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卷之六

佛经大全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史传部禅宗-宗统编年-清-纪荫 > 宗统编年卷之六
  宗统编年卷之六
  第二十世祖
  阇夜多尊者。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化导无量。
  癸未更始元年。
  第二十世祖阇夜多尊者嗣宗统(五十二年)。
  甲申二年。
  祖住世传法。
  东汉。
  光武皇帝(讳秀。复兴汉室。在位三十三年。改元者二。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
  光武乙酉建武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戊子四年。
  己丑五年。
  庚寅六年。
  辛卯七年。
  壬辰八年。
  癸巳九年。
  甲午十年。
  乙未十一年。
  丙申十二年。
  丁酉十三年。
  戊戌十四年。
  己亥十五年。
  庚子十六年。
  辛丑十七年。
  壬寅十八年。
  癸卯十九年。
  甲辰二十年。
  乙巳二十一年。
  丙午二十二年。
  丁未二十三年。
  戊申二十四年。
  己酉二十五年。
  庚戌二十六年。
  辛亥二十七年。
  佛灭后一千年(此后东土。应化诸圣贤。相次造论明道)。
  壬子二十八年。
  癸丑二十九年。
  甲寅三十年。
  乙卯中元元年。
  丙辰二年(京师醴泉出饮者疾愈)。
  丁巳三年。
  明帝(讳庄。光武帝子。在位十八年。改元者一。照临四方曰明)。
  明帝戊午永平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
  辛酉四年。
  帝感梦金身光临殿廷命使西行寻求佛经 发明(书帝感梦。见时至缘应也。如来灭度已千余年。大法东渐。群机启迪。然后禅宗应运。直接上根。无上法利。自帝肇之。谓非灵山会上亲承付嘱。而能然乎)。
  帝梦神人。金身丈六。顶有日光。飞行殿廷。欣然悦之。博问群臣。通人傅毅对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飞行虚空。身有神光。帝之所梦。将毋是乎。帝恍然。遣中郎将蔡愔。博士王遵。秦憬等一十八人。往大月氏中天竺国。寻求佛法。
  别证(梓潼帝君云。予受业报为邛池龙。羁于积水之下。连年旱虐。水复为泥。身既广大。无穴可容。烈日上临。内外热恼。诸鳞甲中各生小虫。咂啮困苦。一日晨凉。天光忽开。五色云气浮光而过。中有瑞相。绀发螺旋。念容月莹。山灵河伯。万众稽首。赞叹欢喜。声动天地。天香缭绕。随处生春。予乃仰首哀号。乞垂救度。万灵诸圣。咸谓予曰。此西方大圣。正觉世尊释迦文佛也。今以教法流行东土。随教化身。将往中国。尔既遭逢。宿业可脱。予乃身自踊跃。入天光中。具陈徃昔报应之理。世尊答言。善哉帝子。汝于向来。孝家忠国。又复悯世。生护持心。因果未周。雠敌相争。以人我相。肆兴残忍。迁怒于物。业债当偿。今复自悔。欲求解脱。汝于此时。复有冤亲之想。与夫瞋恚愚痴念否。予闻至理。心地开明。内外罄然。如虚空住。自顾其身。随念消灭。复为男子。得灌顶智。予归依焉)。
  祥符荫曰。详夫佛氏之为教也。本乎一心。成於万行。不住於相。不滞於空。见天人之原。明死生之致。於世有益。於人无损。乃徒执其形迹。而不究其指归。谓之为空。谓之为弃伦遗世。谓之为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是亦未曾就当人之身心生死。而切实思之者也。夫今此身。生何以生。死何以死。不可茫茫无着也。此心之量何所际。何以能尽其量。不可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也。佛教非空也。以不执着万行为相。犹如世之大功不宰也。佛非弃伦遗世也。正思以道报夫君亲四重之恩。而思以道脱此爱憎牵缠之苦也。至於不耕不织。亦复何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於为道也。佛未尝强人之不欲也。道未尝不可以随地而求也。今之不信佛。而并弃绝夫道也。谓之何哉。
  或问祥符曰。禅宗何以不径来此土。而先之以梦感经像。何也。且佛何以不见化此土。而化之以像法。又何也。祥符曰。佛虽大慈。不应无缘。道虽本有。必须机感。佛生西竺。尚然说法四十九年。曲引群生。渐令纯熟。各各谛信。知有不疑。而后拈花微笑。始畅出世本怀。况此土众生。心思刚强。根器不一。骤以无上大道直指示之。夫孰从而信之。行之哉。以故像法先来。示梦感动。亦犹四十九年之垂慈也。历年四百六十余年。经律广演。人人知有。然后达摩於梁大通元年。传佛心印而来。直接上根。广设法药。亦犹佛之末后拈花也。此土众生未尝有缘感佛。此佛所以不见化此土也。此土众生虽未尝於佛有缘。而佛运无缘慈。广度众生。此以像法化之。而信者疑者。赞之谤之。俱沾其法化也。故曰。谤佛是成佛因。谤之之久。则自信矣。唯并不知谤。则犹远之远矣。奈之何哉。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甲子七年。
