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续藏经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明 智旭述
大乘止观序
钱唐胡子浸云问於华藏单子曰。何谓道。单子曰性是也。胡子疑焉曰修可废欤。单子曰。在璞之玉匪剖弗见。在矿之金匪炼弗纯。在缠之性匪修弗显。必曰性也而可以废修也。彼芸芸者孰无性耶。於是以灵峰老人所注南岳大乘止观授於胡子而告之曰。修道之要尽於大乘止观一书。而大乘止观之要尽於转无尘智之一言。何也。心也者万法之体也。华严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首楞严云。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彼凡夫不了惟心之义而为六尘所缚。则六尘尘也。声闻不了惟心之义而为四谛所缚。则四谛亦尘也。缘觉不了惟心之义而为十二因缘所缚。则十二因缘亦尘也。菩萨不了惟心之义而为六度所缚。则六度亦尘也。不宁惟是。昔有僧问先德曰拨尘见佛时如何。曰佛即是尘。由是观之。若心外见有纤毫之法。无论若凡若圣皆尘也。而抑知夫即心是尘即尘是心也哉。缘论云。更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悉从自心生。还与心为相。良以世出世间诸法惟是一心。苟於此谛了而不疑。则取舍情忘驰求心歇而无尘之智转矣。今之时慕道者如牛毛。明道者如麟角。执性而废修者恪守无为。执修而废性者罔知本妙。加以游谈不根之徒。目不睹三藏之灵文。耳不闻五宗之玄旨。俨为人师如盲导瞽。余虽辞而辟之。其如一传众咻。法焰智灯危若一线。诚能流布是书。俾知夫寂照者性之体也。止观者性之用也。由寂故而起於止。而即以止合乎寂。由照故而起於观。而即以观合乎照。是则全性起修全修是性。圆悟圆修之道莫详於此。然而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则曰转无尘智而已矣。是故修道之要尽於大乘止观一书。而大乘止观之要尽於转无尘智之一言也。胡子忻然与其仲弟用和.季弟济之并吴子宝林.邵子南厓昆季.姚子三摩谋而付诸梓。而乞余言弁其首。爰述胡子相往复之语而为之序。
乾隆五十四年岁次己酉仲冬之吉富春华藏居士单照谨撰
夫饮百川之泉者须穷其源。攀万木之条者须知其本。况佛法心灯普照一切。为人天之眼目。作凡圣之依归。岂可晦其所由来也。天台智者嗣法於南岳慧思禅师。习止观。尝读法华药王品至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其师叹曰。非汝莫见。非我莫知。由是观之。其师功行岂等闲哉。所着甚富。其大乘止观一书。会灵峰藕益旭公分以科注。合四卷。名大乘止观释要。岁久淹没。而智者大师名满天下。其师着述竟罕人知。此皆饮水不穷其源。攀木不知其本故耳。当知智者大师五分法身由师所生。灵峰云。重子而轻父斯之谓欤。真寂寺苾刍源洪法师遍觅是论。复购得故板。见其残缺悉校正无讹。拟重补刻。适有海宁沈维树先生解囊乐助成此胜因。(圆)见而随喜。顿忘浅陋。敬为之序。
道光六年月在太簇人日苾刍尼悟德通圆书於孝圆庵之摩诃衍室
南岳大乘止观序
两浙路劝农使兼提点刑狱公事朝奉大
夫行尚书度支员外郎护军借紫朱頔撰
