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西闻见录卷三

佛经大全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史传净土宗-修西闻见录-清-咫观 > 修西闻见录卷三
  修西闻见录卷三
    东土 鸡园偶 集
  丰伸布赞
    (海陵)程绍昌
  丰伸布。长白职官也。与妻笃志净业。临终有应。赞曰。莲出双花。官居几品。回首旗常。冠裳鼎鼎(在道光咸丰之间乎)。
  书吴刻花严合论后
    (无锡)余 治
  龙湫三迭。安庆抚暑之古迹也。妙公曾与署中丞方伯吴公坤修。坐其中。订刻花严合论之议。吴之言曰。临江之塔有神焉。予随征红巾时。颇获其助。今署抚篆。力新之。铸金银铜铁铅五佛身。唯铁不中程。命委员重铸。三铸而不及其初焉。知佛法一锤成就也。又曰。钵盂竹笠行脚僧之物。余皆有之。坐园中。闻鹤鸣泉涌。有山林之想。吴既毕合论之功。遂卒。鸡园水陆。岁岁祀之。吴刻经。不欲署其名於经尾。念佛之余。刻指月录棱严咒疏及释氏十三经。管杨诸居士等。实左右之。以回向净土。
  周贻朴事略
    (泰州)陈 第
  周贻朴。官两淮盐大使。性笃雅。深明佛意。蓄内典千卷。日以净业为事。尝与龚舫赵煦诸居士相往还。栖心净土。临终安详。亲见三圣而逝(同治年中)。
  序龚令事
    (泰州)程宇光
  近世宰官中信佛法者。或存或亡。其梗槩各不同。若龚大令舫。助守淮城。精诚通感。一家眷属。笃志修行。接引佛机。虚心护念。实名兵火劫中之甘露瓶也。玉尺未出家时。曾与文明僧往候之。信宿而后去。每述其人之梗概以为不可及。舫字书舸。以前署山阳县致仕居淮城。卒之时。沐浴更衣。自称快活。其胸襟盖可知矣。清净其神。土不隔也。
  论张净庸
    汪善庆
  一切事皆自无而之有也。一切事皆自有而之无也。净土法门亦然。金刚密咒。出於五方字种。中无生也。东不动也。南平等。西净土。北解脱。莲花部主。本在一切处之西。厥名无量寿。十二名号最后日月光。香光庄严。从一微尘法门。而示众生以入路。众生机别。遂不一其品。从一现三。从三现九。观大小阿弥陀经十六观经。不较然哉。必欲依一门为究竟。何可得也。张君净庸。以净土往生。导人先路。神迹双清。唱随同志。白毫光摄受。事理必然。而必执常寂光以绳之。泥矣。
  陈抱净轶事
    蒋元亮
  孙墩史由敦之家。有双笛焉。由敦之子吹之。吉庄之陈子唱道家斗号。响彻云际。足以降天神。既而以玉尺莲修法门稳便。专志欲西。不闻此调矣。邀玉尺渡王家河访一僧。僧澹然无策进意。陈怒而去之。友人赵大礼。居十里外之竹园。邀玉尺访之。赵旧与玉尺习。而老矣。数年不见。隐声匿迹。久而见之。陈之年犹未远於童也。陈名不记。记其入鸡园时。初更为抱净。继而过鸡园。访玉尺於百日关中。不信宿而去。遂不复见。死焉。心不颠倒也。抱净兄弟五人。居第三。余皆习诵念。如诸仙童。颇灵秀。抱净死。气日散矣。朱竹咸其师也。遇於馆中。每共食。后十年。见於吴氏斋中。又一年命车来访。苍然一老。志若童真。好读高峰语录。抱净妇翁史某。远近昆弟三五人。多喜念佛者。
  礼翁吟
    陈 第