  乙丑八年。
  丙寅九年。
  丁卯十年。
  戊辰十一年。
  使奉像经还。
  愔等从天竺求得优填王所画佛像。及四十二章经。并请沙门摩腾竺法兰同归。十二月三十日至洛阳。帝问腾曰。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腾对曰。迦毗罗卫国者。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之中心也。三世诸佛皆在彼生。乃至天龙鬼神。有愿行者。皆生於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余处众生。无缘感佛。佛不往也。佛虽不往。光明及处。或五百年。或一千年外。皆有圣人传佛声教。而化导之。帝信重之。诏立寺於西雍门外。额曰白马。奉供佛像。壁画千乘万骑。庄严围绕。又於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图佛仪像。以示臣民(按唐沙门道宣。后汉传译佛经录序曰。教流源起。实本姬周。秦政殄之。遗踪间出。刘向校书天禄阁。往往见有佛经。及向删列仙传云。七十四人。已见佛经。据此。则经法之来。及应化之士。不自汉明之世。但以自此已后。教乃大显。三宝昭然。故肇列之)。
  己巳十二年。
  庚午十三年。
  沙门竺法兰译出本行经并十地断结四十二章经(此译经之始。故书)。
  辛未十四年。
  五岳诸山表请焚经验法 道士吕惠通等感化出家(此震旦出家之始)。
  正月一日。五岳道士上表曰。五岳十八山观。太上三洞弟子褚善信等。一千三百一十人。死罪上言。臣闻太上无形无名。无极无上。虚无自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士同遵。百王不易。今陛下道迈羲皇。德高尧舜。窃承陛下。弃本逐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说不参华夏。愿陛下恕臣等罪。听与试验。臣等诸山道士。多有彻视远听。博通经典。从元皇已来。太上群录。太虚符咒。无不综练。达其涯极。或策使鬼神。吞霞饮气。或入火不烧。履水不溺。或白日升天。隐形不测。至於方术。无所不能。愿与其比校。一则圣上意安。二则得辨真伪。三则大道有归。四则不乱华俗。臣等若比对不如。任听重决。如其有胜。乞除虚妄。勅遣尚书令宋均。引入长乐宫。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马寺。道士等便置三坛。坛别开二十四门。南岳道士褚善信。华岳道士刘正念。恒岳道士桓文度。岱岳道士焦德心。嵩岳道士吕惠通。霍山。天目山。五台山。白鹿等。八山道士祁文信等。都合六百九十人。各持灵宝真文。太上玉诀。三元符箓等。五百九卷。置於西坛。茅成子。许成子。黄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书。有三百三十五卷。置於中坛。馔食奠祀百神。置於东坛。帝时御行殿在寺南门。以佛舍利经像。置於道西。十五日斋讫。道士等以柴荻和檀沉香为炬。绕经而泣曰。臣等上启太极大道元始天尊。众仙百灵。今胡□□□。人主信□。正教失踪。玄风坠绪。臣等敢置经坛上。以火取验。欲使开示群心。得辨真伪。便纵火焚经。经从火化。悉成灰烬。道士等相顾失色。大生怖惧。将欲升天隐形者。无力可能。禁效鬼神者。呼策不应。各怀赧愧。南岳道士费叔才。自感而死。太傅张衍。语褚善信曰。卿等所试无验。即是虚妄宜就西来真法。善信曰。茅成子云。太上者。灵宝天尊是也。造化之初。谓之太素。斯岂妄乎。衍曰。太素有贵德之名。无言教之称。今子说有言教。即为妄也。信便默然。次将梵本火然。赫奕不毁。时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映蔽日光。摩腾法师踊身高飞。坐卧在空。广见神变。於时天雨宝华。在佛僧上。又闻天乐。感动人情。大众咸悦。叹未曾有。皆绕法兰。请说法要。兰乃出大梵音。叹佛功德。亦令大众称三宝。说善恶诸业。皆有果报。六道三乘。诸相不一。以说出家功德。其福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时有司空阳成候刘峻。与诸士庶等。千余人出家。及四岳诸山道士。吕惠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家。徐夫人王婕妤等。与诸宫人。妇女等二百三十人出家。至月末以来。日日供设。种种行施。法衣瓶器。并出所司。便立十寺。七寺安僧在城邑外。三寺安尼在雒城内(唐太宗焚经台诗。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
