,理智一如,就是一个佛果。解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从下往上解释。梵语‘三菩提’,华言正觉。正觉者,超过六凡法界之不觉及外道之邪觉。梵语‘三藐’,华言正等。正等即平等,二乘圣人虽称正觉,但只能自利而不能利他,故不能称为正等。佛名为正等正觉,即超过二乘法界。梵语‘阿耨多罗’,华言无上。菩萨自利利他,虽称正等正觉,但以无明未尽,觉道未圆,故不能称为无上。唯佛一人,三觉圆满,万德具备,堪称‘无上正等正觉’,超九界以独尊,这就是佛的智果。但要注意上面有个‘发’字,下面有个‘心’字,这不是讲世尊的果德,世尊成了佛有两个果,一是菩提果,一是涅槃果。这里是讲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菩提心,如果把上面的‘发’和下面的‘心’字忽略过去,则这经文就讲不通了。要想成佛,先要学佛发心,发什么心呢?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为了使这道理能了解清楚,现我举例说明。譬如说在社会上作一个人,想升官发财,这就是发升官的心,发财的心,那就在作凡夫,也就是贪名贪利,升官是名,发财是利。若学了佛,要求更进步,光是升官发财还不够,还要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这是发什么心呢?这是人天乘的心。来生来世转一个人,来生来世可以升天,这个不出轮回只能超出三恶道。那么要超出六道轮回,要超出三界以外,要了生死,即要发心,发什么心呢?发二乘心。自己要成佛也要度一切众生成佛,这个发心,发的是什么心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么一对比,你就懂了,了解了什么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分上中下根,上根当时就发,中根过了一个时期再发,下根勉勉强强还是要发,为什么?因为天天在讲这个道理。现在我们生在这个末法时代,实在可怜,社会上听不到法音,出了家到了寺院里,就是换了出家衣服,唯一的修行,就是吃素,中国佛教视吃素为第一,这是守戒律,没有吃众生肉,少造恶业是好的,但是吃了素干什么呢?光吃素能成佛吗?谁也没有听过这个道理!不懂又怎能发心呢?故发不起心来,出了家住在寺院里,不在社会上争名夺利,在寺院里还是争名夺利,还是嫉妒障碍,若这样子出家叫做冤枉出家。这能怪现在这个出家人吗?不怪,我们只是感到可悲,因为没有善知识讲经。在我们讲堂里还有几个带发的同学,你们听了可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们没有听到不会发心,你们听到了就要发心,你们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们才叫‘善男子,善女人’。刚才说到修五戒、十善,人天乘那也叫‘善男子,善女人’,因为这也超过世上一般只求名利的人。但是,在‘金刚经’上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是多么的高尚,你必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才是‘金刚经’上的‘善男子,善女人’。

须菩提他根机够,他看见释迦如来,出入往返,穿衣吃饭就开悟了,其他的善男子、善女人未开悟,因根机不够,他比那些声闻、缘觉的根机高明得多。我们可要注意这段经文,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句应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心印疏’却把此当做一个问题,而又分三个问题,在下半卷,完全讲‘发菩提心’,这是对经文上颠倒错误所致。我刚才讲过参考注解,应该采取的则采取,不应该采取的则放弃。譬如我说讲经的题目,讲‘金刚经’有坚、利、明,讲‘般若’有‘三般若’,这是依著「心印疏’说的。‘新眼疏’则只讲到二个,没有讲到三个,没有讲到‘其相光明’,‘三般若’配不上三,只配了两个,因此我看那个好,就采取他的材料,就以‘发菩提心’来说,我不采取‘心印疏’的那个大问题,何以故?因这‘善男子,善女人’他怎样被称为‘善’,因他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这底下已有了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就是如何,也就是怎样,怎样安住他的真心,怎样降伏他的妄心。这个真心就是刚刚发,就是那个‘菩提心’。‘菩提心’发起来是怎样的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只上求佛道而不下化众生,那你只是发二乘的菩提心,而不是大乘的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心最难得发起来,此‘善男子,善女人’居然能发起这个心,但是他还是个凡夫,外面五欲六尘的境界常要转动他,一转动‘菩提心’就失了,没有‘安住’是很苦恼的,因为好不容易发起此心,又给打岔失掉了。这须菩提就替这些发心的人来请问,他这个‘菩提心’不能安住,有什么好方法能令他安住呢?‘菩提心’为什么不能安住?因为有‘妄心’,‘妄心’就是贪图五欲,攀缘六尘的心。既然你已发了‘菩提心’,何以还要贪图五欲,攀缘六尘呢?原因是我们还是凡夫,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是故‘妄心’一现前,真心就走了,这就是‘新眼疏’所说的‘汉贼不两立’。‘妄心’一起,真心就不能安住了,要使真心安住,第一要紧还是先降伏这‘妄想心’,那有什么法子呢?请世尊说说降伏这妄想心是要怎样降伏?