  有礼有礼一老赵。瘦骨清净步履峭。生子三人肖不肖。玉尺问之语且笑。子不足爱爱在道。不以爱累身。不以爱累心。莲花香满剎。写出礼翁吟。胡公书院泰山下。玉尺大礼通情话。陈痴赵俊两无疑。海陵一幅新图画。我若先君去。君亦不得住。多少音声起乐邦。笙箫一片开灵路。留诗作识君休忘。莫令玉尺持短长。
  传述陈第事
    (仪征)于养浩
  陈第。泰州文生。好善。兼嗜佛老家言。冷淡萧条中。盎然有春意。每夜课。至亥子犹不休。茹素放生。而不戒於饮。酒之味。经之义。若有得。不自知。临终披缁而去。自称玉成子。
  程宇光别传
    蒋元亮
  程宇光。泰州诸生。中式顺天乡试第一人。在京师。喜与英杰之士游。士之谈性学者少矣。有所说。或不长。宇光偶见畸士之言身心性命者。奇其说。返泰。见玉尺而述之。玉尺心知其非。然观宇光气甚雄。不与辩。乃着身心性命一卷。畅言三家。而各表其同异。既刊布四方。宇光见之。乃折节叹服。稽首於前。曰君若得道。首当度我也。遂次第阅内典。与咫观老人。以净业相砥砺。自作挽联云。入佛已迟。莲品但求登下下。做人最苦。尘心那复剩些些。曾蓄素珠一串。香一瓣。命终时。顾家人取此物。持之而逝。曾以病至秦塘之鸡园。叩青鸾子。示云。身何以病。心病之也。心何以病。身病之也。宇光叹服以为名言。为鸡园弟子。号曰蓝霄。鸡园筑屋。宇光书楹句以赠玉尺曰。垂老获闻无上谛。此中成就许多人。笔意生动。精神跃跃纸上。
  锺培栋小传
    程宇光
  余有问字弟子锺生。名培栋。年少壮。气清心厚。有志於三宝。闻玉尺之风。将赴鸡园而一谒未果也。其兄死。则请余代乞玉尺作法以度之。未几而培栋亦死矣。玉尺哀其志。祀之於鸡园。而问培栋之生平於余。余曰。培栋。净土中人也。气象浺瀜。修持无迹。玉尺所着念佛诸书。最喜读之。久而益纯。心身不远矣。使天不促之以死。何一见之难哉。将率其眷属。以求一行三昧於君也。卒之年。同治乙丑云。
  十五洲初图跋
    蒋元亮
  大江南北之中。有洲焉。长数十里。宽亦十余里。洲之北。熊姓庄屋在焉。熊有子曰秉志。陈君培栋之流亚也。年少而志笃。抱才而信法。心依玉尺久矣。未及见。一旦而死。玉尺哀之。后以他事至洲。欲购竹园以隐居。欲见志而不可得。为初图以识之。每一披览如见志阅玉尺之书。念弥陀之号。精神相遇不远也。
  郑老人别传
    胡镜之
  咫观老人。妙空子之父也。籍江都。为廪贡生。年七十一。卒於鸡园之弥勒殿。殓时。或闻空中有异香。妙空子不克送其终。士烺送之。既赴园中。遂与熊子泽春等。诵涅盘以超[竺-二+廌]焉。明年水陆。首奉其名以入位。或言其仗道场三宝力。得入净土中中。盖神明示兆如此云。老人性谨慎。笃於宗族。能作行书古近体诗。晚而锐志於学佛。烟酒荤血皆断。课佛甚勤。看经甚力。虽未证第一义。而心知之。用浅浅以引人。因而入佛者颇众。与徐璧如程韬庵先生相往还。事青鸾子谨。生平境界。略见於诗。老人姓郑氏。名应房。字驷卿。晚号且翁(住鸡园一名曰蓝光)。
  于蓝澄事略
    (泰州)孙灵波
  于养浩。一名守朴。又号蓝澄。仪征诸生。居鸡园数十年。心平气静。晚遇妙空子等。遂作净土课。绵绵不断。后以病卒。虽涉猎道家。而心重佛法为第一。晚十余年。颇有功於佛法云。
  忆守镜老人诗并序
    (湖南)曾传锴
