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佛心印记注卷下

佛经大全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天台传佛心印记注-明-传灯 > 传佛心印记注卷下
  传佛心印记注卷下
    幽溪沙门传灯注
    楞严比丘灵耀较
  △二明圆融三观二初结前生后。
  今就能观论乎三观所观即是三谛。
  上之所论圆融三谛约三因言性中有修修中有性则知修性本自圆成但此心印未传一切众生终日在性亦终日起修以其迷故不觉不知今佛如来出兴於世开而示之使之悟入既悟之后即称性而观绝待而照於无能所中不妨立乎能观所观盖就一性之中所具正因三千即中本有所观妙境者立乎三谛所具了因三千即空名为能观妙观者立乎三观观成惑破之后三千即假者名为果上解脱大用也。
  △二正明三观四初约不次而次明三观三初空观。
  言三观者以即空故破染碍情一相不立显此三千同一性故一切即一方能同居一念派之弥合故如众珠咸趣一珠毕竟清净非断无空。
  言以即空故破染碍清等者且指何境为即空耶须知今家三观所观之境最宽有佛法焉众生法焉心法焉大师云佛法太高众生太广初心为难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观心则易故前引摩诃止观初心修观必先内心故於三科拣却界入复於五阴又除前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今云以即空故破染碍情者正指现前日用根尘相对一念心起即第六识心此之识心名为人心虽是人心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故前约此论乎三千即空假中大师於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性者见此三千即空假中之性也成佛者成此三千即空假中佛也若异此而求早又曲之了矣今文所指即空盖约次第且就一隅而说言即空者盖此一念三千即是真谛泯一切法方其观此真谛之时犹如杲日当天无幽不烛亦如红炉点雪触着销镕诚能如此照了则向之能随染缘造九法界者豁然消殒故即空故破染碍情盖众生理即之佛法尔如斯大师云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此之谓也世人若欲自了生死成无相佛只须於此一观截断更不必又谈假中世间称为空宗末必能了不过即以此而当之可也下去又云一相不立等空观显发空观中微妙义理亦释以明之盖既以立不为主则空现而三千隐故一相不立而云一性即非若断无秪显此三千同一相故而三千一一即性方能同居一念亦秪一念为空既一切即一岂不即之派之三千者弥散弥合因立喻云故如因陀罗网之众珠以一珠当情而众珠之光咸趣一珠此谓之一净一切净毕竟清净岂与夫寻常之言以归於断灭之空者为空同日而语哉。
  △二假观。
  以即假故互具互摄诸相宛然显此三千不失自体一即一切虽复同居一念即之弥分故如一珠影入众珠不可思议非赖缘假。
  亦且即以一念识心为所观境观此一念性具诸法以法法互具互摄非直十界百如亦乃百界千如亦乃千界万如非直十界三百如亦乃百界三千如亦乃千界三万如充而横之不能枚举既是一一互具亦乃一一互摄不以具摄故混然无绪而一一诸相界界分明如如不昧盖假观者能立一切法显此三千不失自体元一念中法乃一即一切是故虽复同居一念而即之弥分故如一珠之光影入众珠之中如此妙法惟独自明了众人所不见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岂别教赖众缘所成之假可企及哉。
  △三中观。
  以即中故显此三千非一非一切非分非合双遮二边无有二相双照二谛空假宛然岂同但中不具诸法。
  亦即且以一念识心为所观境观此一念性是中道显此性具三千非一念非三千非一念故非一非三千故非一切非一念则遮空非三千则遮假空假双遮则无有二相然而中非但中故又能双照二谛空假宛然如此之中称万法之都为法性之王统御自在无量甚深岂与别教但中如云外月逈出二边不具诸法者可比议哉。
  △二约次而不次明三观。
  一空一切空三观皆空总空观一假一切假三观皆假总假观一中一切中三观皆中总中观。
  前明三观既约不次而次以明则此三观一一皆可称总惟随其所用处不同谓之空谓之假谓之中故用空观时不独但能破情亦复而能立法统法言一空一切空三观皆空总空观者如以空观空真谛时则见思染碍情破空俗谛时则尘沙染碍情破空中谛时则无明染碍情破见思破而真谛理显尘沙破而俗谛理显无明破而中道理显是为一空一切空总名空观也一假一切假三观皆假总假观者如以假观观真谛理时而见思染碍情空假观观俗谛理时而尘沙染碍情破假观立中道时而无明染碍情破是名一假一切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三观皆中总中观者如以中观统真谛时不惟中谛能统法称王即真谛亦复称王方其见思染情空则遮有真谛理空则遮空真谛理显则照空三千明净则照俗以中观观俗谛时尘沙染情破是为遮俗三千理显是为遮空即遮俗时而即照空即遮空时而即照有以中观观中谛双遮双照自在称王自不必言是名一中一切中三观皆中总中观也。
  △三约双即破立明三观。
  是则终日破相诸法皆成终日立法纤尘必尽终日绝待二边炽然是为即破即立即立即破非破非立而破而立亦名即遮即照即照即遮非遮非照而遮而照说虽次第行在一时。
