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以思议释不思议
第四卷。以思议释不思议
文云。思议境者。小乘亦说心生六道因果。大乘亦明心生一切法。谓十法界也。
第五卷。不思议初明一心任运具於三千
文云。一念具十法界为作意具。为任运具。答。法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及下约十禅修观中。行人观法极至正助
文中对治助开毕乃结云。行人观治极至於此。若不悟者是大钝根。大障罪。恐因罪障更造过失。故重下三种意耳。
魔境后明阴入十乘度曲入别
文云。通用一意为观者。行人根钝。先解通意。度曲入别。中论品品别意而俱会无生。通别互举。得意相成也。
堕世
四肢落谢故也。
可不误哉
诸部虽异。别圆无异。何必曰过。又以华严为顿顿。法华为渐顿。亦异计也。
或见是诸佛境界
诸佛境界可见。故四明谈寂光有相。
若七生初果
或断欲惑上上。或上中上下等。断未尽者。值无佛世。例名为小。
不断恼
脱烦字。
自护止作
止作者。律钞云。方便正念。护本所受。防禁身口。不造诸恶。目之曰止。止而无违。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恶既已离。事须修善。必以策勤三业。修习戒行。有善起护。名之为作。
亏点
应作玷。玉之瑕也。
众法作行或当稍缓
有众别两法。若对首者是别法。四僧行羯磨事是众法。稍缓者。或预十师受戒。或行结戒等事。虽是善行。恐乱禅观。故少缓。
又止持中双持双犯事必须具
持犯事细。亦难以明。今且明身口双持犯。身二持者。钞云。离杀盗等过名身止持。受食食等名身作持。口二持者。离口四过名止持。知净语等名作持。身口各二。犯者反上应知。又如淫戒。依教防禁即止持也。作蛇口等想。纵为境逼三时无乐。即作持也。违作即止犯。违止即作犯。此一既尔。余戒亦然。
单持别犯作中无止。或当未具
谓作持行中不具双持犯也。以由善事善法圣多制作。作则成持。止则成犯。岂有不作而成止持耶。所以作中无止。但单持犯耳。故曰或也。既有或字。此亦一往之义耳。若委辨者。作中亦有双持犯也。且如三衣。佛令备具。不敢违侮。名为止持。如教策修。顺行不犯。名为作持。违此二持便成两犯。此一既尔。余可准知。
又止作中自行从制事必不废
自护止作。必无所犯。
为物从开或可未具
为他作行犹未能也。
事理不二
白四单曰众别两行平等事。不妨理观。
若性若讥
夷罪名性。余篇名讥。
住於俗谛名为不卒暴
疏云。安於俗谛。忍众机缘。称适机宜。体忍违从。故心不惊。
论以智慧有无明爱取故
如经云。若有赞叹便生欢喜。若复诽谤便生憎嫉。
如是相好从此功德生
此言相业也。涅盘经云。菩萨修习三十二相业因缘者。若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以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奁底相。若於父母和尚师长乃至畜生以如法财供养供给。以是因缘得足下千辐轮相。不杀不盗。於父母师长常生欢喜。得成三相。一手指纤长。二足跟长。三身方直。乃至不隐他德称扬其善。得白毫相等。报恩经言相因者。即是相业。
相体
前记云。别圆真因所证理体而为相体。
非谓报身不思议海
今念佛发禅。乃是五品人观境。且见应佛相耳。若报身相海。是十信人所见相也。
所得神通不共二乘
经云。二乘所作神通变化。一心作一。不得众多。菩萨不尔。於一心中则能具足现五趣身。又云。菩萨化身犹如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大身入一尘身。其心尔时亦不随小。二乘虽能化身令如三千大千世界。而不能以如此大身入微尘身等。
经中广明修通之相
经云。先取声相。所谓象声马声车声人声贝鼓箫笛歌笑等声而修习之。以修习故。能闻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狱音声。复转修习得异耳根。异於二乘天耳。乃至云菩萨能闻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世界音声。记主云。虽非正亦欲略知。
