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心诫观发真钞卷上本
净心诫观发真钞卷上本
天台沙门释 允堪 述
【科】净心诫观法
此诫观者正由学人多滞心病未臻法源故我大师运以慈悲拯斯倒执辟乎二道统被三机始明小乘终伸大行前二十五篇彰自利后之四篇显利他莫不括总群经发明自证俾其来者咸证上乘又使夫由此观者然后了万有性相事理因果行位显智无不尽矣虽八万法门五千经卷不俟徧[门@免]而可该悉也亦由得其门而备观宗庙之美矣下所谓一字之中含无量义其斯之谓欤又一切法本於自心心若明净诸法显了能达此理则遍能含摄岂以言诠广略而滞於知见乎故今五字之目通贯众篇矣且辨释名题如初门自显故於此钞略而不解讲者宜探取下文至时提授今但粗分能所何者如心之一字属所净与诫观法四字属能由人假法而能净心言心者梵语质多此翻为心约小而论则但净六识心矣故下云垢染渐灭心转明净如修五停心等观是也据大而说则发起净信息於妄念复一真心矣故下复曰起於大乘清净信心趣向菩提种性住处故一题净心二义通摄诫者警也观者梵语毗钵舍那此翻为观以观察为义法者则也常也可轨可则令物生解为义。
【科】终南山沙门释 道宣 撰
终南山者周之山名也五经要义曰长安之南山一名太一潘岳关中记曰其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之中居都之南也山者国语曰土之聚也说文曰山者宣也宣气产生万物也今终南即大师深隐之地沙门者出家之通称梵语沙门那此翻勤息谓勤劳息苦断烦恼故或翻乏道以为良福田故能断众生馑乏以能修八正道故能断一切邪道故涅盘曰沙门名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断一切乏断一切道以是义故修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是道中获得果故名曰沙门是故沙门之名通乎因果今大师即四依上士大乘观行沙门也如般舟三昧岂下位之所行乎(般舟翻佛立能於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前而立)大师凡满二十余会以三月为一限是知本高迹下现律师身而演律藏也故世以律师召焉又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释者具曰释迦此翻能仁始尼楼聪遭摈止雪山中归德如市郁为强国父王遥叹我子能仁因改姓释迦自后继氏焉至净饭王当第五代佛当第六今所称者当第七也由出家五众以佛为师故阿含曰四河归海无复本名四姓出家咸称释氏大师名讳如西土以称名为尊故子名有兼於父母者而后世称之中夏以避名为尊父母既亡闻名则心瞿(音句惊悲也)故人讳之然庙中不讳临文不讳道宣即大师名也感通等事如皇宋朝高僧传撰者亦述也谓撰古遗文述而不作也。
【科】敬礼。
敬礼者敬恭也肃也礼者仲尼燕居曰礼也者理也君子无理不动又曰礼者体也(犹人身体)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律中分大小礼次乃至如来及塔五众通礼斯亦当也智论有三礼一口礼(即下礼)二屈膝头不至地(即中礼)三头至地(即上礼与周礼稽首同也)前一属口业后二属身业又敬通於心则三业具矣欲知礼法邪正不同如西竺三藏厥号勒那睹此下凡属在边鄙不闲礼法翻出七种一曰我慢心礼即无心恭敬外睹似恭内增慢惑如碓上下又如木人情不殷重故二唱和求名礼即口唱心散见人则身轻急捷人去则身惰心疲(此二行人不可为之)三身心恭敬礼即形心恭敬无有异念如佛有前手摩其顶导利人天为最功德虽大犹未发智后多退没故四发智清净礼达佛境界慧心明利礼於一佛即礼一切佛礼一切佛即是一佛法僧亦尔以解脱体同故心心转明一拜一起净业无穷果报无限五徧入法界礼即想自身从本已来不离法界不在诸佛身外亦不在内自性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即遍通诸佛如一室中悬百千镜有人观镜镜皆像现佛身清净明逾於镜递相涉入镜无不照影无不现故地持论云不现前供养胜现前供养又诸佛德用既齐名号亦等随称何名名无不尽如称释迦名礼者一切诸佛无不备周以梵语释迦此云能仁岂有一佛非能仁乎又如无量寿岂有一佛非长寿乎梵语弥勒此云慈氏(思益经云众生见者得慈心三昧以无缘慈摄一切也)岂有诸佛非慈氏乎故智论云一佛胜能等一切佛胜能如是礼者周遍法界六正观修诚礼此明自礼自身佛不缘他境他身佛何以故一切众生佛性平等但为迷故专礼於他己身佛性妄认为恶若能返照则解脱有期故净名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又随力修明即是引出佛性三祇果圆即是至得果佛性况兹妙达唯局大圣若论下凡虽未顿修不得不解如涉远道要藉自身欲见佛性要观