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文钞三编-清-释印光

佛经大全 > 藏外 >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清-释印光 >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清-释印光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

  灵岩印光老法师严净毗尼,弘扬净土,言为世则,行为道范。以文字般若,广度群伦,法雨普澍,四众推为莲宗第十三祖,近代以来,未曾有也。自维弱冠发愿皈佛,顾善根微薄,因循未果。民国卅一年间,外侮侵陵,生灵涂炭,众苦交煎,莫能遣拔,重读文钞,憬然有省。乃归命投诚,念佛茹素,此皆文钞之赐也。其后偶于丁福保居士处,见师手翰二十余通,皆文钞正续两编未收录者。因念遗稿乃法乳所寄,何可任其散佚,谨录存副本,是为搜辑兹编之嚆矢。师西归后,弘化月刊征求遗稿,纷纷应征,所获颇丰。尤以灵岩妙真和尚,杭州修仑法师悉以所存见示。诸方以手迹或副本见贻者,亦不下四五十人。惨淡搜求,计得书牍近七百通,杂文一百三十篇,其篇幅与增广文钞不相上下,题曰文钞第三编。珍惜藏之,以俟胜缘。果获问世,将大有助净宗之弘扬,与法门之维护。数载钞胥,区区微意,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共沾法益,同登觉岸云尔。
  公元一九五○年庚寅十一月初四日,老法师圆寂十周年,私淑弟子上虞罗邕鸿涛顶礼恭序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目录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序
大师自述
复弘一大师书
致真达老和尚书
复德森法师书一
致德森法师书二
致德森法师书三
致德森法师书四
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复如岑法师书
复应脱大师书一
复应脱大师书二
复应脱大师书三
复应脱大师书四
复明心师书
复明性大师书
复义通法师书一
复义通法师书二
复传度和尚书
复尘空法师书一
复尘空法师书二
复秉初和尚书
复宗灵法师书
复妙莲和尚书
复宝静法师书
复太虚法师书
复道传大师书一
复道传大师书二
复显荫法师书
复谛醒法师书
复恒惭法师书一
复恒惭法师书二
复明道法师书
上段执政书
与高鹤年居士书一
复高鹤年居士书二
复高鹤年居士书三
复高鹤年居士书四
复高鹤年居士书五
复高鹤年居士书六
复高鹤年居士书七
复高鹤年居士书八
复叶玉甫居士书
致关絅之居士书一
致关絅之居士书二
致关絅之居士书三
致关絅之居士书四
复关絅之居士书五
致(关絅之,王一亭)二居士书
复丁福保居士书一
复丁福保居士书二
复丁福保居士书三
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复丁福保居士书六
复丁福保居士书七
复丁福保居士书八
复丁福保居士书九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一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二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三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四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五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六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七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八
致丁福保居士书十九
复屈文六居士书一
复屈文六居士书二
复屈文六居士书三
复许止净居士书
复焦易堂居士书
复潘对凫居士书一
复潘对凫居士书二
复潘对凫居士书三
复周浦陈家骏居士书
复屈翰南居士书
复神晓园居士书
复许焕文居士书一
复许焕文居士书二
复朱仲华居士书一
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复朱智贞居士书一
复朱智贞居士书二
复陈渭恩居士书
复何希净居士书
复张佩芬慕兰居士书
复王照离居士书一
复王照离居士书二
复景正伦居士书
复蔡锡鼎居士书一
复蔡锡鼎居士书二
复蔡锡鼎居士书三
复刘德惠居士书
复刘蓉阁居士书
复李尔清居士书
复黄子云居士书
复(沈净心,金谈)二居士书
复严文朴居士书
复胡慧彻居士书一
复胡慧彻居士书二
复胡慧彻居士书三
复胡慧彻居士书四
复万梁居士书一
复万梁居士书二
复万梁居士书三
复顾宗况居士书
复夏寿祺居士书
复穆宗净居士书一
复穆宗净居士书二
复穆宗净居士书三
复穆宗净居士书四
复穆宗净居士书五
复穆宗净居士书六
复高慧荫居士书
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一
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二
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三
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四
复罗省吾居士书一
复罗省吾居士书二
复吴思谦居士书
复孙艺民居士书
复章以铨居士书一
复章以铨居士书二
复章以铨居士书三
复徐志一居士书
复王海泉居士书
复周善昌居士书一
复周善昌居士书二
复周善昌居士书三
复周善昌居士书四
复陈慧恭居士书
复陆培谷居士书
复季国香居士书一
复季国香居士书二
复黄葆戉居士书
复宁德晋居士书一
复宁德晋居士书二
治疟疾神方
复宁德晋居士书三
复宁德晋居士书四
复宁德晋居士书五
复宁德晋居士书六
复宁德晋居士书七
复宁德晋居士书八
复宁德晋居士书九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一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二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三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四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五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六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七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八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九
复吕智明居士书
复钱士青居士书一
复钱士青居士书二
复钱士青居士书三
复智(牧,声)二居士书一
复智(牧,声)二居士书二
复罗智声居士书一
复罗智声居士书二
复罗智声居士书三
复罗智声居士书四
复罗智声居士书五
复李慰农居士书一
复李慰农居士书二
复李慰农居士书三
复李慰农居士书四
复李慰农居士书五
复李慰农居士书六
复李慰农居士书七
复冒善甫居士书
复东海居士书
复陈飞青居士书一
复陈飞青居士书二
复陈飞青居士书三
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复霁清居士书
复玉长居士书
复傅慧江居士书
复杨慎予居士书
复(了凡,冶公)二居士书
复熊赫居士书
复宗愿居士书
复罗铿端居士书一
复罗铿端居士书二
复慧清居士书
复胡宅梵居士书一
复胡宅梵居士书二
复胡宅梵居士书三
复岳明寿居士书
复周子秀居士书
复周志诚居士书一
复周志诚居士书二
复蒋德泽居士书
复庄炳火居士书
复周伯遒居士书一
复周伯遒居士书二
复周伯遒居士书三
复周伯遒居士书四
复周伯遒居士书五
复周伯遒居士书六
复周伯遒居士书七
复周伯遒居士书八
复周伯遒居士书九
复周伯遒居士书十
复周伯遒居士书十一
复周伯遒居士书十二
复周伯遒居士书十三
复周伯遒居士书十四
复周伯遒居士书十五
复周伯遒居士书十六
复周伯遒居士书十七
复周伯遒居士书十八
复周伯遒居士书十九
复周伯遒居士书二十
复周伯遒居士书廿一
复周伯遒居士书廿二
复周伯遒居士书廿三
复谢子厚居士书
