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业三福讲记

 

净空法师讲述

传净居士整理

 

前言

佛法的本质——教育

佛法的教育宗旨——阐述宇宙人生的真相

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

修行的基础—净业三福

总论

第一条——人天福

第二条——二乘福

第三条——大乘菩萨福

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前言

吴市长、各位长官、各位法师、各位善知识:

今天我们有缘在板桥市,有这么多单位主办这一次佛学讲座,邀我到这里来给大家作一点佛法修学的报告。今天这样隆重的礼节,我看了以后深深有感,在末法时代还能见到这样如法的礼节,实在是很难得,确实不多见。法师讲经的礼节是非常之隆重,在过去很平常,现在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意识形态的不同,许多礼节我们都已经简化了,甚至于简化到像一般学校老师上课一样,仅仅有一个表示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佛陀教育与世间教育不相同的所在。

今天这个讲座,可以说是专题演讲,也可以说是正规的讲经,因为‘净业三福’是《观无量寿经》的一段经文。为什么选这个讲题呢?在这个时代,我们看到国内、国外学佛的风气,从形式上看很兴旺,而实际上真正能够收到佛法修学效果的,远不如过去。原因在什么地方,必须要认真去探讨,把它的病根找出来,然后将它修正过来,我们的修学功夫才能够真正地得力,这是这一次选择这个讲题主要的原因。相信在座的善知识们可能有些是初次接触到佛法,因此我们还要将佛法从头说起。

 

壹、佛法的本质——教育

首先要认识佛教。佛教究竟是什么?如果对佛教产生误会,那这一误就误到底了,要想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是很难的。

那么佛教究竟是什么?我们今天在全世界所看到的有四种不同形态的佛教:

一、宗教的佛教。现在人,把佛教变成宗教,这是我们佛弟子莫大的耻辱。怎么会变成宗教呢?是佛弟子没有尽到宣扬的责任,使社会、政府误会认为佛教是宗教。诸位要知道佛教不是宗教,它本来是教育,但是现在已经变成宗教了,我们已经没有法子否认它是宗教,这是第一种形态,最普遍的。

二、学术的佛教。佛教变成哲学,变成学术了;在海外有许多大学里面开有佛经的哲学,这是佛教变成学术了。

三、是最近二、三十年,我们见到的邪教的佛教;打著佛教的旗号,内容确确实实是一些妖魔鬼怪,这是有害于人、有害于社会的,我们不能不加以辨别。

四、传统的佛教。传统的佛教,释迦牟尼佛代代相传。它是什么,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它是教育——佛陀的教育。

这一个认知,在民国十二年,欧阳竟无先生在中山大学曾经作了一次讲演,他的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这一个讲演在当时曾经引起震撼,欧阳先生举了许许多多的证据,说明佛教的本质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这个话是真实的。世尊当年在世,与我们中国孔老夫子一生的行业非常相似,孔老夫子曾经周游列国,一生都用在教学上;世尊也是这样,舍弃了自己的尊荣,从事于教育的工作。他老人家一生就如同经典上所说,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从来没有休息过,而且是周游列国,足迹遍及古印度。佛教即使从形式上来看,它也是教育,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本师是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为弟子,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的。

世尊灭度之后一千年,我们国家派特使到西域去礼聘传布佛法的大师到中国来,并由外交机构接待他们。汉朝的制度,主管外交的机关不叫外交部,叫鸿胪寺。我们今天这个‘寺’院怎么来的要知道;‘寺’是政府办事的机关,不是庙,鸿胪寺卿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法师迎请到中国来之后,与中国朝野见面,双方谈得非常地投机,希望这个教育能够在中国发扬光大,与中国儒家的教育相辅相成,这就把摩腾、竺法兰两位大师留下来。留下来之后,当然就不能让他长期住在鸿胪寺,因为鸿胪寺是接待外宾的,是短期招待所。于是比照皇帝下面一级单位(有九个寺)再成立、增设一个寺,这个寺称为白马寺。因为当年的经书、佛像是白马千里迢迢驮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心非常之厚道,连白马它的功劳,我们也不能把它忘记,于是就称之为白马寺。由此佛教的教育机构称之为‘寺’,‘寺’是政府办事的机构。

现在已经是民国的时代,从农业社会进步到工业社会,国家政治制度统统都已革新了,我们佛教道场名称还保持汉朝的称呼——寺。如果不读历史,不知道事实真相,往往对佛教产生很大的误会,一看到寺,便认为寺就是庙,里面是拜神的,是迷信的,这对于佛教的传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障碍。因此,今天佛的四众弟子最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要把佛法回归到教育。

你看从前寺院就是学校,它里面的组织跟今天的学校没有两样,只是称呼不同。教育机构的主管,我们一般学校称为校长,在佛门里面叫住持或方丈。住持、方丈,实际上就是校长,他是负责主持教育行政与教育计画、教育设施的。他下面有三个纲领执事,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总务、教务、训导,在佛门里面也是这三个纲领。首座和尚管教务的,就是教务主任;维那就是训导主任;当家师,我们常讲监院,就是总务主任。你看他们管的事情还是总务、教务、训导,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所以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永远是指导这一个时代;今天我们佛法落伍了,落在时代的后面,没有跟上时代,没有站在时代的最前面!为什么不把我们寺院改换个名称?我们里面所有执事的称呼也都要现代化。佛法如果不能做到现代化、本土化,就没有办法推展到全世界,这是我们要认识的。因此在抗战期间,夏莲居老居士,他老人家已经见到这一点,所以提倡把寺院改成为‘学会’,这是个很好的构想;我们的道场不要再用寺院这个名称,改成学会,免得让大家误会。

修净土的,我们称为净宗学会;学禅的,称为禅学会;学华严的,称为华严学会。用学会这个名称,大家一看,这很有学术气氛,就不至于让人家看到这是迷信。那么培养师资的称为净宗学院、禅学院、华严学院、天台学院。因此,道场实在讲,在从前都是专科大学。佛教的道场,里面是一个艺术的宫殿,用现代话来说,它实在就是把学校跟博物馆集合成一体,是这么一个机构。因此它是属于艺术的教学,我们现代人常讲艺术化,佛门在两千年前就提倡教学要艺术化,它真正做到了。所以诸位如果要深入了解佛法,你对它才真正是五体投地,真正是佩服。

贰、佛法的教育宗旨——阐述宇宙人生的真相

那么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教育宗旨是什么呢?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晓得佛家的经典非常丰富,经典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教学的教科书。我们今天问:这么多的教科书(现在称为三藏经典),到底讲些什么?同修能不能答覆得出来?

这一部《大藏经》讲些什么?

要用佛学的名词来说,它所讲的是诸法实相;用现代话来讲,它所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是我们本人。换一句话说,佛陀教育就是讲我们自己跟我们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你想想看,这个教育重不重要?世界上的教育再没有比这个教育对我们更为亲切了,我们切身所需要的就是佛教教育,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的,如此,我们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教育的宗旨我们了解了;那么要想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这要智慧,要真正的智慧。所以佛法所追求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话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话我们听起来还不好懂,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对宇宙人生一种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才能够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学佛求的就是这个。诸位要知道,如果你在佛门里面求财、求富贵、求功名、求儿女、求平安...,那是小事;能不能求得到呢?不一定能求到。可是如果你能够求到真正的智慧,那么这些事情样样都可以求得到。为什么呢?有了智慧,那一样办不到呢!所以智慧是第一,智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有智慧,就是佛家常讲的有求必应,有求必应是建立在圆满究竟智慧的基础上。

那么现在我要问了,这个智慧怎么个求法呢?佛教给我们要修行。佛告诉我们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人,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人,我们的智慧是平等的,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我们的德能、才艺也跟诸佛没两样。可是现在诸佛菩萨智慧、德能流露在外面,我们的智慧、德能到那里去了呢?这就是现代人讲的话——污染。我们的智慧、德能被污染了,不是没有;有这个污染是障碍。我们今天:思想有污染、见解有污染、心地有污染。现代人常说要讲求环保,要保护环境的清净,佛法在三千年前就教给我们要如何保护我们心地的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清净心起作用就是万德万能。

佛法宗派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这么多方法、门径作什么用的呢?都是帮助我们把精神的染污、心地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统统化除掉,把它断掉,恢复自性清净心,佛陀教学的能事就圆满了。所以佛法说来很简单,也不过就是如此而已。

参、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

那么现在我们讲到‘修行’了;行就是行为,错误的行为就是染污,如何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行为不外乎三大类,就是身、口、意三业:身是身体的造作;口是言语;意是思想、见解。这三大类的行为有了错误,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那么到底什么是正?什么是错?这个正的标准是什么?佛实在是高明,实在是伟大,并不是说他给我们制定一个标准,要我们去遵守,那佛不值得我们尊敬。佛给我们讲,标准是——自性,是你自己的自性,不是从外面来的。

肆、修行的基础—净业三福

那么修正行为从那里修起呢?佛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有一段开示,我先把这桩事情给大家做个报告:《观无量寿经》是净土宗三经之一,里面给我们叙述了一个故事。就是波斯匿王家庭发生了变故,儿子篡夺父亲的政权,这在我们中国人讲是大不孝——他杀父、害母。母亲在这个时候遭遇到家庭、国家的变故,感到这个世间非常之苦,于是乎她就要求释迦牟尼佛,问释迦牟尼佛:除了这个世界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世界?用现代话来讲,她想移民过去,不想在这个世界再住下去了。释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将十方世界;不仅是我们这个地球,还有他方世界(我们今天所谓的外太空),释迦牟尼佛把外太空许许多多星球的状况,以他的神力变现在韦提希夫人的面前,让她自己看。她看了以后,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教区。你看看释迦牟尼佛教学的善巧,他不是劝她:唉呀!你生极乐世界好!不是。他把十方世界给你看,让你自己去选择。选定了之后,世尊对她很赞叹;为什么呢?她选得很正确,没有选错,果然选的是十方世界里最清净,最好的一个世界。选中之后她就要求释迦牟尼佛:我怎么去?这个世界很好,我用什么方法才能到达?世尊在没有跟她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之前,先要求她修三福—净业三福;而且佛特别为她说明,这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那么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他们修的法门一定是不一样,修学的宗派也不一样,但都成佛了。可是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一定要以三福作基础。就好像我们盖房子一样,无论你盖什么式样的房子,盖多么高的大楼,房屋式样太多了,千千万万种,但地基是一样的,一定要做非常坚固的地基,从这个地基上才能够建造各种不同的建筑物。由此可知净业三福是修行的基础,就像盖房子的地基,这是世尊要求韦提希夫人必须先要把这个基础打好,然后才可以接受佛教给她修学净土的方法,这就是四种念佛;四种念佛的方法,都是建立在这一个基础上。我们从这个地方得到很大的启示,今天我们修学,费的时间比古人长,用的精神比古人多,为什么没有古人的成就呢?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把基础疏忽掉了。好像盖房子怎么盖都盖不成功,毛病出在那里呢?没有打地基;你搭个小茅篷,可以;盖个两层就倒了,那三层就不必说了。这是我们今天把修学毛病找出来了,一定要在此地打基础。

伍、净业三福

一、总论

《观经》三福为净业正因者,共有三条,文曰: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我相信很多同修这一段文都很熟悉:第一条是人天福报;第二条是小乘,就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的福报;第三条是大乘菩萨的福报。这三条一共十一句,十一句就好比十一层大楼,后面的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就好像这个大楼一样,第二层一定包括第一层,第一层不见得包括第二层,因为第二层不盖可以。这个基础真的是非常之坚固啊!那么你就晓得第一是根本的根本,这一条做不到,后面统统都没有。我们要想成佛、成菩萨,假如人都没做好,怎么能成佛作祖呢?首先要把人做好。诸位要晓得经文里面每一句每一个字,它的含意深广无边,确确实实像佛在《华严》所讲——周遍法界,包含无遗。

那么发菩提心是在第几层呢?第八层哪!前面七层都没有,那来的菩提心呢?菩提心没有了,念阿弥陀佛也不见得能往生。为什么呢?往生的正因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那个正修行只有一半,缺了一半,这往生靠不住啦!想到这个地方,我们的确是不寒而栗啊!才真正明了为什么念佛的人那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从前李老师讲过,一万个念佛的,天天拿著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真正往生,也不过是两个、三个,不成比例啊!原因在那里呢?他一天到晚念佛只念了一半,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是明白、觉悟的心。他的心还是胡里胡涂的,还是颠倒妄想的,这样念佛怎么能往生呢?菩提是觉的意思;菩提心是觉心,觉而不迷。他虽然念佛,还是迷而不觉啊!所以不能往生。怎样才是觉呢?底下七层没有修到,就是不觉。因为觉了,下面七层圆满了;第八层盖好了,下面七层当然盖好了,这一定的道理嘛!所以我们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不知道什么叫觉心,你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就明了了。

再给诸位说明,这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不管你学那一宗,那一个法门,这十一条是大根大本。到什么时候才分呢?真的到菩提心以后,才分宗分派。菩提心以前这八句是不分的,是任何一宗、任何一个法门共同修学的科目。到‘深信因果’这个地方可以分啦!你学禅也好,学净也好,学律也好,学教也好,那个‘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那是分啦!发菩提心之前是不分的,我们几个人能做到?

二、第一条——人天福

1、孝养父母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三福’第一条,这四句实在给我们讲,只讲了四个字:一、是孝;二、是敬;三、是慈;四、是善。这四个字是修行的大根大本。

我们先讲“孝养父母”,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个孝字绝对不只是养父母。这一句话非常不简单,我们对于父母在生活物质上一切奉养都能做到了,算得上孝养吗?你看看《论语》,孔老夫子讲的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这个叫孝养,畜生也可以做得到啊!所以一个明理的人,一个读书人,要养父母之志啊!父母对于你的期望,你能够不辜负,这个叫孝顺啊!可是我们话说回来,今天做父母对儿女是什么期望?真的是有问题。在古礼,小孩的命名,名字是父母对他的期望,希望你将来长大了,名副其实,所以古人给儿女取名字不是随便取的啊!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人,给儿女取的名字,有取成外国名字,我一看就奇怪!他的父母一定想将来希望他儿女变成外国人,这实在是对于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毫无所知,才会犯这种毛病啊!佛家讲孝,如果父母来生还搞六道轮回,那就是大不孝。真正孝子怎么能够忍心叫父母来生还堕六道呢?

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这是我们中国古圣先贤,列祖列宗留给后世子子孙孙最宝贵的遗产,我们要知道珍惜。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没有看到这样完美的工具。中国文字的结构可以分为六大类,我们称它做‘六书’。这个孝字,属于‘会意’,你体会这个意思:这个字上面是一个‘老’,下面是一个‘子’;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上一代跟下一代集合成一体,你去想这个字的味道和它的含意,这叫做孝。那么上面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是一个整体。西洋人不懂得这一个事实的真相,所以他有代沟,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没有听说代沟的,如果有,那就不孝了,孝字就没有了。

孝就是没有代沟的,就是始终是一体,这是从竖的方面来说。从横的方面来讲,佛法是横遍十方。所以这一个字真正的意思,就是佛家所讲——‘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是一个整体,这就是自己。

然而现代年轻人接触中国文化逐渐淡薄了!有人来问我,为什么要祭祖先,祖先去我们很远,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要供一个祖先牌位,还要春秋祭祀?你明白孝这个意思就懂得了。祭祖先就是永远叫我们体会到是一体,这个是孝道,这是孝道真实的含意。因此什么人能把这个孝做圆满呢?给诸位说只有成佛,这个孝道就做圆满了;菩萨都不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断,那就是他的孝道不圆满。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原来一大藏经只说了一个‘孝’字啊!所以华严说‘一即一切’,这个孝是一,无量无边的法门都离不开这一个字,都是它演变出来的,还归这一个字,这是我们要把它认清楚的。

由此可知,佛子的大孝,是要度父母出离三界啊!第一孝行是要劝父母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孝啊!父母不肯念,父母不能接受,你要找出因素,找出那个原因,把这个原因消除,父母就乐意接受了!他才晓得这个好处嘛!父母疼爱子女,尤其年老了,儿女那里会骗父母呢?不过现代儿女骗父母的太多了,搞得父母也不相信了。在从前骗别人有之,骗父母的那是大逆不道,那罪过滔天啊!所以很少会骗父母的。劝父母亲念佛,这是大孝,没有比这个更究竟的了。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孝顺父母。

不敬父母是不孝,不敬师长也是不孝,不敬长官也是不孝,不敬众生还是不孝。换一句话说,孝,一定讲顺,顺亲性;兄弟不和,父母很痛心,这就不孝;妯娌不和,这也不孝。所谓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父母心里愉快,儿女都能够修养品德,从事正当的行业,不犯法,不违规,这是孝顺父母。你的邻里、乡党对你尊重,对你父母就更尊重了,这是孝亲啊!即使我们在工作,没有把工作做好,不能尽心尽力去做,那也叫不孝。所以孝顺两个字的确不容易做到,但是诸位要知道,这是学佛的大根大本。可见得这个‘孝’字含意,确确实实涵盖了整个的宇宙人生,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认识它。所以学佛是从那里学起?从孝亲做起。你要不做,那么换句话说,你就不想出三界嘛!来生还想搞六道轮回。不孝亲,你要是恭敬佛,那说得不好听的话,那是巴结佛,佛不会接受的;佛是看到你真正能够体会亲心,孝顺亲心,佛看到就欢喜了。为什么呢?你跟佛真正是志同道合,佛是孝子,你也是孝子,佛会尊敬你,你也会尊敬佛,这个才是如理如法,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合情合理。

如果家人、兄弟、妯娌他不懂,我怎么办呢?忍让。我们中国人讲孝,为什么一定讲舜?拿舜作一个榜样。你们看看舜王的传记,一家人对他的态度那么样的蛮横恶劣,他只是一个真诚恭敬对家里任何一个人,积年累月,十几年,全家都被他感动了,一家人后悔了,这才叫做孝养父母;孝养父母,大舜做到了啊!

