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
灵峰宗论总目录
卷 首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序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序说
灵峰蕅益大师自传
【八不道人传】
【附记】
灵峰始日大师私谥窃议
第一卷:
卷一之一
卷一之二
卷一之三
卷一之四【愿文一】【愿文二】【愿文三】【愿文四】
第二卷:
卷二之一
卷二之二
卷二之三
卷二之四
卷二之五【法语一】【法语二】【法语三】【法语四】
【法语五】
第三卷:
卷三之一
卷三之二
卷三之三【答问一】【答问二】【答问三】
第四卷:
卷四之一
卷四之二
卷四之三【普说】【茶话】【说】【文】
【偶录一】【解】
第五卷:
卷五之一
卷五之二
卷五之三【书一】
【书二】【论】【辩】
【议】【记】
第六卷:
卷六之一
卷六之二
卷六之三
卷六之四【缘起】【序一】【序二】【序三】
【序四】
第七卷:
卷七之一
卷七之二
卷七之三
卷七之四【题跋一】【题跋二】【疏一】【疏二】
第八卷:
卷八之一
卷八之二
卷八之三【传】【寿序】【塔志铭】【祭文】
第九卷:
卷九之一
卷九之二
卷九之三
卷九之四【颂一】【颂二】【铭】【箴】
【词】【赞一】【赞二】
第十卷:
卷十之一
卷十之二
卷十之三
卷十之四【诗偈一】【诗偈二】【诗偈三】【诗偈四】
后 附书重刻灵峰宗论后
卷首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序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序说
灵峰蕅益大师自传
【八不道人传】
【附记】
灵峰始日大师私谥窃议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序
佛法无他。谛而已矣。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二谛卽三谛也。卽四谛也。卽一切谛也。卽一谛也。卽无谛也。二谛如此。诸谛亦然。自心本具之法。非思议所行境界。皆不可说也。然有因缘。亦可得说。以要言之。无可说之谛。无不可说之谛。如是而已矣。不见此则无教。无教则行无由起。理无由显。果无由尅。如是而言说。皆臆见也。见此。则为真实觉悟。有教有行理果。如是而言说。皆妙法也。自正像旣远。末世抑何言说之多哉。或见谛未全则襍。中者如摩尼处瓦砾。不掩其光。不中未免以一言误天下万世。或见谛未精则执。与之亦成一家言。夺之则无同异中。见同见异。未免堕分河饮水之覆辙。或见谛未神妙则迹。抑扬建荡。总不能为人解粘去缚。起必死沉疴。金錍旣不在手。言言与目以明。言言增目之膜。至其下者。博而似襍。实全无所中也。戏论也。僻而似专。实非专家也。鬬诤法也。或蛇为龙。袭取神妙。非特迹而已也。罔之徒也。昔魔王害佛不得。誓曰。当于后世。入佛法中。破坏佛法。佛曰。自坏耳。法可坏哉。由是观之。下者不足论。论其上。若而人自利未入圆门。利他安得无弊。得失恒无端倪。利害潜相倚伏。欲裂大网。令大地众生咸归大处。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唯灵峰蕅益大师之以言教也。彻悟心性全体。复深入不思议愿轮。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中。悲智双运。解行互融。实无一法可得。故无峻竖之门庭。实无一法不通不僃。故无隔垣之音响。其发明三学。