  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三观皆空总空观是以终日破相而诸法皆成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三观皆假总假观是以终日立法而纤尘必尽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总中观是以终日绝待而二边炽然是故谓之即破时即立即立时即破非破非立时而破而立此约三观有三观破立之功圆融说之如此若以遮代破以照代立亦可名为即遮即照即照即遮非遮非照而遮而照寄言说之不无次第至於圆修空有同时遮照一念实无如此次第也夫观因谛立谛由观显是故非圆融之三谛莫成圆融之三观圆顿至教法尔如此他宗闻之多有不信以其创自天台故也不知此旨远承之於释迦亲禀之於龙树若三智实一心中得秪一观而三观观於一谛而三谛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犹言义宏略或难取信惟有佛顶尊经金口亲宣圣言娓娓如曰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乃至而如来藏妙明元心非色声香味触法乃至非如来三号常乐我净此正一真一切真无俗无中而不真总真谛与空观也又曰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色声香味触法乃至即如来三号四德此正一假一切假无真无中而不假总假谛与假观也又曰而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正一中一切中无真无俗而不中总中谛与中观也故知天台所立深得佛心以此而为传佛心印真所谓超过众说抗折百家者也。
  △四约立是拣非明三观。
  若尔无理不立无情不破岂与断无之空赖缘之假出二边中同日而语耶。
  无理不立者三观皆能立法也无情不破者三观皆能破惑也空观破三惑而三千三谛显非断无之空假观立三谛而百界实相彰非赖缘之假中观双遮双照而法性之妙境现非出二边之中又复应知法门大体在立法而不在破法有破法者皆不得已而为之也立法犹如宣文破法犹如用武如仁王王世志在宣文国乱民离又须先武如三观皆有破立之功至於三惑破而三千之理显则身为妙色身土为寂光土惟佛与佛究尽诸法能事方毕也。
  △三明惟佛与佛能知。
  故曰惟佛与佛乃能究尽稻麻二乘恒沙菩萨并不能知斯义少分。
  法华经云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云云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应知诸佛所究尽诸法实相正今家所传心印三观所观十界三谛之境能究尽者正今家所传心印能观之一心三观此之三观在因总名一心派之在六根圆通在果名为佛之知见然有开示悟入四位之不同若欲究尽惟在诸佛故曰惟佛与佛乃能究尽又曰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剎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此言声闻之智若舍利弗者既惟得一偏空之智以灰身灭智为究竟於一心三观一空一切空者了无交涉故不能知少分也又曰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此亦以偏空之智虽正习俱断胜於声闻亦於一心三观一空一切空者了无交涉故曰稻麻二乘不知斯义也又曰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界一心以妙智於恒沙沙劫咸皆共思惟不能知佛智此言新发意菩萨以出假之智了达义趣善说法要虽胜二乘既不能了达三观之智一假一切假故不能知一心三观权实相即之佛智也又曰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此以别教菩萨修但中之智虽登三种不退之位既不能知圆融三观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一中一切中无真无假而不中之旨故虽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也此皆约心之胜劣知与不知为言初不以地位高下为论譬如朝廷设官分职则诸生但步后尘至於战胜棘围则宿仕亦谦先辈所以圆人初心佛赞以为频伽在鷇声逾众鸟太子处胎贵压群臣者益得悟乎此也。
  △四明此旨的在法华。
  如此三千通依诸部的在法华盖由昔经一有兼带之过二有隔偏之失今经非但纯一无杂复能开粗即妙题称妙法良在兹焉。
  通依诸部者如前所说在诸大乘立名不同一依华严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方界二依法华诸法实相三依涅盘阐提善人二人俱有性善性恶三因一依请观音单名毒害通依虽然如此若论正意则的在法华盖由昔经所谈虽妙奈何堕於二偏即有一兼带之过二有隔偏之失正以华严不惟有兼别教三观以明圆顿三观之过兼之圆顿永与别教相隔之失方等诸经则对偏观以明圆观般若诸经则带偏观以明圆观如是二时亦莫不圆与偏隔具在维摩等诸经中说兹不繁引今经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三乘同会一佛乘九界咸归一佛界无前兼带过失复能开前三乘九界兼带之粗令成一乘幽微之妙犹如神仙九转还丹非惟服之使人还元复本兼能使人蜕骨升仙故经题称为妙法者具兹二妙一相待妙即无复前兼带之粗二绝待妙即开前诸粗悉皆成妙如舍利弗尊者之领解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言得分者即以自证偏空之智而能了悟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虽无不空乃即分之空故曰得佛法分也此领即相待为绝待之妙也迦叶等四大尊者亦云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待者皆已得之此领即绝待为相待之妙也。
