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一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一
佛果不出二谛外
前二论之未释。
设
应作谓。
弓刀槊
音朔。
文意大同须释出之
经论生缘同亦可见法缘者。经云。一切法论四缘空。谓罗汉。支佛。诸佛及菩萨圣人。皆从空性中生。破我五阴法。一切法即四缘等也。经云。不住法相。即论中不住有无法同。
乃至十二因缘。七觉。八正。皆以慈为本
经云。修习慈心。能生无量善根。谓无常。生灭生灭。四念处。七方便。十二因缘。暖顶忍世第一。见道。修道。正勤。如意。七菩提分。八道。四禅。四无量心。乃至三昧智。他心智。神通智。本际智。声闻智。缘觉智。菩萨智。佛智。如是等法。慈为根本耶(云云)。
翼从
从去声。辅翼侍从者。
谓呼是血
呼谓是血。写倒。
举石空中力士惊怖
佛欲入涅盘。始入拘尸那城。五百力士平治道路。有一大石。众不能举。佛以足指举此大石掷置虚空。令诸力士贡高心息。
现作庄严降诸外道
佛一日至首波罗城。彼城人民信於邪道。见佛欲至。出城斩伐林木。所有流泉填以臭秽。各严器仗。莫令得前。佛生慈心。林木还生。河池清净。变其城壁为瑠璃城。
令狂女人见如己子
舍卫城有婆罗门女。唯有一子。遇病命终。女人愁毒入心。狂乱失性。裸形无耻。啼哭失声。子何处去。我於尔时起慈悲心。是时女人见我。便生子想。还得本心矣。
患疮女人得药平复
波罗奈城有优婆夷。见一比丘有病。医须肉药。时女人割其股肉。因是患疮。佛起慈悲。是女寻见我持良药。涂其疮上。还复如本。
犹如猛火不能烧薪。薪火然薪。坏故名为烧
疏中不解。今详不烧薪者。恐是木中具猛火性耳。何以知之。次句云。火出薪坏。知不能烧者是火性也。记云。火然薪坏。语异意同。
异法出生
经云。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疏云。异法有故。异法出生。诸法皆为因缘所起。因缘於诸法名之为异。有异因缘便有诸法。故云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如葵藿以日为异缘。芭蕉以雷为异缘。众生以法身慈誓为异缘亦尔。若无佛慈。众生终不自能觉悟。如磁石吸铁。
论泉池
万派所聚也。故海名朝夕池。又名醎池。
如不应同
同应作异。疏云。若众生如。不生不灭。不得受记。弥勒如亦然。若弥勒如。不生不灭。得受记者。则二如为异。异则非如。若如无异。记则应同。
我等所行咒术经书。若赞颂时。瞿昙所有功德入我经中来者。是瞿昙实功德。何以故。瞿昙父母真正法轮
文殊欲引尼乾子。亦先学彼法。后导归佛道。今记文少误。经云。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及五百化弟子。听次第坐。受用尼乾戒法。威仪殊胜。於彼时时赞说三宝功德。亦复赞叹萨遮功德。令彼诸人心相亲附。复於异时知众已集。文殊师利便作是言。我等所行咒术经书毗提遮经。若读诵时。沙门瞿昙所有功德。有入我等经中来者。是沙门瞿昙有实法功德。何以故。是沙门瞿昙所生。成就父母清净转轮王种。以百福相庄严其身(云云)。转正法轮。经作转轮王种耳。
引难况易
明中道之难。引空假之易。
旃檀如法性故
似多故字。
足故大经
足应作是。
旁牌
周礼。司兵掌五盾。盾者。于橹之属。所以扜身蔽目也。
见鹤
经只作鹤。
余之六句准此说之
言不常者。一切邪见及四性等。常与无常皆不可得。不生无常。何得有断。断无常故故常。本无余例耳。
从始至终并有横故
始从破假入空。终至破边入中。此之竖门并横者。如一无生门则三谛皆无生。乃至三谛皆不出。
无明灭生
还以无明法性相对论灭。若无明灭而生法性者。则无明是自灭而法性名他也。若无明不灭而生法性名他灭者。以法性生时而无明即灭名为他灭。
通举始终行位
生死始。涅盘终。行则观成破惑。位则三根出假等。
论不住色布施
金刚偈云。远离取想。论云。不见施物受者施者。无着云。不住相想。以心境俱空。则微细相尽袪。
更说不垢不净
经云。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於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亦名却入未前进故
搜要云。行计未穷。故名却入。自未极故。
不同小乘隔世报故
小乘但有习果而无报果。今云隔世报者。以大则之。生变易报。
但观欲等心王
搜要云。前云识者。是诸心家之识。今云欲等。是识家之诸心。
具如向简
虽即属阴。摄阴不尽。
而论总别
识心是总。欲瞋慢是别。
而论粗细
五阴但一色是粗。入中开色为十。入半则细。阴中四心则粗。界中开四为六。识等则细。
报非报别
三科皆报。所发者非报。
论云若舍分别即知障清净
记云。故知分别实不可舍者。以小乘人灭相灭心而舍分别。既无分别。不能悟大。今指分别即是法性。故知分别是悟入门。悟入之时是舍分别。舍名虽同。大小永异。
