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续藏经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
宋 可度详解 明 正谧分会
重刻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引
十不二门指要钞者妙显荆溪之意善示修证之要而无极大师所着详解消释详悉意旨精密大有功於学者焉第其分会有未尽善者加之国本脱误尤多则蒙学之士往往病焉(余)曩访获善本对校一通及窃正分会之未善者犹虑其未详不丞刻梓客秋因本寺讲钞复细为校订质诸老师宿衲而剞劂流通读者诚由文辞之易晓以开发妙解则庶几此举之务立行造修之一助乎。
时元禄癸未秋八月朔旦
天台山沙门(亮润)叙于德王之圆觉室中
重刻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凡例(九条)
一国本有脱误者今依明本悉雠正之其明本有疑误者於格上书某字疑某字。 一释签及钞尝有诸本与此所合不同者亦书某字一本作某字。 一会本每卷之首列撰人直斥二祖之讳非所以尊祖也今并删之惟存某尊者之称。 一会本所标之释题之科既非钞科亦非解文盖分会之际欲对释文之科私添入耳今欲不滥钞科尽删去之。 一会本不标指要述人而反标释签述人大非钞解之意今据钞解标否得当。 一会本标钞科每科删某下数字及往往改削字句者今据原文悉补之无复一字之损伤。 一会本数处私补结门之科理虽当有亦不可谩添今别标诸格上以便见前后应对。 一会本分会差谬者凡三处今并改会之。 一此番重刻务在删补会刻之增损完全各书之原文然惟释签指要有别行之可考而详解则别行亡久故今多所可疑而不得而校证读者详焉而可也。
合刻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序
指要钞者开十不二门之妙钥也其语深其义邃非利根上智曷能通之有宋可度无极大师深明一家教观为之详解诚如执柯折薪游刃破竹矣然其本厘而未合也学者病之天台云石师乃无尽大师之高足其兄以玄师亦法门之伟人每念及之时复扼腕乃留意参会成帙未梓行而寂云公悯兄赍志毅然继志而梓之以公同学不亦善哉噫此解流通台宗朗如日星矣合帙而观用志不分法华开会之大旨则又思过且半矣得非大有功於后学欤是不可一日少缓也丞募檀资以付剞劂氏梓成问序於余余媿无文而直述其会刻之颠末昆仲之苦心如此云。
崇祯辛未端阳后二日武林天台后学沙门海眼盘谭书於报国院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总序
夫具妙心者人悟妙心者佛阐妙心者教释妙教者祖祖言既玄必因门而入妙门虽辟须得要而登既指要之可凭必详言而始解妙法莲华经者阐妙心之至教了佛意之玄诠如来说之於八年结集堆之以八里梵册传来犹太仓之粒粟童寿翻译如沧海之一沤然而缩一劫为一日妙在神通藏剎海於一尘玄由至理是则虽粒粟可以为太仓之种一沤可以收沧海之深七佛绎经之师六万传心之旨斯言不谬厥义可征若夫尝一粟而众味具存见一沤而瀛渤俱在则惟在吾天台智者大师之具足五舌五眼乃能得之也盖大师灵山夙闻大苏妙悟纵无碍辩称性宣扬依迹本二门开待绝二妙如来大事因缘众生佛之知见至是殆无余蕴矣第迹门非远十妙难通至理虽彰妙心难悟由是荆溪开以十不二门四明指以一念心要噫若如来之与智者可谓破一微尘而出大千经卷荆溪之与四明可谓合大千经卷而归一微尘则法华玄义迹门十妙十不二门指要钞者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要门无离文字而说解脱之秘典也惟约为博源略为详本不有钱塘可度大师孰传四明法智精义发为详解十数万言