  △五约譬喻显观微妙。
  是知用此绝待妙法为观体者方譬日光不与暗共。
  绝待妙法为观体者如前文明三观理体通依诸部的在法华三千三谛性善恶三因三德皆绝待之观体也何则益他宗虽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恶故是则要须待九界之修恶显佛界之修善以观三谛成乎三观或偏修空假中如此修之名为以相待之妙而为观体安如今家观九界修恶缘了即性恶缘了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是为绝待观体无可形待故曰犹如日光不与暗共此引大师法华玄义教相文中演华严三譬以为五譬华严三譬即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三照平地大师演平地之譬以为三共譬五时一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此如华严次照幽谷此如三藏次照平地此如净名方等次照禺中此如大品广如彼说次日轮停午日光普照高下悉均平土圭侧影不缩不盈若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故曰譬如日光不与暗共。
  △六约极谈结成心印。
  此乃终穷究竟极说是为佛祖正传心印。
  终穷竟究极说者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兴於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言欲令众生者十法界众生也若有一界不成佛道则谓之不畅如来本怀如华严虽曰先照高山不从渐来然但令菩萨成乎佛道终不能令声闻在座如聋如哑者成乎佛道此乃始说亦是分说不足以当终穷究竟极说佛祖正传心印又如何含十二年纯说乎小无足以当自不必言又如方等八年虽对小明大对偏明圆然而示土有净秽现身有巨细说法随解神力不共是故见有净秽闻有褒贬嗅有薝卜不檐卜华有着身不着身慧有若干不若干此乃渐中亦是分说不足以当终穷究竟极说佛祖正传心印又如般若虽带通别二正说圆教然而但为菩萨说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亦不足以当终穷究竟极说佛祖正传心印惟至法华既经向之多方调停根性既纯可传心印权实二种智慧会归一体十界一切诸法究竟实相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世间诸相无非常住昔之芽焦种败者莫不皆萌道芽高原陆地不生莲华者一一授佛莲华身子受华光王佛之记於先迦叶受光明佛之记於次故曰此乃终穷究竟极说是为佛祖正传心印也。
  △二明传佛心印之迹二初明自行之迹四初正明祖承二初明金口祖承五初传迦叶。
  佛以是传之於迦叶。
  佛传迦叶有通有别通则法华别则涅盘通则法华者世尊於法华会上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时舍利弗於此法说领解世尊授记未来作佛号曰华光复告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遂说有一大宅歘然火起长者方便诱谕诸子以羊鹿牛三车玩好之具引之令出然后等赐高广大白牛车如来亦复如是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时大迦叶等四大声闻於此领解遂说穷子之譬谓如穷子舍父逃逝五十余年后虽遇会志意下劣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以后心相体信结会父子正领家业自言我等昔来但乐小法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今我方知世尊於佛智慧无所吝惜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於是世尊复告迦叶说药艹喻述成其解而语之曰汝於未来当得作佛名曰光明别则涅盘者经云佛告诸比丘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迦叶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是则迦叶得悟的传已在法华涅盘会上不过为如来所化机缘将灭迦叶之缘当兴别付嘱之令四众知机缘有在也盖法华诸法实相即涅盘三德妙心是知传佛心印不独一人法华会上同受记者人人皆得也若论三根则舍利弗最居其上然而所悟之法相同所授之记不异岂因悟之先后令法而有差殊耶。
  △二历代相承。
  迦叶以是传之於阿难。
  此中亦有通别通则同在法华故法华经云佛告阿难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别则在於迦叶故付法传云迦叶垂入灭时以最胜法付嘱阿难而作是言云云是则约通途付法而言而阿难不妨以兄视迦叶而迦叶以弟畜阿难约别途付法而言而阿难不妨以师事迦叶而迦叶亦不妨以子畜阿难正以公在付法而不必顾於行列也阿难河中入风三昧四派其身法付商那和修修手雨甘露现五百法门法付优波鞠多多在俗得三果受戒得四果法付提迦多多登坛得初果三羯磨得四果法付弥遮迦迦付佛驮难提提付佛驮密多多授王三归降伏算者法付胁比丘比丘出胎发白手放光取经法付富那夜奢奢论胜马鸣剃发为弟子鸣造赖咤和罗妓妓音演无常苦空闻者悟道法付迦毗摩罗罗造无我论论所向处邪见消灭法付龙树龙树生生身龙生法身造大悲方便论五千偈大庄严论五千偈大无畏论十万偈优婆提舍论十万偈法付迦那提婆婆凿天眼施万肉眼法付罗睺罗多多识鬼名书降伏外道法付僧佉难提提说偈试罗汉法付僧佉耶奢奢游海见城说偈法付鸠摩罗驮驮见万骑记马色得人名分别衣法付阇夜多多为犯重人作火坑令入忏悔坑成池罪灭法付婆修盘驮驮付摩拏罗罗分恒河为二分自化一分法付鹤勒夜那。