彼经本斥菩萨住禅
维摩经云。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五行文末虽复重释第一功德
如备检中。
稍似未齐
论引诸禅发无漏以例禅已见发。或禅见俱发。见已禅发则少。文中例已却释云。未到少六。九地发多。故记云未齐也。若云得无漏已。发禅例发。见已禅发者始可齐耳。
细历四见
总说只是计一。若细历者。或身与神异。亦一异。非一异。乃成四见也。
相与分等
相者谓神与相一。神与相异。亦一异。非一异。分者谓分与有分一。分与有分异。亦一异。非一异。
三四两句
三计一异。四计非一异者。亦各计四见。
如何以母显子
富兰那迦叶本是六师之名。付师云。迦叶母姓。富兰那母字。是以母显子。
约於五众成十二耳
更加五众。即是人人。即是五众方成二十。
不以数缘为第四句
三无为中只以虚空无为为第四句。必不用数缘也。数缘者。谓择灭无为也。非择灭中非数缘者。心缘五尘。若专缘色尘者。则但眼识起耳。余尘余识不起。
楞伽宗於大乘文中处处破外破小
楞伽正宗决。广辨六七八识而开为多门。谓二藏。二空。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四智。三身。三有性。三无性等。言处处者。指此也。言破外者。如云一切心性悉是无相。非坏事名无相也。若坏事名无相者。不异外道。若外道无相者。坏事作空。如抽叶拔柱。廓尔无处。乃是外道无相也。破小者。如云一人无我。谓阴入界。二法无我。谓真如法。此二无我者属二乘行等。又引经云。如来藏者是法界。是法身。是自性清净。不同外道所说之我。二乘之人迷於自性。不觉藏识。起於妄想等。
觜参
上音兹。
角亢
亢音刚。亢则喉也。故古之烈士有扼亢而死者。乃扼亢也。
圆教三者。性谓观十界色
文中性念处中三谛有双非共。念处中有双照。缘念处中言身受心法从义便也。亦互显也。
九念处
藏三因大异故三。通三因大同故一。别地前三登地一。圆教一共九念处。在此论末。
保弱
老云。柔弱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
论常无欲以观其妙
老子语。
庄云皇帝问道德
庄子在宥篇云。皇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问曰。吾闻子达於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佐五谷以养民。官阴阳。遂群生。广成子曰。所问者物之质。欲官者物之残。皇帝又问。治身柰何而可长久。广成子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跨企
[企-止+上]应作跂。老子云。跂者不立。跨者不进。解见备捡第三引疏注。
守雌
老云。知雄守雌。可以为天下溪。
两为云
两当作雨。庄子曰。云为雨乎。雨为云乎。为去声呼。注云。二者俱不能相为。各自尔也。
孰降施是
降。庄子天运篇作隆施。施。式氏切。与弛义同。意谓凡外物。或隆盛。或弛废。无人使然。皆自尔耳。
庄子虽防小盗。不意大盗揭仁义而谋国
记主斥诸侯如田子成杀君之类是也。老庄之教使人绝圣弃智归乎淳朴。果用圣智乃大盗也。贵难得之货。乃小盗也。外篇胠箧曰。世俗所谓智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昔者齐国邻邑相望。四境之内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子成一且杀齐君而盗其国。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谓去其所资则未禁而自止也。擿玉毁珠。小盗不起。谓贱其所宝。则不如形而自息也。庄子禄之以天下尚不顾。又何时禄国耶。恐学者误记主之意。故繁此注也。
