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续藏经 净土全书
清 俞行敏重辑
净土全书序
盖闻愿生净土者。必先净其心。其心净则其土净也。欲净其心者。必专精其法。其法专则其功纯也。往生净土之书。实浩且繁。其持名之专。用功之精。莫尚於王龙舒净土文矣。余昔尝阅其书。每置卷三叹。欲广流通。俾九州四海若缁若素。若男若女。有厌离娑婆极苦。而忻羡安养极乐者。皆得摄百千万亿三昧於一念佛三昧中。十二时间。纯而弗杂。约而易操。力省功倍。期孚效速。华开见佛。永脱轮回。则此书诚为破障之前阵。割惑之利锋。净域之宝筏。入圣之要津。与兹栖水俞惠公居士。复原本龙舒。博综经论。汇为全书。既以自利。兼以利他。观其直捷信向愿力弘厚。可谓入海而取明月之珠。登山而采连城之璧。无以加矣。刻成。乞余一言。以为序。余固知法专而后功纯。功纯而后心净。心净而后土净。其将旦暮而遇之也。宁止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而已哉。
康熙三年仲秋之月 报恩琇头陀 题
净土全书序
安养国法王子之言曰。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即净土心。不必净土欤。曰势至菩萨欲入於微尘内。转根本法轮。识净土成住有因也。曹溪大师之言曰。东方人求生西方。西方人求生何国。即求生不必往生欤。曰卢祖。虑人於一真界。起尔我诤端。明净土跬步可到也。是故黄童白叟不论年。华屋荜门不论地。动静闲忙不论时。无人非念佛人。无地非念佛地。无时非念佛时。然则一切人是佛本来人。一切地是佛降生地。一切时是佛成道时。声声是佛声。念念是佛念。龙舒居士於净土三昧。倏然而起。欢喜合掌。而告我言。栖水善里。有大长者。现净清身。与我某甲。分座说法。令诸众生。同行佛行。同坚佛愿。同证佛心。同生佛土。灵山老人为作证明。山僧不觉手舞足蹈。敬书是语於其简端。
康熙甲辰初冬日灵隐弘礼题於直指堂中
净土全书序
禅宗自达磨西来。派传五叶。灯续千秋。其间大智利根。一闻彻悟。妙证无上者固多。若凡夫之人。根器顽钝。虽菩提种子当身具足。而云深雾重。推荡不开。对以痴汉。乃欲以棒喝唤醒。是犹以盲诏盲。累劫难明。安在其为大慈父耶。释迦如来为是特说弥陀一经。单指念佛往生。前哲如慧远。首结莲社。中峰深怀净土。宣畅念佛法门。向慕西方极乐。大抵从凡夫所贪着处。猛然善诱。解者不敢以为非。昧者深以为可喜。盖无智无愚大共极便之途也。柰何末法浸衰。本原渐晦。即知念佛可以往生。究不识所念何佛。遂令西方有亿万之遥。苦海无回头之乐。岂知所谓念佛者非徒以齿舌也。念念是心。念念是佛。才一动念。西方即尔现前。才一现前。是名极乐世界。然则念佛往生之说。其诸即心即佛之谓与。以为提宗。离念何处寻宗。以为直证。舍佛将何作证。是知列祖传灯。顿超生死。众生笃信。遂脱轮回。其归一也。近代莲池大师重开捷径。启迪愚迷。今复泽邈而诲湮矣。兹宝莲俞君。虑安养之虚悬。悯尘沙之罔觉。仰企龙舒之懿训。宏参经传之元诠。汇为一书。其文博而不繁。其义括而无隐。殆以嗣扬至教。而广接群蒙于弗坠者哉。予不敏。讽览终编。顿生欢喜。而为之言。
康熙乙巳仲春既望状元四明史大成谨序
净土全书序
净土之说。肇自阿弥陀佛。慈愿弘开。彰于释迦牟尼佛。特告阿难。其言非妄。故西土传教。流入中华。翕然遵信。如响应声。至晋慧远祖师及刘遗民诸君。结莲社百余人。笃信专修。其中感佛来迎。脱生净土者。不胜屈指。嗣后隋有智者。魏有昙鸾。唐有善导五会台岩。大振宗风。迨宋永明省常慈照诸师。劝修益励。及王龙舒先生。向往愈坚。修持愈笃。临终立化。净土之归较然矣。自利利他。着净土文十三卷。以诏来学。岁久板翳。吕元益重为刊梓。欲寿其传。刊至四卷第九第十板。迸出舍利三颗。见之吕师说序中。章章可考。此皆精诚所感。示现神通。孰谓佛法无灵验耶。明莲池大师。亦每每导人。念佛往生。其教稍广。予生也晚。间尝窃闻其说。而未悉其指。近得龙舒净土文。虔诵详览。恍然见先生一片婆心。真法宝中度世之慈航也。然此书大都接引中下居多。其文浩繁。恐根钝者不能豁然生信。窃不自揣。括其要旨。画为净土定式。刊板流通。普劝道俗。犹虑净土之蕴未大备也。更慱采诸经及余尊宿所绪论。辑为全书。以扩见闻。所以启人之信。破人之疑。鼓迈往之志。策锐进之阶者。视前哲为粗备。冀令娑婆世界众生。人人信向七宝池中。莲花日日发生。庶几净土一门。永播恒沙于无量焉尔。