  万兆熊。一名守镜。江都监生。在鸡园最久。与于守贞练东霞诸有道者习。既老矣。与修士接见。循循如孺子。与玉尺有净土愿。自号静安。念佛四十八万以回向。自少壮每日坐香。至老不辍。作圆通道场二十五个月。恭敬诵持。毫无退怯。於鸡园事。始终竭力。为第一功。或谓兆熊先作秦郁林先生仙徒。后闻法华。再熏起佛因云。
  仙翁故迹渺江流  秦氏园空八景收  故老几人缘尚在  圆通无碍镜中游
  陈定修事略
    (通州)李汉卿
  定修。陈氏子。籍江都。幼年入学。气清才俊。忽感寒疾。不能起。有劝之依玉尺以终者。定修颔之。故得今名。虽不逾时而卒。佛因兆於此矣。宁之朱。通之潘。如之蒋。泰之周。皆有志有才。而猝然天折。晏子春秋云。丛兰欲茂。秋霜悴之。玉尺经营刻藏事。叹人才不足。岁祀诸君於水陆。宛转悲思。穆然意远。噫。
  吴小泉
    周国定
  小泉。江都人。好往来坛墠。习读诵。初作圆通期二十五月。兼立净土坛。以念佛为助。小泉既精心诵圆通。复自潜心净土。因同行者少。故未能深入也。既二十五月毕。小泉复请每年一次。以二十五年为期。虽期未终而身死。然其志可嘉矣。水陆既开。小泉以道装充表白者再。熏习於大乘已久。其去也。盖不出乎观音势至圆通方便而能自立也。噫。嘻。
  吴抱惕
    蒋元亮
  吴抱惕。初为红巾所陷。自拔而出。恨遇凶邪。自深忏悔。入鸡园。勤奉香火。求念佛法门。未能精通。思欲谢尘服。入道场。毕此一世以求道要。不能遂其愿。一旦命终。斋志以殁。品地未超。可惜哉。
  韩士余传
    童葆澄
  韩士余。江都人。往来扬城内外。兼习吏事。通音乐。而有志於净土。全藏之刻也。玉尺得长者论於万寿寺。临取时。匇匇遗其尾本。阅时久矣。心不释。士余忽至。玉尺问所往。曰扬城。能为致信於万寿寺乎。曰能。既去。久之无消息。士余有眷属在张纲镇。玉尺过之。其眷属直取诸柜中而与之。吴中丞施刻此书。即据为底本。或曰。枣柏之刻全藏。自华严合论始。今亦从此始。殆奇遇矣。士余亦有奇气。老而目昏。不多出。数年乃卒。时光绪丁丑也。
  赞汪法如居士
    (江都)徐国桢
  汪善庆。浙之诸生也。初不信佛。见四十八镜全稿。渐入法要。忽然勇猛。即举弥陀四字为话头。昼夜逼拶。溺器倾於榻而念不止。自谓透初关也。然亦非无所得。着藏龙集若干卷。自名法如云。
  岳岳其骨  炯炯其光  说赵州话  游郑公乡  武林之弼  邗上之芳  死而未罢  经籍之光
  徐训导小传
    (通州)潘一山
  徐国桢。字璧如。别名西来。江都文生。就职训导。蚤年有疮报。忏罪为善。兵警中。念佛消息。从吕四达砖桥。国桢实开其机。而许中亟乃钊赞成之。许樾身王荃汪善庆和之。咫观老人移宇光鸣皋映带之。颇见一时善机之转。江以北。水陆之道场。藏经之书本。推其端倪。实基於此。而人不知也。国桢后为焦山救生局员。在大江南北之中。多接见英奇卓越之士。遂卒於山。生平净愿甚勤。幼女守贞。亦有修行之志。
  胡槎仙事略
    冒同庆