复谢慧霖居士书一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
复谢慧霖居士书三
复谢慧霖居士书四
复谢慧霖居士书五
复谢慧霖居士书六
复谢慧霖居士书七
复谢慧霖居士书八
复谢慧霖居士书九
复谢慧霖居士书十
复谢慧霖居士书十一
复谢慧霖居士书十二
复谢慧霖居士书十三
复谢慧霖居士书十四
复谢慧霖居士书十五
复谢慧霖居士书十六
复谢慧霖居士书十七
复谢慧霖居士书十八
复谢慧霖居士书十九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十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十一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十二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十三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十四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十五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十六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十七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十八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十九
复谢慧霖居士书三十
复郭汉儒居士书一
复郭汉儒居士书二
复时若居士书
复梁慧栋居士书
复张曙蕉居士书一
复张曙蕉居士书二
复张曙蕉居士书三
复张曙蕉居士书四
复张曙蕉居士书五
复张曙蕉居士书六
复张曙蕉居士书七
复张曙蕉居士书八
复边无居士书一
复边无居士书二
复边无居士书三
复方耀廷居士书一
复方耀廷居士书二
复方耀廷居士书三
复方耀廷居士书四
复方耀廷居士书五
复任慧严居士书
复常逢春居士书一
复常逢春居士书二
复常逢春居士书三
复常逢春居士书四
复常逢春居士书五
复常逢春居士书六
复常逢春居士书七
复常逢春居士书八
复常逢春居士书九
复常逢春居士书十
复常逢春居士书十一
复常逢春居士书十二
复常逢春居士书十三
复常逢春居士书十四
复真净居士书
复钱晓朕居士书(附来书)
复章缘净居士书一
复章缘净居士书二
复章缘净居士书三
复德培居士书一
复德培居士书二
复德培居士书三
复德培居士书四
复尹全孝居士书一
复尹全孝居士书二
复露园居士书
复承恩居士书
复觉僧居士书
复德明居士书
复逢辰居士书
复拜竹居士书一
复拜竹居士书二
复拜竹居士书三
复拜竹居士书四
复拜竹居士书五
复净土宗月刊社书
复杨真居士书
复慧泰居士书
复慧昭居士书
复智圆居士书
复项智源居士书
复刘慧焯居士书
复理慧才居士书
复郑琴樵居士书
复倪文卿居士书
复隆智居士书
致沈彬翰居士书
复慧华居士书一
复慧华居士书二
复韩觉安居士书一
复韩觉安居士书二
复丁普瀞居士书
复(俞,陈)慧(郁,昶)二居士书(附来书)
复罗鸿涛居士书一
复罗鸿涛居士书二
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复陈士牧居士书二
复陈士牧居士书三
复陈士牧居士书四
复陈士牧居士书五
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复陈士牧居士书七
复陈士牧居士书八
复陈士牧居士书九
复陈士牧居士书十
复陈士牧居士书十一
复慧明居士书
复张德田居士书一
复张德田居士书二
复张德田居士书三
复施元亮居士书一
复施元亮居士书二
复施元亮居士书三
复施元亮居士书四
复方子藩居士书
致华叔琴居士书
复杨宗慎居士书
复严伯放居士书一
复严伯放居士书二
复慧溥居士书
复宗净居士书
复德诚居士书
复琳圃居士书
复蔡章慎居士书
复念佛居士书
复徐鉴章居士书
复郁连昌昆季书
复倪慧表居士书
复赵莲洲居士书
复江有朋居士书
复陶德乾居士书
复易思厚居士书
复智章居士书
复李慧实居士书一
复李慧实居士书二
复李慧实居士书三
复王诚中居士书
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复卓智立居士书二
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复愚僧居士书
复周智茂居士书一
复周智茂居士书二
复周智茂居士书三
复周智茂居士书四
复师康居士书
复周寿超居士书
复东舍西客书
复叶沚芬居士书一
复叶沚芬居士书二
复王修本居士书
复陈莲英女居士书
复沈授人居士书
复龙澄彻居士书
复方圣照居士书一
复方圣照居士书二
复方圣照居士书三
复方圣照居士书四
复方圣照居士书五
复方圣照居士书六
复方圣照居士书七
复方圣照居士书八
复方圣照居士书九
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复蔡契诚居士书二
复蔡契诚居士书三
复蔡契诚居士书四
复蔡契诚居士书五
复蔡契诚居士书六
复蔡契诚居士书七
复蔡契诚居士书八
复蔡契诚居士书九
复蔡契诚居士书十
复顾德谷居士书
复金振卿居士书
复邵慧圆居士书一
复邵慧圆居士书二
复邵慧圆居士书三
复邵慧圆居士书四
复邵慧圆居士书五
复邬崇音居士书
复张觉明女居士书一
复张觉明女居士书二
复张觉明女居士书三
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四
复张觉明女居士书五
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六
复张觉明女居士书七
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八
复张觉明女居士书九
与张觉明女居士书十
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十一
复龚宗元居士书一
复龚宗元居士书二
复龚宗元居士书三
复王慧常居士书一
复王慧常居士书二
复杨慧明居士书
复杨典臣居士书一
复杨典臣居士书二
复杨典臣居士书三
复严德彬居士书一
复严德彬居士书二
复王子立居士书一
复王子立居士书二
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复叶福备居士书一
复叶福备居士书二
复叶聘臣居士书
复郝智熹居士书
复刘元仁居士书
复吴桂秋居士书
复施智孚居士书
复蒋净信居士书
复唐瑞岩居士书一
复唐瑞岩居士书二
复唐瑞岩居士书三
复唐陶镕居士书
复志梵居士书一
复志梵居士书二
复志梵居士书三
复志梵居士书四
复郁智朗居士书
复(韩宗明,张宗善)二居士书
复永业居士书
复石金华居士书
复王悟尘居士书一
复王悟尘居士书二
复王悟尘居士书三
复王悟尘居士书四
复陆治平居士书
复费师敏居士书
复化凡居士书
复杨佩文居士书
复开生宁生昆季书一
复开生宁生昆季书二
复吴敬仁居士书
复振鹤居士书一
复振鹤居士书二
复念佛会诸居士书
复乔恂如居士书
复白静修居士书
复节慧竹居士书
复骆季和居士书一
复骆季和居士书二
复骆季和居士书三
复骆季和居士书四
复庞契诚居士书
复柏龄居士书
复慧才居士书
复慧华居士书
复陈伯达居士书一
复陈伯达居士书二
复周文珊居士书一
复周文珊居士书二
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复马宗道居士书二
复马宗道居士书三
复温光熹居士书一
复温光熹居士书二
复温光熹居士书三
复温光熹居士书四
复温光熹居士书五
复温光熹居士书六
复温光熹居士书七
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复温光熹居士书九
复温光熹居士书十
复温光熹居士书十一
复温光熹居士书十二
复温嵇德正居士书
复江易园居士书一
复江易园居士书二
复江易园居士书三
复江易园居士书四
复江易园居士书五
复江易园居士书六
与江易园居士书七
复陈慧诚居士书
复王智卓居士书
复何慧昭居士书一
复何慧昭居士书二
复慧淑慧庆两女居士书
复徐蔚如居士书
复李圆净居士书一
复李圆净居士书二
复李圆净居士书三
复李圆净居士书四
复李圆净居士书五
复同影居士书
复观心居士书
复李吉人居士书
复林赞华居士书一
复林赞华居士书二
复林赞华居士书三
复林赞华居士书四
复林赞华居士书五
复林赞华居士书六
复林赞华居士书七
复林赞华居士书八
复林赞华居士书九
复林赞华居士书十
复缪智修居士书
复王砚生居士书一
复王砚生居士书二
复傅法霖居士书
复黄德炜居士书
复程筱鹏居士书
复周陈慧净居士书
复荣柏云居士书
复某居士书
复念佛居士书
复智正居士书一
复智正居士书二
复智正居士书三
复智正居士之母书