一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为宗趣。全性起修。无实非权。全修在性。无权非实。非实非权。而权而实。其独契法身向上。以一人开万古欲绝之学。得非以是欤。尝论之。师之三学。卽一大事也。真律真教真禅。适还吾心之律教禅。适还先佛世尊之律教禅。师未曾有一言也。未曾有一言故无襍也。律旣为真律。教旣为真教。则何同异。何大小。何律之不卽教卽禅。教之不卽律卽禅乎。禅旣为真禅。则何分佛祖。何有宗支。何禅之不卽律卽教乎。是故唯精故不执。无非事事无碍法界。无诤三昧也。夫言不神妙。以襍与执也。不襍不执。则不自立宗。不自立宗。则纵横变化。不可方物。是以师之言。尽脱窠臼。顿起膏盲。一归于堂堂正正。如唐虞三代之礼乐。不竢干戈而天下太平也。识者谓末法以来。建大法幢。击大法鼓。其味醇平。其道光明。唯师一人而已。师具开演二智。作广略二说。一四句偈不为少。汗牛充栋不为多。诸疏外稾有七部。今辑为全书。以文为类。原在稾外别行者。亦以次收入。按三藏。凡高僧撰述。悉入阿毗昙论藏。而有二种。专释一经者。曰释论。槩宗十二部经。自成名句文者。曰宗论。今以释论收灵峰诸疏。而七部稾总以宗论收之。合十大卷。分三十八子卷。呜呼。成时不肖。老人在日。不能实学不思议谛。如醉转屋。今哲人虽逝。遗书尚存。敢不自淑。以报师恩于万一。亦愿凡遇是书者。勿离文字而说解脱。勿卽文字而忘真月。但因是见谛。则离卽双超。圆契自心则不襍。圆收万法则不执。圆说圆泯则不迹。千百世而后。必有其人。成时愿先舍此身命以供之矣。抑更有虑焉。凡言之揣摹拟议而得者。亦可揣摹拟议而得之。若夫引商刻羽。不涉思议。非从真闻以起思修。则若襍若执若迹之祸。尝伏于揣摹议拟之下而不觉。成时愿与天下万世之遇是书者。由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阶于笃行可也。补传后二日。门人成时百拜撰。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序说(有小引)
成时辑老人七稾成。通序大意。越一日。作序说。其言别。故不入序。不属科。故不立例。凡十五段。
达摩大师惩专逐名相之陋。力为学者明宗。而不立文字一语。遂为昧宗者所执。执之旣久。由狂入痴。故永明大师。大开教眼。以明宗镜。至寂音师。且说文字禅。紫柏大师。寂音再来。而憨山师。直颜其全书曰。《紫柏集》。憨集最富未传。紫竹林颛愚师。为憨大师独契。亦自颜其书为《紫竹林集》。诸老惩无闻之祸。救不立文字之弊心良苦矣。窃恐此风旣盛。凡沙门稍擅世誉者皆思以文相炫。夫文盛道亦必衰。试观唐宋儒。多以文字成名号称作者。深为宫墙之辱。可使释子复覆其辙乎。故虽老人别颜七稾。多自称集。今不敢以集行。然亦不敢名为录。何故。今之祖录徧天壤矣。老人每齿及则痛心泣血。故亦不敢也。
昔阳明子在日。有《传习录》。附录数册行世。公薨。出文录外集等。后华亭新建诸公。惧学者弗克尽读也。彚成全书以传。夫作者。非有意行其言也。阅岁月。涉山川。接人物。幻成文势。不得不别。其久也。书不全。道亦不彰。言旣散。传必不盛。圣君贤臣。采藏天府。皆无统绪可遵。有会一者。恐失其旧。是故言之始。不得不分。终不得不合。势也。今辑七稾为一。作者海印炳现。读者古镜全收。庶天朝采录。无零落割裂之虞矣。
大卷唯十。避繁也。一一卷中。复开子卷。僃梵册也。
文以类出。取便耳。非以文体也。见文则昧道。因文则明道。达文则证道。证道。而后知文无体也。