  祥符荫曰。凡人习常见近。不有生疑。孰能启信。焚经角法。焉知非乘权示见。以显大法之正真。迪群生之信向乎。显宗之朝。躬幸辟雍。养老问难。王侯子弟。莫不受经殊方。遣子入学。洋洋济济。盖文明盛大之廷也。使佛法果有一毫虚伪邪僻。彼桓荣李躬之伦。见识宁遂不逮今时之人。而昧昧无言乎。至其威德光明。昭示一切。使目击者心归。抗衡者意伏。决非有术而能使之然也。后起者。可以思矣。
  壬申十五年。
  癸酉十六年。
  甲戌十七年。
  祖付婆修盘头正法眼藏 示神变入灭。
  月支国王。躬诣问法。祖曰。大王来时好道。今去亦如来时。王叹服。后至罗阅城。敷扬顿教。彼有学众惟尚辩论。为之首者。名婆修盘头。(此云徧行)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祖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徧行头陀。能行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可。祖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於尘劫。皆虚妄之本也。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时徧行闻已。发无漏智。欢喜赞叹。祖又语彼众曰。会吾语否。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安住乐地。入诸佛智。复告徧行曰。吾适对众挫抑。仁者得无恼於衷乎。徧行曰。我忆念七劫前。生常安乐国。师於智者月净。记我非久。当证斯陀含果。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礼谒。师叱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过。请师示之。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以此过慢。遂失二果。我责躬悔过以来。闻诸恶言。如风如响。况今获闻无上甘露。而反生热恼耶。惟愿大慈。以妙道垂诲。祖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听吾偈曰。言下合无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祖付法已。於其座上。以首倒植。象娑罗树枝。奄然而化。众欲阇维。百千人举之不能。乃至诸罗汉以神力举之。亦不能动。众乃炷香祝之。遂頺然委地。阇维收舍利建塔。
  第二十一世祖
  婆修盘头尊者。罗阅城人。姓毗舍佉。父光盖。母严一。家富无子。祷於佛塔。梦吞明暗二珠因孕。经七日。有罗汉名贤众。至其家。光盖设礼。贤众端坐受之。严一出拜。贤众避席云。回礼法身大士。光盖疑之。贤众曰。汝妇怀圣子。当为世慧灯日。故吾避之。然当一乳而生二子。一名婆修盘头。则吾所尊者也。二名刍尼。昔如来雪山修道。刍尼巢於顶上。佛既成道。刍尼受报为那提国王。佛记云。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罗阅城。毗舍佉家。与圣同胞。今无爽矣。后果诞二子。尊者婆修盘头。年十五。礼光度罗汉出家。感毗婆诃菩萨。与之授戒。后於阇夜多尊者得法。
  明帝乙亥永平十八年。
  第二十一世祖婆修盘头尊者嗣宗统(四十三年)。
  章帝(讳炟。明帝子。在位十三年。改元者三。温克令仪曰章)。
  章帝丙子建初元年。
  祖住世传法。
  丁丑二年。
  戊寅三年。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
  壬午七年。
  癸未八年。
  甲申元和元年。
  乙酉二年。
  丙戌三年。
  丁亥章和元年。
  戊子二年。
  和帝(讳肇。章帝子。在位十七年。改元者二。不刚不柔曰和)。
  和帝己丑永元元年。
  庚寅二年。
  辛卯三年。
  壬辰四年。
  癸巳五年。
  甲午六年。
  乙未七年。
  丙申八年。
  丁酉九年。
  戊戌十年。
  己亥十一年。
  庚子十二年。
  辛丑十三年。
  壬寅十四年。
  癸卯十五年。
  甲辰十六年。
  和帝乙巳元兴元年。
  殇帝(讳隆。和帝少子。在位一年)。
  丙午延平元年。
  安帝(讳佑章帝曾孙在位十九年改元者五宽容和平曰安)。
  安帝丁未永初元年。
  戊申二年。
