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中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中
梓州司马 孟献忠 撰
灭罪篇第三(并序三章) 神力篇第四(并序十六章)
灭罪篇第三(并序三章)
夫三界虚妄。一心所作。心在分别。一切俱邪。心绝攀缘。则万殊皆正。夫心者。不内不外。亦不中间。心垢则众罪咸生。心净则众罪同灭。祸福不牵於物。垢净必在於心。故上士忘心。见诸相而非相。达人齐观。悟非色而非空。由是犯律比丘。顿除疑悔。破戒菩萨。还入圣流。然则业以心成。罪随心灭。式广普贤之路。爰申灭罪之篇。
萧瑀金刚般若灵验记曰。鄜(音敷)州实室寺僧法藏。戒律清淳。慈悲普行。随开皇十三年。於洛交县苇川城造寺一所。僧房二十余间。佛殿讲堂等三口。并七架六栿(音伏)砖瓦砌饰。修理华丽。丈六大像一躯。总有四铺。铺皆十一事。庄严不可思议。观世音石像一躯。金铜隐起。千佛屏风等。并庄严成就。至大业五年。勑但是诸处佛堂之内佛像者。并移州内大寺。伽蓝补坏修理并已成就。法藏又造一切经。已写八百余卷。造长纸。於京城月爱寺抄写。檀轴精妙。法藏至武德二年闰五月内。得患困重。经余二旬。乃见一人。青衣服饰华丽。在当楼上。手持经一卷。告法藏云。汝一生已来。造大功德。皆悉精妙。汝今互用三宝物。得罪无量。我所持经者。是金刚般若。汝若能自造一卷。至心诵持。一生已来。所用三宝物罪。并得消灭。藏即应声。若得灭罪。病又瘳(音抽)差。即发深心。决定敬写金刚般若百部。诵持不废。又云。一生已来。虽作功德。未曾抄写金刚般若经。诸佛觉悟弟子。唯身上所有三衣瓶钵等。即当尽舍。付嘱大德。自知病重。遗嘱弟子及亲知。为造金刚般若经百部。舍婆提城舍卫国。各中半抄写并庄严了讫。散与一切道俗读诵。般若威力。不可思议。救拔一切众生。作是语已。藏即命终。将至王所。具问一生作何福业。藏即分踈。造佛像。抄写金刚般若百部。施一切人转读。兼写余经八百卷。昼夜诵持般若。不尝废阙。王闻此言。师造功德极大。不可思议。即遣使藏中取功德簿。将至王前。王自开检。并依藏师所说。一不错谬。王言。师今造寺佛像。抄写经典。及诵持般若。功德圆满。不可思议。放师在寺。劝化一切读诵般若。具修一切功德。莫生懈怠。师得长寿。后命终之日。即生十方净土。
郎余令冥报拾遗曰。前校书即吴兴[淡-火]嘉会。太宗时以罪徒配兰州。自到已来。每思乡邑。其后日。则礼佛兼於东南望泰山礼拜。愿得还乡。经二百余日。永徽六年十月三日夜半。忽见二童子。仪容秀丽。绮衣纨袴服饰鲜华。云。儿等并是泰山府君之子。府君媿先生朝夕礼拜。故遣近接。即须同行。嘉会云。此去泰山三千余里。经途既远。若为能到。童子曰。先生但当闭目。儿自有马。嘉会即依其言。须臾而至。见宫阙廊宇。有若人间。引人谒拜府君。府君为之兴。须臾之间。延入曲室。对坐言语。无所不尽。府君说云。人之在生。但犯一事。生时不发。死后冥官终不舍之。但能日诵金刚般若经。大得灭罪。又云。前有一府君。为坐贪秽。天曹解之。问知今府君姓刘。(音流)不敢问字。谒见之后。每夜恒与嘉会双陆。兼设肴馔。