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劝修净土切要-清-真益
佛经大全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劝修净土切要-清-真益
续藏经 劝修净土切要
清 真益愿纂述
重刻净土切要序
今夫苦乐纵横。一灵万变。升沉往返。疲苦迁流。世人但知一时是人身。未曾放眼而观也。故於日用上繁兴执着。境强心弱。胜气有时而衰。六道茫茫。未卜其托於何所矣。然海月天星。心光淡住。六凡四圣。位业空灵。能以佛之心为心。则心强而境弱。以心吞境。念念融之。一佛当心。诸魔皆退。生前无障。命尽往生。惟此勤念弥陀。可称换骨灵丹耳。呜呼千万易得。一效难求。道术儒宗。禅教戒律。修行之途大而广。舍念佛一法。当从何处出头耶。今翻刻净土切要一书。略论其机。以告三生眷属。
咸丰辛酉年四月佛诞日净业学人无相室谨序
莲池大师云。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不亲切也。旨哉言乎。耕塘表兄夙具慧根。研究经典。每日虔诵佛号。绵密无间。近得劝修净土切要一编。其示人念佛之法。在诚信专一。而以断除妄想为工夫。增长净因。直至彼岸。洵修心之宝筏也。因重付剞劂。以公同志。自度度人。递相化导。无复魔业。谓非无量功德哉。
咸丰乙卯秋七月 潘曾莹 序
劝修净土切要
序 一劝发心念佛 二劝实心念佛 三劝求生净土 四劝正助双修 劝修行人从根本处修 为奉道者劝 念佛仪式 发愿回向文 十念法附录
念佛不可附邪教(锡明居士) 念佛不可当钱用(锡明居士) 寄库无益说(龙舒居士) 跋跋 临终舟楫要语
劝修净土切要
净业行人 真益愿 纂述
或问孔子曰。人有迁家而忘其妻者。有诸。孔子曰。又有甚焉。桀纣则忘其身。若以道眼观之。今人皆忘其身矣。何则。自早晨开目离寝。至夜就寝闭目。无非尘劳。未尝暂省吾身。是皆忘其身也。且人之於身。以日言之。莫大於饥渴。必为饮食之备。以岁言之。莫大於寒暑。必为裘葛之备。以终身言之。莫大於生死。而不为之备。何愚之甚哉。非真愚也。特不知有修净土之法。可为生死之备耳。譬如人至远地。必先觅下处。然后出去干事。则抵暮昏黑。有投宿之地。先觅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至沉沦恶趣。受诸苦恼之谓也。由此观之。念佛而修净土。修净土而往生。经言寿命无量。有乐无苦。其为终身之备。不亦大哉。乃今犹有知而不修者。其故何欤。噫。吾知之矣。或因家无静室。或因不能茹素。或因事烦心劳。殊不知念佛。正要在闹处炼。不拘行住坐卧。嘈杂之所。能一心不乱。则一声胜似数声。所谓心净即土净也。如念佛必长斋。固属甚美。然惟出家则能。若在家而有出世之心。亦必求全责备。直苦人之所难。非所以劝人也。苟能晨起至诚念佛。今生既可灭罪消愆。命终亦得超生净域。至於念佛之数。清闲者固。多多益善。若事冗而发无上菩提之心。亦必例此。是强人所不能。亦非所以劝世也。盖终日虽忙。岂无片刻之暇。何不挪一茶之顷。心不外驰而念佛。在劳心者可藉以养心。劳力者亦可藉以蓄力。事之有益无损。孰有过於此乎。况不特获验乎寿终。并可见功於现世。经云。若人受持我佛名号者。见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一切恶鬼。若夜叉罗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悉不能害。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械横死枉死。悉皆不受。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七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圣众。手持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佛切戒人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世人之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於世。何规利之有。佛视生死。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苟信佛无妄语。宜熟玩四则劝言。修生净土。并须藉以劝人。自度度人。功德无量。切弗置之高阁。视为无稽之谈。负此婆心。设无佛缘不信者。尚祈转送流通。递相化导。使在在齐登觉路。人人共出迷津。是所望於诸君焉。
一劝发心念佛