譬王家椒室相宅朱门非主壶者而莫识其浅深非司阍者而莫启其阶降良遗泽於后昆流芳於末运者也惜其未入大藏散於僧寮徒仰嘉名不获寓目有四明延庆寺僧传慧字朗初者诗酒僧也偶於山寺得获此书虽知井中具宝不解燃炬而观以之进余用当清供余得之如热渴之满饮甘露饥馁之饱饫醍醐冀登梨枣以公同志复以钞解各行艰於寻绎命弟子正谧会合其文藏之笥中三十年矣兹弟子正识坚诚募梓因缘辐辏大法当行垂老睹兹颇为称快然而归功有自慧僧不无缘因即此可以忏生平绮语截舌之愆释积劫麴蘗灰河之罪因斯冥益重得为僧以实语赞性具之宗慧业裂迷痴之网并将功德普惠四生若自若他俱臻十妙是可酬山僧流通之志与两弟子锡类之心尔。
时皇明天启五年岁次乙丑仲冬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着於四明延庆寺之罗云堂
十不二门指要钞科
钞科分(二)
初释题(二)
初正释题(十) 二述人号(荆)
二释文(三)
初总叙立意(四)
初序前文立述作之意(二)
初叙前(二)
初叙教广(二)
初十妙意(燃) 二众释意(凡)
二叙观略(观)
二立意(二)
初重示大部意(所)二正明今述意(二)
初为成妙解(故) 二为成妙行(故)
二例后义彰法理无殊(二)
初例本妙(若) 二例四章(况)
三别示妙体令解行俱成(三)
初指妙归心(若) 二示成由行(则) 三功成识体(则)
四结示立名使诠旨斯显(四)
初立门所由(故) 二出门名义(何) 三各自高深(一) 四直彰宗趣(本)
二列门解释○ 三结摄重示○
○二列门解释(二)
初列门对妙(二)
初列门(一) 二对妙(是)
二释门旨趣(十)
初色心不二门(三)
初标(一)二释(二)
初约诸境明总别(二)
初双标(且)二双示(二)
初别(何) 二总(既)
二就理事明谛境(二)
初约理事明三谛(二)
初明理事(当) 二结成三谛(是)
二会生佛居一念(故)
三结(故)
二内外不二门(三)
初标(二)二释(二)
初明内外境观(二)
初标示(凡)二释相(二)
初明外境观相(外) 二明内境观相(所)
二明内外融泯(二)
初互融(是) 二俱泯(谁)
三结(此)
三修性不二门(三)
初标(三)二释(二)
初修性双立(三)
初修性对论(二)
初直明性德(性)二以修对辨(二)
初明相成(性) 二明互具(在)
二明逆顺相反(二)
初明对逆故二性并存(修) 二明因顺故二心俱泯(可)
三明离合本同(二)
初约法明离合相异(又) 二约喻明修性体同(二)
二修性俱立正示不二(应)
三结(此)
四因果不二门○ 五染净不二门○ 六依正不二门○ 七自他不二门○ 八三业不二门○ 九权实不二门○ 十受润不二门○
○四因果不二门(三)
初标(四)二释(三)
初就圆理明因果暂存(三)
初明始终理一(众)二明悟迷事异(二)
初问 二答
三明事极理亡(祇)
二依圆解明修证无得(二)
初约法明惑智之体本虚(秪)二约喻明修证之功不立(二)
初明修证功亡(故) 二明德障体异(空)
三约圆乘明始终不二(二)
初翻覆对扬明体一(是) 二高广无减明不二(所)
三结(此)
○五染净不二门(三)
初标(五)二释(二)
初明所显净法(二)
初染净体用理无增减(三)
初法(二)
初明染净体(若) 二明染净用(法)
二喻(浊) 三合(清)
二界如缘起性本圆常(二)
初约性德直示(故) 二约修成反显(故)
二明能显妙观(故)
三结(此)
○六依正不二门(三)
初标(六)二释(二)
初明果用由因本具(三)
初示依正不二(二)
初明不二之由(巳) 二示不二之相(以)
二明因理本融(二)
初明三位本妙(是) 二示一切皆融(但)
三明始终无改(二)
初明情智局徧(然)二明体用常融(二)
初略示(始) 二广示(故)
二明理显以观为功(二)
