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

(第四卷)

 

净空法师讲述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沈。》

我们看这个几句,铭文虽然不长,只有五百八十个字,可是这个里面的意思,实在是将整个佛法的大意完全都包容了,所以每一句的意思都是无有穷尽的,如果不把这个意思说一个大概,囫囵吞枣的办法是很难得受用的,无论是一部经、一部论,大是部也好、小部也好,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其中能够得到受用,这个受用不见得是全文,全文得受用不容易,那么在这个里面得几句,往往就是一生都受用不尽。每一个人所得的地方又不一样,有人从这几句里头有了悟处,有些人从另外几句有了悟处,那么此地这个铭文也是如此,它的句法很整齐,一句是四个字,实际上这四个字算是半句,因为它每八个字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叙述一桩事情,换句话说,以完整的句子来讲呢,本文一共有七十三句,就是每句是八个字,我们今天来研究。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这个二句话不难懂,是非心是分别心著重的是才有,刚刚有是非心,“失心”末后这个心是讲的真心,就是你的真心你的本性就迷失了,因为真如本性里面没有是非,真如本性是清净的、是无染的,而且是不起念的,在一切境界里都不起念。昨天我们讲华严经里面的十力法门,那么这十种智力都是讲的根本智,后得智,所谓根本智就是无分别智,我们要问,我们有没有?实在讲那一个人都有,不但有而且根本智都现前,虽然都现前,问题在那里?你守不住,麻烦在此地。根本智简单的说眼见色耳闻声,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的时候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一念是非,这个念头没有起,这个分别心没有起,问问你,你眼睛见不见?见!耳朵听不听?听!没起心动念,那么你能见能听,那就是你的无分别智,就是你的真心,怎么说守不住呢?你在里头起心动念,这就守不住,你果然要能守的住,你的根本智就常常现前。从根本智起后得智,我们在大经里头常常给各位说,根本智是自受用,后得智是他受用。而我们现在怎么样,根本智得不到受用,自己虽然也常常或影或现,不得受用,问题就是守不住,而把后得智当做自己的受用,那就是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失去了真心的照用,于是乎无量无边的尘劳烦恼就随之而起了,那么我们受用的是什么呢?受用的是烦恼,不是清净自在。从这个二句我们要觉悟,常住真心之中没有是也没有非,这个“是非”就是讲的对待法,就是相对的,常住真心没有相对,你起心动念都是相对,你看有起心就有个不起心,有动念就有个不动念,总是有二端,所以这个不起心动念,你如果心里还有一个不起心不动念,你也是动了念了,你动了一个不起心不动念,岂不是又动了一个念,起了是非错误了。好!我心里没有是非,问问有没有是非?那还是有是非,所以说才有是非,心里没有是非了,也是有是非,你就把真心迷失了。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这个“二”就是讲二端,前面所谓的是非,二有是有非,二啊!二从那里来的呢?是从迷失了一真,所以才有妄见,因此这一也不能有,有一就有二,与一相对的就是二了,这个是讲微细的分别。佛法里也称之为俱生烦恼,根本无明,都是说的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好像并不是有心起的,自自然然它就起这个念头了,本来没有,怎么会自然起来的呢?这就是我们俗话常讲习惯成自然,不是说这一生的习惯,无量劫以前我们就迷了,就是这个样子,生生世世我们的常住真心就被这种习惯在熏习,所以今天是自自然然它就起心动念,麻烦就在此地,从来也没有一个人把这个事情给我们说破。诸位想想除了大乘佛法之外,你在什么时候听到有说破这桩事情的,纵然诸佛菩萨为我们说破了,我们信不信呢?我们有没有把这个习气改过来呢?那就是“一亦莫守”,不要说二,所以说佛在金刚经里面叫我们除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是见解,比那个相还要微细,相是表面粗相,这是内心里起念,见是见解,见解不能有,有见解就迷失了。