‘养父母’,不但要养父母之身,要养父母的心,要养父母之志,要养父母之愿,可见得孝养两个字的范围,也是非常的深广。兄弟多,兄弟不和就是不孝,家族不和睦也是不孝。为什么呢?父母操心,父母忧心。中国人常讲‘家和万事兴’,‘和’就是孝的效用,就是孝的一个结果。一家和,这是孝;兄弟姊妹,亲戚邻里乡党,都要和睦。社会不和也是不孝,国家不和、世界不和,你看看做父母的他怎么不担心,凡是叫父母忧心的,这都是不孝啊!希望同修们要常常从这个地方体会,从这个地方去下手,学佛从这里学起,这是起步,是基础的基础,根本的根本。

2、奉事师长

第二句“奉事师长”。师长,这就讲到教育。师长的恩德跟父母是相同的,不能孝亲,就不能敬师,所以这是第二层楼,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父母关心子女,老师关心学生,没有两样。但是师道在今天已经衰微了,已经看不见了!在从前古时候老师关心学生,决定超过他关心他的儿女。如果他关心儿女超过他的学生,社会上就要对他批评了;这个做老师的人有私心,没有认真教导学生,他有偏心,你看他教他的儿女,疏忽了学生。这在社会上会被舆论指责的。所以从前的老师宁愿自己的儿女不成器,这个社会人不会责怪他;学生有成就,这是他无限的光荣,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所以做老师对于学生之爱护,比父母爱护儿女还要来得恳切;佛在经上常说:父母之恩是生我们的肉身,我们这个身体是得之于父母的;老师的恩德是生我们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是得之于老师的。这是从前讲师道。

可是现在师道看不到啦!我们学了佛,我们到台中去拜老师,还是用古礼来拜。台中李老师有一年办了一个内典研究班,他办内典研究班请了六个老师;他一个人教不了,没那么多时间,请六个老师,我也是其中一个。李老师要请我们做老师,他代表学生家长,把我们这六个人请了上座,李老师在下面恭恭敬敬地拜三拜,我们也得要受著,受得很不自然,还是要受,礼不可以失,教那些学生跟著他后面,你想想看,我们教学能不认真吗?

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诸位想想不孝顺父母,怎么可能尊敬师长呢?师长是不是要你尊敬呢?不是的,尊敬师长是为了敬业,是为了敬学,对于自己学业尊重,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尊师重道’啊!古今的大德都教给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老师教学生,学生选择老师,这都是缘分。

现在学校不行啦!老师对学生严格一点,那要告状,老师还要受处罚,麻烦啦!所以老师乐得不要教啊!师道没有啦!所以奉事师长不容易做到。奉事师长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依教奉行’,到那里去找一个依教奉行的学生呢?找不到啊!所以李老师讲,师资道合不容易,一个学生想求老师,可遇不可求,不容易求到一个真正善知识。真正好老师要找一个学生,他给我讲,比学生求老师还难,这我深深体会到,那里去找一个那么老实的学生?

现代的学生,程度愈高愈不听话。为什么呢?他的妄想愈多,成见愈深,愈不好教。基本道德观念舍了之后,一般来讲,受教育愈高的是愈麻烦,都是自以为是,狂妄啊!轻视了别人。今天报纸上登英国新首相只是高中程度,很值得人深深去反省。我们中国人常说:‘英雄不怕出身低。’往往出身低的人谦虚、恭敬,念念当中我不如人,他才能成就。别人不如我,就完了,我还会有成就吗?还会有进步吗?没有啦!所以诸位看看《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你看看每一位善知识,那都是大菩萨,善财童子去参访,他把他自己所修学的法门教给善财童子,教完之后告诉他,无量无边甚深法门我只知道这一点点,我不如那些善知识。你去查查看,没有一个不是自己谦虚,尊敬别人、推崇别人,五十三个善知识找不到一个傲慢的。

连孔老夫子都说,假设这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如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圣人,孔老夫子最佩服的啊!‘使骄且吝’;‘骄’是傲慢,而且‘吝’啬。假如他有这两点,夫子就说了:‘其余不足观也矣?’那都不必看。为什么呢?统统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礼记》一开头,圣人就教‘傲不可长’。儒家讲的是世间法,没有强调断烦恼,但是人家伏烦恼——不可增长啊!佛家要出三界,决定要断烦恼;断烦恼,从那里断起啊?傲慢的习气先断掉。所以佛法的修学,首先就是折磨你,把你那个骄慢的习气折伏尽,然后才有资格学道。才有什么?心清净。对人才有恭敬心,才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这才能承受,才成为一个法器,才能接受甚深之法。

甚深之法是如来平等性法,有一丝毫骄慢,佛不是不慈悲,不是不肯传授给你,传授给你没有用,装不进去啊!这里传给你,那里漏掉,所以叫有漏。漏是什么?就是你烦恼!佛法一装进去了,一会儿就漏掉了。所以首先一定要把见思烦恼断掉,见思烦恼断了之后,这才是个法器。见思烦恼,思惑里面:贪、嗔恚、愚痴、傲慢、怀疑——贪、嗔、痴、慢、疑,有一条就不能成就;不但一般佛法你不能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这是真的。

所以演培法师选学生,他只要选老实,呆呆的,不要很聪明,初中毕业就可以了,不要太高。几个人懂得?程度愈高了,愈不听话,阳奉阴违,表面上他给你点头,背过头来他搞他的,不能成就啊!这个程度愈低,他愈谦虚。为什么呢?他有自卑感,他总觉得处处不如人,能够发愤,能够向上,他能够接受老师指导;愈是书念得多,见识又广的时候,贡高我慢,那个不能成就。想看看,现代老师找学生,找不到;学生找老师也找不到,往往希望很渺茫啊!这个两句是根本的根本,实在是不容易啊!

你要问:什么样的老师是一个真正好老师呢?给诸位说他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就是我自己心目当中最仰慕的这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我的好老师。也许他的学问道德不如另外的人,另外的那个人,我没有看得起他,我没有重视他,他纵有学问道德,你跟他也是枉然。为什么呢?没有诚敬。换句话说,你在他的门下,什么也得不到,就是不肯依教奉行。我们自己心目当中最仰慕的这个老师,他所讲的话,我们会百分之百地把它做到,这就没问题了。因此选择老师,诸位懂得这一个道理,你就会选择了,你在这一生当中,多少总会有成就,这一生决定不致于空过。

亲近一个善知识,真正遇到老师了,如果同学当中有磨擦、有意见,这不是奉事师长。为什么呢?叫师长操心,等于不孝顺师长。家里面兄弟相聚人数还不多,同学们相聚往往超过家里兄弟的人数,如何能和睦相处?在佛法僧团里面六和敬,六和敬要做不到,就不能叫做奉事师长。我们想一想,我们那一个人做到六和敬?所以从这个地方认真来细细思维,才知道往生不容易。可是你真正要想超越三界,了生死,这一生圆成佛道,你不走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好走。

我学佛,说实在话,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读得很多;要想把我说服,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那时我看佛教不如基督教,基督教不如回教。为什么呢?我都接触过。佛教迷信嘛!怎么能够叫我们心服口服呢?所以从来就没有把佛教放在眼里,不知道佛教是怎么一回事情。就是到寺院里来,看到这么多的神像(那时候不知道,以为是神像),这个神一多了,叫泛神教、多神教。泛神教、多神教是低级的宗教,比不上基督教,基督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不复杂,这佛教比不上它。没有人能够把这些事实真相给我们讲清楚,那么这样去信仰,那不是迷信是什么呢?

我学佛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我在民国四十二年跟他学哲学,承蒙方先生非常的爱护,给我作了一个有系统的教导。从西洋哲学讲到中国哲学,中国是从易经一直讲到王阳明的哲学,然后在第三个单元讲到印度哲学,从印度部派、瑜伽、数论,一直讲到佛经哲学。最后他告诉我,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精华,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是人生的最高享受。我是听了他这么一介绍,原来佛教里有这么好的东西,这才一下明白了。明白之后,到寺院里去借经书看,那个时候民国四十几年,台湾的经书非常缺乏,买不到,只有寺院里面还有旧的藏经,我们渐渐跟寺院的法师们熟了,藏经可以借出来看,好的东西,我们自己手抄,还抄了不少本的经书,可见得那个时候得到一部经书,如获至宝啊!不像现在得来这么容易,那时求学非常地辛苦,这是提供同修们作个参考。

不是自己心目当中最仰慕的老师,你对他讲的东西是半信半疑,你不能接受。所以最仰慕的老师,他给我们讲的,我们百分之百的信任,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这是方老师引我入佛门。我入佛门,缘分实在讲是非常非常地殊胜,在大概一个多月的时候,认识了章嘉大师,以后在经典上,遇到些困难问题,都是他老人家指导我。那个时候章嘉大师住青田街八号,我是每一个星期天一定要到他那里去,他给我两个小时的时间,我跟他三年,我的佛学基础是章嘉大师奠定的。所以师道完全在一个敬字,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去求学,要去求啊!去求道。

老师选择学生用什么标准呢?就是真诚恭敬。就这一个标准。没有真诚恭敬;实在说我那时候希望亲近方东美先生,自己的愿望只是希望他容许我到学校里面去旁听他的课程,我的愿望只是如此啊!没有想到他召见我。谈话之后,他是在他家里召见,他家住牯岭街,台大的宿舍;在他家里谈话之后,他就告诉我:‘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他说:‘你想到学校去听课,你会一无所得。’这几句话是凉水浇头,我想到学校听他的课,没指望了。我当时听他老人家这几句话,心里非常难过,他也看出来了;最后他非常慈悲,他说:‘这样好了,你每一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小时课。’所以我跟方先生学哲学,是每一个星期天,在他家里客厅小圆桌上,一个老师,一个学生,我们课是这样上的;这是我没有想像到的,也不敢想像的。以后跟章嘉大师三年,也是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在他住所里教导,这个因缘非常之特殊。当时我不明了,以后我才知道,所以我对老师一生感激,念念不忘。

为什么不让我到学校里去?假如我到学校里面去旁听,我会认识很多同学,也会认识很多教授,会听到许许多多的学术,这是必然的。好不好呢?不好。什么不好呢?我们的清净心被污染,我们的思想见解被污染。我学哲学的时候,我是有这个愿望、兴趣,但我没有学过,没有读过哲学的书,也没有听过哲学的课,所以方先生看我是一张白纸,没有被染污过的。一个真正好老师想找一个学生,就是找一张白纸,一切没有受染,这是宝贝,所以要亲自教导,不可以到学校,到学校怕被污染。这一种苦心,我们知道之后,才深深感谢他。

假如当时他问我:‘你看了些什么哲学书籍?’

我说:‘我看了很多很多。’

‘有没有听到课程,听演讲?’

‘我听了很多。’

那方老师顶多点点头:‘好吧!那一天你到学校来旁听。’这就如此而已。

为什么呢?被污染之后,很难教,先入为主,你有成见;你把你那些错误的见解再把他洗干净,很不容易。所以真正好老师希望教一个真正发心喜欢学,又没有学过的人,这是他选择的对象。

拜老师,真诚恭敬啊!在过去,我六、七岁的时候,大约六十年前,我的父亲送我到私塾里面去念书(我大概念了四个月的私塾)。这个私塾是在一家祠堂里面,祠堂的大殿供奉著孔老夫子的神位,我们先要向孔老夫子的神位行大礼,三跪九叩首(清朝时候的礼节)。拜完了孔夫子神位之后,请老师上座,我的父亲带上礼物,他在前面,我在他的后面,要跟老师行大礼,也是三跪九叩首。那个老师没有说‘一拜’,不说的,他就坐在那里就收了,接受了。诸位要晓得,这个大礼是父母把他的小孩付托给老师,老师如果不认真地来管教,怎么对得起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对老师这样地恭敬。

那么我们看看现在的教育,没有了。从前我们小孩顽皮,喜欢闹事,被老师处分,罚跪、打手心,手心都打肿。回家之后父母看到了,今天被老师教训,父母明天备一份厚礼,到学校去谢谢老师。现在我听说学生要是被老师打了,学生第二天到警察局去告状,你说这个跟从前完全相反了。所以从前做老师不敢不认真地管教,那真的对不起家长;现在家长是小孩受了委屈,要告老师,老师怎么敢教学生!这个父母要负责任,叫老师不敢认真地教学。我们从前因为看到父母第二天还要给老师送礼,还去道谢,所以以后在学校被老师处罚了,回家不动声色,绝对不说。为什么?说了,第二天父母还要破财,还要去给老师道谢。

这是说到师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从前一个小孩,从小就是父母跟老师双方面配合,把这个人教成了,所以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要配合,密切地合作。父母对于儿女虽然恩德很大,自己总不好意思叫著儿子女儿:‘我对你恩德很大,你要孝顺我。’这个话说不出口,这个很难讲的。要谁来说呢?要老师来说。老师要劝学生,叫学生尽孝,叫学生懂得什么叫‘孝’,什么叫‘悌’,懂得事亲,懂得侍奉兄弟姊妹,教这个。同样地,老师教学生也不好意思叫学生:‘学生,我是你的老师,你要尊敬我。’这也说不出口。这要谁来教呢?要父母教。父母教儿女要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要孝顺父母,两个互相教,这才能成功。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和平,都在教育。所以《学记》里面就说得很明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政治设施什么最重要呢?不是经济,教育最重要。我们今天台湾的社会非常不安定,大家都看到,毛病出在那里呢?出在教育。教育彻底失败了,所以虽富,富而不乐,你说这个多冤枉。

我是民国四十八年出家的,我在临济寺出家。四十八年临济寺那个地方还是郊外,巴士只有一路——十七路。到达圆山动物园,一个小时一班,人很稀少;临济寺外面树木很多,很空旷,我们每天早晨起来在寺庙门前扫树叶。有一天我在扫地的时候,有四个学生,到临济寺散步,举止很不文雅,我就非常感叹:‘哎!可惜没有受过教育。’这个话被他们听到了,他们转过头来就质问我,他告诉我,他们是台大法学院,好像是三、四年级的学生。

他说:‘你怎么可以说我们没有受过教育?’

我一听说台大的学生,我也就很有兴趣了。我说:‘好吧,那我就向你请教了。’

‘什么叫做教?什么叫做育?什么叫做教育?我这三个问题,你说给我听听。’

结果四个人没有一个能说得圆满,都说不出来。那个时候学生跟现在不一样,他很明理,一被我问倒之后,这个傲慢态度就没有了,心地也就转到很谦虚,转过头来向我请教,他来问我:‘什么叫教育?’

我就告诉他:‘你们不但高等教育没有受过,连小学教育都不懂啊!’他愈听愈惊奇,怎么小学教育我都不懂呢?

我说:‘什么叫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教洒扫应对。’

我说:‘你学过没有?不但这个你没学过,你连饭都不会吃啊!’

他愈听愈奇怪,这饭怎么不会吃呢?

我说:‘我做四个菜,这四个菜怎么摆法,你晓不晓得?你有没有学过?不是随便摆的。’

‘我们中国这一桌菜出来的时候,按照阴阳五杆来摆的,这不能随便摆,你摆错了,一看到,没有受过教育,外行;你去念《礼记》、《月令》、《曲礼》,就晓得啊!’

‘你学过没有?那是小学教育啊!’

所以小学教育,是生活教育。教育我们人与人的关系、父子什么关系、兄弟什么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够把人做好,晓得我是什么身分,我应该尽什么样的义务,我应该行什么样的礼节,这是教育。

那么今天我们的教育,这些舍弃掉了,伦理没有了、道德没有了!教育就是伦理、道德;有伦理道德为基础,这个福报才是真实的。那个时候,你想我们这经济发达,我们人人真是享福啊!台湾是这一个地球上的天堂,是这个地球上的极乐世界。为什么?我们这样的富有,我们的富有世界第一,这是很多年我就看到了,我说过,我说我们的富有决定超过日本,当时有很多人不相信,今天确实我们超过日本了。但是为什么我们社会这么乱?为什么我们日子过得这么苦?精神生活为什么这么紧张?没有安全感?我门的教育失败了,没有从基础上来作起。即使我们今天再恢复伦理道德的教育,诸位要晓得,要收到成效至少要二、三十年之后,不是一朝一夕能收到效果的。可是快速能收到效果的,唯有大乘佛法的教育。

在中国古时候,老师跟父母看得是一样重,诸位如果是读《礼记》,读古礼你就晓得,父母过世,守孝是三年,居丧三年。那么老师过世呢?心丧三年,就是没有形式,不要穿孝服。这是学生对老师和对父母没有两样。那么还有一个显著的,就是称名。古时候只有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可以叫他的名;成年以后了,如果再称名,那是对他很不恭敬,对他很不礼貌,尤其是连姓带名称,那更没有这个道理,那是侮辱到了极处啦!

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戴帽子,戴帽子表示大人,不是小孩了,你见到他要尊重,不能称他的名。女子十六岁行笄礼,就是梳头了,她成年了。这一天,她的长辈、同辈、兄弟姊妹要送她一个‘字’,名‘字’,从这一天起大家都称她这个‘字’,不再称名了。那‘名’以后谁称呢?只有父母。父母一生称你名;第二人就是老师,老师一生称你‘名’,除这两个人之外,你的祖父母、伯伯、叔叔,你的家亲眷属统统都称你‘字’;祖父母因为隔一代,他对你要尊敬。长幼有序嘛!他要尊敬你。你在朝廷上作官,皇帝也称你‘字’,不称你‘名’。如果皇帝要是称你‘名’,你就有罪了,那要判刑了,你这个官位就保不住了;如果皇帝是连姓带名一起称,那恐怕要杀头了,脑袋都保不住了。所以在称呼上,老师跟父母是相同,这是在古礼上很明显地能够看出,孝道跟师道是不能分的。我们今天孝道不谈了,所以师道也没有了;师道没有了,怎么可能成就呢?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今天说老实话,几个人懂孝道?几个人懂师道?世法里面完全舍弃了,佛法里面现在也不存在了。表面上看起来,比世法上好像好一点,只有个形式,内容没有了。那么这个师道从那里讲起呢?今天这个第二句,就是给我们说明师道具体的内容,怎样叫做尊师?如何是重道?