复徐紫焜居士书
复唯佛居士书
复江有传居士书
复福州佛学社书
复尤雪行居士书
复某某居士书
复郑慧还居士书一
复郑慧还居士书二
复郑慧还居士书三
复郑慧洪居士书一
复郑慧洪居士书二
复郑慧洪居士书三
复郑慧洪居士书四
复郑慧洪居士书五
复江德懋居士书
复章道生居士书一
复章道生居士书二
复章道生居士书三
复章道生居士书四
复施宗导居士书
复济惠居士书
复宗义居士书
复汤锦中居士书
复慧海居士书一
复慧海居士书二
复慧海居士书三
复慧海居士书四
复慧海居士书五
复慧海居士书六
复慧海居士书七
复慧海居士书八
复李少垣居士书一
复李少垣居士书二
复净善居士书一
复净善居士书二
复净善居士书三
复净善居士书四
复典蕴居士书
复李慧基居士书
复邓慧周居士书
复某居士书
复王尊莲居士书
复郑子平居士书
复朱石僧居士书一
复朱石僧居士书二
复费范九居士书
复陈薪儒居士书
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复康寄遥居士书二
复康寄遥居士书三
复康寄遥居士书四
复康寄遥居士书五
复徐平轩居士书
复唐大圆居士书一
复唐大圆居士书二
复唐大圆居士书三
复秦铭光居士书
复袁德常居士书一
复袁德常居士书二
复袁德常居士书三
复袁德常居士书四
复张仁本居士书
复王(雨,雪)夕居士书
致张增纯律师书
复(薛英慧,刘一鹤)二居士书
复某居士书
复郭汉儒居士书
复杨振仁居士书
复张汝钊居士书
名山游访记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重刻序
广长舌序
思归集发刊序
敬书华严大经以尽孝思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
憨山大师年谱疏序
劝戒杀放生文序
丹阳金台寺募结同生西方万人缘序
佛教净业社流通部序
无锡佛教净业社第二期年刊序
宏化日记序
家庭宝鉴序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题辞并序
佛说四十二章经新疏序
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发刊序
李凤岐先生夫妇寿序
文钞摘要序
般若融心论重刻序
普劝学佛谭序
因果实证序
朝暮课诵白话解释序
巢县鱼山圆觉禅院传戒序
苏州弘化社第六届出纳报告清册弁言
杭州云居山常寂光兰若七七念佛缘起
福州海门莲社缘起
乐清佛教净业社缘起
南通佛教居士林唐闸分林缘起
南京佛教净业社缘起
沪西念佛社缘起
淮安观音庵普济莲社缘起
靖江佛教居士林缘起
皋东佛学莲社缘起
南通余东袁家庙佛教净业社缘起
宜兴佛教净业社缘起
慧济居阅经室缘起
阿弥陀佛百颂小序
彻悟禅师念佛伽陀教义百偈小序
画佛两利小引
如皋募建荐孤弭灾佛七道场小引
如皋佛学会小引
宁波宝庆寺念佛堂置田碑记(代益舟师作)
济南净居寺恭请大藏功德碑记(代作)
新昌石城寺重建智者大师衣钵塔记
闽侯罗梓生居士生西记
江母汪太夫人往生记
善女人何王氏圣缘生西记
乐慧静优婆夷生西记
杨佩文居士得舍利记
阿育王佛舍利塔纪实
南通金沙区佛教居士林成立宣言
题吴江费陂龙灵岩藏经图偈
普为施资流通历史感应统纪及展转传布看读诸善信回向偈
敬为施资流通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及展转传布看读诸善信回向偈
普为助印及读诵受持展转流通各佛经者回向偈
普为施资流通及见闻受持展转传布(学佛人可否吃肉的研究)诸善信回向偈
苏州报国寺关房题壁偈(民廿四年)
礼念观音菩萨回向偈
题玉嵀大师心迹颂
华严经感应颂
焦山吉堂上人往生颂
赠佛光社诸善人颂
赠佛光社社友大会颂词
法语别录
法语别录
宝山居士林开幕颂
王母程太夫人懿德颂
先德比丘尼像赞
高鹤年居士像赞
饬终津梁提要
灵岩山寺念诵仪规题辞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题辞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题辞
敬告向未研究佛学诸君看读方法
敬告阅者务须至诚恭敬自得实益
安士全书题辞
题后
学佛人可否吃肉的研究题辞
印光法师嘉言录题辞一
印光法师嘉言录题辞二
感应篇直讲题辞
阴骘文图证题辞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合编题辞
寿康宝鉴题辞一
寿康宝鉴题辞二
罗两峰居士正信录题辞
阳复斋诗偈续集题辞
甘肃定西县郭公子固暨德配冯孺人事略题辞
尘空法师创办莲社纪念题词
莫王智睿女居士哀挽录题辞
题高杭生居士所藏无量寿佛扇面
念佛随笔
净土法门说要
江浙战后开示法语
开示五则
净业社开示法语
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
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圣诞日开示法语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赎迁西湖放生鱼募缘疏
赣州寿量寺重兴缘起疏
绍兴偏门外娄江村兴教禅寺(即小云栖)募修大殿疏(代源湛师作)
湖州道场山万寿寺募化长年斋米疏(代作)
杭州南天竺演福寺募修大殿并各堂寮疏
普陀山息来禅院募修大殿疏(代作)
香光庄严匾额跋语
净土五经跋
摩利攴天陀罗尼跋
净土法会课仪跋
饬终津梁跋
三余德堂名说跋
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张慧炳往生西方决疑论
谢绝函件启事
普劝全球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启事
答善熏师问(问词略)
答慕西和尚问
答念佛居士问(即周孟由)
答卓智立居士问
答崔树萍居士问
答幻修学人问
答周文珊居士问
答俞大锡居士问
答王颂平居士问(问词略)
答缘净居士问
批念佛居士书
复蔡吉堂居士书
致心净和尚书
复葛启文居士书
复李觐丹居士书
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复康寄遥居士书二
复康寄遥居士书三
复康寄遥居士书四
复刘观善居士书一
复刘观善居士书二
复刘观善居士书三
法幢和尚传略
复方家范居士书
复圆拙大师书
与陈燮和居士书
复智牧居士书
与罗铿端陈士牧二居士书
复丁福保居士书一
复丁福保居士书二
复丁福保居士书三
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复丁福保居士书六
复丁福保居士书七
复丁福保居士书八
复丁福保居士书九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一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二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三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四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五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六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七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八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九
复丁福保居士书二十
复丁福保居士书廿一
复周群铮居士书
复李觐丹居士书一
复李觐丹居士书二
复李觐丹居士书三
复李觐丹居士书四
复李觐丹居士书五
复李觐丹居士书六
复李觐丹居士书七
复李觐丹居士书八
复李觐丹居士书九
复李宗本居士书
与妙真和尚书
复崔益荣居士书一
复崔益荣居士书二
复崔益荣居士书三
复崔益荣居士书四
复崔益荣居士书五
复崔益荣居士书六
复崔益荣居士书七
复崔益荣居士书八
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复卓智立居士书二
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复卓智立居士书五
复卓智立居士书六
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复蔡契诚居士书二
复康寄遥居士书
复刘观善居士书一
复刘观善居士书二
复汝愚和尚书
复李济华居士书
复项子清居士书
复德元居士书
致卓宏荣居士书
复白慧导女士书
复慧衷居士书
致杨慧通居士书
复王守善居士书
复兆镛居士书