不肖戊子岁。始晤大师。师一日顾予曰。吾昔年。念念思复比丘戒法。迩年念念求西方耳。时大骇。何不力复佛世芳规邪。久之。始知师在家发大菩提愿以为之本。出家一意宗乘。径山大悟后。彻见近世禅者之病。在绝无正知见。非在多知见。在不尊重波罗提木叉。非在著戒相也。故抹倒禅之一字。力以戒教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兴。后决不可得。遂一意西驰。冀乘本愿轮。仗诸佛力。再来与拔。至于随时著述。竭力讲演。皆聊与有缘下圆顿种。非法界众生。一时成佛。直下相应。太平无事之初志矣。
佛法有偏痛快。偏精细者。则性快心细之人各偏好之。唯此论快性者。必失粗浅。细心者。必失廉纤。纵高明不敢昧纲宗。不敢轻名相。而纲宗只作纲宗会。名相只作名相会。终为俗学。若能知非纲宗。非名相。而粗浅廉纤二病顿超者。虽为执鞭。所欣慕焉。
自人不悟圆宗。诸佛愿海无能随顺修学者。不知非真实发大菩提心。一切尽成虚解。纵有为生死志。亦必入小乘权曲境界。若并无此志。直成修罗魔外。何疑。老人一生于法界三宝前。缘法界众生殷勤发愿。今愿文一卷。直显不思议境界。真无上醍醐也。吾见有憎者。谓为繁琐。有赞叹者。读其文惟恐卧。有感动流泪者。然亦未遑直下承当彻悟性修之致。嗟乎。何真法之不易读若此。小子时。敬然臂香四十八炷。普为法界众生。等供安养愿王。乞吾师愿文。于一切世闲。大作佛事。愿遇者兴起感触。彻悟诸佛。卽自心本性。庶不令一切愿王。久沦于异生界也。
净土一门。真参禅学教持戒者所共趋。夫弥陀寂光。卽自心理智。由不悟故。横生邪慢。取笑识者。读宗论。幸彻底荐取。则无边法藏。一以贯之矣。棒打石人头。暴暴论实事。八十翁入场。不是小儿戏。是之谓乎。
学佛僻谬者。皆法外取心。世之本来面目。向上一著是也。计此必成恶取空见。佛目此病。为不可救。《圆觉经》诫取圆觉。《大乘止观》诫先观真如。诸祖深诃邪禅暗证。意皆在此。今论示第一义心。圆妙明快。千古未有。读者谛审谛观。字字从绳。言言破的。或得之。
先师自行。不过破流俗知见。于现前一念。了一切法而已。法语中。亦唯以此剖心胆。倾肠腹。而发明介尔一念。在续集寱余尤详。鼓两片皮旣久。唯觉此话。大神至明也。虽然。失之亦成话柄。得之不外言诠。吾虽不敢谓有是语。尤不敢谓无是语也。
法语书柬中。诸名公钜卿。遵大师原稾。但书姓氏。槩不书尊称。以末法。道则僧体日卑。争务乞灵人爵。俗则我相日重。终难覻破浮云。两者皆生死根株。于道何啻霄壤。若非各懋盛德。安能共扇真风。今唯重道谊。以副护法天龙之望。
儒宗隐覆之说。非深契法华三昧。及华严事事无碍法界。未易拈提。求曲尽同异之致。汇归一实。千百世来。大师一人而已。孔子。颜子。文中子后。阳明子。处隐显闲。蕅益子继之。大阐开显之道。缅想时会。应非偶然。今而后庶吾人一实事。会其有极。归其有极也夫。虽然。蕅益子云。非行之艰。知之尤艰。敢告。
忠孝至佛始极。不知其极。或以爱论俗典拣之。竟成无君无父。全违金口诚言。或以至德要道收之。又堕有漏有为。全乖出世正轨。一大事之乖张僻谬久矣。读宗论。但贵用极。不贵株守。守则拣。不守则收。子臣弟友。丘未能一。呜呼。一大事之彰明会一久矣。
先师著述。除宗论外。其释论。则有《阿弥陀要解》(一卷)。《占察玄疏》(三卷)。《棱伽义疏》(十卷)。《盂兰新疏》(一卷)。《大佛顶玄文》(十二卷)。《准提持法》(一卷)。《金刚破空论。附观心释》(二卷)。《心经略解》(一卷)。《法华会义》(十六卷)。《妙玄节要》(二卷)。《法华纶贯》(一卷)。《斋经科注》(一卷)。《遗教解》(一卷)。《梵网合注》(八卷)。后附《授戒法。学戒法。梵网忏法问辩》(共一卷)。《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笺要》(一卷)。《羯磨文释》(一卷)。《戒本经笺要》(一卷)。《毗尼集要》(十七卷)。《大小持戒犍度略释》(一卷)。《戒消灾经略释》(一卷)。《五戒相经略解》(一卷)。《沙弥戒要》(一卷)。《唯识心要》(十卷)。