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物理的人对佛教的认识

 

紫虚居士著

 

壹、前言

贰、佛教对物质世界的看法

参、佛教对有情生命的看法

肆、佛教所认识的宇宙

伍、佛教的基本概

陆、修行有关的问题

 

壹、前言

我是个学物理科班出身的,目前在某研究机构任职研究员,从事先端科技的研究,业余研究佛学,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是观世音菩萨的绝对忠诚的信徒。有些亲戚说:‘读书读到博士的人,还那么迷信,是不是头脑有些阿达!’对这些亲戚们我‘无话可说’,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除了介绍佛教一些知识外,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佛教决非迷信的宗教,有人问我信佛教的理由是什么,我只告诉他‘我是从事实验研究工作,若佛教的修行不能给我一些东西,我是决不会相信佛教的!’佛教修行中的体认,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能也不方便告诉他人,当然也有一些实际的效应。

我学佛的心路历程已相当久,多年以来我对周遭的很多问题都充满疑问,包括:人到底是像机器那样,还是尚有灵魂?人是怎么出生的?死了以后又去那里?有没有来生?我们的宇宙是怎么样的状况?有多大?物质不断分割到基本粒子后,还会变成什么?基本粒子是不是还可再分割下去?我们所认识的森罗万象到底是唯心的、或唯物的、或者是心物二元的?花开花落,人的青春转眼消逝,人生要怎么过日子,对人生要抱持什么态度才正确?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一直困扰著我,求学时代就不断看各种书籍以期能得到答案,那时想法是宇宙间各种问题都可用物理来解决,但到现在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对周遭各现象的无常感,使我由青春期开始就对人生抱持著悲观的态度,尤其每当秋风吹起,心里就有些伤感,总觉得生命离终点又近了,火红的落日也给我同样的感觉,记得有一次登玉山,到达排云山庄,恰巧是落日余晖的时候,那时内心的感伤到现在还留在心上。年纪稍长,对人事之间的一些起浮升降,对一些长辈的过世,对一些友人在壮年时期就离开人间的惨事更是感触良多。似乎任何人,不论富贵贫贱,有钱没钱,每个人都经历大致相同的过程:出生、成长、谈恋爱、结婚、生子到生病死亡,人一生就像走马灯转个不停,劳碌奔波,心力俱疲,而最后什么也带不走。这就是未学佛之前我的人生观,是相当悲观的。

也许我运气不错,或是佛菩萨的慈悲,大约十五、六年前,我想经由静坐方式来使身体健康,读书做事更有效率,于是看一些有关静坐方面的书籍,也看到一些念佛与禅坐方面的资料,我就开始静坐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也开始接近佛教一些书籍,这才发现佛教相当科学,此后多年我不再看文学、哲学方面的书,有空闲就看佛教的书,几年下来在修行上也有点体认,最近几年,我已完全摆脱过去心里的困境,夜晚偶有所梦,但梦境也不同往日,目前我已体认到‘随缘度日’的真正意义,现在生活比以前更忙碌,但心中踏实无碍,对做事我抱的态度是:‘很多事值得去做,但终究是空的’,这就是行菩萨道。如此,人生就不会烦恼,生活就不会消极。

本文是个人学佛的一些心得,也许不太成熟,但对一些与我一样的所谓知识份子(对不起,先自抬身价!)也许有些帮助,假如他们也长期在找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话。在本文中将介绍佛教对物质、人类、轮回、宇宙等问题的一些看法,也介绍科学上在这些问题上的发现与看法。此外也介绍一些佛教的基本概念,最后介绍我所粗浅认识的一些修行方法及有关的问题。贰、佛教对物质世界的看法

贰、佛教对物质世界的看法

楞严经中,佛教对物质的起源与结构有很精采的说明。楞严经卷三,佛说:‘汝(指阿难尊者)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佛把物质分成微尘,再细分变成‘邻虚尘’,这是很小、接近虚无的尘。它的结构是‘色边际相,七分所成’,佛是告诉我们,物质状态的细小邻虚尘,再分下去就变成同时含有物质与虚空性质的东西,最后就是虚空而已。也就是由虚空产生有色相的半实半空的东西,然后再生出物质。本师佛在说法那时候科学上还没有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名词,所以他只有以‘邻虚尘’‘色边际相’等名词来表示。佛的表示方法在当时实在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他对物质组成的说法到今天才被科学逐渐证实。近代科学研究的结果,知道物质可由大往小不断细分,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与电子组成,……一路分析下去,目前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单位是轻子(Lepton)与光子,以及组成强子(hadron)的夸克(Quark),还有这些基本粒子的反粒子。这些轻子、光子与夸克的重要性质有:静止质量、电量与自旋量(SPIN)及空间大小。轻子包括电子、微中子及渺子(Muon),目前尚不知其体积有多大,也不知其内部有什么结构,但有微小的静止质量与自旋量,有些带有电量,有些则呈中性,在佛教看来,自旋量是动的能量,与佛家所说的‘火大’有关(注:佛家认为物质世界的组成要素是地、水、火、风四大,‘地大’表坚固之性,‘水大’表湿性,‘火大’表暖性、能量,‘风大’表移动性。若再加上‘无碍’的‘空大’则称‘五大’,五大是‘非情’世界组成的要素,若再包括‘认知’作用的‘识大’则成‘六大’,六大是有情与非情世界组成之要素),体积大小并没有坚、湿、暖动之性,故体积只是虚空的性质而已。质量有‘质碍’性质,应属地大,至于另一个重要性质是电量。所有分子、原子皆不离电量,但电量看不出属于那一大。电子在科学上观察,它有自旋、质量与电量,因此,它具有火、地、空三大及电荷,而光子没有质量,也没有电量,故只有火大、空大而已,目前科学界对物质的定义似乎是取决于‘地大’,也就是要在静止时有质量才算。若如此,那么光子及夸克就不是物质,而只是虚空的一些特有性质而已。科学家把空间的性质以体积、自旋等来表示。目前已发现在质子与氘原子之间就有200多种不同静止质量与自旋量的小粒子存在,而在轻子与质子之间亦有多种介子(Meson)存在,这些不同粒子在佛教看来,就是各种‘色边际相’,含有不同份量的虚空性质所成,在楞严经中,本师佛并未详列目前科学上找到的各种粒子,只是例举一种‘色边际相,七分所成’做为说明而已。科学家以自旋,体积、能量、质量等来表示粒子的性质,而佛家则以地、水、火、风、空的性质来说明,似乎这两者有一致性。皆可说明物质与虚空的特质。目前科学家尚不知夸克、微中子等的来源是什么,但本师佛早就告诉我们,它们来自虚空,一切色相皆虚空所出,而佛更进一步指出,虚空由‘自性’所生。自性是无法用科学方法知道的,凡可言说皆非自性。看楞严经这一段说法,试看当今何种宗教有如佛教的精辟见解。