  己酉三年。
  庚戌四年。
  辛亥五年。
  壬子六年。
  癸丑七年。
  甲寅元初元年。
  己卯二年。
  丙辰三年。
  丁巳四年(景德传灯录作殇帝十二年者误)。
  祖付摩拏罗正法 示寂。
  祖行化至那提国。彼王名常自在。有二子。长名摩诃罗。次名摩拏罗。王问祖曰。罗阅城土风与此何异。祖曰。彼曾三佛出世。今王国有二师化导。王曰。二师者谁。祖曰。佛记第二五百年。有二神力大士出家继圣。一即王之次子摩拏罗。吾虽德薄。亦当其一。初那提国有恶象为害。拏罗生而象息。至是三十年矣。人尚不知其所以息。王方同祖语。忽使者报有众巨万逼城。王忧之。祖曰。拏罗出。患解矣。王试命拏罗出。拏罗遂出城南。向象抚腹大喝。城为震动。群象颠仆。顷皆驰散。至是人始知三十年之安。以拏罗也。王大敬信。命拏罗依祖出家。祖即与授具。付法偈曰。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付法已。踊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四众告曰。愿尊者无为神通。我辈欲收舍利。遂复座入寂。阇维舍利建塔。
  第二十二世祖
  摩拏罗尊者。姓剎帝利。父常自在王。命依盘头尊者出家传法。
  安帝戊午元初五年。
  第二十二世祖摩拏罗尊者嗣宗统(四十八年)。
  己未六年。
  祖住世传法。
  庚申永宁元年。
  辛酉建光元年。
  壬戌延光元年。
  癸亥二年。
  甲子三年。
  乙丑四年。
  顺帝(讳保安帝子在位十九年改元者五慈和徧服曰顺)。
  顺帝丙寅永建元年。
  丁卯二年。
  戊辰三年。
  己巳四年。
  庚午五年。
  辛未六年。
  壬申阳嘉元年。
  癸酉二年。
  甲戌三年。
  乙亥四年。
  丙子永和元年。
  丁丑二年。
  戊寅三年。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时有张陵在蜀自号天师作道书二十四卷论章醮之法章醮起此)。
  壬午汉安元年。
  癸未二年。
  甲申建康元年。
  冲帝(讳炳顺帝子在位一年)。
  乙酉永嘉元年。
  质帝(讳缵章帝玄孙在位一年)。
  丙戌本初元年。
  桓帝(讳志章帝曾孙在位二十一年改元者七克敌服远曰桓)。
  桓帝丁亥建和元年。
  沙门支娄迦谶译经(译者。翻译也。谓翻译西竺之语。转成东震之言。又译之言易也。谓以此方之言。易显彼土之法也。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今通西言而云译者。盖汉世多事北方。而译官兼善西语。故摩腾始至。译四十二章经。后遂因之也。佛经东来。历朝设立译场。命官分职。各有专司。合而翻译错综。经文乃成。一译主。明练显密。通贯华梵者主之。次笔受。通明竺乾字学者主之。次缀文。学通三藏义博群书者主之。次度语详核言音者主之。次证梵。明洞竺乾事理。知华语不失梵义者主之。次证禅。语会心宗。明法大意者主之。次润文。通内外学。明达佛旨者主之。次证义。考证文义辨对明审者主之。次校勘。次监护。以上诸员。汉唐历代。上自帝王公卿鸿儒硕士。方充是任。盖重慎之至也。陈思王曹植。每读佛经。留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转读七声。升降曲折。清扬和婉。因仿演之。以为梵唱)。
  谶月支国人。以是年来洛阳。同河南清信士孟福张莲等。共译出经二十一部。合六十三卷。至中平年讫 发明(大法东来。宣译者广。难以具书。书其大者。以槩其余焉。欲详检者。有历代三宝记。及大唐内典等书可考也)。
  戊子二年。
  己丑三年。
  沙门安清来洛邑等处译经。
  清安息国王太子。名清字世高。让位出家。以是年振锡来仪。至於洛邑。广事宣译。到灵帝时。二十余年。共译出经一百七十六部。合一百九十七卷。
  桓帝庚寅和平元年。
  辛卯元嘉元年。
  佛灭后一千一百年(此后西竺东震诸贤圣相次译经弘法)。
  壬辰二年。
  癸巳永兴元年。
  甲午二年。
  乙未永寿元年。
  丙申二年。
  丁酉三年。
  戊戌延熹元年。
  己亥二年。
  庚子三年。
  辛丑四年。
  壬寅五年。
  癸卯六年。
  甲辰七年。
  乙巳八年。
  祖化度西印土王出家证果。
  祖付鹤勒那正法 示寂。