今天师生的关系确实在佛法上还有几分尊师重道,你看我们从事于佛法教育,我们出家人、法师,就是佛教教育的教员,我们这个教员在佛陀教育里面,学生对老师还挺恭敬的,见到还顶礼,还很难得。现在你在一般学校里做老师,学生见你恭不恭敬呢?你将从这个地方看出来,佛教教学为什么能快速收到效果,就是‘尊师重道’,佛门里面还保持著。在世间教学为什么收不到效果?尊师重道这个概念没有了!如何再恢复?如何再建立?这是非常严肃的一个问题。你要问:我们个人什么时候得到真正幸福?什么时候我们家庭真正的圆满?社会真正和谐?如果不能恢复伦理道德的教育,就永远没有指望了。所以佛给我们讲修学这才是基础,这才是根本之根本。这个敬师跟孝亲里面的境界之深之广之涵盖,完全相同。

3、慈心不杀

第三句“慈心不杀”。不杀是慈。慈不只不杀这一桩事情,慈的范围也是无量地深广,佛只举出一个例子,不杀是慈,不害也是慈。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都有一个真诚的心,希望别人能离苦得乐,希望一切众生能够离苦得乐;不但我们要希望,而且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他,所谓成人之美,帮他离苦,帮他得乐,这是慈。如果我们只有这个心,不能尽心尽力协助,这个慈心不圆满,圆满的慈是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4、修十善业

1)十法界

末后一句是“修十善业”。佛在经上明白地给我们开示,佛说这个世界有六道,世间之外还有四圣法界,所以宇宙间大别来分有十大类,这十大类,就叫十法界。十法界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不能不清楚。佛告诉我们,十法界是从我们一念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本来没有啊!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十法界就没有了。没有了,那叫什么呢?这不得已叫一真法界。那是真的,真实的。所以十法界是我们妄心变现出来的幻境,这一句话把世界真相说明了。当然变现出来是有无量的因缘,这个因缘我们今天讲条件,很多很多的条件,非常复杂,不是单纯的。那么许许多多条件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什么?佛告诉我们,我们从上说到下,怎样成佛?成佛的第一个条件是——平等心。

佛心是平等的,《无量寿经》经题里面就教给我们——清净、平等、觉。所以那个经是成佛的经典,是教你修平等心的。菩萨是修六度,菩萨心是六度;缘觉,就是辟支佛,修十二因缘;声闻,就是阿罗汉,是修四谛的。这是‘四圣法界’。‘六凡法界’,第一个是天道,佛给我们讲修的上品十善;人道是中品十善;修罗是下品十善。十善生天啊!‘五戒’是人身,五戒做得很圆满,没有欠缺,这能得人道来。五戒跟儒家所讲的五常,内容完全相同。儒家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常是常道,决定不能违背的。我们世间人常讲人格,什么叫人格呢?六道里面取得人道的资格。得人道的资格,五个条件,在佛叫五戒;在儒家叫五常。再往下面去,畜生——愚痴。什么叫愚痴呢?世出世间一切法,真假不分、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甚至于利害都不清楚,这就是愚痴;那么要想做到不痴,要读书,要明理,你才会不愚痴。你不读圣贤书,不明理,往往把是非弄颠倒了。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积非若是,大家都错了,我们认为这很对的嘛!很难辨别,实在不容易。如果叫你真正有能力辨别,那要去念圣贤人书。念圣贤书,简单的,四书五经;复杂一点,儒家的十三经、二十五史、诸子百家,要念几十年才能搞清楚,才有这个能力啊!时间来不及了!来不及,也有方法补救,补救是救一时,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给了我们三样东西,救急,特效药啊!使我们能够治这个愚痴的病。这三样东西:一、是了凡四训;二、感应篇汇编;三、是安士全书。这三本书,特效药啊!可以救急,真管用;然后再以儒、佛慢慢地滋补,你才能把身体恢复啊!这三样东西是救命,叫你不死,不死还很弱啊!要用大乘佛法、儒家这些经论,慢慢地再去学。不读圣贤书,后果不堪设想,这是真正的教育。

现在中国没有教育。家庭没有教育,你的家庭、儿女没有前途;国家没有教育,这个国家决定会亡国。教育是什么呢?教育就是不愚痴,就是对于是非、真妄、邪正有能力辨别。换句话说,培养你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行为。正的标准是什么?与你真如本性相应。佛是这个标准,儒家也是这个标准,这是教育。所以佛法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

愚痴堕畜生,悭贪变饿鬼,嗔恚堕地狱。所以贪、嗔、痴又叫做三毒烦恼,它的果报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这是在十法界里面最苦的三道,我们叫它做三恶道。佛教给我们修十善业,就是离开三恶道。

2)十善业

‘十善业’,业是造做;正在造做时叫做事,事情做完了,那个结果就叫做业。你看你在学校念书,你的学分都念完了,叫毕业。正在念书的时候,你们所有的练习本子叫作业簿,那叫‘作业’。我们身体的动作,身在作业;口里面的言语,口在造业;心里面起心动念,是意在造业。这身、语、意,统统都在造业。造业一定有果报,不会说是你造的业没有果报,没有这回事情,因此我们造业就要小心了。业里面有善业、恶业、净业。善业果报在三善道,在人天;恶业果报在三恶道;净业,这才能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四圣法界所造的统统叫净业,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因此学佛的人修净土,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净业。但是我们在没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我们这个身还在这个社会,不能离开人群,不能离开大众,那么我们身、语、意三业就要知道造善业,不造恶业。

在《观无量寿经》里面,念佛叫定善。善导大师所讲的,修十善业叫散善;身、口、意造的善业叫散善。具足定、散二善,决定得生。这是释迦牟尼佛为韦提希夫人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我们今天在这里是讲的基础。那么身三善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的三善。三善的范围也非常之广泛:

第一不杀生,里面就包括不伤害,伤害众生有的时候比杀害他还要重。怎么见得呢?你看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念书人,念书人非常重视气节,常说‘士可杀不可辱’;杀头没关系,侮辱不可以,他把侮辱看得比杀头还严重。那么我们要对他侮辱,对他的伤害,那比杀头还严重。所以要知道不杀里面包括不害,绝不伤害众生;换句话说,决定不跟众生结冤仇。这是身的第一善。

第二不偷盗,偷盗意思也是非常地深广,在佛家叫不与取。凡是物有主,主人没有同意给你,你就不能够自取,你自己取,这就是犯了盗戒。我们一般人,尤其是现代的中国人,古人不说;现代中国人喜欢占一点小便宜,诸位要晓得喜欢占一点小便宜这个念头,就是盗心。殊不知这个盗是负债,负了债,将来要还债。假如诸位能够看到三世因果,看到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你看到三世因果,你才知道事实真相不是我们想像的。你杀众生一定要偿命,你偷盗将来一定要还债;换一句话说,决定没有占便宜的事惰,也决定没有吃亏的事情,这老天爷是真公平啊!三世因果就能看到事实的真相,知道这个事实,我们的心就定下来了,自己再清苦,也不会起一个盗的意念,这个戒律才能持得干净,才能够得真实的利益。佛告诉我们,不盗得大富啊!不杀得健康长寿,后头都有果报的啊!不淫得美满眷属;他那一条因,都有那一条果报的啊!确确实实这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语业:不妄语,‘妄语’是欺骗人。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就是说的话很难听,叫人听了很不舒服。这是口业里的四善。

意里面不贪、不嗔、不痴。不贪的人就富足。世间什么人最富?不贪的人最富。纵然他有许多的财富,他还有贪吝,他的心不安;所以这个欲望没有止境,他苦啊!那个知足的人快乐了,他不需要了;你还要,我都不需要了,知足常乐啊!你想在世间要怎样得到真正快乐,真正幸福呢?不贪;幸福、快乐马上就得到。这不难得到,就在你念头能不能转过来。不痴,不愚痴,就是真正的智慧。不嗔恚,是真正的慈悲啊!佛教给我们从这个地方修起,所以十善业是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标准,依照这个标准,修正我们一切错误的观念、言行,奠定人天福德的基础,以这个基础再向上提升,这才能建立圆满的佛法。我们已把第一福介绍给诸位。

三、第二条——二乘福

我们先将第二段的经文念一遍: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前面我们所说的是世间法,今天这一段则是佛法了。佛法从三归开始,那么在还没有讲解三归依之前,还先得要将佛法做一个交代。它的教学宗旨、目标,前面也都跟诸位说明了,今天要讲他教学的善巧方便,也就是我们讲的教学的方法,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

佛陀时代,讲经说法没有像现在这样隆重地启请的仪规,这是后世才演变的,特别是在我们中国;中国古代对于礼仪非常地重视,但是它确实有一种朴实而庄严,道场足足能叫人感觉到潜移默化的功能;后世道场的建筑已经将艺术跟教学集合成一体了。佛门的道场,也就是像我们现在所说教学的场所,古时候称之为‘寺’,现在还用这个名称,我们应当要把它变成现代话才好,不叫大家对佛教产生种种的误会。

1、佛的教学法——随机而应,无有定法

佛说法,大经上常说,佛是没有定法可说的。佛无法可说;那有法好说呢?是因为众生行为出了差错,佛只是将他的差错说出来,帮助大家修正行为,如此而已;如果我们的行为没有错误,那佛就一句话也没得说了。由此可知,佛法叫‘应机说法’;要用我们世间俗话来说呢?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没有定法的,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他教学的原则,然后才真正体会这善巧方便。不但佛没有定法可说,佛也没有一定的形象,这一点诸位要记住。我们中国人,常说‘相随心转’,可见得真的是没有定相。一般说起来,在四十岁之前,我们的相貌是受前生业力(就是行业,善恶业力的关系)的影响。四十岁以后的相貌,那就是自己要负责了,那不是先天的,是后天的;我们心地善良,相貌自然慈祥,心地清净,身体自然健康。所以从相貌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心地,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善良。四十岁以后相貌是这一生当中修集、累积的。

佛、菩萨都没有定相,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观音菩萨三十二应里面讲‘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可见得他是随众生的机缘现相;‘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由此可知,佛菩萨没有一定的相。这使我们想到佛法之所以能够弘遍法界,就是它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它的教学超越了国籍;不但超越国籍,还超越法界。

2、佛陀的教育——超越世间宗教

我们讲十法界,上面佛、菩萨、缘觉、声闻;底下是六道。十法界众生包括佛在内,那佛还要接受这个教育吗?诸位要知道,佛有很多不同的佛,天台家讲四教:藏、通、别、圆。除圆教佛之外,藏教、通教、别教的佛,还是要继续不断的接受佛陀教育,何况菩萨以下。所以它超越了法界,超越了国家。譬如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许许多多国家,佛教能够弘遍到任何一个国家;因为它超越民族、党派、宗教,这一点诸位要记住。佛教如果变成宗教,那就不能超越宗教,其他宗教徒可以不接受佛教;为什么呢?那是个宗教。假如佛教是教育的话,那就可以超越宗教了,任何宗教徒不能够说不受教育,不管那个宗教徒,他都要受教育的。

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像《华严》胜热婆罗门,遍行外道,这一些都是宗教徒,而且是宗教里面的传教士。虽然是宗教的传教士,不违背他的宗教,他还是婆罗门教的传教士;他到释迦牟尼佛这里来,接受佛陀的教育,依照佛教给他的理论方法修行,他也证罗汉果、也证菩萨果位。虽然证得菩萨果位,依旧在婆罗门教里面担任他们的传教士——菩萨婆罗门、菩萨外道。你才晓得确确实实是任何一个宗教徒都可以学佛,也都应该要学佛。为什么呢?佛法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唯有智慧才能破迷开悟,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

那么现在有许多宗教徒把佛教看成宗教,不愿意接受佛的教育,这是自己莫大的损失,而且也叫其他信仰宗教的人产生了误会。宗教是什么?宗教是对天、对鬼神的,天天跟鬼神打交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乃至于一千年之后佛教传到中国,佛教没有和死人打过交道的,没有给死人念过经的,道场里也没有供什么牌位的。教育的机关啊!教学啊!大殿里面供养佛菩萨的像,就像你们现在学校礼堂挂个国父遗像、总统像一样,是纪念的意思,不是把他当神来看待的。现在几个人晓得!所以实在讲,已经把佛陀教育变成宗教了。这我们都有罪过啊!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祖师大德,我们还想将来有成就,难啦!太难太难了。当然这个责任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佛弟子没有能够将佛的正确的教义,向世人宣布,向大家解释,这是主要的一个因素。

3、佛法的教学——现代化、本土化

佛教,它教学的精神永远是现代化、本土化。你想佛不在世,我们塑造佛菩萨的形像:印度人造的佛像就像印度人;中国人造的佛像就像中国人;泰国人造的佛像,你看那个面孔尖尖的,一看,泰国人;日本人造的佛像,你去一看就是日本人;现在西藏的密教传到台湾来也相当兴盛,看看西藏的佛像就是西藏人。所以佛菩萨的像是随著众生的乐欲(欢喜、爱好)而起变化,佛没有定相。

好几年之前,我在美国迈阿密讲经,有不少外国人来听讲,我就告诉他们,佛法还没有传到美国来。他们都很惊讶,佛教传到美国也不少年了,现在佛教徒一天比一天多了,怎么佛教没有传到美国来呢?我就告诉他们:‘你们什么时候看到有一尊佛菩萨像,像你们美国人呢?这就证明佛教没有传到美国。’诸位要知道,人总是感情的动物,特别是对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乡,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古今中外都一样的。

两千年前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假如当时佛教的教学场所,是用印度那个建筑,我相信我们中国人就很难接受了!一看,那是外国东西,就很不愿意走进去。传教的这些法师们很聪明,他们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到中国来建立道场,要用中国的(本土化)。古时候中国的老百姓最尊敬的是帝王,帝王所居住的是宫殿,所以佛教道场就模仿宫殿的样子。在从前交通不发达,许多村庄老死不相往来,生活的空间很小,有几个人一生当中曾经到过京城,曾经见过皇宫呢?那是令人非常羡慕、向往的一桩大事。于是乎佛的道场就模仿宫殿,在这个国家、这个地区,每一个角落都建造了;使每一个人看到宫殿,就想到那是皇帝居住、办公的地方,总想进去看一看,即使他不信佛,他也进来。这就是建筑道场要本地化、现代化。可惜中国道场建立之后,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改;换句话说,本土化是当时汉朝时候的本土化,没有跟著时代进入到现代化。所以佛教不能普遍弘扬,这是一个主要因素,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于是我们在美国建道场,就想到美国总统住的是白宫,那么我们要建立一个道场,建什么样式呢?要模仿白宫的样式。决定不能建立中国宫殿式的房子,这个宫殿式的房子在美国建筑,外国人一看,这是外国文化,那一条界线,那一条代沟,马上就画上了。他即使进来,是来参观的,对这里没有感情。因此我们的建筑要用西方的格式,让当地人民看到非常欢喜,自自然然就走进来,如此,我们弘法的目标才能达到。

那么佛像,刚才说了,一定要美国人的面孔,使他们一进佛堂看到这是自己人,有一种非常亲切之感,这是摄受众生的方便。造佛像,我们有这个能力;我在香港,请到大陆上的西方三圣,木头雕刻的,请到那边(美国)去,那当然是中国的面孔。我们的讲堂有廿一尺高,供佛后面这个空间很大,所以我就想请人画佛像,画很大张的佛像,悬挂在后面;我们雕塑的佛像供在画像的前面。我要求西方三圣的画像要画美国人的面孔。心里头有这个想法,有一个人曾发心想替我画,我很欢喜。他是个外国人,后来他告诉我,他画的时候,不敢向法师要钱,但是要收一点工本费。我说:‘那是应该的,多少呢?’他说一张画要台币一百五十万,他给我画三张,送一张给我,那么要我拿三百万台币;我就难了,我没有钱。我说:‘如果我有三百万台币,我在美国可以买一栋房子。’没有能力这就作罢了。

去年我到美国的头一天,不知道是那一位居士送了一组西方三圣油画像,高度大概有八、九尺高,相当庄严。我不知道是什么人送的,因为我没有在家,简丰文居士代我收的,而且还交代这是送到美国去供养的。我把这个画打开来一看,很难得——阿弥陀佛是印度人,观音菩萨是中国人,大势至菩萨是美国人。这个事很不可思议,的确是有感应;特别大势至菩萨是美国人,这个意义很深长;为什么呢?净土宗的初祖就是大势至菩萨。诸位读《楞严经》就晓得了,在尽虚空遍法界提倡专修净宗、专念阿弥陀佛的是大势至菩萨,所以大势至菩萨是净宗法界初祖。在我们娑婆世界,第一个提倡念佛法门的是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初祖。佛教传到中国来,在后汉的末期,东晋的时候,慧远大师在庐山开念佛堂——东林念佛堂,邀集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起共修,提倡专修专弘,这是我们中国的初祖。所以今天我们讲初祖要区别是法界初祖、是娑婆世界初祖、还是中国初祖。这是跟诸位同修说明佛教永远要现代化、要本土化,才能够将佛教的教育推广到全世界,利益一切众生。

4、佛法的教学——艺术化

不仅如此,佛教教学,它讲求艺术化,那就是将佛教的艺术跟教学结合在一起,这个也是世间教学所没有的。我们现在学校跟博物馆是分开的,而不是集合在一起;甚至于在古代佛教的建筑都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它注重美术、雕塑,刚才讲了,包括建筑在内。正规的道场也就像学校一样;正规的学校一定有校门,门口一定有门房。那么我们佛门里面也可以说是警卫,保护学校的门房,看守校门的。

佛法寺院你看,你进去大门第一个建筑物,也就是道场的门房。这个门房叫什么呢?叫天王殿。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弥勒菩萨;四大天王是护法,保护这个道场的。那么我们要问了,他这个保护道场,是一种形式,是一种艺术,你要懂得它真正的意思。佛给我们讲道场在那里呢?道场在你的心地。护法保护道场,是要保护你心地的道场,它取这个意思。

1)弥勒菩萨

天王殿,我们一进门你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天王殿的正当中供奉著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么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满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义就是什么资格才可以入佛门。佛弟子必须要具备的条件: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欢喜心接待一切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我们以清净平等的心对待一切众生,以满面笑容接待一切大众,这才是入佛门必备的条件。所以他是教学,而不可以把他当作神明来祭祀,那就错误了,你一定要懂得它真正的含意。你明了之后,才会对于佛家教育佩服到五体投地,不能不称赞,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圆满的设施。如果用现在教育上的名词,所有一切的佛菩萨形象,一切设施,都是教学的工具;我们现在称为教具,香、花都是教具。那么两边的四大天王,他也是表法的——护法;护谁的法?护我们自己。你一看到他,明了他对我们的教育的意义,这就是护法了。