所以般若经典跟我们讲,般若无知,明明是大智慧,为什么说无知呢?怕你落在知的见解,你有智慧我有般若那就糟了,我没有智慧,那个人有智慧,那也糟了,你有人见就有我见,佛有智慧佛是人,你有人见,从人见当中必定有我见,所以佛逼著没法子,没办法了,直说无佛无众生,叫你连佛的见都不可以有,这真是无可奈何,慈悲到了极处了。我们说有佛有众生,从相上讲,相是虚妄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了方便接引初学而说的,入了门之后要讲真话,不讲方便,讲真实无佛无众生,实际上佛也有众生也有,无佛是无佛这个见解无众生的知见,意思在此地,这样才能够将自己的常住真心恢复。

所以说是二见是虚妄的,一见也要不得,你譬如这个一,在佛法里面讲得很多,华严经里讲的一真法界,净土讲一心不乱,如果我们存著一个一心不乱的见解,试问你能不能得一心,你不能得一心。一心里面没有一,连一都没有了那叫真正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只是一个假名而已,也套一句金刚经的例子,佛说一心不乱即非一心不乱,是名一心不乱,诸位要懂这个意思,是名一心不乱而已。所以你要起一个一心不乱的见解,你就决定得不到一心,那么这个是佛法无论在理论上在行门上都是总纲领,诸位一定要记住这个原则,你要不晓得这个原则,你在修行在证果都是有障碍,这桩事情我们必须要认真的去审查、去思维、去揣摩,这是正法这是正知正见,不管学那一个法门,要记住才有分别,是非就是分别,你的真性就失掉了,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原则,你在菩提道上就不会迷失方向,真正不迷,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认得清,等于是八万四千道路,每一个道路都通达无上菩提,不会迷失,如果执著这个法门是,那个法门非,你的是非心生了,这个法门高,那个法门比不上这个法门,你的是非心也生了,你看诸佛菩萨对于法门,门门都赞叹,如果不赞叹何必要说这个法门呢?真的这个法门比那个法门要高,那佛说最高的就好了,何必还说那个低级的呢?不如这个法门的。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佛说无量法门,是因为众生有无量的根性,这就是大开方便之门,任凭取舍,合乎自己根性的修起来方便,方便法就很容易做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修起来没有障碍很顺利,很快就能修成,无非是这样的用意而已。

那么在教学过程当中,诸位必须要晓得,佛法是因人施教的,换句话说,就好比那个医生治病,给病人治病开的处方一样,是因人而异的,绝不是说开一个处方给就一切众生治病的,没有这个道理的。因人施教这才有选择,所以选择是为了众生根性而选择,不是法门里头有选择。所以这个药你到那个药店看那个药,有几千种几万种,你有病了,要在这个里面选择几种,来对治你的毛病,那么你这个选择是因为我这个病而选择药的,不是因为药而选择病的,诸位要懂这个道理。药的功效是治病,病治好了药都是第一,它有治病的功能,不能说那一种药好那一种药不好,那个最好的药不对自己的症,那一治把这个治死了,那好在那里呢?药物里面比较贵重一点的,它比较稀有,采来不容易,价钱就高一点,得来的很容易,价钱就贱一点,这个贵贱是这么来的,你说治病它的功效是同等的一样的,对症病就治好了,佛法亦复如是。

所以你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到二十五圆通,对二十五位菩萨来说那不都是个个成无上道吗?佛问圆通,他们自己每一个人叙说都说第一,为什么呢?把自己病治好了那当然是第一,个个都第一,文殊菩萨拣选,是为我们娑婆世界众生,因业来挑选,不是它们那个东西不好,而是娑婆世界众生根性有所偏,偏于二根,所以特别拣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观世音菩萨跟我们世界特别有缘分,就是因为他也是耳根圆通,我们也是耳根最利,真是志同道合,因缘在此地,并不是有什么偏爱,是因为志同道合,我们走的是一个路子,同一种根性,因此我们一定要明了是法法平等,法法一如。既然法法平等法法一如了,一亦不能守,心才能到真正的清净。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一心就好比说一念,一念不生,这个心就指的念头。唯识经论里头有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好,我们现在心生种种法生,我们这个心灭了是不是种种法都灭了呢?如果诸位这样会意那就错了。底下这一句说得好,“万法无咎”,一切万法没有毛病,那我们就要问了,那么就是这个现实的世界,我们众生认为这个现实的,佛法里面所说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相分没有过失,六根六尘它有什么过失,这个相分跟诸位说它是真如本性的作用,本性是体,有体就有作用,体就会起作用,体是真常,作用也是真常,所以我们在大经里面,特别是华严经,所看到的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那是自性的作用,那么我们今天在这个自性作用里头,又起心动念,这一起心动念就有个什么相呢?就是心生种种法生,这个种种法是什么法呢?是你妄心里面生的法,不是真心的。