百丈清规序辨讹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发刊序
示灵岩打七规矩(为在家弟子说)
题佛舍利偈
灵岩新建弥勒殿奠基祝愿赞
张母王太夫人西归颂
敬恕堂匾跋
相医要义
免难轶闻
名贤题咏册小引(代灵岩常住作)
诗人张永夫后身
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问一则
植福祈嗣佛七文疏
荐亡生西佛七文疏
植福延龄佛七文疏
忏悔发愿佛七文疏
植福延龄普佛文疏
植福延龄佛七文疏
普利水陆请牒文疏
礼拜大方广佛华严经文疏
三门
弥勒阁
大雄宝殿
地藏殿
观音(二首)
念佛堂(二首)
赠法空大师
赠戴涤尘居士(二首)
赠郭介梅居士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自序见文钞续编)
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晚说)
德育启蒙
跋一
跋二
跋三
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
弘一法师复王心湛居士书(一九二三年二月温州)
简体字横排版本跋
法语别录
附记
卷一
大师自述
大师自述
   民廿八年冬,外国人某氏至灵岩,谒见大师有所请问,互用笔谈,大师自述略历行愿如左。
  经历光绪七年出家。八年受戒。十二年往北京红螺山。十七年移住北京圆广寺。十九年至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住闲寮。三十余年不任事,至民十七年有广东皈依弟子拟请往香港,离普陀,暂住上海太平寺。十八年春拟去,以印书事未果。十九年来苏州报国寺闭关。廿六年十月避难来灵岩,已满二年。现已朝不保夕,待死而已。此五十九年之经历也。一生不与人结社会,即中国佛教会,亦无名字列入。
  近来动静自到灵岩,任何名胜,均不往游。以志期往生,不以名胜介意故。
  行事每日量己之力,念佛并持大悲咒,以为自利利他之据。一生不收一剃度徒弟,不接住一寺。
  主义及念佛教义对一切人,皆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劝。无论出家在家,均以各尽各人职分为事。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人无贵贱,均以此告。令一切人先做世间贤人善人,庶可仗佛慈力,超凡入圣,往生西方也。并不与人说做不到之大话,任人谓己为百无一能之粥饭僧,此其大略也。
复弘一大师书
复弘一大师书
  昨接手书,并新旧颂本,无讹勿念。书中所说用心过度之境况,光早已料及于此,故有止写一本之说。以汝太过细,每有不须认真,犹不肯不认真处,故致受伤也。观汝色力,似宜息心专一念佛。其它教典,与现时所传布之书,一概勿看,免致分心,有损无益。应时之人,须知时事。尔我不能应事,且身居局外,固当置之不问,一心念佛。以期自他同得实益,为唯一无二之章程也。
致真达老和尚书
致真达老和尚书
  光三四十年承兄照应,不胜感激。今晨精神陡疲,若将死者,因将上海各络索事大概交德森法师。过二句钟,又觉无甚关系,虽不即死,死也不免,不妨预为谈叙。光生性不喜多事,死了也同死一个平人一样,否则便是加光罪过矣。
复德森法师书一
复德森法师书一
  所寄之附录,昨二点钟后方到。以与客谈话久,无精神看。今晨逐一看过。适孟庵来令看,赞叹不置。续钞上本已定,若下本屡附之文多,则二本厚薄不同。宜将此册附于上本之后,则两本适均。附不必定在末后,上本后亦是附,不可决定附于下本之后。现各处款收齐将近二万,用报纸也不过印二万上下。若用毛边,一万只能印三四千部。乐居士之心,可谓尽善,惜不知时宜。光自印书来,尚不用毛边,何况报纸。后以毛太破碎太多,剔出少半作废纸卖,而其纸价仍算于书中。况福建江西出纸处,都遭兵灾,以故只好用报纸。乐盖不知光之本心,万余部书,在印处觉得很多,若分出去,实为甚少。乐之论,系太平时世之常法。光之意,乃饥荒时世之权法。不执一,则二俱合理。一执一,则二俱未善。今说一譬,以明其义。譬如有人于米珠薪桂之时,以十万济饥。以十万有限,饥民无穷,当用稍贱之粮,以期多济时期及穷人耳。若用上等食粮,善则甚善,钱尽后将奈之何。文钞之感发于人不少,非纸好而得。郑哲侯六十岁前,与佛为怨,六十岁看文钞,将从前韩欧程朱之所说,置之度外,极力提倡佛法。可知真欲利人,宜以广布为事。有谓多则被人遭践,有损无益,须知佛经儒书,不能令绝无遭践之事。吾人业力凡夫之书,何能绝无遭践之事。现在中外信佛者多,固不须作此深虑。当念无佛法处之大通家,尚有不知佛法之苦。若曾左李阎,(阎丹初,朝邑人,曾为副相。人极淳朴,不谤佛,亦绝未研究。)皆不谤佛,亦不知佛之人。可不哀哉。祈慧察是幸。此字不可附入文钞。
致德森法师书二
致德森法师书二
  凡上海所有之款,通归印文钞,不必一一报明。光大约不久了,故将已了者了之,不能了者亦了之。光死,决不与现在僧相同,瞎张罗,送讣文,开吊,求题跋,敛些大粪堆在头上以为荣。以后即不死,外边有信来,也不要寄。信来,师愿结缘,则随意答复。否则原书寄回。五台之信不写了,法度尚不以为然,写之亦只自讨烦恼,任他明心见性去。药师经今日为寄去,以后师当与彼商酌,光不问事了。光自民六年渐忙,忙得不了。只为别人忙,自己工夫荒废了。倘阿弥陀佛垂慈接引,千足万足。至于作传作铭赞诔联者,教他们千万不要敛大粪向光头上堆,则受赐多矣。祈慧察。师帮光十九年辛苦,不胜感谢。光死,亦不必来山,以免寒凉。
致德森法师书三
致德森法师书三
  此刻似不如清晨之疲怠,谅不至即死。然死固有所不免,当与熟悉者说,光死仍照常为自己念佛,不须为光念。何以故,以尚不与自己念,即为光念,也不济事。果真为自己念,不为光念,光反得大利益。是故无论何人何事,都要将有大利益的事认真做。则一切空套子,假面具,都成真实功德。真实人方是佛弟子。光见一大老死,一人作像赞云,于穆大雄,出现世间。又一弟子与其师玉嵀作传云,其行为与永明同,殆永明之后身乎。光批云,以凡滥圣,罪在不原。玉师虽好,何可作如此赞乎。玉师有知,当痛哭流涕矣。好好的佛法,就教好名而恶实的弄得糟透了。吾人不能矫正时弊,何敢跟到敛大粪的一般人凑热闹,以教一切人为自己多多的敛些。意欲流芳百世,而不知其实在遗臭万年也。光无实德,若颂扬光,即是敛大粪向光头上堆。祈与一切有缘者说之。
致德森法师书四
致德森法师书四
  去腊拟将广济之信作罢,由师怂恿,于除日起随意书之。妙师见之令录,光本无意于入续钞也。络络索索,有五千言。其初说打千僧斋之流弊,裁去另呈。内中说参禅不易得益,以五祖戒为证。戒师非常人,尚未断见惑,况了生死乎。东坡守杭时,尚不拒绝娼妓,可知其仍是具缚凡夫。师详阅之,可附即附,亦不必执定。光目力益衰,信札益多。去腊立春日,因与妙师说,若常住肯料理,则光不问事。否则一概退回。妙师令人代理,凡求皈依者,空函固多,亦有具香敬者。前二年凡来寺皈依,香敬及特别送光者,通归常住。凡信中寄来者归光。今则特别送者归光。来山皈依香敬,信中香敬,通归常住。上海有求法名者,师代为书,香敬亦归师零用。续文钞事,光不过问,随师料理。若上海求法名者,转来亦是代书,何必无事找事做乎。费福纯有一片字,何福遐亦有一张字,略说节欲之利益,生二子,均十余日死,当是不节欲,故先天不足所致。此辈青年以欲为乐,又欲生强健福寿之儿女,适得其反,可不哀哉。去腊方慧渊有信来,言汤屡病,且不肯忌生冷,每私吃不宜吃者,则遂发病,病中又常念妻子,念亦无益,可知其人由业力故,竟成颠倒矣。光虽未死,且作死想。以故一切事,既不能料理,则不过问,以后随师作主办。钱财在上海者,光俱不要。有力多印,无力少印,再无力不印,均随财力为准,切勿负债,以致棘手劳心也。祈慈谅。凡有信心者,令彼一心念佛,不必以光为念,亦勿特来相看,免得费钱费时,了无所益也。
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所问略为说之,不能畅叙。
  (一)既有佛堂,彼何须又在寮房供佛。今人多半是粗心浮气,殿堂上尚肆无忌惮。正念诵礼拜时,尚敢出下气,则寮房之放肆,更不堪言。若寮房供佛,当作大雄宝殿想,或可少招罪过。否则其功甚少,其过无量。每见高座法师,尚不以出下气为罪,而于念诵时竟敢行之,况悠悠泛泛之学人乎。座下所说,乃于无可设法中,与彼作一方便,当以在殿礼拜,为免招罪过之第一法。
  (二)观想之法,亦非全靠外相。如以外相为事,则报化本是一体,又何有报化相碍之处。譬如人子见盛服之父母,与见常服之父母,并不作此是彼非,彼是此非之想。其人观佛,作此种执相之见,若非自夸工夫,便是固执不通。此种人,久久或致著魔,非真修行之士也。