《八要直解》(八卷)。《起信裂网疏》(六卷)。《大乘止观释要》(四卷)。《大悲行法辩譌》(一卷)。附《观想偈略释》。《法性观》。《忏坛轨式》(三种)。《四十二章经解》(一卷)。《八大人觉经解》(一卷)。《占察行法》(一卷)。《礼地藏仪》(一卷)。《教观纲宗。并释义》(二卷)。《阅藏知津》(四十四卷)。《法海观澜》(五卷)。《旃珊录》(一卷)。《选佛谱》(六卷)。《重订诸经日诵》(二卷)。《周易禅解》(十卷)。《辟邪集》(二卷)。共四十七种。(板俱在嘉兴府棱严寺)是为灵峰二论目录。(大记明呪行法四书蕅益解未行)
宗论全部。可取其中赞戒者。别为戒波罗密之书。赞净土者。别为秘藏指南之书。或合上二者。别为不昧因果之书。傥能尽美尽善。则有大利而无害。未遑别刻。附记于此。
灵峰蕅益大师自传(前后有门人私识三则附记一通)
(先大师生平。不曾乞缁素一字。不唯佛法难言。知己难得。亦鉴尚虚名之陋习。而身为砥也。西逝时。诫勿乞言。徒增诳误。呜呼。冰操如彼。治命如此。安敢不遵。今刻老人自传一通。述其意于首。门人灵晟稽首。)
(先师壬辰秋。决志肥遁。缁素遮道不得。请述行脚。冬憩长水营泉寺。念行脚未尽致。复述兹传。癸巳春。过古吴。有老人二三旧友。或谓传旣寓名。则宗谱法号可弗出。或谓一生心迹可述。梦感等嫌自言。老人一笑。慨然删改。时从古吴。传至畱都。与长水本。数处不同。后坚密子成时。谓传收著述未尽。请补。于是与古吴本。又增数句矣。今同门刻传。命南酌同异。南思老人一生苦心。唯佛祖知之。余难知者。至不获已述传。令后裔有闻。此四宏法门。三祇誓海。可以古人自作别传之例例之也邪。允宜从营泉本。照第三番补遗书。闲字不妨互证。佥日善。录定本如左。门人照南稽首。)
【八不道人传】(老人亲笔评语三处附。○取中论八不。梵网八不之旨。)
八不道人。震旦之逸民也。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旣蹵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先世汴梁人。始祖南渡。居古吴木渎。母金氏。以父岐仲公。持白衣大悲呪十年。梦大士送子而生。盖万歴二十七年己亥。五月三日亥时也。七岁茹素。十二岁就外傅。闻圣学。卽千古自任。誓灭释老。开腪酒。作论数十篇辟异端。梦与孔颜晤言。十七岁。阅自知录序。及竹窻随笔。乃不谤佛。取所著辟佛论焚之。二十岁。诠论语。至天下归仁。不能下笔。废寝忘飡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冬丧父。闻地藏本愿。发出世心。二十二岁。专志念佛。尽焚窻稾二千余篇。二十三岁。听大佛顶经。谓世界在空。空生大觉。遂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闷绝无措。但昏散最重。功夫不能成片。因决意出家。体究大事。二十四岁。梦礼憨山大师。哭恨缘悭。相见太晚。师云。此是苦果。应知苦因。语未竟。遽请曰。弟子志求上乘。不愿闻四谛法。师云。且喜居士有向上志。虽然。不能如黄蘖临济。但可如岩头德山。心又未足。拟再问。触声而醒。因思古人安有高下。梦想妄分别耳。一月中。三梦憨师。师往曹溪。不能远从。乃从雪岭师剃度。命名智旭。雪师。憨翁门人也。夏秋作务云栖。闻古德法师讲《唯识论》。一听了了。疑与佛顶宗旨矛盾。请问。师云。性相二宗。不许和会。甚怪之。佛法岂有二岐邪。一日问古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且如中阴入胎。念起受生。纵令速觉。如何得脱。师云。汝今入胎也未。道人微笑。师云。入胎了也。道人无语。师云。汝谓只今此身。果从受胎时得来者邪。