2)四大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这是从比喻上说,持国里面最重要的含意就是‘负责尽分’。我们修身、齐家,也就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自己是什么身分,就负担起什么样的职责。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做得圆圆满满,每一个人在他自己岗位上都能尽忠职守,负责尽职,这才能护持国家,他表的、教我们的是这个意思。持国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乐器),它也是表法的。这个代表什么呢?负责尽职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所以讲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就像弦一样,你要是太紧了,它就会断掉;太松了,就弹不响了,一定要调到恰到好处,这就是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守分寸,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它是这个意思啊!你们今天见到佛菩萨像,只知道磕头,头磕破了也没用处啊!也得不到好处啊!一定要晓得它的含意。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进步;不进则退。儒家教学说日日新,日新又新,永远在求进步;佛法讲精进,不但要进步,还要精纯,进步当中要守住精纯,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所以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永远指导时代,永远领导时代;那你不求进步怎么行,整个社会都在进步,你落在后面,这个会被淘汰掉的。这就是我们佛教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是倒退的,不但不能够领导这个社会,而且社会走在前面,我们几乎赶不上了。赶不上,诸位要记住,就会被时代淘汰掉;这不是佛教教学的本意,是我们对于佛法完全无知,完全不了解。我们弟子们错了,佛没有错。所以德行上要进步,智慧要增长,技能要进步,才艺也要进步,乃至于我们生活品质也要天天往上提升,这才是佛法。佛法讲苦行,那是在求学的阶段。因为佛所讲的是教我们离苦得乐,不要搞错了,我们离乐去吃苦,这在佛法里找不到。所以苦行是在修学的阶段,好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求学的阶段要苦,踏进社会我们造福人群,这个时候是离苦得乐;不但自己离苦得乐,帮助整个社会,帮助一切大众离苦得乐,是这么一个意思,不能搞错。苦行是一个阶段,不是永久的,这个一定要知道。增长天王手上拿的是宝剑,这个剑也是表法的,代表是智慧之剑,能断烦恼。烦恼像丝、像乱麻一样,所以快刀斩乱麻,唯有智慧才能够把所有的这些烦杂的事情,统统都解决掉,它表这个意思。

‘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前面两个是我们修学的目标,我们要负责尽职、要日新又新。那要怎样才能做到呢?底下两位天王教给我们I要多看、多听;现在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智慧从这儿来的呀!要读书,要读诵大乘;要到处去看、去考察,像现在说观光、考察。‘光’是什么呢?光是那个地方的风俗人情,那个地方的生活习惯。我们去看看都了解了,人家的长处,我们学习;人家的缺陷,反省我们有没有。我们能够采人之长,舍人之短,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建设我们的社会,这样岂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国家,最美好的社会了吗!这个不是凭空在想像的,是要叫你多方去考察、去观察。可见得佛教给我们的确是非常地踏实,绝不是一个空谈;教我们多看、多听,没有教我们只读书啊!少说话,多看、多听,增长自己的学问,增长自己的见识。

那么广目天王右手拿的是一条龙,或者有的时候造像造的是蛇。龙跟蛇代表什么呢?代表变化莫测。这是讲人心、社会、世界,这个事情非常非常地复杂,常常在变化,你有智慧你才能控制得住,才能掌握到局势,它表这个意思。右手也有拿的是一个,好像是个飞鼠,长著翅膀,看那个样子,有点小老鼠样子。那是什么东西呢?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飞弹,是战斗机。你有智慧,你能够控制,能够控制军事,控制军备,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世界的和平。它全都有含意的。

北方多闻天王,他手上拿的是伞盖。伞代表什么呢?伞是遮盖,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环保,遮盖灰尘,保护自己身心的清净,他取这个意思。所以你要是真正的明了,真正懂得,一进天王殿看到这五尊的塑像,这就给你上了一课了。这一课真正护持你自己身心的健康,护持你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和平,这统统都护持了,一点都不假。诸位一定要晓得它表法——教学的意趣。我们今天佛弟子不知道这个道理,给他烧香,供些香花、水果,在那里求他保佑平安;这个错了,把他当作神明看待了,不晓得他是教学的工具——含著无尽地深广的教学意趣。

5、佛法教学的四大科目

佛法里面,佛、菩萨、阿罗汉、诸天护法,这些菩萨像、天神像,无量无边;每一尊名号,每一个塑像,都代表深远的教学意趣,而非神明,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大乘佛法的修学有四个科目,这是主要的科目。四个科目可以同时学,可以分开一个一个学;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圆融’是四个科目同时学习;‘行布’是四个科目一个一个来学习。这四大科目就是四大菩萨代表的:第一是地藏菩萨、第二是观音菩萨、第三是文殊菩萨、第四是普贤菩萨。我们中国有四大名山供奉著四大菩萨,他是代表大乘四个主要的学科。次第不能够颠倒的,它有一定的顺序。

1)孝敬

地藏,地是大地,我们人不能离开地,离开地面不能生存了;我们生活所需仰赖大地,我们吃的五谷杂粮,是地上生的;我们穿的衣服这些纤维织成的,也是大地长成的;我们所需要用的,乃至于金银财宝,所有一切都是大地供应的。大地含藏无尽的宝藏给我们受用,佛取这个意思;把我们的心比作大地,我们的真心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无量的功德,一切的无量都在我们心地里面圆圆满满的具足了。

所以六祖大师当年证道的时候(也就是开悟,明心见性的时候),向他的老师五祖忍大师提出他的心得报告,这在《坛经》上有记载。他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就是没有一样欠缺的,样样都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大,恒河沙世界;小,微尘毛孔,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禅家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佛法是心法,让我们明心见性。禅家叫明心见性,净土宗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家的明心见性,两个宗派用的名词不相同,教下叫大开圆解。诸位要知道,不管它是怎么说都是说的一桩事情,这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

知道之后才晓得佛家所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就真正理解,真正地认识了;不致于生起误会,甚至于无谓的毁谤。学禅的人毁谤修净土的,修净土的人毁谤学禅的,这都是造很重的罪业。禅宗乃至于密宗都是佛传下来的,你毁谤它,就是毁谤三宝,这个就犯戒。菩萨戒里头‘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诽谤别人,这是重戒。在梵网戒里面是轻戒;在瑜伽戒本里面是重戒,是列在第一条重戒,这个是绝对不许可的。就好像一个大学一样,大学里面有许许多多科系,我学我这个科系特别赞叹,不同科系的人我都毁谤他,这个可以吗?这个不可以呀!所以要认清楚佛家的宗派法门,就像学校的科系、院系不相同是一样的道理,任何一个科系都能够圆满成佛,只是他所修行的方法、手段不相同;方向、目标是不变的,这是大家要好好的记住,要认识清楚。不要一面学佛,一面在毁谤三宝,你所修的功德跟你造的罪业抵消掉,甚至于还抵不过;我们修的功德少,造的罪业太重,抵不过!抵不过,将来的果报都在三途,这非常可怕。往往自己造极重之罪,自己并不觉得,并不知道;知道你就不会造了。

那么应该用什么态度对不同的宗派法门呢?要赞叹。你看看《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每一个人修学的法门不一样。善财童子去参访,这一些善知识接见,对于自己修学的法门非常谦虚,都赞叹别人,都是说我自己善根浅薄,能力薄弱,我只知道修学这一个法门,我比不上他们那一些大菩萨们,他们智慧、德能都超过我。这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尤其是在不同的道场参学。佛门有一句俗话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大家互相赞叹,佛法就兴旺了。彼此互相毁谤,这个不但是不能兴佛法,实在是灭佛法,让社会大众对佛法猜疑,对于佛法轻视,甚至于对佛法不敢接触。甲毁谤乙,乙毁谤甲,旁边的人在那里听到,我到底学那一个好呢?这一想,你们都不是好东西,算了,我都不学了。这是破坏众生的法身慧命,造这个重业,往往自己不知道。

一九七七年,香港大屿山宝莲寺的圣一法师,曾请我到他的道场跟同修们讲开示。他的道场是禅宗道场,每一天都还坐香参禅,有四十多个人,完全是男众。我这一生当中所看到颇具规模,是我看到第一个禅宗道场,我对他非常尊敬,非常佩服。我是一个修净土,念阿弥陀佛的,我到他那个道场去如果赞叹念佛好,参禅恐怕没有把握;如果我要是这样说法,那就破坏人家道场,那就造业了。俗话常讲‘宁动千江水,莫扰道人心’,我们到那个地方去,是要赞叹人的,是要礼赞的。所以我在他那个道场,不但是在讲台上说话,就是私下谈话,我对于净土念佛法门是一字不提;偏赞禅宗,赞叹他的道场,赞叹他的老师。这是圣一法师领导的,我们是外面来的客人,对他的师父这一赞叹,他们自己的同修信心就增长了ll我这个老师不错啊!修行成就实在没有别的,就是对老师的恭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赞叹这个道场,他觉得这个道场是真正修行的道场,自己叹为稀有,信心增长,信心坚固,领导的老师是真正的善知识,这才帮助他们成就。别人道场请我们去讲开示,要知道这种态度,绝对不能说自己。当然我这样赞叹,也有人来问我,他说:

‘法师,禅这么好,你为什么念佛呢?’

我就告诉他:‘我的根性很劣,不如你们,我参禅不能成就,念佛能带业往生,我就很满意了。’

他们听了也欢喜。所以许许多多道场愿意请我去讲开示!为什么呢?我绝对不会去破坏他们的道场,绝对不会去抬高我修学的法门。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也许很多人都认识,他在新加坡二十七年了,他老人家修的是弥勒净土,我修的是弥陀净土,不一样啊!他求生兜率内院,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到新加坡,这位老人来找我了,找我到他的道场上去结结法缘,跟大家讲讲开示。那么我去了也一样,我知道他修弥勒净土,我这个弥陀净土,一字不提,偏赞弥勒净土;弥勒净土的东西我看得很少,说什么呢?我过去读《华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参访的是弥勒菩萨弥勒楼阁。所以我就用华严教义特别赞叹弥勒菩萨,希望同修们认真地跟老法师学习,接受老法师的教导,依教奉行,这样才有成就啊!他们在那里修了二十多年的弥勒净土了,我们决定不能说那个法门不好,那个法门不容易成就,这是大忌讳。那么现在有一些少数的年轻的法师,不明了这个道理,往往到一个道场,他没有顾忌,偏赞自己所修行的;不顾这个道场,这些同修们他们过去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往往使听众听了之后,信心动摇,无所适从,这就是过失,这就错了。这是说到参学必须要知道的礼节,必须要晓得僧赞僧,道场兴旺,佛法兴旺,是我们四众同修每个人都有这个责任。

2)慈悲

地藏菩萨所表的是孝亲尊师,所以一部《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无论那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都是从孝亲尊师做起。然后把孝亲尊师扩大,能够孝顺一切众生,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诸位要晓得一个不孝亲、不尊师的,绝对没有慈悲心,所以慈悲心是从孝敬升华、扩展,这样拓开来的,这个是自行化他的动力,这两位菩萨代表的这个。

我们知道世间人能够勤奋地工作,不断地在精进,什么力量在推动呢?我想大家都知道,不外乎名利呀!有名有利,他拼命工作,假如没有名利可得,你今天还会去工作吗?像中国大陆在过去,他们那个社会没有名利,我们在外面听到的,所谓‘工作也是三十六块,不工作也是三十六块’,所以大家怠工、懒惰。为什么呢?不愿意做了。我们台湾同胞为什么每天这样精进努力,不断地在工作?你一分工作就有一分报酬,十分工作就有十分报酬,所以不断拼命的努力去做。那么佛法没有报酬的,也没有名,也没有利,什么都没有,那这个自行化他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给诸位说——就是孝敬、慈悲。这个力量是从内发的,不是从外面刺激来的;世间人的努力,是外面环境刺激的,你才会动啊!不刺激就不动了。

3)智慧

佛法是内发的,我们要尽孝,要修敬;我们要慈悲一切、怜悯一切、救护一切众生,这一个大愿力在推动我们永远地在精进不懈,这是一个大力量。但是慈悲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不可以感情用事。所以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个话对照起来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实它有道理的,就是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如果是以智慧为基础,那是真实的功德。因此文殊师利菩萨,他代表的是大智慧,圆满的智慧,绝对不是迷惑颠倒,感情用事。

4)实践

最后一位菩萨,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我们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对事对人对物,都能够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生活上,这叫做普贤菩萨。这个是大乘佛法修学的四个大科目——孝敬、慈悲、智慧、实践。诸位想想佛教里那来的迷信,真正是叫我们破迷开悟啊!然后才能得到离苦得乐。

苦从那里来的?

从迷来的。

乐从那里来的?

从悟来的。

觉悟就乐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统统清楚,统统明了,自然就快乐了。你能够掌握这个现实,你能够自在地运用这个现实,支配这个现实;而不是被环境所支配,被环境约束。被环境支配,这个人很痛苦啊!自己有能力支配环境,支配自己生活,样样作得了主宰,他怎么不幸福,怎么不快乐呢?关键就在迷、悟啊!这个是四大菩萨代表修学的四个纲领。这些话还都是叫我们真正地认识佛法。佛法里面内容太多了,说之不尽,只举这几个例子来说。

6、受持三归

第二福首先讲“受持三归”。‘受’是老师传授给我,我接受之后,一生要能够奉行,要能保持,不能离开它。我们要求智慧,要恢复德能,我们从那里下手呢?这就从‘三归依’。什么叫做‘归’?什么叫做‘依’?归是回头;依是依靠。你真正了解佛法,认识佛陀教育,由衷地敬佩——我要学习,我要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我要接受佛陀教育,真正发这个心了,这就先拜老师。如果不拜老师来学佛法,这叫盗法,这不是真正的学生;真正学生一定向学校报名,一定考取,才能够列入正式的学生,你有了学籍。否则的话,充其量你只是个旁听生,没有归依的,那是旁听生;真正归依是佛的正科的学生,这个归依是拜老师。既然拜老师了,老师一定要把修学的方针,修学的要领教给你,传授给你,你依照这个方针、纲领去修学,这就对了。

‘三归、五戒’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法门,都离不开这个方向,离不开这个纲领。如果与这个方向、纲领违背了,那就不是佛弟子了,那你就错了。这个三归就是基本的戒条。我们通常讲戒,五戒是根本戒;五戒以什么为基础呢?以三归为基础。没有三归,那来的五戒?你们平常在佛门里面受了三归,去求戒的时候,还要受三归,再受五戒;如果受比丘戒、菩萨戒,还是从三归受起。为什么呢?三归是基础。没有三归,底下统统都没有了。归依戒里面有三条,就是纲领有三条:一、是归依佛;二、是归依法;三、是归依僧。佛、法、僧称之为三宝。可是诸位要知道,佛跟我们传授的三归,是自性三宝;经文出自于《华严经》,我们今天念的三归偈: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这个‘自’是自性,不是别的,统统讲的自性三宝才是你真正归依处,可不能搞错了。

那么现在我们有没有三归呢?说老实话,统统都没有。这修行从那里修起嘛!三归大家只知道一个形式,内容一无所知,这个不得了啊!说起三归你们都知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除了会念这九个字之外,里面的内容确实一无所知。佛是什么呢?说到佛,就想到佛像,那就错了,完全错了!说到归依法,就想到经典;说到归依僧,就想到出家人,这就完了,全盘都错了!如果你搞到外面的三宝,那你就心外求法;这个心外求法是外道,佛门的外道,我们叫做‘门内外’,门内外你就搞错了。

六祖大师当年在世的时候,大概就已经观察到有一些人对于三归的传授产生了误会,如果从这个地方产生误会,那你就是一误到底,佛法教学真实的利益,你永远得不到,你是一迷到底,你不会觉悟。所以大师在讲三归,他不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个名词。因为这个名词是梵语,他把意思说出来:归依觉(觉悟的觉);归依正(邪正的正);归依净(清净的净)。然后他老人家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一解释我们对这三归的意思就很清楚明了了。

1)归依觉

其实,真实的归依处是自性三宝。第一是归依佛:佛是觉的意思,佛是觉性,就是自家的佛性,这个叫归依佛。几个人会归呢?没有一个,这真不容易啊!真正把归依佛这一条做到,那就是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所讲的:‘舍识用根’,那就归依佛了。从那里回头呢?从‘识’回过头来,从‘八识五十一心所’回过头来。依什么呢?依自己的觉性。觉性是什么?是六根根性啊!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我们没有归依之前,我们用眼识看外面六尘;一归依、一回头了,我们从今之后不用眼识了,我们用见识,见色性,不是见色尘啦!这才叫归依佛啦!几个人会做到?这一归依,自己就是什么地位呢?给诸位说,马上摇身一变,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才归依佛啦!归是回归、回头。几个人肯回头呢?死到临头都不肯回头,那有什么法子?所以三归,统统在形式上讲;三归的内容、三归的真实义趣不晓得,这怎么办?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就是迷惑颠倒,我们常讲的感情用事。识叫情识,感情用事。真如本性,性是理性的。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感情,这是造六道轮回之业。这怎么得了呢?所以这个真实的归依,几个人懂得呢?