己佛法僧亦尔体同无二是名正观礼也七实相平等礼大意同前前犹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平等若见佛可尊可敬即见凡可卑可慢若起此心遂成僻执故般若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菩提以实相离念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礼敬不可以慢情去高下离尊卑静乱一源恭怠齐致此之一礼凡夫浅识闻恐反谤上智之人内行平等外顺修敬内外冥合是名平等礼今之行人若欲修礼敬者当从浅至深随力运想无使虚礼虚丧其功矣。
【科】三宝藏萨婆若法身。
三宝者名虽是一总含四种故戒疏云一理体者如五分法身为佛宝灭理无为是法宝声闻学无学功德是僧宝二化相者如释迦道王三千为佛宝演布谛教为法宝拘邻等五为僧宝三住持者形像塔庙为佛宝纸素所传为法宝戒法仪相为僧宝四一体者唯约心体义分三相如涅盘说三宝同性等谓性本知觉为佛性本寂灭为法性本有河沙功德妙用与性一一相应和合无异为僧言藏者梵云俱舍此云藏以含摄为义谓三宝普遍含受无碍也故起信论首伸归敬曰归命尽十方最胜业徧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佛宝也无碍即徧法界故)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法宝也)后释云无边德藏僧(僧宝也)故今言藏义同彼论萨婆者智论云萨婆是法复次得萨婆若故名为佛又思益经云平等一切法名萨婆若声闻缘觉所不能及又云於一切法中无碍故名萨婆若小远云此翻一切智法身者小则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大则清净法身所言清净者离垢出缠真如也不为二障等所污故法即轨生物解身则具体依聚三义且轨生物解者谓等觉位后解脱道中得自受用身时根本智内冥真理有轨解之义体依聚者无垢真如为体是体义与尘沙万德及报化二身为依止名依义有常乐我净积聚名聚义。
【科】随力诫初学惟圣哀愍听。
随力下言随己智力诫勖初学非敢呈於达者此亦示谦耳惟下不独求德亦含请加也由哀愍听许则无其障障若不生功由请护。
【科】时在隋州兴唐伽蓝夏安居撰令送泰山灵岩寺付慈忍受持。
隋州属山南道汉阳之地也春秋时属楚即禹贡荆梁二州之域又左传曰斗伯比言於楚子曰汉东之国隋为大杜预注曰隋国今义阳隋县也兴唐则别名伽蓝乃通称具云僧伽罗摩此云众园或云毗诃啰此云游止夏安居者安居篇云由夏中坏行义多招讥复重故文云自今已去听三月夏安居春冬过少必无事不依同结吉罗然圣人用心必该二利何者禀制禁足自利之行成立言训人利他之道着实菩萨之行欤泰山者五岳之东岳也博物志云泰山一言天孙也五经通义云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於岱宗也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也灵岩亦寺之别名案广弘明云高宗兴光元年帝於西武州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佛像各高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於万代谷深三十里东为僧寺名曰灵岩慈忍僧传不载始末之迹无得而闻斯亦实行潜光高而不名之士也。
【科】凡三十篇如右。
篇者戒疏云篇类均等与诸章品义齐一也刑炳疏云篇者积章而成篇者徧也言出情铺事明而徧者也。
【科】
释名篇第一 序宗篇第二 五停篇第三 校量篇第四 自庆篇第五 善根篇第六 破戒篇第七 邪命篇第八 诳佛篇第九 造过篇第十 解脱篇第十一 食缘篇第十二 流转篇第十三 不动篇第十四 过患篇第十五 心浊篇第十六 二报篇第十七 结使篇第十八 缘生篇第十九 安般篇第二十 相资篇二十一 因果篇二十二 止劫篇二十三 二谛篇二十四 心行篇二十五 菩提篇二十六 教化篇二十七 佛性篇二十八 福田篇二十九 受持篇三十
【科】净心诫观法五字释名篇第一
初释名篇夫法者有万差必系名定名彰五字理贯群篇若不预明恐迷通义故立此解以冠其初言字与名者俱舍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第一者尔雅云第次也僧传云第者为居一者为始此既居先故称第一字者先儒云语助。
【科】净心者。
【科】於汝现行烦恼诸部过患教修对治令汝即时随分解脱垢染渐灭心转明净发生定慧起於大乘清净信心趣向菩提种性住处以今微因后感当果是故教汝察病对治兴隆功业修入信境成决定根力。