诸善人。世间有千条路。万条路。如何独劝人念佛。因人之念头。所系甚重。牵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生天堂。念恶入地狱。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所以劝人念佛。十方三世百千万亿佛。如何只劝人念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曾发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又因阿弥陀佛。与娑婆众生有缘。无论僧俗男女。能念佛无不摄受。故专心持名。即蒙接引往生彼国。就是恶人。能至心忏悔持名。亦可带业往生。所以劝人念阿弥陀佛。今人都晓得念佛好。但为多生累劫贪瞋痴爱。种业甚深。故难发心。诸善人。当知娑婆世界。苦恼极多。你看世人。有极贫极贱的。有多灾多病。的。有鳏寡孤独的。有妻不贤子不肖的。各人有各人的苦境。各人有各人的苦情。其苦固不待言。即如富贵康强之人。庭闱聚顺之家。件件俱足。种种如意。是不苦的了。怎柰寿命有限。且不说那短命的。纵饶你活到百岁。大限到来。难免一死。到这时节。只落得一棺长闭。万事皆休。昔日豪华。而今安在。说到此处。仍旧是苦。若在生行恶的。死去地狱饿鬼畜生。随业受报。直至恶业偿清。才得转个人身。就是在生行善的。也不过种些福报之因。犹恐前世孽重。先要偿完。则转世便要受苦。堕入三涂。纵使前世无大罪业。后世即得福报。且不说福无十全。受福者。一般也有苦处。就令十分快乐。富贵享尽。仍旧贫贱。况一享富贵。容易作业。保不得不堕在地狱饿鬼畜生队里。漫说人间富贵。纵行了极大善事。生在天上。天福享尽。仍旧堕落。终究是苦。因三界中有这般苦处。所以我佛慈悲。说一卷阿弥陀经。教人念佛。得生极乐世界。永离诸苦。长享快乐。这是金口亲宣。佛戒妄语。岂反妄语欺人。但人类不一。不发心念佛的因由也不一。有不知道念佛的利益不念。有不信心不念。有贪着眼前的快乐不念。有因诸般挂碍不念。种种不同。殊不知这一声佛。无人不可念。无人不当念。若必欲举天下尽。弃士农工商。百工技艺事而念佛。是直阻人。非所为劝也。盖持名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既不废业。又不废钱。并不犯王法。而可免地狱轮回之苦。非世之有利无害。一举而两得事耶。即如清闲人。正好念佛。或家有恒业。不劳经营。或有父兄子弟可靠。自身安闲无事。这等人。是他前世修积来的。不可多得。正好就此修行。若虚度光阴。空过一生。最是可惜。冗忙人。正好念佛。纵不能如无事之人。六时课诵。也须忙里偷闲。龙舒净土文云。每日早晨。至心十念。心专愿切。亦得往生。若依此法门。强似一生忙碌。到头成空。富贵人。正好念佛。富贵纵然长久。怎柰身不坚牢。何不就此百样现成。发心念佛。贫穷人。正好念佛。前世不修。今生贫苦。今再不修。一死之后。如秤槌落井。何时得出。况此念佛法门。并不耽悞你求衣求食。有此方便。如何不修。少年人。正好念佛。乘精神强壮。求无上菩提。日积月累。功不唐捐。况人命不齐。尽多夭折。若克潜修。藉佛护而享上寿。回视夭者。始信用功之不谬。衰老人。正好念佛。过了许多岁月。或事犹未了。终不了矣。何不以有限之光阴。急急求生净土。是真能了人所不能了。有儿女人。正好念佛。常言有子万事足。又道儿孙自有儿孙福。这等人。正好安心学佛。他却痴爱不舍。自甘终身作马牛。全不想费了多少心血。竟与自己一无干涉。生死到来。纵极孝的也不能相代。鳏寡孤独之人。正好念佛。他不少人。不来讨债。人亦不少他。故无还债。孑然一身。不忧男婚。不愁女嫁。何不趁此专意西方。跳出生死。夫少一分爱恋者。即少一分缠缚。少一分缠缚。即少一分业障。与世缘浅。便与佛缘深。故孰如此辈。生无忧虑。死无挂碍。真世间第一等宜念佛。事半而功倍者也。妻妾恩爱的。正好念佛。古人道。夫妻恰似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又道骨肉恩情相爱。难期白首团圆。何如双修极乐。他时把臂莲台。作无量劫之佛友。较有限之恩爱。岂非更美。骨肉怨憎的。正好念佛。冤家相会。虽亲不亲。不早解释。益结益深。你若常念弥陀。现世即得解脱。妇女们。正好念佛。因妇女本是五漏堕落之身。正愁不得脱离。好容易得这念佛法门。还不急急修行。离了苦趣。况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第三十五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以此妇女专修净土。必能脱离女身证菩提果。但不可念佛惑於邪见耳。残疾人。正好念佛。体相不具。已难比平人。若再堕落。势必入於三涂。其苦更甚。有疾病人。正好念佛。强壮者尚防猝死。况病是死因。纵不就死。终朝病苦缠绵。即如活受地狱。急急修行。犹恐其迟。遇灾难人。正好念佛。前世业熟。今生莫避。全仗佛力。免此灾殃。善人正好念佛。善人佛护。念更得力。若但作善而不念佛。比较他人不作善者。虽觉胜之。然亦不过今生后世。享些顽福。福尽仍要堕落。莫如作善。更兼念佛。直生极乐上品。永无堕落之时。恶人。正好念佛。作恶受罪。世人皆知。