道人流汗浃背。不能分晓。竟往径山坐禅。次年夏。逼拶功极。身心世界。忽皆消殒。因知此身。从无始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但是坚固妄想所现之影。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非从父母生也。从此性相二宗。一齐透彻。知其本无矛盾。但是交光邪说。大误人耳。是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旋自觉悟。解发非为圣证。故绝不语一人。久之则胷次空空。不复畱一字脚矣。二十六岁。受菩萨戒。二十七岁。徧阅律藏。方知举世积譌。二十八岁。母病笃。四刲肱不救。痛切肺肝。(旣悟此身非父母生。何故又刲肱救母。参。)葬事毕。焚弃笔砚。矢往深山。道友鉴空。畱掩关于松陵。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三十岁。出关朝海。将往终南。道友雪航。愿传律学。畱住龙居。始述《毗尼事义集要》。及《梵室偶谈》。是年遇惺谷。归一两友。最得交修之益。三十一岁。送惺谷至博山剃发。随无异禅师至金陵。盘桓百有十日。尽谙宗门近时流弊。乃决意宏律。然律解虽精。而烦恼习强。躬行多玷。故誓不为和尚。(三业未净。谬有知律之名。名过于实。此道人生平之耻。)三十二岁。拟注梵网。作四阄问佛。一曰宗贤首。二曰宗天台。三曰宗慈恩。四曰自立宗。频拈得台宗阄。于是究心台部。而不肎为台家子孙。以近世台家。与禅宗。贤首。慈恩。各执门庭。不能和合故也。(时人以耳为目。皆云道人独宏台宗。谬矣。谬矣。)三十三岁秋。惺谷。壁如二友去世。始入灵峰过冬。为作请藏因缘。三十五岁。造西湖寺。述《占察行法》。三十七岁。住武水。述《戒消灾略释》。《持戒犍度略释》。《盂兰盆新疏》。三十八岁。住九华。次年述《梵网合注》。四十一岁。住温陵。述《大佛顶玄义文句》。四十二岁。住漳州。述《金刚破空论》。《蕅益三颂》。《斋经科注》。四十四岁。住湖州。述《大乘止观释要》。四十六岁。住灵峰。述《四十二章经》。《遗教经》。《八大人觉解》。四十七岁。住石城。述《周易禅解》。是秋。住祖堂。越二年。述《唯识心要》。《相宗八要直解》。《弥陀要解》。《四书蕅益解》。五十一岁。冬返灵峰。述《法华会义》。次年述《占察疏》。重治律要。五十四岁。住晟溪。草《棱伽义疏》。迁长水而始竟。尚有《阅藏知津》。《法海观澜》。《圆觉。维摩。起信诸疏》。厥愿未完。姑竢后缘而已。生平尝有言曰。汉宋注疏盛。而圣贤心法晦。如方木入圆窍也。随机羯磨出。而律学衰。如水添乳也。指月录盛行。而禅道坏。如凿混沌窍也。四教仪流传。而台宗昧。如执死方医变证也。是故举世若儒。若禅。若律。若教。无不目为异物。疾若寇仇。道人笑曰。知我者。唯释迦。地藏乎。罪我者。亦唯释迦。地藏乎。孑然长往。不知所终。
(先大师示寂。不肖成时谬膺同门严命。辑《灵峰宗论》。辑成。载老人自传于卷首。因念老人癸巳甲午二年中。行脚还山。幷所有著述。及乙未正月。末后一段光明。皆缺然无纪。同门又谬谓不肖侍行脚。知其事为详。理应附记。辞不获。合十稽首记曰。)