  槎仙。姓胡氏。江宁人。笃志为善。红巾之猖獗也。避兵警者转徙流离。触锋铓而遂死者以万万计。玉尺与槎仙及孙慕莲三人。以实行善事相砥砺。愿於海滨。共护生机。以保通泰如一带避兵警之善根众生。而振起其修行气脉。其时郑王许汪徐。翕聚而谈净土。诵护国经。高氏与僧清彻。映带其间。甚盛也。无何。瓜洲镇江之贼败。金陵收复。数年后。复故土者纷纷。而海东之消息。亦渐杳矣。王居淮。许宦於江广。汪住扬城。徐司焦山放生。郑出家。孙乃自居镇江之故土。胡由江南至石港。由石港至江南。卒於江南新开之田。而不能再晤。可惜哉。胡之女。生而白发。决志修西。亦熏於乃父教也。香光中精神往来。熏发必多矣。
  何琴轩
    (如皋)石 麟
  何君。如邑诸生也。性迂拙而有大志。才不足以济其用。每悒悒然。常心系净土。劝人受菩萨戒以成就净土。未能纯其修也。於三教圣人。互相异同处。未得其要领。欲兼宏之。致书鸡园。千万语。悲苦之心。愍众生。依恋经藏。殆无有能及其愚者。数月无消息。问之。杳然已长逝。悲哉。
  序蒋元亮无量寿佛十颂
    (江都)熊润生
  世之作净土文者。或笔不高。或不见快。或学不优。故所述不足动高才生之听。妙公病之。於如[自/本]得蒋生十颂。乃叹为杰作矣。蒋生。名元亮。字步陶。食饩蚤。丧偶不再娶。甫三十余。遂卒。其补志及诗歌吾未见。见其无量寿佛十颂而已。元亮生而颖异。知见甚正直。未闻佛法时。不欺因果。崭然见头角矣。经史之外。如水经注说文各邑志乘。多留心考核。文笔杰出。诗字雄古有神。非如皋一邑之士也。然一邑之士。无不仰信焉。将出游於江上。经营藏经。事缘未集。而病早乘之。以至於死。乃独以文传。可哀已。抱负冠一时。神明清极而有用。入佛法不三年也。已能哮吼。师子儿哉。馆中教生徒。晚饭毕。不令人在左右。手内典一册。倦则依床。以灯就之。往往膏烬天明。卷犹在手。盖其精进如此。故未见其止也。游妙公之门不以谀。遇不可。或侃侃有言。言必以礼。即其言。考其行。长令人思云。其十颂曰。
  悲愿第一
  光明一际  谁佛谁生  东西净秽  现此化城  无始以来  互为眷属  愍彼昏衢  然斯宝烛  非一光明  非众光明  愿光交罗  摄尽有情
  胜因第二
  不立语言  不废文字  十面纵横  无非佛事  於苦世界  现妙音声  声中说法  劝我西行  无东无西  全付一佛  即此娑婆  了不可得
  持名第三
  谓佛无情  何以住世  谓佛有情  孰取孰弃  一念相应  心现九莲  瞬而失之  十万八千  韵满乾坤  香熏庭户  心心不断  非新非故
  感应第四
  佛远乎哉  人人皆圣  就而呼之  乃无一应  使佛应我  如我应之  顷刻成花  何叶何枝  一母千乳  日哺其子  子欲求乳  张口即是
  接引第五
  掐断苦根  推开情梏  一切众生  大梦同觉  佛非圣者  生岂凡夫  携手同归  竭尽无余  不知主宾  亦非先后  法报化身  一齐授手
  往生第六
  忆佛念佛  佛不立我  本以净因  成斯胜果  花色花光  了了分明  慈悲摄受  生入无生  浩浩劫波  纷纷彼此  一念还源  不劳弹指
  法言第七
  百亿莲花  互灌光明  一一花中  流佛音声  见相两空  是名寿者  无量光明  说此般若  法筵清众  大海潮音  徧十方界  云何不闻
  品位第八
  本无人天  唯有池莲  花开即佛  见何有焉  高低同观  巧拙一手  失乳之儿  尽遇慈母  一心当令  三障本空  九品是一  位位圆融
  善友第九