初克彰观行之功(若) 二结示生佛一致(如)
三结(此)
○七自他不二门(三)
初标(七)
二释(二)初示感应之体本同(二)
初约法示(三)
初约一性明自他(随) 二约三千明感应(如) 三约俱具明道交(众)
二约喻示(二)
初顺喻(不) 二反喻(若)
二明观行之功方显(二)
初带喻彰用匪功成(若) 二就法明发由观合(应)
三结(此)
○八三业不二门(三)
初标(八)二释(二)
初明所显果用(二)
初约对机显逗会无差(二)
初示三轮不同(於) 二明真应复殊(在)
二约称理明卷舒自在(二)
初融身说(二) 二曾三轮(身)
二明能显观体(三)
初结指心因(岂) 二观成用显(百) 三染体本妙(故)
三结(此)
○九权实不二门(三)
初标(九)二释(三)
初明等鉴由理融(平) 二遍逗由心证(至) 三结示归理一(对)
三结(此)
○十受润不二门(三)
初标(十)二释(三)
初明权实本圆熏修如幻(二)
初由具可熏(物) 二因熏可发(若)
二明生佛一际欣赴不偏(然) 三明地雨无殊利益平等(故)
三结(此)
○三结文示意(三)
初明十门通贯理体无殊(二)
初约十门明理一(是) 二约十妙明理一(如)
二明一念包容观行可识(三)
初明一念观境之功(既) 二明心法摄成之要(若) 三明重述观行易明(故)
三明得意符文总别无异(首)
十不二门指要钞科(终)
十不二门
本迹二十重妙
十不二门指要钞序详解
宋慈云忏主 遵式 序
宋武林沙门 可度 详解
明天台后学 正谧 分会
指要钞序
【解】此题上三字是所序之正文序字是能序之通目以别冠通故云指要钞序指要二字本序自释钞者钞录为义西资钞序云夫疏之有记钞盖后学之曹记录要义抄写格言以辅翼其疏防乎传受之谬误讨寻之忽忘耳(文)序者所以序作者之意尔雅云东西墙谓之序注云所以序别内外也(文)谓见墙别宅舍之浅深观序知述作之难易又序绪也谓茧之绪也凡茧之抽丝先抽其绪绪尽方见其丝今序在初如丝之绪也(光记)。
【序】东山沙门遵式述
【解】东山即台之东掖山能仁寺忏主云东掖山者盖予幼岁受经之所时年传法之地也忏主族姓叶氏台之宁海人其母乞灵於观音大士梦一美女授以明珠咽之生师七月能从母称观音名十八祝发二十纳戒初住宝云终於天竺与法智同禀学於宝通云师指要既成乃为述序发明述作之功沙门如常释述者礼云述者之谓明作者之谓圣今云述者盖谦词耳语云述而不作。
【序】大教隆夷存乎其人诸祖既往玄化几息时不可久替必有间世者出焉。
【解】通叙教法兴衰在人通指佛法以为大教妙玄总序云大法东渐签云通指佛教以为大法(文)此对西土外道此方儒教约内外而分大小隆盛也夷平也文选云道有隆夷(文)即兴衰之义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文)存在也谓教法兴衰在人得人则兴失人则亡礼云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文)诸祖者通指荆溪已前诸祖在世教法盛行诸祖既往则幽玄之化几近於息灭矣文选云仲氏既往玄化几息系辞曰易不可见乾坤或几乎息矣(文)替废也间世即名德间生於世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文)以时节不可久废不远而复必有间生者出兴於世荷负斯道四明塔铭云天欲久其道世必生有人(文)间世者谁故出其人。
【序】四明传教导师礼公实教门之伟人也。
【解】别叙传弘之德四明乃庆元府南面山名有峰最高四穴在上每澄霁望之如户牗相传谓之石窗谓四畔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四明人尊其道故以处名人传转也以己之道转以授人导师者法华云有一导师聪慧明达(文)尊者上字讳知下字讳礼二名不偏讳故称下字公者尊之称也伟大也谓奇伟卓绝一家教观赖师中兴故称伟人此且总叹。