  祖至西印土。彼国王名得度。瞿昙种族。事佛精进。一日於行道处。忽见一塔。高尺四寸。欲举以供养。竭众力莫能举。王大会四众问所由。众莫能知。祖曰。此阿育王塔。感王精进。故见耳。王曰。敢问法要。祖曰。佛法能具七事。去三物。乃可学。王问三物七事为何。祖曰。所去三物。贪嗔痴。所具七事。大慈。欢喜。无我。勇猛。饶益。降魔。无证。人所以明了不明了。以此耳。王闻已曰。至圣难逢。世乐非久。即传位太子出家。七日而证四果。祖深加慰。诲曰。汝居此国。善自度人。今异域有大法器。吾当往化。得度曰。师应迹十方。动念当至。宁劳往耶。祖曰然。於是焚香遥语月支国鹤勒那比邱曰。汝教道鹤众。道果将证。宜自知之。时鹤勒那为彼国王宝印说修多罗偈。忽睹异香成穗。王曰。是何祥也。曰西印土摩拏罗尊者将至。此信香也。王与鹤勒那俱西向作礼。祖亦以手东向三点於地答之。即辞得度。与其具通众凌虚趣月支国。鹤勒那与宝印迎祖至王宫供养。异日鹤勒那问祖曰。我止林间。已经九白。(印土以一年为一白)有弟子龙子者。幼而聪慧。我於三世推穷。莫知其本。祖曰。此子於第五劫中。生妙喜国婆罗门家。曾以栴檀施於佛宇。作槌撞钟。受报聪敏。为众钦仰。又问我有何缘。而感鹤众。祖曰。於第四劫中。尝为比邱。当赴会龙宫。汝诸弟子咸欲随从。汝观五百众中。无有一人堪任妙供。时诸弟子曰。师尝说法於食等者。於法亦等。今既不然。何圣之有。汝即令赴会。坐是滥食。报为羽族。师弟夙缘。故今相随。鹤勒那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脱。祖曰。吾有无上法宝。汝当听受。化未来际。乃说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鹤众闻偈。飞鸣而去。祖即踊身空中。呈十八变。返座指地。发一神泉。复说偈曰。心地清净泉。能润於一切。从地而涌出。徧济十方世。(宗境作徧满十方际)偈已。泊然寂灭。鹤勒那与宝印王建塔。以奉全身。
  第二十三世祖
  鹤勒那尊者。月支国人。姓婆罗门。父千胜。母金光。以求子祷於七佛金幢。梦须弥顶有神童。持金环云。我来。及诞而天雨华。国王以其有神征。乳於宫中。宫嫔育之。即分身各为其子有千许。王曰。我无储嗣。将育尔为太子。今者千身。孰为正子哉。言已。一子放光。忽皆不见。而见於其父母家。王莫能如何。七岁睹民间淫祀。恶其宰杀。入庙叱之。庙貌遂隳。乡党称之为圣子。至年二十二出家。栖一林间九白。诵大般若。感鹤众相随。三十得法於摩拏罗尊者。
  桓帝丙午延熹九年。
  第二十三世祖鹤勒那尊者嗣宗统(四十三年)。
  丁未永康元年。
  佛教至东土一百年。
  祖住世传法。
  灵帝(讳宏章帝玄孙在位二十二年改元者四)。
  灵帝戊申建宁元年。
  己酉二年。
  庚戌三年。
  辛亥四年。
  壬子熹平元年。
  癸丑二年。
  甲寅三年。
  乙卯四年。
  丙辰五年。
  丁巳六年。
  戊午光和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
  辛酉四年。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甲子中平元年(黄巾作乱)。
  乙丑二年。
  丙寅三年。
  丁卯四年。
  戊辰五年。
  献帝(讳协灵帝子在位三十一年改元者三聪明睿智曰献)。
  献帝己巳初平元年 牟子作理惑论(牟子未详名字汉初平中避世求志笃信佛教着理惑论三十七篇极其明白梁律师僧佑收载弘明集)。
  庚午二年。
  辛未三年。
  壬申四年。
  癸酉兴元元年。
  甲戌二年。
  乙亥三年。
  丙子建安元年。
  丁丑二年。
  戊寅三年。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
  壬午七年。
  癸未八年。
  甲申九年。
  乙酉十年。
  丙戌十一年。
  丁亥十二年。
  戊子十三年。
  己丑十四年。
  祖为中印土无畏王说法。
  祖付师子比邱法眼 示寂。
  祖行化至中印土。为其王无畏海说法。感日月天子礼拜其前。王目见之。乃问祖。日月国土。总有多少。祖曰。千释迦所化世界。各有百亿迷卢日月。我若广说。即不能尽。王闻忻然。时祖演无上道。度有缘众。有上足龙子早夭。其兄师子。博通强记。事婆罗门。将葬龙子。而众力举其柩。不能动。祖谓师子曰。昔汝弟欲冥福汝。而塑一佛像。汝方信婆罗门。投於地。今汝弟虽谢世。犹欲感悟汝故。示斯异。汝亟供像。柩斯举矣。师子奉命而柩举。未几。婆罗门师死。师子乃归依尊者。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祖曰。汝欲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语已。即入佛慧。时祖忽指东北问曰。是何气象。师子曰。我见气如白虹。贯乎天地。复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祖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矣。祖曰。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国当有难起。婴在汝身。吾将灭已。今以法眼付嘱於汝。善自护持。乃说偈曰。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师子比邱闻偈欣惬。然未晓将罹何难。祖乃密示之。言讫。见十八变而归寂。阇维毕分舍利。各欲兴塔。祖复见形空中而说偈曰。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大众闻偈。遂不复分。就驮都场而建塔。