参、佛教对有情生命的看法

佛教把有意识的生命称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认为其组成要素:除地、水、火、风、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识’,即有知觉与认知的功用。这些有知觉的(活的)识是源于自性,由于作用不同可分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赖耶共八识,由于有前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人才能有看、听、嗅、味、触、知的功用。有‘末那识’人的生命才有动的感觉,有阿赖耶识人的一切身心活动才有记录之处,人(及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的作为(称为‘业’)就存在阿赖耶识中轮回转世,人的潜意识就是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所造成的。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若复外识应来报,便不成胎,……’这段话说明受胎要有‘识’前来参与才可。此识在天主教就是灵魂,只是天主教不讲轮回转世,佛教称这种前来参与受胎的识叫‘中阴身’,这种神识是非物质的众生,它有生灭、有我相、有形体,其特性会随时间或作为而改变,天主教讲的灵魂是不生灭、不改变、有习气(如博爱等)、有我相、有分别的。佛教讲的自性是无所不在,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分别、无形相、不生不灭、不可被知(但可被‘悟’),这三种名词(即自性,灵魂与神识)函意不同,佛教认为凡所有相皆虚妄,虚妄则会变,灵魂既有相,当然是会改变,不会永久不变。

佛教把有情依其心态之不同而区分为‘十界’,即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鬼与地狱。前四种为圣道,是不轮回的,而后六种称为六道众生,是要轮回的,轮回的意思是在这六种状态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一道死了以后生到那一道?那要看心的状态而定,心接近那一道,死了以后自然就会投生到那一道,这种力量叫‘业力’。声闻与缘觉一般称之为罗汉,‘天’道由于心的状况不同又分为很多种,有欲界、色界、无色界很多种天,诸天有天众与天王,很多天王本身已不再轮回,也就是其修为己在天道之上,但天众是在轮回之列。人间的众生修福德,行布施、孝行、忠义等,死后有可能投生到天道。阿修罗是有天的福报,但缺乏天的德性,它与天道众生一样具有神通,但阿修罗的特质是‘慎恨’心很重,故凶猛好斗,人若行布施为善,但若‘嗔恨’心重,则死后可能生阿修罗道中。虽然佛教把有情分为十界,其实心的状态是‘连续的’,例如最下等的人与最上等的畜生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

我们再看看近代科学家对人体中有非物质存在的看法如何?1963年英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艾克里爵士在其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物质沟通。’‘人体内有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那就是在胚胎期进入人体大脑,施予推动控制大脑……,使其细胞工作,此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后仍然存在,并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除了永生不灭四个字函意不明(他所指应该是不会像肉体般会生病死亡)外,其所言与佛教所说的‘识’的观念类似。我们相信对轮回转世与神识等问题,科学界总有一天会清楚,除了艾克里博士,近代科学家认同人体中有神识存在的人很多,在此不多例举。*(这段文字录自冯冯所著《太空科学核子物理学与佛理的印证》)

肆、佛教所认识的宇宙

佛教对宇宙及其中诸现象的描述大多在小乘经典,如阿含经之中,大乘经典在华严经中亦有一些,其他的经典较少描述,主要原因是大乘行者认为对物质世界之了解并无助于‘开悟见性’,且‘诸法唯心造’,大乘佛教主要教人‘制心’,对物质世界并没有用太多时间去了解,他们认为一旦开悟见性宇宙就自然真相大白,今将佛经中有关宇宙之情况概述于下:

一、对宇宙大小与其中之情况的描述,让我们先看下列的资料:

(一)大般若经初品放光说:‘世尊从三昧起,以天眼观世界……出大光明,遍照三千世界,从三大千世界,遍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二)大般若经初品现身说:‘……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及十万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亦皆如是……’

(三)阿含经中的起世经:‘……如一日月所行之处,照四天下,如是等类,四天世界,有千日月所照之处,此则名为一千世界,诸比丘,千世界中,千月千日,千须弥山王,……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此千世界,犹如周罗,名小千界。诸比丘,你所周罗一千世界是名称二中千世界。如此称二中千世界,以为一数,复满千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诸比丘,上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成立,同时成已而复散坏,同时坏已而复还立,同时立已而得安住,如是世界,周遍烧已名为散坏,周遍起已,名为成立,周遍住已,名为安住,是为无畏一佛刹土……’

(四)阿含经的大楼炭经卷一阎浮利品第一:‘……如一日月,旋照四天下时,尔所四千天下四界,有千日月,有千须弥山,有四千天下,四千大海水,四千大龙宫,四千大恶道,四千大金翅鸟,四千恶道,七千种大树,八千种大山,万种种大犁尼,是名一小千世界,……是名三千世界,悉烧成坏,是为一佛刹。’

(五)阿含经:‘佛告诸比丘……,有众生二足,四足,众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

(六)华严经:‘世界之初,先成虚空,再成无色界,次成色界,再次成欲界。’