  (三)像之可以供可以存者,供之或存之。其不能供不能存者,焚化之。毁像焚经,罪极深重,此约可供可存者说。若不可供不可存者,亦执此义,则成亵渎。譬如人子于父母生时,必须设法令其安全。于父母亡后,必须设法为之埋藏。若不明理之愚人,见人埋藏父母以为行孝,则将欲以活父母而埋藏之而尽孝。或见人供养父母以为孝,遂对已死之父母,仍依平日供养之仪供养之。二者皆非真孝也。经像之不能读不能供者,固当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纸化,必须另设化器,严以防守,不令灰飞余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于两岸。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则可,小沟小河断不可投。如是行者,是为如法。若不加沙石,决定漂至两傍,仍成亵渎,其罪非小。而秽石秽砖,切不可用。
  (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岂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临终亲见佛及圣众亲垂接引,何得此种死执著。果如是,则佛也不足为佛,菩萨也不足为菩萨矣。生西当以信愿为本,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生西方。或只专一念弥陀,有苦厄亦必解脱。古书所载,难更仆数。今于尘劳中则事事圆通,于修持中则事事死执,不当圆通而妄圆通,不当执著而死执著,此苦海之所以长沸,轮回所以无息也。作此见者,直同小儿,如是之人,何足与议。
复如岑法师书
复如岑法师书
  接手书后,又接思归集,不胜感叹。以座下提倡净土法门,光目力精神,二俱不给,不能相助,为憾歉耳。因将所提之例,并所商各条阅之。所商条内,在字傍加圈者为赞成。或有稍批一二句者,系祈再酌。唯法藏追顶法,利人处伏有误人之祸,万万不可录。其诗虽好,亦祈取消。此人乃佛法中怨,初亲近天童密云悟祖,得小悟处,便欲为千古第一高人,自谓无师自悟。密云欲付彼法,不肯受而去。密云追之,追至某处追及,犹不肯受。云强之,乃以三玄三要令密云答,方强受其源流。所说之事,均是妄造。士大夫信奉之若活佛。有谈及法藏破处者,必有大祸。故其语录,及其徒弘忍,具德,崇师蔑祖之胡说巴道。通奏康熙附入明藏中。至雍正十一年选各语录,备悉讹妄,即令毁板,并禁私藏流通。录其法藏弘忍具德所说,悖道悖伦,妄造悖理之各语言八十余段,一一辟之,名拣魔辨异录,凡四卷二百多页。其文,凡读书人阅之,都增长莫大学识。而于参禅之人更为有益。(今之禅者多不知古人言句,皆作拆字会,则禅气也未闻著。)至十三年始脱稿。上谕令入藏流通。未几宾天,乾隆继位,未能亲身料理,令誊清刻板。当时法藏之外护甚众,僧俗不敢谈及,故未入藏。但将上谕列之于首以为序。而官家之事,不派于己者,不敢干涉。致钞写之人不甚明白,或有钩挑不清而文理反,或有省写不察而写成讹,如草写谓字作为,竟有一百多谓字,皆刻作为字。世宗所刻经书,均校正的确,唯此书之讹,不胜屈指。板已刻好,印若干部,赐王大臣及高僧。但僧以法藏之外护盛,恐贻祸,均不敢流通。致此后博学多闻之僧俗,均不知其名。光绪三十年谛公请藏经,令光随去料理,经已印完,尚须几日方行,因至琉璃厂各书店看看,一店中有二部通请来,以一部送谛公,冀彼流通。一部自存,三十一年往南京杨公馆,知东洋弘教书院印藏经,祈仁山先生将光之一部寄东洋。民国三年狄楚青来普陀,光劝伊流通此书。云当向谛公处请其书。伊云我有。问从何而得,云在北京烂货摊买的。伊回申,即付印刷所,照式石印一千部。以八部送光,留二部,余送有缘。遂息心按文义校正。民七年刻板于扬州藏经院,印三百部送人。若邮路通时,此书当多请几部,以送具正见之缁素。阅此可知法藏之为人,与其法徒等之所说,多分是凭空妄造。光以座下不知其人之真伪,一经列入思归集,后世又将大宏彼法,则于禅于净,均有大损。今亦不说彼之行为,但不一提及,若阅拣魔辨异录,则人各悉知矣。邮票已忘其数,仍为寄还,以减我过。
   思归集稿本中,所录俗体甚多,俱不能标。唯段字相传多讹作叚,此须改正,叚即假字,凡俗体破体帖体古体,于经书中用之,殊觉不恭。令有学识之士大夫轻慢所著所印之人,非小可事也。
   五十三参之名,决不可用。以两土世尊,与末世凡夫同列,大失尊卑故也。
   阿弥陀佛名下所录之愿,宜标第几愿云。每愿如是,祈注意。
   四祖五会念法,从未闻见,疑是后人伪造。张观本谓此法能兴净宗,光殊不以为然。祈再详酌,以定去取。
   序文本不能作,以无精神,何能发挥净土妙义。继恐座下见怪,但书光之所信,企免责斥耳。故与信中所说各异。
复应脱大师书一
复应脱大师书一
  汝年始弱冠,当先参学。不宜标奇显异,作行头陀之状。似宜往天台山国清寺亲近静权法师。现今讲师颇有其人,而光所知者唯此人,故作此说。其它光不得而知,故不敢妄令汝亲近也。汝祖母汝母法名,附函寄来。祈令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则与德纯德一相符矣。以后不得再来信,来决不复。亦勿来苏,以报国不能住,苏无可住之寺。况汝十八物颇累赘,往返不易。天台国清学教,纵不能作大通家,决不至于染时派。故为初发心者所当审慎而行也。
复应脱大师书二
复应脱大师书二
  光粥饭庸僧,毕生挂搭他寺,何得如此过誉。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给。已于去年十一月登新申两报,拒绝一切信札。座下发菩提心,备十八种物,欲行头陀行,实为行所难行。然光窃不以为然。以时局危险,各处灾荒,冒难游行,梵网不许。是宜觅一真实办道之处,死心蹋地,修持净业。较比日日游行,奔跋劳碌为有益也。吾国风俗,不比佛在世时。因时制宜,方为通人。如或决定不肯改所定章,光亦不强。然以后不得再来一字,来决不复。子行子道,吾守吾志。况光旦夕将死,又何敢干涉他人之事。大悲咒之像,何以知其为伪。以咒之义理无量,何可以一像为准。此咒乃无量劫前,千光王静住佛所说。何得将释迦佛弟子阿难亦说之。又何得将释迦佛去世后之马鸣龙树亦说之。四明法智大师大悲忏仪,人不理会,每每以像为事。足见后世之僧,多属不明教理也。汝既以持律为事,当阅梵网注疏等十八种物。何须光一一详说乎。所作偈甚好。稍有不甚恰当者,略为改之。当依古人忏悔之语句为准。以今人所作,终不能词理周到如古人也。汝行脚何可寄光钱。本拟为汝寄书,恐起单无投处,并游行难担负,故不为寄。
复应脱大师书三
复应脱大师书三
  南无阿弥陀佛,乃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之号。某某魔子依从前魔子之解,更张大之,欲令一切瞎眼汉谓彼大悟,故作此魔说。明眼人见之,知其著魔,丧心病狂,不依佛经所说,妄以魔语增广。汝何不知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此是释迦佛所说。某某魔子不依,而依从前魔子所说,岂非魔王眷属,实为谤法。若以送人,来生不堕地狱,也当瞎眼。汝若不毁灭此书,亦当瞎眼。今为略解。南无阿弥陀佛六字,通是梵语。南无,亦作有曩谟者,经中通作南无。此翻恭敬,归命顶礼等。此二字,乃直示恭敬归依之意。阿弥陀佛,此翻无量寿。亦翻无量光。谓此佛之寿命光明悉皆无量。某某魔子不依佛菩萨祖师所说,反依魔子所说。其人尚不足为正人君子,况可谓善知识乎。现在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只可自知,不可与彼相辩。何以故,以彼欲藉此以得名闻利养。不但不肯依从,或反增彼魔力。轻则肆口谤毁,重则或招暗祸,不可不知。觉策表,尚是劝人念佛。其诗亦无深妙之发挥。与其看他的诗,何若看中峰国师楚石大师省庵法师之诗乎。
复应脱大师书四
复应脱大师书四
  修净业人,必须严持净戒,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恭敬持佛名号。无论声默,均须摄耳谛听。能常听见念佛的声,则心自归一。此法最稳当。无论上中下根,均可得益,绝无受病之虞。今为寄五经十要等二包,祈详阅之,自可知其法门之广大宏深。不至被别宗知识所摇夺。光老矣,目力不给,以后不许再来信,来决不复,以目力不能应酬故也。
复明心师书
复明心师书