  莲花剎海  涌现毫端  於一剎中  普集人天  衣裓香花  诸上妙供  此往彼来  而无所动  烨烨花开  光照恒沙  无一无异  非自非他
  宏法第十
  一切国土  有漏所生  诸妄消亡  一真圆成  依真而住  岂缘三受  此乐已极  不知其有  巍巍神力  妙用难停  秘密周护  本愿常灵
  论生前七事忆潘君
    (通州)李汉卿
  潘君。州之文生也。生平谨笃。锐志入佛。虽才气不足以副之。而志深悲切。浑然一真。生前七之作。君预焉。封其牒。命妻守之。临终。念不改。焚牒而逝。逝之先。见三宝像云。
  孙兰舫小事记
    (甘泉)梅香国
  孙君兰舫。幼读书。长为童子师。性能豪饮。善谈论。闻鸡园玉尺之风。不远跋涉而依焉。遂尽弃其豪谈善饮之习。而纯心受学。从游白下。舟中校梦游集。见万里无寸草句。大疑之。道念益坚。从游武林。襄事於经坊。猝然而死。死之前。因果较然也。於净土一门。熏习年余。所钞玉尺净土诗。以千计。每钞一首。必涵泳其词义而后运笔。盖九品之莲花香又吐焉。玉尺祀之於蒋潘二子之次。并为文以招之。
  书周君事示同人
    (如皋)石 麟
  周国定。泰州人。读儒书未竟。游鸡园。因缘遇妙公。遂信佛法。以未能专力於第一义为憾耳。为人之心亦切。用心或过。则机事现而神太锐矣。於水陆道场。及藏经。有立功之处。为来复门庭。支持年余。不留余力。灵机本一。未返本而遽终。可惜哉。其亡也。以丙子七月。坐听念佛而逝。
  新建萧君事迹
    一 愿
  萧君。江西新建人也。光绪丁丑。年五十岁。三月四日病。越三日。卒於沙沟寓斋。念佛而逝。生平於佛法颇恳切。曾一赴鸡园。与其同邑马君。同依玉尺。马君述之。从容而逝。颇近作家也。
  程松岩童亦舟两人小记
    (甘泉)梅香国
  将欲自奋於一路。则必恳切并力破境界以入之。必有奇效矣。然至於破境界以入。有几人哉。夫世之境界。情量为之也。破情量尽则境界亡。境界亡而境界都成自在矣。松岩以病卒於前。亦舟以病卒於后。人皆未老也。事业皆未全也。松岩恳切而未超。亦舟徘徊而未断。抱乾坤之清气。而锐志修途。尚有随境之心未亡。而滞於中品之境。噫。二人之培植净土者。何尝不深也。往而复修。幡然改辙。必神受弥陀之点化矣。
  谭壬生事述
    陈 第
  谭壬生。常州人。避兵警於如皋。好蓄佛书。心超而气清。不凡骨也。如皋介通泰。邗江舟东入。路必经过。净土之因。与行人而俱到。故久而益畅。如是者三年。兵事靖而人多散。或有退志者。壬生兄弟。卓然不凡。殆铮铮然矣。不数年。玉尺以事住常州。欲访其人。已逝久矣。烟水百城。何堪指着。然每系人思也。
  李汉卿传
    石 麟
  汉卿李君。通州文学也。年三十余。品纯而气静。与宋一峰及潘氏兄弟游。皆与玉尺习。每举莲邦消息以劝人。家中人多熏化而入。光绪初早卒。卒之时。神明颇定。念佛之愿不忘。倦倦以莲邦消息为念。欲通行於其乡。以畅净土之因。盖菩萨之用心矣。母妹及妻。信心皆足。
  童宝静传略
    胡镜之
