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华严宗-华严心要法门注-唐-宗密
佛经大全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华严宗-华严心要法门注-唐-宗密
续藏经 华严心要法门注
唐 宗密述
答顺宗心要法门
唐清凉国师 澄观 撰
圭峰沙门 宗密 注
至道本乎其心(诸佛众生迷悟本也)心法本乎无住。(万法之宗。本乎无住。即心体也。净名经云。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心体。灵知不昧(莹净之理)。
性相寂默。(性即空空绝迹。相即星象粲然)包含德用(性包含於神用。具尘沙之无边)。
该摄内外。(相该摄於内外。亦不在於中间)能广(无外也)能深(无内也)。
非有非空。(妙有不空。真空不有)不生不灭(非四相所迁也)。
求之不得。弃之不离(明一真心地。绝取舍之情)。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迷本逐末)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返本还源)。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凡圣一真。犹来见隔。见在即凡。情忘即佛。智与理冥。境与神会者。方知也)。
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沈没於有地(若存证知。则弃内而外求。即滞於有)。
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於空门(若忘智忘照。则外忘缘而内忘照。即滞於无)。
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妄心不生。二际俱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真智现前。我及我所。悉皆同体)。
直造心源。无智无得。(至理虚玄。言忘虑绝。不可以识识。不可以行得)不取不舍。(性自天真。本无取舍)无对无修。(本非对待。岂有修作)。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迷即六凡。悟则四圣。真智生。妄念灭。妄若起。真智隐)。
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有取舍。劳形役智)。
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妄无自性。举体即真)。
若无心忘照。则万累都捐(既忘心照。烦恼自空)。
若任运寂知。则众行圆起(起即体之用。用而无用。何假因耶)。
放旷任其去住。(不着彼此)静鉴见其源流(动静不失理也)。
语默不失玄微。(语默全真)动静岂离法界(去住合道)。
言止则双忘智寂。(止观俱泯)论观则双照寂知(止观齐彰)。
语证不可示人。(寂然之理。不可说示)说理非证不了(唯证相应)。
悟寂无寂。(智与理冥)真智无知。(真如之理。泯能知智)以知寂不二之一心。(以即理之智也)契空有双融之中道。(证不二之理也)无住无着。(二边不立。中道不安)莫摄莫收。(任法界性。延促无碍)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法界真性。思虑叵穷。若绝能所。则真智现前也)。
般若非心外新生。(不从外得)智性乃本来具足(非新新有)。
然本寂不能自见。实由般若之功(理非智不能显)。
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智非理不能生)。
本智之与始终。两体双绝(本末俱泯)。
证入则妙觉圆明。(体无瑕翳)悟本则因果交彻(凡圣相入)。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念念全真)处处证真。无一尘而非佛国(即染而净)。
真妄物我。举一全收。(二而不二)心佛众生。炳然齐致(不二而二)。
迷则人随於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迷真逐妄)。
悟则法随於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物象无体)。
言穷虑绝。何果何因。(本离言念)体本寂寥。孰同孰异(非同异境)。
唯志怀虚朗。消息冲融(佩道之士。契之即神)。
其犹透水月华。虚而可见。(喻也)无心镜像。照而常空矣(虚心之鉴)。
心要法门颂
欲达心源净(所迷之理) 须知我相空(万物自虚) 形容何处实(缘生本无) 念虑本无从(起处不真) 豁尔灵明现(似日初出) 翛然世界通(即无障碍) 真金开伏藏(情忘理现) 赫日出瞑蒙(智起惑忘) 试将心比佛(性无异故) 与佛始终同(真妄无别)
答顺宗心要法门(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华严宗-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宋-净源
下一页
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华严宗-华严念佛三昧论-清-彭际清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