  △三传止师子。
  乃至二十四代传之於师子比丘。
  鹤勒夜那法付师子师子为檀弥罗王所害剑斩流乳付法藏人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末田地与商那同时取之则二十四人诸师皆金口所记并是圣人能多利益昔王不立廐於寺立廐於屠况好世值圣宁无益耶又婆罗门货髑髅孔达者半者不者达者起塔供养得生天闻法之要功德若此佛为此益付法藏也(摩诃止观)。
  △四指所凭据。
  师子遇难不得其传焉是为金口祖承皆见而知之者出付法传。
  付法藏因缘经云复有比丘名曰师子於罽宾国大作佛事时彼国王名弥罗堀邪见炽盛心无正信於罽宾国毁坏塔寺杀害众僧即以利剑用斩师子头头中无血唯乳流出相付法人於是便绝是则虚溪大师所说原有凭据故非杜撰之言见而知之者谓亲目所睹师弟授受者也若从经论所悟则名闻而知之者又若从耳提面命亦可名为闻而知之若从纸墨传授亦可名为见而知之事在人用初无定在也。
  △五他宗加唱。
  或有前加六佛后添四祖说偈付法拈华微笑唱为教外别传经论无凭人皆不许。
  余笺注至此为其停笔者久之或有不甘此说从傍问之曰虎溪师作传佛心印记以弘天台之道足矣何必吹毛求疵妄生是非抑至於是乎吾师既为之作注何不为其融通两家以成后世无诤三昧乎余对曰唯唯否否或又曰何为其然乎余曰拈华微笑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禅宗之硕谈佛法之笃旨正天台观心实相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之妙旨也复何殊异於其间哉益既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尚何文字之有既无文字尚何教之有是则天台之所云闻教自合观心离指方能识月亦即称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可也矧禅宗乎第天台之不立文字又未尝以无说为是有说为非如维摩所云无离文字说解脱相是则今宗以之论教谓之大教正传可也以之论观谓之教外别传亦可也何独天台即达磨云吾有楞伽四卷可以印心即以称之为大教正传可也是以禅宗五六叶皆尚般若至於永明又则广引佛祖诚言创为宗镜一录以是言之则教之不可废明矣即禅之不可废亦明矣此则虎溪师之说诚然太过第经论无凭人皆不许之说亦难言之也何耶正以师子之后禅家援禅经立为二十八代复斥付法传止於师子谓之为讹其间硕诤不独今日益当时嵩明教禅师据禅经作定祖图以付法传斥为可焚而吴兴普照大师曾作祖说以救之又三年嵩师知禅经有不通輙云传写有误普照师复作止讹以折之其略有曰契嵩立二十八祖妄据禅经荧惑天下斥付法藏为谬书此由唐智炬作宝林传因禅经有九人其第八名达摩多罗第九名般若密多罗故智炬见达摩两字乃移居於般若多罗之后又取他处二名婆舍斯多不如密多以继二十四人总之为二十八炬妄陈於前嵩缪附於后渎乱正教瑕玷禅宗余尝面折之而嵩莫知愧又据僧佑三藏记传律祖承五十三人最后名达摩多罗而智炬取为梁朝达摩殊不知僧佑所记乃载小乘弘律之人炬嵩既尊禅祖为大乘何得反用小乘律人为之祖耶况禅经且无二十八祖之名与三藏记并明声闻小乘禅耳炬嵩既无教眼才见禅字认为己宗是则反贩梁朝达摩但传小乘禅法原诬先圣其过非小(佛祖统记)以是而知则经论无凭人皆不许之言过在后人非关达摩也故昔四明志盘法师尝为之说曰佛所得宿命记未来成道虽累亿劫必能前知岂今记祖止二十四窃原佛意当用二义一者以师子遭命难为传持之一厄二者此后诸祖虽有其继恐非四依大圣之比以故金口齐此而言非谓无继祖也世或谓师子遭难不传法者痴人之言耳吾宗谓祖承止师子而禅林加四人於是竞相是非连代不息试以大意决之则无所为碍谓师子虽遭命难非无弟子可以传法特不在金口预记之数耳然则加以四人至於达摩而始为东土之来谓之二十八人斯亦为害但言四人相承传之达摩则可矣今乃妄引禅经之证适足以自取其不实也嵩明教作定祖图谓禅经具载二十八祖今捡经但列九人而名多不同普照昉师作止讹以斥之宜矣。
  △二明天台祖传二初正明祖传四初大法东传。
  洎汉明夜梦佛法流东。
  统记云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帝梦金人丈六项佩日光飞行殿庭旦问群臣莫能对太史傅毅进曰臣闻周昭之时西方有圣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乃遣中即将等秦景博士王遵十八人使西域访求佛道十年蔡愔等於中天竺大月氏国遇迦叶摩腾竺法兰得佛倚像梵本经六十万言载以白马达雒阳腾兰以沙门服谒见馆於鸿胪寺十一年勑雒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摩腾始译四十二章经藏梵本於兰台石室图佛像於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此为东土有三宝之始自西汉至东汉迨乎魏晋六朝西天求法者代不乏人东土译经者世有其德晋安帝鸠摩罗什在姚秦译妙法莲华经遗教经维摩经大智度论此之数译皆为天台悟入之本。
  △二北齐横宗三初明宗由。
  至北齐之间有慧文师因探释论悟一心三智横宗龙树。
