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甚么要做佛事

 

圣严法师著

 

前言

什么叫做佛事?

请出家人做佛事有什么用处?

临命终时怎么办?

亡灵是什么?

谁该做佛事?

诵经做什么?

拜忏做什么?

放焰口做什么?

人鬼之间的佛事

 

前言

 

你们是为了慎终追远,报答亲恩,或是为了超度眷属,纪念故友,或是为了植福延寿,消灾免难等等的因缘,来作一番庄严而隆重的佛事;你们花费了很多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来成就此一善举,但是,真正做佛事的意义,你们完全了解吗?请你们细心地把这本小册子读完,那么,这堂佛事,就更有意义,更有功德了。因为这里面将向你们介绍佛事的定义、佛事的用处、死亡的问题、亡灵的性质、以及诵经、礼忏、放焰口等的意义。

什么叫做佛事?

广义的说:凡是做的信佛之事、求佛之事、成佛之事,都叫做佛事。佛说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祗要你能信仰佛所说的成佛方法,依法实行,必将可以成佛。所以佛事的范围有狭有广,所谓‘佛法无边’,就是广义成佛的方法之多,多得不胜枚举,例如拜佛、念佛、行善止恶,说佛所说的话,行佛所行的事。要做到‘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换句话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积极地自救,尚要积极地救人。因为佛教主张成佛要从建立一个完美的人格开始,所以先要劝人不杀人、不偷盗、不犯他人妻女、不欺诳、不酗酒,这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信、智,非常相近。进一步要使人成为超出于凡夫之上的圣人,佛教所说的圣人,是指解脱了人间种种苦恼的人,例如生与死、老与病等等,这些苦恼解脱以后的境界,便是佛教的目的。如何达到解脱生死苦恼的目的,那就要信仰佛所说的方法,照著去实践。看经、诵经、听经,便是看的、诵的、听的解脱生死乃至成佛的方法。所以,真正的佛事,是要大家自己来做。但是,对于不懂佛法不会修行的人们,遇到他的父母亲友死亡时,在没有办法之中,只有请出家人代做佛事,的确也有用处。本文中所讲的‘佛事’,大部分便是侧重于这种狭义性方面的说明。

请出家人做佛事有什么用处?

出家人是修持佛法的人,也是弘扬佛法的人;是职业的修行者,也是职业的弘法者。因他们做的佛事有功于人也有德于己,你供给他们生活的所需,使得他们安心地做佛事,你也就间接地有了功德。所以佛说出家的僧尼,是众人的功德福田。本来,出家人的职责,并非专为超度亡灵,甚至可说,出家人要超度的主要对象,是活人而非死人,虽然佛法的修行者,的确重视临命终时的补救法门。

临命终时怎么办?

人,当在出生的时候,就已决定了死亡的命运,所以,生的情景未必可喜,死的情景也未必可哀。以佛法来说,若不出离生死,都是可怜悯者!因此,信佛学佛的人,平日所做的佛事,在临命终时最能得力。平日修行有素,命终之后,必可出离生死的凡界,往生佛国的净土。人死之后的去向,有三种力量来决定他的上升或下降:(1)随重,随著各自所造的善恶诸业中的最重大者,先去受报。(2)随习,随著各自平日最难革除的某种习气,先到同类相引的环境中去投生。(3)随念,随著各自临命终时的念头所归,而去受生六道,或生佛国净土。

由于如此的原因,佛教主张人们应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应当革除不良的习气,应当著重平日的心念,乃至念念不忘佛法僧三宝,念念要将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德,做为往生佛国净土的资本和道粮。学佛的工夫,主要是靠平时的修行,归依三宝,受持五戒,供养布施,礼忏诵经,救济贫病,造福社会。假如平时没有进入佛法,临命终时,尚有一个补救之道,那就是根据‘随念往生’的道理,劝他一心念佛。劝他万念放下,切切不要怕死,切切不要贪恋家属亲友和产业财物,切切不要心慌意乱,应该一心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若已无力出声念,则在心中默念,他的亲属如果真的爱他,那就不可在他弥留之际放声大哭,那只有使他增加痛苦和下堕的可能。并且要劝大家陪伴念佛,使得临终之人的心念,融洽于一片虔敬恳切的念佛声中。若能如此,死后当可往生佛国净土,若其寿数未尽,也能以此念佛功德,使他早日康复,福寿增长。人将命终,或坐或卧,侧卧仰卧,均以他自已感到舒适为宜。若已昏迷而尚未断气时,切勿因他有便溺沾身就给他洗澡或擦拭,以免增加他的痛苦嗔恼而影响到死后的去路。命终之后,鼻息虽断,只要尚存一丝暖气,他的神识仍未脱离肉体,故须经过八小时后,才可为他浴身更衣。若用火化,最好是在经过二十四小时后。人死之后,若不超凡入圣,一般说来,便成了亡灵。

亡灵是什么?