丙二、如来许说(分二)

丁一、赞善印是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须菩提长老诚恳请法,如来就允许跟他说法。佛先赞叹他说:‘你问的好’再印证他说的对。‘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一连赞叹他两个‘善哉’,这是加重口气说法的腔调,就如我们平常说话‘你太好了,太好了’就是这个意思。这‘金刚经’没有什么高深玄奥的道理,可是这‘金刚经’不言高深自然高深,不言玄奥自然玄奥。佛赞须菩提‘这太好了,太好了’,是怎样的好呢?第一你能在佛穿衣,吃饭,日用寻常生活之中,领悟到般若之理,这太好了,‘善哉’!第二你会挂念那些没有悟到这个道理的大众,而替大众请问妙法,这是好上加好,故言:‘善哉!善哉!’因此佛连赞叹两个‘善哉!善哉!’,再叫一声‘须菩提’。佛叫当机者,意思也就是叫我们。这经文的组织都是问答体,一问一答与普通说白话一样,若说难懂,这是少听少研究之故。每次叫须菩提注意听,实实在在就是叫我们注意听,叫一声须菩提就要印证他说的对,‘如汝所说’,如你上面所说的两句话,说的很对。是那两句话呢?就是‘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上面这样赞叹我,我现在就给你印证,你赞叹的对。这并不是世尊爱听人家赞叹他的好话,若这样解释,便是凡夫的境界了。因为世尊自从成佛以来,无时无刻不在护念众生,付嘱众生,一举一动都是在护念,都是在付瞩,可惜弟子们没有看出消息来;今天被须菩提看出消息来,他赞叹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所以才说:你赞叹我如来这两句话太对了,我如来就是这个样子,护念弟子,付嘱弟子的,不但在讲堂说法护念你们,出入行走,乃至一举一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是在给你们做榜样,做模范。你们要学佛在那里学呢?不是光学佛的说法,而是要学佛的行持。须菩提你赞叹的对,如来就印证你赞叹的对。