只因未曾检点。你今五更睡醒。一一思量。若果是恶。急求忏悔。改恶从善。一心念佛。佛大慈悲。无不济度。便检察生平。无恶不造。或已过之事。成大逆障。万分莫救。或现在之境。骑虎难下。只得昧心。或娼妓讼师。谋多人之财命。或屠儿渔户。害亿万之生灵。若据因论果。当受长劫剧苦之报。无可救援。然断不可自暴自弃。只图现在。得过且过。须知佛开念佛一门。正怜念尔等应受苦报众生。拔其极苦。导以极乐。你虽作此大黑业。而能遇念佛往生法门。就是多生累劫莫大的善缘。极大的造化。亟当趁此苦报未到时。决意勇猛念佛。靠定这一念。成就决定往生的愿力。寻善知识。开示讲论。增进信心。试看从前僧雄俊张善和辈。便是极恶往生的榜样。趁早趁早。莫疑莫疑。除此念佛一门。更无直捷救度之法也。习空定人。正好念佛。有一等人。爱着静定。以为一念不生。放下又放下。或得一二日空境。便谓此即是金刚大定。执着不舍。既不与宗门合辙。又不知研教观心。岂知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莫若早晚念佛。回向西方。尽不妨禅定。又不碍往生。千稳万当。岂不是好。诵经咒人正好念佛。但要诚心持诵。不得视为故事。念佛诵经。均须回向西方。定得往生。参禅人。正好念佛。参禅大悟。觑破死生。已识得自性弥陀。然行解相应。名之曰祖。故二祖尚须我自调心。六祖尚说悟时自度。正宜绵密熏修。断不可自负狂见。毁谤净土。莫说生死到来。不能作主。即能生死自由。少有毫厘系念。难免三途业因。阴境现前。瞥尔随去。依旧漏入轮回。可惜可惜真可惜。百错千错又万错。何如念佛求生。万修万往也。讲教人。正好念佛。千经万论。虽所开修行法门不同。总须断尽见思二惑。才得脱却轮回。然谈何容易。其西竺性相空密诸宗。姑置勿论。即如东土天台贤首。唯识三家。莫不以断见思。为超出生死之位。此见思惑断之位。在声闻已是四果罗汉。在圆乘已是相似分证。自佛法东流以来。能有几人到此。且经论中。多有赞叹往生。切宜勇猛念佛。依教奉行。尼姑道姑。正好念佛。现居佛地。清净道场。朝晚至诚念佛。为自己修解脱。为世人作榜样。如是真实求生净土。较他人功德更无量。何则。世之妇女。每信你们化导。故能以念佛正路相劝。不惟自度。并堪度人。其功岂不伟欤。即外之布施。亦不求而自至矣。若以念佛为化缘之由。及延生寄库死后冥府作钱。诸邪说诳人。非徒悞人。直以自悞也。以上都是遵佛祖遗教。不是凭空杜撰。惟愿见者闻者。各自警心。要知娑婆真苦。西方真乐。娑婆之苦。轮回不休。西方之乐。劫数无量。切莫说苦不知苦。说苦容易。受苦实难。些微之苦。已觉难受。况於剧苦。不可闻乐不信乐。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世间忠信不欺之人。说一句话。人尚不疑。况於佛言。善哉善哉。急早回头。发心念佛。
二劝实心念佛
诸善人。今既发心念佛。必须实心去念。不可有名无实。大凡无善根之人。断不能念佛。故古人云。闻佛法难。真信更难。今能发心念佛。这个善根。却要时刻增长。不可自己哄了自己。至於念佛兼通宗教者。事理双融。既不执理废事。亦不事外见理。此等人。於事一心理一心诸说。了然无疑。可决其上品上生。金台接引。更不须别人劝赞。我亦毋庸赘词。今但於事边念佛者。约分三等。第一等的。信心真切。老老实实。一心念佛。虽一般穿衣吃饭。干办营为。却惟信此一事。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精进不退。今日如此。明日也如此。今年如此。明年也如此。这等人佛定垂护。他命终之日定生极乐世界。第二等的。或心不专一。他也知念佛的好处。但俗念重。正念轻。方念佛时。心里又想别事。或一暴十寒。念得一日。却隔了十日。似这等念佛。饶你念到老。也不济事。不过种个善根罢了。他世有缘。触着这点善根。从新老实修行一番。方可望有成就。第三等的。口念心不念。他原不知念佛的好处。但慕修行之名。今日这里佛会。随行逐队念一日。明日那里佛会。随行逐队念一日。名虽念一日佛。其实只是空过。说闲话时候多。念佛时候少。在佛堂里。原有贪瞋痴爱之心。出了佛堂。就免不得贪瞋痴爱的事。这比第二等的。更差多了。以上三等人。第一等最少。第三等也不甚多。惟有第二等的。人人易犯。因娑婆众生。物欲所蔽。妄念难除。所以如此。试想做一切俗事。果能专心於此。尚不分心於彼。甚至於目不觉色。耳不觉声。鼻不觉香。舌不觉味。身不觉触。夜以继日的做去。这就是用心真切样子也。念佛必须如此。才能得力。苦依你这样懒散念法。虽种得一点善根。但恐恶根深。善根浅。就令这一世无恶业。保不得你后世不作恶。以恶掩善。善根虽种。难於发生。又不知几劫几生。才得出头。岂不大苦。急须起真切心。发勇猛力。世缘可放下者即放下。人命不常。切勿留恋自悞。虽有不可放下的。也不碍你念佛。譬如你有一件切事在心。虽办别事。这一件切事。还肯忘否。能如此念佛。自然没有杂念。也不至一暴十寒了。这是心不真切的。还有心甚真切。却为魔娆乱。不得自由。念佛的功德利益。他也知得真。信得极。念佛的方法。他也听得多。见得广。