嘉会如厕。於小厅东头。见姑臧令慕容仁轨笏(音忽)而坐。嘉会召问之。云。不知何事。府君追来已六十余日。嘉会还。为府君言之。府君令召仁轨。谓之曰。公县下有妇女阿赵。行私县尉。他法抽杀。此妪来诉。县尉遂误追明府君耳。府若庭前有一大盆。其中贮水。令仁轨洗面。乃赐之食。食讫云。欲遣儿送明府。恐为群凶所逼。乃自命一儿。故送仁轨。双陆七局。其儿便还。云已送讫。又云。慕容明府不敢坐於大堂。今居堂东头一小房内。嘉会即辞府君。府君放去。嘉会具为州县官言之。州官初不之信。兰州长史赵持满。故令人於姑臧访问仁轨。仁轨云。从去九月内。得风疾。手足烦疼。遂便灸灼三十余处。家人觉其神彩恍忽。十一月初。便得疗损。校其日数。莫不暗同。县尉拷杀阿赵事皆实录。县尉寻患。旬日而死。初嘉会谒见府君之时。家人但觉其神爽昏耄而已。既而每日诵金刚般若经。以为常业。寻还本土。至今现在(丘贞明说。余令后见嘉会所说亦同)。
又曰。龙朔元年。洛州景福寺比丘尼修行。房中有一供侍童女任五娘死。修行为立灵座。经於月余。其姊及妹弟於夜中忽闻灵座上呻吟。其弟初甚恐惧。后乃问之。答曰。我生时於寺中食肉。坐此大受苦痛。我体上有疮。恐污床席。汝可多将灰置床上也。弟依其言。置灰后看床上。大有脓血。语弟曰。姊患不能缝衣。汝大褴缕。宜将布来。我为汝作衫及袜(音袜)。弟置布於灵床上。经宿即成。又语其姊曰。儿小时患染。遂杀一螃蟹取汁。涂疮得差。今入刀林地狱。肉中见有折刀七枚。愿姊慈流。为作功德救助。知姊煎迫。卒不济辨。但随身衣服。无益死者。今并未坏。请以用之。姊未报。间乃曰。儿取去。良久又曰。衣服已来。见在床上。其姊试往视之。乃是所敛之服也。姊遂送至净土寺宝献师处。凭写金刚般若经。每写一卷了。即报云。已出一刀。凡写七卷了。乃云。七刀并得出。讫今蒙福助。即往托生。与姊及弟哭别而去(吴兴沈玄法说。与净土寺僧智整所说亦同)。
赞曰。有情曰凡。无爱为圣。惟罪生灭。随心垢净。正念忘怀。即邪为正。六缠九恼。同归实性。
神力篇第四(并序十六章)
昔者娲皇御极断鳌以补天。夷羿(音诣)弯弓解鸟而落日。璇台之上。载驱夏后之龙。瑶水之滨。更舞周王之骏。(音浚)仙公之潜流吐火。元方之匿影分形。况乎道契如如。切无等等。将开于塔。移天人於他界。不起于座。示妙喜於阎浮。圣烈巍巍。固无得而称矣。故迹其尤异者。列为神力篇。
萧瑀金刚般若经灵验记曰。梁时有一婆罗门师。名法藏。能持经咒辟诸邪恶。有一小僧。学咒数年。自谓成就。堪伏邪魅。同行来诣江畔。遂投宫亭湖神庙止宿。诵诸禁咒。其夜庙神遂来杀之。藏闻弟子身死。怨恨。自来到神庙庑。夜宿谓咒。因亦致死。于时同寺一僧。每持金刚般若经。闻藏师徒并为神杀死。故来神庙。座上诵般若经。夜半闻有风声。极大迅(音峻)速。须臾见一大人。身形瑰异。奇特可畏。种种形容。眼光似电。师端坐正念。诵经不辍。不怕不惧。神来至前。摄诸威势。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听诵经讫。师问神曰。檀越是何神祇。初来猛迅。后乃寂然。神言。弟子是此宫亭湖神。为性刚强猛戾。见师诵习大乘经典。功德大大不可思议。是以伏听。师言。檀越既能如此信敬。何意打杀前者诵咒二僧。神言。彼僧不能诵持大乘经典。弟子入庙。逆前放骂。专恶言降伏弟子。二僧见弟子形貌。自然怕死。非故杀比丘。诸人知师入神庙宿。恐同前二僧。至明相率往庙迎问。师乃安然。诸人等甚大嘉庆。问师具知。诸人因此发心受持般若经者甚众。