  第二十四世祖
  师子比邱尊者。中印度人。姓婆罗门。
  献帝庚寅建安十五年。
  第二十四世祖师子比邱尊者嗣宗统(五十年)。
  辛卯十六年。
  祖住世传法。
  壬辰十七年。
  癸巳十八年。
  甲午十九年。
  乙未二十年。
  丙申二十一年。
  丁酉二十二年。
  戊戌二十三年。
  己亥二十四年。
  庚子二十五年(是年十月魏曹丕废帝为山阳公称魏黄初元年)。
  后汉。
  昭烈皇帝(讳备即帝位於蜀在位三年改元者一明德有劳曰昭有功安民曰烈)。
  昭烈皇帝辛丑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
  壬寅二年(吴黄武元年孙权称大帝於吴)。
  优婆塞(此云近事男)支谦译维摩等经。
  谦。字恭明。月支国人。汉末游洛。受业於支亮。亮字纪明。受业於支谶。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谦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时人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避乱归吴。孙权闻其才慧。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谦以大教虽行。而华梵未尽翻译之美。既妙善方言。乃广收众经旧本。从黄武元年。迄建兴末年。其间首尾三十余载。共译经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备得圣义。词旨文雅。
  癸卯三年(帝禅建兴元年)。
  后皇帝(讳禅昭烈帝子在位四十一年改元者四)。
  后皇帝甲辰建兴二年。
  乙巳三年。
  丙午四年。
  丁未五年(魏明帝睿泰和元年)。
  戊申六年。
  己酉七年。
  庚戌八年(吴黄龙元年)。
  辛亥九年。
  壬子十年(吴嘉禾元年)。
  癸丑十一年(魏青龙元年)。
  甲寅十二年。
  乙卯十三年。
  丙辰十四年。
  丁巳十五年(魏景初元年)。
  戊午延熙元年(吴赤乌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魏少正始帝芳元年)。
  辛酉四年。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甲子七年。
  乙丑八年。
  丙寅九年。
  丁卯十年(吴赤乌十年)。
  沙门康僧会感得舍利放光吴主信礼造建初寺(建寺不书此书以康僧感化故也)。
  康僧会。康居国大丞相长子。世居天竺。事亲孝。出家励行甚峻。为人弘雅。有识量。笃志好学。明达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十年。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时吴初睹沙门。未知其道。疑为矫异。有司奏闻。权乃召会。问有何灵验。会曰。如来迁迹。忽已千年。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八万四千。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权以为夸诞。乃谓会曰。若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会乃三七精诚。果获舍利。举朝集观。五色光炎。照曜上腾。权大肃然。惊礼曰。希有之瑞也。乃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戊辰延熙十一年。
  己巳十二年(魏嘉平元年)。
  律师昙摩迦罗(此云法时)译僧伽戒本 发明(如来灭后戒乃大师震旦戒法始此故书)。
  佛教初来。未知戒律。比邱出家。剪发而已。昙摩迦罗。及昙无德等。精善律宗。乃立羯磨。(此云作法忏悔)受具。(足也谓戒法具足)中夏戒律始此。
  庚午十三年。
  辛未十四年(吴太元元年)。
  佛灭后一千二百年。
  壬申十五年(吴元凤元年权薨)。
  癸酉十六年(吴亮立改元建兴)。
  甲戌十七年(魏废帝髦正元元年) (吴五凤元年)。
  乙亥十八年。
  丙子十九年(魏甘露元吴泰平元)年。
  丁丑二十年。
  戊寅景耀元年(吴主亮薨休立改元永安)。
  己卯二年。
  祖付婆舍斯多正法 示偿宿业。
