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九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九
见品见品
次见应作思字。
多入空。少入假
下文胜别观。又云多入假。少入空中等。
不合不散
前文已注。今云合谓一念真空也。散谓三千俗假也。法性清净中理也。
若未破故
故应作者。
若十六行为三三昧门
苦谛下空无我是空门。灭谛下四行是无相门。集道下八行并苦下两行是无作门。具如下释。
以智慧为门
云云者。一权智为实智门。二实智为门通至实相。事通於理也。
以理为门
云云者。文在法华疏。彼云。实相为门有二义。一当体虚通为门。如净名不二门。华严法界门。二能通方便作门。引刘虬云。通物之功乃由乎一。故一为方便作门。如三乘皆从实相流出。
如星之月
之应作中。
吹唾
大品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中诸火一时皆然。譬如劫尽烧时。菩萨摩诃萨欲一吹令灭。当学般若。论三十二释云。火多无量。口风甚少。何能灭之。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因得神通。能变身令大。口风亦大。故能灭之。又以神力。小风能灭。如小金刚能灭大山。菩萨以火为害处广。怜愍众生。故以神力灭之。此是事释也。若就理解。三千即空。一唾也。三千即假。一吹也。即唾即吹同时者。即中也。
名一众生
或多一字。或一字应作为。
不出自他智断等
四句中前三句是能是自。后生生一句是他是所。所破惑是事。能破空是理。於六句中。判前三教解惑是思议。圆教解惑是不思议。智断可见。
不至至
经云不至者是大涅盘。凡夫造罪故未至不至也。不至至者名大涅盘。不造诸恶名不至至。至不至者。至者名二十二五有。菩萨永离。故名不至。为度众生故亦名至也。至至者。至名二十五十有凡夫。初二三果烦恼因缘故名至至。
如来证涅盘等四句
疏释云。不闻不闻是涅盘。无始无终不生生是涅盘。无始而始生不生是涅盘。无终而终生死亦然。生生是生死。无始无终不生生是无始而始。生不生是无始无终。
界性
恶五阴是也。
例此以释不生生亦应可见
不生生是了因性。生不生是缘因性。不生不生是正因性。生生是境界性。
依章安解复是一涂
章安云。初句证智。次句明证理。第三句明证断。第四句明证应。复次不闻闻是证圣行。闻不闻是证梵行。不闻不闻是证天行。闻闻是证婴儿行。又云。不闻闻是圆净记主一涂之说。意云并不似智断因果释也。
别作一途
大都四句摄诸法尽。今且以四句说无生破徧之一途耳。
地持六住
论中本有十二住。今且引六耳。十二住如备捡第四卷末。
即吹而唾
诸法不生。
即唾而吹
果由因克。
吹唾成就
智断圆。
前释生生指有漏法
前云生生者。一切有漏念念生故。明化用之所耳。
五行竟。次明十功德。云十事功德等
十事功德在高贵德王菩萨品中。经中涉五卷解释。一者不闻者闻。闻已能为利益等。二者修大涅盘。昔不得而今得之。三者得无缘慈。四者唯修九事不修净土。五者诸根完具。乃至十者入大涅盘等。具如备捡录出也。
始从初心终至地前
涅盘疏云。五行者。始於初心。终於初地。证天行故也。今云地前恐写误。
若作别义。开善最亲
记主一往许之。以其有从浅至深之义故也。若据章安所斥。未全为当。疏文云。第九功德。初发五事悉得成就。此不应深圣行。以大涅盘心修婴儿行。云得涅盘。此那忽浅。
若作圆义。光宅似当
光宅云。五行十德。体一义异。同是因善。起自外凡。终於穷学。感於习果。谓之为行。酬前习因谓之功德。乃是行因德果也。记主以其於外凡闻涅盘理。亦一往判为圆。章安引光宅云。习因习果乃菩萨之位。不开佛乘。故记云。似当耳。岂比法华五乘七善一例佛乘耶。然涅盘自有次第五行。故今少分许之为圆。若据经中。先明五行。次说十德。则五行多分在因。十德至地。下记中自释云。约次第边。由五行满得入初地。初地是第一功德。乃至以十德对十地。若作总别解者。始从初地至第十地。恒具五行及十功德。十德对地又复宛然。
非分别智能知
疏中无非字。
泥洹智不洎
洎应作测。
非有故非邪
邪应作斜。
白银琉璃渐渐互现
长阿含云。从月初一。白银面现。至十五日。银面全现。琉璃全隐。从十六日去。琉璃面现。至三十日。琉璃全现。白银全隐。经中又云。十六日去。黑衣侍臣一两上侍。至三十日。诸臣并上。故稍稍亏。从月初一日。诸臣渐下。至十五日。诸臣都下。故稍稍满。又云日天子放六十种光。夺月故亏。若月天子处正殿。后光对日天子。是故盛满耳。
六处结撮
以破见等文相周备。似次第意。故六处示妙使知文旨。
冥初世性二十五谛六谛
并在诸见境列释。大论总以十四难而摄六十二见。谓三世各四句并。
根本二有此难者不应为答
十四难者。谓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常亦无常。世界及我非有常非无常。又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又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亦无神去后世。非有神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外人曰。若佛是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答曰。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诸法有断。都无此理。是故不答。譬如人问[谷-禾+牛]牛角得几斗乳。是为非问。故不应答。
以有边无边对无想为四句
谓有边无想。无边无想。双亦无想。双非无想。
但改无想以替有想
谓有色无想。无色无想等。
一切论可破等