譬如说我们看到这把扇子,这个扇子阿赖耶的相分,我见了之后你心里就生了扇子,这个里面讲是心生种种法生,你心生了,你心里面生了这个扇子的相、生这个扇子的念,与它有什么关系?与它没有关系。那么这就是你阿赖耶识里面有这个印象。在佛法里面讲种子,这就是种种法生。第六识在一切境界起攀缘,第七识起执著,阿赖耶就收藏了印象,殊不知这个分别、攀缘、执著、印象全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万法无咎这个办法,是指的就是指的阿赖耶的相分,本性它的体用无咎,无咎是没有过失,有体有用,体用都是真实的,所谓是诸法实相,你这个一念不生就是诸法实相,才生一个是非心,才起心动念,你所见的相叫妄相,那是金刚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你一念不生,凡所有相皆是实相,道理在此地。从这二句话我们也明白了,所有的麻烦所有的过失,都是自己起心动念,所以是个第六意识,修行人称之为罪魁祸首,什么毛病都是从它这里来的,你要认为外面境界上有毛病,你就错了,大错特错。

外境无咎,不但物质环境无咎,外面人事环境也无咎,他骂我我生气了,他骂你骂的音声是声尘,色相是色尘,与你什么相干呢?你生气了是你自己起心动念,你要生气你怎么能怪他呢?凡夫他就不了解,他要怪别人,他不怪自己怪别人,这就是迷惑颠倒。觉悟的人晓得这个要怪自己,不能怪他,外面万法无咎,他心平气和,好,你怎么骂,我不生气,心地格外清净,不但格外清净,还利用这个境界来考验,我的功夫到什么境界,所以他正好帮了你的忙?忍辱仙人要没有歌利王割截身体帮了他个大忙,他的忍辱波罗密怎么能圆满呢?连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里面,释迦牟尼佛自己都说,如果没有提婆达多帮这个大忙,释迦牟尼佛成佛没有这么快,你们想想看这个道理。所以一个觉悟的人,在境界里面就是锻炼不动心、不起念,才能看到万法无咎。这个“万法无咎”也就是看到万法一如,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一个意思,帮助你入这个境界。

所以我们讲到修行一再的提醒同修们,我们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念念当中,我们修什么?觉正净,千万不要忘记。你早晚打三归,你为的是什么?你把这个宗旨要失掉了,你不就迷惑颠倒了。才起心才动念就迷了,起心动念就是邪知邪见,你的心就被染污了不清净了。不但在世法如此,就是弘法利生也不能有一念我弘法利生,不能有一念我利益众生,错了!存这一念就是大过失。所以佛说叫你无住行施,施是什么,是布施,包括了所有的活动,在佛弟子里面行施,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法布施,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法布施,可是不能有这一念,如果有这个念头,我们弘法、我们利益众生,我们在这修无量功德,全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有漏福报里面那有没有障碍的呢?诸佛如来天天度众生,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后面有一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他根本就没有起念,根本就没有这个念头,这叫真正觉悟。起了个心动了个念就是迷惑,所以千经万论,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心不生,整个佛法就是讲这四个字。我们时时检点,我怎么又起心动念了,这就叫什么?回光反照,照见是照见自己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过失,底下二句说得更好。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你看看连这个二句连这个万法连无咎,连这个心都把它打掉,这就是金刚经所讲的离见,连这种见解都不能有,万法既然无咎了,你心里地还要有法这个概念,这就是法执。所以有万法无咎有这么一个观念,这都是法执,有个一心不生那就是我执,微细的我执法执,我见法见,要晓得清净心中这种见解没有。佛祖跟我们说这些话那是什么呢?为别人说的,这叫后得智,后得智是差别智,差别智是他受用的不是自受用,如果自受用那是什么?那就是增长我见增长法见,增长我执增长法执,为他受用帮助他理解,其目的呢?是帮助别人打掉他的我执法执我见法见。如果你是增长别人的我法我见我执法执,那就大错特错了,那你就不是佛你是魔了,魔说法增长众生的知见,佛说法是消除众生的知见,它本身没有知见,还能叫别人生知见吗?这个是佛说法和魔说法大大不相同的处所。