灵峰蕅益大师自传。成于壬辰腊月。次年癸巳。老人五十五岁。夏四月入新安。结后安居。于歙浦天马院。著《选佛谱》。阅《宗镜录》。删正法涌。永乐。法真诸人所窜襍说。引经论之误。及歴来写刻之譌。于三百六十余问答。一一定其大义。标其起尽。阅完。作《校定宗镜录跋》四则。又汰袁宏道集。存一册。名《袁子》。秋八月。游黄山白岳诸处。冬复结制天马。著《起信裂网疏》。次年五十六岁甲午。于正月应丰南仁义院请。法施毕。出新安。二月后褒洒陀日。还灵峰。夏卧病。选《西斋净土诗》。制赞补入净土九要。名《净土十要》。夏竟。病愈。七月述《儒释宗传窃议》。八月续阅大藏竟。九月成《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冬十月病。复有《独坐书怀》四律。中有“庶几二三子。慰我一生思”之句。十一月十八日。有《病中口号偈》。腊月初三。有《病闲偶成》一律。中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之句。是日口授遗嘱。立四誓。命以照南。等慈二子传五戒。菩萨戒。命以照南。灵晟。性旦三子代座代应请。命阇维后。磨骨和粉麫。分作二分。一分施鸟兽。一分施鳞介。普结法喜。同生西方。十三起净社。有愿文。嗣有《求生净土偈》六首。除夕有《艮六居铭》。有偈。乙未元旦有偈二首。二十日病复发。二十一日晨起病止。午刻。趺坐绳牀角。向西举手而逝。时生年五十七岁。法腊三十四。僧夏从癸亥腊月。至癸酉自恣日。又从乙酉春。至今乙未正月。共计夏十月九。丁酉冬。门人如法荼毗。发长覆耳。面貌如生。趺坐巍然。牙齿俱不坏。因不敢从粉骴遗嘱。奉骨塔于灵峰之大殿右。(丁酉下。四十二字。系戊戌春荼毗后补记)。鸣呼痛哉。世闲眼灭。正法幢摧。恶心向佛之魔邪。谁与救正。好心遭毒之男女。谁与扶持。良以吾辈业重。不能感哲人久住故耳。老人传末云。尚有《阅藏知津》。《法海观澜》。《圆觉。维摩。起信诸疏》。厥愿未完。姑竢后缘。又阅藏毕。然香愿文中云。一者窃见南北两藏。并皆馍糊失次。或半满不辨。或经论互名。或真譌不分。或巧拙无别。虽有宋朝法宝标目。明朝彚目义门。并未尽美尽善。今辄不揣。谬述《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傥不背佛旨。乞得成就流通。二者如《圆觉》。《维摩》。《弥陀》。《地藏》乃至《大涅槃经》。夙有微愿。再加解释。幷《僧史宝训》。亦愿增修。仰求庇护。令得速成。又定嗣注经目。有《行愿品续疏》。《圆觉经新疏》。《无量寿如来会疏》。《观经疏钞录要》。《十轮经解》。《贤护经解》。《药师七佛经疏》。《地藏本愿经疏》。《维摩补疏》。《金光明最胜王经续疏》。《同性经解》。《无字法门经疏》。《十二头陀经疏》。《仁王续疏》。《大涅槃合论》。《四阿含节要》。《十善业道经解》。《发菩提心论解》。《摩诃止观辅行录要》。《僧史删补》。《缁门宝训》。共二十一种。上三处所列。唯《阅藏知津》。《法海观澜》。《起信疏》。告成。余俱不可复得矣。虽然。老人著述颇富。识取纲宗更何所欠。况大用方新。愿轮正转。珍池受记之后。速入娑婆。收拾有缘。喘息未了。公案当可顿完。吾辈现在未来。皆可亲近受学。勿以时方形骸不实之相。贰其心可也。但成时受恩最深。负恩最重。又缅想哲人闲出。妙法难逢。又念大事因缘。关系万世。虽流通有时。而众生障难殷繁。爰然香一千炷。舍身洪流。一报师恩。助转愿轮。二供妙法。生生值遇。三转劫浊。救苦众生。四代粉骴。满师弘誓。五忏重罪。决生珍池。呜呼。知我罪我。唯大地众生乎。
顺治乙未腊月十二日不肖门人成时稽首谨记。
【附记】
灵峰大师入灭八年壬寅七月。门人性旦病逝。先书嘱语。面乞不肖成时。幷胞兄胡净广。粉遗骨。代先老人满甲午腊月初三日所命。先是成时邀净侣。礼《佛说佛名经》。旦就坛然顶灯。以报法乳深恩。至是复有此嘱。谨就八月。集众修行药王本事七昼夜。而作法焉。于时法弟通玄粉骴。成时说偈曰。无身何必苦摧残。只为无身故不贪。此意许谁能会得。前三三与后三三。旦出新安绩邑胡氏望族。年三十三岁。退居近住。故无夏。不畜徒众。故无传。为学精细。少年如槁木死灰。虽性相圆明。而以未悟为耻。以愚拙为惧。故不敢任法道。身孱弱而苦行。不为人敬惮。而愈不文其过。病中初现业相。哀龥于佛。乃见弥陀接引。去时眼耳根离。唯蹲坐微笑不已。著有《和西斋净土诗》。及《圆觉疏》。未行。旦逝之次年四月。道友程从焜感其事。亦力疾念佛西逝。自闻异香越数日。犹趺坐巍然。举手昂视。焜歙之槐塘人。其近事。菩萨两戒。皆禀于先老人者。癸卯冬。成时稽首附记。