说到超度亡灵,先要说明亡灵的性质。人死之后的生命主体,称为亡灵。民间一般的观念,认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而且永远做鬼;在我们佛教,决不接受如此的观念,否则,就谈不上超度两字了。佛教看凡界的众生,共分为天、人、神、鬼、傍生(牛马乃至蚊蚁等动物)、地狱等六大类,在此六类之中生来死去,又死去生来,称为六道轮回,所以,人死之后,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成为鬼。佛教使人超出并度脱了这六道轮回的生死之外即称为超度。但是,凡夫在死后,除了罪大恶极的人,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生天界而外,一般的人,并不能够立即转生。未转生的亡灵,却不就是鬼,那在佛教称为‘中有身’或名‘中阴身’,即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间的一种身体,这个中阴身,往往就被一般人误称为鬼魂,其实它是一种附著于微少气体而存在的灵质,并不是鬼魂。中阴身的时间,通常是四十九日,在这阶段之中,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的七个七期之中,亲友们为他做佛事,有很大的效用。若以亡者在生时最心爱的财物,供施佛教,救济贫病,并且称说这是为了某某亡者超生而做的功德,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期之后,再做佛事,当然还是有用,但那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生的类别了。假如一个人在生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做牛或做猪,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若有亲友为他大做佛事,并使他在中阴身的阶段听到了出家人诵经,因此而知道一些佛法的道理,当下悔过,立意向善,他就可能免去做牛做猪而重生为人了;如果当他已经生于牛群猪栏之后,再为他做佛事,那只能改善这条牛或这头猪的生活环境,使之食料富足,不事劳作,乃至免除一刀之苦,被人放生;如已生在人间,便能使他身体健康,亲友爱护,事业顺利;如已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能使他莲位的品级升高,早日成佛。

谁该做佛事?

一般人以为,做佛事是出家僧尼的事,其实,这仅说对了一半,因为,出家人固然要做佛事,如果你想得到佛法的受用,必须也要自已来做佛事,与其等到死后由亲友们为你做佛事,何不趁活著的时候,亲自做些佛事呢?佛法的超度对象,主要是活人,如果平时不修行,临死抱佛脚,功效虽也可观,但已不及平时有准备的落实可靠了;如果自己不做佛事,死后由亲友请了僧尼来代做,功效自然又差两层了。所以‘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中说,若由活人超度死人,死人只能得到其中七分之一的功德,其余的六分功德,仍由做佛事的活人所得。因此,我要劝你,你既来佛寺请出家人做佛事,必定对佛教存有敬意,如果尚未归依佛教,欢迎你早日归依,归依之后,再慢慢地理解佛法,如法修行,岂不更好?你来请僧尼做佛事,是为超度你的亲友,或为安慰一下你对已故亲友的怀念之心,所以这一佛事的主动者,就是你。佛法讲求诚心,有诚心即有效应,诵经拜忏的出家人,固然要至诚恳切地做,你来请求他们诵经拜忏的心,也要非常地虔敬,要深深地相信他们所做的佛事,必能使亡者得到很大的利益。