又贞观元年。蓬州仪陇县丞刘弼。前在江南任县尉。忽有一鸟於房门前树上鸣唤。人云。是甚恶鸟。此鸟至者。必杀家长。弼闻恐惧。思念无计。夜间梦见一僧。令读金刚般若经一百遍。善神来拔。此树隔舍掷着大街巷中竟无亦答。般若之力其大矣哉。
郎余令冥报拾遗曰。陇西李虔观。今居郑州。明庆五年。丁父福胤忧。乃刺血写金刚般若经。及般若多心经各一卷。随愿往生经二卷。出外将入。即一度浴后。忽闻院中有异香气。非常郁烈。邻侧并就观之。无不称叹(余令曾过郑州见彼亲说。友人所传)。
又曰。曹州济阴县西二十里村中。有一精舍。龙朔二年冬十月。有野火暴起。非常炽盛。乃至精舍。遂踰越而过。兼及僧房。草舍焚燎总尽。唯有金刚般若经一卷。犹俨然如故(曹州参军事〔廗〕元袆所说)。
又曰。明庆年中。平州人孙寿於海滨游猎。见野火炎炽。草木荡尽。唯有一丛茂草。不被焚燎。疑此草中有兽。遂以火爇之。竟不能着。寿甚怪之。遂入草间寻觅。乃见一函金刚般若经。其傍又见一死僧。颜色不变。火不延燎。盖为此也(孙寿亲自见。说之)。
又曰。前大理司直河内司马乔卿悭。纯谨有至行。永徽年中。为扬州户曹。丁母忧。居丧毁瘠。刺心上血。写金刚般若经一卷。未几於庐(音闾)上生芝草二茎。经九日长一尺八寸。绿茎朱盖。日沥汁一升。傍下食足。味甘如蜜。尽而复生。如此数四(音乡同僚数人向余令说。余令孝子传亦具说焉)。
大中大夫杨体几。京兆人也。去大极元年。任饶州长史。奉勑兼充银山大使。检校采银。其银之窟。所[仁-二+(儿/又)]夫匠。动越万人。侧近百姓。共为章市。其市之中。总无瓦屋。咸以篷篨为舍。檐庑(音抚)相接。其夜有一家忽然失火。市内之屋。荡尽无余。唯中心一家。火所不燎。体几巡检。问其所由。为家内有一老人。常受持金刚般若经。般若之力。火不能烧。合州之中。莫不惊异。
梓州惠义寺僧释清虚。俗姓唐氏。立性刚烈。少诵金刚般若经。去万岁通天元年十月初。於齐州灵岩寺北三总山中。深心发愿。为三途受苦众在等。受持金刚般若经。愿一切众生。早得离苦解脱。从十月三日诵至六日。有七头鹿忽来听经。及至诵时即来伏听。诵讫便去。及其总了。更不复来。僧清虚去万岁通天元年十月二十三日。日西於齐州灵岩寺地三总山中。端坐诵经。忽非似梦。遂不见所住处屋宅及山河石壁。唯见一城。似梓州城。其僧从东门入。至一桥见一捉铺人。是山东人士。遂行出城西门可五六里许。又见一城。在於道左。其城纵广可有五里。其僧下道至城东门。其门才猜可容一人入。僧问捉门者曰。得知大王何时放地狱受苦众生。报云。昨日午时。齐州灵岩寺有一禅师。手执锡仗。年可七十。已上来诣王前。语王言。有一客僧为三涂受苦众生诵金刚般若。王得知否。天王何时息放地狱受苦众生。王报阿师言。弟子先知。明日午时为阿师放却少分轻者。其捉门人谓其僧云。阿师即去。请更莫语。其僧遂回还从西门入。到一驿门前。前见一颗菰。如椀许大。破作两片。僧食一片。