灵峰始日大师私谥窃议
古歙门人成时稽首百拜议
蕅益老人。迁化灵峰。门人成时。议行私谥。或曰。有典乎。曰。自柳下惠后。有王文中。朱文忠。陶靖节。萧文元诸人。皆门人为道而尊师。尊师以明道。由周而来。昭昭也。曰。世闲法耳。出世有典乎。曰。志磐师作佛祖统纪。兴道下八世。无师号者。悉立私谥。志之曰。是盖尊祖之大义也。世出世何闲哉。曰。闻其典。知其义矣。未悉其故。岂无力请于朝。或位不在龙锡之列邪。抑朝有所讳。定论不得不在野邪。曰。蔡邕元结。岂不能为朱穆元延祖乞易名于汉唐之世乎。文忠靖节。载在汉书。宋史。功令何尝拘。圣明何尝讳乎。然则何故。曰不失其实也。世闲圣贤。有举世不见其心者。柳下为士师。三黜不去。欲护生于刀锯鼎镬闲也。旣不能大行其道。以期于无刑。则不羞不卑。随地救民于死。其和也。所以行其惠也。此意当时不知。唯中馈知之。非惠之一言。而柳下隐矣。一字断金。柳下之心见。千古圣贤心学亦见。言不失其实者。利泽天下。万世无疆也。若夫出世宗匠。道为心性。全体大用。心合生佛。慈力悲仰。难知难见。尤甚。然正法犹不为难。末法魔强法弱。正衰邪炽。则诚难。观行相似以上。犹不为难。具缚凡夫。以肉眼作佛眼用。则尤难。旣难知难见如此。不惟嘉号缺然。堪为法道之惧。卽过推神圣锡智勇。亦不足发潜德而迪后彦。故从来若及门。若远裔。皆深引为虑。而仁人哲士。亦不得不悯其衷而韪其说。不忍槩以愚贱斥之也。夫大宗哲匠。渊懿不彰。虽灵山王臣。咸以为耻。百世苗裔。咸以为忧。而其罪不得不属之及门流亚。门内瞢瞢。王臣何所采。当世寂寂。旷代何从闻。噫。大矣哉。私谥之所由来也。或人于是惧曰。幸从子闻其典。知其义。复究其故。已之。是不仁也。以愚贱避罪。是不智也。愿与闻蕅益老人师号。于是成时谨稽首百拜议曰。佛法之盛也。三学一源。其季也。三学鼎足。其衰也。三学互诤。至其极也。三学内讧。至内讧。一切人皆为破法之人。一切法皆贼人之法。斯时也。非遡其源。曷救正哉。今日支那三学。其内讧也甚矣。 先大师生当其世。自号孤臣孽子。力揭三学一源以救之。其于律也。以断有漏法为宗。洞开遮。会同异。融大小。显修证。纯乳无水。卽律。卽教。卽禅。一如先佛世尊之律。师未尝有一行也。稽诸古宣公不逮。若夫恒转三轮。深契二共。师尚不敢拟云栖。颛愚二师。矧东林天台临济诸老。其于教也。以破我法二执为宗。教观并明。性相互融。权实不二。性修交彻。纯乳无水。卽教。卽律。卽禅。一如先佛世尊之教。师未尝有一字也。稽诸古荆溪清凉不逮。若夫五品诞登。三因圆发。师尚不敢拟幽溪。矧天台慈恩永明诸老。至师之禅。彻悟心源。深契方便。法法皆通。法法皆僃。而无一法可得。卽禅。卽律。卽教。允为曹溪永明之徒。而师终以戒之定道未深。教之理果未尅。故遂不敢谬膺祖位。堕迩来大妄语之覆辙。盖唯真实识法。是以真实之惧。岂非名字位中大宗匠之正标榜哉。夫日之方升也。大地未尽蒙光。而普天胥旦。浓梦者虽未瞻明。而夜游伏匿。作务兴成。其师之象欤。宜尊称为始日大师。谨按志磐法师。谥道兴法智诸祖也。曰。他日有能考论懿德。上之清朝。赐以徽谥者。幸当用此定名。庶乎不失其实。先大师贯彻三学。力振颓流。其著述若释论若宗论。皆慧命所关。津梁斯在。上考先佛。下竢后圣。当必有乘愿大士。受灵山嘱者。为之入藏流通。徽谥定名。幸存今议。不敢过。不敢不及也。补传后一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一之一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