现行烦恼者以众生於粗细惑障全未断故自无始来常共现行也诸部下以内外过患非一故言诸而各有种属故言部如含过患则非瞋等今亦随患教修对治是故亦随分而得解脱菩提此翻为道谓趣向大道无漏种性中作毕竟所依住处微因者通指净心也当果者总包四十二位是故下彰下所示观行功业即观行欲修此法先须有信以信为道源功德母故根力下五根五力此略提道品之阶级耳以五根中有信根五力中有信力故若望下四十二地此信境应收十信由具信故方入后位。
【科】其三贤十圣无垢妙觉四十二地空宗真理唯可知闻影像粗相。
三贤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无垢妙觉者若合下四十二位则无垢属等觉以此位断十一品无明邻真际极故若望断尽无明则名妙觉方无垢矣四十二者即住行向地等妙二觉共成四十二若加十信即成五十二位谛观法师束为七科谓信住行向地等妙又合七为二初凡二圣就凡又二信为外凡住行向为内凡亦名为贤约圣亦二十地等觉为因妙觉为果今既说贤位已上故拣去十信成四十二位又前云起於大乘清净信心则又可包十信矣此收僧佛二宝也空宗真理属法宝又是四十二位所证理故唯可下以凡夫未能亲证但可知闻粗相又影像者喻未见其真。
【科】下地凡夫力所未及亦未能行。
下地者对圣贤上地故言下也马鸣造遗教论亦召凡夫为下地也。
【科】今唯使汝净除业镜客尘[目*壹]等见汝身中少分佛性。
业镜镜喻心也业收惑业又智论说天帝以大宝镜照四州人善恶亦名业镜又下文云大业之树光明如镜众生造业於彼悉现客尘者古师云分别烦恼粗动如客微细难辨如尘此俱喻烦恼障也故楞严云以不住者名为客义以摇动者名为尘义[目*壹]尔雅云幽[目*壹]昧冥也又阴风也诗[目*壹][目*壹]其阴注云如常阴[目*壹][目*壹]然今取阴暗之象也少分者言未得全见也涅盘云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后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又佛性品云譬如醉人欲涉远道朦胧见道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见耶又况下位者乎。
【科】汝可饮服般若甘露洗荡盖缠渐显净心心若清净令众生界净众生既净则佛土净。
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今存梵名者谓秘密与多含此无顺古生善故不翻奘师立五义般若可翻而存梵者为生善故大论云般若尊重智慧轻薄不可以轻代重也此智最胜故喻甘露甘露者一名天酒张华注神异记云天酒甘露也盖缠五盖十缠也心若下净名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又或假佛力见净者小远涅盘疏云其土常净物本见秽由前心不善故佛转之今始见净名为变土理实变心以此证知皆由心净故佛土净。
【科】始除烦恼令戒清净戒既完具定复清净以戒定净令智慧净智既净已显自身源。
显自身源者身或可作心由上对治惑灭智净则知此身具如来性起信问曰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垢染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能得净是故劝今始除烦恼修戒定慧乃可显自心源。
【科】有此义故名为净心。
【科】已下诸篇治过虽别同名净心。
【科】诫者令汝识知对治初门先除粗染根本恶业知病知药守心慎口励己修道离过患故名诫。
粗染根本者即诫财色等下文云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等又从五停篇下皆是随病设药亦诫之义也励己下明身业励勉也。
【科】观者察义观察此诫与佛法相应不相应及障道过患名字句偈审谛思量如实解心得诫本意。
观察下谓观此诫文更推求佛意若相应者可用不相应者则止犹十诵墨印义也此劝观能治之法及障道过患者此劝观所治之病也以观病用药方曰相应句偈者即下随篇长行之后复出重颂是也宜以名字收长行句偈收重颂若通而论之句偈即名字也如实解心依此如实解了净心名得诫观本意。
【科】又能随顺止观二门此二法者定始慧初生长一切禅支道品故名观。
止观者止属定观属慧止静观明也又在因谓之止观在果谓之定慧今望生下禅支道品则俱为因矣一切禅支者即根本曰禅胜妙支林功德也初禅有五支二禅四支三禅五支四禅四支是也道品即三十七道品由此是入道浅深品类故云道品又支林道品悉从定慧而生定慧又从戒而起虽举定慧义摄於戒。
【科】法者即此诫文首轴次第殷懃晓示欲使禁断烦恼止诸恶业加行胜进住不退心故名为法。
烦恼属心恶业总身口则三业通诫名法加行下谓加功用行胜进无退者由此诫观之法也若约位收小则暖顶忍世第一属加行位前二有退后二无退又属内凡大则住行向为内凡也解名既冠诸篇约位无遗大小。
【科】下诸篇中皆有此净心诫观法五义当须知之。
