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续藏经 为霖道霈禅师还山录
(侍者)兴灯.心亮.法云.性朗 录
刻支那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序
寿山禅师见住萨州玉龙山。千指围绕清规肃整。俨如古丛林。顷因有故於大府路经京师出所赍之支那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付锲人版行於京师。而为霖禅师先年所赐於卑僧。独语序与偈阻乎国制。但得其声而未得其实者。皆载在於录中。予尊寿山禅师於严程仓卒之间不忘法门。且喜拜鼓山之赐。於还山录中侦其归锡之途程。而得得出山访旅馆於摄津贺。还山录刊成而谢。由是得鼓山之赐话间渐察其道貌彷佛似识。问其旧字则四十年前之亲友而相见相失故吾於发白面皱也。相与道旧相欢如昔年。禅师见嘱发挥还山录印行因由。冠於卷首。予於是戏之曰。今日支那日本称禅师开语录者如稻麻竹苇。抑物以寡贵以多贱耶。今世诸师之语录有益於人间者不过用覆酱瓿而已。师刻此录未审有说也否。禅师正色应予曰。鼓山大师言不羡乎行。行无不充乎言。所以内之则震旦国。外之则日本琉球。未曾有间然乎。大师之言行则初祖所谓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者。今日非鼓山大师而谁欤。然则其一言半句雾海之南针也。夜途之北斗也。公混时辈而议之。则岂非失一只眼哉。予於是俄起合掌而曰。前言戏耳。师称鼓山大师而无欠无余。今揭师之言於卷首为序而足矣。
时
元禄癸酉十月二日宗门一瘗独庵[((嘹-口)-小)-日+又]玄光谨题
还山录序
宗门别传之道贵在得人以传。不传何以继往而开来。然传之之要自古为难。先德云。千人万人中觅一个半个堪为种草岂易易哉。以今日观之。此一大事尤赖师家择法精严智愿广大。验其当机的是出世福慧男子。皮肉骨髓与从上诸圣一脉贯通。可以赤身担荷方始授以心印。俾其提佛祖纲宗开人天眼目。递互相传庶无疑误。其於法运凋零之秋。岂特小补。亦识法者惧耳。吾师霖公和尚亲承先老祖永公记莂。秉空王令游五浊海。布慈云而洒甘露。三十年所矣。迹其接物利生之心。如慈母之姁妪婴儿。而大法传授之际则牢把铁关不少假借。曩见法门之弊颓波日下势莫可挽。乃以法席委之静公而飘然远引。徜徉富沙山中经历一十四载。将终身焉。迨静公谢事。山中耆旧以洎会城荐绅殷懃敦请动数十次。至有长跪痛哭愿毕命以劝驾者。师不获已。念先师法道所寄。乃舍己从人。幡然而起矣。师之还山也。万指奔赴欢声如雷。门前剎竿焕然重振。凡登堂入室以及小参示众。一言一句洞彻源委。一札一锥深入阃奥。其为人之念逾殷。求人之意逾切。而得人之效逾难。有风穴流涕之心而仰山再来以续此一线之脉。不知其为谁也。兹弟子法刚请师还山录付梓流通。师欣然诺之。乃谓锡瑗曰。从上五宗诸祖虽嗣续久乏。而道在法门如日月经天古今不昧。凡属有眼孰不共见。余忝主法坛有年。虽未遇机缘而斯言未泯。吾道在兹。后世必有触目会心者。何必耳提面命然后为己所出耶。呜呼。师之见逾真而心逾苦矣。昔博山无异和尚尝有言曰。宗门中事贵在心髓相符。不在门庭相绍。苟得其人。见知闻知先后一揆。绝未尝绝。若不得人。乳添水而味薄。乌三写而成马。存岂真存。吾意宁不得人。勿授非器。不得人者。嗣虽绝而道真。自无伤於大法。授非器者。嗣虽存而道伪。反自破其先宗。故博山当时道满天下。竟未尝轻可一人。永老人平生缜密严重。至年八十始以正宗付嘱於师。有一发欲存千圣脉。此心能有几人知之。语其所期如此。宜乎知之者希。今师年七十有四。亦珍重慎择不闻轻有付授。余观三师护法之心不谋而合有若符节。政古德所云。非遇上根宜慎辞哉。又云。宗门爪牙遇个中人才拈出。若投机则共用。不则便刬却。盖防末流之滥觞。堑法门之严城。卫群灵之慧命。岂非大有造於人心法道哉。辱命一言序诸首简。管窥蠡测敬述师之智愿如此。会当有赏音者耳。是为序。
康熙戊辰孟春归戒弟子温陵太航龚锡瑗拜撰
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目次
卷第一 序文 上堂 卷第二 示众 卷第三 佛事 偈 赞 卷第四 序 题跋 记 旅泊幻迹
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目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卷一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