仍余一片。至前捉铺处。铺家问僧何处得此菰。请乞一片。其人得此菰食。口云。十月有此美菰。所言未讫。忽见城西门外有无量人众。入城门来。妇女多。大夫少。缞(音催)麻服者众。吉服者稀(音希)。至其僧坐前。各各礼拜。蒙阿师济拔。其僧报云。元不相识。何处救拔。后有三个橑奴。亦来礼拜。蒙阿师救拔弟子。其僧问云。你是谁家小儿。面无血色太剧悴。从何处来。衫衣并新。何因如此。答言。我是玄宗观家人。为盗观家谷麦。治酒买肉。不知多少。破阎罗王勘。当经今五年。不识浆水一滴。其衫是生时所造。死后始着。当被勘。当其衫被剥。挂着奈何树头。所以得新。语讫辞去。灵验如此。
万岁通天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清虚在齐州三总山中。暮间忽有东地风起。遥见野火烧山。相去可有一十余里。至人定时。其火渐近。去僧坐处司百余步。其僧心惊。诵经念佛。并诵十一面咒。其火去所住屋可五十步已来。忽然回风。其火遂自灭。逮(音代)至一更。忽然还炽。僧将扫帚扑火。遂不焚。去屋不逾十步。火即自灭。其屋十步之内。茅共檐(音盐)平。仍有乱草一聚。去脊不盈数尺。至时乱草及茅。并为煨烬。唯有卧屋得免火烧。其东北两面。屋檐并被火烧。信知般若之力。不可思议。
登对元年二月。其僧清虚至徒来山中。寻常诵经。不过两遍。腰脊疼痛。不能堪忍。僧於佛前遂发誓愿。弟子今夜结跏趺坐。为一切众生诵金刚般若。必满五遍然后始息。纵使疼痛。状犹割刺。终须满数。以死为限。诵至三遍。骨节有如支解。诵至四遍。有物在佛堂内斗。声似水牛大虫争力而斗。佛堂亦动。诵至五遍。将半诸痛都愈。举目四望。朗然明彻。佛殿讲堂。一皆不见。唯觉端坐在於空中。大地平正。无有高下。及至同伴来唤。空闻其唤。不见有人。同伴曳手挽起。方始醒觉。般若神力。无得而称焉。
圣历元年仲秋八月。其僧清虚。时在豫州。向法王寺礼拜。见舍利塔内着一切经。其塔上四面无门。遂有群鸽。入舍利塔内。见僧入塔礼拜。一时飞散。其僧礼忏既毕。至塔门内坐。一鸽从空飞下。直入僧怀。历左右肩。(音坚)遂至头上。下绕经三匝。便即高飞。鸟尚解敬持经。在人亦希。勉励。(音例)。
长安三年闰四月内。其僧清虚。向蓝田县南山中悟真寺坐夏。其寺上坊禅院。院旧无泉水。皆向涧底取水。往还十里有余。禅院僧徒。将为辛苦。华严法师康藏。共三纲平议。众请祈泉。其僧报众言。此火难事。徒众咸曰。阿师既在此座夏。作意念诵。为寺家祈请。不废修道。愿不推托。既不能苦违众心。欲觅一困处念诵。其禅院上坊下坊皆亦人满。唯中间有一弥勒阁。闭而恒锁。无人敢开。僧既见闭。即唤直岁平章。欲开此阁。於中念诵。主人并客僧等语其僧言。莫向此阁。阁中有一黑蛇。其大如钵。身长二丈。常护此阁。恐损阿师。其僧报云。江南有宫亭湖神。身长数里。变化自在。亦是大蛇。能致骤雨飘风。尚来归伏。况乎小者。亦何足言。其僧即索钥(音药)匙开门。把火直入。更不见物。唯闻蛇腥。其僧正念烧香启请。弟子闻大身众生。守护此阁。恐是过去贤圣。或是山龙诸神。弟子今日向此阁中。一心念诵。为上坊禅院求请一泉。幸愿诸神。咸加拥护。勿令恐畏。听诵金刚般若。布施弟子一个小泉。以供上坊禅院。