康熙三年甲辰仲夏 宝莲道人俞行敏谨题
劝修净土启
窃以学佛初机。大悲自菩萨心印。利他要行。诱进乃净业胜因。晋社群贤。愿偕生於极乐。十方海众。宜汇拔於娑婆。痛生死之难逃。叹无常之甚速。敢不景仰。前哲鼓倡当来。劝一人以至多人。布沙门之法施。念一佛以至亿佛。适净土之慈航。勉尔同侪。深植善本。常为道侣。勤策真功。一夫退惰。则恊力提撕。一子遐升。则交相接引。庶使众生不永滞乎迷途。且令善信咸庆登夫宝所。若徒知而不修。累叶常沉黑狱。苟推已而行化。现身即是弥陀。敢冀弘仁。转加唤醒。立时下手。猛地回头。一生遂补佛处。旷劫不染纤尘。斯诚超脱轮回之捷径。而直驰安养之康衢也。
宝莲道人谨启
净土文序
阿弥陀如来。以大愿力。摄受群品。系念甚简。证果甚速。或者疑之。余尝为之言。阿弥陀佛即汝性是。极乐国土即汝心是。众生背觉合尘。沦於七趣。立我与佛天地悬隔。佛为是故。慈悲方便开示悟入。现诸无量如幻三昧。庄严其国。备极华好。复以辩智而为演说。令诸众生欢喜爱乐。於日用中。能发一念。念彼如来。欲生其国。即此一念清净坚固。还性所有。与佛无异。当是念时。不起於坐。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悉皆现前如是修习。乃至纯熟。幻身坏时。此性不坏。金莲华台。由性种生。往生其中。如归吾庐。诸佛菩萨即我眷属。性无异故。自相亲爱。友人龙舒王虚中。端静简洁。博通群书。训传六经诸子数十万言。一旦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西方之归。自是精进。惟佛惟念。年且六十。布衣蔬茹。重趼千里。以是教人。风雨寒暑。弗皇恤闲居。日课千拜。夜分乃寝。面目奕奕有光。望之者。信其为有道之士也。绍兴辛巳秋。过家君於宣城。留两月。始见其净土文。凡修习法门。与感验章着。具有巅末。将求信道。锓木传焉。诿予序其书。故为之题其端云。虚中名日休。
十月旦。状元历阳张孝祥序。
重刊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然世之所谓修净土者。不可以不信也。净土乃西方极乐世界。其中种种殊胜庄严。阿弥陀经载之详矣。阿弥陀乃彼中之佛。未成佛以前。有四十八愿。愿愿度人。众生愿生彼国者。一称其名。随念往生。末世之人。皆於命终气绝之后。令他人称念十声。谓之十念。何益於事。却不知於平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念念不离西方净土。念念愿见彼佛弥陀。直至命终。不差不乱。莲台上品。决定化生。五浊恶世。更不再入。但阐提之人不信有之。被恶业昏翳。既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此入地狱如箭射。诚可悯也。譬如遐邦绝域之人。居处服食。极其荒凉。安知有中国富贵快乐。一旦或有语之者。咸以为妄。其中乃至一人听而信之。念慕中国。大厌彼土。愿身没而生焉。今生中国之人。岂无若辈乎。此世界中。岂无遐邦绝域乎。既有南赡部洲。便有西方净土。舍此生彼。亦理之常。乌得而不信哉。诸佛无妄语。佛语不误人。先贤达士及禅门宗师亦多修净土。惟龙舒王居士信之笃。修之勤。正念现前。临终明白。净土之归无疑矣。自利利他。又作净土文十三卷。引三教经书为证。方便利益。开导后人。可谓一念万年。岁久板翳。不任披阅。吾侄吕元益。逊斋自号。康庐隐客。乃先兄道山左丞之子。夙植善本。来生我家。行己立身。靡不在道。饥寒病苦。周恤有恒。道释诸经印施饶益。修行净业。惟已自知发心。重为刊梓。欲寿其传。愿一切众生。悉归净土。刊至第四卷第九第十板。铁笔有碍。迸出舍利三颗。嵌罅深隐。光彩熣灿。众惊异焉。此皆阿弥陀佛悲智示现。龙舒居士愿力不泯。吾侄信心坚固所致。谓佛法无灵验。西方无净土可乎。