那么再讲得浅一点,就是从感情用事回过头来,要用理智。这是用现代话来讲,大家听得比较能够领会,可是其中的意义,还是很含糊,很笼统。什么叫理智?什么是不理智?必须把八识性质搞清楚,就比较容易懂了。前五识是接触,这不要紧。眼,接触外面的色尘;耳,接触音声。这是接触。起作用呢?第六识。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著;第八识——落印象,你把这个搞清楚。

那么本性,这个六根根性,跟诸位说,它没有分别、执著,也不落印象。现在叫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就回过头来了。这叫做归依觉,这叫做归依佛。这个说法清楚多了,我们能做到吗?做到了,心就清净了。为什么呢?所有一切烦恼都没有了。烦恼从那里来的?分别、执著来的。一切分别、执著舍掉了,怎么可能生烦恼?不但烦恼没有了,生死也没有了。生死也是从分别、执著来的。没有分别、执著,生死就没有了、轮回也没有了,六道也没有了。你看一回头,就没有了;不回头是样样都有,那就有得受了!所以,祖师大德常常说:‘回头是岸啊!’要知道回头,归依就是回头,这样才叫归依佛啦!这个归依佛,好难,好难啊!早晨作早课,要打个三归;晚上作晚课,又要打个三归,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回头。不回头,就不是佛的弟子;不回头,就不敬老师;不回头,就不孝父母啊!既然以佛为老师了,佛怎么教我们,我们就怎样接受,怎样去奉行,这是尊敬老师,这就是孝亲。我们的父母希望我们跟一个好老师学,释迦牟尼佛是世出世间最好的老师。佛虽然不在,不在没有关系,经典在世间啊!依照经典修学,就是依佛学道。

2)归依正

第二是归依法:六祖大师是说归依正。正是什么呢?‘正’是正知正见。那么什么样的知见叫不正?邪正的标准是什么呢?浅而言之,邪正的标准就是经、律、论三藏。经、论是我们思想见解的标准;戒律是我们言语造作的标准。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与经、律、论都相应,这个知见叫正知正见。如果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跟经典相违背了,这个知见就是不正。那么这样说来,我们是不是要把《大藏经》统统读尽呢?不是的。佛当年在世教导弟子,一次的开示,终身奉行啊!我们中国古人也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教给你,一天就行了,你一辈子都要遵守;不遵守,这就是不敬师、不孝亲。尽形寿去奉行,这是我们在一切经论上看到的。

佛当年在世,没有办学校,也没有开班上课。经典之由来,十之八九都是有人启请。启请就是我今天有困难、有难题,向释迦牟尼佛说,请他老人家指教,佛就给他讲解,把他的问题解决;后来记下来,这就是一部经。那么这个在佛经的术语,叫当机者,是他来请教的,这对他说的。他一生依照佛的教训去做,就得到殊胜的结果。没有人启请,佛主动自己说的经不多,很少。《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这个很特别。《无量寿经》,你看看前半部阿难尊者启请的,后半部是弥勒菩萨启请的,他们两个人是《无量寿经》的当机者,都是有对象的。这一部《阿弥陀经》是佛无问自说,这样的情形很少很少。无问自说,佛是观察机缘成熟,虽然没有人问,他老人家主动就说出来了。佛所说的每一部经都具足了经、律、论三藏。任何一部经展开来就是大的三藏;把三藏缩小来就在一部经里头。你明白这个意思,我常常在讲席里头说,《无量寿经》详细地说明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详细地注解就是《大藏经》,你就明了了。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此,我们选择一部经论,一生依照这一部经论,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行持,就对了。这才叫归依法啦!

早课把经论念一遍,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不要忘了佛的教训,要依教奉行。晚课是反省,是检讨;我今天一天处事、待人、接物,我的想法、看法、作法,跟老师的教训有没有违背?有违背,要真心忏悔、改过自新,这叫修行。否则的话,那早晚两堂功课有什么用啊!早晚两堂功课不缺,把经念一遍,念给佛菩萨听,我是佛菩萨的乖宝宝,佛菩萨很喜欢我;那个笑话啦!那就大错啦!不但你自己想错了。实在是什么呢?实在是在造罪业。佛菩萨又不在此地,泥塑木雕的像,早晨念一遍骗它一次,晚上念一遍又骗它一次,连泥塑木雕的像都忍心欺骗,他怎么不骗人呢?所以他处世待人,天天骗人,这不足以为怪嘛!为什么?佛菩萨像他都骗嘛!一天还骗两次,所以这不懂得什么叫做归依法啦!

3)归依净

第三是归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思;两个意思,以清净为主,清净心就是和合。每一个人心都清净,他怎么不和呢?自然就和了。僧团里面基本的戒条是六和敬,六和敬的目的就是清净心,这叫和合众!心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我们今天看这个境界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呢?我们的心不清净啊!心果然清净了,就像《楞严》上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心不清净,会被外面境界影响;心清净,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不受境界影响,你就会影响境界,你能影响外境,这就叫转境啊!如果诸位参透这个道理,你就会恍然大悟。

几乎现在全世界人都意识到了,地球已经非常非常严重的染污了。这个染污如何能消除呢?给诸位说,如果我们心地的染污要不能够恢复清净,外面环境不会清净的。为什么呢?境随心转。心清净就不会制造环境的染污;心不清净才会制造环境染污。今天全世界环保都是在搞枝枝叶叶,没有找到根本。根本在心地啊!如果保护心里的清净,保护精神的不染污,你外面的环境自自然然会恢复啊!这个是世间许许多多人不读经,不知道这个事理的真相。

我们虽然晓得,晓得的人太少了,人微言轻啊!看到这个世间人造业受报,没法子挽救。救不了别人,一定要救自己。这是正确的,自己得救了,将来众生的因缘成熟了,我们倒驾慈航来,再去帮助他。什么时候叫因缘成熟呢?他能够接受佛法,能够听得进去,听了欢喜,能信受奉行,这叫缘熟,因缘成熟了。他现在听不进去,不能接受,不能奉行,缘没熟。没熟的时候,要自度;缘熟的时候,要度他。这叫做归依僧啦!归依僧,不是归依一个出家人,这个一定要搞清楚啊!

那我们要问了,假如有人问你:‘你学佛了,佛是什么?’

你要能答得出来:‘佛是佛陀的教育。’

‘佛经里面讲的是什么?’

‘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生活环境,人生是我本人,就是说的我本人与我生活环境的真实相。’

‘佛法所求的是什么?’

‘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佛法所修的是什么?’

‘是觉、正、净。’

你要样样答得出来,简单明了,不叫人怀疑,不叫人迷惑。

‘用什么方法修觉、正、净?’

那方法就很多了,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些方法统统修觉、正、净:参禅修觉正净,持咒修觉正净,念佛还是修觉正净,读经也修觉正净。你才知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因为每一个法门统统修的是觉正净,离开觉正净就不是佛法了;觉正净达到圆满的程度就叫成佛。

所以诸位要知道,前面说过佛法是教育。教育有学位,像我们现在世间这个教育,最高的学位是博士,其次是硕士,再其次是学士,三种不同的学位:在佛门里面亦复如是,名称不一样而已。佛法里面最高的学位叫佛陀,所以人人都可以称佛,像我们这个世间,人人都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佛陀’是学位的名称,菩萨也是学位的名称,像硕士,比佛陀低一级;阿罗汉又低一级,像学士一样。所以佛法刚才讲,所求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名词在佛教里面所讲的是‘无上正等正觉’。

‘无上正等正觉’可以把它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正觉;第二个阶段正等正觉;第三个阶段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讲修学的课程,这是课程真实的标准。如果你得到正觉了,你就叫做阿罗汉,阿罗汉的学位就拿到了;如果你修到正等正觉,那么你就是拿到菩萨的学位了;如果再往上去修成了无上正等正觉,你就拿到佛陀的学位了。所以佛、菩萨、罗汉,是佛陀教育学位的名称,这个要知道。所以觉、正、净它有程度深浅不同,浅的就是正觉;再深一层的正等正觉;最深的、究竟圆满的,叫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学佛四众同修都要把它认识清楚,要把它看明白,决定不能够有差错。然后佛教在全世界弘扬,决定没有障碍,而且会被一切大众欢喜接受,即使其他宗教徒也不例外。我在国内外接触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师,他们跟我很谈得来,他们觉得我跟他谈的佛法,他都能接受,都欢喜接受。为什么呢?不迷信。丝毫迷信的迹象都找不到。

但是觉、正、净实在讲有没有标准?怎样才是觉呢?我现在觉了没有呢?思想见解什么是正确呢?我今天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正不正确呢?自以为正确,这个不行啊!诸位一定要明白,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是分不开的。觉悟了,思想见解一定正确,心地一定清净;思想见解正确,这个人一定觉悟,他一定不迷惑;心地清净的人,一定是正知正见,一定是大彻大悟;所以一而三,三而一。因此在佛法修持方式里面,有一些人在三个方针里头,他取一个,一个成就了,其他的统统都圆满得到了。

我们说觉、正、净这三门,譬如在中国的禅宗、性宗,他们偏重在觉门,禅宗的修学,目标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除禅宗外都叫教下,是依据经典;换一句话说,他有教科书,由浅而深次第修学,这是教下。教下他要求的是大开圆解,大开圆解跟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一样的,大开圆解之后,他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就正确了,绝对不会错误,他走的是正门,正而不邪。净土宗跟密宗,这两个宗派走的是同样一个门——净门,专门修清净心。所以净土宗一心不乱,修清净心;密宗讲的三密相应,相应了,心就清净了,他走的是净门。佛法宗派很多,他们修学重点不相同,但是一法成就,一切都成就了。《华严》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我们所依的理论不相同,方针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我们所达到的目标——觉、正、净是绝对相同,我们所求的圆满的智慧是决定相同的。所以才说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个法门都值得我们赞叹,都值得我们去尊敬的,这是同修们必须要知道的。这是‘三自归’,就是自性三宝才是我们真正归依处。

4)住持三宝

除自性三宝之外,我们要谈一谈‘住持三宝’。这是讲形像,佛现在不在世间了,佛的形像在世间,住持三宝的功德也很大。他功德在那里呢?常常提醒我们三自归。如果没有住持三宝,要知道我们凡夫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非常之重,一转眼之间就迷了。什么人提醒自己觉悟呢?脑子里面所想的都是些邪知邪见,什么人提醒我们正知正见呢?这要靠‘住持三宝’。佛的弟子们,佛的学生家里面供养佛菩萨的形像。供养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是不忘本,返本报始。佛是建立佛陀教育的创始人,是我们第一个老师,我们对于这个老师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师,我们怎么不尊敬呢!当然会尊敬。如同我们中国人怀念祖先,我们家里供祖先的牌位;祖先的牌位在家里面可以跟佛像供在一起,祖先是我们的亲人,佛是我们的老师,孝亲、尊师,所以可以供在一起,这叫返本报始。远祖我们这样地敬重他,眼前的父母没有不孝顺的;三千年前的老师,我们这样尊敬、这样怀念,眼前的老师那有不敬爱,那有不尊重的呢!这是教育,生活教育,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提倡。你在家里面天天敬祖先、敬老师,家里面的子弟看到你,这个印象从小就种在他心目当中,他将来会孝亲,会尊师。

第二个意义是见贤思齐。一看到佛,他是凡夫,他能成佛,我也应该成佛。见到佛像提醒我们觉而不迷,这才行。菩萨是佛弟子,是僧宝,菩萨僧;见到僧宝我们就立刻想到身心清净,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给我们这么大的帮助。见到经书,经书现在方便了,或是书写,或是我们这样印出来,你镶一个镜框挂在佛堂。这是经、经文——法宝,见到法宝就想到我要正而不邪。所以形式三宝——住持三宝,它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觉、正、净,提醒我们自己不忘修学的三大纲领,这一个功德非常非常大。所以佛法如果没有住持三宝,佛法在这个世间就会断灭。佛法之所以能够存在,能够传承,全依赖住持三宝,我们要知道住持三宝真正恩德之所在,这个不迷信。我们供养住持三宝,因为他是教化众生,是建立世间佛教教育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来帮助他,来护持他,使这个教育能够在这个世界普遍的推展、推广,能够真正做到广度众生;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才真的有实现的可能;我们自身、家庭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三归真正的意思是在此地。

现在跟诸位说明了,就是把三归传授给大家,希望大家要认识,要牢牢记住,我们学佛修的就是觉、正、净。我们的病就是迷;邪,邪知邪见;污染、心地污染、精神污染、思想污染、见解污染!我们离开这些污染,恢复到清净,这是我们修学的总纲领,是佛陀教育的大方针,永远不会改变的。

5)正确的归依

那么归依的仪式,法师是跟大家做一个证明,只是作证明,这个诸位要记住,不是归依那位法师。如果说我们归依某个法师,这是错误的,千万不要有这个错误的念头,这个错误就是刚才讲的‘邪知邪见’,我们要反邪归正,我们要正知正见,我们是归依自性三宝,不是归依某一个人。法师是僧团的一员,是代表僧团把佛教学的方针、修学的纲领传授给你;你是三宝弟子,不可以说我归依某一个人,如果说我归依某一个人,这个问题严重了,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严重到你不归依还好,没事;一归依,归依到阿鼻地狱去了。这很冤枉啊!

怎么说归到阿鼻地狱去了呢?我们举一个例子:现在我们的社会是政党政治,譬如说你参加这个政党,你要去做个党员,那么党部一定会派一个资深的党员来监誓,你要宣誓入党;这个三归依就是宣誓,宣誓我要做一个佛弟子,佛门里也派一个资深的三宝弟子来给你监誓。好了,你这边一下误会了,我归依那个人了!党部派一个人来给你监誓,你没有归依这个党,却归依那一个人,他成立一个小党了。这个人去监誓,他成一个小党;那一个人到那边去监誓,又成立一个小党,岂不是把这个政党分化掉了!那么我们知道他的后果,党部一定把这个人开除党籍,这必然的。你们诸位同修要注意,如果归依某一个法师,这个法师跟你自己都会被佛菩萨开除佛籍了,成佛没指望了。误会太久了,太深了。明朝末年就有这个现象,这是深深感慨的!佛法今天为什么不团结呢?每一个法师都有信徒,都变成一个党派了,彼此不能够互助、合作;比不上其他宗教,其他宗教的团结超过我们佛法太多太多了,这是我们要认识的。

所以佛教之衰,甚至于佛教将来到毁灭,最大的过失在那里?在归依、传戒,不如法;制造和合僧团里面的分裂,这个罪过非常非常之重。我们出家同修要特别注意,你们给人受持三归要讲清楚,你是归依三宝,不是归依我,我是三宝的一员,来传授三归,来给你作证明,是证明的阿阇黎。不可以说归依本师,本师是释迦牟尼佛,你怎么可以取释迦牟尼佛的地位而代之,这个不可以的。本师只有一个——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也只有一个阿弥陀佛,这非常非常地要紧。归依形式不形式,是其次,无论是那一位法师给你主持的形式都是一样的,我们都要尊重;内容是相同的,不会变更的。

我们在弘一大师《五戒相经笺要》的后面,他老人家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三归许许多多人错了。印光大师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开示》里面也讲得很清楚;可是现在我看到有一些本子,印光大师后面那一段话被人删掉了,这不知道是什么人做的!我们在香港看到的本子有这一段文,老法师后面开示说:三归是归依三宝,不是归依我一个人,我一个人是代表三宝传授三归与大家。都交代得很清楚啊!所以你们同修要记住,人家问你,你归依什么人?说我归依三宝,我是三宝弟子。什么人给你作证明的?你可以说净空法师给我做证明的,这就对了,这就没有错。如果你要是误会了:‘我归依净空法师。’我绝对不承认。为什么呢?我不敢破坏和合僧团。玻坏和合僧团,罪过是阿鼻地狱,我不愿意去;你们将来去,我们界线画清楚,我不会受你连累的。

诸位对三归的意义明了之后,才知道三归对于我们修学的重要性。在形式上授受是隆重而简单的,古人常说‘受戒容易,持戒难’。特别是三归,我们在形式上受了,是不是真的回归了?是不是真的有所依靠了?假如我们受了三归之后不能够及时回头,不能够依自性觉、正、净三德来修学,那么这个三归是有名无实。因此同修们一定要记住,三归的授受是要成年人,头脑很清晰的人,真正发心回头是岸,这个三归才是真实传授。那么我们有看到很多小朋友,甚至于在母亲怀抱里面就抱到佛堂来受三归,这一种三归可以叫做结缘三归。为什么呢?他不懂什么叫归、什么叫依,跟他讲也讲不清楚,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明了,不要把佛法当作人情,更不可以将佛法产生误会。

7、具足众戒

我们接著讲第二句:“具足众戒”。这个‘众’,范围很广、很多。戒在佛法里是非常非常地重视,但是能将戒律的真正含意说清楚,实在也不多见。在台湾受戒的风气很盛,但是究竟什么叫戒,没搞清楚也就胡里胡涂受了,受了之后胡里胡涂,也不晓得是持还是不持,都不知道,这是我们学佛同修要注意的。你看三归第一个是觉而不迷;如果对戒律没搞清楚,那是迷惑颠倒,那是不觉。三归没有,说老实话,戒律就没有了,‘具足众戒’是建立在觉、正、净这三自归的基础上。我们把这些事实搞清楚了,才知道佛法修学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么容易。佛告诉我们,我们自性本心之中具足万德万能,德能里面就有一份是戒律;可见得戒律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现在我们起心动念、言语动作,往往都犯过失,甚至于犯了很严重的过失。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迷失了自性,才有这些错误的行为产生。一切错误违背了自性,也是违背了自性之中的境界。

1)戒律是凡圣的标准

初学佛的同修,特别是知识分子,往往对于佛法的理论非常羡慕,佛法的境界也非常地向往,但是提到佛法的戒律,这就摇头了,就不太满意了。我知道很多人有这个观念,我本人在最初接触佛教的时候也不例外,我对于戒律就不太满意。什么原因呢?因为我觉得戒律就是我们的生活规范,生活规范是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释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规范,我们今天学他岂不是开倒车?要学三千年前的人,还得学印度人,这怎么能叫人甘心,怎么能叫人情愿呢?因此对于这个戒律,老师虽然说很重要,我们不好意思反驳,心里总是不服。我们是现代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没有必要去学印度人,还得做印度古人,怎么也讲不通,这个症结就在此地。

我的老师——章嘉大师,非常慈悲。我跟他三年,每一次下课,我去告假的时候,他老人家很慈悲都送我到门口,轻轻地点醒我一句——‘戒律很重要’。我听的却是耳边风。到大师圆寂的时候,火化是在北投,建了一个小塔,我们在塔边搭了一个帐棚,守了三天三夜。我认真做了一次深深地反省:我跟大师三年,他究竟教了我些什么?这一反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戒律很重要’这一句,因为这一句他至少给我说了几千遍。我就想到假如不是真正的重要,他不会这么多次的提醒我,我实在是冥顽不灵,不能体会其中的奥秘!这一认真反省,于是乎就有一点觉悟,才发现到佛所制定的戒律跟我们世间的礼节,跟世间的法律不一样。为什么呢?说我们世间之礼,佛家的戒律相当儒家的礼,儒家讲礼,夏、商、周三代有新有革就不相同。当然每一个国家的礼也不相同,古今之礼都不一样。我们过去把戒律看作是儒家的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们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到底明白了什么?这才发现佛家的戒律是‘凡圣’的标准。换句话说,这个标准是永远不变的,我们要从凡夫升华到圣人的境界,那就一定要重视品德的修学,这是高水准的道德理念、道德行持,不是我们世间一般的礼貌能够涵盖的。