【科】诫观序宗法第二
二释序宗篇净心之目既冠於诸篇入道之源要先除於粗咎故立此位以次前篇言序者叙也尔雅云舒业顺叙绪也郭璞云四者又为端绪宗者要也本也言叙陈入道之端绪要断财色为其宗本耳。
【科】夫欲修道於三业中先断财色二种。
修道即三乘圣道三业即身口意业财色以是粗染根本故。
【科】若不贪财即无谄诤若不贪色即无热恼经曰背舍离欲顺菩提分当修身观精勤一心除世贪爱制伏垢恼令心清净以断财色成无漏善根熏本识中成无贪种子渐尽惑染入贤圣位。
贪刘熙曰贪探也探入他分故即无即或作则下句同谄诤者庄周曰希其意而道其言谓之谄又因而致竞谓之诤热恼谓贪色猛盛则心热恼经云者大凡引用多撮众经之精粹例不别标其目背舍者即八背舍也智论云背是净洁五欲舍是着心故即心生厌背而不受着也离欲者远五欲故顺下以菩提分中无着欲故今若离之是名顺也本识者即藏识也以无漏善根为能熏藏识为所熏能所相资熏成无贪善种善种若成圣果可得故曰入贤圣位礼别名记中倍英曰贤倍杰曰圣家语哀公问孔子何谓圣人对云智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测物之情性者也我教极指则以佛为圣余皆贤也且如列子中孔子对太宰嚭亦指佛为圣故彼云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科】今见解法人等仍贪财色长养结使与诸漏相应恶业系缚坠三恶道经云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结使成论云犹如乳母常随小儿能系缚生死故名为结常随众生故名为使即九结十使三恶道者即地狱饿鬼畜生三俱不善故恶也各有余经故云道也经即遗教以食贪财色故非道人规顶矩袍故非白衣二位不收故曰无所名也马鸣云不入出世及世间中故非施设故。
【科】多求利故专习唇吻庄补华绮戏论诤讼递相谤嫉三毒转强烦恼增长沈沦苦海知而故犯无解脱时千佛出世不见不闻以是因缘地狱罪毕受恶龙身为盗佛衣食破戒瞋垢所得恶果如盲龙经说即知解义不救业苦。
吻口吻也释名云吻[打-丁+(改-己)]也[打-丁+(改-己)]拭之也庄补下即庄严补缀文华绮错之言也戏论者音义指归云戏剧也諕浪笑傲俳谐而言论也又成论云若一异论名曰戏论谤嫉加诬曰谤害贤曰嫉千佛案释迦谱云大乘经三世三劫各有千佛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三千王子次第成佛故曰千佛今释迦即贤劫中第四佛也恶龙身者是地狱余报也为盗下指因也如盲龙下大集经济龙品云有一盲龙名曰颇罗机梨奢举声大哭作如是言大圣世尊愿救济我我今身中受大苦恼日夜常为种种诸虫之所唼食居热水中无时暂乐佛言梨奢汝过去世於佛法中曾为比丘毁破禁戒外现相善广贪眷属名声四远乃至得供养独受用之等恶业因缘得此盲报即知下解义无行业果不亡。
【科】汝宜依诫如说修行随病对治随分解脱不可口言而得清净三毒五结。
修行应法师曰行下孟切施之名行即造修也不可口言大钞云佛法贵如说而行不贵多读多诵又云不以口之所言而得清净如说行者乃是佛法五结常途多言九结恐五字误即爱忿慢无明悭嫉疑见取也。
【科】何者偏重先治重者轻即自差披戒定铠摧心魔贼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然此因果悉在众生心微尘中何故不禁余过先诫财色。
先治重者不越贪嗔痴也又此三毒出自见爱故顗禅师云若论烦恼根本不出见爱枝派分别则科目甚多所谓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八万四千乃至尘沙等今若能除根则枝叶亦无铠甲之别名上句既收戒定摧心下宜收智慧以智慧能杀贼故心魔即心所起烦恼魔是也心微尘中者华严经云一切众生心微尘中有无师智无碍智广大智等是则善恶因果皆在心微尘中楞严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清凉云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微尘者举小以摄大也故华严法界观云如一微尘其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剎尘诸法既不离法界是故俱在一尘中现诸法既不离於一尘因果亦不离於一心。
【科】大乘经云八万四千障道罪业悉因财色以为根本何以故十方众生无始已来为财相杀者过微尘数为色相杀者数复过是道俗二流为於财色今现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狱中受千万种苦经无量劫始入畜生饿鬼缁素二人同为财色之所伤害初持后犯能免者稀。