但念佛的工夫。他却不能行得足。对人说心要专一。他却杂念不绝。对人说勇猛精进。他却常常懈怠。对人说生死念切。他却悠悠忽忽。对人说种种方便。他却为人忘己。这是什么原故。因此人前世今生。曾种善根。所以心里明白。稍能粗识浅解。又因往昔罪深业重。所以为魔娆乱。有内魔。有外魔。内魔是心里时醒时迷。一切贪瞋痴爱。此心才离。彼心又起。外魔是境遇屯邅。种种障缘。逼迫身心。不得安稳不幸遇此魔头。即当对佛发愿。勤求忏悔。消得宿愆。古来修行人。都有此事。然要紧一着。在念佛之心。不因魔退。立定此志。百折不回。任他种种障缘。我这一声佛号。总不离心。魔力虽强。仗此万德洪名。与之抵对。不计利害死活。只管念去。六字念。四字念。高声念。低声念。朗念默念。行道念。礼拜念。行住坐卧念。安闲念。忙乱也念。乐时念。恼时也念。明白念。昏沉也念。连梦中也念。念得心酸泪下。念得火灭灰寒。念得神钦鬼敬。念得天喜魔降。一声佛。为万劫千生消业障。一声佛。为四恩三有启因缘。正是榨到油来。击撞之声益狠。船当浪起。摇棹之声益悲。镬汤在后。莲池在前。虽有千万人阻我不念。誓不退转。久之久之。必蒙佛慈冥加。障缘消释。净缘成就。佛不负人。必满所愿。诸善人。业障重者如此。业障轻者可知。有业障者如此。无业障者更可知矣。善哉善哉。各宜努力。实心念佛。
三劝求生净土
诸善人。今既实心念佛。须发愿求生净土。不可徒求福报。世人听这一句话。未免大惊小怪。想修行原为求福。念佛得福。正是趁心满意之事。如何反不要福报。若说净土。岂我等凡夫可生。况功行浅薄。如何容易得生。诸善人。这等想头大错了。要知福报是有尽的。试看世人。或祖父富贵。子孙贫贱。或早年富贵。晚年贫贱。岂不是福报有尽。不特此也。这世修行。二世受福。二世不修。三世又受苦。或有畜生报尽。才得人身。人道有亏。又堕畜类。升沉不定。所以名为苦海浮沉。不特此也。或有财无子。或有子无财。或有寿孤穷。或聪明寿短。或富而愚蠢。或贵而招灾。或自身无恙。眷属凋零。或家口粗安。自身残病。有一缺一。所以名为缺陷世界。你道福报是趁心满意的么。若生西方则不然。莲花化生。身体香洁。相貌端正。其心智慧。无有烦恼。衣食自然。无病无老。随佛自在。逍遥安养。其人之寿。又且无量。从此直成佛道。更不堕落。其余种种快乐。说不能尽。皆是佛口亲说。见於阿弥陀经。及诸大乘经。由此看来。人间富贵。转眼成空。西方快乐。无穷无尽。还不急急发愿求生。若说我是凡夫。恐不能往生。要知我佛如来。正为我等凡夫。障深慧浅。若修别样法门。皆是竖出三界。恐一生或不能了当生死。是以特地开出念佛一法。愿人往生。以满度尽众生之愿。你为甚如此自弃。不思自奋。辜负我佛如许慈悲。若以为功行浅薄。要知万德洪名。无善不收。无恶不灭。正是极大极深。极广极圆的功行。所以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无量重罪。不可视念佛为平淡无奇。将来轻看了。又须知念佛之人。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受。当初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愿愿度人。第十八愿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剎。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是愿。终不作佛。因佛有此大愿。所以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西方七宝池中。即生莲花一朵。标记此人姓名。他日於中托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现身接引。从古至今。往生已不可胜数。或其人预知命终日期及到其时。自说见佛菩萨遂安然化去的。或有旁人同见瑞光。同闻异香。及鼓乐音声的。并非杳茫。都载在往生诸传。如今念佛真切者少。所以往生不多。人因少见故不十分深信。殊不知千里一人。百里一人。这千里百里往生的。独非凡夫么。十年一人。五年一人。这十年五年往生的。独非凡夫么。这些往生。岂都有三祇功行么。也不过能用心真切而已。阿弥陀经中明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国土。总因阿弥陀佛。大愿大力。譬如一只大船。不论何物。但得上船。即到彼岸。不忧沉溺。所以古人云。余门学道。如蚁子上於高山。念佛求生。似风帆行於顺水。顺水行船又遇顺风。岂不快上加快。这就是仗佛愿力的道理。诸善人。顺水顺风。是上船以后之事。假如你不肯上船。将如之何。所以还要自己愿力专切。如今念佛人。或为病苦发心。或为保佑家室。或为现在消灾延寿。或为来生妄求富贵。少有为生死大事。求生净土。如人往南往北。须有预定之方。预定往南。到出门时。断不从北去。你今不发愿求净土。到命终时。如何得往净土去也。这是不发愿求生的。还有愿不专切。口里也说愿生西方。心中却时时贪着物欲。虽偶然发求生之愿。总不能终身如一日。得生固好。不生也罢。全无切实之功。仍与不发愿一般。呜呼。浊世众生。贪恋繁华。甘心沦坠。不求出离。真莫如之何也已。总而言之。念佛法门。不可思议。西方快乐。无有比量。念佛求生。正合佛心。愿生即生。不愿不生。愿不专切。还如不愿。非佛不度。你无决志。若以不可思议法门。去求世间有尽的福报。如以明珠弹雀。岂不可惜。善哉善哉。真诚发愿。求生净土。