即至心念诵。一坐三日三夜。目不交睫。(音接)心眼之中。见三妇人在弥勒阁西北。於山之腹。以刀子剜地。忽然不见。迄于明发。遂向东北。临涧合眼诵般若经。见一道水。从妇人刀子掘地处来。历僧前而过。经三五日。傣然常见。未以为信。诵仍不辍。更经二日。转转分明。其僧即移向见妇人刀子掘地处诵经。合眼还见水从背后流出。又经三日。其僧遂取杖抉看。拨(音钵)却木叶。见一湿地。大小如二尺面盘。将锄掘之。遂见一水脉。因成一坎。可受石余转。更至心诵得五遍。其坎(堪感反)中水。不觉满盈。引向禅庭。供给众用。则知圣无不应。感而必通。信乎般若之功无得而称者也。
长安四年三月末。其僧清虚向少室山少林寺坐夏。其寺禅院在西。其院北山上有一佛堂。但是师僧。并不敢侵夜往。彼有一律师。侵夜往彼诵律。闻空中有言。阿师急去。迟即损害阿师。至二更尽。未及得出。被神将刀弰(音笑)刺其肋(音勒)下。便即下山而归。至明日午时。律师便即舍寿。不经半岁。有一小师。专持火头金刚神咒。徒众同试咒力。小师即作法咒树。其树或众条俱束。或群柯同屈。众见灵验。即共小师平议。上坊有一故堂。前后无敢宿者。阿师既持神咒。敢於其中念诵宿否。小师报言。神灵胜伊万倍之处。尚自降伏。此亦小小之者。盖不足言。小师乃严持香炉。往彼念诵。恃其咒力。降伏彼神。其夜。神遂现身。捉其两脚。掷向涧底。七日失音。半年已来。精神短少。少林大德。承闻清虚在京之日。於悟真寺请泉。兼伏大蛇。俱有神验。遂语僧曰。阿师持经。大有灵应。请阿师作少法事。遣众知闻。报云。大德欲遣清虚作何法事。僧众同曰。上坊有一佛堂。比来无敢宿者。阿师能独自念诵於彼宿否。其僧报曰。此是三代尊客住持之处。正是师僧依止之处。云何不得。其僧即辨香油。往彼念诵。再宿三日。都无所见。僧等问禅院僧曰。昨日□□□僧已三二日。总不见出。向何处去。禅院僧等报言。上坊佛堂之中。便宿念诵。大德等令急唤取。参差被神打杀。大众自来同唤。阿师出来。其僧报言。终无所虑。徒众咸曰。阿师未异凡人。共我一种。何故於此。自欲损害。答曰。万事不畏。大德但归。及至一更向尽。其神即到。於佛堂东。轰然发响。似掷数十口尾。声震空中。其僧即燃火出看。寂然无所见。身毛皆竖。即诵十一面观世音咒。绕佛堂一匝。堂内若水牛斗声。像亦震动。诵咒七遍。其声逾烈。转更哮吼。响谷动山。即向佛堂前。正立思惟。欲不敢入。忽然更却思惟。如何在此。不能降伏。捺心即入。声更转盛。堂中之灯。尚亦示灭。咒既无验。即诵金刚般若经。及诵一遍。其声渐小。至於三遍。其声即断。迄于天明。寂然安静。故知般若之力。不可思议。
去神龙二年十二月十一日。齐州义净三藏及景阇梨。奏清虚入内祈雪。二七日。虽得少分。未能普足。勑语清虚。阿师祈请。虽不能称意。任阿师选寺住好否。其僧自恨祈请不称圣意。遂答勑云。实不欢喜。大德等见作此对。亦皆失色。阿师既触天威。即合付法。勑又云。如得雨雪。即与阿师乱彩二百段。兼授阿师五品。并作荐福寺纲维。阿师何意。遂不欢喜。答云。幸蒙天思。驱使祈请雨雪。自恨上不覆天心。下不允人望。愚诚徒恳。不惬圣心。夙夜兢惧。唯知待罪。滥荷天恩。所以不喜。勑云。且放阿师出外念诵。还须祈请。忽得雨雪。即须进状。因便奏云。