  宝静。姓童氏。名葆澄。字叶舟。常熟诸生。候补训导。年五十有四。於光绪四年正月一日卒。卒之前。病吐血。病中一切烦燥。惟闻念佛声则调伏。亦於念佛音声中安详而逝。心不乱云。常熟刻经处之立也。向背者不一。宝静以纯笃之修。介乎范先生西民朱居士葆之之间。才锋不露。而忍力甚优。於第一义未能解脱胜出也。然不起私意以扰公是非。又多助行。亦近来修士中之不可及者。尝恳切问净土花严之同异。玉尺以六相示之。使自言同异。又问往生净土庄严虚空楼阁。两愿大小。玉尺以十玄示之。使自思大小。宝静思议穷而踊跃至。曰。拖泥带水图。不复作矣(宝静画一人扯车。车上满载妻孥用物。名曰拖泥带水图。使人题咏其上)。将永思永言也。
  六相(总别同异成坏也。一切法皆具此六。随拈一法。六相现前)十玄(同时具足相应门。如海水一滴。具百川味。广狭无碍自在门。如一尺之镜。现千里影。诸法相及自在门。如金与金色。不相舍离。一多相容不同门。如一室千灯。光光共住。秘密隐显俱成门。如秋空半月明暗相衔。微细相容安立门。如水晶之瓶。盛多芥子。光影交参涉入门。如帝网千珠。重重相映。托事显法生解门。如擎拳竖臂。触目皆道。十世隔法异成门。如一夕之梦。回翔百年。唯心回转善成门。如满天星宿。互相宾主)。
  程君竹溪小记
    冒同庆
  程君以干事之材。专营善法。蔚然人望。苏垣显宦多知其名。有灾赈各务。多用之以集事。同治十三年。直隶水。再往佐赈。伯相颇重其人。留办既久。遂卒於天律。或曰。难民思之。作祠以祀之。程君信佛甚深。念佛亦切。其卒时亦不离念佛之因。年厶十厶。名厶。字竹溪。
  郑同轶事
    熊润生
  郑君。名同。苏州人。兵燹后还省城。以童年。力争於强家而复祖业。顾殷殷然有志於佛。虞山之张。通州之潘。最相似也。欲赴鸡园。随玉尺养性以终。愿未酬。以光绪三年卒。卒之时。嘱其弟曰。刻经僧有所托。我虽不复能为彼集益。然我心何可不尽。必为我刻一卷大般若。以志我之向往。神明不乱。因果较然。往生之品也。
  余莲村翁行事
    熊润生
  世所传文惠先生年谱。举其同於儒者而着之也。其实莲翁之心契第一义谛也久矣。世所传一得斋全集。举其有言说而笔之於书者而表之也。其实莲翁之虚心受益不择方内外也久矣。世所称演剧刻图劝善保婴诸实事。举其彰於耳目之前者而传之也。其实莲翁之栖息神明於十万亿佛土之外也久矣。闻之友人曰。莲邦消息之书初出。莲翁於常熟友人家阅之。曰。此义已浅。而以之普导世俗也。犹嫌其深。呜呼。莲翁之婆心谁得知。而观其所言。可以知其心中之尺寸。惜乎未得专致一路。而散善波涛太众也闻其临终。能统散善之力而回向一门。噫。切矣。
  许贞恒居士入佛小记
    (泰州)李景邺
  昔四十八种丛书(今之宝色灯云四十八镜等。皆其一种也)。为徐璧如所节录。久而其稿依人而迁於吕四。有汪善庆者。与徐同馆於许之寓。稍披阅而谈及之。而灵虚子又从而和之。遂隐隐有念佛之机欲动矣。许贞恒居士乃钊。灵虚子樾身之叔父也。自中丞罢官后。因江浙未靖。流寓海滨。一日叩於神曰。我欲学佛学仙。以何为妙。得学佛之兆。又叩念佛有光乎。答以有光。遂决意命家人以念佛。印深老人。灵虚之母也。与同其姊。悟源其侄女也。还西悟真。源之同辈也。一唱众和。念佛者以百计。因而作书致玉尺。招之东游。以畅念佛之因。实贞恒居士转之也。初。贞恒为学使。差次乘人舆行水中。忽闻木鱼声。久而不相离。数日矣。心异其故。途中岑寂。心虑灰凝。试以阿弥陀佛四字微转於胸喉之间。乃木鱼之声。与佛应节。试速之。鱼亦速。试缓之。鱼亦缓。乃累世之远因也。其先寓泰。曾邀玉尺一见。在吕四未见也。玉尺出家至杭。贞恒相见甚亲。出力以助刻藏之书者三年。久之。玉尺募刻般若等经。兼立法云经坊流通法宝。贞恒居士出力相助如初。然常以为孔子之书。妙理本畅。或以注而反晦。於藕益之四书解。心向往之甚切。其卒以光绪戊寅。