  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早课仍照常念楞严,大悲十小咒。如楞严咒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极,再背念。晚课弥陀经,大忏悔,蒙山,亦须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行住坐卧常念。又立一规矩,朝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次拜阿弥陀佛若干拜,再拜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三拜。)念佛或一千声,或多或少,念毕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午后一次。再歇一刻做晚课。初夜念蒙山,后念佛若干声,拜若干拜,发愿回向,三皈依后,心中默念佛号养息。卧时只许心中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伤气,久则成病。虽是睡觉,(音教)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若或心起杂念,即时摄心虔念,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想兴寺庙。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至著魔。若不与汝说破,恐汝以此为好念头,妄想日日增长,必定著魔无疑。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有十分,此亦著魔之根。凡有来者,皆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又须遇父言慈。(谓教子依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以行,是名为慈。若溺爱不教,乃教令学坏,则名为害,不名为慈。此事世人百有九十九不识,故成此互相残杀之世道。若人人都教子以道,则世道太平,无有坏人。坏人皆彼父母养成的,惜无人提倡,知者绝少,可不哀哉。)遇子言孝。遇兄言友。(友爱也。)遇弟言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各人尽各人职分,是为善人。又与女人说,(亦可与男子说)女子从小就要教彼性情柔和。纵遇不如意事,亦不生气。习以成性,不但于自己有无穷之好处。且家庭得和睦之祥,而儿女必不夭死。性情贤善,国家得贤才之庆。气性大的女人,生子必多死,或多病。以一生气,乳即变成毒汁。气大极,喂儿立刻即死。稍小点,半天一天方死。小气虽不死,亦必定生病。此一定不易之事理。吾国医家绝未言及者,光以发明。现因时局不靖,道路梗塞,无法广传,故与汝及清泰说。凡学医者,皆为说之。一年当救无数小孩,于必死必病之顷,即转而为安然无恙以成人也。放生功德大,此比放生功德更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能满愿。有肯常与一切人说者,亦培莫大之功德。以汝知医,此为从根本上救人,而无形迹可见之善法。吾乡人士,绝未闻见此语。汝能与相识者说,必可一传十,十传百,以至千万而无尽也。入关仪式,亦无定章,总以至诚恭敬为主。要在先日礼佛,陈己志愿。当日大殿礼佛,至关房令护关人锁门。门上只贴(不慧明心,发心闭关,专修净业,普为自他,忏除宿咎,增长善根。)作两行写于一纸上,贴于门正中上节。不必学不洞(音董)事的人,用三叉封皮写封条,俗鄙之极。日期自择,亦不可请人封关。此种都是摆空架子,光极不以为然。
复明性大师书
复明性大师书
  手书备悉。誉我过甚,令人不安。光之为人,心直口快。不过誉人,不受人誉。年虽八十,一无所知。故止以念佛为自了计。但以业重,绝无所得,由有六十年之阅历,所说不至误人耳。座下既不以文钞芜秽见弃,当依文钞所说而修,决不至误汝大事。至于来山一事,实可不必。净土法门,绝无口传心授之事。任人于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者。莲宗九祖,非各宗之一一亲传,乃后人择其宏净功深者而称之,实则尚不止九十也。光出家后,发愿不收徒众,不作住持,不作讲师,亦不接人之法。当唐宋时,尚有传佛心印之法。今则只一历代源流而已。名之为法,亦太可怜,净宗绝无此事。来山尚不如看书之有益。古人云,见面不如闻名。即来与座下说者,仍是文钞中话,岂另有特别奥妙之秘法乎。十余年前与吴璧华书末云,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又楞严经势至圆通章末后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无选择者,遍用根尘识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禅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见。况证四果(藏教)及七信(圆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复义通法师书一
复义通法师书一
  接手书,知宏法卫道之心,至深且切,不禁令人景仰不已。现今之世,土匪察其人稍有积蓄,则是不抢,便是绑票。彼贞女一女流,所与居者皆女流,当此乱极无法之世,理宜精修净行。何得捨本逐末,以建筑为事哉。性愿法师,觉圆大师及座下,何皆未虑及此。李俊承之母,埋之坟中,土匪尚掘而抬去,勒令取赎。非彼父母及彼自己于地方有厚德,则南洋总商会谁肯打电政府令其送回,则其赎也,不知要许多万。为陈贞女计,既到南洋,已经开缘,则其缘收来,暂存于可靠之银行。待大局稍定,土匪不作时,再建筑未晚。南京,扬州,凡寺庙尼庵人家皆住兵,受彼蹂躏,何可以言形容。南京法云寺,已募四万八九千元,拟先盖大殿,光极力阻止,幸未盖。若盖成,则必被兵住。而且慈幼院,亦须住兵。先前怨光阻止者,近皆知光所见不谬,而许以有远见也。座下与性愿法师觉圆法师之未虑及此者,乃当局者迷也。光之学问道德文章,比座下则万不及一。然多吃饭三十六年,(虚度六十八岁)阅历稍比座下深。既是法门中友,当尽友谊,故为此一上络索。若认做不愿成就他人之善举,亦只可付之一笑。
复义通法师书二
复义通法师书二
  接手书,知宏法卫道之心,至深且切,令人景仰不已。但其过誉不慧处,未免为拟人失伦之过。光盖一顽固无常识,迂腐木头傀儡活死人耳,何可如是过誉。不但令光负罪,座下亦不能不负罪矣。古德云,譬如官路土,有人造作像,愚人谓佛生,智者知路土,一朝官欲行,毁像复填路,像本不生灭,路亦还如故,只好牛马任人呼,自守顽固无常识之路土本分耳。叶慧眼,初则慧眼未开,谬求皈依,后则慧眼大开,仍以路土视之耳。座下谓光之高足弟子,是未知彼心者之言也。李慧觉,既由叶慧眼介绍。久为诗文唱和朋友,当面与说,必能欢喜应许。何得用万言书,又转寄与光而为寄之乎。此座下未能原彼素志之所致也。彼之景仰于座下者,当过光万分。使早数年遇座下,岂肯见屈于路土之偶像乎。然彼尚厚道,虽知是路土,究亦不作是非想耳。至于彼之与光寄洋五千,皆彼自发心,光并未一字特劝。初之二千,系为其父母作佛事,并作别种功德。后之三千,皆用为印书,光一向不向人募缘。南京法云寺魏梅荪等发起,以光为名誉会长。平地起买四百四十亩,暂盖十一间。后即开九口放生池。又开慈幼院,已三年矣。孤儿上百。现法云寺尚未正式建筑。光未与一弟子说,令彼出若干为法云寺建筑,为慈幼院经费。有不谅者,求光转募缘,光则随己力相助,绝未一为介绍。座下既与李慧觉为法门莫逆交,当将座下之书,夹书包中,挂号寄彼。又为说其大意,彼必能仰座下为法之心,而为大发捨心也。又光向不喜过恭维人,亦不喜人过恭维。座下切勿为文为诗以见赠,以期各适其适,则幸甚。
复传度和尚书
复传度和尚书
  接手书,不胜感愧。座下三十余年,俾乌尤焕然一新。光则数十年只在人家寺里随行吃饭而已。所作二文,词甚朴陋。但迫不得已,姑塞其责耳,何堪过誉。大士颂,文钞,当于明春寄几包来,以期结缘。现已任者多,不能遍送有缘,当先尽任者发送耳。文钞新者尚未排完,大约年内或可开印。此又添数十篇,贵寺之文亦添其中。闭关修净业,实为最善。但宜于信愿一心处著力。不宜于见净境见佛处著力。若不善用心,唯欲速见净境。只此妄念固结不解,日深一日,唯此妄念,则必至宿生怨家为现净境。待其见已,生大欢喜,则魔便入窍,不可救药矣。当以此勖而告之。所言念观音求生西方,有何不可。不观楞严云,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乃成佛所证之理体,是究竟成佛尚可得,况往生西方乎。且观音与弥陀,同为一度众生事,有何分别。然亦须于朝暮念佛,方为事理圆融。不观大悲经观音令礼拜持咒者,先念弥陀名号乎。
复尘空法师书一
复尘空法师书一
  昨接来书,并嘱题创建莲社,以勖诸人等语,今已书好,连同寄上查收。但座下宏化,多扬净宗经典。净土法门,理极高深,事甚简易。由吾人在生死轮回中,久经长劫,所造恶业,无量无边。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灭尽烦恼惑业,以了生脱死,其难逾于登天。若能信佛之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业力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唯座下每日讲经毕,须率众念佛一小时,回向世界和平,人民安乐。勿多谈玄妙。今之世道人心,陷溺已极,天灾人祸,群寇频繁。若不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为训,决难收效。当知我佛所说三世因果生死轮回之事理,昭如日月,乃无明长夜之慧炬也。而讲经念佛,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乃生死苦海之慈航也。欲挽浩劫,捨此末由。(民二十六年正月廿二日)