佛法讲求感应,感应的动力,就是至诚心,诚意的深浅,可以决定感应的大小,如人撞钟,重重地撞,便大大的响,轻轻地撞,便低低的响。因此,同样的做一场佛事,所得的效果,则因诚心的差异而有大小不同。佛教主张大家亲自做佛事的原因也在于此,所谓‘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如果由他人代做佛事,在受用上差得太多,万一自己未及信佛学佛便亡故了,则以有血统关系的亲人代做最好,所谓母子连心,在生时容易相互感应,死亡后的亲情之间,也最能引发至诚恳切之心。所以,地藏菩萨在过去很远的时劫中,曾经数度为孝女,每次均以至诚心为亡母而做佛事,拜佛、供佛、念佛、求佛,感得佛或罗汉等的指引,而使亡母超度。如果没有骨肉至亲,或者不是骨肉至亲,那么,与亡者生前有阙系的人,要比无关系的人,更容易引发虔诚心,更容易产生感应的效果。因此,我要奉劝你,既来佛寺请僧尼做佛事,做佛事的中心者是你和你的家人亲友,而不是僧尼,僧尼做佛事是他们的日常功课,你做佛事是为了超度你亲友的亡灵。照理,你和你的家人亲友,都该参加诵经拜忏,如果不会的话,至少要在这天斋戒沐浴,摒除荤腥淫欲,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诵经做什么?

佛经是佛所说的信佛、学佛,而至成佛的方法。方法无边,所以佛经的数量和名目也很多,在我们这里,最适用和最通行的,则有华严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说阿弥陀经,心经等。诵经的起源,出于印度释迦佛的时代,因当时的佛经,既没有印刷本,也不用抄写本,都是靠著以口传口地口口相传,所以,要听佛的弟子们代佛说法,往往是听他们将所曾听过而已熟记的佛经背诵出来,自己要想熟记某一部佛经,也得下功夫把它背诵出来,到后来,诵经便成了学习佛法和宣传佛法的基本工作。但是,佛教徒为何要把某一部经,诵到烂熟之后,还要在佛像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诵呢?这有两层理由。第一是把佛经当作一面鉴察我们心行标准的镜子:凡夫难保自己不犯错,有时犯了错,尚不能知错改错,但当面对佛像,口诵佛经之时,就同听到佛在亲口说法来教诫我们一样,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策励修行;已经犯的过错,赶快改正,尚未犯的过错,决心不犯,已经修的善功,努力增加、尚未修的善功,立志去修。这像一位爱美的女士,闺房中有了镜子,出门时也要随身携带镜子,早晨照过镜子,偶一动作之后又要再照镜子,今天照了镜子,明天、后天、大后天,乃至明年后年,还是要照镜子,那无非是为要保持或增加她面容的整洁美丽而已。第二是将诵经当作代佛说法的神圣使命:佛法的主要对象是人,除人之外,六道众生之中,尚有天、神、鬼,以及少数的傍生或畜生(动物),也能信受佛法。所以,虽在无人之处,或在无人听懂所诵的经义之处,只要有人诵经,就有异类的天、神、鬼、畜,来听我们诵经。天、神、鬼三类的众生,以及部分的傍生,均有或大或小的神通,我们诵经之时,只要专诚,即能感应它们来听经。若你为你亡故的亲友做佛事诵经,你的诚意初动,你那亲友的亡灵,就已得到了消息,必定会如期前往听经;亡灵的灵性特别高,纵然在生之时从未听过一句佛法,死后听经,也能依其善根通解信受。

拜忏做什么?

拜忏,又称为礼忏,就是礼拜诸佛菩萨,忏悔自己的一切罪业。凡夫的言语行动,如果加以深切仔细的考察,可以说经常都在犯罪造业。凡夫的生死轮回,即是由于各自所造的‘业力’所牵引,如在过去世中不曾造下罪业,现在便不会再做凡夫,如果今生断除了一切罪业,当下就是圣人的境界。凡夫是很苦恼的,对于过去生中所带来的罪业,无可奈何,对于今生已造的罪业,也无可奈何,从今以后要想不再继续造罪,仍是毫无可能。因此,我们伟大的佛陀,即以大慈悲心,为凡夫众生,说了一个忏悔罪业的法门。前面所说的诵经,是让我们对著佛法的镜子来照,现在所说的忏悔,是教我们把自己的心放进佛法的水中去洗。拜忏的功用,即在于洗刷我们这颗染污著罪垢的心。所以,对佛忏悔,并不是求佛赦罪,而是求佛证明,向佛坦白自己所作的罪业,下定决心,不再故意作恶。对他不起称为忏,对己认错称为悔;佛菩萨是如此的伟大慈悲与清净圆满,佛菩萨希望我们也成为伟大慈悲与清净圆满的圣人,我们却仍在自作自受的罪业中打滚,所以要忏悔。我们拜忏的作用,即是洗刷自己的罪业之心,好像是从沙里淘金,渐渐地将沙淘去,就得著了黄金;我们向佛拜忏,渐渐地将罪垢忏除,就得著了清净的解脱之心。在中国的各种忏法仪规,是由许多祖师根橡佛经编成的,最盛行的,则有梁皇宝忏,三昧水忏,大悲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千佛忏等。修这些忏法的人,历代以来,均有很多灵验传载,的确可谓‘功不唐捐’。拜忏,最好当然是你自己亲自来做,如你自己尚未学会,或者觉得拜的尚不够多,礼请僧尼来做,或代你亡故的亲友来做,自然也有功德的,其中的道理,则与诵经相同。