由第(一)项资料,可以看出,佛教对宇宙的认识主要来自本师释迦佛的天眼所见,本师佛由地球(应该说他在印度)向上下四方观察,发现除了我们所在的‘三千大千世界’外,东西南北上下各方还有无数的这种世界。由资料(三)可看出佛由地球向外看,先看日、月,还有其中的一些‘天’界,称为一小世界,1000个日、月及诸天,形成一个小千世界,此中有大约1000个太阳,他也看到这些千个日、月像‘周罗’一样的排列,周罗圆盘状的碟子。佛又看到小千世界,也如周罗排列成‘中千世界’,此中有100000个太阳,1000个中千世界亦呈周罗状排列,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中约有1000000000个太阳,此三千大千世界名为一‘佛刹’,宇宙间有无数多的‘佛刹’。

就我们今日对宇宙的观察(利用大型望远镜,分析光谱等方法)所了解,我们所在的本星系一般称云河),其形状类似圆盘,厚度6000光年(约60000000000000000公里),直径10万光年(约1000000000000000000公里),太阳离盘心约三万光年(偏北),此中约有1000亿(即100000000000个)个太阳(即恒星),而我们所了解,与我们有‘因果’关联的宇宙(即假设宇宙有起始、有寿命),其年龄约150亿年(此中,地球年龄约46亿年),因此,宇宙之直径约有100000000000000000000公里以上(有估计到103500公分以上!)而在宇宙中有很多的类似本星系存在,这些物质(星云等)有些呈图盘状,有些呈螺旋状。除了我们‘大略知道’的宇宙外,与我们‘无因果’关系的宇宙可能更大。

比较佛经中本师佛用天眼所看到物质宇宙的情况与今日科学家所观测推知的宇宙,最重要的相同处是有‘周罗’状的物质分布。佛也看出有各种世界,这些世界的结构类似今日所知星系的结构。若以109个星球为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则此三千大千世界类似我们的本星系,而宇宙有无限多相似本星系的物质存在。

由资料(四)可看出,佛经说宇宙中存在的东西很多,有日、月、山、海水、树、乌……等,还有精神境界的各种‘天’,生物有二足、四足、多足、各种不同形状,有颜色、无颜色、有思想的、没有思想的……!

由资料(三)也看出,此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成立,经成住坏空,周而复始,科学家目前对我们这个宇宙形成的原因,大多认为是由一个密度、温度很高(体积小到约lO公分,温度达103度K)的微小粒子‘爆炸’而成,也许经过很长时间(目前尚不知)的扩张(目前已证实宇宙在膨胀之中)后,再度‘缩收’成小体积、高温度的粒子,一切又消失化为乌有,然后再爆炸、扩张,产生物质宇宙,形成生命……如此周而复始。佛说的‘同时’成立,和目前已证实宇宙是均匀与均向(uniform与isotropic)的性质,有相关之处。目前很多证据(例如测量远处星球间的相对速度、测量微波背景辐射)显示,我们的宇宙当初‘爆炸’时是到处‘同时’爆炸,不像一般有‘中心点’的爆炸。也就是不论在宇宙任何地方观察,星球间的相对速度都相等,也都是观察到宇宙向外膨胀。由于目前科学对遥远的星系尚无法很清楚的观察,对物质宇宙的详情亦尚不清楚,但初步的这些数据,似乎与佛教所观察的宇宙很接近,这不是天主教或其他宗教所可比的。

本师佛所观察到其他星系有类似地球的生物(如大树、鸟、水等),目前科学尚未证实,但远红外线测量的结果显示,宇宙间有很多类似地球条件的行星存在,因此,就有可能有相同于地球上的生物存在。至于佛所说的那些‘天’界则是精神界的众生,我们人类是无法看得到的(除了极少数有超能力或修行有神通的人可以看到一些)。科学仪器目前也无法知道这些精神世界。佛教的宇宙中还有一些佛菩萨的‘净土’,如西方极乐世界或东方药师世界,这些净土是佛菩萨的‘心力’所成的精神世界(在名色层次上),提供给一些有缘的众生居住。

对于宇宙间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问题,苏联著名天文学家(1960年)Boris Vorontsov Veliallno宣布其发现(也许是一些科学现象统计推论):‘在此宇宙中有很多星球上居住著有智慧理性的天人,此种星球之数目不少于l亿个之多’,一亿个就是108个,而佛所说三千大千世界估计有109个恒星及行星,其上皆有生命,与此天文学家的估计也相吻合。苏联化学家Nikolot Elirov说:‘各不同星球环境的居住者,各有其适应能力,其形态与构成各不相同,未必与我们人类的肉体为准。’这些说法与佛经的说法相当接近。

佛经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起世经说:‘……彼梵世中,有一梵王,威力最强,无能降者,统摄千梵自在王领,云耳我能作、能化、能幻,云我如父,于诸事中自作如是乔大语言……’,这个有能力很自大的梵王,就说他能作世间,能化世间,说他自己像‘父’一样!但实际他离佛的境界尚远!

二、宇宙间众生发生的次第(先后)

今日科学家尚不知宇宙间众生的情况,当然亦谈不上研究发生的程序问题,唯有进化论解释地球上发现的口古生物的发生程序。佛教的论点与进化论亦相吻合,这点容有机会再说。佛教对宙间众生发生的次第有如此说:

华严经:‘世界之初先成虚空,次成无色界,再成色界,再次成欲界。’佛教常讲‘空’,但此‘空’(如色不异空,色即是空)并不是‘虚空’,佛教的‘空’是指‘如来藏’或‘自性’,是一种‘绝对的境界’,而‘虚空’是‘因色而有’的相对境界,佛教认为世界、众生皆源于宇宙之本体(即自性),虚空亦不例外,由自性起‘无明’(即微小的执著)然后就先有‘虚空’(因分别而有),然后再生出结构简单(也就是执著很小,业力很轻的)的无色界众生,这些众生没有颜色或物质,只有‘意念’(也就是由‘识’形成的生命),我们人类若禅定修得很好,到达‘空定’,死后就可能生到这种天界。执著稍深一点就有色界众生出现,这些众生只有色相,但没有淫、食二欲,在人间修禅定到四禅天以下,死后会生到色界诸天。梵天就是色界的初禅天。执著、业力再大的众生就出生在欲界,欲界天的众生有食欲、淫欲与睡眠,此界有精神境界的欲界六天(即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与他自在天),有物质界与神识合一的‘人’与‘畜生’,亦有很苦的‘恶鬼’与‘地狱’道众生。这一些不同境界的众生是因为‘心的状态不同’而产生的。以上是就大乘佛教的‘心’的观点来说众生的起生次第,而小乘的阿含经就以较‘实际’的观点来说,如起世经:‘世间转已,如是成时,诸众生等,多得生于光音天上,是诸众生生彼天时,喜悦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飞行自在,寿命久远……,尔时世间转坏已成,空无有物,诸梵宫中,未有众生,光音天上,福业尽者,乃从下生梵宫殿中,不从胎生,自然化生’,这段说明福业尽的诸众生会由较高的天界下生到较低的天界。当然也暗示著会下生到更低的欲界,如人、畜等。