2)持戒就是守法

发现这一点,我就有了理论的基础,于是回过头来认真地读戒经,认真地来研究戒律;同时从戒律里面,我们认识了佛所讲的戒律,所谓是‘三聚净戒’,这‘三聚’那就包含得圆满、广大无边。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持戒就是守法;守法这一个理念,范围是无限的深广。佛是我们的老师,老师的教诫是法,我们要遵守;不仅仅老师给我们制定的戒条是法,老师在经典里面字字句句是给我们最宝贵的教诫,那是法,都得遵守啊!除了老师教诫之外,世间的法律要遵守,国家的宪法要遵守,法令规章要遵守,社会的道德要遵守,风俗习惯要遵守。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佛法教育范围广大无边,因时、因地教学的设施就不相同,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由于交通的发达,资讯的便捷,已经把地球缩小了,我们随时可以在世界各个地区去观光、旅游;我们也有弘法利生的使命。我们到别人的国家,他们国家的法律,我们要懂得,我们要遵守;他们那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我们也要遵守;社会道德也要遵守,这样才能够跟那个地区的人民融合成一片,佛法教育才能够深入推行。所以戒律在今天来讲一定要了解它有很深远的含意,绝不仅仅限于戒条。那么即使是佛经里面所讲那些戒条,戒条里面有‘性戒’,有‘遮戒’,我们也要辨别清楚。

3)性戒(杀盗淫妄)不可改

‘性戒’是本身就是罪过,譬如说杀生、邪淫、偷盗、妄语,你不受戒也是罪过;不能说不受戒就可以做,不受戒也不能做,这个叫性罪。佛给我们讲的这四条是性罪——杀、盗、淫、妄,其他的是‘遮罪’。什么叫遮呢?这是防御。就是预防,怕我们犯罪,怕我们做错事情,所以佛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范,防止我们行为上发生了错误,这一些说了很多。至于讲到威仪,威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风度。由此可知这是随著时代、地区、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随时随地修改的。世间法律也是如此,隔个几年,法律条文就要修订一次。为什么修订呢?当时适用,现在社会大幅度在进步,不适用了。所以戒律条文——杀、盗、淫、妄、酒这五条,实在讲只有前四条是性罪,这四条是决定不能改的,其他戒条都可以修改,都可以因时、因地来修订。

4)遮戒须现代化、本土化

佛教的戒律传到中国来,在中国唐朝就做了一次大规模的修订。什么人修订呢?我们知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修订本(修订的戒律),也就是戒律的现代化,戒律的本土化。可是你要知道百丈大师是唐朝时候人,他是依照当时社会大众的需要,来修订戒律的条文。百丈大师的清规在我们《大藏经》里面有,这在祖师著述里面我们可以读到,假如我们今天要把它搬出来用,那就又错了!我们去做唐朝人,这个做古人去了,这个时代要开倒车了,决定不能适合于现代生活规范。因此我想我们在座的同修,出家、在家,大家都受过戒了,那个戒律都受了,能不能做到?不能做到。为什么不能做到?因为那是古时候的戒律;我们是现代人,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都不一样。怎么个作法呢?很可惜!今天佛门没有一个很大的律师出来,这个律师是指经、律、论——经师、论师、律师,不是世间那个律师;佛门的律师,为我们现代人制定一套适合于现代的戒律,那我们接受;受了戒律之后,条条都可以做得到啊!不像现在,光是受,一条也做不到,还不如不受的好。为什么呢?形式上受了,又挂一个破戒的罪名,你说这个何苦呢?不受嘛,犯的过失有啊!不会再挂一个破戒的罪名。这是我们要知道事实的真相。学佛头脑要清晰,要明理,要把事实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才会被我们接受,被我们喜爱,这个很重要。这是佛法修学的根本,刚才说过了,这个根本是建立在三归的基础上,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5)戒律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那么换句话说,佛家戒律,它的纲领只有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律虽然很多很多,精神就这两句话。‘诸恶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对自己的;也就是我们儒家所讲的独善其身。‘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是菩萨戒,是处众的,跟大众在一块是众善奉行;就是儒家讲的兼善天下。个人独善其身,处众兼善天下。实在讲,儒家所讲的这个原则,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因此,这个精神表现在事相上非常之广泛。佛教给我们的戒条,我们要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章,我们要遵守,都在这个众戒范围之内。

善与恶的标准有很多层次,就像我们学校一样,学校的校规,规范学生的行为。小学生的校规跟中学生不一样,中学生的校规跟大学生不一样,大学生的校规跟研究所、博士班的又不一样。为什么呢?班级愈高,年龄愈大,愈是开放;年岁小,班级低,愈是要受约束。我们佛法教学也是如此。初学的人要受很多约束,等你做了罗汉,做了菩萨了,那都开放了;虽然开放,他心里头清净,绝对不会有犯错的行为。世法、佛法,没有两样啊!我们中国人常讲‘英雄所见略同’;佛的教育跟我们世间大教育家所给我们定的规范不谋而合。

6)众病之源——妄想、执著、分别、烦恼

持戒目的在那里呢?持戒就是守规矩。人能守规矩,他的心平静的;不守规矩的人,心是浮躁的,因为常常犯罪,心里常常有恐惧感,你想想看,他怎么能定得下来。一个真正守法、守礼的人,没有过失,他的心是定的,所以这是修定的基础。‘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家修学的枢纽就是在‘定’,戒是手段,用这个手段来得定;心定了之后,智慧就现前了。智慧没有法子想。智慧是什么呢?是定心的起用;换一句话说就是清净心起作用,那就是智慧。我们今天没有智慧,心不清净——妄想、执著、分别、烦恼很多,所以这个心不清净;我们看人、看事、看物,虽然在面前,往往看错了,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心不清净。乃至于我们身体多病也是如此。

病从那里来的呢?我们中国人常讲‘病从口入’,是你吃东西不小心,这个说法也有道理。我们想想看那一个人不贪吃,特别是中国人,不但贪吃,还都要吃活的,殊不知肉类里面带的病菌就非常多,比蔬菜多得多。这些病菌是伤害你身体的,短时间你不能觉察,日久天长,经年累月地累积,病就发作了,所以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素食的人和肉食者体质就不相同,一般讲素食的人身体应该要健康一些,但是我们往往看吃素的人身体也不健康,照理说他应当要健康。他为什么不健康呢?那这个病应该还有一个来源,不一定是饮食;那是什么来源呢?妄想。妄想多的人会生病,所以有禅定的人不生病。于是乎我们这才发现一切的病源——病的最根本的根源——就是妄想、烦恼、执著。这是第一个根源。

7)简化饮食、健康长寿

第二个是饮食,如果我们能够把妄想去掉,饮食简化。实在讲饮食愈简单愈好,我们要吃好,特别是中国人要讲色、香、味;实在讲中国人长命的不多,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是医药比较发达,寿命好像延长一黠,但是要看平均年龄还是超不出七十岁。我们把这个病根找到,从根源上把它消除。我们的心清净,饮食简单,愈是简单愈是健康的饮食。你看牛、羊,它就一种饮食,它吃青草,它们身体比我们强壮得多,它没有讲求色、香、味。再看看外国人,外国人的饮食比我们简单,虽然他们吃肉食,多半只吃牛肉、鸡肉,这是他们的主食,他们不像我们中国做得这么多花样,吃起来实在讲没什么味道,我们中国人是很难下咽的。但是他们的身体健康超过我们。我们想想原因在那里?单纯。这个我也要跟各位同修说一点浅显的道理,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一部机器,这好像是一个大工厂,每一个部门都有一些工作的人员。担任消化的,这是胃;你每一天只吃一样东西,它这个消化简单、容易,这里面工作的人工作得很舒畅、很舒服,因为不复杂,每一天工作它做熟了。你每一天要讲究花样,吃许许多多东西,增加它的困难,它忙不过来啦,增加它的痛苦,这就是增加了胃、肠的负担。长年累月地,它怎么会不出毛病呢?怎么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所以同修们要明白这一个事实真相。我们要想健康、长寿,第一个心要清净——少烦恼、少妄想。第二个饮食简单,愈简单愈好。

那么我再举一个事实的例子告诉诸位同修,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平常吃饭,他的饭量不大,一小碗饭,一个菜,从来没有两个菜,都是青菜豆腐,天天就吃这一样,他老人家活到九十七岁才走。其实他曾经给我们说过,他要想住世,他还可以多活个几十年,没有问题的,这得生死自在,来去自如。九十七岁了还在讲台上讲经说法,行动不必人扶,也不必拿手杖。什么原因有这么好的身体呢?就是我刚才讲的没有妄想,没有执著;饮食简单。那我们再看看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乡村、农村里面长寿的人很多。美国曾经派一个考察团到中国大陆去调查:为什么他们生活那么样的清苦,人的寿命却那么长?结果发现是他们吃东西简单。真的,农村里面的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他们没有什么想的,他们思想单纯,没什么妄想,也没什么欲望,生活简单,这就是长寿的因素,非常符合这个道理。

这是我们讲到持戒,讲到养生;因为持戒的目的就是得清净心。有时候我们看到有一些持戒的人,戒律持得非常精严,但是他不能得定。为什么不能得定呢?他分别、执著很重。看到这个人破戒,哎!他心里很不高兴,生气,无名火就起来了;看到那一个破戒又不高兴了。我们大家想一想这个人是真持戒还是假持戒?戒律持得再严,他已经犯了很大的过失,只可以说他这个戒律之严是修世间有漏的福报,他不是在学佛。因为学佛是要修定的,他不能得定,因为他心里面的妄念太多。所以六祖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就对了。我持戒,别人不持戒与我不相干,我修定。如果我能把世间一切人的过失都不放在心里了,这个人才能够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见到别人的过失,实在讲就是自己的大过失,你没有过失怎么会见到别人的过失呢?见到别人的过失正是自己的过失。这个道理懂得的人不多,我们细细想想祖师的话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要依教奉行。

8、不犯威仪——要因时因地制宜

第三句“不犯威仪”。‘威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仪表、风度、礼节,一定要遵守。孔夫子说人如果不懂得礼节,在社会上就不能够立足,可见得过去教育对于礼非常地重视。现在社会为什么这样混乱,我们在教育上把礼疏忽掉了。礼是讲社会秩序的,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是说每一个人的身分、职责、义务,是给我们辨别这些事情的。我们知道自己的身分、职责、义务,尽心尽力去做,人人都能在自己岗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圆满,这个社会是和谐的,是进步的,大家的生活都会过得非常地幸福美满,这是礼教的功效啊!所以佛给我们说决定不能犯威仪啊!

再跟诸位同修说,将来的佛教即使出现丛林,也是新式、现代化的丛林,绝对不是过去的。过去丛林那一套仪规没有一个人愿意去遵守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不会回头去做唐朝人、宋朝人。一定要现代化、要本地化。

说老实话,现在就是由于交通的便捷,资讯的发达,整个世界就变成一个地区了。在从前,我们只晓得我们这个地区的事情就够了;今天不行,今天全世界的事情,每一个国家民族它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乃至于一般风俗习惯,你统统都要知道,因为你随时都有可能出去旅游。你要是不懂,出去就吃亏,就惹笑话。那么佛弟子要想全世界每一个地区去弘法,这些要是不了解,你的佛法怎么弘扬呢?怎么能让人接受?这个要知道。所以佛法不是死的啊!死的没有价值!它最殊胜、最了不起的,它是活的。像水一样,放在圆器里面,它是圆的;放在方器里面,是方形的。水,外面境界千变万化,它是不变的。原则不变,原理不变;在形式上,它时时刻刻都在变。这也是它了不起啊!所以学佛不能学死了。

今天我们同修们学佛,有许多障碍。这个障碍产生在那里呢?实在讲是你们违背了佛的教训所产生的。你们把佛法学死了,所以在家里不受欢迎,家人一看到你学佛都怪怪的,学佛的人都不正常了,这怎么得了呢?错啦!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佛与佛的弟子无论走到那个地方都受到大众欢迎啊!我们走到家里,家人讨厌;走到社会,社会人讨厌。像这个样子,释迦牟尼佛还能够弘法利生吗?错啦!不是佛法错,我们自己把佛的意思解错了,曲解了,还自以为是,你说糟糕不槽糕!

我们今天讲佛学,要讲现代佛学,那你要深入经藏,了解过去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地区的祖师、大德们,他们是如何在当时,使佛教就他们那个时候现代化、本地化,他才能够弘扬,才能够有深远地影响。我们参考的是推陈出新。今天有今天的讲法,有此时此地的一个讲法,我们大家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觉得佛法修行一点都不困难,与我们的生活完全没有矛盾,只带来我们更丰满的生活、更幸福的生活,没有一丝毫障碍,那一个不愿意接受?

大家为什么不学佛?麻烦太多了,障碍太多了;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算了不要学了。错在此地啊!不是佛经错,佛经没有错,我们认识错了,我们把它解错了。这里‘不犯威仪’,没有再加一个:不犯释迦牟尼佛当时的威仪。如果加上这一句,就没法子了,那就得一定要守著那个时候的了。它这‘不犯威仪’四个字,活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威仪,每一个地区有每一个地区的威仪,它们不一样的(威仪也就是礼俗)。可见得这个字写得清清楚楚的,没有错嘛!找不到它的错,错都在我们自己。所以具足众戒,那个戒,也没有说是那一部戒经上所讲的那个戒,没有那么指,这个戒是生活规范。

今天讲国民礼仪。国民礼仪就是威仪,生活规范就是众戒。诸位了解这个意思,你要这样子给人家宣传,谁不欢喜?谁能够说佛法是迷信?如果我们一定要讲过去某一个朝代,或指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那这个佛教当然是迷信,当然行不通,我们不但不能做中国人,还得做印度人,还要做三千年前古印度人。这个谁愿意呢?这当然不愿意。

所以这个第二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是佛弟子尊师重道的信条,就是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具体的行法(修行方法)。三归这个意义要不真正了解,我们从那里归?我们依什么?那么也许同修要问:有很多老太太们,他们一生也不认识字,也没有听到经,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还站著走、坐著走的,预知时至。那是怎么回事情呢?我告诉诸位,他虽然没听过经,虽然不认识字,也没念过经,这个三福十一句全部做到了。你仔细去观察,仔细去检点,他没有一条缺乏的。人家一天到晚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心地清净,这三归依里头归依僧有啦。他的思想见解就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他深信不疑,念念就是求生净土,希望阿弥陀佛来接引他,这个知见是正知正见啊!一句佛号不间断、不夹杂,就是觉而不迷。古德告诉我们,能念之心是始觉,所念的佛号是本觉;念佛就是归依觉,就是归依正,归依净。原来他一句佛号,三归依统统具足了;不但三归依具足了,众戒也具足了,菩提心也具足了。整个大乘佛法统统归纳到最后,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读诵大乘他也具足了。他这样走,作一个样子,别人看了感动;劝化别人他也具足了——自行化他。他以身教啊!劝进行者。你说他那一条不具足?条条具足。我们能比得上他吗?比不上啊!这不能小看人。

那么这三句是佛法里面的小学教学;从这个基础就奠定到大乘的基础,就是佛法的大学教育。

四、第三条——大乘菩萨福

第三条是菩萨善。这三福十一句是三个阶层,第一是人天的标准;第二是学佛,佛弟子的标准。第三是从这个标准再向上提升,这就成了菩萨了。菩萨是什么呢?是佛的入室弟子。前面是佛弟子,是佛一般的弟子,没有登堂入室;后面是佛的传法弟子,这是佛的登堂入室的弟子了。所以这个标准又不相同了。这就是第三段: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四句是菩萨所修的福;大乘人所修的福。

1、发菩提心

第一个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么‘心’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体来说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菩提心,要真正发度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什么叫度呢?度是帮助他、协助他。帮助里面最重要的,是帮助他破迷开悟,是帮助他断烦恼,恢复清净心,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把这个标准放到最低,帮助他,教他孝亲,教他尊师重道,教给他慈心不杀,修十善,这是标准放到最低,这是接引一般众生。没有学佛的、不学佛的,要用这个方法教他,这是人天法。已经学佛的,要教他真正回头,三归依是回头。教他守法,教他守规矩,这就是‘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对于老修,那就是要劝他‘发菩提心’,一定要自行化他。

1)修行要先断烦恼

四弘誓愿里面,第一个是愿,菩萨愿;第二、第三是菩萨行;第四个是菩萨果位。愿发了,从那里做起?从断烦恼做起。烦恼不断,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够度化众生。烦恼断了之后,才学法门。所以现在学佛,学了几十年,学了一辈子,在佛法上,什么成就也没有。原因在那里呢?他顺序颠倒了。他一开头学,就学‘法门无量誓愿学’,那个‘烦恼无尽誓愿断’那一条他不要了,所以他永远学不成。为什么呢?他那个器是有漏啊!好像这个茶杯底下破了一个洞,怎么装都装不满,它有漏嘛!漏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所以学佛的程序是先断烦恼,先修清净心,一定要按著佛的程序去做。程序是什么?程序是戒、定、慧。

给诸位说,前面‘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在三学里面是戒学;‘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两句是定学;后面‘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是慧学。它有次第的啊!不能躐等啊!后后一定是包括前前,前面包不了后面。我们现在不懂,腊等,好像盖大楼一样,下面三层不要,我盖第四、第五层,那怎么盖法呢?没法子盖,永远也盖不成功啊!这是现代人学佛所犯最大的一个错误。所以诸位要想真正成就——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

我今天劝大家去念《无量寿经》。念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断烦恼。为什么呢?不念经,就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是烦恼。念经,至少我念一遍一个小时,我这一个小时不胡思乱想;念两小时,我两小时不胡思乱想,所以你每天念得愈多愈好。你能够一天念八个小时,八小时不胡思乱想;你念上一年、二年、三年,心清净了,渐渐的妄想少了,妄想少了才可以学法门,那时候你听经,我这一讲,喔!你豁然大悟,开悟了。现在你听我讲经,听上三十年都不开悟。什么原因呢?因为你烦恼在嘛!你听经里头掺杂著烦恼,烦恼障碍了你悟门,你开不了悟。你要是没有烦恼的话,说老实话,几次经听了,一定开悟,悟了以后就证果。

中国古人教学,你看出家人讲五年学戒;那个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啊!不是经、律、论三藏去学律藏,不是的。遵守老师的教诫。老师教你什么呢?在教下,就是教你读经,教你工作,其他的什么都不教。常住什么事情分配给你工作,你好好去作。工作是什么呢?修福。教你读经,一天教你念多少遍,那是什么呢?那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就修好了。

因此,读经不能想里面的意思,不能一面念一面去想,那个想就是胡思乱想。为什么呢?因为经没有意思。经要有意思,怎么可以有两种讲法、有很多种讲法呢?譬如讲,这个‘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在台湾有台湾的讲法,你到日本有日本讲法,到美国有美国讲法。为什么呢?他们社会道德观念、法律跟我们都不一样。可见得这个东西它只是原理、原则,没有意思,没有意思硬给它安个意思,那叫打妄想,是错的。所以经典在什么时候,什么讲法;在什么处所,什么讲法,它没有一定的讲法,也没有一定的意思。你怎么学的啊?真正会学的,学清净心。什么都不想,只是去念,到时候人家请你讲经,你见人就说人话,见鬼就说鬼话,这个东西还能准备吗?