四劝正助双修
诸善人。今既求生净土。须修正助二行。使命终往生。不惟决定无疑。且增高品位。正修虽有多门。总重持名一法。以持名易。而得功亦易。古德於持名正行中。开出信行愿三门。前篇义已略具。兹更引申四条。愿有志者参而行之。一者。笃信佛语。你想无始以来。轮回六道不能解脱。今生何幸而发此出世之心。又何幸而得闻念佛往生至易至捷之法。尚是迟疑不决。其病由於信佛未能真切故耳。须知智慧禅定。戒律见识。力量神通。慈悲苦行。还有胜於佛否。则佛所说法。断不错路。断不悞人。是以称佛言为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佛说极恶人。临终十念成就。亦得往生。你一生作为。未必至於极恶持名之数。又多於十念。若不得往生。是佛悞人。引人走错路。那有是理你今只要信得真。念念专切。日日无问。捱至临命终时正念求生。全不颠倒。定得往生无疑。譬如种瓜决定得瓜。种豆决定得豆。又如阳燧取火。磁石引针。但得机感相投。断无不应验者。切勿自生障阂。裹足不前。其或疑情深重。虽闻如是说而终觉意中狐疑不决者。此由业障坚强。须时常提起正念。加以早晚忏悔日深月久。自能慧根披露。谛信无疑其念佛亦便十分得力矣。此为正行起信。开首紧要一条也二者。亲善知识。念佛虽极易事。然念不得力。觉许久毫无好处。适遇境缘不顺。便生退惰。或闻禅观诸法。又思参禅习观。改换法门。若不亲近明师益友。警策评论。决错悞不少。故修行虽要自己用功。全藉知识之力。经云。善知识为得道全因缘。假如自己工夫用错了。赖知识指点归正。自己工夫懈怠了。赖知识警觉策励。我所不知的。望知识讲明。我所已知的。须知识印证。若通文义之人。时当研究经教。增长净土信根。亦须与善知识讲明切究。方免泥解自悞。省庵法师云。世间小技。尚不可无师友。况念佛是出生死法门。若无知识从何开发。谁为引导。一念不觉。遂成沦坠。所悞不小。至临终时。善知识更为紧要。善导和尚云。凡人命终。欲生净土。须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如脱敝衣。得换珍服。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凡遇病时。便念无常。一心念佛待死。可嘱家人及看病人。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语。将终之际。亲属不可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一时同声念佛。助其往生。待身冷尽。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之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余每见世人。平时念佛。求生西方临病却又怕死。不说往生解脱之事。死门事大须自家着力。观善导和尚如此开示。可知此系要紧关键。先须亲近知识。庶临终时。得其相助之力。此为正行提策熏修紧要一条也。三者常加精进。精进有多般。如后所列每日功课。及十念等法。或每日限定多少佛号。此听各人筹量忙闲。立定课程。尽此报身。一日不可间断。是谓恒常精进。遇清闲时。或一昼夜。乃至七日。三七日。四十九日。克期专念。以期速证三昧。是谓勇猛精进。其念佛之法。无论一人多人念。趺坐经行念。默持出声念。皆须一心靠定佛号。字字分明。才觉模糊。急提起觉照。或落於无记。或流於妄想。旋觉旋提。将此一句佛号。熏逼意根。塞断杂念昏沉两路。是为念佛正彻。不可过急。急则难久。不可过缓。缓则易散。又不可希冀入定。全不作意。放下随口而念。最易入於轻昏境界。盖念佛重在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全仗这个念头。径入莲胎。念佛人不可不知也。迨至一心之极。不期禅定现前而自现。此是工夫纯熟时候。与放下随口入於轻昏者。逈然不同。玩之玩之。至於体究。念即无念。不妨无念而念。此一念。即是空假中三谛。即是事理四法界。即是唯识唯心二观。即是实相无相涅盘妙心。此乃上根理一心念法。然亦不离一心靠定佛号。字字分明而念。此为正行持名轨则紧要一条也。四者愿勤忆切。以此念佛功德。求生净土是为愿。然须时常恳切祈求。於一切善。随喜回向。於一切恶。忏悔回向。随时随事。无不愿在西方。则净土缘熟。临终往生。就如轻车熟路。毫无阻碍。至於忆想弥陀。尤为念佛之要楞严经大势至章。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如切事系心。