放焰口做什么?

焰口,是指鬼道之中的饿鬼,鬼道众生分为三等:(1)在生之时,做了很多善事,若投为鬼,便成福德大力的多财鬼,一般人所信的城隍及土地等神祇,即属于此类的鬼神。(2)在生时做的善事不多,若投为鬼,便成薄福少力的少财鬼,一般所信的鬼,多半就是此类。(3)在生时悭贪吝啬,一毛不拔,专占他人的便宜,若投为鬼,便成无福无力的饿鬼,一般人所说的孤魂野鬼之中,即有饿鬼,这一类鬼的食量极大,喉管却极细,有了食物也难以果腹,何况由于业报的关系,它们很难见到食物,纵然得到了可口的食物,进口之时,却又变成了臭秽的脓血,所以它们常受饿火中烧,烈焰从口而出,故名‘焰口’。佛陀慈悲,说了好多种神咒,例如净业障真言,变食真言,开咽喉真言等。凡是依法诵持这些真言神咒之时,被召请前来的饿鬼们,就可仗佛的神通愿力而饱餐一顿,饱餐之后,再为它们宣扬佛法,劝他们归依佛法僧三宝,为它们传授三昧耶密戒,永脱鬼道的苦恼,这就是放焰口的作用和目的。因此,放焰口对于鬼道来说,等于是无限制的放赈,所以又叫做‘施食’。如果你的亡者亲友,并未堕落于饿鬼道中,放焰口就相同于代他们做了放赈济苦的功德,所以也是有用。

人鬼之间的佛事

一般人误将做佛事,看成专为死鬼而设的仪式。因此我要再度的告诉你:佛法的主要对象是为活人而非死鬼,为亡灵超度,仍是一种补救的办法,不是佛教的中心工作。所以,做佛事宜在生前,死了人固然要做佛事,结婚、生产、禳灾、袪病、祝寿、谋职、开张、交易、建造、安居、行商等等,也都应该做佛事。修功积德,行善致福,做佛事岂仅为了度亡而已?佛法能致现生之福,能致后生之福;能致人天富贵的世间福果,尤其能致福智圆满的究竟佛果。民间习俗,以为诵经拜忏,可给鬼魂在阴间当作钱用,又焚烧纸库锡箔及冥票,给鬼魂在阴间增加财富。其实,佛法门中,没有这种观念。诵经拜忏是为亡者超度增福,亡者死了也不一定入于鬼道,鬼道的众生也用不著人间给它们钱用,用钱仅是人间贸易的媒介物。焚化纸钱,也仅中国大约自汉唐之世流行下来的民间风俗而已。既然人死之后,若不解脱生死,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于鬼道,所以请你不要确定你的亲友死后就成了鬼,你应以虔诚心祈祷佛法的加护,加护你的亡亲故友,超生西方极乐世界,至少也该盼望他们生于人间或生于天上才是。在中国大陆,尚有一种风俗,即是男人死了,要请和尚做一场‘过渡桥’或‘破地狱’的佛事,女人死了,则做一场‘破血湖’的佛事。这在佛法中也无根据,佛教既不以为人死之后必堕地狱,何以一定要把新死的亡灵引到地狱中的‘奈河’及‘血湖’中去走一趟呢?所以,我要奉劝本文的读者,应当自己来做佛事,并当明白为何要做佛事?当做什么佛事?

附记:本文系应台北善导寺、十普寺、华严莲社、松山寺等各大道场之命而写。民国五十六年三月初版以六十四开本,印赠前往寺院做佛事的斋主,以导正信。嗣后香港、星马各地有人大量印赠,台湾亦有不少善心之士,陆续印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