八下即八万四千尘劳所起诸业多论云佛说尘劳有八万法药亦有八万无始者远推过去生死无极从迷以来未尝觉悟故言无始地狱者梵云捺落迦於三涂中是火涂道在此地极下之处故小乘论中有八大地狱每一狱四门共有十六小狱八狱共有一百二十八兼本八狱合一百三十六文作二十六字误其中相状广狭数量如正法念经所明更有轻系地狱或人间或深山旷野或在海边紩围山间灵感传云窈窈冥冥日月光明所不能照又引契经颂云铁围两山间不睹日月光饿鬼聚其中偿其宿罪故或在虚空中今对余轻系故俱言大耳缁素二人即比丘白衣也虽比丘具戒白衣五八戒皆初心勇猛故持后心懈慢故犯问缁衣色者何状貌耶答紫而浅黑非正色也周礼云三入为纁(诗云切三染绛也)五入为緅(子侯也)七入为缁郑氏注云再染以黑为成缁故净秀尼见圣众衣色如桑[桑*甚]乃浅赤深黑色也。
【科】若有断者名菩萨行名真持戒名为贤士名佛弟子。
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智度论云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用诸佛道成就众生又菩提自行萨埵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也贤士钞引月灯三昧经云能持净戒名胜士义意同也佛弟子者奥法师云从佛所生得佛法分绍继佛家故名佛弟子又大钞云学在我后名之为弟解从我生名之为子。
【科】财色二事相欲似轻感罪尤重河沙诳惑由财色起此之二过能坏君臣师徒夫妇等亦坏内外亲族朋友知识。
相欲似轻者谓贪财爱色其相非重故似轻如律十种黑心对财事起故又智论云淫欲虽不恼众生心心系着此虽相轻泊乎罪报则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受地狱苦故曰感罪尤重君臣白虎通云君者郡也群下之归心也臣伏也男子之贱称春秋说曰正气为帝间气为臣师徒周礼云师者教人以道之称又杨雄云师者人之模范徒党也夫妇大载礼云夫者扶也言扶制万物也妇者释名云服也以服家事也内外下如叔伯是内族舅姑是外族朋友毛诗序云代木宴朋友故旧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也又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知识闻名叹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凡有三种一外护善知识二同行善知识三教授善知识凡破坏如是等人莫不由乎财色是故尚须诫之佛言财色在□□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有害舌之患(此属自损上属损他由财色也)。
【科】若离财色更无世间人天脱苦圣凡同赞诸漏灭尽进至佛果为此先诫财色二种。
更无世间等谓众生五阴并所依国土依正劣报悉由财色所致今若远离财色则劣报非有人天举胜包劣通乎六道圣凡凡当作贤字进至佛果者由不为境惑所碍则终至於极道如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其入海矣人为道者不为欲情所惑不为众邪所诳精进无碍吾保其入道矣。
【科】因色生憍因财生吝憍而且吝虽有余德亦不足观。
憍怜也恣也本亦作骄吝正作吝鄙吝也夫人具斯二过纵有所余德行不足观之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矣邢炳云言为鄙吝所揜弃也。
【科】先断财色使功行成立后听经论即是入道次第也言逆行疾故名净心。
先断下二句收戒律也故下云能断财色即名奉律今大师意在先奉律藏次习经论方得其次言逆下以此言虽一期逆耳能能策行人速疾至道也由斯义故名为净心。
【科】偈曰。
偈者应法师云梵言也正云伽陀或云室卢迦此方当颂摄经中作伽佗讹也曰者说文云词也从口一声亦像口气出也然则曰者发语词也。
【科】
烦恼如河沙 先断恶二种 一财二是色 死时神不恐 吉罗须护持 况言犯四重 三聚戒清净 布萨心喜踊
河沙者即恒河中沙此河长八十由旬广四十由旬其底甚深象度皆没沙细如面水白如乳今喻烦恼之多故言河沙神不恐者谓断此二则至命终神识无怕怯也反此不断则死时怀恐惧吉罗者五篇之小罪声论正音突悉吉栗多四分戒云式叉迦罗尼义翻应当学梵僧云守戒谓此罪微细随学随守也今劝护小以慎於大故曰况言犯四重三聚戒者即大乘戒也一摄律仪戒谓恶无不离起证道行是断德因修成法身璎珞经云律仪戒谓十波罗夷菩萨戒疏云摄律仪能令心住二摄善法戒谓善无不摄即身口意善及闻思修三慧六波罗蜜八万四千助道行等是智德因修成报身璎珞经曰摄善法谓八万四千法门戒疏曰摄善自成佛法三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谓生无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身璎珞经曰摄众生者谓慈悲喜舍化及众生令得安乐戒疏曰摄众生成就众生庄严论曰初一戒以禁防为体后二戒以勤勇为体布萨此曰净住出要律仪曰是憍萨罗国语六卷泥洹曰布萨者长养二义一清净戒住二增长功德今谓戒净德长故心喜勇。