有许多人讲经,笔记抄了好多好多的。这等于是说什么呢?病人来了,大夫给他看病,药方老早就下好了,你照我药方生病,这个才对啊!不是我的药方错了,是你生的病病错了,这种讲经不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现在讲经就是这个样子啊!诸位要晓得,他老早都预备好了,药方都开好了来给你治病。你们想想看,那一个大夫是把药方开好的等你来看病的?你就真正明了这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很不简单啊!我跟同修们讲的是真话,你老老实实修戒、定、慧,修清净心,修觉、正、净;然后经本一展开,你自自然然就会了,自自然然讲得契理契机,自他都得受用,得真实的利益。

《观经》上讲的三福,前面的二福,第一是人天福,第二是二乘权教菩萨福,第三这是大乘菩萨之福。在大乘菩萨福是相当不容易,不单是大乘菩萨;我们在前面跟诸位说明的人天跟二乘,都不容易。就是说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今天几个人能够做到?这就是为什么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总而言之一句话,没福嘛!诸位想想,那有没有福的佛呢?没有。佛是二足尊啊!二足尊,第一个就是福德;福德圆满,智慧圆满。不仅仅是佛福德是圆满的,小乘阿罗汉那个福报也了不起啊!这个就是说明福德的根基是在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2)什么叫发菩提心

什么叫做‘发菩提心’?从三福里面看,我们知道人天没有发菩提心,小乘也没有发菩提心,前头都没有说嘛!所以阿罗汉跟辟支佛,佛门常讲他只得半个解脱,法身、般若他都没有,原因就是小乘没有发菩提心。那发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呢?世尊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跟我们讲了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三个。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解释,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把《观经》跟《起信论》合起来看,这个意思就很清楚了,不难理解。原来菩提心就是讲的真心;真诚之心。

所谓‘至诚’是诚到了极处,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那么我们现在这个心诚不诚呢?真不真呢?也许有人说我心真诚;自以为真诚。这个真诚没有标准就很难讲了。那个标准在那里呢?前清曾国藩先生在他读书笔记里面,将这个诚字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跟佛家所讲的标准倒很相似。曾国藩说什么叫做诚呢?‘一念不生谓之诚’。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只要你心里面还有念头,还有妄想,这个心就不诚了。佛法里面讲‘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念头啊!有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我们一天到晚用什么心?我们用的是妄心,从来没有用过真心。现在佛教菩萨要用真心;由此可知阿罗汉以下统统用的是妄心。真要求我们用真心;真心就是真诚之心,心里面没有妄念,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那个心是真心,那个本来无一物,连这一句也没有,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起作用,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

自受用叫深心;什么叫做深心呢?深心是好善好德,一句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了。一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止于至善,深心具足了。自自然然好德好善,不是学来的。像前面讲的孝、敬、慈、善,都是出于自性流露出来的,不是到外面学得来的,这个就是深心,是性德自然地流露。对人是大慈大悲——以慈悲对人。念佛求生净土,这大慈大悲啊!怎么是慈悲之极呢?度我们这个众生这一生成佛道啊!我们这个是众生哪!我们这肉体是四大和合而生的,是众生;我们的情识是受、想、行、识四蕴和合的,我们的身心都是众生,唯有大慈大悲才度得了我这个众生啊!换句话说,不是真诚求生西方,不要说对人,对自己也一点慈悲都没有,度不了自己,希望诸位对这个意思深深去思惟,细心去体会。所以经上讲的三心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个个体两个作用;二个作用里头,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这叫菩提心。

那么用儒家的话来讲,菩提心就是诚意、正心;在佛门里面讲深心、大悲心是把儒家的正心分开来说,正是不邪。佛法分开来讲,对自己是深心,这是儒家讲的正;对别人是大慈大悲,这也是儒家讲的正。儒家把这两个合起来讲,合讲成一个正心;佛法把儒家这个正心开作两个,一个是对自己,一个对别人。

3)发菩提心的障碍

经论上跟我们所说的我们多少能体会到一些,可是这个心不容易发,我们很想发,发不起来。为什么呢?佛在经论上常常讲的二障,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只要有这两种障碍在,菩提心永远发不出来。阿罗汉二障破了一个,烦恼障他破了,所知障没破,所以菩提心发不起来。权教菩萨所知障可能破了,烦恼障没破,也见不到心性。诸位想想这个东西多难啊!圆教里面前面十信位的菩萨,同样的烦恼障破了,所知障没破,必须到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这二障才破啊!真心显露了,这个时候叫做发菩提心。所以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就是刚刚开始,不是很深,是大乘刚刚入门。《金刚经》亦复如是,《金刚经》是大乘入门。什么样的根性适合呢?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人,它那个起信的标准很高,用的是大乘,这个第三福就是讲的大乘。所以妄想太多了,是非人我太多了;想发发不起来,这是真的。烦恼就是讲的见思,见惑思惑不能不断啊!这个东西要是不断,说老实话,往生都靠不住,修其他的法门是决定不能成就,念佛到了临命终时,你一念情执起来,往生就去不了。有的人说,我现在还年轻,现在到往生时间还很早,现在打一点妄想,有一点情执不要紧啊!这一些观念大错特错,什么时候放下?现在就要放下。现前不能放下,临命终时自己作不了主。我们看到许多人一生念佛,到临终时放不下,临终业障现前了,这个多可怕!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真的是很少。原因绝对不是经典有错误,是我们自己错解了经义,自己修行不如法,造成重大的过失。

三福我们这一次讲得很详细,就是因为它太重要了,像盖房子一样,它是基础啊!要如何去修呢?确确实实在净宗法门里面来说,这叫易行道,比任何一个法门都容易。但是,也不是你想像那么容易;跟别的法门比较起来,是容易,因为别的法门你想想看,要断见思烦恼,破尘沙烦恼,至少要破一品无明,这个多难啊!净宗法门不必破无明,也不必断尘沙,也不必断见思,这个就太容易啦!可是,念念要与阿弥陀佛相应,烦恼不断没有关系,能往生。二六时中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几个人能做到呢?

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妄念太多了啦!这个就是我们讲的念佛间断、夹杂。实在说,你为什么会间断?为什么夹杂?你对这个法门还没搞清楚,还没有真正重视它,这个就是怀疑,所以你是间断、夹杂、怀疑统统都有,你念的功夫不得力啦!真正功夫得力的人,说老实话,他确确实实一切都放下了,那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呢!

无量劫来于这个法门当中,无数次的修学都没有一次能成功,追究它的原因就在此地,情执放不下啦!佛在《楞严》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我们的修学就是因地不真,病在此地啊!所以学佛的人就是要用真诚之心,用真诚的心念这一句佛号,跟阿弥陀佛就有感应。那么用真诚心念佛,我们处世、待人、接物呢?那个心假一点没关系。你这个一天到晚用两种心,对佛用一种心,对一切众生又用一种心,你对那个佛的心也不真诚。也许就有人说了,那我要用真心对人,人家都骗我,我不是吃亏上当了吗?你既然学佛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还怕吃亏?还怕上当?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了。这个就是我们往往想用真心,不敢用;想用真心,怕用。原因就在此地。我吃亏算什么嘛!上几次当也不算什么嘛!过几年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个世界与我都不相干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个关系太大太大了。假如这个心一发,真的发起来了,那就恭喜你,你是菩萨了,你的地位在阿罗汉、辟支佛之上。一发就是菩萨,不发就是凡夫。换句话说,凡夫跟菩萨没有别的差别,就是用心不一样;菩萨用真心,凡夫用妄心。

这个妄心我们中国人常讲三心二意。诸位要知道,三心二意是佛教里面的术语。什么叫‘三心’呢?心、意、识。唯识学里头所讲的,‘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是指第六意识,这是讲三心。‘二意’呢?第六识叫意识,第七识叫意根;一个意根,一个意识。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以下统统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个心,凡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的都是不觉,所以他没有菩提心。菩提心一发是真菩萨,不是假菩萨,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菩提心一发就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这个佛,天台家所讲的,是分证佛,不是圆满佛;他的心跟圆满佛所用的心是真心,绝对不是妄心。古人用月亮作比喻,把十五的满月比做佛果,成佛了,圆圆满满。将菩萨比喻作月牙,你看初三初四就有个月牙了。我们要问初三月牙放的光明,跟十五的光明有没有两样?你们想想看有没有两样?没有两样,是一样的。都是真正的月光,不假啦!十五的月光好比说佛,那个初三初四的月光是菩萨。他们都是真正地真心放光明,不是假的,所以叫分证佛。

那么菩萨有四十二个阶位,四十二个阶级。这个阶级怎么分呢?就是他这个光明是愈来愈大。像月亮从初二还看不到,初三看到月牙了,初四又大一点,初五又大一点,好比菩萨的果位愈往上升,他见的性愈接近圆满,一直到成佛,这是究竟圆满。可见得菩提心是非常非常地重要,一定要发。但是要发菩提心,先要修小乘;要修小乘,先要修人天福报;就好像我们想要念研究所,先念大学,想念大学得先念中学,想念中学得先念小学,逐渐逐渐把自己的程度往上提升。佛法教学也是三个大阶段——人天的佛法,小乘的佛法,菩萨佛法。

4)无上菩提心——一心念佛求生极乐

那么菩提心既然这么难,同修当中念佛修净土的人很多,净土法门在佛法里面,它是属于大乘,还是属于小乘呢?我们读了许多祖师大德的著述,都告诉我们,净土不但是大乘,是大乘中的大乘,是一乘当中的一乘,究竟圆满的大法。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要不要发菩提心呢?《无量寿经》上明白地告诉我们,上辈往生要发菩提心,中辈往生也要发菩提心,下下品往生还是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决定不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麻烦就大了,我们这个菩提心发不起来呀,那往生就没指望了,的确给我们一个很大很大的困惑。

幸好蕅益大师将这个问题给我们解决了。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讲,一个人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讲别的,也不讲至诚心,也不讲深心,也不讲大悲心,统统都不讲了,只讲我们发一个真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蕅益大师说这一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仔细去想一想,蕅益大师讲这个话有没有道理呢?真的愈想愈有道理,愈想老人家讲这个话真的讲到究竟圆满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与佛光寿相同,那不是究竟,不是无上菩提是什么呢!所以有许许多多老太太们,没有念过书的,不认识字的;他念佛,甚至于她经都不会念,就念这一句佛号,念了几年,人家预知时至,不生病,会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的。她要没有无上菩提心,她怎么能做到呢?证明蕅益大师这一句话一点都不错,可知蕅益大师给我们真正的信心,使我们知道这一念求生净土就是无上菩提心。

我们知道当然之理,还不知道所以然之理。所以然之理在那里呢?在《观无量寿经》里头,它的确是有理论的依据,可见得蕅益大师说话不是自己随便说的,不是他自己想的,他有经典做依据。

再有,念佛法门求生西方,绝对不是自了汉,绝对不是小乘,佛在《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确确实实是如来第一弟子啊!这是讲发心重要。

2、深信因果

第二句“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在此地,意义尤其殊胜,实在讲也很难懂,因为这一条已经是菩萨,不但是菩萨,而且是法身大士,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三心圆发啦!三心:你说《起信论》的三心,可以——直心、深心、大悲心;说《观经》上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都可以。‘圆’是圆满,统统都发了。这样的人还不相信因果吗?

说老实话,谁不相信因果呢?凡夫不信因果。我们这一些天天念阿弥陀佛的人不信因果。你也许听了会很奇怪?你要真正深信因果了,你心里面还有是非吗?你还会张家长、李家短吗?不可能啊!还喜欢说这些话,就是不信因果,可见得这个事情不容易啊!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得太好了!他老人家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还见到别人过失的,就不是真正修道人啊!他老人家说得还好啊!‘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所以我们中国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个话很有道理。谁是是非人呢?说是非的那个,就是是非人。诸位从这个地方想一想,我们信了因果吗?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不但是身口的造作,起心动念都是业。《地藏经》上讲的话没错啊!‘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罪业啊!几个人害怕呢?他怕,他就不敢作了;天天还照作,可见得他不怕。那么这是讲的世间的因果报应。

这一句绝对不是讲世间的;佛菩萨那有不知道世间因果的道理呢?不但是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对于世间因果都非常通达了。阿罗汉他的能力能够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那这个因果报应,人家实在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那有不知道的道理呢?因此这个地方的因果,就不是普通因果了。

1)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我在初学的时候为这一句话困惑了很多年,就是我读《观经》三福,这一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在那里呢?因为这个‘深信因果’它排在菩萨这一条里头。假如它排在第一条我都不怀疑,我们凡夫都相信因果,都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菩萨怎么不知道呢?这怎么讲也讲不通。菩萨之外,声闻、缘觉、阿罗汉、辟支佛,难道这些人不知道因果报应吗?他们比我们知道清楚得太多了,所以怎么想都想不通。后来这个问题到我读《华严》,讲《华严》的时候,才把这个事情的真相搞清楚了。

《华严经》那个地方让我对于这一句醒悟过来?读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读到十地品里面佛告诉华藏世界的菩萨们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我在这个地方明白了这一句话。由此可知,我们以《华严经》的教义来看,‘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最低限度圆教三贤位还不十分相信。因为《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那要登了地,他就晓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了。那么登地之前,十住、十行、十回向还要普贤、文殊去劝导,地上菩萨才认真念佛啦!这是说明这个因果,实在讲太深太深了,所以三贤位的菩萨都不知道,那这个第十回向的菩萨,四十一品无明已经断了三十品了,只剩下十一品无明啦!这样深位的菩萨对于‘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还不知道。

十地是从初地到十地,再加上等觉一共是十一地,这是菩萨位次里面最高的,我们在平常念赞佛偈,里面菩萨‘摩诃萨’就是指的这个。菩萨是讲三贤位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摩诃萨是初地以上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我们称为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原来华严会上这些大菩萨们,他们修什么法门呢?修的是念佛法门。始是初地,终是等觉,从始至终不离念佛,他们主修的法门就是念佛。念什么佛呢?我们也要问哪!看到文殊、普贤,他们两位是华严菩萨众里面的首领,好像是班长一样啊,这两个人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真正恍然大悟!原来‘深信因果’是讲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许许多多菩萨不知道,所以在此地告诉我们深信因果。这一句我是搞了二十多年,才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正不容易。如果不是读《华严》,不是以十七年的时间讲《华严》,今天这一句话我就讲不清楚;讲不清楚,含糊笼统就敷衍过去了,没有法子的呀!所以深信因果讲的是念佛法门——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方世界诸大菩萨都是念佛成佛的。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看《弥陀经》上给我们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修的是什么呢?念佛、念法、念僧。这个‘深信因果’,搞明白了,搞清楚了,很不容易。

我们称念佛法门为难信之法,实在是不为过啊!一般人不相信这个法门,不能接受,非常正常啊!连圆教十回向的菩萨都不相信,他怎么可能相信?他要相信,那不就奇怪了吗?所以这个不相信,非常非常的正常,一丝毫都不奇怪。真正能够相信的,那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他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太厚了,佛明白告诉我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没有数字啊!

你看阿阇王子他们那些人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佛,四百亿是有数字,他们还有隔阴之迷,还有退转,虽然发愿了——我将来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这个愿没有什么大用啊!他要不认真念佛,虽然发这个愿,还是不能往生。所以真正发——坚固信愿,一心持名,万缘放下。那就是经上所讲的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超过阿阇王子太多太多了!这样深厚的善根,再蒙三宝加持,所以他对于他这个法门能信、能解、能愿、能行。这能有几个人呢?几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所以这一句‘深信因果’确确实实不容易。

我们仔细看看我们周边的同修,仔细想想自己,这十一句没有一句做到啊!一点福都没有啊!怎么能成功?从前我常常赞叹大家有福报啊!是鼓励你、勉励你,今天我讲真话啦!我们要深深去反省,要认真地去修福,去打根基啊!这个讲真话,初学的人听到都会吓跑了,不敢来听啊!真正相信因果,他一定死心塌地,一定是非常认真努力来学习。

3、读诵大乘

底下说的“读诵大乘”。读诵大乘是菩萨重要的修行方法,这个菩萨行门无量无边,佛在大经里面,就是举这个纲领也举了很多很多,为什么单单说个读诵?像《无量寿经》上讲的有受持、书写、供养...,说了很多,为什么单单说读诵?为什么不说受持?不说书写?不说供养?那么我们就晓得,佛说种种纲领之中,读诵最重要。说老实话,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没有成佛之前,这个读诵经典他每一天都不废除的,他天天都在念。读诵就是万行齐修,不仅仅是戒、定、慧三学,三慧一次完成,它是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在这一次就修圆满了,这叫圆修。

这个大乘经典很多,浩如烟海,我们从那里读起呢?佛法在中国有十大宗派,大乘就分八个宗派,每一个宗派里面还有许多法门。我要先问你,你的学佛目的在那里?这个很重要,学了之后一定可以达到你理想的目标,这个东西学了才管用。这没有目的,那就无从下手,那从学佛常识看起吧!慢慢来吧!你还没有选择嘛!一定要先选择一个法门。你修学那一宗,你就读诵那一宗的经典。为什么呢?这个样子解行能够相应,成就快速。所以在过去,学天台的,他念《法华经》;学贤首的,他念《华严经》;禅宗的,念《金刚经》;净土宗的,念《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你学那一宗?你的方向目的在那里?你选择某一宗主修的经典,你去读去。所以一切大乘经随你自己选择。最好的选择是适合自己的兴趣,适合于自己的愿望、自己的程度,还要适合于自己的生活环境。那么你这样选择,修学就非常愉快,容易深入。选择不恰当,对自己没有好处,会带来很多痛苦。佛法教给我们离苦得乐,绝对不会教我们离乐得苦,没有这个道理的,这是同修们要把它记清楚的。如果学佛想得身心快乐、家庭美满、事业很顺利、社会很祥和,如果目标在此地,那我可以告诉你,所有大乘经典统统都可以办到。