三、地球与人类的起源

对于人类如何生起,大楼炭经天地成品:‘佛告比丘,天地破坏,更始成后,人皆在第十五阿卫货罗天上,其天上人,以好喜作食,各有光明神足,其寿甚久远……,彼天人福德薄禄,命欲尽者,从阿卫货楼天上,来下游此间地,……取地味而食之,人食地味之后,身即粗坚……亡失光明神足不能复飞天上……’这段话说明人类最早是由飞行自在身体光明的天界众生,因福报尽、业报重,贪食地味,因此身体变粗重,无法重回天上,就生在地球,但佛并没有说明这些天人到地球后变成什么模样。当时天人们只是变成合于地球生存条件的生物,后因地球生存条件不断改变,天人们就制做复杂的‘基因’(在生物的细胞内)来记录其生存环境与生物体结构的关系,藉此记录的资料,‘神识’就制造出最适合其生存环境的生物体,经过漫长时间的改变而才有今日的人类。这种说词与进化论的观点是相同的(注:地球的年龄由科学方法估计约四十六亿年,三十五亿午前出现单细胞生物,十亿年前开始出现有性生殖,七点五亿年前有多细胞植物出现,较复杂的动物如虾等出现时间约在三亿年以前。约5000万年前开始有灵长目动物,到2000万年前出现猿类,而直立的猿人约出现在500万年前,周口店的猿人出现在150万年前.而10万年前开始有农耕生活,约五万年前才有今日的文明)

对于地球当初的情况,起世经亦描述:‘复次比丘……当于如是三摩耶时,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佛所说的‘地肥’有点类似火山的岩浆,慢慢凝固后形成陆地就像水膜停在水上。佛又说:‘诸比丘复于此时,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渐如乳酪,成就生酥,有如等是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犹如上蜜,尔时众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渐渐涩恶,皮肤颜色浊暗,形貌改异,无复光明,亦不能飞行虚空,以地肥故,神通没灭……’。这段话叙说业报较重的天人看地球初期的感觉(注:其感觉和我们不同),认为地球是甘美的食物,贪食著相就成为生物了。

伍、佛教的基本概

(一)平等观:

佛教认为每一个众生皆有不可分别的‘自性’(或称佛性),只是因为自无始以来个人所作的业不同,心的状态不同,因此形成外表不同的生命现象,但众生皆有相同平等不二的体性,皆可经由修道的方法而‘返归’到自性去,每个众生皆可‘见性成佛’,佛教不认为有一个至高无上而且是‘唯一’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只是宇宙中无数的佛之一而已,很多人误会释迦牟尼佛所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就以为他说他自己是唯一无二的教主,那就错了!丁.唯我独尊的我是‘心’,是‘真心’的意思,他的意思是说世间之一切,其至高无上者只是真心而已。我们尊称释迦牟尼佛为教主,只是因为他把佛法传给我们,但他不是‘唯一’的‘至高无上’者,也不是‘无所不能’者。这种平等观念与一般宗教的观念不相同。佛教的平等观念不但用于人之间,且用于所有有情众生,包括人、畜、鬼、天……之间,在修行上也很重要,若无法作到平等无分别,那是无法开悟见性的。这种平等的观念更引申为‘诸法平等’,一切森罗万相看起来参差不齐,而实际皆源于平等不二的体性。要注意的是这种众生平等、诸法平等是指在本体上说的,在众生位或在相上,那是不会平等的,诸众生因业力之不同,而果报不同,在相位或众生位上看是众生不平等,诸相不平等,由于众生不了知体相不二,才会有这种不平等的感觉,对悟者而言,是众生平等,诸法平等。

(二)无常观:

佛教的无常观是源于其对世间诸现象的观察所得,世间之一切现象,小到人的心念,过去、现在、未来一闪即逝,人的心念变化是快速无常,再看人的一生历程,由出生、成长、老病到死亡,人的外表与内心都在不断变化,迅速无常,转眼成空。其他如花开花谢,人世的苍海桑田,那一件事能永久不变,这种对人生诸现象的一无常感觉,很多人身在其中而不自觉,原因是世间的人大多活在名、利、权势、爱情、亲情之中,而且年青体壮,并没有感觉到这些无常的变化,大多数人也很少想到自己的‘打拼’到底是为什么?但也有人察觉到生命无常短暂,于是就来个‘今朝有酒今朝醉’,也有人‘念天地之悠悠而凄然泪下’,一副悲伤可怜之相,这些想法与做法就是一般所谓‘悲观的的人生观’,也有人认为自己努力为子孙(也有人宣称自己的作为是为人类)的幸福,自己也可以活得很愉快,有‘现在’也有‘前途’,生命应该是‘乐观’的。但佛教的观察更为深入,佛教告诉我们,不论‘悲’或‘乐’,但都是‘无常’的,不要执著这些悲乐无常的现象。要开放自己的心,离开这些无常现象的束缚。由于这‘无常’的结果,有‘生老病死’,有‘成、住、坏、空’诸相发生,于是佛教观察到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说‘四大苦空’、‘世间无常’,要人‘放下’,于是佛教被认为是‘消极悲观’的宗教,其实这是一般人的误解,世间无常是佛教观察到的‘事实’,人生八苦与四大苦空亦皆理智观察的事实,与积极、消极、乐观、悲观全无关系,对这种无常的现象抱持如何的看法与做法才会有乐观悲观等的问题。佛教要我们以理智认清这些苦空无常的现象是‘事实’,但这是你因‘身在此中’的结果,当你经过一番修行后得开悟解脱,你就发现这世间森罗万相只是一些‘相’,既是相当然会变化不定,但‘体性’没有变,你可以‘证悟’到自己的体性不变,也可以‘证悟’到这些相是由‘性’所生,到此境界则世间的一切在你掌握中,你得以自在无碍,不被无常引起的相所苦恼,那里有什么生老病死,那里有什么花开花落,你是‘老神在在’,你变什么老身清楚得很。佛教告诉我们,不但人生现象无常,宇宙诸相也是无常的,天文学上所发现超新星(Supernovas)(目前已发现的有1054年的中国超新星,1572年泰谷超新星,1604午,1987年均有发现)就是星球大爆炸的结果,也就是说星球的现象也是无常的,太阳不是永远是那样,这是大家所知道的。