等者又云一切法不忍。今文若加此一句。方可见责云。汝见是忍不。
三四中单复具异
单中双亦双非各一人。复中双亦双非各两人。具中双亦双非各四人。
应云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
论中却云。亦有亦无。亦有亦无双非尔。
假立於己
若云假立己称则易解。
若竖待者
以己他相待是横。若竖待者。以身待不身。不身待身。亦名己他。又以灭待不灭论己他。
三无为
俱舍颂云。无漏谓道谛。及三种无为。谓虚空二灭。此中空无碍。择灭谓离系。随事系各别。毕竟碍当生。
此中空无碍谓太虚空乃至穷隙等
疏释云。此中者於略所说三无为中。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碍故色於中行。又云道谛是有为无漏。三无者是无为无漏。今记云。谓太虚空为性等者。乃是记主释耳。非彼疏也。意谓无漏之法是无碍性。非是顽空。乃穷隙等之无碍也。
择灭谓离系
出择灭体也。择灭以离系。
随事系各别
三界九地各有九品烦恼。九九八十一品。断一品惑。证一择灭。是则八十一品择灭。故体各别。
毕竟碍当生
释择灭也。言碍当生者。此当生法。缘会即生。缘阙不生。於不生时。得非择灭。此非择灭碍当生法令永不起。名毕竟碍。
别得非择灭者
谓非择灭有实体性。缘阙位中起别得得。故非择灭。得不由择。但由阙缘。名非择灭。
如缘一色时乃至碍余色等
如眼与意识专一色时。所余不见闻等。色声香味触落谢过去也。於专一色时。合有一类五识缘彼已谢五境。由正专一色。余五识不得起。此未起五识毕竟不生。谓五境已谢。故五识唯现在。不合缘过去境故。未来五识得非择灭。言触等者。等取法界中有与能缘同时为所缘境。谓他心智所缘心所也。五识等等取意识中亦有能缘同时所缘境也。谓他心智唯缘现在缘心。不缘所缘所不缘心。正缘心时缘所。他心智得非择灭。正缘所时缘心。他心智得非择灭。此约同时合缘者说也。已上皆疏中释。
优陀那风触七处
如笺难引。
相续名住
住应作假。
以此为彼
若类上文。应云在彼。则以此为彼耳。
故灭得生
灭恐应作识。
生思
上文云无缘思不生。
言集散者。散所集故
大论云。生时无所从来。散时无所去处。是诸法皆如幻化。无来处故。集不可得。无去处故。散不可得。又生无故。集不可得。灭无故。散不可得。毕空故。集不可得。业因缘不失故。散不可得。
七者彼彼空空中中最下无复彼此
楞伽第二云。第一相空谓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分析推求自他及共皆不生故。第二名自性空。谓一切法自性不生。第三名无行空。所谓诸蕴本来涅盘。无有诸行。第四名行空。诸蕴由业及因和合而起。离我我所。第五名一切法不可说空。谓一切法妄计自性。无可言说。第六名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证圣智时。一切诸见过习悉离。第七彼彼空。谓於此无彼。譬如鹿子母堂无象马牛羊。我说彼堂空。非无比丘众。非堂无堂自性。非谓比丘无比丘自性。一切诸法自相共相。彼彼求不可得。名彼彼空。此彼彼空。空中最粗。汝应远离。
别在有情心所灭故
受想等灭是有情。异无为之非情。
又不与彼阙缘义同
如缘色时。余尘已谢。谢名阙缘。则余声耳识等不生名阙。
故但与彼生灭义同
今相待假於所缘处心有生灭。若非择灭中。眼识对色者则生。余声香识则灭。此之生灭与相待中生灭义同。
三无为法通是无生
无生之义虽同而异。若择力所得灭。此是真谛理之无生也。若阙缘等有碍而不得生者。虽名无生。此非真谛。故曰通。
如前总后亦判利钝
破有见前总论止观。若历三假得入。名利。若不入者。应回转六十四番。名钝。
故此等总
引大品.楞伽等三总文。
即同初文。前於单见名之为总
於单四见前用止观二法。彼假入空。彼双寂毕竟清净之止。能观所观犹如虚空之观。文在四见之前。故云总对四见名之为总。
今於一见对别名总
前单四见之初。总对四见名总。亦可名为总中总别。今无见中又论总别。亦可名为别中总别。
不同有见因成末文总别
彼文云。性相俱空者。是为总相从假入空观。
粗免夷愆
若云。我知是。我见是。是大妄语。犯波罗夷。
从有人下。难中论师。寄非辩异
此中分科或恐误。合在下文也。若此中分科。应云。破无生为二。初正破。次有人下。难中论师。初文二。初征起。
三结
一我见。二非因计因。三疑。我即身见。非因计因即戒取下第十记初释。
卫元嵩破坏佛法
上表灭佛法。有文在下。
押
押应作压。
之与华恒
恒应作垣。垣墙也。
无为无欲之语
老云。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又云。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名常道之说
老云。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
守雌
老曰。知雄守雌。
守弱
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患智
智慧出於大伪。又云。绝圣弃智。
患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吾所以有身。
身毒
音笃。
苦县
苦。音户。
谥老聃
聃字是谥。老非谥。
柱史
在帝王柱之傍。为史官。
庄任漆园
史记云。庄子。蒙人。乃梁国蒙县人也。为蒙之漆吏。终身不仕以快其志。
着述改足
足。即喻反。
轧轧若抽
思轧轧若其抽。如抽丝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八
下一页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