  书彻如居士事
    梅香国
  张君昆弟在虞山。与刻经僧习。知刻经僧集诸稿以成闻见录。手书其先人事以付之。其词曰。先父法名今达。字彻如。少好道家书。既而疑其说之非究竟。求内典读之。曰。此真我身心归宿处也。一意佛乘。栖心净土。年二十六。大病。持西方佛名不辍。一夕忽曰。见佛光隐隐。我其往生乎。配厶孺人。以割股为求寿。病寻愈。因避寇东乡。礼问竹师。受八关斋戒。返故居。事繁。课转稀。同治六年病。持佛名。未及前之明快。家人助力。乃安然逝。年三十八云。刻经僧见彻如居士手钞数种。精到绝伦。每有回向。辄偕二子书名。故其人虽往。而一家与起於莲修者甚纯。未始非香光熏发之力也。
  西园道人传
    杨省愚
  道人。姓谈氏。名廷桢。字凝生。西园其晚号也。世居常州西门外。自幼沈静。游乡先辈王逸云先生门。汪知其不凡也。纳为甥。弱冠。入邑庠。输粟为教谕。殚心经史。有济世志。无何失偶。遂归佛乘。宗教兼通。老宿目为法器。晚更专心净土。曰愿学观音度众生。即镌为印。於城北乡郑陆桥创念佛社。信者甚多。同治某年月日。感微恙。自知时至。曰。吾当西归。众涕泣请留曰。无已。再住一年耳。预戒众人念佛两昼夜。众请法语。曰。接物勿高声。忙中勿忘六字。勿破戒弃前功。如常早课。堂中西向。加趺而逝。一昼夜始殓。危坐如生(净空曰。吾闻西园道人徃生有化佛垂手异香满室之兆)。
  吉德兴十三岁事
    吉 母
  小儿德兴。年十三。姓吉氏。隶江都。生一年而丧父。自勤於学。初不知有佛也。读诗经论语古今文章而已。病中无杂语。唯言穿衣着履。身是状元。遂朗诵生平所读文字数万言。命换衣服。曰。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在空中来接。光绪五年正月十日辰时。念佛数声而逝。
  书奉化杭州两居士事
    德 修
  奉化某居士。修净土。冬夜。忽自言佛来。遂汗。披小衣而已。妻以棉衣加之。掷地曰。吾欲往生。汝勿来扰。遂念佛而逝(同治末年事)。杭州郑元隆居士。法名得道。持素念佛数年。光绪元年三月十二日。自知时至。命妻集家人同声念佛。以助其往生。念尽一枝香。遂微笑坐脱。
  韩清尘小传
    张 寂
  吾邑接待寺。自光绪辛巳。同人阐普仁截流大师遗法。启春秋念佛道场。其间策励精进者不少。而梵音清妙。悦可众心者。必以韩君清尘为第一。清尘初奉佛不甚明理。近岁阅净土诸书。略识一心三观旨。病时见壁上现佛相。初文殊。次普贤。观音。既而三圣毕现。然迫于遇。未能全体放下。得善知识开导。乃省临终日。谓其妻曰。吾今日不起矣。毋相恋。惟一心念佛自晨至夕。佛声不绝。遂逝。后昙影之逝十四日。同邑有方妪者。亦于是月念佛而去。他无瑞应。惟气绝而顶缓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修西闻见录卷二 下一页 修西闻见录卷四 回顶部