负建鼓而求亡子
庄子曰。仁义先王之蘧庐。止可一宿而不可久处。又曰。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蚊虻[口*替]肤则通昔不寐。夫仁义[怡-台+(替-曰+贝)]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君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乎。郭象注云。揭仁义以趋道德之卿。其犹击鼓而求逃者。无由得也。
数缘灭处尚自非真
数缘者。释择灭无为也。灭八十一品惑数。此但能灭。故曰非真。
证位非数
由佛冥证不生之理。理亦非数故也。俱舍云。所言灭者。一择灭。二非择灭。论云。一切种冥灭者。是非择灭也。由世尊断一切种冥。证不生之法。名非择灭。所言证者。是不染污无知。胜缘关位得非择灭。故名为证。若择灭数量。如三界九地烦恼八十一品惑。证一择灭。是则证八十一品择灭也。并俱舍正文。
此二尚非
择灭非择灭之二。
况复余一
指虚空无为也。当知虚空亦破外道。执虚空为是。亦非矣。
拌
普庚切。恐应作烹。
论。名啖人狗
法华经云。有诸恶鬼。首如牛头。或食人肉。或复啖狗。着见之人拨无因果。拨出世因果。如食人肉。拨世间因果。如啖狗肉。
见心乃饱
经云。夜叉竞来争取食之。食之既饱。恶心转炽。既饱者。见心成就也。恶心炽者。见心增广也。
啀喍嗥吠
经譬发言论决是非之理如吠。
[虚*ㄆ]
经作揸。经中斗净揸掣。譬疑使犹豫二边。名疑未决。是非斗诤。意谓为是。名掣。复谓为非。名揸。
九十六道三顺佛法
常涂九十六中一是小乘。以大斥之。义同外道。今文云三。未详。或三字误。只是一字。
虫字应作虫
论中旧误作虫。故记指云。虫应作蛊。今记又写误作虫。
翰珠
论作干。非。
薏苡子
苡音以。即车前子。
亦可治螝
胡对切。此乃蚕蛹耳。应作蛔。音回。人腹中长虫也。
雷者阴阳荡动
庄子云。阴与阳错行。则天地大絯於是有雷。若以斗秤欺人震死者。非无神也。
[豸*爪]獠
今字从豸作者。玉篇不出。[豸*爪]应作狐。獠应作獠。力吊切。乃夷狄人也。[豸*巢]字非。
矛槊
矛。兵器。长二丈许。槊。本作槊。亦矛类。长一丈八尺。
八不净物
经云。比丘不应畜养奴婢牛羊非法之物。若有比丘畜养如是等不净之物。应当治之。某甲国王如法治之。驱令还俗。
大经通明
谓通明佛性也。善根人有。阐提人无。阐提人有。善根人无。二人俱有。有二人俱无。
以不造新故能所故毕
所。旧记作使。谓惑为能使。果为所使。今能使毕。
负河图
河洛出图。文曰。灵龟负书。丹甲青文。
在耆丛出
蓍。式之切。草名也。其草出蔡州。若地上有蓍草。必下有灵龟。
摄龟
音輙。腹甲能自张闲。好食蛇。
十时总明三藏三乘方等通教
上诸文中。言声闻与缘觉则通明两教。言菩萨则通示三教。至此思议境中明三藏。三藏三乘毕方别示通教二乘与菩萨。搜要云。总别随便。不可一准。
更於二外别立疣赘
他人二顿。文云。若渐顿者。初住已前四住先除。若顿顿者。初住已前圆伏五住。登住已去。圆破五住。荆溪斥云。初住已前四住先除。引证属圆处处皆尔。乃至登住圆破。即显住前五住全在。又云顿顿。如法华六根清净。不云先断见思之是顿顿。渐顿如仁王长别苦轮海。即是先除见思。又斥云。自言相违。法华无漏意根。仁王长别苦海。无漏与别但有因果之殊耳。
白瑛
瑛应作英。与下紫英同。
合观蠲忿
观应作欢。草名。服之去人瞋忿故名也。生西川益州山谷中。叶似皂荚。
萱草忘忧
萱音暄。即鹿葱也。服之者除人忧。此二句出嵇康养生论。与张华博物志其说同。
重娄
娄应作楼。
故如三车
如应作知。
正证空见
正应作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二
下一页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四(终)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