  师夙禀圆乘天真独悟因阅大智度论引大品云欲以道智具足道种智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论自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及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答曰实一切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复次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如一心中有三相生因缘住住因缘灭又如心心数法不相应诸行及身业口业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亦如是师依此文以修心观论中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且果既一心而得因岂前后而获故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双亡双照即入初住无生忍位师又因读中论至四谛品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恍然大悟顿了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师既一依释论是知远承龙树也(统记)。
  △二明遡源。
  推而上之即二十四祖中第十三师。
  △三结闻知。
  文师则闻而知之以此授之南岳。
  △三列祖正传二初正明五初南岳祖承。
  南岳克证法华三昧获六根清净传之於天台。
  师因读妙胜定经见赞美禅定乃徧亲禅德学摩诃衍常居林野经行修禅后谒文师咨受口诀授以观心之法昼则驱驰僧事夜则坐禅达旦始三七日初发少静观见一生善恶业相转复勇猛禅障忽起四肢缓弱身不随心即自观察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遂动八触发根本禅因见三生行道之迹夏竟受岁将欲上堂乃感叹曰昔佛在世九旬究满证道者多吾今虚受法岁内媿深矣将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法华三昧自是之后所未闻经不疑自解(统记)。
  △二天台祖承。
  天台灵岳亲承大苏妙悟持因静发证不由他故用法华妙旨结成三千绝待妙观传之於章安。
  师於陈文帝天嘉元年时思禅师止光州大苏山即往顶拜思师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昏晓苦倒如教研心切栢代香栢尽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经二七日诵经至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静发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谷达诸法相如长风之游太虚将证白师南岳更为开演凡自心所悟及从师咨受四夜加进功逾百年南岳叹曰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汝之辨才不可穷矣当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统记)。
  △三章安祖承。
  章安结集法藏传之於二威。
  师七岁入摄静寺依慧极日记万言年二十受具戒天纵慧解一闻不忘陈至德初谒智者於修禅寺禀受观法研绎既久顿蒙印可因为侍者随所住处所说法门悉能领解祯明元年随智者止金陵光宅听讲法华隋开皇十三年夏受法华玄义於江陵玉泉十四年夏受圆顿止观于玉泉至于余处讲说听受之次悉与结集大小部袟百有余卷传诸未闻皆师之功也故赞者曰昔在智者为佛所使以灵山亲闻法华之旨惠我震且乃开八教用三观四辨宣说以被当机可也至於末代传弘之寄则章安侍右以一徧记之才笔为论疏垂之将来殆与庆喜结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绝闻于今日矣(统记)。
  △四三师祖承。
  威传左溪左溪传之於荆溪。
  法华尊者投章安为师受具之后咨受心要定慧俱发即证法华三昧唐上元元年至轩辕炼丹山昼讲夜禅手写藏典於是名其地曰法华既而学者子来习禅者三百人听讲者七百众常分为九处安居师与天宫同时行化若横论秪成八世竖分则有九代也(统记)天宫尊者总角之岁祝发受具闻法华大弘天台之道即往受业昼夜惟勤三观法门顿获开悟时人见其深入威师之室遂以小威师称之归止东阳深居山谷自法华入灭之后登门求道者不知其数传法之的惟左溪耳左溪尊者九岁肄业清泰寺受经日过七纸落发得戒闻天宫盛弘止观即往求学未几一家宗趣解悟无遗常以十八种物行头陀行依凭岩穴不立招提面列翠峰左萦碧涧因自号曰左溪诲人无倦讲不待众一郁多罗四十余年一尼师坛终身不易食无重味居必偏厦非因讨寻经论不虚然一灯非因瞻礼圣容不虚行一步未尝因利说一句法未尝因法受一毫财遂得远域龙象邻境耆耋争趋以前填门拥室若冬阳夏阴弗召而自至也(统记)。
  △五荆溪祖承。
  荆溪广作传记辅翼大义昭如日星。