(三)轮回观:

佛教的轮回观认为有情众生概略可分为六道,所以有不同状况的六道众生是因为心的状况不同之故,心的状况都是众生自己的做为(包括身体的行为,嘴巴的言说与思考)所造成的,心的条件适合某一道,自然就会出生到该道去,各道本身心的状态也不一样,有高下之分,有情众生就在各道之间进进出出,生生死死,就如同作梦一样。有关轮回转世的报导很多,有人研究由催眠之中,慢慢由现在往幼年催去,再往前催到出生时,然后再往前生去找。这种叫‘前世催眠法’,听说被催眠者在回到前世之前会经历一段‘光明期’,有人见白光,亦有人见红光或金光等,经历‘光明期’后,被催者才能被引导到前世中,说出他的身世,据说用这种方法有人说出前世后,再去查证,发现确有其事,但大多是‘无法查证’,我相信这是人自己业障太深,催眠后现出各种幻相之故。在佛教中要知道人的前世并不难,很多修行者修得‘宿命通’之后,就一切清楚了。对于轮回转世之问题,目前国外已有很多人在从事研究,相信快会清楚而确信是真实的事情。有一件事情也许与前世(也许很多世)有关,那就是一些奇怪的梦,我们有时会做一些很特殊的梦,好像连续好多次梦到去一个地方,觉得那么熟悉,但这一生却没有去过,相信很多人做过这一类的梦。佛教认为梦有些与潜意识有关,而潜意识就记录很多前世的事情。

(四)慈悲观:

慈是给乐、悲是拔苦,佛教给乐技苦的对象不只是人类,亦包含人以外的生命,如猫、狗、鬼、神等,因此佛教有‘超度’之行为。佛教的慈悲是对所有众生皆无分别的大爱,不求回报,没有任何条件。主要原因是佛教认为所有众生皆源于法性,所有众生皆有无法分别的自性,这种‘一体感’形成佛教‘同体大悲’的观念,认为‘众生病亦是我病’。此外由于轮回观的关系,众生从无始以来,都经历无限多次的轮回转世,由于次数太多,众生之相互间都有过亲密的关系(也许你家养的狗在10世以前是你亲爱的太太呢!),而且众生生命之得以维持,在今生也是很多其他众生所给你的(例如:你吃的肉就是其他众生的肉),你的一切都与其他众生有关,今生如此,前世亦是如此,只是众生因心有障碍(佛教称‘业障’)以致无法得知过去生的事情,也因此无法了知众生间亲密相依的关系,基于这种众生间过去、现在、未来的亲密相依之关系,佛教讲‘无缘大慈’,也就是不论众生与你今生是否有缘,是否今生与你有关系,但你对他的慈悲是一样的,慈悲是佛教修行者的基础,也是成佛的根基。世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例如男女之爱),皆有‘所得’、‘欲得’、‘取、有’等,这与慈悲还有相当距离,但不可否认没有爱心也就没有慈悲。把爱心有限制、自私的部份去除就‘接近’慈悲。但真正的‘慈悲心’那要‘开悟’后才会生出来的,佛教之所以不‘杀生’主要原因是慈悲心之故。‘杀生’是‘故意’去杀害其他的生命,是‘有心’的杀害生命才算,不如或无心的伤害不算杀生,植物在佛教认为是不具‘生命’,目前有人实验说植物会有喜怒的感觉,但也许是寄生其上的一些精灵所致,科学并无法证明植物那些有‘觉知’的现象来自何处。佛教徒不论吃植物或动物,都要伤害到很多无辜的生命,那是为了生存不得已的事,应该心存抱歉、感激之念。不可以贪图口味,与一些不该吃的去吃,或大言不惭认为‘所有可以吃的都是给人吃的’,这就是佛教在慈悲观之下对吃食的观念。基督教的博爱似乎只对人类,与慈悲在层次上还有相当距离。它以人为本,把人自己视为至高无上。佛教之提倡自我克制的生活(但不是反对生存),一就是要人尽量减少自己消费,减少杀生的机会(不论你吃素、吃荤、杀生是少不了的,植物上也有许多虫!),物质生活简单化既可节省开支、减低垃圾、减少能源消耗,应该是今日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的不二法门。

(五)佛教的修行方法

佛教徒修行的目的是要返回自性领域,要‘见性成佛’,要入解脱门,开悟见性,得到大能力后再重返世间(或称出菩提路),修成各种报身、化身,甚至建立报土、化土以普度世间众生,这种由凡夫经修行开悟后再返回世间度生的过程一般要相当长久,也要有高明的师父指导才较可行。