所以说对自己来讲,千言万语都叫做废话一堆,一切经典统统是废纸,对自己来说;对别人来说那叫方便,要防止不能叫别人执著。所以这个传法不简单,古人用心跟今人不一样,你看看佛,佛说这个一切经,为什么说的一法后头马上把它给否定,怕你执著,好像一面说一面把它推翻,这些地方我们要细细体会,祖师著经注解,最忌讳的就是落识,为什么呢?因为落识最容易叫人看了之后起执著,你看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批评心印疏,心印疏在我们台湾也相当流通,道源法师讲金刚经就是依心印疏讲的,的确是不错,他对心印疏的科判他很赞叹,认为很有见地,对里面注解他说了还是落识,使人家看了之后会执著,过去李老师讲过,连心印疏你看都还犯这个毛病,不容易。所以你这个东西拿出来之后,叫人家要开悟,又不在这个里面起分别执著,要做到这样你才算是没有过失,所以好难好难!

那么今天讲到说现在有一些把佛经译成白话本,还有人要发心把整个大藏经翻成白话文,那么诸位有没有想到如果里面有,不要说是全部,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要落识了,叫人家看了之后起了分别起了执著,认为就是如此了,你岂不是增长了别人的邪见吗?你岂不是一下把别人的法身慧命给他断送掉了吗?不简单,说要讲清楚不能叫人落识,所以常讲,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要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佛法言语文字都是帮助你开悟的,所谓开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而已,起心动念就是把你的悟门堵塞了。这个二句既然无咎了,你心里面的万法自然就消失了,心清净了,心里一切分别执著都没有了,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这个心里消除了,那么不生这就是讲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了,你的心就寂净了,法的念头见解消除了,心真正清净至极了,诸法实相,不得自然就得到了,自然就显现无余了。底下这个二句就说得更好了,这个境界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明显。

“能随境灭。境随能沈。”“能”是讲的智,“境”是说的境界,它是对立的,境界若非智解,不能了别,而这个智解或者我们今天所讲的知识。智慧没有境界它不生,没有一切境界,那个聪明智慧从那生,聪明智慧他对一切经典他了解的比别人清楚,他看的比别人深入,某人很聪明智慧很高,从这生的,相对而成,所以聪明智慧生于了别境界。我们应当要明了,要是追究到根本,追究到极处,智慧是一心,所有的知解都是从一心,正知正见是从悟一心而生的,邪知邪见是从迷一心而生的,换一句话说,正知见邪知见都是从此一心生的,都是从一心生的,就只是迷悟而已,悟生正知见佛知佛见,迷生邪知见,但是诸位要晓得,一心它不生知见,一心里头没有知见,体上没有知见,它起作用的时候有知见,这个起作用诸位一定要晓得,起作用都是他受用,自受用绝对没有知见,正知见邪知见都没有,你不要以为自受用是正知见,错了!自受用没有知见,佛说一切法正知正见,他受用,佛有没有知见?佛没有知见,佛有没有法说?佛没有法说,为什么?它没有知见怎么有法说呢?因为众生有个邪知见,所以佛用正知见除众生的邪知见,众生邪知见除了,正知见也没有了,邪知见是病,正知见是药,药把病治好了,药也不要了,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

那么我们自己要不要有知见呢?万万不能要。你一天到晚是本来没有知见他去求知见,那糟了,所以古德常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这个道理。为学是什么?世间人求学他的这个知识要一天比一天丰富,一天比一天增长,那是世间人的,修道的人怎么样呢?要把他的知见一天一天的把他去掉,不是一天一天增加,你要增加了,不但世间的知见是邪知见,佛知见还是邪知见,你要是落识了以为这个佛知见是个正知正见,糟了!真正的正知见是无知又无见,你要存一个无知无见的见解还是个邪知见,境界是诸法。