【序】童子受经便能思义天机特发不曰生知之上性者乎。
【解】童子即太和未散之时幼稚之称尔雅云人未冠曰童礼云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文)弱冠已前皆名童子尊者七岁属母丧为报鞠育急於出家从里中大平兴国寺洪选为弟子即童时也受经思义虽不见所出尊者之母既梦梵僧遗童子曰此佛子罗睺罗从而有孕初出家时从师受经必能思义忏主与师同门必知其事天机特发者天然之机挺特而发庄子云其嗜欲深其天机浅(文)不曰即岂非之谓语云生而知之者上也今借用以拟本有性德宿习开发义似生知止观统例云生而知之者盖性德也学而知之者天机深也。
【序】及进具禀学於宝云通师初预法席厥父梦其跪於师前师执瓶水注於口中其引若泉其受若谷於是乎天台大教圆顿之旨一受即了不俟再闻师谓之曰子於吾言无所不达非助我也逮师始灭公复梦贯师之首擐於左臂而行。
【解】叙师资授受自行化他事匪偶然故有奇相形於梦寐预表彰焉进具谓进受具戒禀学者按实录曰十五受具戒专探律部二十从宝云学天台教(文)通师本高丽君族壮游中国当晋天福年间见螺溪寂法师了天台宗旨会漕使顾公舍宅为寺以为传道之所即宝云寺也初预者预厕也入也初入宝云师轮下其父之梦盖受学之先谶也父金性讳经梦尊者跪於通师之前通持瓶水注於口中其引若泉来之而不竭其受若谷注之而不盈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谷者说文云泉出通川曰谷尔雅云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谓师之乐说无穷如泉之不竭尊者之容纳如谷之不盈谷音欲若作谷音者训空谷穷谷也於是犹自此也天台大教特言圆顿者别於藏等四教举其极者言之一家所谈功由即具尊者自此於宝云言下一遍受之即能解了不俟再闻师谓之言即印可之语凡师资授受难疑问答更相启发今一闻即了不假再询其於启发之道何有哉故曰非助我也语云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悦(文)颜子於圣人言下默识心通无所疑问故曰非助我也尊者亦然通师深赞之言也逮及也通师示寂於端拱元年初入灭时尊者又得传持之谶贯穿也擐音患带也左传云擐甲执兵盖梦穿师之头带於左臂而行梦虽似异有所表故。
【序】嘻得非初表受习若阿难泻水分瓶之莫二也后表传持操师种智之首而行化也。
【解】此示梦不徒然必有所表嘻叹声初父之梦表尊者受习通师之道如水分瓶犹如来说法阿难传受如水分瓶更无二也大经云阿难自侍我来持我所说十二部经一经於耳曾不再闻如分瓶泻水置之一瓶(文)后表等者后梦即表持於种智之首行化於他法门身以种智为头即中道种智即三而一也光记三云一切智是万行首故以为头。
【序】淳化初郡之乾符寺请开讲席诸子悦随若众流会海繇是堂舍侧陋门徒渐繁未几遂迁於保恩院焉法华止观金光明诸部连环讲贯岁无虚日。
【解】叙游化处所说法年代淳化即宋朝太宗年号二年辛卯岁也尊者年三十二出世住持誓辞曰予居宝云既值鹤林始迁乾符西偏小院乾符改承天今为能仁西偏小院即今法华附庸院也悦随者所谓道不求扬而四方尽闻众不待召而千里自至易曰刚来而下柔动而悦随(文)梁学士云学者悦随如群流之会通川也(文)繇由也侧谓偪仄陋谓隘陋住处狭陋学徒加多遂迁居焉未几犹言居无几何实录曰淳化辛卯受请乾符寺绵历四祀遂迁於保恩院(文)即今之延庆法华该乎玄句诸部总包诸章疏也实录曰专务讲忏常坐不卧足无外涉修谒尽遣前后讲法华玄义七遍法华文句八遍摩诃止观八遍大般涅盘经疏一遍净名疏二遍金光明玄疏十遍观音别行玄疏七遍观无量寿佛经疏七遍金刚錍止观义例止观大意十不二门始终心要不计其数(文)连环者庄子云连环不可解也荀子曰始则终终则始若连环之无端(文)讲贯者讲说之道使义理贯通无碍国语云朝而受业暮而讲贯(文)尊者四十余年专务讲说连属循环未尝一日虚弃。