佛教徒修行的程序可分为学、修、悟、行、得五个阶段,经此五个阶段才有可能达福慧两足尊的佛果。学佛是初步,以信为最重要,最初的发心要正确,若发心不正,为贪图神通等,则很有可能落入魔道或外道,若发心只为自行解脱,则其最后结果只是修成一个有慧无福的罗汉而已。唯有发菩提心,为广大众生的苦难而修行才有可能成大菩萨或佛,如地藏菩萨当初就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终于成为名号响亮的大菩萨。学佛初步是看佛书、看资料,了解佛学的内容,以增加信心,当然有很多学佛的人,开始由于某种‘神秘经验’而信佛的,但这要有好的机缘。最好是开始有高明的师父或大善知识,能依个人的根器授与最适当的方法,然后依法修行,修行中也许会因为个人的业障(即潜意识问题)或过去因果所致而出现各种障碍,这时就有赖师父的化解开导,否则会有困难。高明的师父还会协助弟子加速消除潜意识障碍,以减短修行的时间。当业障与内心各种认定(佛家称执著或各种相)完全破除后修行者就会‘开悟’,一旦开悟就如人大梦清醒,一切了然清楚,这时就‘转识成智’,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达‘十方圆明’的妙境,得一智慧,了知‘诸法唯’的心的真义,也知什么叫‘色空不异’,这不是我们凡夫由字面上的意义可以知道的。当你开悟后,你就可摆脱三界的束縳,可得大自在,永不轮回,这时有渡生大愿的菩萨行者并不住于此境界,还要继续修出世间的方法以修成有大能的报身或化身,来渡迷界的众生,解除众生的痛苦,这是悟后的行道期,这段时间也许历千百万亿年也说不定,这期间还是有各种考验存在,菩萨行者必须有极大的渡生愿力与不移的定力才能达成福慧具足的佛果,这是所谓的‘得’,其实并没有什么可得,佛果现成,得而无得名为得。开悟后若愿力定力不坚亦有落入魔道的可能。故有师父长期的引导最为重要。师父就像时空无尽的海中的明灯,在长年无尽期的行道途中,这个明灯是很重要的。

佛性是众生本有的,无须修无须证,但为什么本师佛要用那么多时间,开示那么多方法,苦口婆心希望众生能入佛知见,众生的问题到底在那里?这是‘众生的秘密’,唯佛能知,我个人修为有限,只能就个人所知表达一些浅薄的看法而已。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众生无限长久以来存在内心深处的一些‘认定’、‘执著’,一些根深蒂固的相在作祟,这些佛家称为‘业障’,也就是心中的垃圾,垃圾不清,那有干净的‘心地’,这些业障随众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断轮回转世,于是各种认定不断增多,障上加障,更加深厚坚固,虽有人苦口婆心告诉他你‘自心是佛’,但他坚执自己的认定,决不认同,就是表面相信(也就是意识上认同),但其内心潜意识还是不相信,人若能立刻放下内心的认定,当下信受自心是佛,那就当下开悟,这话很多人在说,也很多人想要立刻开悟,但做起来可不容易,大概要像六祖慧能大师才能有这种根器。一般人还是老老实实依法修行、扫除垃圾吧。

学佛修行既是要抛开心中的认定,就要‘制心’‘修心’,那一定要了解心的作用,了解问题在那里,否则盲修瞎炼,害人害己。就让我们由科学与佛学上先来看他们对心是怎么说的。我们通常讲心是指我们经常用以认知事物的心。科学上认知的过程有赖于感官、神经与大脑,以耳朵的听觉为例,耳朵是个声音的侦测器,其结构是属于物理的范畴,它有很多极为精巧的细弦结构,可以响应声音中各种不同的频率,并产生信号,经过传导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接受刺激就产生听觉,科学上目前所知就如此简单而已。但‘谁’在判别声音的大小与意义,科学家也有两派不同的说词,其一是完全机械论者,他们认为声音的意义与大小只是大脑中分子排列不同而已,另一派学者认为脑中有‘非物质’的柬西在判别声音讯号的意义,但目前因无法观测到此‘非物质’的东西,故亦无证据。其他各种认知如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知觉的情况也大概是如此,科学上并不很清楚。对于梦,科学家目前不知如何解释,只知道也许和潜意识有关,二十世纪有‘改梦学’(Lu-ciddreaming)出现,心理学家发现,先了解人的梦境,再设法改变他的梦境,这样可用以治疗某些心理疾病,他们也逐渐了解:潜意识与梦有关及潜意识在不如不觉中会影响个人的行为。科学上目前还是不能解释一些已知的‘超心理’现象,如气功、灵魂、超能力等现象,这些问题,佛家早就完全清楚,让我们看看佛家是怎么说的。

佛教认为人的结构有三部份,也就是肉身、气身与精神身三者,肉身与物理、生物现象有关,气身就是气脉,气功的来源,而精神身与八识有关,此三者密不可分,任何一部份出问题人就会生病。人的感觉器官有六根(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及大脑六种肉体器官),各根有自己的‘识’,称为六识,在眼有眼识,……在大脑有意识,在空间上,根与识是一起的,传导神经属意识范筹,这些识主司见、闻、嗅、尝、触与知的功能,其中以第六识(即意识)最重要,它综合判别各识过来的意义,再采用第七识与第八识的参考资料后,最后才经由意根下令给其他五根作反应的动作。例如:眼识传来一个红色的圆型东西,而耳识同时传来尖锐的断续声音,意识就判斯这是警示灯。但意识怎么会有警示灯这个名词,原来在第六识的记录上(佛家称此为名色)早就有了,而这些名色是复杂的小念头所组成的,这些小念头(佛家称为业识种子)是存在仓库中,这个仓库佛家称为第八识或阿赖耶识,而把仓库中的小业识种子取出变成大的名色念头是第七识的作用,第七识又称未那识。佛家认为人的各种活动皆会有记录,这些记录变成业识种子存在第八识中,肉体死亡时,这些记录随著神识(包括所有八个识)轮回转世而不灭亡,神识会随著其自身条件的不同而投生到其相应的去处(也许是猪胎也说不定),这种自然的动力亦类似一种力量,称为业力。佛家是以八个识来说明所有有情众生之一切现象,前六识配合肉体之六根以从事见闻觉知的功能,作为和外界沟通之工具。而第七识是‘动’的主宰,是‘生’的意志表现,没有动念就没有生命。它控制人的体温、心跳、呼吸等(经由意根),而第八识职司储存,因此才有因果、业障,才会有森罗万相的显现,唯识论所谓‘万法唯识’,此识即指第八识而言。佛家这种说词可以清楚解释所有常用的见闻觉知的问题,亦可解释梦、潜意识及各种‘神秘经验’之问题。它也对命运的问题也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佛教不承认‘宿命论’,佛家认为一件事的发生(称为果报)是由因、缘与行三者而一成,因就是过去所造的业因,是储存在第八识中的柬西,缘是些外来的助力,而最要紧的是行,这是自己意识的决定。除了有极大不易改变的业因外,并没有不变的‘宿命’存在,不易改变只是不易,但并非‘不能’改变,有些人被算命先生认定必死,但当事人经长期念佛、念经改变潜意识状态,再佐以布施行善等助行,命也就有改变的可能。