  师年十七访道浙右遇金华方岩授以止观之法开元十八年始从学左溪溪与之语知为道器尝谓师曰汝曾何梦答曰畴昔之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中溪曰嘻岂当以止观之法度群生於生死之渊乎遂以处士服受教观之道天宝七载始解缝掖着僧伽黎寻诣会稽一律师博究律部久之演止观於吴门开元左溪既没师挈密藏独运东南谓门弟子曰道久难行也我知之矣古之人尝静以观其复动以应其物二俱不住乃蹈乎中庸今之人或荡於空或胶於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於是大启妙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於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乃祖述所传着为记文凡数十万言使一家圆顿之教悉归於正每以智者破斥南北之后百余年间学佛之士莫不自谓双弘定慧圆照一乘初无单轮只翼之弊而自唐以来传衣钵者起千庾岭谈法界阐名相者盛於长安是三者皆以道行卓荦名播九重为帝王师范故得侈大其学自名一家然而宗经弘论判释无归讲华严者唯尊我佛读唯识者不许他经师追援其说辨而论之曰金錍曰义例皆孟子尊孔道辟杨墨之辞识者谓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沉矣。
  △二结见知。
  复推而下之皆见而知之者。
  △四二祖正宗二初螺溪祖承二初宗由。
  一家教观光被四海始则安史作难中因会昌废除后因五代兵火教藏灭绝几至不传。
  △二访闻。
  螺溪访夫旧闻网罗天下钱王遣使高丽日本教观复还再行江淛。
  师幼白二亲求出家乃入开元依师诵法华[其/日]月而彻年十九祝发具戒诣会稽学律深达持犯乃造天台学止观于竦法师其所领解犹河南一徧照也尝寓四明育王寺梦登国清上方有宝幢座题曰文殊台栏楯外隔欲入不可俄见观音从堂而出手却行马(即又栏)低回相接忽觉自身与观音体合为一自是之后乐说无尽初天台教迹远自安史挺乱近因会昌焚毁残编断简传者无凭师每痛念力网罗之先干金华古藏仅得净名一疏吴越忠懿王因览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劣之语以问韶国师韶曰此是教义可问天台寂师王即召师出金门建讲以问前义师曰此出智者妙玄自唐末丧乱教籍散坏故此诸文多在海外於是吴越王遣使十人往日本国求取教典既回王为建寺螺溪扁曰定慧赐号净光法师一家教学郁而复兴师之力也。
  △二四明祖承二初明祖承。
  传至於四明荆溪未记者记之四三昧难行者悉行之中兴此道如大明在天不可掩也。
  师之父以枝嗣未生与妻祷佛梦神僧携童子遗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七岁曰父求出家遂往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师十五具戒专揬律部太平兴国四年从宝云教观居一月自讲心经听者服其速悟五年其父梦师跪於宝云之前云以瓶水注于口自是圆顿之旨一受即了专务讲忏所着记钞忏仪三十余卷章问数十条禀法领徒者三十人入室四百八十人升堂千人赞者曰唐之末造天下丧乱台宗典籍流散海东当是时为其学者至有兼讲华严以资说饰暨宋龙兴此道尚晦螺溪宝云之际遗文复还虽讲演稍闻而曲见之士气习未移故恩清兼业於前昭圆异议於后齐润以他党而外侮净觉以吾子而内畔皆足以混乱法门壅塞祖道四明法智以上圣之才当中兴之运东征西伐尔清教海功业之盛可得而思是以立阴观妄别理随缘究竟蛣蜣理毒性恶唯色唯心之旨观心观佛之谈三双之论佛身即具之论经体十不二门之指要十种三法之观心判实判权说修说性凡章安荆溪未暇结显诸深法门悉表而出之以为驾御群雄之策付托诸子之计自荆溪而来九世二百年矣弘法传道何世无之备众体而集大成辟异端而隆正统唯法智一师耳是宜陪位列祖称为中兴用见后学归宗之意今淛河东西号为教黉者莫不一遵四明之道回视山外诸师固已无噍类矣然则法运无穷之系其有在於是乎此文所记跨节省文若具记则荆溪传兴道兴道传至行至行传正定正定传妙说妙说传高论高论传螺溪螺溪传宝云宝云传四明共十七世也。
  △二结闻知。
  此亦闻而知之者。
  △二贤者赞美。
  故翰林梁敬之谓之抗折百家超过诸说员外柳子厚谓之去圣逾远异端并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二贤者岂虚美而謟附之耶。
  梁公之文载智者大师传论柳公之文载无姓和尚碑。
  △二诸宗不知四初指失二初通指。
  诸宗既不知性具恶法若论九界唯云性起纵有说云圆家以性具为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恶故虽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鼠唧鸟空有言无旨必须翻九界须恶证佛界性善。
  诸宗者通指天台宗教之外一切诸宗也。
  △二别指二初出文。
  以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心是佛等乃指真心成佛非指妄心。
  △二引证二初一人。
  故有人云即心是佛真心耶妄心耶答真心也。
  △二又人。
  又有人云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
  虎溪师出文虽明指禅宗而引人言为证不明指者不欲直斥其讳也据下文直引圭峰则知此中多是禅源诠中之语盖禅宗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未尝见其有真心妄心之分如二祖慧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为安初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三祖僧璨问二祖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师曰将罪来与汝忏璨曰觅罪不可得师曰与汝忏罪竟四祖道信问三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信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於言下大悟五祖至四祖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无姓耶答曰性空故无六祖呈五祖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对永嘉真觉禅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如此直截指示何尝分真分妄故知皆是知解宗徒穿鉴之过非关古人事也。