但是修学大乘,此地‘读诵大乘’,不是说所有大乘经都叫你去读诵。这样修学呢?对于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你就有误会了。诸位要知道,此地讲读诵大乘是对菩萨说的,对明心见性的菩萨说的,不是对我们说的,我们如果明心见性了,所有大乘经典统统来读诵,没有问题。说实在话,这一部《大藏经》要多少时间能够把它念完,完全贯通、通达呢?在我想像当中不需要三个月就全部通达了。你说为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是菩萨嘛!他一通一切都贯通了嘛,他没有障碍。我们今天去读《大藏经》,说实在话读一百年也不会通。你问什么原因?那不是菩萨嘛!这要搞清楚,因此我们现在不是菩萨,我们要不要读诵大乘呢?行,可以读诵大乘。我们是大乘的凡夫,不是小乘凡夫。

1)发弘愿、修品德

大乘凡夫怎么个学法呢?佛教给我们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不但是愿,也是修学的次第。佛教给我们先发心,发什么心呢?发慈悲心。把我们的心量拓开,不要念念想个人,念念想自己,这个心量太小了。所以第一个叫我们发一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什么叫度?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成人之美,要去协助他,去帮助他,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要发这个愿。这个把自己的心量拓开,使自己对一切众生生平等心,生清净心,然后才开始修学。

修学从那里学起呢?从品德的修养做起。我们中国人常讲品学兼优,第一是品德。孔老夫子的教学四个科目,它有次第的,第一个是德行,就是道德的教育,这是主要的。第二是言语,言语要有分寸,一句话说错可能引起很大的误会,可能引起身家的败裂,可能引起国际的战争,所以言语非常的重要,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第三政事,政事就是我们今天所讲技能,我们将在社会上学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第四才是文学,我们今天讲的艺术。我们有品德,有生活的能力,有技能,然后有多余的时间才可以学艺术的欣赏,使我们精神生活能够升华,儒家教学这是四大科。佛法教学跟这个相似,你看首先教你‘烦恼无边誓愿断’,断烦恼,我们现前这个阶段烦恼太多,我们修学的重点是要把烦恼给断掉。烦恼断掉之后,我们的清净心现前了,清净心现前这才有能力学法门。

‘法门无量誓愿学’,刚才讲了,那一部《大藏经》三个月就通达了,就有这个能力了。所以求学是要有次第的,要懂得从那里入门。我们今天下手,诸位一定要记住‘一门深入’。深到什么程度呢?深到自己心地清净;一定要把自己的分别、执著、妄想除掉。所以中国古时候,佛家的教学跟儒家的教学,相同的地方非常多。佛法教学,五年学戒,现在没有了!所以今天学佛的人很多,有成就的人不多。原因在那里?这一个基础我们把它忽略掉了。五年学戒,学什么戒?老师的教诫。就是跟著老师,不能离开老师,老师指导你的,你要认真去学习。这个五年学戒,不是经、律、论的律藏,不是那个戒律,而是守老师的教诫。通常老师教什么呢?这就看宗派不同。譬如你学《华严》的,这五年当中老师叫你去读《华严经》,把这一部经从头到尾念得很熟,念到能够背,不给你讲意思,天天叫你念。除了念经之外,就叫你工作,常住里面许多工作叫你去做,工作是修福,工作是磨练你的耐心,叫你修忍辱波罗密。读书是把你的妄想念掉,你不念经就打妄想;尤其那么厚厚一部经,一天要念个七、八个钟点,不能念错,那你就没有功夫打妄想了。用这种方法把你的妄想、烦恼去掉。念经是个方法,目的是去烦恼,恢复你的清净心。你要学天台宗,叫你念《法华经》。这个净土宗,我就叫人家念《无量寿经》,在一切经中,以《无量寿经》为第一,《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是属于同部。《无量寿经》是第一,《阿弥陀经》也是第一,因为它是同一部,所以你念《无量寿经》或者念《阿弥陀经》都好。《阿弥陀经》呢?那念的遍数,就要更多了;或者是念《要解》,《要解》,你看印光大师的赞叹,是《弥陀经》古今注疏里面注得最好的,第一注解。印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作个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是把这个注解赞叹到了极处了。所以念《阿弥陀经》,我们就希望连《要解》一起念,这个份量也就相当了,否则的话经文太短了。太短了,我们修学的时间就短。《无量寿经》很短,不长嘛,所以我要求大家一天念三部。

2)舍识用根——读诵大乘

你要晓得读经不能够求解义,念经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修行的时间是愈长愈好。读诵是修行哪!读诵的时候不能求解义,一求解义,这个读诵的目的完全破坏了。为什么呢?你一起分别,就落到意识里面去了,这个就错了。说老实话,读诵经典的时候,就是禅家所说的‘离心意识参’;我们跟禅家用的手段不一样,目标是一样的,是在参禅啊!我们用读诵的方法在参禅,这个真是妙到极处了。参禅是什么呢?离心意识叫参啊!我们读诵离心意识,读诵的时候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不执著,不用第七识;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一直念下去,不落印象,不用第八识。岂不是离心意识吗?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这个句子,耳朵也听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也没念错,一句也没念颠倒。给诸位说,这就是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我这个时候用的是六根根性,我用的是见性,见色性;用见性见,用闻性闻,高等的修行啊!几个人会啊!

‘舍识用根’。盘腿面壁可以舍识用根;读诵大乘也可以舍识用根。用熟了,就可以把它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统统舍识用根,那就是菩萨,名副其实的菩萨啦!把这个方法应用在生活上。所以你才晓得,读诵大乘是菩萨修行重要的一个方法,因为在十个宗派里面,禅宗只是一个宗派,其余九宗都属于教下,都没有离开经典。所以这个地方它不写观心、参禅、参话头,它写的‘读诵大乘’。那就是说这个大乘菩萨里面,依照经论修行的,占绝大多数,只是方法不相同,它的精神、方向、目标全部都是相同,都是舍识用根,都是离心意识,这个叫真正修行,读经是真正修行。

心意识舍掉了,与心意识相应的心所,当然都不起用了。所以读经会入定啊!你要不相信,也许听说过吧!智者大师念《法华经》入了定,他要用心意识去读,他怎么能入得了定呢?他读《法华经》会入定。我们念经为什么入不了定?我们是用心意识在念,所以入不了定;人家是离心意识去念,就我刚才讲的那个方法原则,他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入定了。在定中,他有感应,他参加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法会。他还听了一座,出了定告诉人,释迦牟尼佛这个灵鹫山,灵山一会还没散啊!他还亲自参加了。说实在话,释迦牟尼佛每一次法会都没有散场,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能力去参加。《弥陀经》的这个释迦牟尼佛的弥陀法会,也没散;《无量寿经》的法会,也没散,看看你们那一位有能力亲与世尊的法会。

不明了读诵大乘,所以他不愿意念,这个实在是智慧浅少,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念到心清净了,念到定、慧成就了,念到破无明、见法身了,他还是念;即使证到等觉菩萨果位了,他每天还是要念,始终不离开,这是这种修行方法。

那么净宗也许有很多同修听过,没有念经,单单念一句佛号,他也成就的,没错;单单念这一句佛号,谁呢?最初提倡的是大势至菩萨,他那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是离心意识;如果不离心意识,那叫什么修行?不离心意识,怎么能够‘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呢?没这个道理啊!所以诸位要晓得,念这一句佛号,也是离心意识念啊!念经、念佛如此,听经还是这个样子。大家听经不开悟;为什么不开悟呢?用心意识听。别说听这一辈子不开悟,生生世世听上无量阿僧祇劫,还是不开悟。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头,给我们讲得好清楚,那是讲对听经的人,要怎么样听呢?‘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就是离第六意识;‘离名字相’,就是离第七识;‘离心缘相’,就是离第八识。还不是舍识用根吗?这个就是清清楚楚给我们显示出来,听经也要离心意识。心就是第八识,意就是第七末那识,识就是第六识。听经也得要离心意识听,离心意识,说老实话,是修行。听经是修行,读经是修行,念佛是修行。修什么行呢?把心心所给舍掉,这就是禅家常讲的从根本修啊!我们晓得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尽是过失;那个过失的根源在那里呢?根源就是心心所。所以它这个修行方法,是从根拔起啊!连根把它拔除。由此可知,绝对不是只有禅家从根本修。所以禅宗常常轻视教下,轻视净土,他不晓得‘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是用参究观心的方法,从根修起;人家教下用读诵,念佛的用执持名号,也是从根本修啊!不亚于观心,不亚于参话头啊!

凡是轻视别人的,他会不会成就?他决定不会成就。为什么呢?因为真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里来的轻视别人呢?这个轻视,总有分别、有执著,才会轻视嘛!那么由此可知,他禅参得再好,他心意识没离开;没离开,他那个禅不管怎么参法,不会开悟;得禅定是可能的。为什么呢?用心意识可以得禅定,四禅八定,阿罗汉的九次第定,都是用心意识修的,都没有离心意识。离心意识,那是上上禅了,不是阿罗汉、辟支佛祈能够证得的,这一点诸位要知道。你要是果然明白了,你对于参禅的人讥笑你,你也是合掌阿弥陀佛,不去跟他计较。为什么呢?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碰到外面人,说我们是自了汉,说我们是小乘,我们也欢欢喜喜地‘阿弥陀佛’就结束了,不要去计较,用不著去跟他辩驳。正是六祖所说的,看到这个根性好的,可以给他说的,这才能给他说说;看到根性劣的,不能说的,合掌令欢喜就好了,不要与任何人争论。争论,决定违背了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啦!这个争论决定是迷惑颠倒,只有迷人才会争啊!悟的人不会争。迷的人,心里面才有意见;悟的人,心里没有意见,悟的人,心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本来无一物。心里面还有许许多多东西的,这没悟啊!

那么这一句是说明菩萨修行许许多多方法里面一个重要的方法,今天告诉诸位了。果然念这个经典,离心意识念,你会得定,会开悟。如果念了不少年了,念了不少遍了,我怎么还没得定呢?怎么还不开悟?我就晓得你这一生是不会得定,也不会开悟。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离心意识,还是用心意识在念啊!离心意识、一味地念下去,一遍一遍念,绝不起一个妄念,功夫成熟了,水到渠成,自然得定,自然地开悟,到时候豁然通达啦!心里常常想著,我什么时候会开悟?什么时候得定?这都是打妄想。读诵里面加上妄想,这个妄想就是障碍啊!有人念佛,发心求一心不乱,这个人一生当中决定得不到一心不乱。为什么呢?阿弥陀佛里头,掺杂著一心不乱,这个很糟糕啊!给你说不掺杂,不掺杂还得要掺杂个一心不乱。

所以,这一切错误、一切不成就的那些因素,一条一条都把它找出来,找出来之后,统统把它消除,我们障碍就没有了,这业障就消了。业障,说老实话,绝对不是说你去拜拜《梁皇忏》,拜拜《水忏》,拜拜《大悲忏》,业障就消掉了。消不掉啊!从前的人拜忏会消掉,现在的人消不掉;从前人念经会消业障,现在人念经消不了业障;从前人念阿弥陀佛消业障,现在念阿弥陀佛也消不了业障。你知道原因了吧?用心意识,就消不了业障;离心意识,业障就消除了,原因在此地。

你要晓得什么是业障呢?业障就是分别、执著。用分别、执著,怎么能够把分别、执著离开呢?这个话还不能听错,听错犯的过失更大。唷!不分别、不执著,好了,父子也不分了,男女也不分了,那还得了吗?你去打仗连敌人、自己人也不分了,这不是糟糕了!那就犯了大错了。自己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分别,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随著众生分别而分别,随著众生执著而执著。自己有没有呢?自己决定没有。这就对了,这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法就是分别、执著,并不破坏众生的分别、执著;众生有这个分别、执著,他才能建立社会的秩序,世间才不至于乱。如果我们真的给它分别、执著,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够超越世间了;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这超越世间了。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误会了,那么这一句重点还是劝勉我们要认真去读诵,要晓得怎样去读诵,才能收到真实的利益。

用读经这个方法修定,用读经这个方法断烦恼,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到你烦恼断了,心地清净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思维经义了,你不会把经的意思想错了,因为智慧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心地不清净,不要去胡思乱想,你所想的全是妄想,全是把佛经的意思错解了。那么我再告诉诸位一个老实话,所有圣人的经论完全没有意思;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它就有无量义,这个跟世间书不一样。我们初学,譬如说我们今天是读《无量寿经》,我们读得很有味道,里面的东西我很懂得;我再学个一年、两年,我的程度高了,看到里面的意思愈看愈多,愈看愈丰富,原来它的意思是没有止境的呀。假如它有意思,那就一个意思,就永远不会有第二个意思。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它有无量义,随著你的心地清净的纯度,随著你境界的提升,你会看到它圆满的义理,愈看愈广大,愈看愈圆满。经典的受持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你念不厌,念不倦,道理就在此地。

诸位要想深入经藏,那我就劝同修不要看经打妄想;我们初学要读一点古人的注解,研究研究是可以的,作为辅助。我们初学是以修定为主,修清净心为主,一天用八个小时来修清净心,修定;研究注解、注疏,研究经典的理论,一个小时,顶多两个小时足够了,那是辅助的。这个辅助是怕自己老是在念,念到自己不开悟,念到自己兴趣没有了,会退转了,所以叫你读一点注解、听听讲,调剂调剂,目的在此地,不是叫你真正开智慧的,这个是一定要懂得。品学圆满了,这就成佛了。‘佛道无上誓愿成’。读诵大乘一定要知道我们现在在什么程度,应该要如何的修学,我们才不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这一生当中才真的能得到殊胜的成就,殊胜的利益。

4、劝进行者

三福这十句都是自利,只有末后一句是利他——“劝进行者”。

这个化他,不简单啊!自行功德圆满了,这才化他。现在有一些年轻人,自行的功德还没有,急著要去化他,心倒是个好心,真像地藏菩萨一样,舍己为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他是真入地狱了,他入了地狱,对人没什么好处;地藏菩萨入地狱是对众生有好处,有利益啦!他这入了地狱,很冤枉,一个众生也没度了。所以诸位这十一句细细去念,就真正明了,度化众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个指路的人,你要把方向路子指错了,你怎么办?

1)劝人念佛

那个会劝人的人,自己没有成就,但他劝人念阿弥陀佛,劝人念《阿弥陀经》,念《无量寿经》,这个决定不会错。为什么呢?佛是这样劝人嘛!我们也学会了,纵然没讲得清楚,对他是没有害处的。他纵然念佛不能往生,但是不会堕恶道,他要堕恶道,必定是其他因素堕恶道的,绝对不会说是念佛堕入恶道的,没有这个道理。

所以劝人念佛,劝人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这个不会错误的。劝人念其他的经论,有一点问题。什么问题呢?怕那个法门不契机。就好像人家害病的时候,你介绍药给他吃,这要负责任的。你对病情不了解,对药性也不知道,只看到那个人生病吃这个药就好了,这个人也生病了,赶快把这个药给他吃,他害的病不一样,这一吃吃死了,那你要不要负责任?这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在此地劝告同修,看到有人害病啊!最好劝他去看医生,不要轻易介绍成药拿给人吃。

‘阿弥陀佛’可以介绍,那就是他适应的能力很广泛,什么病都可以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像万金油、八卦丹一样,这个可以,什么病你吃保险没有坏处,只有好处,纵然是不能把你治好,但是不会有加重的情况,这个是万用丹啊!介绍这个不害人,介绍其他的方法的时候,如果不契机,就会害人。

对于‘劝进行者’,‘行者’是修行人啊!劝人学佛,劝人修行,帮助他进步,帮助他精进,这个要有智慧。所以我们看到外面有很多劝人参禅、劝人学密、念咒、劝人这样那样,都很危险,那个人也很好心啊!不能说他是有心害人的,不是的,他真的是好心。但是,他确确实实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对于法门不了解,众生根性也不了解,这一种盲目地劝进,非常危险,纵然不是有心造罪,可是他的过失就很重,决定是有过失的。

劝人学佛尚且这样的难,那么劝个人出家更不容易啦!负的责任就更大了。他出家将来是一个好的法师,修行证果、弘法利生,那你的功德太大了,无量无边啊!如果他将来出了家了,羞辱佛门,造作重罪,他造的罪比世间一般人造的罪业,要加倍的重,试问你要不要负责任?怎么可以轻易劝人出家呢?

李老师一生,在台中讲经四十多年,从来不劝人出家。他有三不劝,第一个不劝人吃素;第二个不劝人受戒;第三个不劝人出家。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发心,这个事情他是决定不劝的。你劝人家吃素,有的人他是想学佛,就是因为他不能吃素,所以他就不来学了;你一定劝他吃素,他下次不敢来了,所以不劝人吃素。受戒,受戒容易,持戒难啊!所以老师一生不劝人受戒,不劝人出家,这个是绝对正确的。那是真正有慧眼,对于这个人真正了解,觉得他出家之后,确实是一个人才,将来一定能弘法利生,弘扬佛法,你要看准了,就劝他,可以。劝他出家之后的机缘也相当不容易,是不是遇到一个真正能够修学的道场?是不是遇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这是决定他成败的因素,难啊!太难太难啦!你要把这些问题统统都看到了,决定不敢劝人出家。

再说我们自己得到佛法如此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怎样报佛恩呢?只有一个方法,佛的愿望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圆成佛道,成佛就是成就最圆满的德行,最圆满的学问,就是这个意思;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达到究竟圆满,佛只有这么一个愿望。我们能够帮助佛,把佛教的教育普遍地介绍给众生,推荐给众生,这就叫报佛恩,‘劝进行者’就是这个意思。要把佛陀的教育普遍向世界每一个角落去弘扬,去介绍。这三福到此简单跟诸位介绍过了。

五、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后面这一行说:

如此三事,名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一句话结论非常地重要。

上面讲这个三条;‘三世诸佛’是过去、现在、未来;换一句话说,一切菩萨成佛都是以这三条(三福)作基础。所以这像盖房子一样,这是地基,不管你修学那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如果没有将这个基础修好,你都不能成就。这是我们今天看到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不是不精进,疏忽了这个基础。那么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殊胜的缘分,在此地将这一段经文贡献给诸位同修,希望人人都奠定清净坚实的基础,在一生当中成就无上的道业。我的报告到此地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