有了以上这些了解,我们就知道,日常的心识活动(佛家称为‘意识心’)是受到潜意识(即第七与第八识)所左右,我们之一切认知、判断皆与第八识中的记录有关,我们所以无法以‘真心’去了知事物的‘真相’就是这些根深蒂固的业障所致,也就是说我们是活在过去的阴影之中,真心被业障所蒙蔽,自心做不了主,如何能用好的方法以摆脱这些过去的阴影、认定,使能自由运用自心,能得大自在,这就是修行方法选择上要考量的。以上这些说明是由众生的‘有相’这边开始,其实这些‘有相’的根、识与尘等皆源于无相、不可分别的‘自性’,因为有无明(即细微的昏,细微的动的意志)而才有这些‘相’出现,修行要由外往内逐渐破除各种认定与执著,直到黑洞’状态(即无始无明,无明窠窟,百尺竿头)出现,再破此无始无明(百尺干头‘更进一步’)而后才可见性,达‘十方圆明’,‘转识成智’的境界,这境界是不可言说,是言语道断,只可‘见’、可‘悟’,到此时你就亲证‘自心是佛,佛即自心’,但此时的心已不再是过去的意识心,它是真心,又称妙观察智或庵摩罗识,它是世尊所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我’。此心是‘诸法唯心造’的心,可生万法,妙用无穷。说到开悟,有人说有大悟小悟之分,开悟后远要起修以破除无明习气,其实这种说法有问题,开悟就已破各种无明,已转识成智,已业障完全消失,悟后起修是修如何用自心,也就是修出菩提路渡生的方法,以电脑做比喻,开悟就像找到遗失的电脑,电脑各功能俱全,也有各种程式在其中,故说开悟成佛,佛是俱足各种能力的,有能力(function)不错,但你还要知道怎么去用这些能力,这是悟后起修的意义,决不是开悟有‘层次’之分。

以上讲了许多有关修行的‘原理’,我们再看实际修行有关的问题,这方面我自己实在不敢卖弄,因为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种,非有实际修行经验是不能讲清楚的,且我个人修的实在不怎么样,又非高僧大德,因此,在此只能就自己知道的一点东西提供初学者做参考。学佛的最终境地是‘见体’,‘知用’,此二者需要清净的心与高度的定力方可完成。因此,消除业障(潜意识障碍)与修习定力是学佛的根基,这两件事做得扎实,修行就容易多了,平时也要安份守己(佛家称守戒律),做为助行,以免再造业障,这些功夫做稳了,进一步修行,或修观想,或参话头等就看个人根器而定,我个人不敢提供什么建议。在开始修行以念佛、念经、念咒或修止观较佳,这些方法都可以消除潜意识的障碍,可使内心逐渐清净,在初步的修行中,不论念佛、持咒、止观等皆要放下一切杂务,专心去修,最好每天有一定时间去做,当然,若俗务太多,有空就修也无妨,开始时也许妄念很多,但原则是‘勿随勿制’,妄念上来不要理它,也不要存心去制止它起来,妄念是来自潜意识,你制止它则是妄上加妄,你只管念你的佛、咒就好,修行中若身体上起些变化,例如会有无法制止的跳动等,这些是气脉的问题,不要害怕。若精神上有些现象出现,例如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也一切不理,你照修你的,要切记‘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要知道‘凡所有相皆虚妄’,不要害怕也不要欢喜,你依旧是你,那些现象是妄心所起。当然,也许有些情况是外来的干扰(佛家称魔障),那要请师父或善知识帮忙处理,各位不用害怕,障碍的现象不是每个人会发生(尤其初学者),而且就是有,也大多是自己潜意识所现的幻相,就如作梦一样,没什么好怕的。

较为深入的修行,最好有师父指导,例如禅宗的喝骂棒打,主要就是让学者突然断掉意识心而使其心瞬间进入‘不思善不思恶’的无始无明状态,此时,根器好的,师父突然问自性在那,他就有开悟的可能,禅宗的大师们都是根器极佳,这方法直接了当,可以顿悟,但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一般常用的是由外往内逐步破除障碍,由根尘开始然后回归到第六识,再到第七识,到第八识,最后破无明而见性开悟。新竹明星精舍良智上师所用的‘五蕴归空’法就很快可深入,相当高明。我个人较喜欢观世音菩萨因地修行所用的‘耳根圆通’法门,由音尘入耳根开始,逐渐使耳识、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逐步清净,最后入黑洞达十方圆明之境。

在‘起用’渡生上,主要赖于修观想。也就是做外修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有‘如幻三昧’法等,修‘如幻三昧’是修假观,可得大神通力(就像会变魔术一样),可用以济渡三界内的众生,这是行菩萨道最重要的法门,修如幻三昧的行者不一定要开悟,可以由接近真心的情况下起心观想(密宗叫‘本不生地’),当然如幻三昧中的相也是源于自性,不要执著是真,但也不要怀疑是假,要知道体用不二,色空不异呀,否则修观不会成功。当然,开悟的人可进一步修‘中观’,由自性起用,其能力及使用范围就比如幻三昧更广大,这些修行的方法一定要师父教导,很少能自己修习的。