【科】
鄙夫爱则色 诫汝断贪着 由财三世苦 因色入火鑵
鄙陋也爱者贪染之心名之为爱谓於一切财色染着故此属爱烦恼也二世者即现未也过去已谢故不言之由现世因求财色则致疲劳或求不得苦等纵有得者乐极则衰苦相斯至乃至命终受泥利苦故下句曰因色入火鑵火镬者指无间之苦具也法苑珠林曰沸镬腾波炎炉起。
【科】
色能障圣道 财能令行薄 审谛自看心 知贪是狂错
色障道者僧祇云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律中淫欲为初欲令比丘今世取涅盘故财令行薄者以贪财则高节之行日渐薄也多论曰贪於俗利坏道功德财失於俗人信敬之心又违佛四依非节俭行是知面王大士推为上机天须菩提终归下器且颜子尚有单瓢之乐况出世之士反以财利滞於发足乎。
【科】
智避如火坑 顽愚不嫌恶 若犯当悔除 除已更勿作
智下言有智之人避於财色犹如火坑遗教云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马鸣释云避大火聚相似法故顽下反上句也以愚人不知是患故不嫌耳若下佛言有二种智人一者不作二者犯已能悔今劝悔往犹得名智过之不改斯又愚甚。
【科】
一切有形类 终归填沟壑 持戒禁情苦 后受大安乐
终归下以形骸一丧非可爱之物终归填塞於沟填坑壑之内章服仪云一生形骸委之沟壑累世神灵系於业道斯义同也说文云沟水渎也广深四尺壑尔雅云流水深则成壑亦沟池也又坑也持戒下若以持戒制於贪财遂色之情则不受二世之苦是故近获三种乐远趣涅盘密意在远故言大也。
【科】诫观五停心观法第三
三释五停篇两种粗染远则为入道之宗五处制心奉乃作上行之本故次前位以立兹篇谓三毒慢乱宜修止息故曰五停心察治有方名之观法。
【科】五妄想者如除刺树先断其根故修五停观息五过止不令起故名停心观。
五妄者即贪瞋痴慢散乱也刺树即刺棘之树喻诸微细惑障也欲除此障先须修观除根本五种粗过能除之法即用五停言五停者停住也谓作此观时於五处停住其心思惟观察又曰停息也谓停息烦恼等故观者即意识心王与慧相应推求观察故名观。
【科】因修此观现恼不行得小解脱所由之处戒定调柔渐证神通名大解脱十障灭尽名真解脱莫不因今五停观法如是修入名为净心。
现恼不行者伏故不起也未是真断故言得小解脱也所由由从也因也神通总包六通也若惑未尽证未究竟故言渐若见思惑尽证无学果方名解脱又对前小故得大名十障者即十地中每一地破一障也若至等觉如唯识破十一种障是也又唯识说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断佛地障即入妙觉方名真解脱也如是大小两果莫不由五停心为入道初门。
【科】偈曰。
【科】
自知欲情多 一向观不净 背舍得解脱 欲竭即得定 若当逐讲论 念欲转炽盛 是即非对治 下道入险径
欲情下即多贪众生贪於欲境佛令修不净观可以对治然贪境虽多不过四种一显色(青黄赤白)二形色(长短方圆)三妙触(身分细滑)四供奉(供承祇奉)治法亦四一青瘀(说文曰积血也)想(治显色贪)二烂坏想(治形色贪)三虫蛆想(治妙触贪)四死尸想(治供奉贪)俱舍但作一骨锁观通治四贪背舍下二句指益当逐讲论等者谓讲属散心未能防御则欲情转复炽盛要在修观定力对治像法决疑经明法师过者所谓但外求文解而不内观修心又曰非禅不慧偏慧不禅一翅一轮岂能远运念下指过险径喻但逐言论丧观行也。
【科】
自知瞋恚多 一向修慈悲 毒火得清凉 成就善律仪 若当逐讲论 非治徒劳疲 贪瞋更增长 重被烦恼羁
瞋恚下即多瞋众生令修慈悲观可以对治当以怨亲处中(怨亲各分三品并处中成七)运三乐等施(佛菩萨天乐也)从易至难令七品人皆获三乐则调心平等此观若成瞋病即遣毒火瞋心燥热故如火也用观息灭故得清凉若当下仿上而作下亦例然如唐传感通曰明琛齐人少游学西河以通鉴知誉然经论虽富偏以征难为心尝造蛇热论若葛亮阵图常山蛇势大业之季大有学之后因潞州僧讲法华琛求捔试其僧知琛论道难抗乃以情告且赠绢十四琛受而不去欲听一讲此僧战灼事不获己如常消文琛后入堂赍绢於众曰高座法师昨日遗绢请不论议然佛法宏广是非须分高座尔时神气奔勇泰然待问难虽重迭答无不通琛精神扰攘思难无从曰高座法师由来暗塞如何今日顿解若斯当是神助耶合堂大笑琛即出邑共伴二人投家乞食心气满噎而不下虽同伴解谕步步叹嗟登岭困极止一树下便解剔衣裳赤露而卧仍自动转语伴曰我今烦恼意欲作蛇先造蛇势论今报至矣卿可上树蛇心若至则有吞噬之害言讫全身作蛇长五丈许趣谷而下其伴目验至邺说之贪瞋者贪应是令字以贪属上科所治理非载言。
【科】
自知愚痴多 谛观十二因 始悟轮回苦 了知无我人 若当逐讲论 见诤终日喧 放本求枝叶 不能拔断根