此度不降雨雪。即为一切众生烧指。又降勑曰。朕唤阿师来供养。可遣阿师来受苦。又父母遗体。岂可毁伤。阿师必不得漫有伤损。食讫。辞圣上出。即向南山炭谷泷湫(子由反)上祈请雨雪。虽复雪下。终不能称心。更移就索曲村安乐佛堂中诵金刚般若。又经七日。时得薄雪。还不称心。遂即发愿烧指两节。经一日一夜。烧未尽间。忽然四面云合。雨雪参杂而下。众皆愕然惊怪。二日始绝。百姓父老等。连状欲奏。且於荐福等共三藏平章。清虚昨城南烧两节指。为法界祈请雨雪。烧尽两节。众人同看。所有骨灰。今示见在。今朝村人大小欲为涂药。其两指节还复如故。三藏遂云。此事难信。不近人情。伊是凡僧。未至罗汉。如何烧指已尽。更得却生。既非圣流。无有此事。即语村人父老等急归州县知闻。直是将作妖惑。欲益返损。却责老人。非但诳炫凡庸。亦是诬罔圣上。僧徒闻此。转加不信。其僧既见众人起谤。更入道场。启请十方诸佛。一切贤圣。弟子为法界苍生。烧指祈雪。蒙诸天龙王等。应时降雪。又令弟子所烧之指。烬而重生。咸起谤言。不加净信。误他四众。堕於地狱。弟子今更发愿诵般若经。两日之间。愿生指重落。至于二日。勤加念诵。两节重生之指。还复更落。众见指落。重起谤言。阿师当时烧生。如今始落。其僧即报众曰。且向城南前祈雪处。於彼养疮。还遣重生。不知得否。众人同曰。阿师似着狂病。常行谤语。即往城南而养疮。念诵不辍。至十五日内。指节又生长一节半。指甲亦出。众人见者。莫不惊异。咸曰。亦不足怪。此道人有妖术。则知般若之力。二乘之所不知。凡俗闻之。皆能起谤。
去景龙二年。清虚始还故里。至太极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夜。东江水涨。僧时在惠义寺停。其水直入寺中。众僧各自并当衣物。其僧房中有一小阁。所有衣物。并遂阁上。便即然灯趺而坐。一心正意念诵金刚般若经。良久闻水入房声。把火照看。了无一滴之水。其余诸房皆被水入。僧徒闻见非是一人。般若威力。卒难缕说。
陈文建者。梓州郪(音妻)县人也。身有骑都慰勋。每於州城门首堂上。常诵金刚般若。发愿为父母祖父母等。诵满八万四千遍。寻亦诵了。刺史元善应氵事。被追入京。令文建诵般若经。满五千遍。建即为诵。及善应至京。皆得清雪。
铜山县人陈德者。常以写经为业。忽然因病疹。为冥司所追。见地下筑(音竹)台。德问。是何台也。冥司报云。是般若台。为陈文建欲至。筑此台以待之。其德却苏。具说此事。远近知闻。竞持般若(牛头山灵瑞寺禅师惠融所说)。
赵郡孛(音贝)廷光者。为德州司马。深信因果。诸持金刚般若。每眼所见。常有圆光。诵念稍勤。其光渐大。诵念若简。其光即小。即知般若冥感。精诚所通也。
赞曰。大哉神力。不可思议。莲承法座。芥纳须弥。地变神足。天开圣池。非定非慧。斯焉取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上(并序)
下一页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下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