另外有一种可自行修习而且效果也很好的就是净土法门,可以修西方净土(即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或东方净土(即药师佛的净琉璃光世界),这些净土都有很好的修行条件(环境很好),皆有高明的师父在传法,人死亡后若能往生到这些净土,你就可以不怕再轮回(佛家称永不退转),一直修到开悟成佛。修净土法门最重要的是心中要厌离我们这个多苦的世界,要很喜欢净土世界,而内心要常求阿弥陀佛(或药师佛)慈悲摄受,一定要有强烈的愿望要到净土,否则,若念佛有口无心,心中没有佛,那要到净土谈何容易,要往生净土,活著的时候就要好好修,要老实念佛,最好能修成‘正定聚’(即一定可生净土开悟成佛),若是要在临终时碰运气,例如死亡时要能没有大病、能正定念佛、或者能遇大善知识或高僧大德开示超度,这种临终赌运气太危险了,要知道中阴所现状况是很难控制的。以下我摘录莲花生大士的开示与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给各位做参考,作为这一段话的结尾。南无观音菩萨。

(一)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

‘初入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俱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二)莲花生大士对藏王大妃即身取证要法之开示:

‘因果业报,须信非虚,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应求解脱。先寻找选择金刚喇嘛,以为依止。虔诵四皈依,誓心不退,发大菩提心,广度有情。严持净戒,以立根基。修深般若波罗密,了知诸法犹如梦幻。心不执著,身随所安。妄念起时,不随不制,缘境违顺,尘影好丑,不起爱憎。惟常觉照,而忘觉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见破尽,心一境性,即是成性。’

陆、修行有关的问题

修行有关的问题很多,如戒律问题等,我个人非高僧大德,实不多言,仅就所知,提出一些看法。很多人以为学佛就要远离人群,不近女色,抛家弃子,不要财富,这些观念使得很多人不敢去学佛,其实不是那样。对于初学者,如明星精舍的良智上师所说,只要守道德法律到七成就可以了,也可以说一般人都可以学佛,也不须要有什么特殊的限制。佛法不离世法,人都不学佛,那佛法有何用。当然进一步修行,或自愿修戒律的(如僧尼等)人,可修五戒、菩萨戒、比丘戒等,这些戒对今天工商杜会的凡夫俗子,可能记不住,也不易修成,只要原则上不贪、不嗔、不痴就可以了。修行者到了相当层次后,也许会发大悲心,他就会自行修杀戒等,再高层次的修行者持‘菩提心戒’,那都是发自内心,而非条文式的戒条而已。

对初学者而言,吃荤吃素皆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存心’去杀害生命,‘存心’去杀就是杀生,无心那是可以原谅的,我们每天在无心中就不知伤害多少蚂蚁或微生物。吃素的人,一颗植物被砍下来,也有很多动物会死亡。当然,基本上能惜福、减少开支浪费,也无形中减少杀生的机会。吃素若非发自慈悲心而只为健康或表示‘高人一等’,那是不对的。我们为生存而吃众生肉时,要如良智上师所说,要存‘抱歉的心’,不能存自大之心,存‘它们本来就是该被我们吃的!’。佛教徒对财物问题的看法,也一定要不离佛法的原则,就是要做到不贪。要如良智上师所开示的,‘要有贡献,才能有报酬’,此所谓贡献,包括劳力与心力,凡对众生有益,能提供众生生存必须或提升众生生活品质之行为皆可说有‘贡献’,皆可取得适当的报酬。以股票为例,若长期投资,为社会众生造财,那你获取报酬是对的,若存心短线操作,并非对众生制造财物,而只是把钱由一个口袋转到另一个口袋,仅制造贪念,那是不可以的。你没有为社会造财或提升社会之品质,就不能有报酬。

另外一点要谈的是做为一个佛教徒,对其他宗教要持著怎样的看法与做法才较正确?各种宗教皆有其各自的信仰与修行的方法,只是层次上不同而已(此处的宗教不包括政府所明令禁止的各种骗人的邪教),一般好的宗教都是劝人为善的,这也合乎佛教的人天善法,因此,我们不要随便排斥或谩骂他们。至于鬼神方面,各道的鬼神也有很多是在渡生行善的,也有在精进修行的,也不要没有弄清楚就胡乱加以攻击,要知道做事若不明因果,不但好事不成,有时反而害人害己,不可不小心。佛教徒要有慈悲心,不但对人,也要对畜生、对鬼神心存慈悲,世间一切事要以能‘圆满’为原则。当然,一个佛教徒一定要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是自己要诚心供养的,千万不要随便去与自己不明白的鬼神打交道,去贪求不该有的东西,那会有麻烦的,要知道,鬼神有慎恨心,你求东西也要对他有所回报,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不像佛菩萨,完全没有慎恨心,只有大慈悲心,你有求就有应,决不会有得罪的可能。不要随便去求不如的鬼神找其为你解决问题,但也不要随便去破坏其他鬼神渡生的事,以免‘断绝他人生计’,我们劝人信佛是好事,但一定要看机缘,看时间、地点,看该人的根器而定,不要到处卖弄,引起他人反弹反而不好。

最后一点谈一些有关佛菩萨圣像供养的问题,对佛菩萨圣像要诚心供养,我们供养佛菩萨与佛教的大护法,主要是尊敬其高贵的德行与其普度众生的恩泽,诸佛菩萨及大护法们大多长时间以来就在各界普度众生,有些佛菩萨你也许现在并不认识,但在你无始以来轮回转世的漫长时间中,很难说你不受其恩泽被佑的,进一步说,你与众生是关系密切而不可分的(详细见‘慈悲观’),佛菩萨度众生就是度你,给众生恩惠就是给你恩惠,在尊敬与报恩的立场来说,礼敬供养诸佛菩萨及大护法们是应该的。供养的方式以香料、香花、素果为佳,要以发自内心的虔诚来礼敬供养,不要害怕供养方式对不对,或者害怕‘不对会受罚’,一切只要心诚即可,千万不要勉强做表面工作,要知道你内心的念头,诸佛菩萨及大护法们是了然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