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全书卷第三补遗

佛经大全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史传部禅宗-五灯全书-清-超永 > 五灯全书卷第三补遗
  五灯全书卷第三补遗
  东土应化圣贤
  唐圣师李成眉贤者
  中天竺人也。受般若多罗之后。长庆间。游化至大理国。大弘祖道。昭成王。礼为师。为建崇圣寺。基方七里。塔高三百余尺。后王嵯巅问曰。三尊佛那尊。大师应声曰。中尊是我。王不契。以师狂流於缅。未几灭度。冢间常光明。复生灵芝。大如伞盖。有盗盗其骨。商人货之。乃金锁骨也。王闻其事。取骨为中脏腹。志曰。师乃西天三祖商那和修后身也。
  唐禅陀子
  西域人。初随李贤者至大理。贤欲建寺。命师西天画祇园精舍图。师朝往暮回。以图呈贤者。贤曰。还将得灵鹫山图来么。曰将得来。贤曰。在甚么处。师绕贤者一匝而出。
  邃古之世大理旧为泽国。水多陆少。有邪龙据之。是名罗剎。好啖食人。居民鲜少。有一老僧。自西方来。托言。欲求片地藏修。罗剎问何所欲。僧身披袈裟。手牵一犬指曰。他无所求。但欲我袈裟一展。犬一跳之地。罗剎曰。诺僧曰。既承许诺。合立符劵。罗剎又诺。遂就洱水岸上。画劵石间。於是。僧展袈裟。纵犬一跳。已尽罗剎之地。罗剎彷徨失措。意欲背盟。僧以神力制之不敢背。但问何以处我。僧曰。别有殊胜之居。因於苍山之上阳溪。神化金屋宝所一区。罗剎喜过望。尽移其属入焉。而山遂闭。于是。僧乃凿河尾。泄水之半。是为天生桥。今洱水岛上有赤文。如古篆籀。云是卖地劵。僧即观音大士也。
  唐鸡足古和尚。不知何许人。与二僧同住一庵。入城乞食。南诏问。识何法门。古曰。我能使死者。生极乐世界。诏今国中。但有死者。请古起棺。如此十年余有。谗於诏曰。古妄人也。云能超度生魂。何所证验。臣愿入棺试之。诏如言。请古起棺。将至化骨之所。起棺视之。诚死矣。恳古求生。又作法。遂苏死者。悔曰。我已生在七宝宫殿中。如何复来此。古遂还旧庵。见二僧问食。二僧曰。汝从城中来。却不裹粮。至此欲食耶。古遂走。扣华首石门。门訇中开。二僧追呼至。则石门闭矣。二僧悔恨。焚身门外。焚处生栢二株。有泣泪泉袈裟石存焉。古即守衣迦叶也。
  汉观音长者。不知何许人。蒙氏时游大理。长髯阔面。冠莲冠。执杖持珠。或隐或显。出没不定。后汉兵伐滇。长者皆负大石。可约数丈。兵士望见惊退。兵中有善用阴符者。尽令 中火息。长者取石吹之得火。民有忧患。数处祷之。皆应俗乎。为观音长者。所负之石。尚在取火之法。今赖焉。
  无言和尚
  始李氏。尝持一铁钵入定。欲晴。则钵内火光烛天遂霁。欲雨。则钵中白气上升遂雨。南诏。封为灌顶国师。一日说法。有老翁立。听毕乘风云而去。众惊问之。曰洱水龙。
  世祖章皇帝御制传赞 碧庵上人
  法名慧俊。本辽之钉窑人也。生绝荤茹。年方十四。即厌俗辞亲。剃发于草河之小庵。从僧箓也。已而行抵盛京。卓锡城南保安寺。勤修持诵。三十余年。闭关不出禅定者。又二十一年。顺治己亥。又来京师越明年庚子五月朔三日。示寂于广慈禅院。行年七十。腊五十六。茶毗之际。光焰中。结观音大士像。巨象莲花。种种殊异。是盖坚持一念严戒。行于玄关。示现十方。遂朗悬于圆镜。所谓炳智慧之火。烧烦恼之心者矣。嘉此善因是用为赞。赞曰。如泉有源。凿井未诚。如火有焰。钻木未勤。苟其中辍。譬彼却行。有志者出。前无坚深。维斯上人。具大精进。方堕地时。而含佛性。持律探经。行勤业净。次第王城。栖迟法境。紧心则通。乃若无识。在斗室中。布衣一食。视三七年。如弹指讫。偶来京洛。示寂僧龛。大地浩浩。虚空漫漫。俨然水月。来火光端。征其龙象。布地青莲。有万耳目。以广其传 臆庵。痴道人。赞并书。
  藤萝尊者。於唐末。自海上浮来。至温州瑞安山中。觅萝为龛。禅定其中历年深。四围丛萝环绕。一日有猎人。带群犬至山。犬入丛萝中。竟久不出。猎人。因以斧开入见。群犬跪伏其前。而猎人即投剃染。就是地辟建梵剎。名曰本寂。手凿一掬泉。於集云峰下。清泉乡之称。从此始。诸弟子。请问师之行实。惟示名曰。藤萝。后兴一十八剎。所遗石刻法语曰。释迦老子。一大藏教。说不出口。却被游山和尚到。檀樾主家道破。牛载乌鸦过晚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五灯全书卷第三 下一页 五灯全书卷第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