  △二判教。
  此乃独标清净法身以为教外别传之宗拣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然大功大用非无报化若解通报化即滞染污缘非护念不能顿见法身。
  据其拣去报化二身云非真佛又复拣去说法应身虽亦知其大功大用非无报化此皆高推以为果地圣境初心绝非其分益初心之人解通报化即滞染污必须护念方能顿见清净法身正因不知九界修恶缘了即是佛界正因故也。
  △三结成。
  是皆不出但中之义尚未能知佛界但中性具三身岂能知九界三身耶以善恶言之偏属性善十界言之偏属佛界真妄言之偏属於真九识言之偏属真常净识四教言之偏属别教阴等十境言之属菩萨境。
  佛界但中性具三身者此斥他宗虽然成但中之之见只知竖论三修未知本教横具三因一是法身二是报应况复知性具九界具足三身乎故圆人迷则俱迷佛界三身俱隐悟则俱悟九界三身俱显。
  △四通斥二初正斥。
  未离三障四魔何名圆顿心印。
  三障四魔已如前判。
  △二重判。
  故知诸师言即指真即真非指妄即真是则合云菩提即菩提涅盘即涅盘也既非即阴而示又无修发之相徧指佛界真心一破一立若非别教缘理断九推与何耶。
  大凡教之所以称圆顿者贵在即愚而智即缚而脱即生而佛即凡而圣是以净名言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宝箧云众生即佛维摩云一切皆如悉此意也诸宗不知此意乃指真即真岂非菩提即菩提等耶。
  △三斥暗主谬破二初出计三初出所暗之本。
  又复不了性恶即佛性异名烦恼心生死色皆无佛性。
  △二出所计之宗二初相宗。
  烦恼心无佛性故相宗谓定性二乘极恶阐提不成佛。
  △二性宗。
  生死色无佛性故彼性宗谓墙壁瓦砾不成佛。
  △三出所计之旨三初出。
  须破九界烦恼生死修恶显佛界性善佛性。
  △二破。
  故但知果地融通不了因心本具。
  △三示。
  若尔非但无情无性有情亦无何者须约真如心说唯心则成遮那有佛性真常色说唯色则成寂光有佛性何关有情烦恼心无情生死色耶具如金錍中说。
  相宗之人立五性宗一声闻性三缘觉性三阐提性此三种人永不成佛故曰定性二乘极恶阐提不成佛惟许不定性菩萨性成佛谓之三无二有性宗虽胜於相又言无情惟许有法性无有佛性故云墙壁瓦砾不成佛具如荆溪大师金刚錍中说。
  △二谬破二初引他人谬破问。
  问有人云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高僧所修四禅八定诸禅行相唯达摩所传顿同佛体今此所明何相反耶。
  此即圭峰禅师禅源诠都序语。
  △二以今宗正旨答五初斥彼谬破。
  答良由他人见今家立第六识为所观阴境乃谓权教所诠观第九识方同佛体如斯指斥谬之甚矣。
  圭峰言今家门户次第者门户是指今宗初心所观之境即第六识心次第是今家所历之位此圭峰但据天台三种止观之一种便尔谬破不知今家有三种止观一圆顿止观即摩诃止观是也二渐次止观即禅波罗蜜是也三不定止观即六妙门禅是也若依禅门且如所云圆顿止观彼未梦见也此三止观所观事境皆依六识今记文所答一往约境而言故以六识而破之也。
  △二示今正义。
  前虽已辨今更评之若论境者唯尚近要即以第六识心以为所观之境知妙三识未尝暂离一见一思虽唯一识未尝不以三识为观未尝不以三识为境。
  众生在迷故惟尚近要故止观道者即其近要而顿示之益知七八九三种妙识未尝暂离六识见思如善求水者必即波以汲不善者则离波以求是故今家虽以六识而观未尝不观乎三识也。
  △三反破他说二初破他。
  若直以此心缘於佛界实相理者如用藕丝悬山徒增分别绝念无由。
  佛界境胜犹如须弥现前六识喻如藕丝。
  △二显今。
  何者此第六识既是见思熏起能起忻厌分别作善恶因即是修恶体此修恶即是性恶是为能观观法复是所显法门。
  此之六识虽是修恶之极以今家有微妙三观体此修恶全性恶起当体即是性恶岂不即以此而为能观妙观即以此而为所显法门。
  △四引祖诰证二初引。
  故荆溪云忽都未闻性恶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
  △二释。
  以由修恶即性恶故三观十乘无惑可破无理可显方名无作妙行乃至果上普现色身垂形九界游戏六道全性恶起得名无谋而应。
  修恶既即性恶故无惑可破修恶既即性恶故无理可显如此修之方名无作妙行之妙因方名无谋而应之妙果。
  △五复斥於彼。
  若也翻恶为善断恶证善因中行成有作果上作意神通何异外道如此称为顿同佛体三认鱼目作明珠指山鸡为鸾凤虽三尺童子亦知其谬。
  △四以圆更示四初约善恶极论。
  若以性恶对乎性善约十界次第迭论者六界为恶二乘为善八界为恶菩萨为善九界为恶佛界为善此之九一乃是恶之际善之极故今所辨益就极论。
  今家论十界善恶有传论极论今以九界为恶佛界为善乃就极论莫不直指九界之人若三恶若三善若二乘若菩萨所有修恶即是性恶性恶融通见性成佛而已。
  △二以圆别对明。
  圆人性具善恶故如君子不器善恶俱能体用不二别人不具性恶故如淳善人不能造恶为无明所牵方能造恶也。