愚痴下则多痴众生令修十二因缘观可以对治十二因缘者即无明等十二支也约三世因果治三世愚痴俱舍云说前后中际为遣他愚惑意云说前际遣过去愚(即无明行二支)说后际遣未来愚(即生支老死支)说中际遣现在愚(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八支)於中有逆顺两观顺观无明至老死所谓无明灭故行灭等逆则观老死至无明所谓老死支灭由生支灭等因此便能对治痴病始悟下亦指益由悟故不受流转若泯流转则无我人众生见诤下即争锋唇舌之间鼓论不形之事也放本即不修因缘观枝叶即逐讲论根喻愚痴。
【科】
自知我慢多 谛观十八界 方得无人解 吾我病即差 若当逐讲论 反益三涂债 计我常求胜 名利自杻械
我慢下即着我众生作界分别观可以对治我者以主宰自在为义以众生不了肉身虚假妄计有我因着我故其慢即生令观十八界但是假缘而有於中利观六界以迷少法钝观十八界为迷多法所谓外六境界中六识界内六根界行人若观内六根界但有生长所依之义外六境界但牵心所缘之义中六识界但有缘虑了别为义则主宰自在之我复何所寄此观若成则能觉悟了然无我故曰方得无人解又执吾我之病自然差矣杻械即桎梏(在足曰桎在手曰梏)喻名利二种拘禁於人不闲豫也。
【科】
自知乱想多 常数出入息 觉观渐得成 加我戒定力 若当逐讲论 喧尘未能息 递互相是非 何时灭事识
乱想下即多思觉众生亦名散乱众生亦名寻伺众生佛令修数息观可以对治如下本篇自辨此不委明觉观渐得成者成字误当作灭字以觉观即寻伺是所治病梵云毗恒迦此云寻毗庶罗此云伺旧云觉观成论云若心散行数数起生是名为觉散心少微则名为观是二法者遍在三界以是心之粗细喻如打铃初声为觉余声为观加我下观行若成散乱即灭则戒定慧俱胜故有力也递互下即以己为是斥他为非自谓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也事识楞伽经说心有三种识谓真识(如来藏)现识(第八识)分别事识(前六识)又独名意识为事识故起信云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藏师释曰能分别去来内外种种事相故。
【科】此是毗昙中七方便法五停观成名第一方便自余别相念处总相念处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名七方便观行成就得须陀洹果若初入道大小乘人通修此观。
毗昙或云阿毗达磨或云阿鼻达磨皆梵言转也此云胜法或云无比法以诠慧故即论也七方便者方便即因义以皆为趣后果故亦名七贤对后四圣故别相者别谓各别身心法不同故谓观此四法作不净等行相故念者明记为性由慧性轻躁今则用念记忆注境不忘故总相念者行人观门渐熟於一剎那中通观身受心法为苦空无常无我也(已上三位属外凡资粮位)暖法者暖从喻得名如人近火得火之前相谓无漏智起能烧迷理惑薪名之为火此虽未起无漏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为暖此位所修观行俱舍颂云从此生暖法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顶法者从上品暖善根后有善根生名之为顶顶者至极之义也此有二解一云暖顶有退动忍无退动今顶位至无退至极边至极之处如人之顶是一身至极之处也二云暖位唯退忍位唯进今此顶位是进退两际之中如山之顶在一上一下两际之中故名为顶此位所修观行俱舍颂曰次生顶亦然谓同前具观四谛作一十六行相也但此位渐胜耳忍法者从顶善根后有善根生名之为忍忍亦二义一者印可义能印可四谛理故二决定义能决定无退动故此位所修观行下忍作四谛十六行相中忍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上忍唯观欲界苦谛一行一剎那所以俱舍颂云下中忍同顶上唯观欲苦一行一剎那世第一者从忍善根后有善根生名世第一谓此行人於世间异生有漏位最第一故此位所修观行亦同上忍位唯重观欲界苦谛一行一剎那为等无间缘引入见道故俱舍颂曰世第一亦然(已上四位属内凡加行位)须陀洹者此云逆流已断八十八使见惑初见真谛逆生死流故亦名预流初预圣流故。
【科】偈曰。
【科】
何因说五停 复不逐讲经 抱疾说药方 祇欲取声名 凡夫贪利养 无心治忘情 若修五停观 决定修道成
何下二句合推上所因抱疾下四句颂不逐讲论所以忘情忘合作妄若修下两句颂修五停得益是知多说不如少行励之以德斯为上矣。
【科】何故令修五停观法止逐讲论。
何故下征辞与前偈文意同此合在前作长行偈居下作重颂似便恐后写妄易对治。
【科】有二要法一者佛教次第入道对治粗重烦恼二者见解法义人知而故犯不畏佛戒不修威仪五篇净戒悉皆破尽见他持戒复起憎谤唯贪财色瞋恼斗诤悭嫉憍慢无惭无愧身坏命终必堕地狱畜生饿鬼经历多劫当观此事现前验知故修五停止过起道顺佛教故名为净心。