  祖游化至罽宾国。有沙门波利迦。(或云波黍迦)本习小乘禅观。其学徒有五。曰禅定。曰知见。曰执相。曰舍相。曰不语。祖谓持不语者曰。佛教勤衍般若。孰为不语。而反佛说耶。谓舍相者曰。佛教威仪具足。梵行清白。岂舍相耶。谓执相者曰。佛土清净。自在无着何执相耶。谓知见者曰。诸佛知见。无所得故。此法微妙。觉闻不及。无为无相。何知见耶。四众皆服从。惟禅定师达摩达者。闻四众义屈。愤悱而来。祖曰。仁者习定。何当来此。既至於此。何云习定。彼曰。我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祖曰。仁者既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彼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当来此。其定常习。祖曰。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彼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必当如此。祖曰。定若通达。一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此净。祖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达摩达闻已。遂作礼曰。我於学道。盖虚劳耳。尊者幸有以教我。殷懃哀请。祖曰。诸佛禅定。无有所得。诸佛觉道。无有所证。是真解脱。酬因答果。世之业报。於此法中。悉不如是。达摩达曰。蒙祖开悟。心地朗然。祖既摄五众。名闻遐迩。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一子问祖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年二十矣。终未能舒。愿尊者示其宿因。祖睹之。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奉珠。众皆惊异。祖曰。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尝赴西海斋。受嚫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矣。长者遂令出家。祖会众圣与授具。以前缘故。名婆舍斯多。祖即谓之曰。吾师密有悬记。罹难非久。如来正法眼藏。今当付汝。汝应保护。普润来际。偈曰。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於今。祖说偈已。以僧伽黎密付斯多。俾之他国。随机演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祖谓难不可以苟免。独留罽宾。时本国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共谋乱。诡为释子。潜入王宫。其王弥罗崛。遂灭毁释教。秉剑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祖曰。已得蕴空。王曰。离生死否。祖曰。已离生死。王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祖曰。身非吾有。何吝於头。王即挥刃断尊者首。白乳涌高数尺。王之右臂旋亦堕地。七日而终。太子光首叹曰。吾父何故。自取其祸。延众忏悔。时象白山有仙人。深明因果。言师子与罗崛。往世皆为白衣。以嫉法胜故。阴[片*戈]於崛。乃今偿焉。遂以祖报体建塔。
  祥符荫曰。佛祖俱偿定业。非定业不可逃也。大人境界。顺逆等观。刀割香涂。施受平等。业既定矣。佛祖尚不可逃。众生岂可恬然日造。而不知惧乎。且世间矫矫自好者。尚且恩怨分明。况佛祖。出世导师。宿业不偿。而以通力免乎。酬因答果世之业报。於此法中。悉不如是。祖盖明言之矣。业性本空。梦幻何有。又岂可徒以世间情见测之耶。至付法藏传等诸书之谬妄。(教家谓师子尊者偿业。相传法人於此便绝云)前贤已详证之。兹不复论。
  考定(东山契嵩传法正宗论云。祖偿宿业。以甲历计之。当在丁卯。为魏少帝芳正始八年。吴赤乌十年。今以鹤勒那祖明示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有难。婴在汝身之言考之。祖寂于前汉献帝己丑建安十四年。至后汉己卯景耀二年。正当五十年。定祖偿业於是年。与宝林传等书相合为不谬。东山葐一时之讹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宗统编年卷之五 下一页 宗统编年卷之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