鹤林示灭而来。贤圣应世者非一。咸以六度万行通达大智。安住於法界。拔济於群迷。金文宝轴具载於诸法之藏。若夫空一切法。证一切性。不於三界现其身意。达正觉之真源。显毗卢之实相。则见乎南岳大师之止观也。大师灵山佛会之圣众。三世化缘於衡岫。密承佛旨。亲听法音。总马鸣.龙树之心要。具菩提涅盘之了义。故着止观上下二论。遣真妄於一念。明体相之无迹。空拳舒手无物可见。则止观之理自是而显。寂照其门由是而入。为出世之宗本。作佛种之导师。不历僧祗直超圣位。嗟夫斯教虽大显示启来者。而人世未之普见。流于海外逮五百年。咸平中日本国僧寂照以斯教航海而来。复归圣朝。天禧四年夏四月。灵隐山天竺教主遵式将示生生之佛种。咸成上上之胜缘。乃俾刻其文。又复以序为请。重念如意称珠已还合浦。虚室生白坐见法身。顾钻仰之未至。抑称赞之无取。但愿一切信心见者能修。修者能证。对诸境而不动。於诸法而无染。一受不退。一得永得。尽未来际常与南岳大师俱生。行如来事焉。
南岳禅师大乘止观原序
天竺寺沙门 遵式 述
止观用也。本乎明静。明静德也。本乎一性。性体本觉谓之明。觉体本寂谓之静。明静不二谓之体。体无所分则明静安寄。体无不备则明静斯在。语体则非一而常一。语德乃不二而常二。秪分而不分。秪一而不一耳。体德无改强名为万法之性。体德无住强名为万法之本。万法者复何谓也。谓举体明静之所为也。何其然乎。良由无始本觉之明强照。照生而自惑谓之昏。无始无住之本随缘。缘起而自乱谓之动。昏动既作。万法生焉。捏目空花岂是他物。故云不变随缘名之为心。随缘不变名之为性。心。昏动也。性。明静也。若知无始即明而为昏。故可了今即动而为静。于是圣人见其昏动可即也。明静可复也。故因静以训止。止其动也。因明以教观。观其昏也。使其究一念即动而静。即昏而明。昏动既息。万法自亡。但存乎明静之体矣。是为圆顿。是为无作。是如来行。是照性成修。修成而用废。谁论止观体显而性泯。亦无明静。豁然谁寄。无所名焉。为示物旨归。止成谓之解脱。观成谓之般若。体显谓之法身。是三即一。是一即三。如伊三点。如天三目。非纵横也。非一异也。是为不思议三德。是为大般涅盘也。呜呼。此法自鹤林韬光授大迦叶。迦叶授之阿难。阿难而下灯灯相属至第十一马鸣。鸣授龙树。树以此法寄言于中观论。论度东夏。独淮河慧文禅师解之授南岳大师。南岳从而照心。即复于性。获六根清净。位邻乎圣。斯止观之用验矣。我大师惜其无闻后代。从大悲心出此数万言。目为大乘止观。亦名一乘。亦名曲示心要。分为三卷。初卷开止观之解。次卷示止观之行。解行备矣。犹目足焉。俾我安安不迁而运到清凉池。噫斯文也。岁月辽远。因韬晦于海外。道将复行也。果咸平三祀日本国圆通大师寂照。锡背扶桑。杯泛诸夏。既登鄮岭。解箧出卷。天竺沙门遵式首而得之。度支外郎朱公頔冠首序。出俸钱模板广而行之。大矣哉斯法也。始自西传。犹月之生。令复东返。犹日之升。素影圆晖终环回于我土也。因序大略以纪显晦耳。
大乘止观释要自序
大乘者心性之异名也。止观者寂照之异名也。世顾离心性别觅大乘。离止观别谈寂照。何异骑牛觅牛。丙丁童子求火乎。儒者之道有见而知之。有闻而知之。佛道亦然。北齐大师悟中论四句偈义。直接龙树心印。一传南岳。再传天台。天台述为摩诃止观等书。由是止观法门盛闻於世。顿.渐.不定三法并圆。乃南岳所示。曲授心要。世皆罔闻。今试细读。实为圆三止观总纲。文不繁而义已备。独慈云忏主五百年后序而行之。迄今又将五百余年。微言将绝。予愧不敏。未能闻道。姑效盲人摸象述为释要。以助其传。李石兰.张孺含二居士集众缘付梓大乘缘起为弁简端。古吴藕益沙门智旭谨识。
(序目皆照流通本所刻。分卷音释依藏本故不同也)。
目录
(一)单子序 (二)通尼序 (三)朱序 (四)原序 (五)释要序释题
初略标大纲二广作分别(分五)
一明止观依止(从第一卷起至第三卷) 二明止观境界(从第三卷起至卷末止) 三明止观体状(从第四卷初起) 四明止观断得(第四卷) 五明止观作用
三历事指点
(前序三篇共五页。卷一三十九页。卷二四十五页。卷三四十一页。卷四六十一页。后序二篇共四页。文虽有四卷。修行大要在第四卷止观体状三十页书。其余前后三卷半文为学者开解决疑而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一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