初观始於凡地无位可论
如三藏内外凡。未证空时。何所论位。
四地名须陀洹等
此通人也。四见地。三八人。初应是慧性。二地上上根也。此三根人证空位。
九夷等四
四者。谓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注云。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夷字从人执弓。狄是犬种。戎人荷戈。蛮亦虫种。皆无礼教。故以夷狄之字贱之。夷有九者。一玄菟。二乐浪。三高丽。四满饰。五凫[臾-臼+曰]。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余狄戎各有名。
觚竹等四
四者。谓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注云。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昏荒之国。次於四极。
论径[仁-二+延]
语出庄子。彼云。肩吾问於连叔曰。吾闻言於接与。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注云。上古定切。下透定切。径庭。激过也。谓言语宏大。不近人情。彼云激过。今云越次。义亦同。
一切种智故云空观
空本一切智耳。搜要记中无种字。
五下分有身见戒取疑
妙乐记云。此三徧摄一切见惑。问。下分有五。本是思惑。何故三分属见。答。此惿舍中明随眠烦恼。乃於辨九结中云。见结者谓三见二取。三见有十八物。二取亦十八物。见十八者。苦下有身见边见。四谛下各有邪见。合成六见。三界各六。故成十八也。取十八者。苦下二取。集灭各谓见取。道下亦二取。故成六取。三界各六。名十八取。三见是所取。见取。戒取。是能取。预流断三结者。颂云。摄门根故三。言摄门者。谓身见在苦门。戒禁取在苦道门。疑通四门。断三结者。摄彼三门。言摄根者。谓边见依身。见取依戒。邪见依疑。故断三结摄彼三根。若据此文释五下分。酌然三结属见明矣。若大师判为思惑者。通总而举之耳。而别取贪瞋二分摄欲界思也。
五上分
文但列四。须加无色染也。俱舍颂云。色无色二贪。掉举慢无明。疏云。一色贪。二无色贪。三二界掉举。四二界慢。五二界无明。由此五种能令有情不超上界。名为上分。以贪过重。两界别论。
皆有能所
缘无明。缘法性。真缘为所。以所显能。
若境若观俱有心法。咸须捡梭
此是通结也。若观则能观谛缘度之心。若境则所观谛缘度之法。恐行人於通起塞。故须捡校。体法观亦尔。故云下去。若例上三谛之言。观则三谛之心。境则三谛之法亦尔。
百千万亿
万亿下必阙众生字。
从根利钝故使出界经劫长短
须陀洹历后位入般则钝。斯陀含人其根少利。一呼善来便证二果。阿那含人其根有利。不历前二。阿罗汉人其根大利。不历前三。故使从本为名。经劫长短。
不与唯识义同
唯识云。三人永不发心。
上菩萨位
上应作至。
与无量一人避走
寄犯国法者喻之。
前破徧中既已结成。出其元意等
搜要云。前破遍文已成一心。此中亦应只存一心。亦以次第成前次第。自以一心成前一心(云云)。意云。前破徧义便是一心。此中只应存於一心。不须云破徧也。以文次第。故节节如是耳。
举破徧等例之可见
前三破徧。为成一心破徧。
至下度入。方始以竖而入於横
却指前文以谛缘度横入空假中。故使三横织竖成竖。
三俱初发
前大品三人初发心者。
破神通者
有师谓。止观大意一章。并章安释十二部经。观心一句是顿顿。其论十乘渐顿。故义例叙。他问云。圆顿止观是何顿。答。是渐顿。何以得知。如第一卷以三喻喻止观。以通者腾空喻於圆顿。至识通塞中破於神通。神通被破。故非圆顿。
师资不成
三种止观本传之南岳。
今借此文
经中本喻人身难得。如瓜上土耳。
几法现前
现前是三昧成就。
初义证成
如大论云。修八正道得善有漏五阴等。论中但引一文。
释於念处使成三谛
准余处释趣义。此中文略。应云一切法趣念处。是趣不过。念处尚不可得。何况有趣非趣。释成三谛者。一切法是能趣。念处是所趣。有能所是俗。念处不可得是真。非趣非不趣是中。
论。一种即佛种性相体
文句释种。三道是三德种。此性种也。低头举手等是类种相。体性即十如中前之三如是。是三德之异名。
安我头南首面向北
尝捡经。非误。
二住已去乃至明别
初住是圆。二住已后复存隔历者。释签谓是圆接别。
性无住住
经中佛言。凡言住者。名为色法。从因缘生。故名为住。因缘无处。名无住住。如来已断一切色缚。云何当言愿如来住。
以五阴四念三德四德
前论云。转色成法身。法身常乐。转想行成般若。般若即净。转受识成解脱。解脱则我○又依念处转识成常。转受成乐。转想行成我。转色成净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
下一页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