“能”就是智慧的别名,“境”就是诸法的别号,“境灭”灭境是不攀缘诸法,实际上这个境灭意思很深,境缘是因缘所生法,因你真正懂得因缘所生法,境就灭了,为什么呢?当体即空,当体即空就是灭了,不必等分析而空,当下就空,因为它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就没有定法,因为这个因缘聚散无常。金刚经里讲一合相,这个道理太精微了,一合相是什么呢?一切的相,这个一合相就是一个整体,你譬如讲这个一合相,一合相是它的全体,全体是什么?许多东西是因缘凑合的,合起来成这一个相,这一个相是合的相,合就是因缘聚合,这个因缘聚合,因缘是无常,聚散无常,相即非相,当体即空,这就叫境灭。境灭不是说没有这个相,不是这个相,晓得这个相无常,无常它就灭了,你心里头不会再执著它了,不会再认定它就是这个相,它可以聚可以散,聚散无常,所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小从一微尘大到一个大千世界,都是这个现象,世界都是无常都不可以执著,何况其余呢?

所以真正透过了这一关,身心世界才真正放得下,晓得什么呢?你不放下是错误的,无始劫以来都在这里生死轮回,在这里当愚痴的凡失,就是因为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不晓得事实真相,不晓得万法皆空,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晓得凡是一合相皆是梦幻泡影,所以你不肯放下。你在这个里面起心动念,今天的境灭是说的这个意思,不是说境界统统没有了,那你就又错会了意思了,你把这个生灭当做实有,又落实了。所以众生麻烦的事他样样都当真,说有他当真有,说灭他当真灭,那里晓得说有非有,说灭非灭,只有名没有实。假如这个事情真有,那就真的有生灭,因为它是假有,假有你在任何一法里头找生灭的相找不到,所以才跟你讲说不生不灭,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你譬如说我们讲拿人来说吧!死了叫灭,真的灭了吗?他精神不灭,物质也不灭,物质是我们组成这个肉体的,现在这个科学家一分析,都是原子、电子、粒子,它有没有消灭?没有消灭,只有有聚散,我们身体在的时候它聚集在这里,分灭的时候它散开了,分散了,并没有灭,它分散的时候又组成别的,这部份组成这个,那部份组成那个,并没有消灭,聚散无常它那有灭呢?像精神神识它又投胎了,精神不灭,我们组成这个身体的物质,这个元素的时候它又跟别的物质去分合组成别的东西,它也不灭,那有生灭呢?一切万法无有一法不如是,所以要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

那么这个讲“能”就是知见,随著境灭,晓得这个一切境界是因缘所生,当体皆空,如梦幻泡影,这个境是真灭,这叫真灭,如果说这个境界没有了,那是假灭,那不是真灭,真灭是什么?你见到真相了,真相里面是不生不灭叫真灭呀!那么你这个你所有的知见也就息掉了,你见到真相之后就一念不生,不会再起心动念了。

“能随境灭,境随能沈。”这句话反过来能与所,它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你真正见到事实的真相,所以你才看到境界真正没有,不但我们这个世界,十方无量无边恒沙世界无不如是,不但我们凡夫境界如是,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诸佛报土也无不如是,所以一真平等,无二无别,这是在境界里面讲,讲到了极处,明了是觉,不明了怎么能不迷呢?觉了心境一如,迷了妄念纷飞。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那么这些话都非常重要,境不自境这个讲境界,因能顾境,就是唯识经里所说的‘境本不生因心有,心生法,法生心。’可是诸位要晓得心生法,法生心,我们简单的说,心最初的这个心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心生法呢?这一切万法是真心的作用,有体有用,法生心这个心是妄心,它不得已没法子讲,说一个真如不守自性,这就是方便说,无可奈何没法子讲,把真心变成了妄心,为什么呢?就是迷失了自心,就是自心的体与用,迷失了自己心之体,也迷失了自心的作用,体用都迷了,迷了作用就生了妄境,迷了自心之体就生了妄心。所以大乘佛法常讲,阿赖耶是一半真一半假,阿赖耶又叫做如来藏,说如来藏偏向真的方面说,说阿赖耶就偏向假的方面讲,实际上它是真妄合和之体,你们想想看那有什么合和不合和呢?没有合和,悟了就叫它起个名字叫如来藏,迷了就叫阿赖耶,实际上一个东西,没有两个东西,是一不是二,这个心境没有改变,又是迷悟上给它换个名号而已,名号是个假名,心生法这一句话也是假名而已,佛说心生法,则非心生法,是名心生法,诸位从这个里头体会这个意思,是叫我们明了事实的真相,就是有体就有用,体用是一不是二,过失在那里呢?过失在法生心,悟了,明白心生法,心法一如,心法不二,迷了的人认为什么?心是能生,法是所生。