复尘空法师书二
复尘空法师书二
  自正月至七月中所接四书,及莲宗三种撷要样本,净土三字经样本,并朱立知介绍谭浩然君皈依等,足见为法心切,爱我情深。嘱寄净土十要二十包,净土圣贤录二十包,初机先导十包,歧路指归二十包,物犹如此二十包,八德须知十包,三经注同公余修养十包,统计一百一十包,已发邮寄黔。兑来之款五百二十元,已交印局。唯座下所纂辑莲宗三种撷要,净土三字经,此二书,其法至良,其意至善,简捷明晰,随机设化,可为莲宗要中之要。速即付印流通,以广宣传。普使见者受持,作度生之宝筏,为乐邦之资粮,不负座下之无量悲心也。至于贵林之简章,不必执著一定照灵岩章程组织。以因地施法,随机所制,照时势人情订立故。世尊制律,祖定清规,为使学者七支四仪有所法守也。近来国难严重之际,座下弘化,多阐扬因果报应,家庭教育之道,详说而开导之。俾彼诸人同皆敦伦尽分,克己复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必至生入圣贤之域,没归极乐之邦。方便劝导,将见贤才蔚起,劫运顿消,天下太平,人民安乐。(廿八年七月廿日)
复秉初和尚书
复秉初和尚书
  佛法法法圆通。若以志诚心受持,必有不测之感应。然唯念佛念观音,尤为易于感通也。而普通人无不知观音大士救苦救难者。当令志脱吃长素,日常礼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必有感应。今为取法名为通畅。谓念圣号,俾宿业消灭,心地通达,语言舒畅也。早晚念佛若干,念观音若干。此外从朝至暮,专念观音。(无论出声念,默念,均须摄耳而听。听则功德更大。行住坐卧,均可念。卧及衣冠未整齐,手口未洗漱,均宜默念。)楞严经观音谓,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妻者,求得贤善之妻也。)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如是乃至包括一切所求在内。)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者,究竟佛果,尚可求而得之。况其余之小事,有不能得乎。当发善心为自利利他。则随求者心之诚,与行之淳之大小,而得其感应。若欲做恶事求菩萨,则不但不得福,而且有大祸矣。凡一切医不能治之病,均以此一味阿伽陀药而治之。(民廿九年八月初五日)
复宗灵法师书
复宗灵法师书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喑哑不得往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喑哑,谓其难以入道而已。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非此等人虽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于残废缺手缺脚者,与此盲聋喑哑者同。此之说话,盖是误会往生论偈之所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毁可以厌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讥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谓西方无有女人,与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之声闻缘觉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说。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错大矣。汝右手有病,乃宿世杀害众生之恶业所招。当志诚恳切念佛,为彼宿世怨家回向,令彼超生净土。果能常念,业自消灭。业消则病好矣,何须锯手。纵锯手亦不能消业。当依我说,认真念佛。再加念观世音菩萨。决定不须一年,手可痊愈。汝作上项邪说,害人无量,切须知之。且心中信根愿根不具,不能往生。不是身体有不具者,不能往生也。汝看我文钞,何以不知此义。
复妙莲和尚书
复妙莲和尚书
  前接手书及碑文,以冗忙之极,敬复一片,谅已寓目矣。兹者本欲于碑记原稿,略加一冒,余则略为润色。岂知拙工作器,不能随意而成,故成另撰。原文旁所批者,及至誊清,又复非本所拟。总因才拙,笔不随意之所致耳。所拟之文,大致尚有可取,文字实为拙朴。又署座下之名,乃属正理。光前作过,不必又署光名。如此办法,似比原文铺张者为得体。祈与对凫老居士阅之。如有不妥之处,祈彼改之。不必又寄普陀,以光年老事繁,无暇料理也。明年秋间,定离普陀。居无定处,以免信札应酬之劳,得以预备临终资粮而已。
   案书中所谓碑文,即指济南净居寺恭请大藏功德碑记而言。
复宝静法师书
复宝静法师书
  接手书及旬刊,不胜感愧。光以粥饭庸人,现又发生目疾,兼以普陀山志,本寺退居特命鉴订,相托年半,尚未动手。又有校对文钞(此在排中)不可录(此尚未排)等事,丛于一身,无暇为座下效力。倘世不至大乱,明年春间各书出,(观音颂亦在内)当寄若干,以期结缘。现今救世要法,必须注重因果报应,家庭教育。(亦须注重因果报应)俾一切人各各敦笃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吃素念佛,以深信愿,求生西方,如是宏扬,方有实益。若不在此处著手,则唯上根人得益。又或修持佛法,或有不知因果,不尽伦常等弊。勿道中下之人堕此不知,上上根人亦多有之。是以教人须在平实处脚踏实地,切实行,为最上一著。勿曰此浅近法,何须提倡。夫千里之行,始于初步。九仞之山,亦一篑所积。江海之洪阔深广,由聚众流而成。若轻平实一法,恐难得其实效。
复太虚法师书
复太虚法师书
  昨聆手教,言欲往宁,若至中秋,或可再来。愚意座下学问文章,口碑载道,此行一去,必有挽令主讲,推令出世者,纷沓相寻。再来白华,恐徒成忆想而已。光年虽未老,神体极衰,入息虽存,出息难保。纵令座下再来,其复瞻懿范,重读佳作,未可预料。窃念现今世风浇薄,师友道丧。多从谄誉,不事箴规。致令上智迟入圣之期,下愚失日新之益。光本北陕鄙夫,质等沙石,每于良玉之前,横肆粗厉之态,必欲令彼速成完器,为举世珍。纵粉身碎骨,亦不暇顾。座下美玉无瑕,精金绝矿,何用箴规,岂陷谄誉。光之驴技,了无所施。然欲继往开来,现身说法,俯应群机,引人入胜,似乎或有小补。因取座下答易实甫诗而敷衍之,用申昨日相缘而动,择人而交之意。非曰吹毛求疵,实欲玉成完德。而语意丑拙,有刺雅目。祈愍谅愚诚,相忘于文言之外,则幸甚幸甚。
复道传大师书一
复道传大师书一
  汝之眼高而无实。汝之心大而无用。看文钞,听要解,尚有此问。可知汝是一向向外驰求,只知求博而不知守约。法华三昧,非汝之所能修,纵汝能修亦恐不能即生解脱。若肯信光言,请将台教暂时置之高阁。专心研究净土。观汝心性,久而久之,恐有著魔发狂之事,不可不防。否则任汝作大通家,莫再来书,来也不复。
复道传大师书二
复道传大师书二
  观此番来书,闭关未久,尚能作如是颂,(即无量寿经颂,虽与经文不甚相关,于初心修净人颇有策励,故特许之。)可知汝用心精勤。今将颂文寄来,待汝心华开放之时,再将经文剖开,分科判教。如作注解,将颂夹入经文之内,低一个字。首加颂曰,令人易知非是经文。否则令无知识者,谓此是经,获罪非浅。待汝颂完,誊清时写大些字,以备光之目力不佳,亦可校阅。校毕与弘化社排印流通。
复显荫法师书
复显荫法师书
  接手书,不胜欣慰。座下宿根深厚,聪明过人。不几年于宗于教于密,悉已通达。恨光老矣,不能学座下之所得。唯望座下从兹真修实证,则台密二宗当大振兴矣。但现在年纪尚轻,急宜韬晦力修。待其涵养功深,出而宏法,则其利溥矣。聪明有涵养,则成法器。无涵养,或所行所言有于己于法不相应而不自知者。此光区区愚诚也。了道师已来,勿念。春风易于入人,祈保重调摄,当勿药有喜矣。
复谛醒法师书
复谛醒法师书
  接九月十三日手书,知已进关静修,不胜欣慰。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使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只期心佛相应而已。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当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为苦恼于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以不知精进力修,反从此生大欢喜,未得谓得,则必至著魔发狂。楞严经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谓也。况汝之境界,乃属俗染境界乎。但自提起正念,俾从前所有淫欲瞋恚等心不起。即或偶起,当即觉照,令其速灭。喻如贼至其家,若主人识得是贼,其贼即时便去。若当做家里人,则其家便被贼劫掠净尽矣。