  君子不器文出论语子曰君子不器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一才一艺而已今之取喻则以其君子能文能武以并夫真如具善具恶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非如别教但中佛性如淳善人但能善而不能恶被恶人逼勉强作恶也。
  △三引经论证成二初释论二初正引论文。
  释论云淫欲即是道痴恚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二释修即性。
  淫欲痴恚修恶也具一切佛法即性恶也。
  △二法华二初正引经文。
  又经曰弹指散华低头合掌皆成佛。
  △二释修即性。
  弹指等修善也皆成佛道者即性善也。
  △四以力用结归二初正明力用。
  夫如是莫不咸使法界有情复此本有自性而已矣。
  谓能如上约修性善恶而论得悟乎此则何有无情而不即佛又何有有情修之而不成佛。
  △二用之传心。
  故得山林之下艹泽之士精究佛乘弘宣圣化或於师门耳提面命见而知之或於经疏研几索隐闻而知之见闻之间两心相照玄领默契名之为传我心本具不从他得名为不传心虽本具点示方知是为传此不传之妙如印印心是名心印知此者名妙解行此者名妙行证此者名妙果如此则能事毕矣。
  △二明化他三初重明自行二初承上转下。
  如上所论旦在自行未涉化他。
  △二释成自行四初初祖。
  何者迦叶於譬说中一闻即悟不假修持具领五时施化故曰说法据此故施开自在遂蒙如来述成授记故知迦叶传此心印的在法华闻譬者妙解也悟入者妙果也故曰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
  △二余人。
  迦叶既尔余可例然。
  △三金口。
  金口既然。
  △四今师。
  今师亦尔北齐一披其文朗然大悟南岳九旬乃证天台二七方克故知从闻而思思修而证根性不同证有迟速。
  △二正明化他二初标通别。
  若论化他名为付托亦名嘱累仍有通别通该四众别在迦叶。
  △二释通别二初通该四众。
  如欢持读诵嘱累流通乃至余深法中示教利喜声闻则具有八千菩萨则无量无数。
  △二释别在初祖二初总标。
  别则唯在迦叶付嘱不局一处。
  △二别明二初明两处付嘱二初涅盘经。
  故涅盘中虽不在会欲令四众咸知敬信有在乃曰我今所有无上正法以付摩诃迦叶。
  △二付法传。
  又付法传云化缘将毕垂当灭度告大弟子摩诃迦叶如我今者将般涅盘以此深法用嘱累汝汝当於后敬顺我意广宣流布无令断绝若尔经必有文不尽度耳。
  △三明佛有三意三初标。
  所以独付迦叶者有三意故。
  △二释。
  一者如来缘谢迦叶缘兴二者迦叶苦行能令佛法久住三者付於小果化导易行例如净明德佛付嘱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广令流布是也。
  △三结。
  盖由缘不在彼是以付托於斯岂传佛心印独在迦叶余皆不了耶。
  △三斥他不知。
  世人昧此诬罔圣贤妄生戏论未能知此自行化他的传之旨也。
  △三总结心印之妙四初正赞其妙二初法。
  呜呼是为一家古今绝唱佛祖正传。
  △二喻。
  但白雪阳春唱高和寡耳。
  客有歌於郢中者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其后为阳春白雪属而和之者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和之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则其和弥寡。
  △二谦光自鄙。
  则幸逢嘉运不辞鄙陋辄凭纸墨以广见闻。
  △三效古流通。
  效法华若田若里涅盘若树若石。
  若田若里者法华经云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若树若石者涅盘经云佛昔为婆罗门於雪山修行有罗剎唱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闻已欲求全偈罗剎饥渴必得肉血食之乃肯为说因得后半偈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遂徧书树石乃以身施之也。
  △四为下强毒二初法。
  或生谤毁庶几强毒。
  强毒者譬喻也譬如色声香味触五尘中皆有毒见之闻之嗅之尝之触之皆能致死色如毒龙之目见之即死声如涂毒之鼓闻之即亡香如毒龙之气嗅之即丧味如砒霜鸩毒尝之即伤触如毒蛇之口螫之即毙经中多约声味以明如云涂毒之鼓闻其声者随其势力死有延速置毒五味亦复如是此皆反喻以佛之大法喻之如毒人得闻之使无明生死断有远近谓之为死又谓之强毒者众生耽湎五欲贪着小道孰肯闻性具之宗修圆顿之道今虎溪大师作心印记使之见闻虽即未信他日必因之而悟入也。
  △二喻。
  如兽渡河岂敢顾於濡尾者也。
  易曰小狐汔济濡其尾厉盖言狐之涉水濡尾则不能济岂敢顾於濡尾者良以谤毁之人亦与下强毒种子遑恤其他故曰如兽渡河岂敢顾於濡尾者也足征记主之意但欲佛之心印传於天下万世不顾人之谤毁也所谓将此深心奉尘剎虎溪大师其人欤。
  是书刻於天台高明寺久而蠧蚀矣(耀)应住楞严经房之明年因缁白慕乐记注之殷乃细加较阅白之护法少抽藏经之资刻於经房永远流通。
  庚申端日比丘 灵耀 谨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传佛心印记注卷上 下一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