粗重烦恼者即上贪等五过用五停对治故劝令修二下所以止逐讲论者为说法人多为名利故又知而故犯等五篇者夷残提提舍尼吉罗古德曰三均具者名篇不具号聚今师不尔纵使聚从五位义具三均篇名在七本因杂摄义无不可现前验知者验知因果也豺狼正作豺狼之属礼记云季秋之月豺祭兽说文云似犬锐头而颊白高前而广后以性多贪惏(王逸注楚词曰爱财曰贪爱食曰惏)。
【科】偈曰。
【科】
贪如豺狼性 瞋如恶龙心 坏法故毁禁 污戒犯奸淫 识法望除毒 反更作罪深 造业心无悔 命过就刀林 堕大无间狱 佛性历劫沈 如职除名罚 失势不堪任
恶龙者龙乃鳞虫之长也以心多瞋毒故今取二类甚者为喻奸私也俗作奸刀林者指狱报之苦具也法苑曰刀林耸日剑岭参天佛性者一切众生本具一真觉性也由逆造罪故至沈沦如职者白虎通曰各量其职尽其才也即公卿大夫等除名者在官有过则除名而遭罚喻众生虽具佛性乃有过而沈沦乎。
【科】
云何破戒口 啖人食憍恣 云何破戒手 受人财物施
云何下以破戒故财法两亡佛藏云不除我倒者不听受一柸之水一衲之衣况恣受信施厚利乎。
【科】
云何破戒身 坐卧好床褥 云何破戒业 受佗礼己足
好床褥今时不肖者华床重褥恣意高卧而略无惭色也且如四分菩提王子请佛从於阶阶布衣令佛蹈上过世尊不受令却之为未来故也况复毁破净戒而輙便安受大经所谓宁处铁床斯言可省破戒业业谓业体婆娑曰至三羯磨其业满足是也。
【科】
云何破戒行 默受称扬赞
戒行者大受随二戒遮约外非方便善成故名戒行今不能全护故言破也当知上据受体此约随行默受下律中有过须发露令众委知今默应於则则人谓清流故有称赞之事也。
【科】
若犯此五事 诸天共悲叹
五事即上口手身业行也。
【科】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学律然后学经律有五部一四分二五分三十诵四僧祗五解脱此五部律同一毗尼大藏文相广博卒难悉识。
言律者梵言毗尼义翻为律律者法也裁量轻重等非法不定律有此能故以法训经者梵云修多罗正名为线义曰契经线能贯华经能持纬谓所诠之义似纬似华能诠之文能持能贯今顺此方典诰是以目之为经今虽举经律而摄论焉谓戒定慧三学必须具矣又论通宗释经律於义亦含五部者如来入灭百年鞠多弟子竞采大众之文用集家之典也四分即昙无德部(今家所宗)五分即弥沙塞部十诵即萨婆多部僧祇是根本部(非百载五宗也)解脱即迦叶遗部(此有戒本)文少婆粗富罗部律未翻度故今不列且用僧祇在数故结云此五部律同下五部虽分异同属一大毗尼藏也卒难下言律藏之深耳如唐义净解云慧休瀛州人大小诸藏并通关键唯律部未遑精阅逐从洪律师听来四分讲肆三十余遍日渐其致终未极言顾门徒曰余听涉多矣至於经论一遍入神今游律部愈增愈时岂非理可虚求事难通会乎。
【科】今欲知者财色为宗能断财色即名奉律禁戒清净发生定慧成就圣道知律纲要故名净心。
财色为宗者谓戒律之意以断财色为宗也前虽具诫今亦因而言之。
【科】偈曰。
【科】
五部戒律中 宗要断财色 修禅观不净 对治自忍抑 林野叹死尸 内心怀悲恻 我身会当然 贪热即时息
修禅观不净此约修不净观对治贪病即前五停中初位所诫今载颂者亦叮咛之意盖世多此病耳林野叹死尸西土葬法或弃之寒林或捐之中野鸟兽所餐诚堪伤叹故唐杨衡持云野干鸟雀喧争处林下何人在定中悲恻恻怆也以见他尸坏反顾自身彼我同然岂无恻怆如此观时贪心自息又修此观时宜通修九想观(一胀二青瘀三坏四血涂五脓烂六啖七散八骨九烧想)。
【科】
三毒甚强盛 摧之用智力 衣求破弊衣 食即一坐食 常行平等心 净意怛质直 若不能如此 袈娑覆荆棘
三毒亦五停之数摧下如对瞋须修慈对痴须观十二因缘并要假智慧观力以摧挫之衣求下此破贪心求好财之患四分曰舍檀越施衣着粪扫衣十住婆沙中有十种利如律钞头陀篇所引一坐智论云先受食处更不复食三千云不得数数食应一食以长道多则长淫怒痴结不异俗人质直者离谄曲也经曰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马鸣云示现本直心远离谄曲烦恼障故。
【科】圣教万差为根性不同病药众多愚者致惑虽用功力非正对治妄贪名利更增尘垢是以先修五停后学讲论知道次第名为净心。
【科】偈曰。
【科】
世人习多闻 未曾行一分 妄情取妄法 诤竞起纷纭 入道依次第 戒定自资熏 净命如迦叶 勿得同六群
一分举少以况也且一分之行尚不能行况余修行者哉净命如迦叶者具云摩诃迦叶波此云大饮光氏於佛会中常着粪扫衣清净活命一日比丘起慢如来易衣分座大千震动岂非上行之所召乎六群者佛会中起过之俦也即难陀跋难陀迦留陀夷阐陀马师满宿此六为群党故号六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净心诫观发真钞卷上(并序)
下一页 净心诫观发真钞卷上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