【序】尝勖其徒曰吾之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未始不以教观权实之旨为服味焉为杖几焉汝无怠也大哉。
【解】尊者常以弘持教观为己任即以自行而为化他勉励来学勖诫也出处语默者系辞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文)今借用其语以示四仪常在教观故云未始等也教即能诠之教观即所修之行教行二途缺一不可权谓权谋实谓真实若权实不分则昧於化意所谓为实施权等服则被身味则充口行则倚杖坐则凭几皆日用不可须臾缺也其於教观权实未始暂忘亦犹是也解谤云予自滥讲四十余年凡释一文申一义未尝不以部味教观而为凭准(文)以己所行勉励其徒故云汝无怠也既自彰於言可得称赞曰大哉也。
【序】若夫被寂忍之衣据大慈之室循循善诱人不可得而称矣。
【解】言其三轨匠物人莫能知然涉世弘经必须柔和忍辱运大慈悲了诸法空方能取成大利若夫发语之端衣座室三缺一不可令成文体且言其二祭文则曰开慈悲之室踞法空之床其义是同循循者语云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尊者训人循循有序亦如是也其化导之功莫大故云不可称矣。
【序】释签十不二门者今昔讲流以为一难文也或多注释各陈异端孰不自谓握灵蛇之珠挥弥天之笔岂思夫一家教观殊不知其启发之所。
【解】正明述钞由致释签者玄文有疑弟子签出荆溪释之师资合标门师序云因签以释思逸功倍(文)荆溪於本迹二门之间述此十门后人录出别行於世自昔至今讲解之流皆为难晓之文盖斯文乃本迹之文心三部之纲要教观旁正之意彼此相成之说事理二造一念三千修性离合即具随缘本法总别拣境立阴种种大义蕴在其中文约义丰诚不易晓由谓之难解释者众如清师示珠指昱师注文更有他师着述故云或多诸师消文曲随己见而不得一家正意故云各陈异端孝经序异端起而大义乖(文)虽所见暗短莫不自矜己能谓得佛祖之意故曰孰不等灵蛇珠者史记云楚臣隋候出行见牧童打伤蛇脑侯怜之用药涂治而去一夜偶见庭中有光烛之乃一蛇衔珠在地自言我本龙子变形游戏为牧童所伤赖君以救今携珠以谢侯得之进楚王王置殿上发光如昼(文)弥天笔者梁僧传云道安法师文理通经德望隆重时习凿齿锋辩天逸时往谒见既坐称言四海习凿齿师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对笔者盖取三分分经符合经论故云也文意谓诸师自言所述之文除后学之疑如灵蛇珠光耀破暗契佛祖之意若安公秉笔分经合论龙子变形故曰灵蛇文选云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文)岂思等者钞中所破清师解今一念为真心昱师不立阴境唯观不思议境一家教观拣一念妄心为入理之门起观之处若唯观真及不思议则不知启发之所矣。
【序】公览之再叹岂但释文未允奈何委乱大纲山颓角崩良可悲痛。
【解】尊者披览诸师所述失旨咨嗟不已故云再叹允当也委坠乱紊非但释文未为允当抑且委坠紊乱大纲大纲者何即一念三千即空假中山外弃妄观真及不思议即坠乱大纲也未允者之字训往造谓体同改二十来字山颓者礼记檀弓曰泰山其頺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角萠者书云百姓凛凛若崩厥角言民畏纣虐危惧不安若崩摧其角无所容头今取二事喻解行不正委乱教门纲纪如泰山之颓邪说暴行使学者无所趣向危惧不安若畏纣之虐。