复恒惭法师书一
复恒惭法师书一
  接手书,知去年所寄之书俱收到,慰甚。妙吉近亦有一函,言所与之书亦收到。尔我以道相交,何得学市井俗派,过头称赞,使光无地容身,是岂直心修道者之所宜哉。至云虽乏精进,持名颇具欣厌。须知净土一法,乃吾人之大靠山。倘平常忽略,或致临终不得力。显荫天姿甚高,显密诸宗,皆得其要领。但以志尚浮夸,不务真修,死时显密之益不得力。念佛之事向未理会,亦不得力。虽有多人为彼助念,而自己已糊里糊涂,不省人事。此可为年轻之聪明人一大警策。良由显荫天姿虽高,气量过小。无韬晦涵养之真修,有矜张夸露之躁性。(在东洋回国,往宁波看其师,当日即病,次日即往上海。)因闻其师令闭关静修一语,即日便病,次日即去,竟至延缠以死,可不哀哉。汝所问各节,本不须问。只因未详阅净土著述,故成一大问题。使详阅后,当自发笑。不但净土著述未详阅,即光文钞亦未详阅。果息心详阅,断不多此一问。此问文钞中通有所释。今再为略陈,佛土有四,所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一)凡圣同居土者,娑婆世界虽属秽土,亦有佛菩萨二乘圣人同生其间。然凡圣所见之境,与所受用,天渊悬殊。西方约带业往生之人论,则生凡圣同居土。然此土清净微妙,如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说。此土虽属带业往生之人所居,亦有法身菩萨及佛同居其中,为其说法,故亦名凡圣同居土。但此为净土往生之人,虽未能如佛菩萨所见所受用之殊妙,然其气类相同,不比娑婆之条然各别也。此土亦分九品,若中下六品,则多须时劫。若上三品,则速得悟(悟无生,方能入实报。)无生忍,登不退地,证入实报寂光矣。(二)方便有余土者,乃已断见思,未破无明之人所居之土。言方便者,以其所修系入真实之前方便。言有余者,虽断见思未破无明,(尘沙无体,说不说俱可。若说,此九方便人,正破尘沙惑耳。)故言有余。若破无明,可称分证无余。若无明净尽,(九方便,即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别教三贤,圆教十信。此九种人,同断见思,未破无明。)则是究竟无余矣。(三)实报无障碍土者,即佛菩萨不思议福慧庄严所感之报土。(四)常寂光土者,即佛菩萨所证之理性也。此二土本属一土,约所感之果报土言,则名实报。约所证之理性言,则名寂光。圆教初住,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实报土,亦得名分证寂光。若至妙觉佛果,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矣。讲者欲人易悟,且将分证者归于实报,究竟者归于寂光。实则分证,二土俱是分证。究竟,二土俱是究竟耳。实报土,唯破无明证法性者得见。何得以带业往生之人,便拟生实报耶。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汝疑所生之土,当不能清净,并阿弥陀之胜妙色身,此等众生不当即见者。乃以汝所见者为是。以弥陀之誓愿,释迦之言教,诸菩萨祖师善知识之发挥著述皆错也。唯汝所见为最的确最高超,汝作此见,乃谤佛谤法谤僧,将来当与提婆达多同享极乐于阿鼻大地狱中。其为乐也,莫能喻焉。恐尽未来际,尚不间断其受用于种种乐事。汝欲享此乐,请依汝知见而说。如不欲享此乐,纵令势促威逼亦不可说也。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恶之极重罪人,由临终阿鼻地狱之相已现,生大恐怖,遇善知识教以念佛,由怖苦求救之心,猛切之极。虽所念无多,而一念心光感佛,故佛即垂接引以应之,遂得往生。其在华中十二大劫者,以在生罪业重而善根浅,故花开最为迟延也。然此人在华中之快乐,胜于三禅天之乐,(世间之乐,三禅最为第一。)又何欠憾乎哉。实报土,唯法身大士得见,固无娑婆极乐之分。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特别法门。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生。此我释迦弥陀普度众生之大慈悲心。思之当为感极涕零。尚何暇胡思乱想,依自己种种知见为难也。冈野增次郎,圆山和尚,不以光之文芜秽不堪见弃,殆宿世曾有缘之所致。汝只带一部,彼诸位难以遍看,今特寄两包,共六部,祈为转送二位并有缘者。至云译饷东人,窃谓译之一字,似不必用。何以故,以彼与光有宿缘故。若无缘者,见之恐取以代薪覆瓿耳。又纵谓有利初机,宜照样排印,庶所益者广。若参以和文,只可令识和文之东人看。若华人及各处不识和文之华侨,皆不能看。况日本书册藏,一木版,二铅版,并此次之大正刊经会之藏,皆尽华文,不参和文,以故华人多有请者。使参入和文,则流通便滞塞矣。依光愚见,若欲流通,不须用译。至圆山和尚材德弘备,何竟俯欲见光。以光本一无道无德无知无识之粥饭僧,一部文钞,备将满腹草料,彻底吐尽,见之又有何益。况光已衰老不能勤学,若色力强壮,彼既来华,光当学彼所得。今老矣,除持名外,无一法应学。以死期将至,恐所学愈多,心识愈难淳净。或致与佛感应不交。则一不往生,永劫流转,岂不大可哀哉。汝年齿犹轻,固宜勤学。然一座大须弥山之靠山,切勿视作泛常而忽之。则庶乎不堕显荫之覆辙,而得与诸上善人同亲炙于弥陀愿王也。
复恒惭法师书二
复恒惭法师书二
  接手书,不胜感愧。光之文,何可以于彼全无佛法之处,为之开示。此言殆汝过誉之词,绝不能成为事实也。前寄六部,恐犹有送而无书可送。今日令上海太平寺再寄五包来,当可足送有缘矣。所问诸节,固属多事。以世人知见,如海波无有了时,若遂彼究诘,则直无暇应酬矣。今且随顺汝问,一一释之。是否祈自裁度。
   (一)问,佛世时,虽分有菩萨比丘二众,比丘形虽异俗,持戒一依佛制。结夏时,虽离佛独居,亦尚无何等标记持犯,不过各藏蜡人一枚以志之耳。夫然,则求戒之制,固非始于佛世时也明矣。今人既多以戒疤有无判别僧俗,则戒疤关于僧也,盖亦重焉。且戒之数必十二者,毕竟于法有何所表。今世僧人对此,绝鲜有知其所从来者。若不明其出处,及其作用,将焉以答外难。无智陋僧,又焉知戒之可重耶。
  答,佛初成道,即说梵网经菩萨戒。至于比丘戒,乃因有犯而制。何得说求戒之事,非始于佛世乎。至于坐夏之法,特用蜡人以验其戒力之全否,此不过表示人各宜严持净戒而已。如世之行功过格者,居心动念行事,其善恶毕记。其记者,为防非止恶,力修善行耳。非以记为行善止恶之必要也。能时时省察,不记亦无碍。不省察,记亦无益。自己持戒之全缺,自己岂有不知。虽不用蜡人之验,能自瞒乎。自既不能瞒,则佛菩萨神通圣人,与天地鬼神,皆不能瞒。所暂能瞒者唯人耳。而人纵能瞒,戒德元著与不著,人亦可得而知。是则人亦不能瞒矣。但期著力于持戒,不必定欲取验于蜡人也。汝既受过戒,开示苦行,令燃身臂指供佛,以凡夫未得忍,但止燃香而已。此语,楞严六卷末四种清净明诲中已说。梵网法华皆有其说。汝不在燃香供佛上作道理,在戒疤上作道理,即成捨本逐末。然末世众生,事事作假,由有此戒疤,分别受戒与否。今则普通剃发,疤之标帜,固属要紧。其数乃随人发心,何必问其所表。但知此燃香供佛,乃燃身臂指之一少分之苦行而已。北京传戒,燃臂香不燃顶香。有南来参学者,则补燃顶香。今则唯燃臂香,断断不可,以俗人悉光头故。未闻北京已改其燃香章程与否。
   (二)问,上海各地,每有男女百十为群,敬献香金皈依,或云拜师父,此事出何经典,始于何时,佛在何处,说何经,对何众生开此方便。若无明诲,拜者既蒙然不知,皈依后宜如何护持斋戒。被拜者又不思德之称否,滥受信施,恐大好佛法,未免等与陈货滞物齐价,非大可悲痛耶。请详开示,俾拜与被拜者,知所诫勉,庶免不信者谤。
  答,佛初成道,尚未开化,欲往鹿野苑度五人,道逢商人提谓,奉佛麨蜜,佛为彼说三皈戒,并五戒,十善。佛即佛自己,法即佛与彼所说之五戒十善,及佛后来所说一切大小乘法。此时尚无一僧,故于皈依僧一条,则云皈依未来僧,以僧决定即有故。此皈依三宝之最初第一人也。此后凡国王大臣以及士庶,凡信佛者无不皈依,何得云无出处。至于香敬之说,乃借物以表其诚敬而已。佛世僧不立烟爨,致金银于无用之地。而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之奉,与送资财固无少异,此方信心人少,凡所作为,必赖钱财。是以彼既见信,必期于供养以备所需。此香敬之由来也。此方圣人设教,来学者须备束修以为贽金。与香敬名虽不同,而意无异也。不徒此也,凡天子诸侯燕会,必有嘉肴,又必有珍物相馈,亦犹之乎既拜而又供养也。既皈依三宝,当必持五戒,修十善。然今之人情多属虚设,是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清-释印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