或忆弥陀依正庄严。如观想佛菩萨。法报化身。及白毫垂手。圆光化佛莲华等相。或忆弥陀悲愿功德。何等怜愍我辈。救拔众生。焦思渴想。恋恋不忘。於持名中。正不妨低回辗转。忆念双并。意与俱往。神与相融。此正是一心不乱。切勿谓念头夹杂。自生疑虑盖一心者。专注於一境之谓。如谋财好色之徒。其精神魂魄。千般算计。都归并在一件事上。必期於到手而后已。正不得不谓之一心也。故念佛人要造次常不忘佛。久久成性。任运常忆。能遮一切恶念。成就一切净因功德。古德偈云。临终不能观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此人气绝即往生。大法鼓经如是说。盖临终不能观念。但得心中有佛。即如意而生。况忆念不忘者哉。此为正行忆愿专切紧要一条也。能具以上四正行。往生已决定无疑。然更须广修六助行。更能胜利。娑婆如苦海。念佛如乘船。生净土如到彼岸。助行如帆楫盘费等物。有了帆楫盘费。则此船一往无碍。直到彼岸。何为助行。一者礼敬三宝。翘勤五体。广修供养。此是修行人本分事。乃世人念佛疎懒者多。不特日无常礼。甚至见佛不拜。至於一切供养。更属缺然。其故不过因口称易。身礼难。空言易。力行难。不知难行能行。斯为可贵。虽说修行在内不在外。但外边恭敬之容。亦不可少。且即外可以征内。故古人云。真修行人。视纸画木雕。即同真佛。爱如父母。敬如君王早晚朝参。必诚必敬。拜如山倒。起似云升。出而问讯。人而问讯。百里千里。常如目前。一饮一食。先须供养。龙舒净土文曰。供佛。斋僧。烧香。献花。悬幡。建塔。种种三宝上崇奉。皆可回向西方。况求生净土之人。已是三宝弟子。若不敬重三宝。其求生之心。必不真切。故须各尽心力。切勿疎懒。二者忏悔业障。忏者。忏其已往悔者。悔其将来。修行人以忏悔为要。普贤菩萨。尚有忏悔之愿。何况凡夫。因无量劫来。身口意三业。所造已深。俱能为种种障碍。故名业障。若不忏悔。业障不除。譬如垢衣。须加洗涤。譬如尘镜。须加刮磨。垢去则衣新。尘去则镜明。障去则身心清净也。三者戒恶行善。龙舒净土文云。全持斋戒。又礼佛念佛。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以此回向西方。必上品上生。所谓斋者。不食肉。不饮酒。不食五辛。所谓戒者。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三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贪欲。瞋恨。邪见。为意三业。能持而不犯。是为十善。若犯而不持。是为十恶。持前四戒。加以不饮酒。是为五戒。持五戒而修净土者。亦不失中品往生。若不能持五戒。岂可不戒杀。杀为五戒之首。是不杀为大善。杀则为大恶也。莲池大师云。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辱。要公平正直。要阴骘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着力念佛。定要念退这不好心。如此才是念佛人。定得往生。四者割舍情爱。世人於骨肉。每多爱恋。且视财产如性命。亦贪着不忘。浊世这边情重。净土那边自然情轻。到命终时。神魂必归重处。譬如一株大树。那边偏重。至后倒时。自然倒在重一边。这是必然之理。从来妻子骨肉。总是有缘则聚。缘尽则散。到得散后。彼此都不相认。即如你多生以来。妻子骨肉不少。今在何处。你还恩爱么。想到此不容不淡。其中还有恶缘聚会。眷属即是冤家。不知不觉。暗受其害。岂不更错爱了。至於财产等物。及种种嗜好。转眼成空。尤当看破。五者解释冤结。凡冤仇未结者不可结。如杀生偷盗邪淫等事。及贪瞋等情。皆是结冤仇之因。能戒则不结。不结则无冤仇。已结者宜解释。如眷属为冤仇。及外人以横逆相加。以至犬咬蛇伤。都非无故。俱有宿冤。须要欢喜忍受。与他解释。切不可一来一往。益结益深。虽净土是横超法门。果能一意求生。即莫大冤仇。不能阻我往生。然究不若早为解释。更觉心无挂碍又要知多生累劫以来。冤对不少。因缘未遇。岂能一一尽得解释。须要佛前发愿。愿以此念佛功德。普利一切冤家仇对。设我作佛。先度此类众生。以此慈心。消彼宿怨。加之愿力。实有利益。自然化仇为恩。六者发愤为雄。现在修净土之人。也有不及我。也有胜似我。不及我的。切不可去比较他。说我还胜他。这就无进步了。须要把胜我的人来做个比较。想他与我一般念佛。他如何精进。我如何懈怠。他如何专一。我如何散乱。彼既丈夫我亦尔。若不发愤为雄。眼看他高超极乐。我依旧浮沉苦海。现今称朋道友。言笑可亲。转眼别圣分凡。霄壤莫及。岂不愧哉。岂不悲哉。如是思维。自然勇往直前。一生取办。不待他生。今之修行人。有发愿来世再修行的。据他说自量今生功行浅薄。来世再加功行方可望有成就。真是大错。经云。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就令复得人身。能保复知修行么。又据他说。今生发愿。仗此愿力。来世定知修行。这又错了。既发愿如此得力。何不发愿现世即生净土。自然必得往生。何必又要来世。且你今生不求往生。来世又能求往生么。万一来世。或遇别的障缘。不复修行。不惟不能往生。并保不得不失人身了。故古人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念佛人切须立定此志。视现处娑婆。如寄旅寓。又须视自己是净土中人。品诣何等高超。自然绵密精进。必至证果而后已。此尤往生净土切要之一法也。以上六助行略说如此。若广说则有万行。是在各人虚心求益。实力承当。凡有资於净缘。勤而行之可也。善哉善哉。往生如愿正助双修。