【序】将欲正举舍我而谁遂而正析斯文旁援显据绰有余刃兼整大途教门权实今时同昧者於兹判矣别理随缘其类也观道所托连代共迷者於兹见矣指要所以其立也。
【解】正明述作将欲扶颠持危正举斯道舍我其谁哉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文)析剖也楞严云析出精明(文)正则剖析十门奥旨义理泠然旁则援引佛祖诚言显据免生疑谤绰宽裕也孟子曰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文)刃者庖丁解牛数千而刀若新发硎恢恢然其於游刃必有余地(文)言得其妙处也兼整大途谓消文合理之外复能整大途即教门权实观道所托权实者前之两教教证俱权圆教教证俱皆是实别教教权证实意稍难晓今时同昧即齐玄颕三师但见荆溪有圆教随缘之说尊者深究圆别教旨以别教真如既能生法安不随缘特立别教理随缘之义以圆别同诠中道而但不但殊别则教权故但理实故中以理实故亦说随缘以教权故显非即具他宗於终顿圆三教皆明随缘只云性起不云性具验非圆教故尊者格量他宗所谈但齐今家别教类谓流类钞中引妙记专缘理性是别教义等观道所托即介尔妄心一家入道不可远求即剎那心显三千法岂同山外弃妄观真始因慈光恩师兼讲华严以华严心造为真心自此奉先清师梵天昭师孤山圆师谬有承袭皆谓观真故义书云盖由上人师祖已降皆谓心独是理(文)若此之迷非始今日故云连代四明立宗则指介尔之心为事理解行之要以此正说格彼谬谈故曰於兹见矣等逸堂云教门权实观道所托所以四明得为中兴教观功在於兹。
【序】至若法华止观纲格之文隐括错综略无不在后之学者足以视近见远染指知味易不云乎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实此一二万言得矣。
【解】言二卷之书而於三部纲格之文莫不该摄纲谓纲纪如网之外围格谓格正如物之大体隐括者荀子云拘木必将待隐括注云正曲木之具错综者如易三五以变错综其数所谓河图洛书今是洛书之错综也谓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中则有五纵横交错皆十五也门师辅行序云岂唯错综所闻将以隐括所治所治即行三多之妙运遽阶所闻唯解一真之玄览斯淴今法彼文谓玄句开解止观明行三部纲格之文所治所闻若解若行皆萃此书也视近见远谓阅指要之近可以见三部之远究指要之意趣如染指於鼎然后知三部之味染指者左传云楚人献鼋於郑灵公(穆公太子夷也)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宋之字子家归生字也)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问所笑)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欲使食指无验)子公怒染指於鼎尝而出(文)今取染指之微知全鼎之味如览二轴之文言达三部之义旨易不下复借易中三句通结指要述作之功可以通达今时同昧教门权实之志可以定连代共迷观真观妄之业引佛祖诚言证成其义断学者之疑。
【序】式霟同学也观者无谓吾之亦有党乎取长其理无取长其情文理明白谁能隐乎云也。
【解】叙作序之意因释他人之疑式者忏主自斥其讳古人亦尚单称如涅盘疏云顶滞於豫章释签序云普早岁在尘谓霟与四明同一师学为斯钞序理之当然毋谓言辞虚饰情党所及语云吾闻君子不党疏曰相助匿非曰党后人不必致疑特文理优长宗旨明白昭昭然若揭日月於青天使之沈没可乎故曰谁能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卷上本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