丁二、诚听许说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要谛听,我当为汝说,此云‘为汝说’即为大众说。‘谛听’有两种意思(一)真实之意——你要发真实心来听,我们要求学佛法,要听佛法,若不发真实心,那怎么能听得懂呢?因为听佛法贵在以真实心听,勿以生灭心而听,因生灭心是妄想之心。若以生灭妄想心来听这真实的佛法,是听不懂。‘楞严经’上有两句话:‘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缘心’就是攀缘六尘的心,攀缘心也就是生灭心。我们的心,起心动念,不出六尘的境界,若拿这个攀缘六尘的心来听法,佛说的真实妙法,也都变成六尘之法,攀缘之法。这话‘圆觉经’上也有:‘汝以旋心听法,此法亦旋’,意即若以旋转的心来听法,这个法也跟著旋转。佛说的法都是真实妙用之法,怎么有的听了开悟,有的没有开悟呢?就是你用生灭心来听,故听不到真实妙用的道理。(二)审思之义——审是详审,思是思惟,意即要详审的思惟,听经闻法得详详细细的听讲其道理。这就是教他听经要以审思而听,勿过耳成空,听法要听到心里,勿听到耳朵里,不然的话,不要说今天听了一座,就是听了三年也等于没听。‘大智度论’说:‘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生欢喜。如是之人可为说。’这是说:听经的人,两个眼睛要端端正正的看著说法的人,因为如来说法,那时还没有经书,现在看著经文要端端正正的看,身体不要坐得歪歪斜斜,不要靠著桌子,手托到腮膀子上,起懈怠放逸相,因佛经上讲成佛的道理,度众生的道理,不发虔诚的心怎么行呢!‘如渴思饮’,这表示求法的心很恳切。‘一心入于语义中’,不要打妄想,应一心思惟深入义理之中,佛说法的语言含有深妙义理,有的人听闻佛法,听到开悟就是这么听出来的。‘踊跃闻法生欢喜’,‘踊跃’是大欢喜的意思,听法听到心里得了法乐,对妙法真了解,心里生出了一种喜法乐法之心。‘如是之人可为说’,像这样听法的人,可以跟他说。这就叫‘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反过来说,你不是谛听的人,你跟他说法,说了他没有听,就是听了,只听到耳朵没听到心里,这叫失言,你说的话都冤枉费气。那么真正来听法的人,你不说,这叫失人,你把这个人错过了,这个人是真正要听法的人,所以‘如是之人可为说’,你就当说。

现在我解释一下,我讲经的方法,先是消文释义,然后才显理。为什么要显理?应该显才显,不显不行,讲‘谛听’是引证‘新眼疏’上的。我的五种讲经方法(一)消文(二)释义(三)显理(四)劝修(五)举证。以上所讲的是劝修的话,举证的话,劝你要好好谛听,不要用生灭心听,不要打妄想来听,这样子就是劝修。前面解释真实义,引证‘楞严经’。前面讲审思义,引证‘大智度论’,这就是举证、举经、举论来说明,你就知道我道源讲经的五种方法,不是我自己打妄想打出来的,古人解经都是这个样子。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是如来开口说法,但这种说法,是说而不说,就是‘实相般若’的理体,‘观照般若’的妙用,不是能用口说出来的。你要会去参,领悟出来,所以这个地方说了等于没有说。佛说善男子善女人,你已经发了无上菩提之心了,你的真心不能安住,叫我告诉你一个方法,怎么样安?‘应如是住’。真心不能安住,妄心不能降伏,你叫我告诉你,降伏妄心的方法,‘应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安住你的真心,‘如是’降伏你的妄心。佛说了两个‘如是’,这就是方法。注解上有三种解释,一种作显理解,怎样叫做‘如是’?‘如是’就是‘生佛一如,莫不皆是’。你要想安住真心,先要明白‘生佛一如,莫不皆是’的道理。释迦如来成了佛,所证得的实相理体,并没有增加一点,因为实相理体是如如不动的。我们众生在流转生死,‘实相般若’的理体也没有减少一点,因为它是如如不动的。所以说‘在佛不增,在凡不减’。众生与佛一如无二如,都是一个真如实相。‘莫不皆是’。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释迦佛成佛后,三叹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眼看众生都本来是佛,你懂得了‘生佛一如,莫不皆是’的道理,把它推广开来,内而根身——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而器界——就是山河大地,色、声、香、味、触,无不是‘实相般若’的理体。实相般若理体,遍一切法,所以讲‘金刚经’下文,一切法都是佛法。古人说:‘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你看见‘青青翠竹’那就是真如的理体,你看见‘郁郁黄花’那就是‘实相般若’。你如此去领悟‘实相般若’之理,那真心自然安住,妄心自然降伏,所以‘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如是’之义,你不是说你们发了菩提心,真心不能安住,妄心不能降伏吗?你叫我(佛)给你讲个方法。你看前面我那段出入往返,穿衣吃饭之日常威仪,我的真心可走动了吗?你看我世尊的样子,有打妄想吗?没有。我的真心没有走动,我的真心安住,我没有打妄想,我的妄心降伏了。试问真心是怎样的安住?妄心是怎样的降伏呢?当知就在日用寻常生活中用功,穿衣不著穿衣相,吃饭不著吃饭相,出入往返,行住坐卧都不要著相,这样真心就不会走动。真心安住,妄心不起,妄心自然降伏了。这就是世尊告诉我们‘安住真心,降伏妄心’的妙法。