延佑三年。岁次丙辰中秋。同修净土信士。奉训大夫前江淮等处财赋都总府副总管古寿吕师说。书於浔阳寓舍之信堂。
重刊龙舒净土文序
予尝阅龙舒净土文。知王居士之用心。普度一切。兼摄三乘。而其接中下二根之功为最多。何者。盖此事本来现成。不假修证。才涉有想。便落第二义。而世之人。不皆上根利器也。非示以起信修持之方。证以现世感应之迹。则其能无所缘。而发心者鲜矣。此净土文。乃修行之捷径。如肯心信受。则无论根器利钝。持习浅深。现世末后均得证果。诚世之所不可无者。或者以十声念佛。恐未能深入三昧。观想不纯。未必临终受用。殊不知世界皆从想生。遂成幻有。何况专修净土者。终身礼拜注念。而不能随意往生。必无是理也。惟直截根原之士。顿空诸幻者。无需乎此。而一切初地学人。舍是则如盲。不任杖伥伥何之。予故谓。居士接中下二根之功为最多。在在处处不可无此书也。
万历二年岁次甲戌仲秋吉日。紫云山人宗门后学操守经书。
佛祖因缘
鼓音王经云。过去久远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殊胜妙颜。皇后生三子。长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众。时有一佛出世。号世自在王如来。憍尸迦弃舍国位。投佛出家。名曰法藏比丘。恭对如来。发四十八种广大行愿。普度十方一切众生。若一愿不满者。誓不作佛。是时诸天散华。大地震动。空中赞言。决定成佛(号阿弥陀)。
悲华经云。往昔劫中。有转轮王。名无诤念。大臣宝海为善知识。同于宝藏佛所发愿。轮王云。我作佛时。在於清净安乐世界。摄受一切众生。大臣云。我作佛时。在於五浊苦恼世界。度脱一切众生。无诤念王者。阿弥陀佛是也。宝海大臣者。释迦牟尼佛是也。似此君臣道合。名为摄折二门。是故阿弥陀佛在彼净土。接引众生。释迦牟尼佛在此娑婆。教化众生。
(柔软自堕者。宜以摄受法门化之。如说安养功德庄严等。刚强自是者。宜以折伏法门度之。如说娑婆苦难升沉等)。
菩萨因缘
悲华经又云。尔时宝藏如来。复告第一不眴太子。(即转轮王之子)今当号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盘。(此云入寂减)后当成佛道。号普光功德山如来。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次当作佛。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汝以愿力。取清净土。复号汝为大势至。
大阿弥陀经云。佛言。彼佛(即阿弥陀)至般泥洹(即涅盘)时。观世音菩萨乃当作佛。掌握化权。教化度脱十方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令得泥洹之道。转相教化度脱。一如大师阿弥陀佛。无有穷极。复往无央数劫。乃般泥洹。其次大势至作佛。掌握化权。教化度脱。一如阿弥陀佛。经历劫数。永无般泥洹时。
净土全书目次
卷上
序 佛祖因缘 菩萨因缘 净土原始 净土起信 净土定式 修持要约 净土扶迷
卷下
净土果证(沙门往生类 王臣往生类 处士往生类 尼众往生类 妇女往生类 恶人往生类 畜生往生类) 念佛现应
净土全书目次(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