劝修行人从根本处修
今诸大善人。或男或女。既已发心修行。须从根本处修起。何谓根本。忠君王。孝父母。敬师长。爱兄弟。别夫妇。信友朋。教子孙。睦宗族。奉有德。恕无识。守诚敬。勤忏悔。省己过。忍人辱。以此数事着力。方谓入手工夫不致茫无头绪。久久修持。直至圣贤地位。自然忧入圣域矣。今或有人修持。却为诚敬。而於根本之地。全不照顾。全不讲究。吾恐三教圣人。断不收不讲忠孝仁义之人也。君恩不论做官不做官。父母师长不论存与殁。俱是我受恩深重之人。不思所以报之。则不可。故发心修行人。功德无论大小。持诵无论多寡。悉皆向佛回向。报答君亲师长深恩。其余兄弟夫妇朋友子孙宗族。各思所以化之。教之成就一切善果。惟父母生我者也。若不生我。我身何来。根本尤切。报称尤急。国家所以以孝治天下。故言移孝可以作忠。求忠臣於孝子之门。父母存。何幸如之。必须竭力孝养。细细劝导父母奉佛。令其一心念佛。将来必要父母成佛而后已。此出世法之大孝子也。若父母已殁。何不幸如之。亦必须勤勤恳恳。为父母修持念佛。读诵大乘经典。哀求我佛。接引父母往生净土。终身如是。方可谓尽我子道矣。倘不於此用心。独为自己修持。所谓盲修瞎炼。吾恐根本之地有亏。决难成就所愿。诗云。技叶未有害。本实先拨。若於根本之地。实心做去。勤勤忏悔。忏者。忏已往之罪孽。悔者悔现在之愆尤。所谓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倘能改过自新。即是大善。我佛慈悲。未有不垂怜者也。再能发心。普度一切众生。同归佛道。俱脱轮回苦趣。恰合佛心。如影随形。必定成佛。所谓成己可以成物。利人即为自利者也。
为奉道者劝
此书专劝世人。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得脱轮回苦趣。永享快乐也。或有人素奉道法。或瞻星礼斗。或拜诵道藏经忏。极为诚敬。经年累月。得不退转观此念佛法门。不是不信佛法。因奉道多年。必欲令其舍此道法。去熟就生。而一心念佛。似亦非善为劝人之法也。况三教圣人。无非教人从五伦做起。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存理遏欲。改恶从善。收束身心性命之学。而且道藏经典。无处不有莲花化生。得生净土句语。即玉皇经忏中。亦有是语。若既礼拜道藏。再加以念佛工夫。读诵佛经。勤恳忏悔。求生净土。更为得力。临命终时。决生莲邦。品位必臻高品。幸勿以儒释道三家以为不是一家。作三样看承。是所祷切。
念佛仪式(如清闲励志者每日早晚盥手焚香先诵阿弥陀经一卷徃生咒三遍○焚香之火切戒向灶内取○再能加诵金刚经大忏悔文及一切大乘经典更好)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或五百声千声以至万声愈多愈好)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各十声)
发愿回向文(慈云忏主作或念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亦可)
弟子(某某)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痛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於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惟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十念法(世事烦杂不能如前奉持可行此法久久专切亦得徃生)
每日清晨。服饰之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之长短。不限佛数。气极为度。其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连属不断。意在借气束心。令心不散。念毕。亦必发愿回向。
附录
念佛不可附邪教
锡明居士