但是穿衣、吃饭是无始劫来的习气,能不被穿衣吃饭之境界所转动的修行者很少,何以故?因他用功不在穿衣吃饭上用,他用功都在大殿、念佛堂上用,其实这不是真功夫,何以不是真功夫呢?平常我们佛门不是有一句话说:‘做法师的架子大,老修行的脾气大’,为什么会给他取个‘老修行’这名称呢?因他是真正用功;念佛:他一天不知道念多少声;参禅:一天不知参多少枝香,上殿过堂全都在那儿,表示他有修行在用功。结果你不能碰他,碰到,他发脾气比平常人的无明火还大。为什么他会有那么大的无明火?那么大的脾气?我可没有惹他,干吗?他光那么大火,发大脾气?你要晓得他的功夫不是真功夫,因为他没有在日用寻常生活中用功,因此,你和他谈平常日用生活的话,碰到他就发脾气。从这点,你就要觉悟,你若想用功,就在这穿衣吃饭,日用寻常生活上去用功。古人说:‘终日穿衣,不曾挂著一根纱;终日吃饭,没有咬著一粒米。’你若能在这方面用功,那你的真心自然安住,妄心自然降伏,你学佛算是学会了,就照著前面佛那个样子,‘如是而住,如是降伏其心’。第三种解释:‘如是’二字,要开启后文,就指以下全部‘金刚经’。按上中下根说:须菩提是上根,他已经开悟了,讲到这里中根人也开悟了,若不再讲以下全部‘金刚经’,下根人还是得不到利益。所以还要说,就指著下文,启开下文‘如是住,如是降伏’,即跟你讲怎么住,怎么降伏。向下所听讲的大众再高尚还是中下之根,实际上是为下根人说的。可是这个下根不是普通的下根,而是‘金刚经’法会上的下根。在‘心印疏’上有两句话形容:‘烧尾鼓浪成龙去,虾蟹犹然努眼睛’。烧尾就是红尾巴的鲤鱼,鲤鱼跳龙门,就成了龙,鲤鱼成了龙便鼓浪而去,而那些虾和蟹瞪著眼,茫然不知怎么回事。鲤鱼怎么成了龙,虾蟆不信,螃蟹不信,都在瞪著眼睛莫明其妙。这以下说的经,都是为螃蟹、虾蟆所说的,为那瞪眼睛的人所说的。‘心印疏’是这么形容的。这就是不得不说才说,这个地方,你若能大开圆解,悟到实相理体,那么下面经文也不用再说了。这就是前面说看见释迦如来穿衣吃饭,出入往返,那叫‘离言般若’,这‘依言般若’虽然还没有说,你能开悟,大开圆解还是好的。若你还没有开悟,还得好好学。

丙三、当机愿闻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然’这两个字,很多注解,解成:‘唯’是‘唯’,‘然’是‘然’,我认为不应该这样解释。‘唯然’就是我们中国话‘是的’的意思,这是顺印度说话的口气,不要分开来讲,即‘是的,世尊’,这样解就得了。‘愿乐欲闻’,意即我很愿意听,很欢喜听,很希望听。这‘愿乐欲’三个字是加重口气,很想要听的意思。‘愿’依著「新眼疏’解是心许,我心里许的愿,愿意听。‘乐’应念‘ㄧㄠˋ’,我好乐听。‘欲’是希求即很希望听。须菩提已经开悟了,还听干什么呢?第一‘悟’有浅深,浅的理悟了,还有深的理没有悟,故自己还是要听。第二是我悟了,法会的大众还没有悟,要为他们请法,代表大众说‘愿乐欲闻’。按他的本位是‘青龙陀如来’,他已经成了佛,还要听,这是大权示现,示现不懂来请问。

上来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分四科,前面三小科已讲完,也就是把三十二分本的第二分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