我们举个比例说,譬如我们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把器比做法,把金比作心,那么你想想金跟器它是自然的还是有造作的,你们仔细去想,如果你今天这是人工把它做成首饰,这是器,这不是自然的,人工造成是个相,人工不造作,它有没有相?还是有相,捻成一团圆相,打成扁扁的扁相,它总有个相在,你人工雕琢不雕琢,它都有个相在,甚至于在矿里头没有炼出来,它还有一粒一粒砂粒的相,你怎么能说它没有相呢?离了相那有体呢?没有体,有体它当然就有相,所以体相是一不是二,它不能分的,你说我今天只要金,我不要金的这个相,你到那去找去?你去找不到。

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真心之相它是自然的,没有经过任何冶炼是自然的,你这个心要是在这个境界里起妄念,等于说你就在那里冶炼,冶炼变成不自然了,失掉它的纯真了,要依造你的意思去怎么做、怎么做,你的一起心一动念怎么所带来的效果如何?天下大乱,你们想想这个世界上自古至今,中国外国这些大政治家,那一个不是有伟大的怀抱,我要想种种方法来救世救人,结果怎么样呢?愈救世愈救人愈搞得天下大乱,搞得大家都不安分。如果大家都没有这个念头,我们都不要救世救人,反而天下太平,没有事了,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佛法最怕这个,怕的是什么呢?扰乱了自己的方寸,要晓得天下本无事,你起心动念,我要修心我要修行,我要求智慧,那是愈来愈麻烦,为什么呢?本来你的心就清净的,你修个什么?本来你智慧就是圆满,你还要求什么智慧?正如六祖所说‘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生。’你不是自己找自己麻烦吗?这两句是说,境由能才有境,能有境才显出能,这是讲能境互显的意思,说明了一个真理就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能就是心,境就是法,所以晓得心跟法是一不是二,心是体,法是相,好比说心是金,法就是器,叫我们了解这个关系,这个两者是一不是二,是一,一里面就不会起心动念,二里头才起分别起执著,一里面分别执著心起不起来,就不会生起来。底下二句说得更妙了。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两段”就是能与境这个两段,也就是心与法这个两段,心法是一不是二,那么所说的一空这个“空”不是顽虚空,也不是小乘的断灭空,空义最难懂,最不容易体会,大智度论里说十八种空,涅槃经里面讲二十种空,如果说空空什么都没有了,这个三岁小孩都懂,什么空没有了就叫空,那还用得著佛说吗?还用得这些菩萨在这里在这个地方研究?用不著了。此地所讲是大乘第一义空,第一空是什么?空有是一不是二,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色是什么:包括了一切法,是出世间一切法,用一个字包括了那就叫“空”,空什么呢?空就是色,一切法就是空,空就是一切法,这是大乘第一义空。两段能跟境就把一切法都包括了,用境包括了一切色法,用能包括了一切心法,是出世间法不外乎两大类,我们今天这个世间里面它把它分做精神物质,佛法里面心法就包括了一切精神,色法包括一切物质,不外乎这两大类,一切的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就是真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不异是没有两样,这空没有两样,空不异色,空与色也没有两样,是一不是二,这叫万法一如,这叫法法平等。所以学佛在理体上,是要从差别里面看它平等,这样才能入理。修观,主要是观照这个事实真相,那么讲到修行功夫上来说呢?要从平等里面见差别,这个大乘佛法讲,见道以后才修道,见道是什么?差别里面见到平等,见道位了,见道了,见道而后修道,修道是什么?是在平等里面修这个差别相,那就是历事炼心,所以从圆教初住位证平等地了,你看我们念佛法门证得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见道位了,圆初住见道而后修道,修什么呢?就是修差别,就是差别与平等是一不是二就修这个,这个叫真正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