念佛乃正大法门。虽觉平易。实该圆顿。窃恐愚夫愚妇。半涂厌怠。被人诱入天主无为等教。反以净土一门为非。生犯重刑。死遭地狱。可哀可悯。奉劝念佛之人。老实念去。念到一心不乱。自然花开见佛。切勿捏怪求神。妄生别想。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念佛不可当钱用
锡明居士
出世大法。莫如念佛。每见世人信根不正。皆谓所念之佛。死后可当钱用。以至临终颠倒。第念佛固能一心求生净土。命终决不入冥府。若既至冥府。决不能当钱用。且此说从未见於经典。奉劝念佛之人。必须皈依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诸大菩萨。万不可以此出世大法。仅作应酬无常使费也。
寄库无益说
龙舒居士
遍览藏经。并无阴府寄库之说。奉劝世人以寄库之费。为一切真实善事。一心念佛。必得往生。若不为此。而徒事寄库。无论奢愿无益。只汝志在阴府。死必入阴府矣。若云今生所积。来生受用。是则生前善恶果报无凭。惟此不义所积之财。可以主持幽冥。转移造化。恐无此昧昧之天道。也譬如人不务去恶行善。乃寄钱於禁子牢头。待其下狱。用钱免罪。岂不谬哉。
劝修净土切要(终)
是书自癸丑岁春仲。购之坊间。细读一过。言言金玉。字字珠玑。言虽浅近。而於至理中流出。无人不能奉行也。且教人从五伦中着手做起。非似寻常讲说佛法。徒喃喃念佛而已。可谓近里着己。无出其右者。如能照此行去。鞭追入里。悔过迁善。未有不往生净土。脱离轮回苦趣。永享快乐者也。惜板在嘉兴。无从刷印。急欲付刻。又无资力。直至今年春杪。得蒙桃潭主人。慨捐刻资。又募诸善知识。乐助印费。广为送人。二载心事。一朝释然。何幸如之。惟愿处处齐归觉路。人人共脱轮回。转移六贼为六神通。速离八苦得八自在。对众为大众宣扬。在家为一家解说。若智若愚皆有分。是男是女总堪修。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何道可修。火急进步。时不待人。各请直下承当。莫使此生空过。
咸丰五年岁次乙卯秋七月耕塘黄赞元谨跋於勿惮改斋南窗
临终舟楫要语
佛制亡僧焚化。原为令其离分段之假形。而证真常之法身。故遵佛以来。僧众奉为永规。奈法道陵夷。延久毙生。如今释子以焚化了事。不依制度。往往停龛一日。即行焚化。则大违佛制可乎。佛说人有八识。即知识也。前五识。名眼耳鼻舌身识。第六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人之生也。唯此第八识其来最先。七识六识五识次第后来。及其死也。亦此第八识其去最后。余识次第先去。盖第八识即人之灵识。俗谓之灵魂是也。此识既灵。故人於初受母胎之时。彼即先来。故儿在母腹中即是活动之物。於人死气断之后。彼不遽去。必待通身冰冷。无一点暖气。彼识方去。识去则此身毫无知识。若有一处稍暖。彼尚未去。仍知痛苦。此时切忌穿衣。盘膝搬动等亦复难受。不过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而已。孝经云。寿暖识三者。常不相离。如人身有暖。则有识在。识在则寿尚未尽。故古来多有死去三日。而复生者。载在典章。历历可考。儒家亦有三日大殓之礼。缘眷属恩爱。尚望其万一复生也。今我等僧家顺理而行。虽不痴心望其复生。安可不体其痛苦之情。而遽尔焚烧。其慈悲之心安在耶。兔死狐悲。各伤其类。物尚如此。况同为人类。又同为僧类耶。具人情痛苦之极。瞋心易起。以瞋心故。即致堕落。如经言阿耆达王。立佛塔寺。功德巍巍。临终。侍人持扇。误坠王面。王起一念瞋心。死后即堕蛇身。后遇沙门说经。闻法乃得生天。观此可知亡者识未去时。即行焚化。令其因痛生嗔。更加堕落。尤为惨中之惨。我与亡者何仇何恨。乃以好心作比恶事。若言事属渺茫。无从稽考。则佛经具载。岂可不信。佛言不信。何言可信耶。又何必为佛弟子耶。总因生者不怜死者之苦。只图迅速了事。故无暇细察冷暖。习以为常。纵有言及此理者。反笑以为迂。致令亡者有苦难伸。呜呼世之极苦者。不过亡之命已乎。生如活龟脱壳。死似生蟹落汤。八苦交煎。痛不可言。其照应病者。惟要细心。切勿与病人闲谈杂话。令生思念。亦勿悲哀喧哗。及入殡等事。皆不与亡者预知。总劝他万缘一齐放下。一心念佛。如不喜念佛。当沉心静念。调养自病。以听世数。待通身死透。则主人翁已去。再迟两三时。方可浴洗穿衣。如身冷转硬。用热汤淋洗。将热布搭於亡者臂肘。膝湾自软矣。料理齐备。惟请人念佛。顶妙论云。行善者。热气从下至上。作恶者。从上至下。俟通身冷尽。热气归顶者。圣道也。至眼天道。至心人道。至腹饿鬼道。至膝畜生道。至脚板地狱道。然生死大事。谁人能免。任汝行善一生。临终生一恶念。即堕恶趣。一生造恶。发一善念。便生善道。末后要关。焉不慎欤。焉不慎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净慈要语-明-元贤
下一页 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启信杂说-清-周思仁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